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文,中華傳統文化,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相傳,後羿射日之後,娶了嫦娥為妻。某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巧遇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長生不老之葯。然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獨自成仙,於是把長生不老之葯交給嫦娥珍藏。後羿武功高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其中有一人名叫蓬蒙,此人心術不正,混進來的目的就是想偷吃長生不老之葯。他趁後羿外出狩獵的機會,手持寶劍威逼嫦娥交出仙葯。危急之時,嫦娥拿出長生不老之葯一口吞下,她飄起來往天上飛去,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後羿回家後得知一切,悲痛欲絕,仰望天空呼喚愛妻的名字,皎潔明亮的月亮里有個身影酷似嫦娥,可是他無論怎樣都無法追趕月亮。無可奈何的後羿每逢八月十五嫦娥奔月這一天,都在花園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餞,遙祭愛妻。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節正當秋分,太陽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月亮看起來顯得又圓又亮。「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之夜,獨在異鄉旅居的人,自然會想到和家人的團聚,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古代,我國民間祭月、賞月的風俗很多。據後人《玩月詩》序言中記載:冬天寒冷,不宜於戶外賞月;夏季,天空常有浮雲,月色的光輝被遮住;只有秋高氣爽的中秋,才是賞月的好時機。每到中秋佳節這一天,待到月兒當空,一家人在清澈的月光下賞月敘談,分享祭月禮品。
關於中秋賞月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有一楊姓的人家有一童養媳,名叫姚六姐,她七歲到了楊家,天天被婆婆逼著幹活,一年到頭不得休息。有一年八月十五晚上,婆婆以月色好,月光明亮為理由,要姚六姐把七斤棉花紡成線再睡。可憐的姚六姐又累又困,一不留神就打了個瞌睡,等她醒來,天已經四更,而棉花還剩一大半,她又怕又急,傷心地哭著對明月說:「月姐姐,求求您,讓夜再長一點,讓我紡完線您再走吧!」
突然,一條龍船從月亮里鑽了出來,龍船漸近,只見嫦娥抱著玉兔坐於船中,姚六姐又驚又喜,嫦娥告訴她,說她每年中秋節的晚上都會劃船下來,送給苦難百姓一些金銀。姚六姐聽後,喜出望外,立刻把紡車搬進了屋。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姚六姐的棉花不用紡就成了線,她的紡車成了一架金紡車,從此婆婆再也不敢虐待她了。人們知道這件事之後,都希望能在中秋之夜見到嫦娥的龍船,賞月的習俗便由此形成,每到中秋之夜,人們都會賞月到四更。
關於中秋吃月餅的傳說由來已久,元朝末年,蒙古族貴族統治者殘酷地壓迫剝削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來造反,老百姓家裡不準有金屬器具,就連菜刀也是幾戶人家共一把,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當時農民領袖朱元璋組織農民起來反抗,為了傳遞秘密通知,在月餅里夾了一張字條,約定農歷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到了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到傳單就一起動手,造反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從此每到中秋節人們都要吃月餅,用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
中秋佳節,我國城鄉乃至海外僑胞,均有吃月餅的習俗,我們浦江,人們歷來在節前就購備月餅等食品,互相贈送賀節,是夜全家老幼圍成一桌吃「團圓飯」,酒菜豐盛,且必有雞蛋、「擂頭餜」,這也是我縣中秋節的習俗特色。浦江有首民歌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逢中秋佳節,吃月餅同時能夠給節日增添氣氛。
『貳』 我國的傳統文化100字-中秋節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叄』 傳統文化作文(中秋節)
轉眼間又到了中秋賞月之時,中秋節如水般的夜色籠罩著笑語紛飛的雅緻,宛如一首幽美朦朧的詩,斑斕在這抹令人遐思的畫卷中;一片如雪的清輝播撒人間,化作夢的思念,載著濃濃的鄉情;讓祝福和期盼都釋懷在十五的眼眸里,隨著月光的朦朧而充滿勃發激情。
【1】八月中秋,一個團圓的季節,在一輪明月的見證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飽經滄桑,古今多少歡樂多少悵惘多少思念都融入大漠落日圓又圓的熒光中,化成一縷淡淡的清香思慮,給山歡水笑的大地注入了鮮活的生命。每逢佳節,人們都喜歡在中秋節之夜庭院樓閣漫步遐想,伴著一輪明月的銀光,細細品味這千年恆古不變的月色印記。仰望遠山,翹首期盼,看那山巔默默頷首,模糊映襯出一種月夜的寧靜,彷彿灑落一片靜謐的誘惑;一杯清酒與月對飲,感慨釋懷依然從心底油然升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閱讀這些千古絕唱,感悟經久不衰的文化傳承,演繹了一樁樁歷史的滄海一瞬,給中秋節賦予了更深的文化內涵,熾烈與渴望交織成軌跡的弧線,承納深邃天空的博大和廣闊,讓詩意在神奇無限的藍天白雲間延伸,為每一個踏月尋夢者博得一絲慰藉,分享團圓後的一抹溫馨。此時此刻,幽香的花兒在月夜裡搖曳,朦朦朧朧中變為一色靜寧的綻放,為中秋的世界增添了一份蔚藍的欣慰!
【2】捧一輪月光入懷,會感化凝重與通透的靈心,緩緩注入高山流水般的恬靜,給我們多彩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遐想和寄託。在皎潔的月光里翻閱著日漸消瘦的日歷,如同翻過那滿是淚痕的記憶,月圓的中秋,掛著晶瑩的銀露,在日子的扉頁上,滑進眼眸,濺起點點蒼白的酸楚;又一個中秋,又一個不得不在月浪的沙灘上奔走相望,佇望嫦娥守侯的美麗。花季的感傷和留念,暗涌一種惆悵,孤月的慘淡里,悵然橫亘一片蒼白的思念。思念那家鄉的山,思念那遠去的水,思念那夢中的囈語。
【3】小時候,中秋節是圓的,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圓圓的笑臉,還有圓圓的祝福,總是勾起那遙遠的企及與思緒,一展溫馨的回味,曾記得淡淡的月光清輝翻過庭院樹梢灑落一地,一片流光銀輝,頗為壯觀景緻。那婆娑的樹枝在秋風中時而搖曳,蒼穹中繁星點點像千萬盞孔明燈,又像一眨一眨暗送秋波的明眸,熠熠生輝。在記憶深處,中秋始終只是一種模糊而神秘的概念,清淡濃厚又餘味悠長,在千家萬戶的炊煙中升騰一種希望,頓時凝固為恆古不變的信條,越過千年承載的萬山鴻溝,向我們講述遙遠的傳說故事。如今中秋的月亮總是格外明亮,窗外一縷月光掠過,經不住嫦娥奔月的誘惑,總是在夢中追尋遐想;那皎潔的圓月有姍姍來遲的沉悶信步穿過雲霧,蒼白的臉上像似有斑駁的痕跡,彷彿撞了壁牆所留下的一抹創傷,但還是掩蓋不住圓月美麗的特質,從團團霧靄中透出,傾瀉在大地上波光靈動,輕輕地被渲染成斑斑駁駁的影子。人們靜靜的觀賞,撫摸著自己那一半殘存的記憶和另一半搏擊的夢想;佇立窗前,心踏著月色,努力尋找一份皎潔的寄託。
【4】中秋月圓時,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和懷想總是覆蓋了所有的情愫,把漂泊天涯的心儀那一縷思鄉情歌點燃,一唱千年的鄉愁之歌為湛藍的天空憑添幾分落寞和寂寥。天涯路遠,山水寄情,一灣醇香流溢的鄉情酌滿了晶亮的酒杯,如瑪瑙如碧玉如水晶,清純透亮,勾兌著濃濃的相思和淡淡的傷感,深情而酸楚,一如唐宋詩詞中跳閃出串串音符,叮叮咚咚敲擊著每一位遊子的心靈,沉澱和詮釋了千年流淌的鄉情,在夢中遊子踏上了回鄉的路,牽掛心靈家園的養育成長,思念葉落歸根的深情,真摯而熾烈的渴望,永遠是遊子枕邊淚水的惦念!
【5】又逢中秋,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佳節,從唐宋詩詞的贊美,到明清賦予的氣氛,流轉的氛圍凝聚成一種民族之魂,不管人走天涯,家庭團圓的夢總是銘刻在心,月是故鄉明的牽掛時時祝福家人。那一輪清清朗朗的明月,從遠古到今朝,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給人以美好的嚮往,賦予遙遠把盞的思念;從鄉村到城市,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掛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讓多少合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偎依私語。中秋月色沐浴過古人夢幻,又照耀著來者贊嘆;淌過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將明凈無塵的靈韻贈與人間,依然以淡雅清絕的風姿搖掛在深邃的蒼穹,接受世人千古不變的虔誠膜拜。
【6】中秋圓月,一輪清澈,千百年來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經歷過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遙望,對酒當歌浩瀚唐詩的熏陶,登高瞭望宋詞的一展抒發,始終用祥和與寧靜,留給芸芸眾生又盈滿一波波風塵僕僕的思念,寄託著天涯旅人濃濃的鄉愁;中秋月總是拂過歲月的琴弦,遠哼著無聲古調,似清泉流溢出淡淡韻致;千年守候著人間萬戶,靜看古今許多遊子尋思,燭光搖紅下慈母織補;也不知有多少回燈花挑盡不成眠,多少次高樓望斷人不見。從古至今,來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濃淡各異的水墨將月亮點染得千姿百態,但舊時的明月太高太遠,令人的目光也無法企及
『肆』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一家團聚吃飯和吃月餅的,十分的快樂,最後看著月光帶著美好入眠,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節日簡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起源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
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盪然無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進獻士兵床戰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也越來越精細。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漢族的四大節日。根據我國歷法,一年分為四季,每個季度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八月十五為仲秋之中,故稱為中秋。另外,民間也有人將中秋節稱為「八月節」或「八月半」。自古以來,中秋節的月亮都是團圓的象徵。故而,中秋節又名「月節」「團圓節」「玩月節」等。
中秋詞最早出自《周禮》。古代的帝王有「春祭日、秋拜月」的習俗,即在春季時祭拜太陽,冬季時祭拜月亮。後來,文人騷客們也爭相效仿,觀月賞月,寄託情思。這種風俗在唐朝時期最盛行中秋之夜的月亮,一年之中最圓、最明亮,也最具詩意。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自然也少不了美麗的神話傳說民間廣為流傳的是嫦娥奔月的傳說。
據說,嫦娥和後羿是遠古時期的一對恩愛夫妻。嫦娥是一個善良、溫柔、美麗的妻子。後羿在一次外出涉獵時,得到一包王母娘娘的不死葯。他將不死葯交給嫦娥保管。不久之後,心術不正的連矇混進嫦娥的家裡,逼著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情急之下一口吞了不死葯,而後升天成仙,因不舍丈夫,停在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後來的人們得知此事,紛紛在月圓之夜擺設香案,拜月求吉祥。
月圓中秋,從古至今都寄託著人們思鄉的情懷和盼團圓的願望。這種對月亮的崇拜,不僅表現在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中,還表現在歷代傳承的節日習俗中。從文人賞月、民間拜月到吃月餅、玩花燈,中秋節的活動喜慶熱鬧,歡樂吉祥
『伍』 中秋節傳統文化的作文。
對一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
『陸』 中秋民風民俗(30字)
中秋民風民俗: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中秋的起源: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
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在歷史發展中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後來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柒』 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節作文200多個字應該怎麼寫
我們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古己有之,也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也叫團圓節,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正好處於秋季的中期,因此中秋節名字由此而來,中秋節這一天飄泊在外的遊子們都會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並且創作了許多有關於中秋的古詩,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等。並且維繞中秋節古人創造了許多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引發了人們的追思與遐想,體現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在民間有許多關於中秋的民俗,例如吃月餅,放孔明燈,賞月現在還少不看中秋晚會,最重要的是和家人團聚,說說家常一起吃吃飯。
我們要永遠記住中秋節,因為他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