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茶文化五大特徵
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2、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3、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4、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5、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
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2. 中華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第一,它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昀結合。比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剋」。
第二,中國茶文化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又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著內容,它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兩晉南北朝時,茶人把這種文化當作對抗奢靡之風的手段,以茶養廉。盛唐之世,朝廷科舉送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興,發文思。
近年來,無論大陸、台灣或海外華人,茶事頻興,這是好兆頭。中國茶文化應該與時代的脈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應,使老樹開出新花。這才符合這門學科固有的特徵。本文由和茶網原創,轉摘請註明出處。
3. 中國各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各民族的茶文化特點
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乾燥,寒冷。酥油茶滋味多樣,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對於藏族人民來說有著比其他民族更為重要的作用。喝酥油茶很講究禮節,客人來訪,主人會奉上糌粑,再遞上一隻茶碗,按輩分大小逐個倒滿酥油茶。在婚嫁中,藏族人視茶為珍貴禮品,其象徵著美滿的婚姻。
維吾爾族的奶茶與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區)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區)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為主,所以茶品均為茯磚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喜歡喝與牛奶、鹽巴一道煮開後的咸奶茶。茶品多用青磚茶和黑磚茶,用鐵鍋烹煮。在烹煮過程中加入牛奶,而且注重「器、茶、奶、鹽、溫」五者的協調。蒙古人習慣於「三茶一飯」,每日清早,主婦們都會先煮好一鍋咸奶茶,以供全家人一天飲用。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為傣族與拉祜族獨有的一種茶飲料。因原料細嫩,又名「姑娘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其製法有兩種:一是採摘細嫩的一芽二三葉,經殺青、揉捻,裝入嫩甜竹筒內;另一種方法是將毛尖與糯米一起蒸,茶葉軟化後倒入竹筒內。茶葉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苗族、侗族的打油茶 打油茶是流行於桂北侗、壯、苗多民族聚居地的一種民間飲茶習俗,家家戶戶都喝打油茶。
回族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大西北,回族的罐罐茶以中下等炒青綠茶為原料,加水煮而成。煮茶用的罐子不大,其質地主要用土陶燒制而成。煮茶的過程類似於煎熬中葯的過程。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我國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不論過節、壽誕、婚嫁、賓客來訪等主人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來款待。主人依次向賓客敬苦茶、甜茶和回味茶,象徵人生的感悟。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地區。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生薑、生米等三種生質原料加水煮成。擂茶有清熱解毒、通經理肺的功能,土家族人視其為三餐不可或缺的飲品。
中國茶文化的特點:
茶文化還有地域性、差異性、共同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釋道合一。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時融匯儒釋道三家的基本原則,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中國人提倡的「清靜、恬淡」的哲學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內省修行」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玲教授認為,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來提攜;以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為指導;以佛家「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中國茶文化是濃縮了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的一個文化體系。
(2)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茶文化是一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完美結合的中介文化。茶作為一種物質,它的形和體是異常豐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態、命名豐富多彩,其滋味、色澤、香氣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產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質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備精神上的內涵,人們通過茶表達敬意、展顯禮儀、明確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徵。
(3)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中國自古就有「琴棋書畫詩酒茶」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兩種說法,由此可見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出高雅性和通俗性兩個方面,在兩者的統一中向前發展。貴族茶宴、士大夫的鬥茶以及文人騷客的品茶活動,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詩詞書畫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並由此產生有關茶的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表現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層的茶文化來源於民間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層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決定了茶文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與娛樂的統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決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經濟作物,是人們普遍消費的飲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養性,以它入葯可治病,用於生產化妝品還可使人青春長駐。民間還有許多敬茶習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現出很強的功利性。同時茶文化又是一種怡情文化,人們可以以茶自娛,觀看茶藝表演,進行茶文化旅遊等。近年來興起的茶文化節活動,「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即體現了以經濟為目的的功利性,又體現了娛樂性。
4.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所形成的有關文化的總稱,包括茶藝、茶謠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茶文化有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區性、國際性的特點。
5. 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茶文化一般來說,有社會性、廣泛性、民族性、區域性和傳承性5大特徵.
從其民族性來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維吾爾的奶茶和香茶、藏族酥油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鹽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飲茶情趣。盡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凡有客人進門,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少不了的,比敬茶往往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客來敬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民重情好客的禮儀。從世界范圍看,各國的茶道、茶藝、茶禮、茶俗,在飲茶的統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現出其民族性的區別。如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特別是禪宗)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茶道的表演也非常嚴格,甚至煩瑣,對日本民眾日常飲茶的普及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習慣清飲烏龍、普洱、花茶,茶俗與我國南方相仿或相近;非洲地區各民族飲茶習俗則以西北非的薄菏糖茶為代表,煮薄菏糖茶有一套程序和專用茶具,所用茶葉主要是我國珍眉、珠茶等高擋綠茶;歐美地區各民族的飲茶茶俗則以英國的英式飲茶法為代表等。
從其區域性來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地廣人多,由於受歷史文化、生活環境、社會風情以至地理氣候、物質資源、經濟條件、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的特點。如對茶葉的需求,在一定區域內是相對一致的南方人喜飲綠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廣東、台灣人欣賞烏龍茶等。這些都是茶文化區域性的表現。
從其傳承性來說,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會性、廣泛性、民族性、區域性決定了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成為中華文化形成、延續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例如,在當代特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茶文化作為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推崇,作為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茶文化也隨時代的發展而融入現代文化理念和時代新元素。
6. 中華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茶文化的地區特點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以及世界的茶葉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國的巴蜀地區,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經習慣飲茶,並在巴蜀地區形成了茶葉交易市場,並開發了專門的飲茶工具。
在漢代以後,因為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加強了,這種飲茶風氣慢慢向由巴蜀向東部及南部擴散,使得華中地區的飲茶變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晉時期的上流社會對於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強了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茶的發展,並成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時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並開始了人工種植茶樹的技術,在飲茶方式上更是有了專門煮茶的方法;對於茶具也進行了系列化的分類。同時唐代有大量的關於茶詩佳作面世,所以關於飲茶也有了茶規。
後來茶文化再經過了宋代、元代、明清代等發展和傳播,在我國已經慢慢形成了精髓的茶葉文化,並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茶文化,也把茶帶出了中國。
7. 中國茶文化的主要特色
1.社會性
飲茶是人類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隨著社會文明進步,飲茶文化已經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層次和角落。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富貴之家過的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貧苦之戶過的是「粗茶淡飯」的日子,但都離不開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飯」是不可省的,即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人有階級與等級差別,但無論是王公顯貴、社會名流,還是平民百姓,對茶的需求是一致的。
2.廣泛性
茶文化雅俗共享,各得其所。從宗教寺院的茶禪到宮廷顯貴的茶宴,從文化
雅士的品茗到人民大眾的飲茶,出現了層次不同、規模不一的飲茶活動。以茶為葯物,以茶為聘禮,以茶會友,以茶修性,茶與人的一生發生密不可分的聯系。茶在人們生活、社會活動過程中的介入和作用是其廣泛性的表現。茶還與文學藝術等許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
傣族茶藝
3.民族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維吾爾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鹽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和苗族等民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飲茶情趣。盡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凡有客人進門,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認為是不禮貌的。從世界范圍看,各國的茶藝、茶道、茶禮、茶俗,在飲茶的統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現出其民族性的區別。
4.區域性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地廣人多,由於受歷史文化、生活環境、社會風情以至地理氣候、物質資源、經濟及生活水平等影響,中國茶文化呈現出區域性特點。如對茶葉的需求,在一定區域內是相對一致的,南方人喜歡綠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廣東、台灣人欣賞烏龍茶等。這些都是茶文化區域性的表現。
5.傳承性
茶文化本身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會性、廣泛性、民族性、區域性決定了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成為中華文化形成、延續與發展的重要載體。
例如,通過茶文化可以轉化孔子的六藝,把傳統文化注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