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文化態度
指的是對文化的認知和態度。具體包括:1、在對待文化的態度;2、在對文化外延的界定;3、在文化的成功標准。4、對文化傳承和影響力的認知。如怎麼認知中國的傳統文化?俄羅斯文化的中國的影響!XX世紀歐洲文化的特徵?等等問題都屬於文化態度的范疇,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
Ⅱ 傳統文化中有哪些優秀文化,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及原
譬如中國傳統講究君君臣臣,父為子綱,這樣的孝子忠臣倫理,他們以為在封建時代為臣當忠、為子當孝,這是不容置疑的.他們有他們的道理,有他們必如此的根據.可是現在不用了,他們都當完全過去,而且是封建殘余,他們都當被打倒.似乎我們也正是這么做的.
可曾想過,打倒這些,我們的時代就變成人吃人、人騙人的混沌局面(似乎還真有).其實,不必如此悲觀.這不過是按理而推,事實上未必如此壞.現在的人未必強似古人,但亦未必定是壞於古人.
關鍵是在:雖然沒有忠臣了,但仍有忠人、忠友、忠官、忠心;雖然沒有以前那樣的孝子,但仍有現在的孝子、孝心.這個忠心與孝心就是忠臣孝子本質.忠臣孝子的時尚雖然過去,而忠孝之心仍舊持續下來凝成現在的忠臣孝子.
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話仍然是對的,因為打爹罵娘者在過去必不能抗日,在現代,其們也不會做出對人民有益的事情.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才可治國.正是這種由家而國的社會倫理的支撐,中國社會才不會崩壞,這便是中國傳統倫理對現代的意義,這種忠正的品質也是我們人類所共認的普世價值.
類似的中華傳統還有很多,比如尊老愛幼,比如仁義精神.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一般有如下幾種:
一是不削一顧.在年輕人身上,這樣的態度會比較多,但我們的社會發展形態是持續的,是非割裂的,所以如果只是你自己對傳統不削一顧,那麼在生活中會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如我國逢喪,多穿黑白衣物,如年輕人對這樣的習俗不削一顧,隨便穿件大紅大紫的衣服前去弔唁逝者,會被其他人認為對逝者的不尊重.
二是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持這樣態度的人,可以說其內心對傳統是不敬畏的,故而才敢以這樣批判的態度去對待傳統文化,只是這樣的人,因為浸入傳統不深,最後導致雖然想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卻因為認識度不夠的緣故,只好胡亂去除,隨便汲取.這樣的汲取,到底能汲取到多少養分,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一種是敬畏,敬畏未必是一種好的態度,因為敬畏往往會導致人的盲從.但不得不說,因為敬畏,人才會完全的沉浸進去.從而對傳統的好還是不好,產生深切的體會.最後,建立在自己切身體會上的取捨,才不會盲目,才不會全然不得要領.從而在傳統中汲取到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東西.才會體會到中國傳統的精妙,從而才會在自己內心深處自覺的建立民族的自尊,這樣的民族自尊會使得我們會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也正是這樣的自尊,會使得我們在面對世界風雲突變,以及周遭變化時,不茫然,也不盲從.從而使自己的人格獨立出來,最終必會得到中華傳統血脈中的養分.
Ⅲ 當今中國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幾種態度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人們存在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文化虛無主義。他們認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必須全盤否定。只有徹底解脫了傳統文化的羈絆,我們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他們認為近代中國的衰敗,乃是由於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復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中華民族就可以強盛起來。第三種態度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一個民族世代累積、相對穩定的群體經驗的總結,雖然其中存在著過時的、保守的東西,但是其中的精華部分,則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成為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時代挑戰的內在動力。
Ⅳ 對文化的態度的成語
持之以恆、一暴十寒、鍥而不舍、水滴石穿、囊熒映雪、專心致志,不恥下問,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篤學好古,學而不厭,三心二意,不求甚解,一知半解,馬馬虎虎,執迷不悟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鍥而不舍,老驥伏櫪 塞翁失馬,隨波逐流 坐以待斃
Ⅳ 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有什麼態度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一,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傳承至今,就說明有其存在的理由。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一律以「迷信」進行封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夠促進家庭和睦團結、社會和諧的傳統文化應該保留下來,只要它對社會不能產生負面影響,就應該允許其存在。例如,節日對逝者進行祭奠,就應該允許存在。通過祭奠逝者的活動:1,可以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思與懷念。2,可以進行尊老、愛老、敬老,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自己的親人,推而廣之,熱愛所有老人。有利於「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傳承與形成。3,通過活動還可以加強親人之間的聯絡,增進感情,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二,加強正面引導。還是以對親人的祭奠為例,過去都是燒紙,燒紙污染空氣,破壞環境,特別是對森林防火造成壓力,國家可以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例如,現在實行了網上祭奠親人的方式。
三,堅決打擊借著「傳統文化」的幌子,進行違法活動。例如,有的演出,有淫穢內容,必須進行整頓、打擊。有所謂的「大神」,他們既圖財又害命,說某某人是什麼什麼,讓其家屬必須將其置於死地。對這樣的所謂「大神」必須進行嚴懲。他們破壞家庭親情、造成社會的動盪。
Ⅵ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持何種態度,我們為什麼要持這種態度
"以我的觀點,任何的傳統都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在逐漸地變化,現在所謂的傳統文化的流失,在我看來是一鍾正常的現象。因為經濟實力,文化與政治相互決定了這種文化的推進,為什麼我們覺得中國在逐漸西化和傳統的道德傳統都在流失,因為我們受到自鴉片戰爭後,經濟文化政治羸弱,整個民族在探索中國羸弱的原因,一方面我們覺得外國先進,因此我們有種感覺連傳統與道德都不如他們;另外一方面文化在碰撞過程中,文明程度越高的一方會佔主導地位,這方面體現在國家軟實力的競爭,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的輸出,日本的動漫的輸出與中國現在的所謂的儒家文化的輸出。當然一個國家的轉型發展模式在起初文明程度高的一方會佔主導,甚至有取代的趨勢,但在轉型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本國的文化傳統,與此來作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經濟文化發展的動力。但我看來,文化會走向融合,也就是說傳統與文明碰撞的結果都是相互融合,形成自己國家或民族新的特點新的「傳統」補充:學習傳統文化,掌握其精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發揚實踐傳統文化,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把傳統文化廣泛傳播出去。補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努力的學習他的精髓,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創造和改進,不能一味的只是接受,因為社會是在前進的,總要拋棄一些將會阻礙社會發展的東西,傳統文化也是,一句話:吸納精華,去其糟粕。補充: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我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是個重要的問題。
在這里,有兩種錯誤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一是採取虛無主義或取消主義的態度,不問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 文化,把它們統統歸之為「封建、迷信、落後」,乃至「反動」的范疇,甚至把近代中國的貧弱、目前中國存在的困難統統歸咎於傳統文化。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全盤肯定,並且不允許人們對之有任何懷疑與批判,否則就是貶低中華文化,數典忘祖,崇洋媚外。 這兩種表面上極端對立的態度,其後果則是一樣的,即斷送我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我國的發展步伐,導致我們走上錯誤的道路。在目前的國情下,後面這種態度更為有害,更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前一種態度以赤裸裸地否定歷史、數典忘祖的形式亮相,容易為人們識破,一出籠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們的反對。後一種態度卻打著愛國、愛祖先,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人們不容易識別其荒謬之處和危害性。其實,販賣這一觀點的人,絕大多數並非愛國和愛傳統之人,而是別有 用心的。這就尤其有提高警惕的必要。
從歷史唯物論的觀點看,人類的發展史和人們認知事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總的趨勢是不斷進步,這是不可爭辯的客觀事實。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論如何博大精深,總是歷史遺產,不可能已達頂峰而不被超越。把傳統文化吹捧為至高無上的人,正是在這一點上犯下根本性的錯誤。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理論、原則、提法都不允許改變;後世的一切發明發現,都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了預測和導向。他們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離奇的程度,如把 《周易》、《河圖》、《洛書》等一些古典文獻或傳說捧為至高無上的經典。又如,對於出土的古代陶器、瓷器、紡織品,以當時的生產水平來衡量,我們確為其精美而贊嘆,但不能說成「絕倫」。今天的人們正在納米的量級上開發產品,古代產品怎能稱為「絕倫」呢?就是納米產品也不是「絕倫」的。
從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任何事物總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況是數百數千年前的文化遺產。我們在肯定古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時,不能不承認其中有許多封建、迷信和錯誤的內容,這不足為怪,也不足為諱,更無損於傳統文化之偉大,相反,否認這些缺點就不是科學的態度了。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無限拔高,拒絕批判與揚棄,拒絕吸收現代科技成就來改進,最後一定是斷送傳統文化。
總之,我們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肯定它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這是我們的光榮和驕傲,絕不是我們的包袱。二是要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敢於分析出其中的糟粕,無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礎上,吸收一切有益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東西,使之重現輝煌,再攀高峰。這才是真正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正確做法。
全國注冊建築師、建造師考試 備考資料 歷年真題 考試心得 模擬試題
從深圳特區創立至今,關於深圳有沒有文化的討論就從沒有中斷過。有人說,深圳是「文化沙漠」。有人說,深圳有文化,有的是創新的「移民文化」。一般來說,任何社會都有其生活形態,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文化,何況深圳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人才,因此說深圳是「文化沙漠」是難以成立的。當然,深圳目前的文化狀況也不會像國內某文化名人稱贊的那樣,「深圳是中國文化的橋頭堡」,「深圳有資格總結20世紀文化的事」,「爭取20世紀中華文化各個領域的結算權」„„這種觀點不但讓中國知識界瞠目結舌,而且連深圳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我們的文化建設也創下了新的「深圳速度」?
不過深圳文化的貧弱卻是深圳內外的共識。在移民文化尚未成形之前,深圳對外展現的是一種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商業文化,而缺少普及型的市民文化和精英型的學術文化。市民文化,如獨特的方言、小吃、風俗等在深圳都沒有,這是人們認為深圳沒有文化、沒有認同感的主要原因所在。至於學術文化,深圳在文學、藝術、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等方面偶有奇葩閃現,但均未在整個城市產生較大影響,形成氣候,因此在學術氛圍、人文涵養等方面深圳不但不能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就是與其他大中城市如青島、武漢、西安以及南京等相比也還有很大差距。
然而,以城市歷史短暫作為深圳文化貧弱的原因恐怕難以站住腳。綜觀古今中外,一個地區工商業發展起來之後無不是其文化也跟著繁榮起來。記得美國有位總統說過,我們的父輩浴血奮斗爭取獨立,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安定的從事生產建設的機會,而我們辛勤工作是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藝術活動。記得不太准確,其大意如此。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經濟就已經非常發達了,90年代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文化貧弱的狀況卻一直未得到改善,這個現象是值得深圳人深思的。
在我看來,除了歷史短這個原因外,造成深圳文化貧弱還應該與以下幾個因素密切有關:一是深圳發達的商業文化使這個城市功利性太強,從政府到民間的活動都帶有強烈的功利目的。二是深圳人生存壓力很大,參與文化活動的精力、時間非常有限。三是深圳市大眾文化場所不夠。最後,文化氛圍的培育在深圳長期被忽略,導致深圳文化事業的建設雖有亮點但不能持續。
未來的城市競爭以文化論輸贏。有了文化的積累和支撐,城市才會有活力、有生氣、有競爭力。文化競爭力是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和知識型的勞動者已經成為基本的生產力要素,而這些要素需要一種強大的文化張力來構成一個高度人性化的經濟體系。
對於大多數人沒有歸屬感、缺乏城市凝聚力的深圳來說,文化認同感太重要了。近期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顯示深圳官方已經對深圳文化貧弱的狀態非常重視。2003年1月,於幼軍市長在文化部門的調研中強調,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其中一個顯著的發展趨勢就是,文化和經濟的融合越來越緊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深圳要成為經濟、科技大市、強市,同時也必須是文化大市、強市,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我們要認真落實「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著力培育有鮮明深圳特色的新型區域文化,不斷提高深圳文化的內涵、品位和競爭力。
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中的一個事實, 雖然胡適博士從前把它看作海外奇談,但到現在
是無人不承認了。關於侵略的方式,歐美一派貪圖金錢,主張把中國變成經濟的殖民地;東洋一派更貪圖土地,所以又主張把中國變政治的殖民地。至於中國內為帝國主義文化(即西洋文化)宣傳的一派,則比前兩派還進一步主張把中國變成文化的殖民地。他的口號叫做全盤西化。
前一派奪我們的市場,中一派奪我們的土地,後一派奪我們的精神。所謂奪我們的精神,用一句舊話,就是奪我們的人心。把這三派的利害得失比較一下,後一派最兇猛。因為帝國主義文化支配我們的意識之後,那就到人心已死的境地,永不能翻身了。胡適不懂得帝國主義這一類抽象名詞,而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替它辯護,就是他的意識帝國主義化的緣故。 所以全盤西化論是思想界投降帝國主義論,是文化的殖民地化論。 此說的始作論者,是歐美國際帝國主義之物質的和精神的支柱所造出的國際學者胡適。這只要一看他的""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便可明白。到今天,繼起的有陳序經和梁實秋等。他們更進一步主張抹殺中國自己,說它只能模仿帝國主義文化。梁實秋更明白說我們不能創造,主張創造就是誇大狂(大公報本年6月9日)。這無異說中國人只配給帝國主義文化當洋奴買辦。
如此,那麼我們的介紹工作錯了么?這在從前是進步的,有文藝復興的價值;在現在,""1927""以後,便是保守的東西了。而在根本的意義上,過去有創造的價值,並且是作為手段看的;在現在,則甘於介紹,反對創造起來。
這樣的介紹,就沒有文化的啟蒙運動的意思,而是一種文化的殖民地化的思想。中國人底識不應該獨立自由地創造,只可以隸屬西洋。
但是,中國可以創造文化么?可以。十八世紀的法國,比當時的英國落後。他們介紹洛克,卻造出比洛克徹底的認識論;介紹牛頓,卻造出比牛頓完美的世界觀。十八九世紀間的德國,比當時的英法為落後,然而卻出現了康德、菲希特、謝林格、黑格爾等大哲學家和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二十世紀的俄國,比英法德都落後。然而今天,自1917年以後,竟成為全世界的新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驅。後進國在文化上有貢獻,簡直成了一個法則。
為什麼呢?理由只有一個,即從歷史發展的尖端出發。明白說,即從先進國所暗示的發展方向出發。換成大家所周知的話,就是""迎頭趕上去。""譬如工業的動力機關,如果先進國已經由水而汽而電,那末你就一直從電起向前走去。這可以有創造的餘地。若從水起,那叫做隨後跟著走,永遠都只能模仿,不能創造。
這樣,在文化方面欲有創造作用,便必須從社會主義出發。因為它在西洋文化是方興的東西,急待人去發揮其創造力。俄國就是因此而走到世界文化史前面去了的。若我們的介紹,從資本主義起,而且只滿足於資本主義,那就絕沒有創造可言。因為資本主義在西洋經過了三百年,到現在,它已由萌芽而發展而衰老,沒有創造的餘地。介紹這種文化,顯然是走下降的路。
胡適、陳序經、梁實秋等所介紹的,表面叫西洋文化,其實即資本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文化。他們隨後跟著走,一輩子都只是步人家的後塵,當然感覺不到創造。所以胡適公然主張模仿,並且說模仿就是創造。陳序經的全盤西化,即是全盤模仿。梁實秋則詆創造為誇大狂。
這樣的模仿,是文化的投降。中國民族啊,倒在帝國主義杯里去吧。它如果要把你變成經濟的殖民地,政治的殖民地,那末你就應該進一步變成文化的殖民地!
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人不然。我們要求經濟的獨立自由,要求政治的獨立自由,更要求文化的獨立自由。如果說前兩個要求是一種實踐的行為,後一個要求是一種意識的活動,而人的行為又必須通過意識,那末文化的獨立自由之要求,是解除經濟壓迫和政治壓迫即整個壓迫的開始。它表示中國民族的覺醒。
在八九十年的壓迫之後,尤其在""九一八"",""一二八"",""河北問題""之後,主張文化的獨立自由,是知識分子之精神的抗議。不,還是中國民族在新的壓迫後不甘屈服而要求整個的獨立自由之新的開始。
打倒文化界的洋奴買辦!
從歷史發展的尖端創造新文化!追問:簡單一點啊!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持這種態度補充:應該持何種態度——
吸納精華,去其糟粕
為什麼要持這種態度——
因為任何事物總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況是數百數千年前的文化遺產。我們在肯定古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時,不能不承認其中有許多封建、迷信和錯誤的內容,這不足為怪,也不足為諱,更無損於傳統文化之偉大,相反,否認這些缺點就不是科學的態度了。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無限拔高,拒絕批判與揚棄,拒絕吸收現代科技成就來改進,最後一定是斷送傳統文化。"
Ⅶ 對中西文化的看法與態度
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Ⅷ 什麼是文化心態
社會文化心態 是一種將分散的社會普通成員的心理要素,經過某種整合,匯集而成並以整體面目存在和流行於廣大普通成員之中的集體性文化精神狀態,具有一定的大眾性.
作為文化心理環境意義的社會文化心態,其精神內核表徵為群體性的社會態度,因此,具有極強的傾向性特徵;就意識內容而言,社會文化心態主要是對人們日常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故表現出明顯的屆時性;由於社會文化心態是屬於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而成的狀態結構,因而還具有非線性品格.
參照:
社會文化心態的特殊意識品格--大連海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馮文華
Ⅸ 和文化素養相關的名詞有哪些,比如:信仰、態度,急用不勝感激。
審美情趣
(1)、追求真、善、美,反感假、惡、丑;
(2)、對詩、書、畫有基本修養;
(3)、實踐哲理與人生的結合;
(4)、不求物趣,愛而無欲,只求理解與溝通,樹立無私有光的形象;
(5)情審理勝;不粗、不俗、不迷、不狂;
(6)、崇敬英雄、羨慕義舉、見賢思齊、造福創美。
五、思想觀念
(1)、頭腦清醒、冷靜、理智;
(2)、概念明確、准確、正確,認識符合客觀實際;
(3)、意識凈化、現代化、有限進行;
(4)、追求理想,關注社會;
(5)、價值觀凈化,有社會性;
(6)、尊土愛鄉,保家衛國,盡心盡力,不辱使命;
(7)、講學習,講勞動,講實踐,講服務,講創造,講奉獻;
不比地位,不比財富,不比享受。
胸懷境界
(1)胸懷狹窄,境界低俗,必然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抒展的胸懷,上升的境界——變小為大,敢負歷史使命,有限生命可爭無限風光;
(2)、變求存為奉獻,敢負社會責任,平凡人生能創非凡價值;
(3)、識大體,顧大局,順大勢,求大同。
(4)大胸懷、高境界,必養大德,揚大志,為大同,為大成;理解一切,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成全一切;自然,充實,樂觀,滿足。
傳統習俗:
(1)、人生態度,老成持重;
(2)、文學藝術,成熟多采;
(3)、科學技術,既要講分析,重個例,又要講綜合,重整體;
(4)、家的倫理觀:講溫靜,講溫和敦厚;
(5)、道家的自然觀:講虛靜,求純真無為;
(6)、佛家的人生觀:講寂靜,求了悟超晚;
(7)、馬列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8)、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講真求佳,樹德揚善,獻愛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