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法兩國文化上有哪些差異

中法兩國文化上有哪些差異

發布時間:2022-09-19 15:24:05

㈠ 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㈡ 中西方文化的差別

1、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的為民思想差異

中國: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為人服務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講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西方:神是人的主宰,個性自由以及私利為主導的思想。

2、包容文化與排他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和文化使中國人解決問題總能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西方:排他文化則總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3、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4、個人榮譽感

中國:一般不主張個人的炫耀,個人的驕傲,一般都比較的含蓄,即是獲得了很大的榮譽,也要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提倡謙虛的態度。

西方:對於個人的榮譽表現的很具有個人色彩,成功了就會欣喜若狂,失敗了就會生氣,很直接的性格特點。

5、看待自然

中國:接受不確定,不完美。因此也處在神秘主義和迷信的邊緣。

西方:通過科學/科技去尋找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努力追求理論上的完美。

㈢ 中西傳統文化有何差異,二三百字

1、飲食觀念
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2、對色彩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慶賀除災弊感謝米歇爾。教授夫婦也非常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並認可文化需要交流。
3、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

㈣ 中法文化之間的異同

巨大的中法文化差異

幾年前,一個名叫伯納·聖若弘(Beno�t SAINT GIRONS)的法國人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題目是《12億火星人》(1,2 milliard de Martiens),據說因為作者用詞太不友善,以致於標榜言論自由的法國出版社都覺得有點出格,拒絕考慮為其出版此書。該書介紹作者本人在中國的見聞,但通篇尖酸刻薄、誇大其詞,將中國人描寫成一群不

講個人衛生、不懂禮貌、大聲喧嘩、吃狗肉、到旅遊景點照人不照景的12億火星人。此事在中國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有人反對,有人附和,多數人將此看作是柏楊《醜陋的中國人》的法文版。

所謂文化者,乃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之總匯也。你可以說中法差異是兩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差異,但真要是中國處在法國那樣的現代化水平,差異照樣存在。這種差異,構成了我們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構成了國與國文化對話的基礎。有人說,如果法國沒有無休止的罷工,法國也許是世界上最適合生活的地方。也有人說,巴黎如果沒有滿街的狗屎,巴黎也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但依我看,這些假設都是國內的朋友從中國的角度看法國,無論是滿街極其不雅的狗屎,還是隨心所欲的罷工,這都是法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些問題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失去了,法國反而不像法國。有一位美國記者曾經調侃道,巴黎太美妙了,世界銀行應該資助巴黎人,讓他們做全職的巴黎人好了。可惜的是,世界銀行並沒有給巴黎人發工資。

其實細想起來,中法文化差異,究其實質,雙方在對事物的認同上是比較一致的,比如說對待權力問題,並不是聖若弘所說的那樣中法有差異。法國人歷來就有崇尚權力和權威的傳統,歷史上法國人就對拿破崙、對王室和顯赫的權貴有迷信,但在表現形式上兩國確實有所差異。從政為官,光宗耀祖在中法兩國人民看來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有趣的是,法國培養幹部基本上用的是中國過去的科舉制,要通過許多考試,上好學校。我曾在上一章談到法國的高官大多出自國立行政學院,但要進入此校並非等閑之輩,對一般法國人來講是難上加難。在此前,必須考入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或外地有數的幾所政治大學,然後再一步步地再往下考。就是進入該校,還得天天廝殺,謀得畢業好成績以排名次,從而換得高官厚祿。因此,真正做到「學而優則仕」的是人家法國人。然而,法國人在顯露對權力和統治階級羨慕和尊重的同時,骨子裡卻是從大革命傳承下來的那種自由和批判精神,因此,嘲諷和捉弄政治人物,又是其典型的法國文化習慣。法國電視四台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節目叫「木偶」(Guignols),節目以播新聞的形式出現,把法國政客都做成木偶,已故總統密特朗是只青蛙,現總統希拉克是高盧雄雞,其他的內閣成員也都是各種小動物,活脫一個動物園。節目過去奚落密特朗,現在是希拉克,隔三差五拿希拉克開涮,說他老了,笑他保守,笑他的政見、言行,什麼都敢諷刺,連希拉克夫人都不放過,有時簡直到了刻薄的地步。我看節目的時候總是一邊捧腹大笑一邊想,做法國的領導人,真是得有很堅強的神經才行啊。

中國人愛管閑事,家長里短,總覺得要對人關心。單位來了大學生,沒有對象要幫助他或她物色對象,彷彿是一種道義責任。結婚後沒有生孩子,又要幫助他或她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大講一通中國文化和有孩子的好處,一直講到他或她都有孩子。法國人則不然,他們對別人事,尤其是別人的私生活一般不聞不問。不要說談戀愛,就是找小蜜,他們也不感興趣。已故總統密特朗有一個情婦,法國人都知道,但誰也不把窗戶紙捅破,最後還是密特朗本人決定要將私生女馬扎里納公之於眾。人們很輕易接受了這一事實,在密特朗葬禮上,情婦、私生女與夫人及孩子們站在一起,沒有人覺得不合適。最近,到是馬扎里納本人著書立說,詳細敘述她和父親密特朗保持的二三十年之久的親情,法國人看後都十分理解。換句話說,像柯林頓總統與萊溫斯基這樣的緋聞,法國人是根本不會介意的。柯林頓也大可不必寫書來為自己的外遇辯護,法國人根本看都不想看。

法國人貪玩,中國人愛幹活。法國人一般不太攢錢,花光為止,至少他們不會為錢而拚命工作。中國人善於持家,節儉,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腦子里整天裝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想浪漫也浪漫不起來,是一個生來就是為了工作的民族。試想有一天中國也建立了類似法國的社會福利保障,中國人是否也會變得貪玩起來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錢花光為止?我對這樣的答案沒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責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的法國人,卻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講究下班後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進晚餐。而熱愛生活和家庭的國人,即使是節假日,為了獲取經濟上的好處,得到加班的雙薪,恐怕都會心悅誠服地加班加點。當來巴黎的國內代表團常常向我抱怨周末法國人把他們放在旅館里不聞不問時,殊不知從北京回來的法國朋友也在向我訴苦,說他們周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國主人連他們在北京會朋友,辦私事的時間也不給。法國人恐怕至今也沒搞懂,為什麼中國主人周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來安排那些不受歡迎的社交活動,甚至要親自從早陪到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falanxiyinxiang/91.shtml

㈤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有何差異

1、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系,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復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斗,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㈥ 中西法律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法的觀念上。傳統中國的法的觀念主要以「刑」為核心和內容,因此,在傳統上,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刑、律、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是刑法。這種觀念源於中國古代法的特殊形成,並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加強。刑與暴力相聯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針對異族的,後逐漸轉化和擴大到在性質上類於異族的所有違犯禮教的人。刑歸根到底是一種血緣集團性的壓迫法,並長期局限在血緣范圍內。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這是因為古希臘、古羅馬國家與法肇始於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所以,盡管這種法不能不因社會集團力量的消長而偏於一方,也不能不因為它是國家的強制力而具有鎮壓的職能,但它畢竟是用以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並因此獲得一體遵行的效力。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個差異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麼作為其權利義務的基本單位。在最早的時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擴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聯盟等)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轉換過程中,卻走了兩條日益分離的道路。中國法律走上了一條從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國家/社會的集團本位道路,這可以圖示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國家/社會,其特點是日益集團化。西方的法律本位則經歷了一條從氏族到個人再經上帝/神到個人的道路,圖示為氏族→個人→上帝/神→個人,其特點是日益非集團(個人)化。不過,本世紀以來,中西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中國,個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愈益提高,而連帶主義、民族主義則對西方法律本位一度產生了非個人化的影響。

從法律文化所體現的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種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上是一種私法文化。所謂公法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刑事性(刑法化或國家化)的法律體系;私法文化則是一種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體系。中國傳統法律中確有關於民事、婚姻、家庭、訴訟等方面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在性質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規定和方式來理解和處理非刑事問題。西方法律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標志是民法和商法的發達。此外,我們還應看到,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來公法的發展及其私法化現象。

倫理化與宗教性可以說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上最具對極性的差異。傳統中國的法律在西漢以後逐漸為儒家倫理所控制,儒家倫理的精神和原則日益規范著法律的變化和發展,至隋唐終使中國法律完全倫理化,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無變化。儒家倫理使傳統中國的法律成為一種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靈魂。這不僅使傳統中國法律喪失了獨立的品格,也從根本上阻礙了它向現代的轉變。西方法律文化從羅馬開始就受基督教的影響,到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控制了世俗的法律,雖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使政教分離,法律在整體上擺脫了基督教的束縛與控制,但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並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處。

中西法律文化在體系和學術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中華法系」母法的傳統中國法律文化是一個帶有封閉性的體系,而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大陸和英美兩大法系是開放性的。這種不同的結構形態是由它們所屬的社會機制所決定的,並隨著社會本身而變化。傳統中國的法律學術主要表現為對法律進行註解的律學,缺乏西方那種圍繞正義而展開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學。「律學」與「法學」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它是兩種形態的法律文化的反映。

應該承認,同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異與沖突的同時,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從根本上說,每一文明都有關於理想社會的設計,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異,但都是人類心性的表現,都是人類對生活秩序化和正義性的追求。這提示我們,既不應忽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要關注它們基於人類共性的相通性,並努力在人類文化的差異中尋求各種可能的互補,最終經由理解和化解而達於會通

㈦ 中西方文化差異!!!!!!!

飲食觀念
歐洲人都說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個版本里都有中國和法國的,只有關於第三家卻說法不一,有說是義大利的,也有說是土耳其、突尼西亞或摩洛哥等國的。盡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個共識,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一次在中餐館舉行宴會,飯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近兩個小時,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臨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參加中餐宴會,忍不住問我,你們中國人請客都上這么多菜嗎?我說,在中國還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驚訝,連說中國的宴會實在太豐富了,難怪中國的美食很有名。但過了一會兒,她又問我,有個現象很奇怪: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那麼多菜,可為什麼都長得那麼瘦。而法國入每次菜很少,但為什麼都比中國人胖呢?
我一時語塞,但又覺得她問得多少有點道理,因為那天同桌的幾個中國人都顯得比較瘦弱,而幾個法國人個個人高馬大。想了想,和她講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對色彩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有一次碰到歐盟委員會的一對教授夫婦,談起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中國民族服裝,他們都說非常好看,但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什麼亞洲領導人大多穿紅色,而西方領導人則多選擇了藍色。我說顏色都是領導人自己選定的。大概亞洲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紅色在中國文化里,也可能在整個亞洲文化中都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亞洲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我反問他們,藍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麼?他們說西方人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想了想,我又補充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比如說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徵,而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則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作惡魔,被傳說中的保護神聖·米歇爾殺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龍節來慶賀除災弊感謝米歇爾。教授夫婦也非常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並認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像中文裡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來造詞的。而像壓照片用的玻璃板,我們也是從其使用價值角度來造的詞,但法國人就更加直觀了,直譯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像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像空間啊。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准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出了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㈧ 各國法律文化的差異性的表現

中西方各國法律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多個方面:

1、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法的觀念上。

中國傳統的法的觀念主要以「刑」為核心和內容,中國人習慣於把刑、罰、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刑法。雖然歷屆王朝都注重法典的編纂,但大多數主要以刑罰為表現形式。有關婚姻、家庭、訴訟等方面的規定在性質上都被刑法化了,即用刑法的規定和方法來理解和處理非刑法化的問題。而法律並無民、刑之區分,往往是多部法律集於一體。這種觀念源於中國古代法的特殊形成,並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加強。刑與暴力相聯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針對異族的,後逐漸轉化和擴大到在性質上類於異族的所有違反禮教的人。刑歸根到底是一種血緣集團性的壓迫法,並長期局限在血緣的范圍內。

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這是因為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國家與法始於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它是用以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並因此獲得了一體遵行的效力。西方也因此有了大量的關於民事方面的規范,因而商法和民法很發達。這從羅馬法中可以表現出來。而從法律文化的性質上來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個公法文化,其本質是一個刑事性的法律體系。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上是一種私法文化,即是一種民事性的法律體系。這也是由於中西方法律文化在法的觀念上的差異的體現。

2、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另一個差異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麼作為其權利義務的基本單位。

中國法律文化的本位的特點是,日益集團化。而西方則是日益個人化。不過這也並非是絕對的。本世紀以來,中西方的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中國,個人在法律中的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並日益提高,將人權寫入憲法和《物權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大量相關的民事法律的頒布和實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而連帶主義和民族主義則對西方法律本位一度產生了非個人化的影響。

3、而倫理性與宗教性與是中西方法律文化上最具對極性的差異。

中國傳統的法律在西漢以後逐漸為儒家倫理所控制,尊儒尚法成了西漢統治者非常推崇的治國理念。因而儒家的倫理精神和原則日益規范著法律的變化和發展,至隋唐使中國法律完全倫理化,直到清末也沒有大的變化。儒家倫理使傳統中國法律成為了一種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為了法律的靈魂。這不僅使傳統中國法律喪失了獨立的品格,也從根本上阻礙了它向近代轉變,並且至今對中國還有非常在的影響。

而西方法律文化從羅馬開始就受基督教的影響,至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控制了世俗的法律。教會法對西方法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它要求將法律系統化,教會與西方「法律至上」即合法性原則有密切的關聯;基督教最先發展起來一套政府管理機構,最重要的是,教會構建出以教皇為核心的教會文秘、財政署和教會法院,從而成為近代西方第一個組織嚴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體,即近代意義上的國家。這為各種世俗政治體的法律提供了樣板;基督教還最先籌辦了近代第一批大學,其中神學教授們所採取的經院主義方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學教授所講授的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法律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材料:還有教會最早輸入了教皇的選舉制度,教權與王權的二元對立結構,構成了的近世憲法制度的最重要的歷史來源。

總之,宗教對西方法律的文化的影響深入到了思想和制度的深處。而在中國宗教則成了統治者統治的工具,而且其也未形成像西方基督教那樣一套完整的體系和制度,因而宗教對中國法律文化的影響甚微。


中西方兩條法律文化主線的主要差異及其根源 :

  1. 由於中國和西方兩條法律文化長河所蘊含的內容實在博大精神,因此很難全面的描述,但是我們可以從上述對兩種文化傳統的提煉中看出一些宏觀上的差異:

    第一,以禮法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等級現和西方文化傳統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觀的差異

    第二,中華法律文化傳統中集體本位觀和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中個人本位觀的差異。

    第三,「德治」的中國法律文化傳統與西方法治思想的差異。第四,以「刑治」主義為傾向的中國公法文化和以「權利法」為特徵的西方私法文化的差異。

  2.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結構、歷史傳統、文化理念、價值取向等等方面,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與上層建築相對的經濟基礎上的巨大不同。眾所周知,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是人類的農業文明時期,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是工業文明時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隸屬於農業文明文化模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們生活在狹小的熟人社會之中,這種社會往往靠倫理、道德、習俗等社會規范調整人們的日常行為,不會產生出信法、尚法和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

  3. 西方法律文化隸屬於工業文明的文化模式,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同時,平等主體的權利型、契約型交往,也需要統一普遍適用的法律規范,這樣就孕育了現代法治的觀念。

    由此可見,正是經濟模式的差異,導致了中國人治與西方法治的巨大分殊。

㈨ 淺論中西方傳統法律文化的不同點和相似之處

一、中西傳統法律文化中關於法的語義差異

中國的法,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要內容,在商代是刑,在春秋戰國是法,而秦漢以後是律,但不管是刑、法、還是律,它們三者的核心都是刑事法律,包含的內容是刑法和刑罰,都不含有權利和正義的含義。在西方,能譯作「法」的拉丁語詞彙很多,但它們共同的基本含義有三:一為法,二為權利,三為正義。這個詞一開始就把法、正義和權利緊緊聯系在一起。在西方,「法是公正的藝術」。透過中文「法」與西文「法」之間語義的差別,我們可以看出中西對法的價值取向和歷史背景的不同。在中國,法不意味著權利,因此中國傳統法律缺乏權利文化,人們不知權利為何物。在中國人看來,法律要麼是純義務的規定,要麼是暴力統治工,
們對待法律的態度是非理性的。而西方則具有悠久的權利文化傳統,他們崇尚法律,他們認為法律是保護人的權利的工具,他們講求誠實信用原則,他們對待法律的態度是理性的。我們從法的語源分析,可以看出東西方權利義務觀念的不同導致對法律態度的不同,因而西人在積極主動的權利斗爭中求利益,中國人則在被動或被迫的義務風險中求利益。
二、中西傳統法律文化中法的地位差異
中西傳統法律文化的不同之處突出體現在法的地位差異。這樣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看出:
(一)法的權威
考察西方法律史,我們會發現在西方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律是和核心文化,並且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無論是持基督教教會與王權長期對立和爭斗,任何一方無法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這種二元對立主導下的多元政治格局是西方法律傳統形成條件的觀點;還是商人階級在中世紀後期歐洲各王國的崛起是西方法律傳統的現實基礎的觀點,都可以看出法律之所以在一個社會成為核心文化和權威性地位,實際上是為了平衡各種權力和利益沖突,從而不至於同歸於盡的妥協物。11世紀末到12世紀末是西方法律體系的形成期差不多是所有學者的共識,在這個時期各種法律體系在羅馬天主教會和西歐各王國的城市和其他世俗政治體中被創立出來,法律體系真正脫離了社會習慣、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的社會母體,形成了系統化的、獨立的法律體系,其特徵是有成文的法律、專門的司法制度、職業法律家階層、也有專門的法律著作。在這之後,西方的法律制度持續發展達數代和數個世紀之久,每一代都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建。
在西方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律是最高的統治者,基於人性本惡之認識,人們對任何人包
(二)法的信仰
公眾對法律的尊重源於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源於對法的一種神聖的情感。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對法律的影響最深刻的即是法觀念,上帝是天地間一切萬物的創造者,人類自身和人類的,
不過是上帝的賜予而已。由於西方人大都信奉宗教,人的對宗教的服從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服從,是對宗教的真誠信仰這種信仰所產生的歸屬感與依賴感,能激發起人們對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並願意為之獻身。正是在這種社會普遍的宗教情感氛圍中,法律最終找到了自身正當性與合理性的真正基礎和根源並獲得了真正的、有普遍社會感召力的神聖性。中國傳統文化中從來就沒有發自內心的內疚,中國人有時相信迷信,而迷信的前提是有所求,並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服從,而是在某種情形下不得不從。由於中國的法律自產生時起,就是靠其嚴酷與冷峻,靠外力的強迫、壓制與威脅使公眾對其產生敬畏感,而沒有神聖性,因此,人們很難對法律產生信仰。
三、法的作用差異
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政治結構,中國從秦之後就維持著超穩定的以儒學為國家價值體系的大一統國家形態,沒有任何一種政治力量足以和這種強大的皇權相抗衡,更別說各朝各代長期施行的「重農抑商」的國策斷絕了商人階層成為政治博弈力量的可能。法律從一開始就僅僅作為一種國家暴力工具,用於管理統治臣民的手段而已。法只有皇權對臣民的單向壓迫性和行為要求,這種單向性從一開始就因為宗法體系在中國社會的強大得到了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可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以加強。 而在西方,基於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城邦政治的政治結構和商品交換的經濟發展模式,法律一方面是國家對人民行為規范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平等個體之間民商事交往的規則。多元化價值體系的發展和社會不同階層發展所出現的利益訴求,使得法律成為調節這些力量,是指達成共同滿意的妥協,不至於同歸於盡的調整工具。法律是人們為爭取自身利益的武器,是權力斗爭的武器。西方基督教文化賦予法律的權威性,以及人們對法律面前人人(包括君主)平等的共同認可,使得法具有了主體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博弈過程。
四、中西傳統法律文化的相似性
雖說中西傳統法律文化差異巨大,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二者都在某個時期
動了人類社會的文明演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經歷了從禮樂文明到禮法文明的演進。

㈩ 中法文化差異有哪些

文化差異就是使用的語言,一個是法語,一個是中文,所以文化的差異首先是文字和語言,另外就是風俗習慣不一樣,還有就是歷史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中法兩國文化上有哪些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