Ⅰ 學校文化建設應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素質。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把提升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
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三是營造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Ⅱ 談一談如何進行教師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學校長期歷史積淀和文化的產物,也是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重要生態環境。學校文化是學校歷史的積淀,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是學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而學校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師文化又決定著學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品牌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一個學校的文化離不開管理,一個學校的管理離不開文化。管理講求制度和規范,文化講求氛圍和契約,兩者必須有機融合。規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所以學校管理的原則和方式應為學校教師文化的形成創設良好的氛圍。
2、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發展,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文化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教育理論的專業素養、學科知識的專業素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專業素養,決定著建構學校文化和教師文化的水平。學校文化建設需要靠有學術文化功底又熱愛教學的教師,有睿智的教師才有精彩的課堂,才有優質的教育質量,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建設教師文化的關鍵所在。所以學校應成為教師發展的場所,應當為教師專業發展獲得可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支撐。引導教師在反思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在教學相長中發展自己;在借鑒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學習理論中豐富自己;在投身教學研究中端正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創新陽光教師文化。
3、持之以恆地堅持和打造才能形成獨特的文化色彩和風格。在建設教師文化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校長引領,有意識地塑造;需要全員參與,共同創造;更需要時間的積淀,因為教師文化建設和學校文化建設一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Ⅲ 如何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和特色建設
一、 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校園文化是在一定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學校內影響和制約師生活動和發展的各種文化因素總和,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個性的體現,它對啟迪學生的智慧、開闊學生的視野、優化個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二、 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一)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
1. 優化校園外部環境
各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對學校的校園文化作出統一的部署,整體優化學
校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特色的顯性標志,使他人一走校園就能感受到濃郁的特色文化氣氛。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的校園環境讓人賞心悅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綠化外,校園環境規劃還要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學校可以增加閱報欄、宣傳櫥窗、板報等設施;加強圖書室、閱覽室、陳列室的建設;教學樓、辦公樓懸掛或張貼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充分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及辦學理念。學校還可以推出「讓每塊牆壁都會說話」 的系列活動,向全校學生徵集學生名言,讓學生結合學校特色,寫出自己的格言,並將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製成標牌(如百勝中心校),固定在校園醒目的地方,使學生深受激勵並隨時隨地受到感化和教育。還可將學生優秀的書畫作品懸掛在走廊的牆壁上(七校、三校等)。體現了校園處處皆教育、學生個個當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
優美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物質設施的人文裝飾、溫馨提示,使校園充滿了物與人對話的鮮活氣息。鑒物增識,啟迪著學生的心智;潛移默化,感染陶冶著每學生情操。
2.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我認為班級環境文化建設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風、校風的載體和平台,更是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個性的園地。
教室布置要體現班級特色,有藝術氣息。各班牆上可以懸掛由自己設計、製作的班風、班級格言,還可以設置壁報、藝術角、圖書角等。在班級環境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班歌的譜寫,班風、班級格言的徵集,班規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會的設計……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增知識,長才幹,明道理,在營建過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體。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班級的目標內化為自己的追求和行動,一旦發現自己和班級的進步,獲得成功喜悅,就會更熱愛自己的班級,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二) 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關注的是能包納其內涵與實質的精神領域。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校園精神文化的基礎是校園人的心理層面,其內容是校園成員的思想觀念和素養,而表現形式則是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產品。在創建特色學校的工作過程中,如何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⒈ 構築發展願景。校長要用先進的辦學理念來構築發展願景,激發師生進取精神。校長要根據學校的發展狀況,對學校的遠景、使命、組織結構進行思考,把構築學校發展願景貫穿於學校管理的全過程,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憧憬,增強全體師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校長要凝聚人心,調動集體智慧去實踐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圍繞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在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上下功夫,在優化教學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師擬訂自身專業發展計劃,學生確定成材目標,把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成材結合起來。
⒉ 策劃發展思路。學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學校的辦學信念來規劃學校發展藍圖。要在認真分析已有發展條件的基礎上,確立學校的發展規劃,理清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具體策略。比如藺市小學利用美心集團以及古鎮資源優勢、學生藝術特色摸擬空間等優勢,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以模擬教育為特色打造特色學校,同樂中學結合獨特的「以南方早熟梨為主的瓜果菜種植新發展模式」,開發鄉土教材,提出了學校的綠色教育辦學思路。我們的學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優勢,在創建優質教育的同時來打造特色學校,使辦學體制更具生命力。
⒊ 塑造共同價值。學校要通過人本化的學校管理、個性化的學生評價、書香型的學校塑造來演繹和建構「激揚生命」的學校精神文化。「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樂趣」。讀書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讀書、學生讀書、師生共讀、親子閱讀是校園讀書活動的主要形式。讀專著、賞名著、頌經典、寫反思成為教師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學校可以開展讀書筆記評選活動,每學期要求教師認真閱讀相應篇目,每人撰寫讀書筆記,學校組織優秀讀書筆記評選。學校校長應是讀書的帶頭人。以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從經典誦讀到名著欣賞,從故事賽、演講賽到情境劇、課本劇的表演,從手抄報、書畫的展示到讀書心得與感悟,讓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讀書活動成為學生一種幸福快樂的體驗和享受。如開展「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家校攜手營造書香家庭,通過書香家庭建設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在家庭中開展讀書活動不僅能改變家長的觀念,促進家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使家長和孩子共同享受讀書的樂趣,而且可以推動家庭教育、社區文化建設。
⒋ 依靠科研引領。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它要培塑的是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和學校的精神。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需要專家的引領。通過科研引領,可以使文化建設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平台上,把全體行政人員、科研骨乾和教師骨幹推上了科研第一線,逐漸再進行全員推動。
⒌ 完善物質文化。學校文化作為精神的東西,它又需要通過學校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東西表現出來:學校的校舍建築、校園規劃、校園雕塑、園林綠化、交通道路等物質的東西都要體現學校的精神文化(前面在環境文化建設中談到過),各校要為特色學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創造物質、環境條件。要做到科學規劃學校基本建設,合理配置設施設備;充實教工閱覽室、活動室內容,認真規劃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發揮學校設施設備的育人功能,使每一株花草、每一塊磚瓦、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發揮校園廣播站、閉路電視、學校影劇院和校園網的育人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分析調查我校學校環境建設現狀,針對當前環境建設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並實施到位;開展校史研究,不斷挖掘學校底蘊、拓展學校的內涵;提煉學校特點,建構學校特色,創設能夠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的校訓、校歌、校徽、校標,不斷提升學校形象。
⒍ 規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為特色學校精神文化培育創造執行、管理方面的條件。根據學校師資構成,科學規劃學校組織結構,合理配置各處室、各條線組成人員,完善學校組織制度;根據學校崗位工作需要,明確各處室、各條線教職員工崗位職責,完善學校崗位制度;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崗位工作的需要,加強對各處室、各條線、各崗位教職員工工作的考評,完善學校考評制度;根據考評結果,對各處室、各條線、各崗位教職員工實施獎勵,完善學校獎勵制度;創立制度實施情況的監督機制,建立由行政領導、教職員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的監督隊伍,切實保證各項制度的落實;在規范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制度的規范性、連續性、導向性研究,做到「全員參與」制定製度、「靈活具體」執行制度;積極滲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對師生員工進行「制度意識」的培養、使剛性的制度轉化為柔性的自覺行動。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有的學校雖然制定了若干規章制度,但很可能由於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沒有運用科學發展觀統率自己的發展戰略,從而使這些規章制度缺乏「文化」內涵,如某些學校經常出台一些「土政策」,既沒有體現科學發展觀,也不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甚至還有違反國家政策和法律的現象,這就是「沒文化」的表現。
⒎ 關注行為文化。各校要為現代學校精神文化培育提供行動、動力方面的條件。一是提升領導藝術,規范教育行為,使管理者成為負責任、能力強、有遠見卓識的「道德型領導」和「目的型領導」;二是規范教學行為,規范年級組、教研組活動,強化教學研究和管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拓展校本培訓新形式,建立以老帶新的「青藍結對」機制,創辦「青年教師沙龍」,舉辦「青年教師大比武」等活動,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素質;繼續推進科研型教師群體的培育,努力構建更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鼓勵教師申報科研課題並進行研究;四是在學生中開展科技、藝術、體育、文娛活動,組織體育運動會和藝術節;五是充分利用好各種節日,結合學校特色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六是充分利用好學生社團,根據學校特色開展好社團活動。
⒏ 建設學生文化。學生文化是學生學習、活動以及生活的一種精神氛圍與物質環境。一所學校,若能把學生的學業與學生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便會有力地推動學風、校風和校園內的精神文明建設。諸多學生,盡管智力愛好性格情趣有異,但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為,往往能產生極大的凝聚力與榮譽感,使校園內的生活更為和諧輕松,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發揮,個性愛好也能得到發展。為此,要重視學生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文化積極作用,讓文化浸潤每個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物質文化的建設。打破牆壁的靜止,讓牆壁說話,布置學生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小製作、小發明、文學作品、電腦作品等;搭建科技實踐平台,引導學生參與科技活動、電腦製作、精品製作等,並進行參觀與比賽活動。另一方面重視學生精神文化的建設,活動是有效的教育途徑之一。在學生中組織演講賽、辯論賽、徵文賽、誦讀節、藝術節等,引領學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娛樂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的文化氛圍,充滿到學校的每個角落。
⒐ 創建教師文化。一是要為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保障一定的物質條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給予優秀教師充分的鼓勵,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二是加強專業實踐的參與式培訓、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讓教師在具體化情境中提高教師追求事業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覺研究教學行為規范等。三是拓寬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給教師創造機會,增加機遇,讓其才能得以展示,如設置優秀教師個人工作室、編印出版教師個人研究文集等,重視對反映學校發展進程的校史資料的各種文書資料、聲像資料的搜集與歸檔工作,為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等錄制有關音像資料。四是倡導教師新的專業生活方式。如鼓勵教師集體教研和體驗交流,堅持教學日誌和軼事記錄、整理,建立專業成長檔案袋等。使教師成為「重精神、不計較名利、以學習者自居、對人有信心、樂於助人、擇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緒穩定、自律自強、有使命感」等10項特質「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個人能夠在自覺的層面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創學校管理文化的新亮點。
⒑ 培植團隊精神。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於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並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麼,要做什麼,進一步還可做什麼。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後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
11. 開展三風研究。學校要對自己的校風、教風、學風展開研究,反思過去的校風、教風、學風的成因,根據現在的辦學理念重新「度身訂制」自己的「三風」,更好地加強「三風」建設;探討現代學校精神文化與社區文化、鄉土文化的關系,揭示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
12. 利用課堂滲透。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佔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於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於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麼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 制度文化建設
科學的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其潛在的功能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學校必須建立一個凸現本校優勢,體現校本意識,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規范、高效、完整的組織管理系統和制度。學校要創新有利於師生、學校健康發展的招生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後勤管理等各項制度,如規范學生先進評比方法和德育教師先進評比方法等,使各項活動有章可循,在一個有秩序的氛圍下良性開展。學校的各項制度要匯編成冊,並有制定或修訂規章制度的程序性制度。
1、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體系,依法規范學校的決策體制、完善決策過程和工作規則,實現決策的程序化、科學化,特別是重大問題決策的民主化。
2、建立和完善黨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制度;堅持和完善教代會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規定開好教職工代表大會;中學要重視團代會、學代會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實執行校務公開制度,不斷擴大廣大師生員工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3、進一步加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各項制度建設,修訂《黨委會議議事規則》、《校長辦公會議議事規則》、《行政會議議事規則》、《教代會議事規則》、《校務公開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4、建立和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學生組織規范、學生行為規范和各類規章制度,充分發揮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為養成中的功能。如進一步完善《學生管理條例》、《日常行為規范條例》等,發揮規章制度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規范、激勵和導向功能。
5、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並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6、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規則辦事。
(四)行為文化建設
行為文化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應,是校園文化在師生身上的具體體現,主要指師生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各類群體(社團)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校風、學風等。行為文化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載體,全員參與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要從制度建設入手,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和教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樹立嚴謹務實、勤政廉潔的工作作風,讓全體師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行為文化建設中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行為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構建價值理念體系,利用先進理念引導行為
當學校經過凝煉提升出學校文化理念之後,往往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宣傳貫徹這些文化理念,進而潛移默化地通過這些理念來引導師生員工行為。要想使師生員工的這些行為深深紮根,還需要輔以必要的培訓引導。學校對文化理念的培訓和宣傳應立足於師生員工的日常行為,用理念引導行為,用行為詮釋理念,以避免師生員工聽時感慨激昂、回到崗位時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訓。理念宣傳的形式要務求豐富多彩,確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⒉ 管理人員率先垂範,引領師生員工行為。每個師生員工都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有一個預期。比如,學校提倡一種行為,如果是某個員工的話,他是不敢或不願去違背的,但當他看到管理人員沒有遵守這項規定的話,以後遇到某種情況,他也會嘗試著去侵犯制度的權威,直至無所顧忌地去違反制度為止,因為從管理者那裡已經找到了可以違反的理由。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在的學校中表現非常明顯。如某校辦公室牆上明明張貼有一個規定:「辦公區域不許抽煙,違者罰款50元」,但是教師們依然是一手拿煙卷,一手抓滑鼠。究其原因,原來是副校長帶頭開戒,大家也樂得跟隨領導步伐了。
3、以行為規范化為重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規范體系包含學校整體行為規范、學校道德行為規范、高層領導行為規范、中層管理人員行為規范、基層師生員工行為規范和禮儀規范等。通常而言,師生員工對行為文化有一個由認知到認同再到自覺實踐,由不自覺到自覺、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
4、以制度強化為保障來塑造行為文化建設的環境。學校需要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構建起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良好機制,發揮制度機制對行為觀念、行為實施的正向激勵與負向警戒作用,從而激勵師生員工開展學校崇尚的行為活動,營造行為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不斷推進學校行為文化建設。
⒌ 設計並推行標准化行為模式。標准化行為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基於管理流程的行為模式標准化,一種是一般行為的標准化。標准化行為的推廣是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期間必然會受到不同方面的干預,學校應該排除眾難將之堅持下去,並將之轉化為師生員工自覺性行為。
⒍ 樹立不同崗位優秀模範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師生員工行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口號曾經唱響在我們心中,他用自己的真誠行動感染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將愛的幫助不斷傳遞;王進喜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無私奉獻,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鐵人精神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的典型化體現和人格化濃縮。生活中同樣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典型模範,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推動著人們行為不斷地改善。在我們建設學校行為文化的同時,一定要充分重視到榜樣的作用。在學校不同崗位樹立起優秀的典型模範,通過對模範事跡的宣傳來激勵師生員工、感染師生員工,推動師生員工行為的改善,促進學校行為文化的提高。同時,學校還可以把學校發展歷程中所發生的感人事件集結成書,以便於師生員工學習,變無形為有形,使傳承的力量真正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特別需要提示的是:行為文化的建設,要充滿人性的尊重與理解,要善於把握和利用階段性、突發性時機。比如,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要符合師生員工學習的特點、符合本校的特點和本校員工構成的特點。而學期、學年度和學校重大活動的階段始末,社會、家長與學校內部的突發事件,都是傳播理念文化、建設行為文化的最佳時機。
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實踐和思考的問題還很多,但只要我們真正做到思想重視、大膽探索、不斷實踐、及時總結。那麼,我們的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必然會不斷躍上新的台階,素質教育也一定會在新時期不斷深化。
Ⅳ 班級文化建設需要哪些方面
班級文化主要指班級內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
班級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班級形象、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班級目標、班級制度、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班級文化的核心是班級精神和價值取向。
一、班級環境文化建設
教室環境是班級形象的標志之一。美化教室環境,既建設了良好的班級形象,也可以用優美的環境陶冶人。心理學研究證明,自然環境、社會現實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優美的教室環境能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後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優美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情感,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凈化。教室衛生是班級的窗口,是文明的標志。要保持干凈的教室環境,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制訂嚴格的衛生制度,人人參與,加強檢查和監督,保持教室的清潔和美觀。
2.教室的綠化。綠色象徵青春和活力,代表著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後面擺放一些綠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讓教室充滿綠色,充滿青春的氣息。
3.教室的美化。發動學生精心設計,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諧、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級發展目標(可貼於教室顯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級文化宣傳內容(板報,班訓,名人名言,學習園地等,可分別布置於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主要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相關制度為依據,同時根據班級實際,體現班級特色。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必要條件,要十分重視。我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級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制度,班級一周工作總結制度,班幹部定期會議制度,突發事件處理制度,衛生管理制度等。
制訂和實施制度應從四個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開頭。俗話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際、班級成立之初都制度建設的好時機。學生剛入校門,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讓每一位學生了解規范,重視行為規范的落實,同時制定班級的規章制度。
2.重視學生意見。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所以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班級制度可以通過學生討論、班委修改、最後全班學生投票的方式來制訂。這樣制定出來的制度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才會有生命力和實效性。
3.制度的實施要持之以恆。制度的執行一定要長期堅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執行。要長期堅持,要注重落實。
4.制度的實施要公開、公平、公正。班級制度是針對全體學生的,不能因為某些學生成績好或者老師偏愛某個學生,就對這個學生的問題迴避或從輕處理。一定要保證規章制度的公開、公平、公正。制度從實施之日起,就要保證它的公正性。
三、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屬於觀念形態層,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內容。這些內容反映價值觀、人生觀深層次的文化。
1.班級精神的培養。一個班級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級精神。這種精神要在班級成立之初有意識地培養,逐步讓學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體學生的心裡。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擁有青春,快樂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邁好青春每一步」「無悔青春,美好回憶每一刻」等理念灌輸給學生,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講解這些理念的含義,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慢慢培養並形成這種班級精神。
2.班級凝聚力的培養。班級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調動一個班級學生情感的,最能體現班級凝聚力的莫過於一年一次的校運會。在校運動會期間,一方面,我盡可能地動員每一位學生參加運動會,同時把沒機會參加運動會的學生組成宣傳組、後勤服務組、衛生清潔組、安全保衛組,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校運動會中去,讓他們懂得每一個人都應為班集體出一份力。每次運動會,我班的各項活動都能在緊張而又有序的氣氛下運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運動成績,又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收獲非常大。
3.班級活動的開展。人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培養和鍛煉。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班級活動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組織的活動,如軍訓、運動會、藝術周等。這類活動規模大、影響深,對於形成健康向上、團結進取的班級團隊精神起很大作用。鑒於此,在軍訓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意識;積極對待校運會,培養班級凝聚力;認真組織學生參與藝術節,培養集體榮譽感。另一類是班級內部的活動,如班會、辯論會、演講會、興趣小組等。這些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能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4.優化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精神文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班級里有兩種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要處理好: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
教育學生處理好同學關系,包括以下內容:提倡助人為樂;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培養學生的幽默感;要有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處理好師生關系,則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和人格魅力,讓學生喜歡自己;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言行樹立威信;教師要培養民主作風;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對學生不抱成見和偏見,公平對待全體學生;當與學生發生沖突時,要善於理解學生。
在現代教育中,班級文化建設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和重視,作為班主任,必須在班級文化建設上進行大膽的探索,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Ⅳ 淺談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文化建設
淺談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文化建設
論文摘要:探討課程實施對教師文化的訴求,構建在當下的大學通識課程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中以合作、開放為特徵的新型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長期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教師文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塑造,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力量,激發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嚮往[1]。課程實施與教師文化建設息息相關,教師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殊的環境下建設的,關注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態度、體驗與實踐活動方式的調整,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品牌建設具有戰略性的意義。當下的大學課程教育主要分為通識課程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2]。通識課程教育就是基礎課程教育,基礎課程教育加深了學生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讓學生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理解生活中個人、職業和社會的各種問題並解決它們。基礎課程教育是專業課程教育的前提。從教育理念看,目前的專業課程教育忽視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得到解放,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與能力,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從培養目標看,目前的專業課程教育設置的專業口徑較狹窄,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從培養模式看,目前的專業課程教育表現為強調專業知識、技能養成的單一模式。這種情況下,不能跨專業學習,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才能。但是專業課程教育具有基礎課程教育不具備的功能與意義,它給了學生在一個不確定的職業世界裡的生存能力,給大學生的將來帶來了經濟的獨立的能力,而經濟的獨立正是理性、自由、心智探險的必備條件。傳統的教師文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學生發展的需要。實施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文化建設,找到今後教師文化建設的主導方向,在實踐中建構新型教師文化,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轉變課程價值觀,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文化要在課程實施中建設,首先要轉變課程價值觀。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在給定的條件下進行的,課程實施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是對人的培養,不是一種標准化的批量生產,不能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而是必須按照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要求進行培養。教師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課程實施模式有自己的認識,轉變課程價值觀,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課程實施最後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才能得以實現。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育,不利於調動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素養,引領學生走向對話、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民主的對話,以獨特的現實情境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開放的合作,在教學的真實情境中共同創造教育經驗,共同交流和成長;科學的探究,調整教學方法從記憶導向轉為思考導向,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二、調整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
為了保證課程實施中建設教師文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完善性,課程結構設置和教學內容計劃必須注意理想與現實、目標與現狀的關系,考慮實現的可能性、實施的可行性。我們必須在課程結構設置和教學內容計劃的實施上,平衡而合理地處理好基礎課程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關系,確保學生既從思想和基礎技能上得到升華,又熟練掌握專業技能。課程結構方面,在注重學科間聯系的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教學內容,實施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課程實施是要在基礎課程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使之既能有助於學生自覺努力地增長理性,又能滿足學生為職業做准備的'渴望。在課程內容方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應當使學生具有善於求真的習慣,反思與批判的精神,高 瞻 遠矚的視野,追求完美的境界。我們的教學內容要知識與實踐結合,並且將教育活動和思考活動加以統一,以便使學生成為一個思考的主體與實踐的主體,而不再只是接受各種“套裝知識”的一個客體。
三、課程意識讓教師不斷學習、專業化並成長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實施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存在的基本反映,是以課程觀為核心形成的對教育活動體系中課程系統的一種整體認識。作為課程實施中的關鍵人物,教師對課程實施責無旁貸,應該讓教師在教學之餘,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拓寬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視野,對課程進行深刻理解,以期指導教學實踐。教師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專業素養,決定著構建學校文化和教師文化的水平。教師的專業化是建設教師文化的關鍵所在,學校應成為教師發展的場所,應當為教師專業發展獲得可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支持。教師的“專業化”存在兩種模式,技能熟練模式和反思實踐模式。前者主張教師專業領域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的成熟程度是衡量是否“專業”的標准。在這種模式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就是對這些專業知識、技術原理的熟練運用程度。後者認為教學實踐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它受到政治、經濟、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3]。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是憑借其具有的“實踐性知識”來保障的。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既是課程的執行者,同時也是課程的改造者,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課程知識時,無時無刻不滲透著教師本人對課程的理解,教師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進行教學實踐,而且具體的教學活動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的,同時具體的教學活動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主流文化對知識的選擇。因此,教師的專業化對課程實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增強教學活動對課程實施的影響力,就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課程一起成長[4]。
新教師文化的理想目標就是建立自然的合作文化,課程改革實施的推進要求教師具有廣闊的開放視野,構建良好的教師合作文化,教師通過與專家的合作、與其他教師的協作、與學生的探究等形式,突破原有的個人主義思想,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封閉守舊、安於現狀的心態,在與外界聯系與交流中,盡可能開放自己,對自己的課程實施進行實踐反思,不斷積累起課程開發的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文化建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菲菲.試論新課程視野下教師文化的反思與重建[J].教育探索,2012,250(4):113-115.
[2]季誠鈞.試論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2,(03):50-52.
[3]王璐.專業化視野下的教師文化重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03):8-11.
[4]史品南.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文化建設[D].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Ⅵ 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教師隊伍的建設包括兩個比較大的內容,第1個就是增強教師的學術水平,讓他們的教課能力有所增加,第二一個就是關於師德和師風的建設。
Ⅶ 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教育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基礎
2、加強制度建設是師德建設的根本保障
3、發揮典型示範作用是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4、助力專業發展、關心教師成長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5、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是師德建設的有力支撐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師德建設關繫到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校園里的踐行,關繫到國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也為新形勢下的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7)教師文化建設主要指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北師大近年來實施了立德鑄魂計劃,弘揚校訓精神,注重將理論武裝與師德養成相結合,堅定廣大教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加強思想理論建設,通過組織專家宣講團、理論研討、主題徵文、實踐活動等,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師生。
大力弘揚「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開展校訓精神大討論,將傳承大學文化傳統融入師德教育和師德建設全過程中,形成了立師德、鑄師魂的良好局面。
通過此類宣傳教育,廣大教師不斷深化對校訓精神和大學文化的認同,進而在實際工作中自覺擔負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薪火相傳的職責與使命。
只有持之以恆地加強師德建設,造就一流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教書育人工作,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而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Ⅷ 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隊伍建設包括:
一、是黨對教師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各省份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所有省份組建了省級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並建立教師工作聯系會議制度,黨委領導下的教師工作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是師德師風建設普遍得到加強。近年來,從教育部到地方和學校,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立體式網格化的師德監管體系,各地切實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形成了樹德正風常態化長效化機制。
三、是教師教育提振顯著。各省對師范院校支持力度明顯增強,部分省份師范生生均經費標准進一步提升,省屬公費師范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大學創辦師范學院、增設教育學科專業在快速增加。
四、是教師管理更加優化。管理體制機制逐步理順,教師編制不足問題有效緩解,「縣管校聘」改革邁向深入,校長職級制改革初顯成效。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1、要培養責任感。
我們應該讓教師的思想意識得到強化,讓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的崇高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並且通過無私奉獻,讓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注重培養教師的責任感,主要是通過建章立制。
2、發揮良好作用。
我們應該讓那些經驗豐富、業務嫻熟的教師能夠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在教師隊伍中提倡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習獲得提升。
3、培養職業道德。
教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因為教師是教書育人的,社會上普遍認可,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非常重要,教師行業的風氣直接影響著社會的風氣,所以,讓我們熱愛教師這個行業。
4、培養團隊意識。
一個單位、一個機構以及一個團隊,一定要有戰鬥力和凝聚力,而且教師隊伍是一個整體,集體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做到具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
Ⅸ 請問:學校文化制度建設,都應該包括哪些具體的制度呢越詳細越好。
學校文化建設對於教育內涵發展和學校質量提升的重要性是毋須贅言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幾個階段,從最初追求規模與效率上的擴張到如今轉向對質量與公平的注視,教育走上了注重內涵發展的道路。而對於學校的內涵發展,文化建設是學校應對時代變革和提升辦學質量最根本也最深層的舉措。根據當代教育管理改革的趨勢和走向,一流學校的建設關鍵在於一流學校文化的建設,它是一所學校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綜合競爭力的表現。了解一所學校,很重要的就是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品質,因為教學模式、管理程序甚至人力資源等都可以引進,唯獨文化性格是一所學校獨具的生命力。在廣大中小學的硬體建設日益趨同的今天,校際競爭已經轉向辦學質量、辦學特色、辦學品位的競爭。這時候,學校的文化性格是否鮮明,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是否能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就直接決定了學校的成敗。因此,可以說學校的內涵發展也即特色發展,而特色發展也就要求學校要從自身的歷史和現實狀況出發,尋求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一、學校文化與辦學特色關系之辨:以文化建設鑄就特色學校
1、如何界定「學校特色」
如何界定學校特色,實在是有太多的理解和認識。有研究者認為,學校特色主要是指獨特的辦學思想、特色的教師群體、校本化的課程體系、
高水平的特色項目、個性化的學校文化等要素。從本質上來講,學校特色就是一所學校有別於其他學校對教育教學的個性化(校本化)理解與個性化(校本化)實踐,並由此在學校整體風貌上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
2、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的關系
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特色形成,具有內在要素的高度相關和工作方式上的緊密聯系。實踐中有學校從形成學校特色的角度,提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有學校從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內涵的角度,提出了學校特色建設的任務。因此,真正的學校文化是有特色的,本身就有校本化和特色化的一面,而真正的學校特色應該是文化性和是整體性的。辦學特色的內涵必定有相應的學校文化來支撐,學校文化建設是辦學特色的基礎,辦學特色必然要體現學校的文化建設。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特色,不成其為特色,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任何一所特色學校,都是繼承原有學校文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其精華,並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揚棄,整合改造,從而形成學校的個性風貌。可見,學校文化對學校特色辦學至關重要,只有具有不同文化特質與風格的學校,才能形成特色、創立品牌、彰顯個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特色學校總是具有某種文化底蘊而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時代性和穩定性。
[鄭金洲:辦學特色歸根結底要體現在學校自身建設上,或者說體現在學校文化上。學校的辦學特色,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講,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學校在思想觀念、價值規范上的特色。二是學校在制度、模式、結構等行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學校在物質環境、校園建設等方面的特徵。]
3、以文化建設鑄就品牌學校
致力於學校文化與特色建設研究,一定要基於學校,為了學校發展,實現學校重構。學校文化建設是為學校的發展服務的,要緊緊圍繞教育這個核心。落到實處就是要文化育人。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要義不是作為純文化來解構的,而是有機滲透在教學、科研等方面,要通過解讀、提煉來還原並加以分析。因此,建設學校文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而是和培育學生心智品德、提升教學質量、建設優良師資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本課題研究的方案設計中,我們提出的研究目標是:形成區域內以人為本,以教師學生自主發展為本,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以「和諧、健康、生態、精緻、開放、多元」為基本特徵的區域學校文化。形成一批以「開放性、多元性、個性化」為文化特徵的品牌學校。所以,歸結到一點,建設學校文化就是形成學校特色,我們開展學校文化建設這樣一個研究項目,最終是要打造一批文化底蘊深厚、辦學特色鮮明、社會聲譽良好的優質學校。
二、學校文化與特色發展方向明晰:構建什麼樣的文化與特色?
當我們認識到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之間的關系,明確以學校文化建設作為形成學校特色的努力方向後,需要澄清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構建何種文化特色?
1、回到原點進行思考
學校特色建設不能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形成與學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學校特色。在現實形態中,任何一所學校都是有自己獨特特徵的。所以,回答構建什麼樣的文化特色,就需要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進行思考:辦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思考辦學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這是我們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政府反映人性。國家不是石塊或木料,而是由它們的公民的品格做成的。如其所言,文化建設的最終成效是要體現在人身上的。辦學特色最終體現為所培養學生的質量和綜合素質、科學研究的水平以及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我們所要構建的學校文化特色,就是要培養出有較高文化素養和特色品質的人。圍繞這一核心價值觀點,我們所倡導的辦學特色,必須以學校優秀的文化底蘊為基礎,是在鮮明有個性、明確並深刻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校風、教風、學風、校訓等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學校精神和文化傳統。應該是一面長期探索實踐中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的、具有學校個性的旗幟。它遵循教育方針和教育規律,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檢驗,並且有無限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在本課題研究的方案設計中,我們提出的區域學校文化建設研究的總目標是:區域形成「和諧、健康、生態、精緻、開放、多元」的體現生命成長的,具有閔行特色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呈現多元、人本、開放、個性化的特徵,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歷練出一支有智慧、有創造的專家型校長隊伍。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團結協作、並逐步形成學校獨特的學生文化,在教師的師德建設與專業成長中能呈現繼承發展、追求卓越、廉潔高效的教師文化。可以看出,我們所倡導的學校文化特色應該是基於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為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終結點還是為了提升學校質量和育人水平。
2、校長的角色與職責
校長作為學校的核心和靈魂,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提出並闡釋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為此,校長應該對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形勢、教育事業的性質、學校的歷史和現實、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等都有比較全而和深入的了解。既要有識別教育改革機遇的敏感性,又要有捕捉發展機遇的膽略,樹立現代辦學理念,在重視校長和學校領導班子在形成學校核心價值觀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廣泛地徵求廣大師生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並努力把辦學理念轉化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可以從如下四方面來判定辦學特色:1.校長是否有獨特的辦學理念;2.學校是否有獨特的校園文化;3.學校是否有體現辦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4.學校是否有特色教師和特長學生。
三、學校文化與特色發展路徑選擇:如何構建文化與特色?
1、理清基本思路
學校文化與特色的構建是一個由整體到部分、由價值到內容、由靜到動的生成過程。從基本步驟上看,首先是要明確學校文化的主導價值觀,學校文化特色的營造要根據學校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來設計和實施;然後理清「家底」,即梳理校史、校情,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建設發展定位(這特別適合於老校、名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再來制定學校文化發展規劃及階段目標,繪就願景與藍圖,凝聚和團結全校師生,形成學校凝聚力;最後進行實施與評價,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實現新的學校文化追求,促進學校文化的內部生成。
現代學校文化建設要根據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對復雜的社會文化進行選擇、提煉和再創造,逐步生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這里教育理念的解讀、明確的培養目標至關重要,而如何用具有個性化的教育理念來張揚學校的個性,來得到師生和社會的共同認可,如何根據培養目標形成富有特色又充分體現教育理念的校本課程,如何形成與學校追求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管理文化等,只有對這一切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才能凝聚成學校獨有的文化價值取向,才能突出學校的文化特色,彰顯學校的個性形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2、重視基礎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關涉到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各個層面,基礎文化建設要從課程文化資源開發、教師文化建設、學生文化建設、物質環境營造、規章制度構建等多方面積極主動地植入學校特色的文化內容。
——優化物質文化。一個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應當體現滿足基本要求和突出個性化要求兩個要素。「滿足基本要求」是學校應當具備最起碼的物質條件,「突出個性化要求」是指一個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要有自己的特色、特點和特徵,而且要在外在環境上充分展現出來。此外,物質環境文化建設不僅僅是要關注物質形態的環境文化,更要關注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創設良好的育人軟環境。比如,改善教師辦公條件,優化學生學習環境,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應側重於關注人們在選擇、製作、安置這些物質時想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情感體驗,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創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不等同於制度,而是指人們制定、對待制度的思維方式與執行制度時的情感體驗。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應當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教職工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角度出發,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應當盡可能地規范健全,使之成為依法治校在學校里的具體實施範本。一方面要追求文本規章的合理與完善,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執行制度時的公平與公正。
——規范行為文化。學校一切的運作都要通過有組織的活動和師生的行為來實現。學校行為文化能促使師生體現規范的行為和態度,體現現代人所具備的行為習慣與風尚,彰顯辦學品味。作為學校文化的一個方面,學校行為文化是一所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在現階段的顯露,而作為學校文化「動態」的部分又是需要維護和可以塑造的。落實在管理層面上,它包括對道德行為、教學行為、活動行為、研究行為等的組織、監督和調控。要做到道德行為抓細節,教學行為抓常態,活動行為抓特色,研究行為抓校本。學校行為文化需要全體師生員工的參與和堅持才能傳承和發揚,才能達到文化育人之境界。
——凝聚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次體現形式,它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為全部或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或接受的精神成果與文化理念,表現為學校風氣、學校傳統,以及教職員工的思維方式等,是學校整體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學校精神文化應從學校的教育實踐、教師的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實踐中提煉並與本校的辦學特色相聯系,讓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參與學校文化的構建。明確了精神文化范圍,就要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內涵。在辦學過程中不斷增強三個意識:責任意識、傳承意識和吸納意識。
3、開展特色項目研究
打造學校文化特色,需要我們在重視基礎文化建設的同時,從學校自身的傳統與現實出發,開展特色項目研究。其實,從學校各自的實際出發,尋求形成學校文化特色,是每一個學校管理者不斷探索的目標。學校文化特色的形成由於各自的歷史不同,沒有現成的、統一的模式可循。在大量同類型學校相互競爭的態勢中,只有借鑒企業「錯位經營」策略,避開同質化的交鋒,在注重學校「本色」的基礎上注重開發自我的特有能力,將學校品牌引入「無競爭空間」,建立起學校文化的戰略個性,才能提升學校文化力,提高社會知名度,也才能更好地使社會公眾建立起對學校的品牌認知與忠誠。學校的文化特色是在辦學的實踐中逐步積淀形成或顯現出來的,因此需要學校管理者在學校歷史發展中關注「生成」,積聚文化內涵,培育文化特色。同時要關注學校是否有體現辦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課程特色的建設是一所學校特色的重中之重。特色項目、特色活動能否持久,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已課程化。課程化是特色制度化的保證,只有這樣特色才能持久、穩定。
四、幾個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關注課程和教學文化
學校特色建設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學校課程與教學的特色形成。教育最大的特色是在課程統領下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生成,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載體,一切背離或淡化課堂教學的所謂特色都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學校文化建設如果不能夠體現在課程與教學中,就依然是一種外在的、表層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學。只有當課程與教學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學時,才是內化了的、落實了的、具體化的學校文化價值觀,才能轉化為學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才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和作用。所以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設特色課程體系和特色教學文化。課程與教學的特色,既可以體現在課程實施的高水平上,也可以體現在課程與教學管理的高效益上,更鮮明地體現在學校課程開發上,需要學校努力構建具有校本化特徵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門類,努力形成由特定的課程與教學所造就的師生共性行為特徵。
學校文化要著眼於學校的培養目標,圍繞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課程開發,進入課堂和學科,而不局限於短期性、突擊性的所謂每年幾次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節日」;使學校文化建設與每一個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聯系在一起,與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品位和追求教學風格相結合,由此學校文化建設成為全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常態性的學校生活。課程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校文化建設不再游離於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之外,而成為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2、尊重傳統,注重積淀與提升
——尊重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學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它是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由模糊到清晰、由嘗試到自覺的文化積淀,凝聚了學校一代又一代師生的智慧和汗水。每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都有不同於其它學校的歷史,必將積淀並衍生出屬於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特色。它基於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蘊涵著學校發展的機遇,學校管理者必須努力把握這種文化機遇,著力於重新發掘、梳理、發現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並由此形成鮮明的學校特色。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一定能在歷史的積淀中贏得良好的發展空間。而拋棄學校文化和傳統,不斷變換、人為打造、突擊創新的所謂的學校特色,最終將導致學校價值觀和方向感的失落,學校歷史和文化記憶的遺忘,學校不可避免地趨向平庸,學校特色也會逐步消解。
[石中英: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是學校師生員工多年努力創造、探索和實踐的產物,是構成學校軟環境的主要部分,賦予學校與眾不同的內涵和特色。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一定要有歷史意識,重視對學校歷史文化傳統的梳理、分析和挖掘,積極繼承學校歷史文化傳統中那些積極的價值原則,把它們作為激勵和團結全體師生員工的情感紐帶。]
——注重積淀與提升。學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要靠長期的積淀與傳承。每所學校都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創建出自己的、優秀的學校文化。一所老校的學校文化是一代代教師和學生經過很長的歷史積淀沉澱下來的,是通過不斷篩選、凝聚傳承發展過來的。同任何地區文化、時代文化一樣,學校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必須與傳承的優秀文化統一起來。
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積累的過程,是辦學理念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懈奮斗、追求,與時俱進,不斷積累、充實、提煉、延續,不斷升華的過程,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的一部分,並變成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集體意識。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學校多年來形成的良好辦學特色與辦學理念要保持和發揚,同時要結合時代與區域特點,進行文化創新,這樣學校的文化建設才會有生機與活力。
3、完善四項核心制度建設
我們一定要明確一個核心觀念,我們所開展的區域學校文化建設研究是在現代學校制度的背景下進行的,要尤為關照「現代學校制度」這一背景因素。在項目研究第一階段,政府層面主要開展了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育教學督導、教育財政撥款、校長隊伍考核與選拔這五大框架制度的設計;學校層面進行了學校章程、發展規劃、形象設計、民主管理四項核心制度建設。按照項目推進步驟安排,2008.11—2009.5全區中小幼學校應完成現代學校文化建設四項必選項目設計並進行實施。所以,對我們所有的項目實驗校而言,必須進一步完善四項核心制度建設。尤其是在當前背景下,國家、省市和地區都在制定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區教育工作會議也把制定閔行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因此,學校要關注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要求,根據基礎教育變革和發展趨勢,樹立中長期規劃意識,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內涵、著眼於長期,做好學校發展規劃,謀劃文化發展戰略,勾畫學校發展的藍圖。
Ⅹ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從哪些方面宣傳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職工隊伍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支撐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是學校規范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和諧的教師隊伍指的是教師們為了學校這個團隊的利益與目標,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作風。它主要表現為對單位的忠誠,對領導的服從,對同事的欣賞,對學生的熱愛,對社會的奉獻。和諧的教師隊伍的形成,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一環,是創建和諧發展校園的精神支柱。學校的發展靠的不是單個的教師,靠的是教師這個集體。只有人人愛崗敬業,團結協作,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推動學校健康快速地發展。那麼在學校的規范管理中,如何建設一支和諧的教師隊伍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導入高尚的職業價值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是偉大的,黨和政府還專門為教師設立了一個節日,這也是其他職業所沒有的殊榮。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一直是人們尊敬的職業。我是一名教師,做過多年的班主任,每當我的學生一個個考上滿意的學校, 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就十分自豪,有一種滿足的成就感。是的,教師又是清貧的, 他的所得遠遠小於他的付出。但教師職業的偉大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教師像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放棄了高官厚祿的誘惑,自甘清貧辦學,自創曉庄師范,為中國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警句,時刻激勵著我們前進。 愛崗才能敬業,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除了自身的修養以外,還應加強教師的教育。德乃師之靈魂。教師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喜愛老師,就會更順暢地學習所講授的內容。所以,要大力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要組織教師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引導教師關心國家大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增強責任感;要加強師德宣傳,樹立師德典型,大力褒獎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因此,加強對教師職業觀的教育,培養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是培養和諧教師隊伍的重要內容。二、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人們常說「文人相輕」,知識水平高的人之間很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