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在《覺醒年代》等民國時期的電視劇中,都在講北大,而幾乎聽不到「清華」
清華大學前身是始建於1911年的留美預備學校,主要是培養留學美國的預備人才,1916年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成立大學部,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而北大前身是成立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覺醒年代反映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正是全國精英人才最多的地方。
Ⅱ 北大清華歷史典故什麼時候開始建造和歷史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Ⅲ 五四運動為什麼沒有清華大學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將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訂立章程。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
1916年清華學校正式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設立國學研究院,開始向完全的大學過渡。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綜上所述,五四運動時清華大學還不是大學。五四也就沒有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歷史簡介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部、學部會同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一切事宜。
1909-1911年,游美學務處選送三批共180名學生赴美留學,其中包括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胡剛復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華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四運動 (1919年青年學生組織的愛國運動)
Ⅳ 清華北大歷史原來個是個什麼學校名字
1、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
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部、學部會同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一切事宜。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將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訂立章程。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Tsinghua college),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面積450餘畝,校園建築體現出「中西文化,薈萃一堂」的特點。學制8年,分中等、高等兩科,高等科學生畢業後一般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
1916年清華學校正式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設立國學研究院,開始向完全的大學過渡。
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國立清華大學專屬教育部管轄。至1937年已發展為一所擁有文、理、法、工四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
2、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首次提出在京師設立大學堂。
1898年6月,清朝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
同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並任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創辦的大學,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根據學制,不同程度的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為總理學務大臣,負責統轄全國學務,並另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
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更名後的首任校長。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十年間,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
(4)新文化運動期間清華大學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論歷史發展,北京大學更加悠久。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 原名京師大學堂,是光緒皇帝「百日維新」的措施之一,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而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雖然清華大學的歷史不如北京大學悠久,但是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發展齊頭並進。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最著名的二所大學,在國際上有很高的排名,是中國重點大學的名片。在學術研究中各有特點。清華大學擅長自動化、機械、土木、電子、水利、電機等工程專業,頗有建樹。而北京大學擅長數學、物理、化學、中文、法學、經濟、醫學、社會等文科。
Ⅳ 五四文學革命時期的人物貢獻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羅家倫(1896-1969),《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五四遊行總指揮。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首任校長。逝世於台北。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研究歷史語言。逝世於台北。
段錫鵬(1897-1948),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江西永新人,字書貽。逝世於上海。
許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於北京。
於方舟(1900-1928),原名蘭渚,又名芳洲,生於河北省寧河縣(現為天津寧河縣)。五四運動天津領導者之一。
鄭振鐸(1898-1958),作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
聞一多(1899-1946),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人。
陳潭秋(1896-1943),湖北黃岡人,原名澄,字雲先。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張國燾(1897-1979),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江西萍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Ⅵ 北大學校清朝是干什麼的
北京大學是我國早期的高等學府之一,始創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7月4日),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其校址在東城景山東街路東的沙灘後街明代的馬神廟、清乾隆年間乾隆的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閑的府邸。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宮門為五間門楹,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公主府佔地東西寬四十丈,南北長六十丈,用大磚圍成府牆。府內東路為幾進大四合院落,宮殿式的房屋建築,西路則為大花園。
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
京師大學堂是我國近代最早的大學,也是戊戌變法中,維新派與頑固派激烈斗爭的產物。在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上書光緒皇帝,「請變法,建學堂」。康有為在《請開學校折》中提出「自京師建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中小學」。梁啟超說,大學堂的前身是官書院,官書院的前身是「強學會」。在甲午戰爭後,康有為在京組織強學會。購置圖書、儀器等,宣講新學,謀求改革。強學會實際上是政治團體兼學校的組織。在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強學會被頑固派查封,但改為「官書院」。「京師大學堂」就是在「官書院」的基礎上創辦起來的。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整修了公主府舊房三百四十多間。新建房一百三十多間。大學堂的大門上高懸有「大學堂」三字豎匾。公主府里的正殿為大學講堂。後院的二層樓為藏書樓。西院花園為學生宿舍。
庚子以後,知識界思想活躍,愛國熱情高漲,各界紛紛要求恢復京師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清廷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用吳汝倫為中文總教習,這次復學沒有聘用丁韙良,而是請的日本學者服部宇之吉和岩谷孫藏為教習。在四公主府旁又新建房屋一百多間。還在北河沿(今民政部處)購房開辦譯學館,即以後的北大三院。
北大紅樓——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築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滅亡。1912年1月民國成立,5月,原清政府的學部改為北京政府的教育部。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教育總長。著名文人嚴復任第一任校長。在1916年,北大大學在東城今沙灘大街(五四大街)新建校舍,為四層大樓,地下一層。因大樓的牆體大多用紅磚砌成,所以稱為「紅樓」。北大紅樓於1916年開始修建,1918年8月竣工。在竣工的前一年,即1917年,蔡元培先生又親任北京大學校長。北大紅樓處原為京師大學堂的「漢花園」。紅樓建成後,為大學的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在1920年時為北大一院,即文學院。北大的二院為理學院,院址還在馬神廟的四公主府原京師大學堂。北大三院為法學院,在北河沿大街現民政部處。北京大學又在原醫學科的基礎上設醫學館,校址在今宣武區後孫公園胡同,今北京四十三中學處。醫學館就是今北京醫科大學及北大醫院的前身。
在1952年北京大學在遷到燕園後,北大紅樓一直由國家文物局使用。在1961年3月4日,被公布為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北大紅樓開辟為我國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陳列館」,向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北大燕園——清代的古典皇家園林
建國後,在1952年,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合並,遷到西郊海淀現在的「燕園」,這里原是明代米萬鍾的「勺園」。在《天府廣記》中載:「海淀米太僕勺園,園僅有百畝。一望盡水,長堤大橋,幽亭曲榭……」。多有北京史地學者著文指出,今天北京大學的圖書館和留學生大樓,及研究生院一帶,即未名湖四周,便是當年勺園遺址。在勺園西也有一座園子,是明萬曆年間萬曆生母慈聖李太後的父親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不是現在清華大學的清華園,清華大學的清華園原是圓明園的一部分,主要是兩個園子,原名分別叫熙春園,即工字殿,一個叫近春園,即「荒島」。到清咸豐年間,咸豐皇帝改名叫「清華園」。在庚子年間,清政府於1911年,在清華園里成立「留美預備學校」,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在1928年正式名「國立清華大學」。到明末清初,勺園和清華園都毀於戰火。在清康熙年間,康熙在清華園的廢址上修建暢春園(在今北大西門南邊路西,有兩座寺廟的山門,即恩佑寺、恩慕寺。山門以西一帶就是暢春園遺址),但勺園也是暢春園的一部分。康熙還在暢春園北的福海一帶修建圓明園,賞給四子雍親王,即以後的雍正皇帝。到雍正年間,雍正在大修圓明園時,也把勺園修建為圓明園的附園「春熙園」。在乾隆年間,乾隆把春熙園賞給了大學士和珅。和珅在這里修建了「淑春園」。和珅被處死後,淑春園分為兩部分,西部改為嘉慶五子惠親王綿愉的花園名叫「鳴鶴園」,面積較大,現已無存。但鳴鶴園的西宮門現為北京大學的西校門。東北部改為嘉慶四女庄靜公主的「鏡春園」,面積比鳴鶴園小。其園的大宮門在現未名湖東南,為三間門楹。園內為多重大四合院,花園里以牡丹著稱。
Ⅶ 1919年的時候,清華在干什麼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清華大學。現存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主要有三部分:(一)1911-1912年建造的清華學堂、同方部等;(二)1919-1925年建造的大禮堂、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局部)等;(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館、化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這批早期建築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的演變過程,建築風格具有典型價值,藝術水平較高,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比較優秀的建築作品,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Ⅷ 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有沒有清華大學
是北京大學,沒有清華大學
Ⅸ 清華110周年校慶,清華大學成立初期都有哪些歷史事件
清華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之一,100多年來為了國家建設和發展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她成立於1911年,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早期的建校資金都來自於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自此,中國進入了新的革命時期。
Ⅹ 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前身簡介。
北京大學前身為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為清華學堂。
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1898年7月3日正式創辦,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即校長)。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正式開學,第一任校長是唐國安。
北京大學前身簡介: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7月3日,光緒皇帝批准了梁啟超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
任命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
清華大學前身簡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將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訂立章程。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面積450餘畝,校園建築體現出「中西文化,薈萃一堂」的特點。
(10)新文化運動期間清華大學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創建背景: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元,歷史上被稱為「庚子賠款」。1904年,美國稱收到的賠款「原屬過多」,可以用來「「退款辦學」。1908年,中美兩國經過多次討論,決定了退款辦學相關事宜。
1906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美國總統的備忘錄中寫了一段話,反映了美國退款辦學的真正目的:「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