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荊州歷史文化簡介和圖片
荊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清廉高潔,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千古流芳,成為華人崇拜的「武聖」「財神」。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關帝廟會每年正月和農歷5月1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
龍舟節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1)荊州產出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里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
B. 湖北荊州的文化
應該這樣說,荊州是全國著名的文化古城,但是目前經濟很落後而已。
不管什麼時候,宜昌和襄樊都沒屬於過荊州,只能說荊州確實比以前小了太多,比如枝江 潛江 仙桃 天門 京山等地全部劃出去了。
作文文化來講,荊州很有代表性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三國等等,
具體很多,你可以到網路里去查。
C. 荊州有什麼風俗
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源自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
荊河戲
荊河戲是湖北荊州市地方傳統民間劇種,是以本地彈腔為主,吸收崑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在明代永樂年間,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晚清至民國年間,著名戲班有「三元班」、「泰壽班」。現今茶..
荊州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5月l3,荊州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人們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
石首勤儉民俗
湖北荊州石首人向來以勤勞節儉為榮, 素以「早起三日當一工」、「富日子當窮日子過」、「正三年,反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等傳統節儉諺語。..
荊緞
荊緞亦稱荊綿,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的絲織物,是荊州傳統紡織品。荊緞通常以經緯紗按一定的結構方式提花織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澤,是一種高檔的服裝面料。..
荊州習俗禁忌
先秦時期楚人經過了兩千年衍變和發展,積淀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內容。在民俗活動中,禁忌實際上是以消極迴避的方式實行自我抑制,其具體表現為..
洪湖漢綉
洪湖漢綉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綉,到了清朝中葉,以漢口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鼎盛之勢與蘇綉、湘綉平分秋色。那時候,朝廷在漢口設織綉局,徵集貢品,可見其一時之盛。..
洪湖貝雕
洪湖盛產淡水珍珠貝,其貝殼質地堅硬,色彩絢麗,晶瑩光華,是上等的工藝材料。早在清朝時期,就有藝人用這種貝殼做原料,加工製作成各式貝雕工藝品,極受市場青睞。..
沙市人過早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人吃早餐叫「過早」。荊州沙市人一日三餐,最看重早餐和晚餐,早餐在外面的小館子或小吃攤點上「過早」,美美的吃上一頓,心情愉快地去上班、上學。..
D. 荊州的特產有哪些
荊州的特產有洪湖蓮子,洪湖藕粉,荊錦,江陵漆器,白雲邊酒,洪湖咸鴨蛋等。江陵,又名荊州城,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城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都城,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
洪湖蓮子,湖北省洪湖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洪湖蓮子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
荊錦,即湖北荊州錦緞,又名江陵錦。產要產地江陵,荊緞具有獨特風格,經面嵌花,圖案上以萬字欄桿,麥菱,曲線回紋等典型的楚圖為主另配壽桃,精鹿,福象等古雅紋樣。具有濃厚的楚文化藝術特色。
白雲邊酒是集茅台醬香,滬州老窖濃香,汾酒清香於一體的兼香型白酒,產於湖北省松滋市。白雲邊品牌源於我國素有詩仙,酒仙之稱的李白的詩句。
荊州的其他簡介。
這個著名的文化士城,坐落在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西沿。漢朝的時候,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州,道里因北有荊山而得名。東晉以後,有幾個皇帝在這里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
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假意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E. 荊州為何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摘要 因為古時的荊州是現在的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古時又稱「江陵」。
F. 誰知道荊州古城文化
一、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鍾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二、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裹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三、人口民族: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里,人口75萬。
四、歷史文化: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台。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
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五、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
六、旅遊:
荊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遊、生態旅遊蔚為大觀。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聞名遐邇的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屍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三片」即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氵危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自然生態景觀令人流連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灣、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據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綠、美」的水鄉園林城市風光、「高、大、特」的現代建築群與歷史文化名城風韻交相輝映,使古城荊州煥發出新的光彩。
七、地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於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於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由於長江幹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了荊江段的「懸河」。
八、歷史上的荊州: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於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屬湖北),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明清置府,後廢。
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九、旅遊景點:
1、古城牆:《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2、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遊觀光的「第一窗戶」。
a、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屍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早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該男屍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於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於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屍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b、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綉,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像,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c、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夾麻胎3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餘套古代漆器造型別致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
d、楚樂展演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楚國是歌史文化的沉澱與匯集。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饒有興味地觀賞蜀國名將關羽那重達百餘斤的青龍偃月刀和坐騎赤兔馬的專用大石槽及傳說中曹操的特大行軍鍋,而且還可盡情地領略欣賞開元觀內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3、鐵女寺:位於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感人的傳說有關。
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於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於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並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於無罪獲釋。眾鄉親憐恤二女捨身救父的義舉,遂自願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鐵女寺碑記》有詳細記述。
4、萬壽寶塔:矗立於萬里長江第一磯——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之上,系明朝第七代遼王朱憲火(節)藩封荊州時,於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歷時4載。它是湖北省又一處重要的古建築,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寶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塔基八角各有一漢白玉力士為砥柱。塔內一層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肅然威嚴,塔體內外壁嵌佛龕,共有漢白玉坐佛87尊,神態各異,造型超絕逼真。部分塔磚燒制獨特,成正方形,圖文並茂,品類繁多,計有花卉磚、浮雕佛像磚、滿藏回蒙漢五種文字磚共2347塊。塔磚來自全國8省16個州府縣,均為各地信士所敬獻。塔身中空,內建石階,可盤旋而上至各層,每層向外洞開四門;依門俯瞰遠眺江流城廓美不勝收。塔頂為葫蘆形銅鑄鎏金,其上刻有《金剛經》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萬壽寶塔與我國眾多寶塔相比,特色獨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於長江河床、水位在漫長歲月中逐漸抬高、荊州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所致。
萬壽寶塔建於荊江大堤之上,除了為皇帝祈壽的主旨外,另還有鎮鎖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數百年來,萬壽寶塔既是荊江兩岸飽經水患的歷史見證,又承載寄託了人們制服江流的美好願望。
1998年盛夏,荊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觀音磯頭記載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線,舉世囑目,廣大軍民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寰宇的抗洪凱歌。為了祭奠抗洪斗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1999年初,荊州市委、市政府在萬壽寶塔西側修建了荊州抗洪紀念碑亭。
寶塔所在的萬壽園,古樸典雅,竹木蒼翠。園內的臨江長廊、書法碑苑及奇石盆景匯展,與荊江磯頭、古塔長廊交相映襯,使這里「分外妖嬈」。尤其是盛夏,江風習習,蔭涼片片,這里更成為人們游覽憩息的「人間天堂」。
5、八嶺山:又稱龍山。這里風景優美,林木蔥郁,「縱嶺八道,蜿蜒若游龍」,因此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山中古墓密集,現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史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於山中。1988年,八嶺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八嶺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後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庄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台、落帽台、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雲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後,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G. 湖北荊州的民風民俗
荊河戲 荊河戲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劇種。系以本地彈腔吸收崑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明代永樂二年(1404),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萬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調《金釵》演出。晚清至民國年間,著名戲班有「三元班」、「泰壽班」。現今茶社、酒館亦常有當地「圍鼓」班子為群眾清唱。荊河戲有南路、北路、子母調(南北反)三大腔調,板式有導板、三眼、原板、搖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當有生、旦、凈、末四種,樂隊分文場、武場。常用曲牌約150支,堂曲150支。荊河戲表演重做功,講究「內外八塊」。唱詞及念白以荊州口語為基礎,京白、蘇白、川白夾雜其中。以武功戲見長,尤以各種姿態的「拗軍馬」、「抖殼子」最具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荊河戲是荊州及鄂西群眾最喜歡的劇種,民謠稱「漢腔偏是客幫重,調愛荊河本地哥」。荊河戲傳統劇目極為豐富,保留下來的有「三殺」、「五圖」、「十二山」以及《大回荊州》、《打黃蓋》等500餘本。研究荊河戲的興衰對揭示戲曲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習俗,與人們的心理、文化需求的關系,與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認同,有著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荊河戲經過荊河藝人們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積累,其劇目,聲腔,音樂表演等豐富多彩,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因而荊河戲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荊河戲故事敘述流暢,人物刻畫細膩,道白准確生動,唱詞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學價值。研究荊河戲的聲腔,曲牌,鑼鼓經,樂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譯音樂旋律中的密碼,對解讀戲曲音樂、聲腔的發展、流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荊州習俗: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 5月l3,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湖北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就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綉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一日一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隨著台灣海峽兩岸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中國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國朋友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荊州人、湖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福建人、新加坡人、美國人、日本人、歐洲人,世界各地的人,經常在荊州關帝廟聚在一起,用不同的語言贊頌關公的忠義精神。荊州關帝廟管委會負責人自豪地說,「為了傳承關公的忠義仁勇文化道德精神,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都聚集在我們這里。這小小的關帝廟,有時候就象一個小小的聯合國。」
H. 湖北荊州特產有哪些
湖北荊州特產有哪些
導語:通常有荊州八大名餚之說,但是,實際上,真正稱得上有生命力的當數魚糕,其次是八寶飯。那麼去荊州旅遊,有什麼特產值得買呢?下面是我為你准備的湖北荊州特產有哪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1、洪湖蓮子
洪湖蓮子,湖北省洪湖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洪湖蓮子出產於生態環境優良的洪湖湖區,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具有廣泛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洪湖蓮子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洪湖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磷脂、生物鹼、類黃酮以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保健成分,可以製成多種飲料、食品。在醫療上蓮子有止血、散淤、健脾、安神等功效,是一種滋補佳品。其蓮心製成茶,有減肥功效。《本草綱目》稱洪湖蓮子是一種難得的純中葯野生植物。 洪湖自形成以來,就自然生長著大量野生蓮藕。文獻可考的人工種植歷史也有2000多年。洪湖出產的蓮子中,有相當數量來自野生蓮藕。這些蓮子每年秋天銷往中國各地,被製成各種佳餚。據悉,廣式月餅中最好的蓮蓉,公認是由洪湖蓮子為原料製作而成的。
2、荊州魚糕
荊州傳統名菜,又名荊州花糕。源於戰國。相傳戰國時楚都紀南城內有一家專門烹制鮮魚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購進許多鮮魚,客人少,剩魚多,眼看魚肉將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魚糕。食客嘗後覺得鮮嫩可口,回味無窮,皆交口稱贊。從此這家酒店便以經營魚糕聞名。此糕經後人不斷改進,在用料和製作上,取肥大鮮魚去刺、漂洗,加以適量的豬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及生薑等調料,拌勻後入籠蒸熟,即可食用。若配上肉丸、豬肚、豬腰、木耳、黃花裝碗更佳。魚糕現為荊州一帶筵席上的頭道菜,民諺謂之:無糕不成席。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
3、筆架魚肚
長江它處水域既無此魚,也無有「筆架魚肚」。當地民間傳說:筆架山下有座魚宮,宮里住首一位魚王,凡是到此朝拜過它的魚,都會得到筆架山形的大魚鰾。 魚肚,又稱「魚膠」,是用魚類的鱗、皮、骨、鰾作為原料製成的動物膠或明膠。大 黃魚、等鰾膠是直接乾燥製成的魚膠,除用作工業原料外,供食用的叫「魚肚」。 石首筆架魚肚則是採用長江石首段水域0產的魚鰾製成的一種珍貴食品。 魚,即 「筆架魚」,這種魚體型較大,長達一米左右,一般重七、八斤,大者二十多斤。背部 呈灰白色,腹部白色。 魚體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肉細刺少,能烹制多種美味 魚餚。鰾個大肥厚,營養豐富,魚鰾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的紅色紋理,酷似屹立 在長江岸邊的石首筆架山,故得名「筆架魚肚」。 筆架魚肚外形精美,色澤白中帶綠,晶瑩可愛。曬制好的魚肚猶如玉雕。
4、洪湖蓮藕
洪湖蓮藕:洪湖生產的蓮藕是一種水生作物,俗名蓮菜、蓮根、藕藕瓜等,屬草本科植物,系湖北洪湖的主要土特產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名揚荊楚大地。洪湖蓮藕賦有悠久的'歷史沉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洪湖遍湖滿港都是蓮藕,是蓮、魚、野鴨的盛產之地,自古以來就有「長江的魚,洪湖的藕,才子佳人吃了不想走」的美名。洪湖蓮藕伴隨著革命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的 「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穀香」美妙玄律,名揚全國,成為了洪湖人民創業致富的無形資產。洪湖蓮藕是湖北蓮藕中的特有品種,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相傳在元代中葉洪湖淤填形成之後,這里就已開始種植蓮藕。由於水土肥沃,洪湖人民經長期栽培,形成了這一優良的品種。洪湖蓮藕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即可鮮食,又可加工,還可入葯。2015年洪湖蓮藕的種植面積達1萬多公頃,總產量30萬噸,產品暢銷全國。
;I. 荊州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
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著名文學家「三袁」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台。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
「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 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
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J. 荊州有什麼特產
1、荊州魚糕
魚糕,作為荊州/沙市地區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製作的,可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餚。
2、千張扣肉
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3、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是以鱉(又稱甲魚、團魚、腳魚)的裙邊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種湯。其製法講究,選料精細。先將裙邊肥大的鱉宰殺後取下裙邊切成塊狀,以旺火爆炒,再加雞湯和調料煮,然後放入嫩冬瓜塊清燉,直至鱉裙溶爛。
4、油炸藕丸
傳說乾隆皇帝三下江南途經洪湖時,當地州官為敬奉天子,要廚師們拿出絕技,讓天子吃藕不見藕。廚師們尋思各自的拿手好戲,其中一個廚師想起飢荒之年以藕充飢,把藕搗碎後做藕丸吃的事,於是五味調合,精烹細作。乾隆皇帝吃了,龍顏大開,回京後將油炸藕丸定為御膳。
5、荊州八寶飯
荊州八寶飯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廚從宮廷出來後,到荊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這種八寶飯用紅棗、蓮子、苡米仁、桂元內、蜜櫻桃、蜜冬瓜條、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燴八寶」。吃到口裡,覺得潤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膩,甜而不厭。
6、早堂面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歷史。關於早堂面的來歷,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1895年沙市開埠後,當地一面館老闆根據這里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製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面條。由於碼頭工人多在凌晨時分到面館吃面後上工,故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