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概論》在文化界的地位
一、中國人起源
1、文化的實質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
2、1965年5月,考古學者從雲南元謀上那蚌村發現了距今約170萬年的猿人化石,定名為元謀猿人。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的歷史確證。
3、根據人種學分類,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文化產生於從猿到人的轉變中。
二、原始物質文化
1、在文化產生的過程中,最早產生的是工具。
2、舊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簡單加工的石塊。從元謀人到距今約7000年前的四川資陽人都處於這個時代。
1、 火的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先民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創造。火的使用標志著人與動物的最後訣別。
2、 從距今7000年開始,中華先民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取代採集狩獵,成為首要的生產部門。迄今為止,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達七八千處。
3、 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
三、原始觀念文化
1、 中國先民的觀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態是:原始宗教、原始藝術。
2、 中華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對象有三類: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圖騰崇拜。
3、 在距今4000年的河南密縣池北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陶塑豬頭,這是最早的陶塑藝術品。
四、原始社會組織
1、 人在世界中所處的關系有兩種: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社會內人與人的關系。
2、 母系氏族社會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形成,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
3、 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開始萌生。傳說中的五帝:皇帝、顓臾、地覺、唐堯、虞舜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五、上古文化分布
1、 中華民族的遠足分為三大文化集團:華夏、東夷、苗蠻。
2、 華夏集團發祥於黃土高原,後沿黃河東進,散布於中國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即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區。
3、 東夷集團大致在今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一帶,即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布區。
4、 苗蠻集團主要活動於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布區。伏羲、女媧都屬於這個集團。
第二節 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1、商人發祥於山東半島渤海灣。在初始階段,商人主要從事游耕農業。與此相適應,商人的都城一再遷徙,史稱「不常厥邑」。
2、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字進入了成熟階段。
3、由掌理卜筮和記事的「貞人」書寫與保管的典冊,就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文獻。
4、中國目前確認的最早的古都:殷。
二、周人的文化維新
1、周人之「禮」,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形式為「儀」,即各種禮節和儀式。內容一是「親親」,貫徹血緣宗族原則,二是「尊尊」,執行政治關系的等級原則。
2、中國傳統的「禮文化」或「禮制文化」,創制於西周。
第三節 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一、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
1、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從關中盆地豐鎬東遷到伊洛盆地的洛邑,揭開了春秋戰國的帷幕。
2、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輝煌,根本上是由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各個階級、集團的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進行「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台。同時也依賴於多種因素的契合:
(一)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使原本屬於貴族最底層的「士」從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形成了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
(二)激烈的兼並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
(三)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建立一統的觀念形態。
(四)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世守專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的興起。
二。、百家興起及其學派特徵
1、儒家學派:以「仁」為核心,以中庸辨證為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修養。
2、道家:以老、庄為代表。道家倡導「無為」,嚮往「自然」,尊崇「天道」,醉心於個人對社會的超脫。
3、法家:先驅人物是齊國的管仲與鄭國的子產。力主強化法令刑律,使人們害怕,以達到富國理亂的效果。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嚴刑峻罰,在文化政策上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4、墨家:創立者是魯國人墨翟。主張是:
尚力:強調物質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節用:反對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費;
兼愛:用普遍的愛停止戰亂取得太平;
天志:尊崇天神;
尚同:鼓吹專制主義。
5、陰陽家:鄒衍為代表。深觀陰陽消息。運用陰陽消長模式來論證社會人事。
三、華夏族的最終形成
到春秋戰國時,中國燕山以南、長江以北的黃河中下游及淮、漢流域廣大地區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
第四節 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一致
一、宏闊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統一與思想統一
1、秦始皇建立統一文化的主要措施:
(一)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與統一工作。
(二)車同軌:統一車輛形制,修築馳道,大大加強了中央與各地的聯系,暢通了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
(三)度同制: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四)行同論:「以法為教」,在各地設置專掌教化的鄉官,名曰「三老」,統一人們的文化心理。
(五)地同域:廢除周代以來的封土建國制度,大規模的移民,開發邊境地區,傳播中原文化。
2、焚書坑儒,開歷史上君主思想專制的惡例。
三、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
1、西漢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2、東漢七經:《詩》、《書》、《禮》、《易》、《春秋》、《孝經》、《論語》。
3、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的激烈爭論。古文經學的特點是歷史的,講文字訓詁,明典章制度,研究經文本身的涵義。今文經學的特點是政治的,講陰陽災異,講微言大義。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學興起
1、玄學:是由老莊哲學發展而來,宗旨是「貴無」,最高主題是對個體人生意義價值的思考。
2、玄學的興起,對魏晉文化思潮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玄學的思維特點是超脫多樣化的現世實物而直接訴諸本體,使魏晉文化產生了新的活力,富於談玄析理的色彩;
(二)玄學所要達到的無限與美學內在的聯結在一起,成為魏晉美學的精魂;
(三)玄學的現實意蘊是對魏晉人所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論上的建構。
二、道教創制與佛教傳入
1、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醞釀於東漢,發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首次使用「道教」一詞。
2、這一時期,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也傳到了中國。
三、儒、玄、道、佛相與激盪
1、《老子》、《莊子》被奉為道教經典,稱為《道教真經》和《南華真經》。
2、佛教和玄、儒、道的關系頗為復雜。大體而言,玄、佛一拍即合,到了東晉,玄學幾乎全部融入佛教之中。儒家對佛教,排斥多於調和;佛教對儒家,調和多於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調和的。
第六節 隋唐:隆盛時代
一、文化背景
1、門閥世族地主階級活躍於中國政治舞台。
2、大批中下層士子,由科舉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氣派
1、唐文化在政治上實行「開明專制」,在文藝創作上積極鼓勵創作道路的多樣性,在意識形態上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決不推行文化偏至主義。
2、另外,唐文化還積極吸收外域文化。
三、風采輝煌的藝術成就
1、中國文學的首唱是詩,而中國詩的輝煌巔峰在唐代。
2、中國書法在魏晉六朝開始走向美的自覺,在唐代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唐代推出了中國書法的宗師——顏真卿與柳公權。
3、在繪畫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出現了「畫聖」吳道子。
4、散文方面出現了韓愈、柳宗元,他們發起了古文運動,對以後幾個世紀的文學發生了深刻影響。
第七節 兩宋:內省、精緻趨向與市井文化勃興
一、理學結構
1、安史之亂後,中國爆發了種種危機,以楊炎的兩稅法的財政改革為法律標志,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遷。均田制的瓦解,庶族地主經濟與小自耕農經濟迅速發展。
2、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轉變:唐型文化是一種相對開放、外傾、色調熱烈的文化類型。宋型文化是一種相對封閉、內傾、色調淡雅的文化類型。
3、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標志是理學的建構。將綱常倫理確立為萬事萬物之所當然和所以然.
二、精緻細膩的士大夫文化
1、宋代詞壇的主流始終是「婉約」、「陰柔」,集中反映出兩宋文人士大夫與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緒。
2、宋畫也表現出「雅」的特點。
三、市民文化之勃興
1、《清明上河圖》
2、傀儡戲、參軍戲是中唐以後市井間流行的歌舞小戲。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1、宋代官學系統的兩個特色:在學校教育制度上等級差別不斷縮小;重視發展地方學校。
2、宋代科技最突出的成果是:指南針、印刷術、火葯武器。
第八節 遼夏金元: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與融會
一、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沖突的雙重效應
雙重效應的表現:一方面,北宋人因為被動挨打而產生的憂患,南宋人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憂患,滲透於宋文化的各個層面;另一方面,契丹、黨項、羌、女真等游牧民族從漢文化中吸收到豐富營養。
二、元雜劇及其文化意義
1、代表《竇娥冤》、以包拯為主角的一系列清宮戲。
2、元雜劇不僅憤激譴責黑暗、凝重地傳遞、傾吐內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種充滿希望的熱情,去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
三、規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亞歐大陸的溝通。
2、《馬克波羅游記》
第九節 明清:沉暮與開新
一、空前嚴厲的文化專制
明清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登峰造極的時代,文化專制空前嚴酷的鉗制著思想文化界。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是文字獄盛行;另一方面崇正宗、滅異端。
二、早期啟蒙思潮
1、與社會形勢相適應,出現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識的早期啟蒙思潮。如王明陽的「致良知」,打破了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
2、市民文學的興起,理論代表是李贄的「童心說」,公安派的「獨抒性靈」。
3、與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文化相當的歐洲文化是文藝復興。
4、文藝復興的主旨是人文主義,鋒芒指對中世紀的神學蒙昧主義、禁慾主義,而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業抨擊宋明理學中的僧侶主義和禁慾主義。
5、明清時期最富於戰斗精神的政治哲學著作是: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和唐甄《潛書》。
三、古典文化的大總結
1、明清兩代進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總結時期。
2、大型圖書的編纂:《永樂大典》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數最多的字典。
《四庫全書》是至今為止世界上頁數最多的叢書。
3、科學技術巨著的出現:李時珍《本草綱目》
潘季馴《河防一覽》
徐光啟《農政全書》
宋應星《天工開物》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方以智《物理小識》
4、錢嘉學者對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承傳不墜以及向前推進,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貢獻。
四、西學東漸及其中斷
由於宗法專制社會政治結構的強固以及倫理型文化傳統的深厚沉重,「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末清初進展緩慢。到了雍正年間,隨著耶穌會士被逐出過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大門日益關閉。
㈡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2)什麼是伏溪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1、學科
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建築、繪畫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戲曲、影視、服飾、書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粵菜、蘇菜、魯菜、浙菜、閩菜、徽菜
3、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
4、文學
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
5、體育
圍棋、武術、氣功、點穴
㈢ 盤古,伏羲,女媧,神農,燧人,黃帝,炎帝按存在的時間先後排序
首先,由於年代是在太過久遠,你上面提到的這些人,根本無法確認究竟是真是存在過的,還是僅僅是一個神話人物。個人認為比較靠鋪的說法是,這些人並非一個單獨的「人」,而是代表了當時的一個氏族,從他們的名字後面都有一個「氏」可以看出一二,可能這些人代表的一個氏族,比如燧人氏就代表了當時首先開始使用火種的氏族,有巢氏代表當時開始築造房屋的氏族,又或者這些人是該氏族的首領。諸如此類,說法繁多。
1、神農氏,別名:五穀帝仙,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所謂「姜」,就是牧羊人,「女」字底顯示出這個姓氏有著古老的母系社會的遺存。所以,我們可以認定姜氏出自於一個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縱觀神農氏起源各爭議地,南方各地顯然屬於附會,唯有寶雞符合這一要求。所以我們可以認定,神農氏是寶雞人。神農有八世和一人兩說,八世說中,前兩任神農葬在出生地寶雞,第八世葬於南方;一人說中,神農葬於寶雞。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斷腸草」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2、伏羲氏,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傳正月十六為伏羲氏生日,我國甘肅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節。
3、燧人氏,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即是代表一個人物,有時則是幾個人物的合成;有時它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歷史;有時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個時代,反映了人類飲食方面的一個時代的特色;是一個時代成就的反應。「燧人氏」這一詞彙的多義性,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普遍存在的。
4、有巢氏,傳說中他教會了人民築巢而居。現代一般認為。是後世對發明巢居的人給予的榮譽稱號。有巢氏,中國上古傳說人物、氏族,亦稱「大巢氏」。傳說中華初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從這個角度看,有巢氏實際上代表著當時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原始的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的階段,是進步的一個標志。
5、軒轅,即黃帝,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6、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神。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把天地開辟出來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 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
7、女媧(拼音:nǚ wā),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而後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傳說共工怒撞不周山,在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還有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另傳說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㈣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麼為主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為主。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及鄂西長江沿岸,因首先發現於四川巫山大溪鎮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3825—2405年。陶器以紅陶為主,另有一定數量的灰陶和黑陶,並有極少量白陶。製法採用手制。
陶土多屬泥質,細泥和夾砂的較少。紅陶胎質有的呈灰色或黑色,也有的作紅黃色。在器表或器物上部,常施一層深紅色陶衣。
大溪文化陶器特點
大溪文化陶器主要以素麵和磨光為主,使用的紋飾是比較少的,但是種類比較多,只不過用的少。一般會用弦紋、籃紋、篦紋、劃紋為主,附加一些堆紋以及鏤孔裝飾,大溪文化特有的紋飾是戳印紋,這是用不同形狀的小戳子印在一些器物的圈足上形成的紋飾。
大溪文化中也發現了少量的彩陶和彩繪陶,大溪文化的彩陶紋飾有橫人字形紋、曲線網格紋,有的器形和彩紋,明顯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
㈤ 史前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呀具體指哪些文化呢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編輯] 中國史前文化列表 二里頭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黃河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下川文化 夏家店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家嶺文化 新化 屈樂遺址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紅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良渚文化 薛家崗遺址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辛店文化 齊家文化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馬家濱文化 城子崖文化 馬家窯文化 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編輯]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編輯]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但正統歷史上因為缺乏考古證據,仍將中國國家出現的時間定為公元前2071(或公元前2070年)。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軒轅黃帝時期。
㈥ 傳統三峽文化,究竟是什麼文化
秭歸 屈原祠
㈦ 大溪文化的居民以什麼為主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農業為主。㈧ 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對於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有什麼意義呢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重要的兩個分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㈨ 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有什麼關系
仰韶文化產生後影響了賈湖文化的發展,導致賈湖文化向不同方向發展成為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和大溪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影響.
要說關系的話,可以說是仰韶文化促使了紅山文化的形成.
㈩ 大溪文化以什麼農業為主
以水稻為主。
大溪文化約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是分布於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其分布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段的兩岸地區。大溪氏族部落收割稻穀不是像黃河流域那樣用刀掐割粟、黍穗頭,也不是連桿割取,而是在田間帶莛薅拔,再捆紮成把晾曬。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農業為主。在房屋建築遺跡的紅燒土塊中,經常發現稻草、稻殼印痕。紅花套遺址的稻殼印痕經鑒定為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