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扶風中小學生什麼時候復課
截止到2022年4月16日為止,已復課中。
1、陝西省扶風中小學的疫情已經合理管控,中小學生開學工作也正式提上日程,當地教育局發布通知,中小學生返校復課的時間也正式確定了。
2、普通中學高三年級於2022年2月5日(星期六)報到,2月6日(星期日)正式上課,初三年級於2022年2月6日(星期日)報到,2月7日(星期一)正式上課,中學其他年級、小學於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報到,2月16日(星期三)正式上課,幼兒園開學時間參照小學執行。
2. 三國時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乾象歷》,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至吳亡(公元280年)實施的歷法。東漢末三國時期劉洪撰。規定一回歸年為365 145/589,一朔望月為29 773/1457,首次推算出近點月為27.5508日,一個近點月內月球的近地點進動3o4′,並創立定朔演算法。
景初歷,三國時期楊偉編制的歷法。魏景初元年(237年)至咸熙二年(265年)實施。它的主要優點在日、月食的預推方面,它根據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每年有移動,交食的發生不定必在交點上,月朔在交點附近也可能發生日食,月望在交點附近也可能發生月食的情況,定出交會遲疾的差,這和現代的食限一樣。在推算食分多少、日食虧始方位角等計算方面,更是它的特創。這些都是以前的歷法所沒有而為其後的歷法可遵從的。
《海島算經》,是中國最早一部測量數學著作,亦為地圖學提供了數學基礎。由劉徽於三國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為《九章算術注》之第十卷,題為《重差》。
《禹貢地域圖》約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編完成。是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的歷史地圖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圖集。圖集所覆蓋的年代上起《禹貢》時代,下至西晉初年,內容則包括從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晉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國、縣、邑及它們間的界線,古國及歷史上重大政治活動的發生地,水陸交通路線等,還包括山脈、山嶺、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
同時裴秀還主編了《地形方丈圖》,是計里畫方的實驗樣品,即將繒八十匹的中國全圖縮編為方丈掛圖。裴秀倡導的計里畫方的方法,長期為中國古代編制地圖所遵循,並且影響遠及朝鮮和日本。
《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扶風)人,生活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
3.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
1、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江蘇吳縣人,生於日本東京。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謝菲爾德大學。
王大珩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准等方面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4. 你知道哪些商周青銅器 叫什麼有什麼特點用途是什麼
課件中給你找的,累死了
鬲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後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西周時還有方鬲,體為長方形,下部有門可以開合,由門內放入木炭。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門前還表現出刖刑奴隸守門的形象。
商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嚴。
簠 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獸面紋扁足鼎
獸面紋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銅禮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徑24.2厘米,重4850克。鑄造於公元前14~前11世紀,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龍形和鳥形兩種,而以龍形為多;器形大小各異,而以小型居多。獸面紋扁足鼎為較大者,立耳、方唇、淺腹、圜底,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的兩面都有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除了重點顯示龍的頭部特點以外,在體軀中有鱗紋,象徵著龍鱗,龍尾斜捲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定感,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
獸面紋扁足鼎的紋飾極為精美,它腹部飾長鼻獸紋,獸目處於圖案的中間,省略了頭部的其它特徵,前面有一個長卷鼻,後部的尾和長鼻一樣,相應地向下捲曲。這種卷鼻和卷尾的對稱形式,在獸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從圖案的結構來看,卻又相當調和,反映了設計者對圖案規律的熟諳。
此鼎立耳,耳框很細而中間孔隙較大,口沿外折而較薄。腹部的長鼻獸紋,主紋和地紋的分界不甚明確,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銅器的特點。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珍品。
蟠龍饕餮紋銅罍 shou
製造年代: 商
材料: 青銅
規格: 高50厘米,口徑17.4厘米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館
介紹
罍的用途同壺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見於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數量並不多,基本形式僅有圓體和方體兩類,前者多而後者較少。
此器盤口,束頸,圓肩,下腹內斂,高圈足外撇。蓋為覆盆式,鈕作蟠龍形,雷紋飾蓋邊一周,肩部雙獸耳銜環二,又飾卷身夔龍紋二。兩饕餮紋裝飾於腹部,圈足上則有雷紋和夔紋。通體以細雷紋為地,整個裝飾精緻華美,又具有遒勁豪放的氣魄。
罍的裝飾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紋飾遍布器身,一是紋飾僅集中於幾個重要部位,其餘地方則為素麵。過去,有花紋之器要比無紋之器昂貴許多,偽作者便在平素無紋的罍上鏨刻偽紋。即使作偽者的手段高明,也無法彌補刻紋里沒有銹跡的破綻。若有銹斑,可以用指甲摳挖或澆以開水,如果銹斑脫落,其必為贗品無疑。
斝(jia)是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
鳳柱斝
鳳柱斝鑄於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於陝西省歧山縣賀家村,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同墓葬出土青銅器共35件,鳳柱斝是其中最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雙柱,三個三棱錐足,器底略向外鼓,兩柱項端各置一圓雕高冠的鳳鳥。鳥作站立狀,冠聳立,圓目鼓睛,正在舉目遠眺,那嬌美健壯的身軀和姿態,寓意著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造型。腹部紋飾分上下兩段,均為雲雷紋組成的饕餮紋。這種分段式的斝,足的斷面呈丁字形,與殷墟第二期同類器物相似,惟紋飾略有變化。
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徵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理想化,並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
鳳鳥作為青銅器紋飾很多,這些紋飾變化多樣,神態各異,顯示出鳳鳥不凡的風姿。但這些紋飾多為線雕,而鳳柱斝雙柱上的鳳鳥則是圓雕,在這類酒器中頗為罕見,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高深造詣。
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徵。是東海龍王的第九個兒子。
饕餮紋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觚(gu)是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上稱之為"假"腹,下面為圈足。這樣的造型設計符合力學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顯得精巧別致而又不失沉穩莊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制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徑15厘米,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敞口,束頸,厚方唇,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嚴
折尊
又名旗尊。容酒器。西周早期鑄品。1976年於陝西扶風庄白家村出土。現藏陝西周原博物館。原器通高32.5厘米,口徑25.9厘米。侈口,腹微鼓,圈足。頸和圈足飾顧首夔紋,花冠長垂,長頸利爪。口沿下飾鳥紋,昂首翹尾,相對而立。腹飾對稱夔紋組成的大獸面紋。通體以精細雲雷紋襯地,並設四條透雕棱脊,紋飾精麗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5.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因七夕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也是男女表達愛意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
說到七夕,我和大家講一個一輩子忘記不了的事,我和媳婦的愛情長跑地位就是在七夕時節奠定的。雖然我沒有鵲橋相會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也有非同尋常的記憶,大學期間,和媳婦正在談戀愛,可謂熱戀當中,七夕節那天我並沒有記起,她就問我要禮物,我自己其實早就忘記七夕了,自己蒙了半天也沒有明白過來,但她堅持問我要禮物,我就愣是沒有想起七夕來。她很單純得告訴我----七夕節,從此我就再也沒有忘記這個節日。每當七夕,我會提前准備七夕禮物,因為媳婦的坦誠和相信,我們一直恩愛到現在,所以大家切記,七夕節的送禮物習俗一定不能忘記,趁七夕讓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大家都有啥記憶猶新的七夕經歷,我們一起交流哦。
6. 寶雞扶風美陽高中有人上過嗎到底咋樣
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教學質量較好。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相關優勢介紹具體如下:
1、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的教學質量較好:寶雞扶風美陽高中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了一套先進、科學、高效的課程體系。寶雞扶風美陽高中通過受教育者對所處環境的感知理解,產生與環境相關聯的情感反應,並由此生成豐富的聯想和領悟,在心理上逐步形成認識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
2、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教學師資較為雄厚: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技能過硬、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老、中、青相結合,職稱結構合理。
寶雞扶風美陽高中老師們關注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在因素,為此寶雞扶風美陽高中制定了優化教學常規管理、優化教師教學常規、優化學生學習常規的有力措施。
(6)扶風有哪些文化課推薦咨詢擴展閱讀:
寶雞扶風美陽高中的其他介紹:
寶雞扶風美陽高中開展新老教師結對幫學活動,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為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實現新跨越,制定了更切合新學校辦學實際、指向性更強的華高創建區級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規劃,為廣大學子們進行教學服務。
推行小班教學,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落實個性化輔導,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進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構建新型互動的師生關系,實現課堂高效,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7.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賴和除行醫外,並從事抗日活動與文學創作,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說,如《斗鬧熱》、《一桿「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8. 甲骨文有什麼作用
西方各個國家並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直到在20世紀初發現甲骨文才把中國的歷史延續到3000年以前,最近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找回失落的中華歷史年表的一個浩大的工程,但由於缺乏文字記載資料,現在還是屬於懸而未決的。即使提出了一些理論也是比較牽強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金文的載體是青銅鼎之類的容器,甲骨文的載體是獸骨和龜甲等物質
甲骨文簡介
--------------------------------------------------------------------------------
http://www.aysmwd.com 2005年1月27日
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殷代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王般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開始是自然流露,無人注意,1899年王懿榮辨認為商代文字,從事收集。1903年劉鶚拓印《鐵雲藏龜》。早期的研究者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羅振玉又搜集實物拓印為《殷虛書契》等,並作考釋。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始於1928年,連續八九年,最大的收獲是1936年夏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萬多片。綜合先後所得加以拼綴挑選,編印為《殷虛文字·甲編》 和《乙編》,共收甲骨13047號。董作賓根據發掘材料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分甲骨文為5期,對文字的文法、字形、書體等的演變有所闡述,其後時有修正。陳夢家在所作《殷虛卜辭綜述》中慎審總結,斷代說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釋方面學者頗多,成績突出的有郭沫若、唐蘭、於省吾等。孫海波採集編印為《甲骨文編》,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匯集1899年以來80年間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傳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具體指導,編印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發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鍾少林等5人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 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 簡化,形體復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寫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術語,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於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個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地發現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陝西省西安市灃西張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出土292 片卜甲,又扶風縣齊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風所出比較重要,片數既多,不同單字在250字以上。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而從中國文字史看,還沒解決什麼問題。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 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於中國大陸、台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雲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後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後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 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並設置 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水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並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還有關於貝、朋、珏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亦很豐富。在天文歷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鳥星、新星、大星等 記載,也有「十三月」等閏月材料和干支記日及每日不同時間階段的「時稱」等。在氣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 風以及易日、雲、雷、雹、雪、虹等記載。在醫學方面,有頭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記載,也有關於生育的記載,表明當時能准確推知預產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內容多以王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如對祖先與自然神鬼的祭祀與求告,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整治,並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面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 「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後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後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塗硃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後刻的。
卜辭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刻辭迎兆並與一定的卜兆有關。龜腹甲、背甲右側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側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橋邊部的卜辭則由外向內行。商代占卜常從正反兩方面問疑,反映在龜甲上則有位置相應的左右「對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胛骨則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處的兩條卜辭由中間讀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條卜辭,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寫,其間常有界劃相隔,每事亦反復對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錯 排列,為「相間刻辭」;有卜辭於甲骨正面無處容納,而轉刻其背面,為「正反相接」;有反復卜問同一件事,而將內容基本相同之卜辭分刻於數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稱為「卜辭同文」。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紂王共約二百七十三年,經歷八世十二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亦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問題的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
1904年孫詒讓作《契文舉例》,為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之後,學者們運用「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比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點畫,並通過音韻學、訓詁學的手段來考釋文字。其中作出貢獻的學者及主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唐蘭《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殷契粹編考釋》及《甲骨文字研究》,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等。自1917年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利用甲骨文進行商史研究後,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分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歷譜》和《甲骨學商史論叢》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也有很多關於商史研究的內容。近年來,很多較年輕的學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釋、分期與斷代,商代的社會、奴隸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許多問題。此外,對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仍有許多爭議。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課題。
9. 諸葛亮的事跡有什麼
諸葛亮的事跡:
1、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一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
2、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隆中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3、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4、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5、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6、南征北戰
南征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該史料後被《資治通鑒》引用。
《晉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鹵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築圍牆。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
而陳壽所著《三國志》里,兩種說法均無記載。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並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7、病逝五丈原
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禕之後怎麼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大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10. 東漢政治制度有哪些
中央系統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建立後,都會在遵循前朝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尚書台」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東漢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地方軍隊的職權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鄭州富士康最新招聘信息在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方面,光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極重的一筆。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省官的區分。 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註:「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按東漢制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鄭州富士康最新招聘信息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御史台體制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行政區劃圖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御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里,與其子皆自殺。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御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征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置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范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台,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尚書台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尚書台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上書台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僕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上書台與皇帝聯系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宮內省外的禁衛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勛與衛尉負責,光碌勛偏於內,衛尉偏於外。光碌勛下屬五官、左、右、虎賁、羽林等五名郎將,中郎將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勛的禁衛力量是郎官,衛尉的禁衛力量是武裝衛士,所以,衛尉在宮衛事務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勛、衛尉掌宮省禁衛,太僕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屬太尉;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勛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台,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台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台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後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後,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後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地方官制
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比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凌駕於郡之上。至此,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假佐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與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東漢共設郡國一百零五:王國二十七,司隸部屬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其中豫州領郡國六,冀州領九,兗州領八,徐州領五,並州領九,幽州領十一,青州領六,荊州領七,揚州領六,益州、涼州各領十二,交州領九郡。
東漢制度,皇子封王,以郡為國。每國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職如漢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務;相有長史一人,職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職如郡都尉,是主管軍政、緝捕盜賊的軍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治書數人,秩六百石,職如尚書;謁者數人,秩四百石,職務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長官稱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負責民政事務;邊郡另置長史一人,秩六百石,負責軍政事務。長史之下有司馬一人,負責具體軍事指揮。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以太守領兵。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如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屬國都尉、上郡屬國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遼東西部都尉;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東漢的縣級地方建制與西漢相同。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侯國置相一人,相當於縣令或縣長(以侯國大小為異),相不隸屬於列侯,但負責為列侯徵收租稅。封國戶數在千戶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滿千戶的,只置庶子一人。東漢的侯另有鄉侯、亭侯,所封之地各為一鄉、一亭,這樣的封地轄於所在縣,與鄉、亭相等。皇後、皇太後、公主的封地稱邑,置令、長。邑的體制與侯國相當。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隸屬於郡,多設於巴、蜀等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一人,秩千石;縣丞一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縣丞、縣尉各一人。東漢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徵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徵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徵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東漢在縣以下的官制與西漢無異,具體可以參見西漢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