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愛我雷山的雷山概況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距省府貴陽184公里,距州府凱里42公里。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5鎮3鄉,共154個行政村,1305個村民小組。2012年末總人口(戶籍)153031人。縣境內世居苗、漢、水、侗、瑤、彝等6個民族,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7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92.32%。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之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
㈡ 貴州苗族傳統民族節日符號怎麼樣
節日符號是民族在長期歷史實存中形成並在特定時日集中展現的相關文化元素的集合,顯性地集聚表達了該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貴州是一個多民族交錯雜居的省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人口為1333.96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7.85%。其中苗族總人口為429.99萬人,約佔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2.23%,為貴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就人口規模而言,苗族傳統文化構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苗族節日作為顯性化的民族文化符號,被視為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一般而言,貴州苗族傳統節日符號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然節氣與時間記憶的有機結合
據統計,貴州省一年中的民族節日達490多個。從時間分布來看,幾乎每個月都有苗族的節日。這些節日猶如苗族同胞生活時間鏈條上鑲嵌的珍珠,不僅讓他們在年復一年的輪回里找到了日常生活的時間規制方式和時間記憶方式,而且還通過已經記憶化了的歲時節日,來規制自己的生產生活的秩序,從而實現生命的秩序化。如,「插秧門」就是苗族同胞規制時間秩序化的一種體現。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黔東南的苗族便在這天開始插秧,祈願莊稼茁壯生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苗族的一些支系拓展了對時間的認識,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實現了對時間的記憶和把握,衍生了一些獨特的民族節日。以苗族「牯臟節」為例。「牯臟節」是雷山縣西江一帶苗族最隆重、最獨特的節日。關於「牯臟節」的來歷,盡管有許多種說法,但該節日特定的儀式程式和內容,雖經上千年歲月的流逝,卻仍然比較完好地代代相傳了下來。這些苗族同胞通過13年一輪回的特殊方式,在某種更寬泛的意義上完整地記憶了自己的時間,並以這種獨特的時間記憶方式,體現著自己作為一個文化體的存在。
(二)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觀念的存儲器
從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來看,農業文明起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在採集、漁獵等生產活動中對自然物候的觀察。自然因其與人類生息相關的天然優勢而成為了苗族祖先崇拜的第一個對象。「這些自然現象和外界物體,同人一樣能說會道,有喜怒哀樂,並有善惡之分。」崇拜導致了宗教禁忌觀念的形成。這樣的傳統節日,直接體現了苗族先民的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觀念。
例如,黔東南地區的苗族為了祭祀「穀神」一年來給人們帶來的好收成,而在每年稻穀將熟之際舉行「吃新節」;為了祭祀祖先對自己一年生產生活的護佑,而在冬月的第一個卯日舉行隆重的「苗年節」。貴陽地區的苗族為紀念傳說中抗擊官軍在噴水池附近遇難的英雄亞努,而於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到噴水池附近聚會,逐漸形成了「四月八」節日。
在上述節日中,把曾經為自己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神話英雄視為自己的保護神,是苗族先民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對自然界擬人化理解的結果,蘊涵了某種古樸的自然崇拜觀念;而在「吃新節」前禁止人們在田裡收穀子食用,則是「穀神」崇拜導致的禁忌觀念的體現。由此來看,原始崇拜正是通過制度化了的節日祭祀儀式或禁忌,符號化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三)農耕經濟形態的典型表達
以龍里、福泉、貴定一帶的苗族「殺魚節」為例。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九,人們便來到河邊,從河裡叉起鮮魚,架起鐵鍋,燒起大火,煮著鮮魚,喝著米酒,吹起蘆笙,唱著山歌,祭天求雨,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從自然環境和苗族先民的生產方式來看,「殺魚節」的起源及實踐,是龍里、福泉、貴定一帶苗族的原始經濟形態在特定的生產力水平下的體現。該地區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境內江河交錯,水系發達,盛產鯉魚、鯰魚、青魚、馬口魚等多種魚類。在人對自然改造的力量較為落後的情況下,通過採集漁獵的方式直接從自然界獲取能量,就成了人們維系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選擇。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採集漁獵的經濟形態都曾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區域得到展示,並一度成為人類初期主要的生產方式。當苗族的部分先民來到這個地區,因豐富的水資源所維系的魚類資源,很可能一度成為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隨著人口的繁衍,有限的魚類資源顯然無法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於是,在積極開發水稻等農作物的同時,限制個別人頻繁的漁獵行為,而在固定的日子進行集體漁獵,在維持魚類資源的豐富和平衡的同時,也保證共同體對魚類資源的可持續需求,就成了當時人們的一種切實選擇。
(四)祈福求願的多彩畫卷
綜觀人類歷史的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往往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出發,或獨立延伸,或共同作用。主要流行於黔東南州台江縣苗族地區的「姊妹節」,就集中展現了這一文化內容。據《「姊妹節」歌》描述,苗族的先民阿姣和金丹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愛慕。但兩人的愛情,卻遭到阿姣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被父母軟禁,逼嫁回舅家「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往舅家,就每天借口上山,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糯米飯送給金丹,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兩人的愛情最終感動了阿姣的父母和族人,有情人終成眷屬。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可以說,以青年男女為活動的主角,以邀約情人遊方對歌、吃「姊妹飯」、吹蘆笙、跳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活動的主要內容的「姊妹節」,展現了苗族同胞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
更多關於貴州苗族傳統民族節日符號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d1557161572974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㈢ 誰知道貴州雷山縣具體資料
雷山縣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14.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2.33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水族等。
縣人民政府駐丹江鎮,G320穿境而過。郵編:557100。代碼:522634。區號:0855。拼音:Leishan Xian。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與凱里、台江、榕江、丹寨四縣市相鄰。縣城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42公里,距省城貴陽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雷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別是苗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光彩奪目,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這里,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有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族風情於一體,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旅遊開發得天獨厚。
行政區劃
雷山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地理狀況
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因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水資源豐富,全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
雷山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地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2%,林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最高海拔2317.8米,最低海拔480米,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越溫暖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三個氣候帶;構成高山灌叢、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等三個垂直植被形態。孕育了二千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五十餘種。
雷公山
雷公山,苗嶺之巔,主峰海拔2178.8米,雷山縣因此得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其中雷山縣轄區52.7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4.23%,占雷山縣總面積的29.08%。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維持者。雷公山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森林覆蓋率高達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種植物中,被列為國家瀕危、珍稀植物的有20種,如禿杉、紅豆杉、種萼木、銀杏、鵝掌秋、馬尾樹、櫸木、楠木等,還有黑熊、獼猴、林麝、大鯢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500多種動物,是我國中亞熱帶一個極為珍貴的物種基因庫。雷公山是神奇的山,它有三絕:"萬木之王"禿杉、佛光勝景、雷公山"天書";有七特:穿衣樹、苗皇城、八封林、飛瀑群、猴嘯谷、千角場、睡蓮池。雷公山養育了各族兒女,雷山人民保護了雷公山。1997年4月,聯合國專家考察雷公山後向世界公布:雷公山是當今保護得最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凈地,是人們追求反璞歸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國,是世界十大森林旅遊區之一。
民族風情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之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雷山縣的苗族建設、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獨具特色。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遊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三大賽:鬥牛、斗雞、斗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綉。走進雷山,你能見到唐代發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將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
旅遊資源
近幾年,雷山縣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建起了西江、上郎德、下郎德、貓貓河、掌坳、排卡、新橋、大固魯、小固魯、大塘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初步形成了響水岩、雷公山頂、猴子岩、雷公坪、格頭禿杉群落等風景旅遊區,新修了雷公山旅遊公路,修建了雷山賓館、建鑫賓館、新世紀賓館、響水岩賓館等旅遊接待設施。雷山正以嶄新的風貌,迎接中外遊客,八方來賓。
㈣ 雷山苗族的吃新節有何文化習俗為何它還被稱作為馬郎節
雷山苗族有一個屬於他們特別的節日叫做“吃新節”。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一些未婚的年輕男女,也可以稱為是大型的相親節。在節日的時候,趕集和鬥牛是最重要的節日特色。這個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主要是苗族人們為了慶祝豐收的一個節日。而年輕的男女也會一同邀約去觀看鬥牛比賽。而男子也會展示自己取得女孩的芳心。因此,這個吃新節也被稱為是馬郎節。
吃新節是苗族人們對於穀物的感謝,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保持著一份感恩的心。而在這天,大家載歌載舞,收獲自己的食物,收獲自己的愛情。對於年輕男女來說,那天是讓自己去大膽追求自己心愛的人的一個機會。人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
㈤ 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銅鼓十二調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蘆笙舞( 錦雞舞)
蘆笙舞( 鼓龍鼓虎)
蘆笙舞( 滾山珠)
儺戲
安順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花燈戲(思南)
侗戲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服飾( 刺綉)
丹寨苗族蠟染技藝
水族馬尾綉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烏當手工土紙製作技藝
貞豐小屯白棉紙手工製作技藝
石橋白皮紙製作技藝
茅台酒釀制技藝
牯藏節
姊妹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
侗族薩瑪節
端節
水書
仡佬毛龍節
㈥ 苗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苗族鼓藏節、跳花節、苗族姊妹節、苗族服飾、苗族蠟染等。
1、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祭祀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
鼓藏節在先秦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己存在。在漢文典籍中對苗族「吃牯臟」的文字記錄,始見於清代。苗族鼓藏節主要流布於雷山縣全縣的9個鄉鎮的苗族村寨和榕江縣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雷山縣申報苗族鼓藏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Ⅸ—19。
2、跳花節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是苗族英雄人物楊魯興起的,至今安順北門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
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台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台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台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2)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5、苗族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 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該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姊妹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跳花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鼓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服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蠟染
㈦ 苗族銀飾的雷山苗族銀飾背後的秘密
中國的西南部貴州雷山縣,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聚居在雲貴高原的密林深處,他們世代傳習著一種習俗,將家中所有的財產都換成白花花的銀子,投入熔爐,鍛造成絲,編製成花,鏨刻成衣 。
銀花、銀鈴、銀項圈、銀帽,苗女全身的銀裝可重達二、三十斤。上百年來,為什麼白銀會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苗族人又為何要用白銀來包裹自己?
記者和銀匠師傅楊文斌一起,來到了貴州省雷山縣的千戶苗寨。山路很顛簸,20公里的山路我們整整走了三個半小時,才來到中國唯一的銀匠村——雷山縣控拜村。
在雷山縣的每一戶苗家人幾乎家家都有銀裝的收藏。據說每逢苗年節,苗家女子盛裝披銀,項戴數個婁花銀項圈淹沒嘴鼻,胸前配掛重大銀鎖,腕間攜戴數對不同樣式的銀手鐲,她們要比試誰的銀裝最重,誰的最大,誰的最多,獲勝者將會成為蘆笙場上所有小夥子追逐的目標。然而楊光賓卻認為美麗並不是苗族人喜歡銀飾的直接原因。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銀飾的功能性作用。楊文斌告訴我們,苗族人的銀飾可以避邪,還能去毒,防止瘟疫。
村子裡有一棵大楓樹。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保寨樹。苗族古歌裡面說了,蝴蝶是從楓香樹里出來的,跟水泡談戀愛,生十二個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樹。傳說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一位苗族老人保留著一套西江最早的銀頭飾,上面的蝴蝶玉鉤就是最好的見證。
在今天苗族蠟染上我們同樣看到了蝴蝶的紋樣,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這番深切的傾訴之情,想必會匯成一部史詩。但苗族人像所有沒有文字的民族那樣,他們只能將記憶傾瀉進白色的銀飾中。
控拜村的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楊光賓是楊氏家族第五代傳人,他打出的銀飾工藝成色好、鏨工精細。他正准備打造一付銀角。先要將銀塊打製成26毫米,細如白發的銀絲。
這種細致的活兒很傷害視力,楊師傅說自己37歲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鏡。
鏨刻的圖案沒有任何範本,木槌和砧板是他所有的工具,工藝的精細靠的就是心中有圖,手中有數。
之後要製作蝴蝶銀花。一付銀角需要203片銀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經過手工編制和焊接一點點完成。
楊文斌說用銀絲編制好的銀花粘有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溫和,這樣焊接的製品沒有很明顯的焊點,銀飾渾然天成。
在東南州州府所在地凱里市的族工藝品一條街上,我們發現這里的銀飾看起來發烏。楊光賓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旅遊商品,用的是鋅白銅,不是銀,而是鍍銀,價格非常便宜。
一套銅飾才一千多元,而銀飾全套則要一萬二三千元。於是很多銀匠們紛紛走出銀匠村自謀生路。
楊文斌十分擔心,旅遊品風行一時就是苗族記憶消失的時候。
楊文斌知道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開始有了這樣的設想:申報堅守在銀匠村的藝人成為工匠大師,呼喚更多外出的銀匠回村鍛造真正的苗銀。
白色的銀裝到底能不能繼續世代照耀著居住在高山深處的苗家人呢?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 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㈧ 貴州雷山的民族風情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之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雷山縣的苗族建設、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獨具特色。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遊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三大賽:鬥牛、斗雞、斗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綉。走進雷山,你能見到唐代發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將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
㈨ 雷山縣是中國最美的小城么可以幫介紹下這座城市么
遇見不一樣的貴州,從中國最美的小城—雷山縣開始!
雷山縣是一個景緻很獨特的地方,這里的風景美的讓人陶醉,或許在聽到雷山縣這三個字時,大家對此景點並不知曉?這座縣城就是地處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處地理位置屬於盆地傾斜地帶,當地人的住房也是根據山勢走向而建的,凡是來過這里的遊客,都會認為這里美的宛若人間仙境一樣。
夜景美不美,會成為遊客是否對一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本身就有「中國最美縣城」的雷山縣,到了晚上在五顏六色燈光的陪襯下,使得縣城更美了。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來到雷山縣,也能感覺到很舒爽,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自來一趟哦!
中國最美的小城:美景如畫,還被譽為苗族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