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最新科技手段釋放傳統文化時代活力
煙雲繚繞的幽谷,波濤洶涌的烏江,這些在傳統舞台上難以具象呈現的情境,在3D全景聲戲曲電影《霸王別姬》中有了生動展現;而京胡和鑼鼓,則透過立體環繞聲效回盪在影院。該片自2015年在美國杜比劇院舉行海外首映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美國紐約等多地展演,讓一批又一批海外觀眾屏息凝神。影片也獲得國際3D先進影像協會頒發的世界3D電影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成為首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昔日幾個小夥伴只能湊在幕布前觀看的傳統皮影戲,藉助多媒體影像手段,有機會進入大劇場演出。上海木偶劇團創排的《花木蘭》採用電影銀幕般的皮影布架,在觀眾面前展開立體的觀看空間。這一創新,使故事傳遞出的孝悌愛國、祈願和平的思想也跨越國界贏得共鳴。在去年塞爾維亞第18屆「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該劇獲得「特別獎」「優秀劇目獎」和「集體表演獎」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而在今年,「金小丑」藝術節兩場演出劇票均售罄,在第二場,主辦方特別在台前加了兩排座位。
② 傳統文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傳承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方式來進行傳承,主要包括兩方面:思想上的傳承以及行動上的傳承。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些事情不是我們普通人的行動所能夠影響的,認為這應該是一些專業人士的責任。然而,殊不知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著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對於這件事情,只要我們注意身邊的一些細節,就是能夠做好的。
在我看來,我們身邊很多小事其實都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所以人們不要忽略身邊的小細節。盡管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在我們大家的努力下,這件事情也是特別容易實現的。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內容了,喜歡可以點贊加個關注喲,我們下期再見嘍
③ 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教育平台該做些什麼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總體概括。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天人共鳴感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精華部分。三、保護與創新。最好的傳承首先是保護,只有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保護好了,才能做到繼承和創新。有地方有的人總結提出的:“中華源,孝悌先,約以禮,勤業儉,立誠信、報國忠。”可以認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版。
教育平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方面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本文作者認為:教育平台具有高端教學人材資源多、授眾廣泛、對社會影響大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其他行業和平台無法比擬的,所以,教育平台在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方面,可以大有做為。比如在推廣運作教育項目上,優先考慮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平台上的各種推廣、傳播形式來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從而起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④ AI技術如何幫助傳統文化、傳統藝術重現光芒和生機
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梅花篆字、中華刺綉、手工技藝等都是非物質文化的具體體現。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視覺技術」將成為破解傳統文化繼承難題的突破,「計算機視覺技術」利用計算機模擬視覺過程,綜合圖像處理、視頻處理,能夠讓傳統手工藝全方位、立體化展現在傳承者面前,青年群體藉助網路視頻便可學習傳統技藝。同時,相比傳統拜師學藝,「計算機視覺技術」不僅能夠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能夠利用放大技術展示工藝細節、利用重放技術實現反復學習,讓更多青年便於接觸傳統技藝,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繼承「大眾化」。
⑤ 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藉助現代科技才能得以傳承對嗎
文化的價值之大小,歸根到底取決於它能夠滿足時代需要的程度。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只能立足於當代中國去甄別並擇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摒棄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消極成分。這應該成為衡量一切文化遺產的基本坐標。偏離了它,我們就有可能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淖,要麼「食古不化」,要麼「喝祖罵宗」。對傳統文化採取原教旨主義態度,也是不符合歷史辯證法的。這種復古讀經的做法,抹殺了當代人類生存方式的新特點,難以適應新的文化需要。同時,對於歷史上的中國,我們更不能採取虛無主義態度。但也應看到,今天的中國畢竟是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經歷了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的重構,經歷了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激盪,經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在本來意義上被復制和再現。
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從而顯示出它的當代價值。傳統文化如何才能「活」起來,活在當代人的觀念和生活實踐中,而不是僅僅存在於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館中?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回應時代的挑戰、質詢和訴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揚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斷的損益中,這恰恰是一種文化的常態。不然的話,傳統文化就有可能淪為現代新儒家所焦慮的「木乃伊」或死古董。傳統文化只有通過創造和創新,才能實現有活力的傳承。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我們應採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態度。譬如中國傳統社會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們既不可能也不應該拘泥於模仿它所描述的具體情形,而是借鑒和繼承「二十四孝」所體現出來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話,就難免走向「愚忠愚孝」之類的愚昧。馮友蘭當年所提出的「抽象繼承法」,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包含著這層用心的。道德的具體表徵會隨著不同民族、不同時代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具體形態;但道德之為道德的那個「理」,卻能縱貫古今中外、超越時空限囿。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當代中國人重新發現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內在依據。在現代化的狂飆突進中,我們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從而找不到「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又到何處去」的答案。不解決這個前提性問題,就無法真正回應「誰的現代化」「為誰的現代化」之類的根本性問題。重新找回現代人的自己,重建現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進行一番文化上的「尋根」,重新接續我們同傳統文化之間臍帶般的關系。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能夠提供啟迪。當代人類社會正面臨著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這意味著人類必須調整自身同自然的關系。在工業文明中,人類對自然的佔有,乃是引發生態失衡和環境危機、使人類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
⑥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⑦ 中國傳統文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傳承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方式都進行傳承,主要包括兩方面:思想上的傳承以及行動上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特別廣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傳統文化思想,同時還包括傳統工藝。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些事情不是我們普通人的行動所能夠影響的,認為這應該是一些專業人士的責任。然而,殊不知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著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對於這件事情,只要我們注意身邊的一些細節,就是能夠做好的。
在我看來,我們身邊很多小事其實都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所以人們不要忽略身邊的小細節。盡管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一點一點的努力下,這件事情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⑧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⑨ 如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在五千年的悠長歲月里,中國文化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輝煌。先秦時期已經有百家爭鳴,此後更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小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各個輝煌時期的代表。而無論形式如何,其深層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這種精神在不同時代形勢下的反映。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崖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其後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帶給華夏人民極大災難和深重殺戮,這是二個野蠻對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間一個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喪心病狂且腐朽墮落聞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誅盡開國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剛剛血戰解了京師圍的袁崇煥)。
宋以後,特別是宋明相繼覆亡於蒙元和後金滿清手中時,漢人在經歷了多次異族入侵、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後,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脊樑基本被打斷,勇烈誠信的人群幾被殺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經過幾千年的原地打轉,中華民族陷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不能超脫,終於在清末成為一個政治經濟落後的民族。而後又經歷了十年文化浩劫,徹底西學東漸,原有的文化幾乎被完全拋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從此割斷。仁義禮信都不在!在當今中國社會,可以說是存在著兩種思想,一種是變異的傳統文化的思想,這種文化是精華和糟粕並存。而另一種是一種超越現實條件的超前思想。無論哪一種,都不符合當今中國人的形象和精神。
一句話,當前中國文化的弱勢,正是由於缺乏一種與世俱進,能夠展現當今中國人真正面貌的文化精神,中國人缺乏一個總體的抽象的正面形象。在文化的各種形式中,缺乏真正能代表當代中國人的形象。
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這樣的形象,造成不少人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要圓。這是悲哀,五千年沉澱下的悲哀。正如拿破崙所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而直到現在,這頭雄獅還沒有真正地蘇醒。中國沒有強大到一覽眾山小,也不是一些盲目崇洋的人眼中的弱者,它的潛力巨大,但要真正贏得自己應得的地位,任重而道遠。看清自己的地位,確定自己的目標,才是中國人現在最需要做的。
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跡,但這遠遠不是中國人所有的實力,中國可以更強。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要從文化上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重新獲得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堅信,真正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還得數中國人,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堅持的信條。
西方文化在現今的確算是優秀,但絕對代表不了未來。真正代表未來的,是中國人的文化。但是,這並不代表排斥一切外來文化。一種文明的文化,不僅僅要要強大的影響力,既能影響到本國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都可以吸收,繼而融合到本國文化中。中國古代文化曾具有這樣的特點,但從近代以來,這種特點漸漸消失了。首先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上,不僅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拋棄糟粕後繼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所謂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關鍵處就在於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主幹的粗壯結實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近年來屢屢創造的奇跡,都證明中國人是有著這樣一種精神的,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精神現在並沒有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種具體表現而呈現出來。
這種文化,這種精神,那將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歸根結底,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興盛,自然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當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為自己真正的國家自豪和努力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強大也就指日可待了。
現在國外的華人(唐人)正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你要出國的話應該看到和知道!!!很美的歌舞!!!
⑩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什麼繼承法
中國文學藝術的瑰寶《紅樓夢》被改編得體無完膚,人物的形象變成了「哈韓」一族,黛玉紅發飄飄,寶釵一頭「短碎」,充斥著一股惡俗的味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所謂的流行文化的侵襲,所表現出的無奈與難堪。
當本民族的藝術精品被外來的一些文化泡沫淹沒時,人們想到了什麼?時至今日,親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對生命的無視、對弱小的蔑視,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整體來看這是一個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過度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是歷來有著急公好義、除暴安良、捨身取義、古道熱腸、殺身成仁的傳統,不是一直有著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嚮往親情的傳統嗎?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卻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只有批判而沒有發掘,只有拋棄而沒有肯定;二是認為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束之高閣,建幾個文化館,錄幾盤錄像帶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傳統文化時是犀利的,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則是軟弱的。總是視傳統文化為包袱,為阻力,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對中國的重要性。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死,中國只能被稱為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就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誠信危機。再比如「孝」,現在盡管人們已經較之過去有了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經沒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由於中國人口結構的日益老齡化,同時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將帶來嚴重社會問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血脈之所以綿延至今從未間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承續傳載功不可沒。如果我們丟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那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黃子孫了。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採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當前,在舉辦弘揚某類傳統文化的活動時以發揚「傳統」為名刻意「仿古」的現象,在中國各地是比
較常見的。其實,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卻忽視對現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於「形象工程」亦或市場逐利之嫌的作為,傳統文化不是「瀕危野生動物」,它並不缺乏載體。可以說只要有炎黃子孫的地方都可以做為傳統文化的載體。無論是流於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現象,還是僅僅加以保存和記錄,都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講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系與調節作用。
首先,對於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涌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後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開發與利用、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的關系。確保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深刻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看似屬於純然的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實則蘊涵著非常巨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
。不僅對實施保護的工作方針和工作原則在具體的運用中要嚴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樣變味的所謂「保護」,成為違反規律的草率操作與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以免動機良好措施不當的「保護」反倒成為毀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而且要從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認識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幾種關系的極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關系的,都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
最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須上升到一個全民族的高度,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