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陝西在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西部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較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三秦大地在國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別黃土漫天的時代,森林覆蓋率達41.42%,遠超很多西部省份,處處山清水碧,尤其是陝北黃土高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堪稱「北方的江南」。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境內)為界。 陝西省地跨中國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黃土高原,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
❷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特色文化,我們生活的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對於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以下了解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特色文化如下:
1、陝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陝南方言區,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陝北方言區,陝南、陝北方言區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
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陝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陝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2)西府文化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2、社火
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
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3、面花俗稱「花花饃」
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5、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❸ 關中還有什麼民俗文化,具體介紹一下
從「關中的節日與社火」、「關中的廟會」、「關中的飲食」、「關中的口承文化」、「關中的民間工藝美術」五個方面介紹吧
關中的節日與社火
關中的社火,古樸大方,豐富多彩,門類繁多,氣魄博大。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異,平原、山區不同。總體上講,有高台社火與地社火兩大門類。高台社火中有高蹺、芯子、馬社火(包括牛社火)、車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地遊子、背社火、走社火、大頭和尚戲柳翠、推車車、拉犟驢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異的藝術門類,如「耍歪官」、「賀春官」、「牛老爺」、「耍懶婆娘」、「賽板對」、「古戰船」、「青瓷船」、「牛虎鬥」等。社火離不開鑼鼓,有的地方單敲鑼鼓也是一種表演,如合陽的「上鑼鼓」、民間廟會上的鑼鼓大賽。
關中的廟會
關中的廟會形成的來源,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原始信仰和圖騰崇拜的遺留。如山神、土地、牛王、馬王、水神、龍王、太歲、樹神、虎爺、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發展。如女媧、黃帝、炎帝、姜原、後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歷史人物的神化。如子牙廟、武侯祠、關帝廟、張爺廟、子胥廟、扶蘇廟、城隍廟等。各府縣城隍多為歷史人物轉化,戶縣就有「三城隍鬧戶縣」的說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漢將紀信。連鳳翔府城隍廟里速報司蘇爺這樣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後的神化。在該地蘇爺影響之大,甚至超過了城隍。
4.行業祖師的信仰。如字聖倉頡、仙師魯班、神醫華佗、葯王孫思邈、酒仙杜康、梨園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靈。陝西是民間早期道教五斗道的發祥地之一。關中有老子講經的樓觀台,長春真人邱處機養性的龍門洞,張三豐活動的金台觀,八仙聖地八仙庵。全真教的開山祖師王重陽就是咸陽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關中活動布教的除邱長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華山派的創立者。樓觀台在北魏時道士達萬名,形成赫赫一時的樓觀派。唐代統治階級崇道,借李姓大崇老子,更是道觀林立。連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也曾被引度為道士,公主中入道教而仙化的也不乏其人。
6.佛教諸神。玄奘取經名揚古印度,也繁榮發展了中國的佛教文化,連佛骨也珍藏在扶風的法門寺,「雁塔晨鍾」成為長安八景之一。如諸佛、菩薩、金剛、韋馱、十八羅漢,應有盡有。至今有不少名剎寶寺保存完好,連藏傳佛教喇嘛教在古都西安也有最大的寺院。鄉野老人以念「阿彌陀佛」為流行的勸善警語,以經書、經歌教化廣泛流傳民間。
過去廟會規模之大,以至發展到連縣跨省,當代不少廟會雖已變為文化娛樂、物資交流大會,但仍以廟會命名。如倉頡穀雨廟會,連約定成俗的日期也無變化。著名的廟會,像堯山廟會、驪山老母廟會、華山廟會、大雁塔廟會、太白山廟會、天台山廟會、龍門洞廟會、釣魚台廟會、周公廟廟會、樓觀台廟會、南五台廟會、葯王廟會、武侯祠廟會等。其它如老爺廟會、華佗廟會、玉主廟會、城隍廟會、大佛寺廟會等等,簡直難以數計。
關中的飲食
一般的飲食包括茶、酒、飯、菜、湯、果。
茶在關中人的日常飲料中,有著悠久的民俗傳承。老百姓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客必有煙酒茶。茶飯、茶飯,關中至今農村以飯食論優劣,往往說:「誰家茶飯好,誰家茶飯不好。」茶與關中人飲食密切於此可見一斑。關中雖然不產茶,人民飲茶成習,這在城鄉都是司空見慣的了。除了沖泡飲用之外,西府山區還有一種罐罐茶,屬羌人的遺俗。民間傳說,茶是神農氏嘗百草時發現的。這神農一出世,是個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臟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類農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葯最早的發明者。「神農氏,辨葯性,參贊天地造化工。」(黃竹齋《醫學源流歌》)一次,他嘗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綠葉兒。這葉片下肚,只見它在肚皮里從上面洗擦到下面,又從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裡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下往來巡查一樣,神農就呼它為「查」。後人叫白了,叫成了「茶」。神農嘗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來解毒。後來他誤吃了斷腸草,來不及吃茶肚腸就一節一節斷開,就死啦。
酒,是我們祖先最早發明的飲料之一。關中人在日常禮俗中,處處事事離不開酒,酒的品種多,酒的佳話也多,名酒的傳說洋溢著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傳遍天下。白水縣是杜康仙師的故鄉,在那裡流傳著杜康美酒醉劉伶的傳說。全國名優酒「西鳳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譽。今天流行於市場和農村城鎮的酒,有「西鳳」、「杜康」、「太白」、「城固特曲」、「西安白酒」、「五味子」、「葡萄酒」、「黑米酒」、「黃桂稠酒」、「黃米酒」等等。其中享有國際聲譽的黃桂稠酒,那是遠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當年就是常到長安酒肆暢飲黃桂稠酒而吟詩論文的。從古至今,酒在關中人的儀禮、節日、祭祀、婚嫁、社交等方面,都是不可缺的。日常人在論酒時,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黃酒。黃酒既是飲料,又是調味、入葯之佳品,所以關中人又稱為「料酒」。黃酒中的名酒中就有陝南洋縣的謝村酒。
陝西風味名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編入《中國菜譜》(陝西卷)的就有201種。故有「長安美餚,華夏古饈」之稱。陝菜以關中菜為代表。在取料上以豬、羊肉為主,具有料重味濃香肥酸爛的特點,而取料單一、滋味純正又是它的獨特風格。傳統名菜有「帶把肘子」、「葫蘆雞」、「枸杞燉銀耳」、「三皮絲」(豬皮、雞皮、海蟄皮)、「奶湯鍋子魚」、「口蘑氽雙脆」、「煨魷魚絲」、「燴三鮮」、「金邊白菜」等。湯中有「菠菜豆腐湯」、「酸辣肚絲湯」、「金針銀耳湯」、「肉絲湯」、「雞絲湯」、「雞蛋湯」等。飯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近年來菜飯合一,又開發出了「仿唐宴」、「長安八景宴」、「餃子宴」、「灌湯包子宴、」「羊肉泡饃宴」等。西安是中國的小吃王國。「臘牛羊肉」、「麵皮子」、「泡泡油糕」、「金線油塔」、「黃桂柿子餅」、「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適應西部大開發,關中菜食還在不斷創新當中。
說到飲食,離不開干鮮果品。關中地區首推臨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關中紅杏、彬縣晉棗、三原雞心黃柿子、富平莊裡合兒餅、華縣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獼猴桃、大荔花生都是歷史上有名氣的傳統果品。
關中的口承文化
關中由於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層深厚,口承文化極其豐富,有極為豐富的歌謠、諺語、故事。下面單以故事為例加以簡要闡述。關中地區人民口傳故事門類比較齊全,從入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②的故事來看,體現了神話、人物傳說、地方傳說、風俗傳說、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六大組系,同時,動植物傳說、土特產傳說、動物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等也有一定的數量。既主體突出,又顯得結構勻稱,體現了關中民間文化的獨特個性。
各類民間故事在陝南、關中、陝北雖都有不同程度流傳,但各自都有它不同的優勢,相對而言,因為關中平原原始文化層深厚,神話就顯得特別豐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神話流傳的輻射中心。全省境內已發現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遺址有900多處,而在中國考古史上佔有極其顯赫地位的「藍田猿人」、「姜寨遺址」、「半坡文明」都在八百里秦川的心腹地帶。伴隨著它們而來的神話雖經過階級社會的歷史化、宗教化、世俗化的過程,但保留著原始文化內核的神話仍然有著較多的流傳。古代神話中的女媧、炎帝、黃帝、姜原、後稷的故鄉均在這里,巨靈擘山、誇父逐日、倉頡造字、禹鑿龍門的活動也在這一帶。俗話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三皇五帝早已歷史化了。而盤古在關中民間卻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形態。《開天闢地》的故事,則異於《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中哲學化的抽象記載,仍保留著上古一位開辟神的英雄形象。舊時關中民間鬧社火,盤古的扮相就是一位翻穿羊皮騎在老牛身上,一手執球,一手執斧的長壽老人,這對開天闢地是一個多麼生動的說明。公雞叫太陽的神話,在少數民族中是屢見不鮮的,過去人們總認為它屬於南方少數民族固有的文化觀念。然而在關中老百姓認為這雞就在西秦寶雞,至今寶雞市的秦嶺峰頂聳立著一對高大的鐵雞。「人文初祖」黃帝,因為長期的歷史化、仙道化,流傳在民間屬於原始神話的已經不多了,《風後和他的指南車》等在民間仍頗有影響。植物起源神話大多附會在炎帝神農和後稷身上,但像《豆的來歷》、《麥子的由來》、《毛桃?壽桃?獼猴桃》、《神農杏》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已化為傳說了。而作為太陽之神、農耕之神、醫葯之神的炎帝神農,老百姓認為就出生在寶雞市郊的姜城堡,在天台山一帶留下了關於他的大量風物遺址和傳說故事。在今姜城堡和天台山有紀念這位「牛首人身」人類祖先的盛大廟會。洪水、人類繁衍神話,在關中影響最大的是女媧造人、伏羲兄妹結婚的故事,有其原始文化的背景。特別是女媧造人,以臨潼為中心點,形成系列傳說和濃郁的民俗。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天穿節」的遺留,查之關中,至今仍有民俗繼承,群眾說正月二十是「補天補地節」
。這一天,有的地方攤蒸餅,有的地方攤煎餅,吃飯以前,一片蓋在滲井(或水道口)上,一片丟到房頂上,叫「補天補地」。特別是農村老太太帶著極其虔誠的心理。擴而大之,「蒸餅」和「煎餅」形成了關中人夏季特有的食品之一。在上古神話中,她的流傳和影響是眾莫能及的,臨潼人至今自豪地說:「驪山就是不周山,女媧娘娘是我們這兒人,她就是在這兒補天造人的。」驪山老母和姜原聖母長期以來在民俗傳承中,形成了關中東西部兩位人民崇信的老祖母和送子娘娘,兩地廟會都帶有古代高禖的遺跡。此類神話,對於南方和北方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化史料。《誇父逐日》、《禹鑿龍門》、《巨靈擘山》等神話都附會有明顯的風物遺跡。巨靈仙掌、足印留在華山,誇父逐日犧牲後杖化桃林即今古潼關地區,禹鑿龍門就是韓城市的禹門口,這些口傳作品的情節多異於古代典籍的記載,散發著誘人的鄉土氣息。造字神話,各民族都有,在中國廣大漢族地區公認的是字聖倉頡。倉頡傳說是陝西白水人,其地有墓有祠。在白水流傳有倉頡的系列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倉頡造字」。倉聖成為當地人們信仰中最偉大的神靈,並形成一定規范下的文化氣息濃烈的民俗風情。
神話是留在人們印象中關於遠古的追憶,因時代過於久遠,自然就被大量淹沒了。而傳說則不同,它由於一頭通向文學,一頭通向歷史,與歷史典籍相輔相成,則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伴隨著歷史發展的腳步,新的傳說還在不斷產生,如果說中華文明古國是一個傳說的國度,而關中由於歷史文化悠久,其傳說故事之豐富程度則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神話中有它的影子,歷史中有它的血液,科學中有它的種子,地理風貌中有它的形象,人類社會文化前進的步伐中有它的腳步聲。在眾多門類的傳說中,歷史人物傳說占據著領先地位。由於人物眾多,人民群眾便習慣於講人的故事,而把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融為一體,似乎很難從中分別出獨立的歷史傳說,而往往形成系列性的人物傳說故事群。其中帝王將相、賢相清官、兵家將帥、文人雅士、名醫仙道中的人物傳說在關中最為眾多。因為帝都在關中,古代陵墓群在關中,不少人的故鄉也在關中。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傳說多以關中的西安、咸陽為中心,人民用自己樸素的唯物史觀,對《頂妻背母漢文帝》、《唐太宗認錯獎敬德》等一代明君都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對功過不一、出身經歷各異的眾多帝王後妃也都做了多側面的形象描繪。其中一些優秀的傳說為史書的不足填補了空白。《姜子牙的傳說》在西岐生根發芽,通過《封神演義》插上翅膀而傳遍天下,以他垂釣的蟠溪釣魚台為中心點,該地有祠廟並形成歷史悠久的廟會。劉蔭樞是韓城人,清代進士,官居撫院,政績卓著,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有較大影響,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廣西軍駐扎韓城期間,長官下令嚴禁擾民,因為這是「劉公,劉婆」的故鄉。《劉撫院賣橋》事過三百餘年,當地人總愛提及他為民造福、不為子孫後代遺留特權的佳話。黨崇雅的故鄉在寶雞縣,寶雞地區流傳的黨閣老的傳說就比較多。《黨閣老賣棒槌》等關心下層人民疾苦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勞動人民以自己的生活和願望塑造出了類似《寇準罷宴》、《楊角爺的傳說》、《藏宮燈》、《閻丹初歇店》等一大批心目中的清官形象。兵家將帥的傳說中,關於尉遲敬德、馮玉祥、楊虎城的傳說流傳相當廣泛。名醫孫思邈是唐代京兆華原(今耀縣)人。他是東漢醫聖張仲景之後,中國醫學和葯物學的集大成者,其影響深遠,超越了中國的疆域。孫思邈的高尚醫德、精誠求實的學風、勇於創新的治學精神和精湛的醫技,使他成為中醫界的一面旗幟和為人的楷模,後世民間崇拜他為「葯王」。在他的故鄉廣泛流傳著關於他的眾多的救死扶傷、救人苦難的動人傳說,為歷史悠久的二月二耀縣葯王山廟會增色不少。
關中是道教的聖地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發展高峰時期的中心,加之歷史上封建統治階級的提倡,道教、佛教影響深遠,尤其是道教的影響更加顯著,除八仙的傳說之外,邱處機號長春真人,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因而在隴縣龍門洞等地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傳說。虢鎮一帶俗言「天旱十年,旱不了高龍灣。」這一帶地處邱真人修道的「磨性山」腳,山泉星羅棋布,莊稼不缺水澆。傳說這些水泉是邱祖用道袍撩水所灑。張三豐為明代著名道士,曾長住寶雞市金台觀,所以形成不少神異傳說,其形象酷似濟公。樓觀台是老子講經處,也是北魏樓觀派的道教聖地,華山是道教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所以擁有較多的道教人物傳說。長安由於是玄奘法師取經、譯經的起點,民間流傳著不少風物特色突出的西遊傳說,它們近似《西遊記》又並非《西遊記》,《蛤蟆犢取經》給唐僧塑造了一個特異形象。
古都步步是文化,關中風物傳天下,這里山山水水都帶情,幾乎是無山無水無景不成傳說。在地方傳說中,其中很多與神話、仙話、人物傳說、生活故事、幻想性故事相交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像《關中為啥叫秦川》。關中山川地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形長期演變的產物。但在民間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和巨靈擘山有關,有的說它和制服妖龍有關。本篇傳說又把它和秦始皇治理秦國聯系起來。這種種不同的說法,既曲折地反映了關中地貌的變化過程,又體現了人類戰勝自然傳承記憶中的歷史積淀,既是口傳文學,又有一定科學價值。最使人感到奇異的是《鹿母寺》,以羌族王子與鹿女的愛情故事,記載了古代羌族在關中西部活動的事跡。其它如《劈山救母》、《火燒十三村》等都是幻想色彩十分濃厚的動人傳說。《獻頭》以誤鍘包勉解釋地名由來,卻異於小說、戲曲,說包相爺一時未察真情,而殺了廉政為官的侄子,也頗能發人深省。
風俗傳說是人民群眾以口傳情節形式,講述有關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集會和宗教信仰等風土人情的傳說。關中風俗傳說異常豐富,歷史性特點也很突出。《史記》的作者大史學家司馬遷的故里在韓城,今有司馬祠廟。當地人尊司馬遷為「史聖」,有不少傳說講述了他撰寫《史記》的艱辛歷程和受迫害的遭遇,致使他後代改為馮、同兩姓以逃避滅族之禍,當地還為此留下了「跑台戲」的特殊風俗。《韓城跑台戲》即是人民口傳的實錄。其它如《跑旱船》是對大禹治水的紀念,《貼門神的傳說》是對唐代名相魏徵的神化,《太公在此上樑大吉》則是封神外傳。
關中較少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卻很多,這些故事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最富於現實性。它們包括了長工地主故事、愛情婚姻故事、後母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交友故事、生產經驗故事等。機智人物故事在關中也有較突出的特點。從先秦諸子開始,漢族的民間寓言、笑話已大量進入歷史典籍和筆記小說,但在關中民間笑話依然藏量很大,新笑話也還在不斷產生。
關中人民以自己高度的想像,豐富的社會生活,強烈的斗爭思想,特殊地域的風格,機敏的智慧和創造精神,藝術地完成了各類民間故事的鑄造。
關中的民間工藝美術
在民俗文化事象中,民間工藝美術是開發潛力最大,易於走向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門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關中民間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地域特點突出。從總體上講有三個中心點。西府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木版年畫、泥繪彩塑、針織刺綉、窗花剪紙、社火臉譜等均有著歷史的傳承和代表性。東府為面花、拴馬樁之鄉。面花即花饃也。華縣的虎文化面花,大荔的廟會面花,合陽的節禮面花、澄城的祭祀面花在省內外都享有較高聲譽。至於這拴馬樁,它是歷史上民居建築室外的配套裝飾,全省各地都有,但以東府最為有名。主要布局在渭河以北的澄城、蒲城、韓城、大荔、合陽、富平諸縣。它的實用價值在樁身,藝術價值在樁頭。樁頭雕刻有動物、人物、植物。最常見的為蹲獅,突出的特點是「穩」。使獅子的威嚴引而不發,「動」凝結為「凈」,具有民俗文化內涵。「穩」才使拴馬樁有穩固之感,挺立在那裡,「鎮」住家院,「拴」住財富,「穩」也使裝飾性大大增強,有民間工匠在藝術世代傳承中形成的程式化的特點。這藝術內容豐富的拴馬樁,在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突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掀起了一陣拴馬樁熱,地區在收集、省上在收集,甚而爭相收集,在渭南地區群眾藝術館、省群眾藝術館的院落里,一度都擺了不少拴馬樁。但卻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第三個中心就是戶縣農民畫,已成為中國農民藝術走向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此外,當代文化人的泥塑、根雕,歷史久遠的皮影,藍田玉雕等也當是關中民間工藝美術品的主要財富。
❹ 關於西府古鎮的資料
1 西府古鎮介紹
扶風西府古鎮西府古鎮坐落在歷史文脈最為深厚的周原文化發祥地—陝西扶風縣,沿著絲綢之路的歷史痕跡,跨越2300年的歷史歲月,跨越亞洲、跨越大洋州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精髓帶給全世界。西府古鎮是扶風縣 2009年 2月 16日開工建設的一個重點景區,選址在扶風縣城新區,關中風情園西鄰,佔地面積約 90畝 ,計劃投資 1.8億元,項目由扶風縣城關鎮、牛家村和陝西益元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
西府古鎮的設想是一個集民俗飲食、漢唐文化、影視拍攝、休閑購物、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漢唐體驗式古鎮。瞅准法門寺巨大的遊客數量,在吃住游購娛等環節進行資源互補,豐富法門寺的大旅遊圈。歸根結底就是打造一個平台,讓法門寺的遊客留在扶風。扶風西府古鎮「西府古鎮」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樣式,以古鎮正中為中心,設計十字形街道,將古鎮分為兩大片區。分別劃分為漢代商業區和唐代商業區,內有漢唐時代扶風的名人府邸、展覽館等。「西府古鎮」內的古建築設施、工作人員的服飾、古幣交易的模式等,整體體現出東漢鼎盛時期的文化內涵。了解「西府古鎮」就了解了漢唐歷史,再現扶風古郡。
扶風西府古鎮景區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格式,以古鎮正中為中心,內有市樓、亭樓、角樓、鍾樓、鼓樓、南北闕門和269個院落。所有的經營戶、工作人員以及清潔員、保安員都統一著漢服,遊人在古鎮可以住仿古的四合小院,品嘗扶風美食,了解漢代的名人軼事,觀賞皮影戲、秧歌鑼鼓等陝西西府地區的傳統民俗表演……加之馬車、牛槽、石磨盤、拴馬樁、上馬石等舊時民間生活用具的陪襯,西府古鎮整體營造出漢唐鼎盛時期的市井文化,使人彷彿置身於真實的歷史場景之中。
❺ 西域風俗有什麼特點
1、包容開放,多元共生。
西域地區是典型的文明交匯地,農耕、游牧與商業文明同時存在。「絲綢之路」上長期的商旅往來、出使求法,不同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宗教信仰、語言,使得人們不僅不固步自封,而且能夠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廣泛吸收各民族的文明,西域文化由此呈現出鮮明的多元特徵。
2、自信豪邁 大氣磅礴
「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公務往來是唐詩的重要題材之一。圍繞著慰邊、和蕃、出使、入幕、還朝、歸鄉等,唐朝詩人寫下了大量的贈別、留別、邊塞詩。
3、平等務實 互惠互利
盛唐流行「胡」風。唐人思想開放,能接納其他的文化,「胡」在唐朝幾乎是無處不在。除了慣見的「交往的頻繁」、「心態的開放」等解釋外,這其中還有西域文化自身的原因。
(5)西府文化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域風俗文化的歷史意義:
喀什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西域絲路的活體記憶」。千百年來一直是絲綢之路上蔥嶺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老城核心區地處喀什市中心位置,是喀什歷史文化遺存最厚重的區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艾提尕爾清真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袷袢巴扎清真寺、皇家經文學校、喀喇汗王朝遺址等都是絲路歷史的見證。
喀什老城區民俗風情濃郁,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尤其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民居建築、民族服飾、民俗文化、民族歌舞等,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這也是喀什最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老城景區作為喀什民俗風情遺存最完好的地方,一方面因其維吾爾民俗的多樣性和完整性被譽為新疆維吾爾生活的「網路全書」;一方面因其濃郁的異域民俗氛圍,成為旅遊者體驗原生態民俗的「生態博物館」和「天然大舞台」。
❻ 西部的民俗風情
1、秦腔
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儺舞跳鍾馗
儺舞跳鍾馗,又稱跳鬼臉、請鍾馗、戲鍾馗、鬧鍾馗,流傳於「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陝西西安周邊的一種古老民俗文化活動。
3、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
4、酒禮
酒禮酒規分賓主,講上下。敬酒先從長輩到平輩先上後下,朋友相聚論年齡,講資歷。勸酒者必以禮感人,以話勸人,有時還以力逼人。非讓客人把酒喝下去。
5、龍舞
龍舞又叫龍燈。龍有9—13節不等。每節用竹編成筒狀籠子,糊上透明紙,用綢布龍衣連成一體,每節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間,點燃籠中的蠟燭或油捻,龍身放光,每節有一人舞動,儼然火龍。動作多樣,配以鑼鼓咚咚,火龍翻滾,紅光四射,男女老幼爭相觀看,笑聲迭起,熱鬧壯觀。
❼ 西府的簡要介紹
一、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中含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時期,隴海鐵路從此攔腰穿過,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遷居寶雞。
❽ 西府的介紹
西府(West-fu),鳳翔府的別稱,現在泛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該地區為秦腔發源地,至今以陝西西府方言為代表的寶雞話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發音,是最接近於周禮之雅言、國語的語言。為中國小吃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岐山臊(sào )子面、鳳翔豆花泡饃、西府扯麵、削筋、岐山擀麵皮、麵皮夾饃、肉夾饃、餄餎(hé le)等美味小吃。另外西府的年畫、剪紙、草編、泥塑、社火臉譜等民間藝術相當瑰麗。
❾ 陝西省寶雞市號稱西府,請問西府的由來是什麼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的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陝西關中素有「東府」、「西府」之分。在人們印象中,西府大體指今寶雞地區,東府則指今渭南地區。陝西素有「三秦」之稱,漢承秦制,初置左、右內史(官職),後置京兆尹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關中。(「翊」讀yì)。「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兆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三位官員所管轄的三個地區。唐代又置京兆(今西安)、鳳翔、興德(今華縣)三府。滿清、民國時期,關中置有東府同州(治所大荔,轄今渭南諸縣)、西府鳳翔(治所鳳翔,轄今寶雞諸縣)和西安府(治所長安,轄今西安、咸陽、銅川諸縣)。
「東府」、「西府」雖同屬關中地區、八百里秦川,秦文化大體相同,但兩地民俗、語言和飲食習慣多有差異,構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又因西有鳳翔府,東有同州府,因而有西府、東府之說。
西府,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泛稱,常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中含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時期,隴海鐵路從此攔腰穿過,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遷居寶雞。
鳳翔府,唐初置岐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扶風郡。至德二年(757),肅宗幸臨扶風郡,同年收復長安、洛陽,十二月設置鳳翔府,號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稱五京。西府是鳳翔的古稱。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26年(1937)3月1日隴海鐵路西寶段通車寶雞,1941年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鳳翔遷往寶雞,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隨之遷居寶雞。即使如今,當你進入鳳翔縣城,最明顯的感覺是街道繁華,店面林立;車來人往,熙熙攘攘;干凈整潔,清清爽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確大有「府」城的味道。
該地區為秦腔發源地,至今以陝西西府方言為代表的寶雞話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發音,是最接近於周禮之雅言、國語的語言。為中國小吃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岐山臊(sào)子面、鳳翔豆花泡饃、西府扯麵、削筋、岐山擀麵皮、麵皮夾饃、肉夾饃、餄餎(héle)等美味小吃。另外西府的年畫、剪紙、草編、泥塑、社火臉譜等民間藝術相當瑰麗。
❿ 西部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於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意義的西部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目前我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餘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8%。在雲南省生活著25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雲南獨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於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雲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於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徵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朴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進程
如前所述,中國西部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濃郁,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形態多姿多彩,獨具魅力,開發潛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深入的開發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形成產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成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觀念。由於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區對文化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樹立文化經濟的新理念,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必須沖破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納入全國、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貴的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在繼承中創新,使豐富的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出去,展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創新機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是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須在文化建設中引入產業機制,實現文化的自我積累和長期穩定發展。要注重抓好總體規劃,按照不同文化類別制定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地區間合作規劃,要從不同的類型著眼,打破省際界限,根據各民族的特點,以「大文化圈」為前提,按照產業的要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理順政府與產業的關系,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要鼓勵、支持各類文化團體和個人拓展文化市場;要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結合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結構調整步伐,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有緊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機制創新上有新思維、新辦法、新措施。
三、規劃項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就必須選准項目,確定項目,加快項目建設。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點、價值、優勢及發展前景,以創新的精神,搞好項目規劃,找准發展民族文化的切入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重復和類同,集中精力開發優勢項目,創造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經過挖掘和加工,顯示出文化品位和價值,只有把文化資源打造成品牌,將民族文化推向市場,民族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新品牌,不斷提高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加大投入。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資金投入上需要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兩個積極性。(社會資本包括個體、民營資本及外資)。西部地區必須改革投入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運營水平,探索建立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投資體制。既要從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又要結合西部地區經濟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應將政府的投入重點放在對民族文化產業前期發展的扶持上來,提供並創造必要的發展條件和環境。社會資本的利用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運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廣泛地吸納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投入文化產業。
六、優化環境。優化環境是西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這種環境的優化既有硬環境的要求,也有軟環境的要求。要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辦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務)的方向轉移,不斷強化服務手段,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要致力於依法管理文化,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規及政策;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破傳統觀念,真正把文化作為產業來認識、來發展;要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中保持穩定、和諧、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要建立有利於文化消費的市場環境,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完善文化市場運行機制及管理體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目光不僅要投向國際市場,還應注重國內及港澳台地區。在交流的內容上要力爭體現民族特色和區域特徵。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運用傳統的方法,如演出、展覽、文化活動等,又要創新思路,引入市場機制,採取網路、影像等現代手段。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採取靈活的方法,在國際和國內充分展示中國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樹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