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貳』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叄』 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
『肆』 中外文化有何差異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伍』 淺談中外文化差異
我嫁了個荷蘭人,養了個藏獒,因此生活中有很多樂趣。我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裡面有我的感悟和思考,留給自己也分享給大家!
這個故事是三年前發生的了,現在拿出來講,正好聊聊文化差異這個話題。
2013年,我婆婆換了一個新手機。有一次烤蛋糕,不小心麵粉灑在了手機上,然後發現屏幕上有個小角兒就不太靈敏了。新手機剛買的就得修?並且人為因素,修還得花一筆不小的費用,也是挺糟心的。
忽然,我婆婆靈機一動,有保險啊!
她手機的保險有一條保障權益:因「他人」因素手機受損,經核實後,可以報修換新。那是不是意味著,只要說是朋友不小心把麵粉弄到手機上的,就可以報修換新了?
對!就是這么回事!
「太好了!找個「同謀」這事兒就可以愉快的解決了呀!」現在就剩了一個找「 誰 」的問題待解決了。要是用我公公或者Remon吧,都姓Strampel。一家兒人,不可信吧?
那就找Wendel吧,兒子的女朋友。
合情合理沒嫌疑,就她了。於是,婆婆就一興奮,馬上打了保險公司電話,報修出險了。由第三方人員造成的損壞,保險公司會出具賠償說明,然後須由證明人簽字予以核實再給予賠償。證明人報的就是Wendel啦,郵寄到兒子家Wendel收。
妥了嘛這不是,現在只差囑咐Wendel一聲就好了。當你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萬萬沒想到電話的另一頭,我婆婆被Wendel「無情"的拒絕了!你是不是也一臉懵逼的想問:為啥呀?
因為Wendel認為這樣欺騙是不對的。
以她的價值觀和原則,她不願意撒謊幫這個忙,要是答應了婆婆自己就成了「幫凶」。得到這個答復後,你知道我婆婆最接受不了的是什麼嘛?不是Wendel的拒絕,而是她犯了個流程上的錯誤。她先打電話讓保險公司出險而後打電話尋Wendel的幫忙,被Wendel拒絕導致了不可逆的後果——賠償不了。因為Wendel是證明人,她不簽字就不能賠。
最後,就沒賠成。
你們看見沒?
國內坑爹,國外坑婆婆!
這件事很有趣。
因為正好,我們可以通過它來看一看「中外文化差異」。
先說我婆婆想到的解決修新手機不花錢的方法,就完全符合咱們中國人一直說的:「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的名言至理嘛!這么精闢的生活哲學,誰說外國人就不這樣?
聽到這,你可別偷著樂,說:「你看外國人也愛佔便宜,也不比咱們高尚多少! 」
我最討厭的就是有些人總是盲目抬高外國人或者惡意貶低外國人。我一直想說的就是,這根本不是中國人外國人的差異,都是 人性 而已。
只要是人,咱們都會有一樣的善源和惡源,會有一樣的貪念,會犯一樣的錯誤。
事實一直是這樣的,只是很多人一直在曲解。
然後,我們再看看我婆婆對Wendel做法的反應。Wendel這么「不近人情」,如果換作你是Wendel的婆婆你會怎麼想?
會不會這么想:
「又不用你花一分錢,保險公司賠償,你為什麼不能簽字?」
「都一家人,你竟然跟我講原則?
或者一定會這樣想:
「你特么還住著我兒子的房子!我兒子養著你,沖我兒子也得幫我這個忙啊!」
如果你這么想,那我想講的文化差異就在這兒了:被Wendel這么有原則的拒絕,我婆婆當然也無奈。但她選擇的是尊重,尊重不是沒招兒了才不得不尊重。
而是 不埋怨、不記恨 。
是理解,是包容 。
是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 。
是不因別人對事的看法與自己不同就怨艾和詆毀。
她很輕松愉悅的當個笑話講給了我和大丹先生聽。在這個笑話裡面,她唯一有點遺憾的是自己打電話的順序沒注意,以致「小意外」使手機賠償不成了。大丹先生問婆婆會不會因此而記恨Wendel。
她說,當時確實有點心理不舒服。不過她並沒有理由記恨人家,幫你的忙就應該感激,不幫忙不等於Wendel做錯了什麼。何況,Wendel的原則不是沒道理的,是好的。只是在我婆婆這個年齡看來,Wendel的想法有一點天真。
婆婆認為,對保險公司不用有羞恥心,她不為「占這個便宜 」而感到愧疚。畢竟保險公司經常坑騙被保險人,也是想盡各種方法不賠償。大丹先生有一樁醫療保險糾紛,現在保險公司還在耍賴皮。(全世界保險公司都一個德行,國外相對好一些是因為法規更完善和嚴格,可也絕對不是"慈善機構")。她和Wendel之間,只是經歷不同,對這件事的理解與看法不同而已,並不可能升級到本質沖突。
但這卻是從我眼中,看到的最大的差異:是她對Wendel看法的理解與尊重,對自己「吃了虧」後的寬容與豁達。我恐怕多數國內的婆婆會因為這個而埋怨兒媳婦,但卻看不到其實是自己不講理。
在我與大丹先生的生活經歷中,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幾乎沒有。想想怎麼可能呢,是吧?生活環境、教育背景、成長經歷都不同。倆中國人一起過日子,都有差異,何況跟外國人?
但在我看來,如果你習慣用筷子就非要強迫人家用筷子,你占不著便宜就賴人家不幫忙,如此等等的話,那有矛盾就不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那是你不講理、片面又妄自尊大的後果好不好?
所以,我認為:
從來不在於差異的大小,而只在於理解與包容有多少。
生而為人,各有不同。我和大丹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互相禮讓,互相尊重和包容。這一直是我們能親密無間的秘訣與真諦。
兩個國家,天各一邊,就更不相同了。但講理和尊重永遠是化解家庭矛盾、化解社會矛盾、化解任何差異、任何矛盾的唯一途徑。
禮儀之邦,厚德載物。
講理從來就不是我物華天寶、燦爛文化的至高道德標准。
但,可千萬別連這個也丟了。
『陸』 如何理解中外文化差異
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的文化共同組成了世界文化繁華豐富的文化盛宴。中外文化差異來源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有共性,也有沖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並且是唯一從古至今未斷代未消失的文化,中國文化深受歷史因素影響。崇尚和合中庸,良善謙信;天道自然;強調個人修養;愛家愛國等。華夏炎黃,一脈相承。
中外文化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要抱著正確的對待態度,對於本國文化,要繼承發展,傳承傳播;對於別國文化,要有一定了解,學習好的地方,不排斥,不盲從。
總之,文化差異是重要的,不倫中國文化,還是世界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共同組成絢爛的世界文化。
『柒』 中外文化的交流情況如何
中國的絲綢成為羅馬貴族衣著所用的奢侈品,備受珍視。當時西方對中國的稱謂之一即來自絲字。中國的絲、紙和鋼傳入印度。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通過不同渠道傳入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江蘇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刻。佛教在中國歷經盛衰,延續至今兩千年。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在漢代都已不同程度地濡染了漢文化,奠定了以後與中國進一步交流的基礎。
『捌』 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看法
東方文化的基礎是農耕生產,而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工商業貿易。
由此產生的差異是,東方更注重的是家庭、家族、和國家的大一統。因為這樣一種社會形態才更有利於農業生產,社會的整體利益才有保障。大禹治水就是一個全社會協同的過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其社會治理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就是這個原因。
而西方的工商業文明,則更強調個人主義。比如它文明的源頭希臘,為後人所熟知的是它的哲學和藝術,但作為國家的概念,存在感是很低的。雖然後來產生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但它最終被基督教所戰勝,因為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思想,更符合他們的文化基因。
這種文化發展的結果,就是科學的進步和法律的日益完善,但是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卻越來越被拆分,小國林立,比如瑞士,它的北部講德語,西部講法語,而南部講義大利語,這種現象在東方是無法想像的。
東方的大一統政治,更強調倫理和社會秩序。所以,我們今天在強調學習西方法制和契約精神的同時,要考慮到我們的文化傳統,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否則就是不倫不類的夾生飯。
而西方社會在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也越來越感到了統一的好處,這就是今天歐盟產生的基礎。但同樣是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統一之路非常艱辛。比如英國的脫歐就是一鍋夾生飯,這個歐洲的攪屎棍子在曾經得到過無數次好處之後,今天終於臭到了自己。
今天的形勢,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這對於中國今後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玖』 明代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如何
中外文化交流到了明代,就方位而言,東方日本、朝鮮,南方南亞、東南亞諸國,西方遠達西歐國家,或官方,或民間,都有交往,遠遠超過昔日。政治使節、商業貿易、學習、傳教、移民以至戰爭,各種渠道無不起過作用。明代的交流涉及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許多方面,中外雙方都大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