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干是好人嗎
比干
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商朝、國神比干、民間傳說封神榜
目錄
• 周武王封比干國神
• 天下第一仁
• 天下第一廟
• 天下第一墓
• 天下第一碑
• 民間神話傳說
國神比干,子姓之後,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於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29年。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淫亂不止,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
後來周武王為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
《史記·殷本記》載:殷商末期,很多諸侯背叛了紂而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周武王封比干國神
[編輯本段]
封銅盤銘: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干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屈原楚 辭 ●七諫·沉江
惟往古之得失兮,覽私微之所傷。
堯、舜聖而慈仁兮,後世稱而弗忘。
齊桓失於專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晉獻惑於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義兮,荊文寤而徐亡。
紂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呂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壟。
賢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蘭芷幽而有芳。
苦眾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世俗更而變化兮,伯夷餓於首陽。
獨廉潔而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
浮雲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
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
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風肅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長。
眾並諧以妒賢兮,孤聖特而易傷。
懷計謀而不見用兮,岩穴處而隱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從俗而變化兮,隨風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毀敗兮,虛偽進而得當。
追悔過之無及兮,豈盡忠而有功。
廢制度而不用兮,務行私而去公。
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
將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蒙。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原悉心之所聞兮,遭值君之不聰。
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之與縱。
聽奸臣之浮說兮,絕國家之久長。
滅規矩而不用兮,背繩墨之正方。
離憂患而乃寤兮,若縱火於秋蓬。
業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論乎禍凶。
彼離畔而朋黨兮,獨行之士其何望?
日漸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變容。
眾輕積而折軸兮,原咎雜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復東。
懷沙礫而自沉兮,不忍見君之蔽壅。
天下第一仁
[編輯本段]
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新鄉衛輝。
天下第一廟
[編輯本段]
殷太師比干廟位於中國河南省衛輝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從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餘年,廟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廟。佔地四萬四千平方米,主體建築有照壁、山門、二門、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鱗次櫛比,各具特色,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在比干廟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環境幽深,是天下游和比干後裔林姓兒女祭謁的聖地。
比干廟院內碑碣林立,有百餘幢。特別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為省重點文物。這是一通集文學與書法價值很高的石刻珍品。文內頌揚了比干「千金豈其吾珍兮,皇與寶余所中」的愛國主義節操。歷代金石集錄多有收載,素與洛陽龍門二十品齊名。
公元1917年和1934年,林森曾兩次派代表來衛輝祭謁,擬大規模重新修建,創建「國粹大學」,弘揚比干「民本清議,士致於道」的佳說。河南省政府1963年列入第一批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列入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從1993年以來,衛輝市連續舉辦了比干誕辰3085●3090年紀念活動,先後有26個國家和地區60多個團體,數萬名林氏後裔和國內外遊客在衛輝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近年來,隨著尋「根」和旅遊浪潮的興起,衛輝市人民政府動員全市各級單位和民眾廣籌資金,綜合修建,以嶄新的風貌迎接海內外遊人和林姓兒女的光臨。
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始建於北魏,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群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在中國古代名人遺留至今的著名古廟中,有孔廟、岳飛廟,但廟主的歷史均比不上比干廟,比孔廟早500多年。自唐朝以來歷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謚和維修,眾多文人雅士以詩詞的形式,高度評價了這位亘古忠臣,並立碑紀念,使比干廟成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濃郁的文物寶庫。比干是商紂的宰相,紂王的王叔。據《史記》《殷本記》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恥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常常直言勸諫,後紂王怒而摘其心」。比干廟佔地百餘畝,飛龍雕柱,蒼松古柏,整個建築古樸典雅。
天下第一墓
[編輯本段]
因為它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沿比干廟中心甬道穿過三門可見比干墓,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餘年的歷史了,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廟,稱為天葬墓,相傳比乾死後,天降大風,飛沙走石,卷土將比干屍骨埋於此處,故稱其墓穴為天葬墓。又說天葬墓四周生出許多沒心菜和空心柏樹,象徵比干為國盡忠,耗盡了心血。
天下第一碑
[編輯本段]
比干廟里有個石碑,是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殷比干莫」幾個字,因為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碑」。因為碑下就是土地,所以孔子寫個「莫」而不是「墓」字。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這年春天他從魯國來到了衛國,住在大夫顏仇家裡,汲縣屬衛國(淇縣)管轄,孔子在衛得不到衛靈公重用,他就帶著徒弟到匡城蒲鄉(今河南長垣),經過牧野,忽然車子壞了,他問左右這是什麼地方?答曰:衛地。孔子非常激動,說這是仁人之墓,恭敬舉行了祭奠,揮劍刻下四字「殷比干莫」。「莫」與「墓」在古代是通假的。這其中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據說,孔子是借地為土,故意把墓寫成莫字。後來,有個好為人師的縣令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子寫了錯別字,就撥劍刻上一土字,剛刻好,烏雲滾滾,雷聲大作,轟隆一聲,將土字劈掉,就成了現在這樣一塊殘碑。我們剛才在乾隆御碑上看到「早許三仁,詎惟四字」。四字就是指這通殘碑上的「殷比干墓」,上書「宣聖真筆」,為乾隆皇帝所留。千百年來後莫衷一是,如何證明是先聖真師孔子所留呢?紂亡之後,周之後皆稱之曰商。武王也直名之曰商王受,而獨聖人以殷稱之。嘗曰:丘也殷人也。故殷因於夏禮殷有之仁更不言商。前比干廟而冠以殷,可知為聖人筆也。不然由周而來幾千歲往也,中間兵火頻繁。遭非有神物呵護持,怎能完固,僅有半字之缺? 乾隆對金石玉玩甚有研究,他大筆一揮,以官方權威人士對殘碑作鑒定,從此以後無人爭議。山東曲阜孔廟作為聖人府邸也無孔子筆墨,於是專程派人前來出價二千萬商議購買。 灶王爺就是商紂王手下的比干丞相。比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諫臣,是紂王的叔父,由於直諫紂王以死相爭,被摘心而死。由於比干沒有「心臟」,玉皇大帝以為他是沒有心計、也不斤斤計較,看待事情也不偏頗,所以就打發他下凡做灶王爺。 比干是商朝紂王時代的丞相,紂王三大忠臣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民間的文財神。比干是商帝文丁的兒子,紂王的叔父,因直諫紂王喪風敗德而開罪紂王的妃子妲己,遭妲己設計殺害,命比干剖心以示忠誠。 比干廟(墓)位於河南新鄉衛輝市頓房店鄉比干廟村。比干為商紂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滿紂王無道,被剖心殘殺,葬於牧野(今衛輝)。比干廟佔地44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壯觀。每年五月二十四日,世界林氏宗親會都要來此參加比干誕辰紀念活動。
民間神話傳說
[編輯本段]
古典文化:
神話傳說《封神榜》中,比干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因此被妲己要求剖出來供紂王觀賞。比干因姜子牙的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剖出心臟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無心菜,比干必須問他「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還活」則比干可保不死;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干就會立即斃命。結果比干剖心後遇見賣菜婦人,詢問後婦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干登時血流如注,大叫一聲一命嗚呼。後來周武王滅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為文曲星。
最新改版:
《新封神榜》記載,商紂王被妲己(九尾狐)所迷惑,喪德敗行,荒淫無道,巔倒倫常,又信費仲、尤渾等佞臣至朝政腐壞,丞相比干身為紂王的叔父,責無旁貸,不時力諫紂王,但被坦己等人視為眼中釘。
一晚,比干應紂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臨,當酒過三巡之後,他發現妲己及其所請來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於是暗中請鎮國武成王黃飛虎誅殺坦己的狐族,因此更令妲己含恨在心,設下毒計殺害比干。
一日,坦己面帶病容地對紂王假說自己心病復發,絞痛難當,記得幼時曾得異人相救,以玲瓏人心一片,煎湯吃下,此疾就愈,但若無玲瓏心則此命休矣,坦己又虛言比干是一位忠賢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竅玲瓏,可借一片食之,病癒即還給他,紂王信以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聞之,既怒且驚,慌忙中打開了姜子牙留下的錦囊來看,內藏有符訣及救命法術:將符燒灰入水,飲服於腹中可護住五藏六腑;剖腹摘心之後,在路途中若見有人賣「無心菜」,你就要問:「人若是無心如何?」賣菜人若是答:「人若無心還活!」你便不死;但賣菜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你就即死矣!比干顧不得那麼多,即依照錦囊內的方法去做!
他到了朝殿之上即破口大罵:「妲己賤人!我死冥下,見先帝無愧矣!」又泣:「成湯先王!豈知紂斷送成湯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即拔劍剖腹,但其血不流;比干將手往腹內摘心而出,擲在地上,掩袍不語速往城門外去。
比干一言不發,騎馬飛奔跑了好幾里路,忽然聽見一婦人大叫賣無心菜,比干勒馬即問:「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是申公豹變的)婦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干登時大叫一聲血如泉涌,一命鳴呼去了。
後來,姜子牙助周滅紂成功,奉元姶天尊的法旨封神,而比干被追封為「文曲星君。
參考資料:
1.國神比干:http://www.biganlin.com/html/20084/72.htm
2.國神精神:http://www.biganlin.com/html/20084/73.htm
3.網路比干吧:http://tieba..com/f?kw=%B1%C8%B8%C9
4.比干林氏宗親網:(http://www.bigan.cn)
5.比干林氏論壇: http://lin.5d6d.com/
6.國神比干紀念館:http://cn.netor.com/m/memorial.asp?BID=89776
㈡ 比干為什麼要問無心菜是什麼意思
比干因婦人的一句「菜無心能活,人無心得死」的讖語,得到婦人的「菜無心能活,人無心不能活」的回答後,聞言吐血倒地身亡。
比干一言不發,騎馬飛奔跑了好幾里路,忽然聽見一婦人大叫賣無心菜,比干勒馬即問:「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一說婦人是妲己或申公豹所變)比干頓時大叫一聲血如泉涌,一命鳴呼。原來當年姜子牙留下簡帖,乘馬出北門。見賣無心菜的,比干問其因由,婦人言「人無心即死」。
人物介紹
比干,為明代神仙小說《封神演義》中的正面人物,是商紂王的叔父兼亞相文臣,先王帝乙之弟,遭蘇妲己(原形是九尾狐狸精)和胡喜媚(原形是九頭雉雞精)二妖所害而亡。
人物原型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同名商朝人物,為商紂王帝辛的宰相。
㈢ 有關商朝紂王和比乾的關系
商朝的兄死弟及制是相對於正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而言的,史記有言:「帝乙長子生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我們可以知道,比乾的不得嗣也是根據於此。
而比乾的斯和他的三位兄弟是分不開的:『微子、箕子、比干「
㈣ 《封神演義》中比乾的死和妲己之間有什麼關系
不管哪一版本的《封神演義》,在比干剖心之死那節總是非常令人動容,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比干這個悲劇人物嗎,真實的比干又是因何而死?後世眼中的比干又是何種形象?
一、影視劇里的比干在影視作品中主要突出比干被「剖心、封神」這兩大事件。傅藝偉版本的《封神榜》里講述了狐妖妲己因狐族兄弟姐妹為比干所殺,含恨在心,決定報復比乾的故事。妲己裝作心病復發,對紂王說只有七竅玲瓏之心做葯引才能救她,而比干是一位忠賢之士,其心必然七竅。紂王為救妲己,逼迫比干剖心,比干怒將一其心剖出扔給紂王。被剖心的比干忍著劇痛踉踉蹌蹌向外走去,途中遇見一婦人正在叫賣無心菜,比幹上前詢問菜無心可活,那人若無心如何。婦人答曰「人無心即死」,比干倒地即死。武王滅商之後,主持封神大典的姜子牙追封比干為文曲星。雖然比干被剖心而死,但能在封神榜365位神仙中占據一席之地也算是一種慰藉了。
《封神演義》中比干因妲己陷害剖心而死,那麼歷史上比干究竟因何而死?他又是怎樣的一位臣子?
㈤ 比干 祖籍是
比乾的出生地: 沫邑(今河南省衛輝市)
他的老祖宗商湯是河南商丘人。
商湯(?-前1588),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廟號太祖,為商太祖。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
㈥ 內厝村的南安官橋內厝比干紀念館
在泉州南安官橋內厝甘露山麓,有一座巍峨雄偉的「比干紀念堂」。已建成的主體工程有:主殿(「比干殿」建築面積近500平方米)、山門、甘露橋、廣場、西配殿、芳名亭等,籌建中的還有東配殿和後殿。比干紀念堂系武榮殷比干文化研究會聯絡海內外社會賢達籌資興建的。主殿為比干殿,是紀念商朝「亘古忠臣」殷太師比干公而建的。比干是商紂王之叔,封於比,故名比干,乃林姓始祖。比干憂國憂民,敢於犯顏直諫,為國捐軀,被譽為「萬世諫臣之祖。比干殿屬皇宮式建築,招梁式木構架,石木結構,其外造型選用四垂形式。拜亭聳立著六根雙龍配景的青石龍柱,三通大門兩側雕鷹獅麒麟鳳,鼠虎窗人物配景,十分雅觀。整座建築工藝精湛,結構嚴密,既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造型,又具有閩南建築的獨特風格,美不勝收。主殿中門上懸掛著「比干紀念堂」匾額,內殿塑殷太師比干公像,珍奉古代遺傳的比干公古畫像和少師殷比干忠烈公正印。殿內石柱上鐫刻著海內外賢達撰寫的對聯,崇頌比干,文情並茂,為紀念堂增輝添彩。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日本華僑、韓國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自發地前來朝謁比干公。1995年6月起,韓國佛心道文林允華大法師6次率領韓國林氏宗親訪問團來泉尋根,蒞內厝謁祖,並獻巨資興建「比干紀念堂」。他們把武榮文研會贈送的比干古畫像復制數千張,分發給世界各國林氏宗親,並鄭重加註:「此畫像自1950起由內厝村宗親竭盡全力保護至今歷45年,系文物瑰寶。」這些友好活動,也啟示海內外知名人士、學者前來朝聖謁祖。日前,比干紀念堂被列為南安市級重點紀念館。
來自中國武榮比干文化研究會
㈦ 比干為何被稱為林氏太始祖
百家姓中的“林”姓始祖是商朝末期的名人比干。比干本不姓林,林姓是周武王賜姓給比乾的兒子林堅,比乾的後世子孫就一直以林為姓,一直延續到現在,林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16位,全國有1600多萬林姓人口。
比乾死後,子孫為林姓,其實這其中有很多傳聞、故事,而且歷史的真相往往很殘酷。
商朝末期,帝辛登基,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紂王,他是商朝最有名的君主,以殘酷、暴戾著稱史書,商亡於紂王之手。他還是名臣比乾的侄子。
周武王攻入朝歌後, 第一件事就是恢復了商朝的祭祀制度,第一個祭品就是商紂王和兩位王妃的首級。
姬發違背了與商貴族的諾言,並沒有新立商王,而是自立為王,徹底的改朝換代。一個西北地區的異邦部落要統領商朝廣袤的國土,一定需要百姓的擁戴和原來貴族階層的支持才行,百姓好說,只要吃飽不餓肚子就行,原來的貴族不好打發。
周武王雖然殺了很大一部分的商朝王室貴族,中不能全部殺光啊,畢竟國家的穩定和政權的管理需要大量的貴族支持,周武王只能樹立榜樣,推出了比干這個已經死去的前朝祭司,很有點“千金買骨”的意思,於是才四處尋訪比乾的後人,並賜林姓。
周武王想通過善待比干後人的做法來籠絡商朝遺民,特別是爭取前朝貴族的支持,但是在周武王死後,商朝貴族階層還是造了周成王的反,要不是周公旦鐵血鎮壓,周朝能不能坐穩天下還不好說。
㈧ 有誰知道比乾和皮草的關系嗎
比干被稱為「裘祖」,據河北省棗強縣縣志記載:殷商末年,「比干制裘於廣郡」(廣郡即今棗強大營一帶)。
相傳,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營一帶為官。當時此處,遍地荊棘,野獸肆虐,比干貼出告示,勵
眾打獵食肉,將剩下的獸皮收集起來,進行反復泡製,終於發明了熟皮技藝,使生硬的各種獸皮變成柔軟的皮張。進而將不同色澤、不同毛眼的皮張分類縫製成衣
服,是為裘服。他將這一技藝傳授鄉里,造福遮民,為人樂道。
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比干將狐狸皮熟制後做成袍襖獻給紂王禦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證。
後比干進朝為相,忠言諫君,聲望極高。因紂王荒淫無道,聽信妲己讒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鄉民們不僅對比乾的忠烈赤誠精神所感動,更為他傳授制裘技藝而或
感恩戴德。曾於公元前841年在大營村北修「比干廟」一座,以示紀念。比干發明的熟皮製裘技藝,延續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營一帶百姓。皮毛從業者奉比
干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營鎮政府投資重修比干廟,使之香火不斷。 在全國幾處比干墓、比干廟遺址中,大營比干廟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紀念的。
㈨ 為什麼人人都把古代的忠臣比干,敬為中華民族的國神
中華民族
今日仍需要千千萬萬比幹人物
編者按: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先生提出,「今天仍然需要千萬比干」搜狐官方網站加標題「王旭明:希望中國下一代敢於說真話」。
敢於說真話,這就涉及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腐敗,你敢不敢挺身而出?敢不敢說出真話?敢不敢勇於同腐敗作斗爭?敢不敢舉報腐敗?可是,現實中國卻是「10個舉報人9個遭報復」!這樣的環境我們中國的下一代敢於說真話嗎?
搜狐官方深度欄目《熱點話題第102期》,以「舉報者沒有好下場」專欄,向國人展示腐敗深層次症結,官場的陋疾、體制的弊端、公權的濫用、正義在消失,釀成「10個舉報人9個遭報復」慘痛局面,源於缺乏民主監督的權力,結果讓舉報者沒有好下場,註定了共和國反腐倡廉的艱巨性。
正因為這兩個話題都非常重要,作為比乾的子孫,林氏後裔,我們的基因里,我們的血管里,不但的比乾的基因,而且淌流著比乾的血液。比乾的愛國佑民、心系蒼生、直言正諫、赤膽精誠、坦腹剖心,青史彪炳,永遠是林氏子孫的楷模。
今年農歷四月初四,天下林姓的太始祖、中華民俗中的文財神——殷商太師比干誕辰3101周年紀念日。
中國自古就有「文死諫武死戰」之說,比干開創了中國諫凈傳統的先河。三千年來,對比干憑吊從未間斷,從先賢大儒到無名小卒,到底有多少人,無從考證。
孔子盛贊比干為「三仁第一」,揮劍刻石樹碑;魏孝文帝「路歷衛壤」,「睹墓悼懷」,因墓建廟;「三鑒治國」的一代明君唐太宗風塵千里,臨墓吊念,追謚比干為「忠烈公」;元仁宗撰文立碑;乾隆帝揮毫潑墨;著名詩人李白、孟郊、王十朋等歷代騷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大量贊頌比乾的不朽詩篇。他們把比干稱為「亘古忠臣」、「逆耳批鱗第一人」、「浩然正氣忠良臣」。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其著作中將其視為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敢言直諫的「愛國者」。這些憑吊不但成了當時社會對比乾的敬仰與尊重,也成為後世書法的教材。
媽祖系林氏的福建莆田九牧林後裔,與比干一脈相承,在福建沿海及海外各國,媽祖更受尊敬。目前全世界信仰媽祖的人達一億五千萬之多,共有媽祖廟一千兩百我座。在國外,尤以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林姓華人最多。他們建有「世界林氏宗親會」(包括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不定期地輪流到各國召開林氏宗親會議,探討氏族血緣。在這些國家,均建有敬奉比干後裔林默娘的廟宇,一般稱為「媽祖廟」、「天上聖母廟」、「天妃廟」、「朝天宮」、「天仙宮」、「天後宮」等,並稱林默娘為拯救漁民於苦難的「海神」。這些廟宇與中國大陸沿海各省媽祖廟、天後宮、朝天宮等所敬奉的偶像一模一樣,反映了海內外林姓同屬一「根」。台灣的林姓現在約有二百萬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一,號稱「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
自從1993年,在比干誕辰3085周年河南衛輝首次舉辦紀念日,衛輝累計數萬名海內外來賓前來拜謁祖憑吊。其中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越南、韓國、香港、澳門和台灣14個國家和地區32個林氏宗親代表團。現在每年的比干誕辰,已經成為河南衛輝主要的文化品牌、特殊標記和城市名片,「比干祭奠儀式」成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衛輝市被授予「中國財神文化之鄉」。
林氏太始祖——比干
比干,姓子名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稱王子比干。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王室的重臣,曾在國王左右輔佐國政。比干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是敢於直言勸諫,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愛國者,被稱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比干廟里陵墓古跡,碑墓均有傳奇,草木皆有說法,且生得奇特怪異,是天意,是巧合,這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但這些神奇的傳說經久不衰。
比干號稱「天下第一仁」
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新鄉衛輝。
比干廟稱「天下第一廟」
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始建於北魏,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群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在中國古代名人遺留至今的著名古廟中,有孔廟、岳飛廟,但廟主的歷史均比不上比干廟,比孔廟早500多年。自唐朝以來歷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謚和維修,眾多文人雅士以詩詞的形式,高度評價了這位亘古忠臣,並立碑紀念,使比干廟成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濃郁的文物寶庫。比干是商紂的宰相,紂王的王叔。據《史記》《殷本記》載:「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忠恥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常常直言勸諫,後紂王怒而摘其心」。比干廟佔地百餘畝,飛龍雕柱,蒼松古柏,整個建築古樸典雅。
比干墓稱「天下第一墓」
因為它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沿比干廟中心甬道穿過三門可見比干墓,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餘年的歷史了,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廟,稱為天葬墓,相傳比乾死後,天降大風,飛沙走石,卷土將比干屍骨埋於此處,故稱其墓穴為天葬墓。又說天葬墓四周生出許多沒心菜和空心柏樹,象徵比干為國盡忠,耗盡了心血。
今天
仍然需要千萬比干
比干,何許人也?原以為神。近日到河南的衛輝,方知其人其事。比干乃皇帝後裔,殷朝沫邑,官至少師,因直言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是我國歷史上以死諫君之忠臣典範,孔子稱之為「三仁之首」。據說,孔子終生不留筆墨,惟獨途經比干墓地留下了四字墨寶,可見其對比乾的推崇之至。
比干是我國忠諫文化的始祖,他的事跡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至於人們一提到大忠大義之人,立刻將之與比干聯系在一起。應該說,忠諫文化促使政治走向開明,促進正義得到弘揚,促進中華民族的奮進。比干之後,忠諫之人層出不窮,忠諫文化代代相傳,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千萬比干。
各中原因,一是我們現在的政治決策機制,乃至各級行政決策機制,雖然遠遠高於上古時代,其文明程度更非比干時代所比,但應該看到,我們的決策機制也遠非盡善盡美。不少地方、不少決策還沒有擺脫,或者說還沒有根本擺脫一個人說了算的「長官意志」。由於決策不民主、決策不科學為事業帶來的損失還少嗎?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完善決策機制,用制度約束人的行為,用制度推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則需要千千萬萬比干這樣的人物,在制度還不那麼完善、不那麼健全的情況下,敢於直言相諫,敢於堅持真理,盡可能少的減小事業的損失。
二是現實社會中,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越來越趨於功利化,更加註重實際利益,諫言者往往得不到上司的認可,甚至還有可能被打壓,更不用說被重用。今天的諫言者雖然不可能再被剖心,但軟刀子殺人的味道亦甚於剖心。想至此,諫言者自然會退避三舍。再看看那些不僅不諫言,直言都不敢,只會進讒言和謊言者反倒如日中天,諫言者自然會越來越少,所剩無幾者還有可能望而卻步。
三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我,更想到了在教育工作中培養千千萬萬比乾式的學生,具有自己獨立人格,堅持自我獨立品味,發揚中華諫文化的重要性。應該看到,年齡、經歷如我者,已經是在時代風雲變幻的油鍋中煎熬出來的一輩,爽滑如油條,光亮如鞋油,自己已是全然不覺,改掉是很難的了。況且,自古贊歌容易諫言難!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未來的一代敢於直言、敢於講真話,敢於批評各種不正確的見解和錯誤思潮,而不必為尊者諱,更不必諳熟圓滑世故之道。教育下一代,從現在開始。
當然,對比干也不可全學。比如他太「擰」、太「軸」,居然連續四次勸紂王,怎不引得人家生氣,剖心是過了,憤怒是正常的。我們則諫一諫二足矣,起碼要保住命、保住心,來日方長。
還應敬佩的是,林姓天下人。據說,比乾的妻子逃到了樹林里,生下了遺腹子,不敢取其真姓,乃姓林也,從此姓林的便成了比乾的後人。在比干墓地,全世界不少林氏捐資捐款並常年祭拜,對比干充滿敬意。假如今人學不了比干,學學他的後人也好。起碼不要只會溜須拍馬,更不要誣陷讒言,心是保住了,保住的卻是一顆糟朽黑爛之心。考慮到您的下一代,請積一點德行吧?!
㈩ 比乾和伍子胥有什麼關系
傳言比干有課七竅玲瓏心,為人聰慧。但是因為勸誡紂王遠離妲己,紂王聽信妲己的耳邊風,把比乾的心給挖了出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也是在史書有名。伍子胥勸誡吳王夫差殺死越王勾踐,可是夫差被美色誘惑,對勾踐輕敵大意。還聽信讒言,殺死伍子胥,伍子胥自知回天無力,就對吳王說,「我死後,吳國必然被越國滅亡,希望你可以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樓上,我要親眼看著吳國滅亡。」果不其然,伍子胥死後九年,歷史上特別有名的,還很勵志的越王勾踐,把吳國給滅了。伍子胥卻看不到了。
兩者不同朝代,應該沒什麼關系。硬要說有關系的話,只能說兩者都是忠臣,卻沒有好收場。如果一個人說:你要學比乾和伍子胥嗎?那意思是威脅你不要多管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