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渝文化的文化特色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
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比如,江邊的漁夫追情妹,就借水起興來傳情:「小河漲水大河清,打漁船兒向上拼;打不到魚兒不收網,纏不上妹兒不收心。」山裡小伙想試探情妹對自己是否忠誠,也不忘隨時向江水發出深情的叩問:「隔山喊妹山在應,隔河喊妹水應聲。為啥山應你不應,流水有聲你無聲?」這些民謠都真實而深刻地沉歌了長江兩岸民眾純朴清新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起源:從有確切記年史料判定年代出發,只能以武丁時期甲骨文中的「巴方」,作為巴人有文字以來的歷史的上限。而且,目前真正有史料記載其活動的巴人始祖,只有《世本》所載的巴氏之子務相。
由於就目前所見的史料,巴、樊、目覃、鄭、相等五姓的活動軌跡,大多隻能追述到殷代,加之甲骨文有「巴方」的記載,因而我們說務相活動的年代在殷商時期,巴人的形成和得名亦在同一時代。
通過以上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後,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後照出於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於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後照雖為巴人始祖,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卻是其後的務相;務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參照,約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說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2. 巴峽的巴人文化
巴歷史
不管是四川或是華鎣山地、嘉渠流域,含有「巴」、「壩」的地名尤多,由此不難想像巴文化滲透之深之廣。據《大宋重修廣韻》稱,上古至漢代,「巴」之本意為「壩」,「巴」、「壩」同音,唯有平聲去聲微有差異罷了。《廣韻》對「壩」的來歷記得十分清楚:「蜀人謂平川為壩。」於是,始有以「壩」為名的地名。正是這種相沿成俗的命名習慣,巴人在漫長的社會活動中,含有「壩」字的地名便應時而生———江津德感壩,合川三匯壩,宣漢南壩……鄰水標在地形圖上的3000餘條地名中,帶「壩」的地名近300條;含「巴」的政區名以秦設巴郡為發端,由秦至唐代,冠以「巴」字的州郡縣多達22個之多。尤其有趣的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和建安六年,征東中郎將趙潁、魚復蹇胤、白璋為「爭巴名」,將巴郡拆置為東巴郡、巴西郡,史稱「三巴」。帶「巴」字的地名更多見於山川名,如綿亘川陝鄂的大巴山,「春秋時巴人伐楚,後循而歸,有巴復村在山北,因曰巴山」。重慶以東的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統稱巴峽,杜甫乘舟東下,詩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之句;早已不用的歷史地名,在廣安已經復活,常用作商號名稱。在重慶、成都,也有巴人村、巴人火鍋、巴蜀布衣的店名高懸於門首。
巴職業
巴人以漁獵為業,故十分管?悍勇猛。周武王起兵伐紂,邀巴人會師於牧野,巴師「歌舞以凌殷人」,大敗商紂王。這種類似於「戰鼓」的歌舞,後人稱作巴渝舞,因巴人聚居於渝水邊捕魚,故有此名。劉邦漢中王時,派?人為前鋒,亦是「前歌後舞」攻打關中地區。巴渝舞用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等,魏改名為《昭武舞》,晉改名為《宣武舞》,皆突出一個「武」字,南朝復名巴渝舞。所幸的是,巴渝舞並未失傳,渠縣三匯鎮每年四月十八舉辦的「亭子會」,巴渝舞便為其壓軸節目,筆者1985年曾有幸在三匯鎮看到過表演盛況。解放前華鎣山廟會,亦有「雲童舞」表演,據稱「雲童舞」由巴渝舞演變而來。
巴地理
巴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穀,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穀旨酒,可以養母」。黍即小米,稷即高粱,皆是制酒的原料。巴人所制之酒,不是現在的高度白酒,而是類似於發醪糟的咂酒,即將小米、高粱煮熟,冷卻後拌以曲葯,置於罐中發酵而成。飲時將麥稈插入罐中,用嘴吸咂之。這種制酒之術,至今流傳於渠江流域的廣安、渠縣、平昌一帶。
《華陽國志》高度贊揚巴人淳風美俗,「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認為,日月那麼光明,尚且有黑暗的夜晚;人生比不上日月,誰又能長生不老?芽有識於此,尊重老人同時也是愛惜自己,故在老人健在之時,「永言孝思」,以盡孝道,以嘉穀釀酒供老人享用。老人去世了,忌日來臨,置辦小米飯和肥壯的牲畜祭祀,老人吉日良辰,亦要獻上豐實的祭物。
3. 巴國的歷史對重慶文化的影響
你是說巴渝吧…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
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
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文化區輻射區域)
川劇是巴文化、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是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
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藝術,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
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絕
活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又喜歡"擺龍門陣"(聊天、講故事之意),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如今在主城區只有在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可略為感受舊時文化。
重慶代表性的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等;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說家黃濟人,戲劇家張昌達詩評家呂進,文學評論家文世奎,詩人李鋼 等。
巴渝文化代表:渝菜、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等。
4. 重慶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44個,市級388個,區縣級1852個。
5. 論述重慶巴族文化和巴人特徵,並且對我們當代人產生了影響
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范圍大體界定在重慶全境、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鄂西、西達川東的地區。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在民族遷徙的過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流。巴文化在秦漢統一以後,開始融入華夏文化共同體。(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 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2)巴地文化:包括今重慶全境、四川東部、陝西南部、貴州北部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重慶,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6. 巴渝文化有哪些代表元素
巴渝文化有銅梁龍舞,黔江擺手舞,小河鑼鼓,川江號子,巴渝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秀山花燈,九龍楹聯,廣場故事,梁平三絕(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等。
重慶的簡稱「渝」和「巴」,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7. 重慶市巴文化特點
巴文化:http://ke..com/view/267550.htm?fr=ala0_1
1。早期巴人遺址出土的器物類型表明,在這個時期自清江流域擴展到峽江地區的早期巴文化,是受到了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2。巴族所居的鄂西、川東地區,山高峽急,無法進行農業生產,漁獵便成為他們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方式。因此,水居漁獵是巴文化的突出特點。
3。夏商時期鄂西、川東峽江流域的巴人遺存,是巴文化的源頭。而其它巴人也許同這里的巴人有某種族屬之緣或聯系,但不是巴族的直接源頭所在。巴文化的內涵,在不同歷史階段雖有異同,但從巴人所據的地理環境和它的出土器物跡象來看,盡管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原、蜀地、楚以及西南夷少數民族的某些文化因素,而它最突出也是最基本的特點,是一種水居漁獵文化。古老的巴文化,在歷史上曾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8. 惟妙惟肖的重慶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一種非常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他是指拔足與巴國在歷史的發展當中行程的一種地域性的文化。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惟妙惟肖的重慶巴渝文化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重慶)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重慶的簡稱「渝」和「巴」,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商貿發達,交流頻繁,旅人來往如鯽。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從而形成了發達的飲食文化,人文文化等。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巴渝文化悠久綿長,巴渝歷史厚重獨特,時間的雲煙雖已散去,但先民活動的遺跡卻凝固在一座座城鎮上。在距今五千年前,巫咸部落就在巫溪縣寧廠鎮繁衍生息,他們利用自然的鹽泉煮制食鹽,然後北跨秦嶺,南走吳楚,販鹽牟利,他們溝通各地文明,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巫山縣大昌鎮地處風光旖旎的小三峽大寧河,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里辛勤勞作,這里出土了不少那時的歷史文物就是明證。
巴渝十二景,顧名思義,就是重慶境內的十二處景色亮點。隨著時代變遷,「巴渝」的地域概念也在變遷,「巴渝十二景」迄今為止共有兩個官方版本,並即將產生第三個版本。以示區別,分別稱為老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和直轄巴渝十二景。包括縉嶺雲霞、北泉溫泳、獨釣中原、大足石刻、四面飛瀑、南山醉花、統景峽猿、南塘溪趣、歌樂靈音、山城燈海、長湖浪嶼、朝天匯流),後10名稱為「重慶小十景」(冠鵝撫天、華岩洞天、佛圖遺隘、巴渝榕蔭、金佛潮吟、巴岳游龍、五布豎屏、鼓坪石陣、古劍雞鳴、淶灘古韻。
重慶代表性的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等;國際知名青年鋼琴家李雲迪;著名詩人何其芳;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說家黃濟人,戲劇家張昌達詩評家呂進,文學評論家文世奎,奧運冠軍羽壇第一姐李雪芮等。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期,生活在長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強悍和歌舞著稱,就是在參戰時,也「歌舞以凌殷人」。巴渝強盛時期把巴渝文化傳播到了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地域文化區輻射區域。
9. 到底什麼是巴文化,什麼是蜀文化,川渝的區別
巴蜀文化,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10. 什麼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是活動在長江中、上游兩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興起於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長陽武落鍾離山。
歷史上最早見於巴人的記載是殷墟甲骨文,稱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發現了西周時巴人使用的直援銅戈,五峰和長陽都發現有商周時巴人使用的樂器。特別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設工程,文物考古部門在清江兩岸發現大量商周巴人遺址與遺物。這說明巴人起源於清江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動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動。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發展,到春秋時,交往甚多,兩國為共同利益而協同作戰,形成結盟。但結盟的政治軍事基礎不牢固,總是為了共同利益而「和」,為了各自利益而「戰」。巴楚兩國當初由於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聯姻通婚、結盟和好只維持了不太長的時間,就征戰屢起,巴人東邊疆域不斷被強楚兼並,被迫遷徙江洲(今重慶市)和墊江(今合川)建立都城。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巴楚民族的交往與文化融合,為秦漢以後巴楚文化進入華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礎。
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 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制的倫理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國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華情結」,他們在明朝晚期至近現代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主動服從中國國家與中華民族需要保家衛國,在東南沿海,在西南邊疆,在中國廣大版圖之上,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