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能不能詳細描述一下港口文化這個概念最好也描述一下上海的港口文化。
什麼是港口文化?余秋雨說,在講港口文化的時候,跟我們大家的工作都有關,但分離出來講文化的時候,似乎是寧波這一帶的作家寫的什麼書、民間演過什麼戲,好象跟港口文化既有點關系、又不太有關系,變成了兩個道。各地在談文化時都碰到這個問題,社會在飛速地發展,需要文化。而一講到文化的時候,往往是傳統的一些演出呀,今天先把這個誤會消除。前面提到的那個是不是文化?是文化。按文化界的說法,那個叫「小文化」。「小文化」包括了許多書籍、優秀的文化遺跡、各類文藝演出等,這些都是屬於「小文化」的范疇。但是我們講的港口文化,是大文化,它牽涉到一種精神素質。
從宏觀概念上說,文化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素質。其實在座的每個港口人都是文化人,這個文化指的是非職業性的素質,非職業性的素質是大文化。從宏觀的、大的概念上說,不管是河姆渡文化、寧波文化、浙東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這些文化都是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比如,我們所說的河姆渡文化就是那個時候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你看,柵欄式的建築、吃的什麼東西,這些都是生活方式;中華文化也是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港口是船泊進出、停泊和人、物集散、交流的場所,因此,所謂港口文化,指的是根據港口的地理環境和運作功能產生的精神方式和行為方式
⑵ 誰能給我一些春曉博物館「水下考古在中國」的資料啊
博物館坐落於北侖區春曉洋沙山風景區附近春曉大道旁。記者從港口博物館獲悉,該館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大型港口專題博物館,由北侖區政府出資建設。
該館展出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分六個部分,分別由中國港口歷史館、現代港口知識館、港口科學探索館、「數字海洋」體驗館、北侖史跡陳列館、「水下考古在中國」陳列組成。
該館共徵集到8000多件文物,其中,實際展出的將有2432件。
在館內,不僅可以看到曾領先西方700年的寧波宋代海船舭龍骨、戰國船紋青銅缶等「鎮館之寶」,還可以走在十里洋場的街道里,玩一把「穿越」。除此之外,觀眾還能去「新絲綢之路」展示館,見證絲綢之路發展變遷下的北侖發展史。
游覽了中國港口博物館的中國港口歷史館,一趟下來需要近1個小時。2000多件展品,逛港口博物館需要「7分看,3分逛」,所謂7分看,就是每看到一個歷史文物和復製品,需要仔細閱讀展板上的文字,將歷史與展品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學到知識。「以中國港口歷史館為例,最好按照時間順序,從河姆渡時期開始觀賞,到現代港口文化的變遷,如此,才能在腦子中形成歷史脈絡,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
⑶ 說到港口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下海經商,下海經商系統竟然說我的回答過於簡單。
⑷ 寧波傳統文化
1、番薯湯果
在寧波人的理解中,番薯湯果的名字和食材都有講究。番薯的「番」與「翻」同音,意思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又似湯圓,有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吃一碗番薯湯果,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來年的福分。
2、賽龍舟
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
3、梁山伯與祝英台
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4、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5、八月十六中秋節
相傳南宋有一位宰相名為史彌遠,乃是明州(寧波)人。雖然人在京城臨安(杭州),但是熱愛故土,每逢八月十五便要趕回家,與家鄉的父老歡聚一堂。可是有一年,史彌遠因為公務纏身(接受官員宴請)晚了一天,八月十六才回到家。
想到不能與民同樂,史彌遠十分的苦惱。可沒想到,明州的百姓們徹夜未眠,只為等他回來再共同慶祝。自此之後,八月十六過中秋成了明州的傳統,延續至今。
這個習俗有據可查,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習俗》提到:「一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
⑸ 連雲港老街的主要景點
這里,誕生了連雲港歷史上第一個市政府辦公樓——原上海大旅社。解放後,被改為了連雲港第三招待所這里,誕生了連雲港國民黨陸軍司令部。這個頗具西式私人別墅,曾於1976年7月25日接待過來連考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這里,保存了日軍摧殘中國勞工的血證——十三道房。這是一座人間煉獄,十三排房子,最多的時候擁擠了四五千人,大量的勞工在這里被折磨死。這里,有蜿蜒綿延的盤山公路;這里,有古老斑駁的青石板路;這里,還有你在別處遍訪不到的法國梧桐。 為了讓遊客對老街的歷史與規劃有更為直觀的了解,老街歷史文化館將成為「城市記憶體」,展示連雲港老街的「前世今生」。
連雲港老街歷史文化館作為全方位展示老街的重要場館,反映老街百年的風采,擬集中展示老街印象、老街文化、今昔對比、陽光公示四個專題內容。
老街歷史文化館於2013年9月底完成。老街歷史文化館建設雙管齊下,統籌安排時間進度,一方面加大老街歷史文化館外部改造,一方面加快展品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外部工程於9月完工;老街歷史文化館內部展廳主體布局工程基本完成。為進一步豐富老街歷史文化館的展品,展館組帶著方案走訪老街現有居民、港口老建設者,並通過媒體發布徵集信息。熱心市民向老街贈送了部分反映老街變遷的歷史物品。同時,收集相關歷史老照片,訪問地方知名文人,進一步收集資料和相關實物。 隴海鐵路連雲港歷史博物館位於老連雲火車站的博物館,投資超過1000萬元,2013年9月20日基本建成,10月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分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個部分。室內展區共有三層,一、二層為史料展示部分,以大量珍貴的歷史老照片並配以實物,展示隴海鐵路歷經滿清、民國,蹣跚起步、分段修築、艱難延伸,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全線貫通的歷程。三層為科普和體驗區,介紹火車誕生、發展的歷史。 室外展區位於博物館東部,將以公園景點的形式呈現, 主要是在老連雲火車站站前廣場展示三個實物火車頭,這三個火車頭分別代表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三個火車發展的不同時代。 新建BRT站台、過街天橋等設施,匯集中國鐵路不同時期、類型及制式的機車車輛。設置火車餐廳用餐,身穿鐵路制服留影,在懷舊的樂曲中眺望繁忙的港口,回想老車站近一個世紀的往事。
博物館的展品徵集工作得到市民的熱烈響應及鐵路部門的大力支持,陸續接收社會各界的大量捐贈展品,有蒸汽火車頭1個、火車貨車廂2節、守車(掛在貨物列車尾部運轉車長乘座的工作車)1節,以及涉及鐵路電務、機務、工務、通信等展品100多件,另有一批珍貴的照片和隴海鐵路債券、大許家車站奠基石、隴海鐵路局長雲台山洞題字、沿途車站速寫等實物。
隴海鐵路連雲港歷史博物館還將兼具科普功能。其中將考慮設置一個4D影院,用現代化的手段模擬乘坐火車的實際感受,開展科普教育。 2013年,連雲港港迎來開港80周年,為此,連雲港市投入6000萬元,建設一座總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設計布展面積1400平方米的特色鮮明的港口博物館。
港口博物館選址確定為連雲港老火車站西半部,在展示內容規劃上,以時間為主線、重大事件史實和史料實物展陳為內容,反映世界港口、中國港口的發展歷史及從秦漢時期到現在的連雲港港口的歷史由來。還將運用現代科技,復原歷史場景和模型製作,將港口博物館打造成為集展示、收藏、教育、科技、旅遊、學術研究於一體,傳承港口歷史、港口文化的館藏基地,體現國際性、專業性、互動性、娛樂性的國際國內領先的專題性現代博物館。
港口面向社會通過捐贈、收購、代管、借用等方式徵集與連雲港港建設和發展歷史有關的實物資料。范圍涵蓋反映連雲港港歷史的重要文獻、文件、手稿、信函、照片、音像、書刊、標語、布告、傳單、勛章、徽章、紀念章、印章、獎狀、證章、證書、證件、牌匾、旗幟等實物資料。反映連雲港港建設發展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實物及圖片、音像資料。連雲港港建設初期,參與港口建設的創業者珍藏或保留的有紀念意義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品以及各種票證等實物。反映連雲港開港80年來港口發展變化的實物及照片等以及反映連雲港港歷史沿革、人文歷史及地理變化狀況的實物及照片等。
港口歷史博物館共有港口源起(秦漢—1905年)、大港初建(1905年—1948年)、港通天下(1933年—2013年)、跨越未來四個展區,分布於一層、二層、三層。它主要以時間為主線,以重大事件和史料實物展陳為內容,反應世界港口、中國港口歷史脈絡史以及連雲港地區港口的歷史由來,特別是連雲港港開港80年以來的發展道路和歷程。除了上述四個展區之外,連雲港港口歷史博物館還將配套遊客商品服務中心、文化創意展示區以及相關的辦公設施(位於展館一層東側)。
原市第三招待所(又稱上海大旅社),位於勝利社區勝利路。民國22年由上海人馬某建,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築,建築面積861平方米,中式起脊屋頂,紅瓦鋪頂。內有迴廊,正門額上裝飾有中國傳統的「福、祿、壽」三星浮雕(「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前門兩側為龍盤主。民國34年,連雲市政府曾駐此。市長為張振漢,中將軍銜,是唯一一位跟隨紅軍長征的國民黨中將。1949年初,陳毅同志曾派人在此社辦華東青年幹校。2010年公布為連雲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勝利路中部,為原市政廳遺址,保存有原市政廳建築。現狀為閑置華東石油賓館。由於佔地規模和建築體量相對較大,標志性地位顯著,對市政廳進行文物保護修繕,整體地塊規劃整治為港口文化博鰲論壇綜合體,包括商務會議、文化展示、旅遊服務等復合功能,為連雲港城的重要地標。
創建於1878年的中興煤礦公司,到1936年已成長為擁有3座大型近代化礦井和台棗、台趙、臨棗3條運煤鐵路,兼營中興輪船公司等資產超過千萬元的大型綜合型企業。這塊香氣四溢的「肥肉」,引來日本入侵者垂涎欲滴,並於1938年佔領了中興公司。直到1945年10月25日,鐵道游擊隊受我魯南軍區委派,在津浦路微山湖畔舉行受降儀式,棗庄一帶700餘名日軍低頭繳械投降,棗庄礦區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日軍入侵之前,公司辦事機構已遷往武漢,礦井全部停產。1938年4月,中興公司董事會在漢口作出決議;「絕不與日人合作!」並責令連雲港分廠經理浦禹嶠炸毀碼頭、裝煤機等設備,用中興輪船公司「中興號」、「大寶號」、「蓋蓀號」三艘巨輪沉船封港,以阻止日軍的侵略步伐……1949年10月,周總理親切接見了朱啟鈐和黎紹基,詳細詢問了中興煤礦公司和中興輪船公司的情況後說:「中興公司的資本家是愛國的。」1956年9月28日,中興煤礦公司實現公私合營,改稱為公私合營棗庄煤礦;1958年8月16日改為國營棗庄煤礦。如今,在百年中興這方土地上發展起來的棗庄礦業集團公司已成為跨國界、跨行業的現代綜合性大型業,2012年,產煤達2617萬噸,企業收入達512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全國十大商品煤出口基地。 國民黨連雲港陸軍司令部約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石木結構。主體建築兩層,面寬五開間,中部開間約4.5米,兩側兩開間約3.3米,左右對稱。入口朝南,北立面臨海,東、西兩山牆建一層帶門廊披屋,每間寬約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築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門廊廊柱直徑53公分,有圓形柱礎與柱帽。屋蓋兩坡落水,機制青平瓦,挑檐約50公分。整體建築石牆為整毛石砌築,水泥砂漿勾凸縫。南、北石牆砌築方式為立砌,每層有過牆石,不超過三層高度找平一次,平砌石較少,原則上每一至二層找平一次,為典型的連雲地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建築方式。東、西山牆石牆砌築方式具有東、西洋風味。由於石牆面寬大,考慮石牆面砌築美學組合圖案效果,增加了平砌石、立砌石、方條石、過牆石的組合,既為構造牢固的需要,又增強了圖案的效果,較為美觀。
該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現為駐連部隊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來連視察時曾在此居住。 在連雲港老街勝利路邊上,離原國民黨連雲市市政廳,後又叫「上海大旅社」、連雲港市第三招待所不遠,有一幢二層舊樓和部分民房,它就是原國民黨連雲市港口小學舊址(現連雲郵電局東民房),該校址部分還在,它的前身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市臨海路小學,該小學從1932年創辦,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民國時期(1932-1936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8-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改革開放時期,從3名教師開始,先後經歷了十九任校長,培養了七十二屆學子,1945-1948年的港口小學校歌,它的詞作者就是當時的校長朱俊林先生,歌詞為「雲台蒼蒼,黃海茫茫,我們的學校,偎依其旁,環境秀麗,港口美風光,在此讀書樂無疆,願各勉勵探討學業莫怠荒,鍛煉身體品行端正,向上向上,莫愧父母和師長,前程萬里浩盪」。據原市八屆政協委員、港口小學二屆畢業生,我的老師朱泗林回憶,解放前的連雲港,有鐵路、公路、碼頭,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歷來為海防軍事要塞。當時原連雲市又是國民黨江蘇省的模範區,統治當局者重視,而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也重視。僅在連雲港口小學為數不多的教師中(9名在職教師)就有三位來自山東的丁亞華老師、湖南的劉秋賢老師和江蘇的章家樂老師。他們都是以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當時不知,事後方明)。他們利用課堂內授課的形式,字里行間向學生宣講祖國疆土的遼闊,幅員之廣大、物產之豐富,人民應團結起來捍衛她;利用音樂課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歌」、「畢業歌」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幾位平易近人的老師,當時和學生的關系,特別是五、六年級學生的關系密切,至今記憶猶新(章家樂老師曾任江蘇淮陰中學校長、書記,丁亞華老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
⑹ 寧波北侖港口博物館
摘要 中國港口歷史陳列、現代港口知識陳列、北侖史跡陳列、「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