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甘肅省的戲曲文化有哪些

甘肅省的戲曲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1 11:28:09

⑴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都聞名的珍貴文化歷史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在存在的最大的佛教藝術寶藏。也叫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的西邊地區, 起源發於前秦時代,經過了中間眾多朝代,北國,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朝等這些朝代的建設和興盛,變得越來越大的規模,成就了735個洞窟,2415尊泥質彩塑。

⑵ 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廟戲曲特點

伏羲廟戲曲多為秦腔戲曲表演,其特點是風格高亢,蒼勁,聲音嘹亮。
秦腔又稱亂彈,歌唱風格高亢,蒼勁,聲音嘹亮;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因為梆子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秦腔一直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⑶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十大知名劇種(排名不分先後)

1京劇

《小宴》劇照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港澳台地區:粵劇、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⑷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北京市: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⑸ 甘肅的地方戲是什麼

甘肅的地方戲是隴劇。

隴劇是流行在甘肅全省的一個新興劇種,原名「隴東道情」,是流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一種皮影戲。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5)甘肅省的戲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演唱方式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⑹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⑺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⑻ 甘肅省地方戲劇曲藝

甘肅戲曲藝術是指以敦煌絲路、多民族文化為發展核心,依託甘肅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創作,具有獨特甘肅表演風格、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內涵的戲劇。簡言之,表現甘肅這方水土和人文精神,體現甘肅氣派、甘肅精神、甘肅特色的戲劇。甘肅戲曲發展從古代文獻上看,從明朝初年已經初見端倪,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甘肅戲曲一直處於一種自發、沒有過多政府行為干預的狀態。
一、絢麗多彩的甘肅戲曲藝術
從藝術形態學的角度講,1949年以後的甘肅戲曲劇種從完全的民間藝術形態分化為職業戲劇和民間戲劇兩種形態。這種人為性質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甘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戲曲種類眾多。僅就本土主要戲曲劇種而言,有甘肅秦腔、隴劇、曲子戲、甘南藏劇、高山戲、隴南花燈戲、搬山戲、喊牛腔等。外來戲曲劇種有崑曲、京劇、豫劇、蒲劇、越劇等。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本土劇種。
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秦腔是西北影響最大,流布地區最廣、發展最全面的戲曲劇種。關於秦腔的源流至今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爭議,但是甘肅、陝西是秦腔藝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最早沃土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甘肅秦腔最初見於歷史,是以西秦腔的稱謂出現在明代戲曲文獻中。從清朝中後葉起,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止,是甘肅秦腔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流布地區和藝術特色上粗分為東路、中路、南路。東路秦腔流布於平涼、慶陽地區,以楊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國棟的董志源四大班社最為享名,演出劇目多為東周列國和三國戲,表演豪放粗獷,多武戲。中路秦腔的流布則是以蘭州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及河西;其特色是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表演考究,構成了甘肅秦腔藝術舞台表演的精髓;耿忠義、郗育德、文漢臣、岳鍾華等名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客觀地講隴劇作為甘肅的代表性劇種由於其先天不足,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不論從劇目建設、舞台藝術、影響范圍、流布地區,隴劇都不能和秦腔比肩。隴劇的前身是隴東道情,本來是甘肅慶陽地區的皮影戲。1957年經過藝術工作者的加工,以真人上台的形式表演了《劉巧兒》等戲;1959年以一出《楓洛池》風靡全國,從而奠定了新型戲曲劇種的地位;隴劇的唱腔優美動聽,表演多以三小戲和移植劇目為主。
甘南藏劇是甘肅少數民族戲劇藝術的主要代表,是廣大藏族藝術智慧的結晶,也是藏漢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具體成果體現。作為甘肅多元民族文化的甘南藏劇,主要流布於以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為核心的安多藏區。甘南藏劇是廣義藏劇的主要分支,同時也是舞台藝術成分最重、現代化氣息最強的藏劇種類。甘南藏劇曾被稱為甘南藏戲、安多藏戲、「南木特爾」藏戲等不同稱謂,是中國藏劇藝術系統中具有鮮明藝術特徵和價值的主要分支,也是甘肅少數民族戲劇發展最完善、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獨特劇種。其劇目中《松贊干布》、《智美更登》、《格薩爾王》最有代表性。另外,拉卜楞寺的宗教儀式劇《米拉日巴勸化記》則尤為引人矚目。
甘肅從東到西,流布有各類稱謂的曲子。這些民間曲子中既有依然屬於曲藝形態的,也有進化到小戲形態的藝術。小曲戲自始至終基本上延續了民間發展的模式,因而有很強的生命力和親民性;其中很有典型意義的是民勤小曲戲。民情小曲戲的發展,由於所在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廣泛吸收和借鑒了江南、陝西、山西和本地民歌的優長,又大膽引進蒙古族民歌中的「西調」,形成了新調變老調,常唱常新的良性循環,所以深受百姓喜愛。比如《二瓜子吆車》用今天的時髦話講就是戲說《蘇三起解》;曾以這出戲聞名的是藝術家周玉文,他的丑角表演詼諧幽默,矮子功利落干凈,為世人稱道。
在第二屆中國秦腔節上,不少外地專家私下認為不虛此行的最大收獲是看到了高山戲的獨特表演。高山戲、隴南花燈都屬於民間戲曲的典型代表。前者具有明顯的地蹦子和社火痕跡,後者發展受鄰省川劇高腔的影響,行當較全,劇目豐富,較為成熟。搬山戲流布於靜寧、庄浪一代,演出劇目的內容是目連戲;演出時間間距較大,有「三十六年一小搬,七十二年一大搬」的說法,每次演出長達八天;這個劇種今已絕跡,但是如果結合青海目連戲和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的目連戲研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甘肅戲曲劇種發展現狀
甘肅職業戲曲劇團的新時期改革,在縣一級已經完成了調整,省、地市兩級的劇團至今依然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劇目匱乏,人才短缺,藝術水平整體有待提高,管理體制急需轉變等諸多因素。從業人員的數量雖然整體下降,但是幅度還不夠。國營劇團的發展處於走一步看一看的小腳走路階段。
甘肅民間戲劇是一種質朴藝術,不象文人那樣重視戲劇文本,文本的存在只是為演出提供了一個基礎,也可能沒有文本,它側重於戲劇行為,戲劇的演出,其結構自由開放的,台上與台下,演員與觀眾交流互動、相互融通,有時甚至就是一體。靈活的現場發揮,更能激發演員的想像力、創造力,更能營造現場的演出氣氛,也更符合戲劇的行為規律。民間戲劇的藝術價值、藝術精神是在共同的集體表演活動和表演活動形成的熱烈場面、氣氛中體現、升華的,演出是民間節慶的組成和核心,是民間生活最具有狂歡意識和精神的儀式。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藝術品種的正常發展軌跡始終面臨一個前提,就是為生存而競爭。競爭的結果,不外乎要麼被淘汰或替代,要麼更加繁榮和發展。從戰略上講,競爭是為了發展,而生存首相是第一位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自然規律如此,藝術創造規律,同樣也遵循這個自然發展的法則。就戲曲藝術而言,就是一個如何能使它的藝術發展做到「簇簇能新」(見張岱《陶庵夢憶》),從而使其本體達到歷久彌新。甘肅戲曲發展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在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冷靜地面對和處理好生存與競爭的關系,樹立以我為主,兼容並蓄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大力強化戲曲本身藝術結構調整和革新,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對原有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與開掘。只有樹立了這樣的發展觀,才有可能少犯錯誤,真正為甘肅戲曲的前進開拓一條地基堅實的坦途。

⑼ 從《出棠邑》看甘肅秦腔的藝術特色

   

                文/羅漢

      《出棠邑》又名《拆書》、《殺府》、《伍員逃國》,秦腔傳統劇。春秋時,楚平王無道,父納子妻,伍奢諍諫,反被下獄,有恐奢子伍尚、伍員為患,命奢下書棠邑,召二子進京同剹。尚、員得書疑之,商定伍尚回朝,同父受剹,伍員逃國。平王命武成黑追之,伍員箭穿其身,命告平王,如殺父兄,則將滅楚。此劇系須生唱做並重的戲。其中《拆書》、《殺府》、《逃國》常單折演出。為須生行著名硬工折戲。其中《拆書》中的蹲三尻子、《殺府》中的三拉腔、《逃國》中的抖馬,均為特色。

       

      仲夏夜的一個周末,在77劇場又一次重溫了甘肅省秦的全本《出棠邑》。這部戲分別由三位須生演員演出《拆書》、《殺府》、《逃國》三場,可能因為三場唱做極為吃力,亦可能為了展現省秦的須生陣容、顯示演員實力。對我而言,一場戲,看到了三位自己鍾愛的老中青須生演員同台表演,真是大過戲癮。

     

      《拆書》一折由甘肅省秦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紅生賀忠宏飾演,他曾以擅演此劇而著稱。這一折戲分較重,以做功為主,要求演員架子功過關,功底過硬,在秦腔須生戲里邊算是難度較大的劇目。劇中伍員的身份是明輔將軍,演員要演出大將的氣概和風度。「三唱不如一像」,從扮相到出場亮相等各個方面都要注意人物身份和氣質。要注意三點:一是唱戲有激情。伍員是大將出身,也是不可一世的人物,拆書以後知道父親有難,這口氣受不了,所以這個戲就要演出激情,沒有激情的演員就唱不了這個戲,激情到了才能把劇情拿住,把觀眾拿住。伍員邊唱邊動,還扎著大靠,很吃功夫。靠不能扎得鬆了,扎鬆了一動起來就稀里嘩啦的;但扎得緊了唱起來就有了困難,演員就得掙著唱,不掙著唱根本不行。觀眾對這個戲都很熟悉,哪裡有破綻,他們很清楚,哄不了人。二是戲中的「蹲三尻子 」,也是氣氛的問題,這個動作難度大的原因是:身上扎的大靠,掛著劍,還帶著胡須,稍微動彈不好,容易把口條掛到帽子上,掛的劍掉出來。所以要有扎實的功底,必須實授實學,一招一式不能馬虎。三是道白要好。這出戲里邊有幾處快白,一口氣要說一段話,比如「好一平王失政,大敗綱常,父納子妻一十三載,大事敗露,力逼我父修下調子書信,調我弟兄進京,同受一刀之苦!伍老爺為了你家江山,南征北剿,東盪西殺,渴飲刀頭血,倦在馬上眠。要你伍老爺一死,伍老爺未必與爾這昏君肯死!」要求一口氣把這些都說完,要是中間停頓換氣,氣氛上就不行了。搶白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好的,所以說難度比較大。伍員的穿戴很復雜,扎大靠掩蟒,還要掛劍,還帶著口條,又要唱又要動,功必須扎實。一般功底軟的人,或者在舞台上鍛煉時間短的人,都應付不了這個戲,會被這些束縛住。賀忠宏在拆書一折里飾演的伍員,砸錘,移座,摟須,翻袖大方灑脫,得知真相後翻身下跪干凈利落,那段急口令珠落玉盤一般,經典程式「三尻子」,這一連串的表演一氣呵成,體現了甘肅省秦演員良好的傳統和基本功底。

     

      《殺府》一折,由甘肅省秦優秀青年須生徐升飾演伍員 。徐升曾先後供職於西舞秦腔劇院,西安易俗社。受教於秦腔大家郭保華,姚峰,王宏義,賀忠宏等前輩老師,2011年拜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須生雷濤為師。這幾年親眼見他進步很快,在甘肅省秦演出的《金沙灘》、《打鎮台》、《忠保國》等多部大戲中擔綱主演,都有不俗的表現。這出戲伍員還是穿大靠,戲也比較硬,以唱功為主,也有動在里邊。看到夫人死後伍員要跌叉也有翻硬搶背,有一定的難度,這折戲中還要用到帽翅、髯口、甩發等多個戲曲技巧,徐升完成得很好。他表演細膩質朴、莊重沉穩,唱腔清澈脆亮、抒情流暢,念白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塑造的人物很有感染力。確實是甘肅省秦目前青年演員中不可多得的一位好演員。

     

      戲份最重的一折要數《逃國》。整出戲非常考驗演員的基本功和對劇情的充分理解。到這一折,伍員就改穿箭衣了,背著鞭,手上還提著馬鞭,以唱功和做功為主,架子功也得好,抖馬是這一折的看點。 甘肅省秦著名須生演員李峰給我們呈現了一出尊重傳統、中規中矩卻精彩無比的《伍員逃國》。他飾演的伍員,掛黑三須,頭上斜壓煙氈帽,穿黑箭衣,扎白板帶,背鞭,佩劍,提馬鞭,粉白厚底白靴。渾身上下,英氣逼人,舒展美觀。將胡須甩於右肩之上,左手倒背寶劍,右手橫舉馬鞭於頭頂之上的富有雕塑感的金雞獨立造型,矯健挺拔,神采飛揚,塑造了倉皇出逃、滿腔悲憤的伍員的英雄形象。

       

        秦腔《逃國》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戲,兩個花臉只是打了過站,伍員不能下台,在前台歇一會兒,馬上又得上台。伍員一個人要唱四十五分鍾左右呢,唱腔特別重;再者還要不停地動,穿著厚底,提著馬鞭,還背著鞭,想松一下勁兒都不行的。《逃國》從出場抖馬開始到戲結束,節奏上要求越來越緊,唱腔也越來越緊。開始是慢板,敘述過去的事情,到講起家裡的事,感情也更激動了,唱腔也緊了,越來越緊一直到戲結束。最後還要和武城黑打武戲。《逃國》中的抖馬,也不是一般的抖馬,要表現出夜間騎馬逃走的情景,演員要能從表情上和表演上體現出來。甘肅有些地方把這出戲叫「一錠墨」,因為伍員一身上下都是黑的。晚上要逃走,穿黑的比較隱蔽。 李峰的伍員唱念自如,富有激情,做打穩健,干凈利落。「我不敢高聲哭暗把淚掉,伍子胥在馬上思念先朝」的苦音慢板亂彈,吐字清晰,行腔流暢,神定氣足,蒼勁激越,抒發了伍員的滿腔悲憤和報仇雪恨的堅定決心。揮鞭抖馬敏捷優美,身段台架穩健大方,一招一式都走在鑼鼓點子上。「踏三錘」扎勢亮相,左腿正踢,右腿側出,馬鞭自上而下呼應的身段動作,既緊湊連貫,又富有節奏感。「可惱武城黑,無故把爺追,手心穿一箭,曉喻平王賊。父兄若在世,伍爺來保國,父兄若去世,馬踏爾楚國」的念白噴吐有力,字正腔回圓,聲色嚴厲,動人心魄,表現了伍員誓死復仇的英雄氣概。

        盡管這一本戲總體是比較難演的,要求演員第既要嗓子好,又要功底好。幸喜的是,甘肅省秦老中青三代演員聯手還是演繹了一出精彩的好戲。這部戲有著鮮明甘肅秦腔的特點,很火爆,很耐看。

        甘肅秦腔的表演風格,具有甘肅人民的精神氣質,表演藝術家大都愛好或者崇尚武術。所以甘肅秦腔表演藝術的基礎中,有很大的武術成分,而且是蘭州派的武術。有些著名演員本身就是傑出的武術家。在甘肅秦腔表演藝術的基礎中,既有戲曲的基本功,又有武術的基本功,由此形成了高古、展拓、挺拔、矯健的氣勢。這就是藝術同地方的血緣關系。

        甘肅秦腔大都以須生,花臉挑班。甘肅秦腔歷來以工架戲最為見長,如《潞安州》、《出棠邑》、《金沙灘》、《高平關》、《賣華山》、《出五關》、《王魁盤城》、《潞安州》等。劇目絕大多數以歷史政治題材為主,取材於《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七俠五義》、《西遊記》、《今古奇觀》以及明清筆記小說等。這些題材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英雄豪俠、自然以男性為中心,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所以側重於男角們,以須生、花臉為主。要在甘肅演戲成名成家,必武藝高強,功夫硬扎,身架極好。在表演上側重身段、架勢、神氣,這也是創造藝術形象的主要手段。通過身段、架勢、神氣,形成雕塑感很強的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蘭州觀眾看戲總是要求看「架架兒」,所謂「架架兒」,就是雕塑感很強的定型姿勢。一出戲里,沒有好的身段和幾個雕塑形象,觀眾是不批準的。正是由於這樣,在表演上主要講究一個泰字,泰字者,偉大的意思也。沒有大氣磅礴、頂天立地的內在修養;沒有庄嚴肅穆、穩如泰山的外在工架,是表現不出這個泰字的。舉凡投足動手、亮相扎勢、無不講究高大、雄威、展拓、干散、美太。每一出戲,都有一個獨特的形象和一套特殊的雕塑,每個動作都如銀鉤鐵劃、凌厲剛健,落筆有神,氣勢森然。演員要嚴格從自我出發,本本分分,老老實實,昂首闊步,目不斜視。即使演曹操,賈似道這樣的奸相,也是道貌岸然,氣象巍峨。不醜化自己,不自己嘲弄自己。非常自信,並不以為有什麼不然,儼然是威震朝堂的大丞相。至於正面人物,如聞仲、黃飛虎、項羽、馬芳、程咬金、艾謙、張飛、孫武、田單、趙盾等,那就不用說了。

        甘肅秦腔的表演藝術,如中國畫,重在寫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大忠大奸的氣貌。它有一種明顯的古代遺風。在創作方法上,朴實、執著,不計工拙,不弄纖巧,追求自然大方,落地天成,展現了古拙,厚實的品格,使人看過之後,念念不忘,銘刻肺腑。

        可以這么說,秦腔《出棠邑》就是一部能代表甘肅秦腔的戲劇作品之一。這出戲,成就了幾代演員,從孔新晟、王超民、到郗派傳人孔桂林,再到當今活躍在舞台上的賀忠宏、王宏斌、李峰、宋少峰及徐升等,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須生演員。這出戲,戲劇表演程式包括唱、念、做等等雖然繁難,卻精彩紛呈,火爆熱鬧,廣受甘肅戲迷觀眾歡迎,從城市到鄉村,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⑽ 地方戲曲有哪些

1、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2、粵劇: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居位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愛粵劇。明清時代,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廣東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越劇:發源於古越國所在地浙江紹興地區,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越劇形成於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員演出,三十年代又發展成全部由女演員演出。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抒情優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京劇的一個大劇種。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4、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有的高亢活潑,有的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著名演員有陳素真、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5、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之一,舊時稱為黃梅調,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的採茶歌,傳入安徽安慶地區後,又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發展形成了這個劇種。黃梅戲載歌載舞,唱腔委婉動聽,表演朴實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歡迎。

(10)甘肅省的戲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方戲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還要特別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我們知道,劇種的生存狀況如何,是靠劇目來體現的。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並藉此推出一位擔大梁的「腕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上世紀50年代,連銷匿已久的崑曲都能藉「一出戲」來救活,以至於留下了「一出戲(《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就要從生產什麼產品、如何組織生產出發來變革我們的生產關系,來解放並發展我們的藝術生產力。地方戲劇團,即便是那些有悠久歷史劇種的劇團,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餡餅」的態度來期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工程」保護的是劇種,是劇種仍能在今天產生影響的歷史文化價值。

不能實現「生產自救」的劇團,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資助下勝任劇種的保護。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地方戲,是一種仍在傳承、可以激活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強調的「原汁原味」。生產自救的理念還包含著對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是一種發展中的生產自救。我們相信,地方戲只有追求發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發展著的建設也才是最有效的保護。

閱讀全文

與甘肅省的戲曲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