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遺產節什麼意思

文化遺產節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21 15:33:51

1. 世界文化遺產日是什麼日子都有什麼事代表什麼含義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又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一個《意見》,一個《通知》,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國務院在《通知》中指出:「我國文化遺產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形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聯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國務院《通知》中的這段話,對我國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以及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的深遠意義作了精闢的闡述,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領會。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等;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世代口頭傳說、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為世界少有。中華民族的這些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維系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這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國在世界上引以為榮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視其為傳家寶,世世代代傳承並光大下去。

進入新世紀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清楚地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反對文化全球化、保護文化多樣性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當今世界,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而且日益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中一個重要因素,國際上已公認文化影響力為一國對外交往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價值體系若佔了上風,這個國家就可能佔有影響其他國家文化發展的主導權,佔有未來社會發展的制高點。如果這樣的國家在政治上追求霸權,那麼這種文化優勢就會演變成為推行其價值觀念、實現其政治霸權的工具。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羅馬強權、英國強權和美國強權,它們無一例外地以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基礎,同時輔以強大的文化形態來推進自己的強勢。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若失去了自己的傳統,它就必然會在這種強勢文化的進攻面前喪失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守住固有陣地的能力,就會淪為強勢文化的附庸,最終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喪失自己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把文化遺產保護提高到國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提高到民族文化復興的高度,作為國策,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

中國傳統文化本來是世界上的強勢文化,曾經對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是數百年來,中國落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處於相對劣勢的地位。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綜合國力雖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與中國經濟的對外影響以及對外貿易額連創新高相比,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卻顯得式微,存在嚴重的赤字。比如,有資料顯示,我國圖書進、出口貿易額之比大約是10:1,僅2005年,我國與美國的版權貿易額之比竟是4000:24;影視音像製品更是如此,近五年中國進口影片4300餘部,而出口影片卻少得可憐。中國無意在世界上謀取霸權,但是倘若中國的經濟振興和文化復興長期不協調,在世界文化中占不到應有的份額,我們也難圓世界強國之夢。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無庸置疑,與我們對自己的國粹——傳統文化重視不夠、弘揚不力有關。應該說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很大滿足,但是相比較而言,包括文化在內的精神需求卻相對滯後,表現為一些人精神空虛,文化淺薄,眼光短視,以虛無主義態度對待民族傳統,對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更是不屑一顧,甚至在諸如「舊城改造」等光環的掩護下對文化遺存加以破壞,令人扼腕痛惜。

在「十一·五」到來的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繼續在快車道上前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也被提到了突出位置,城市和農村的改造量越來越大,這對那些建築式樣獨特、分布均勻,與環境、景色融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可能帶來很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提出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和緊迫性,至少可以避免重犯過去「建設性破壞」的失誤,為國家、為民族多保留一些危在旦夕的文化遺存。

我國的民間收藏隊伍已達六七千萬之眾,這是一支保護文化遺產的生力軍。他們主動拾遺補闕,與國家收藏相輔相成,在保護文化遺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全國各級收藏組織、各種收藏團體和廣大收藏愛好者,應該很好地學習貫徹國務院的通知精神,模範遵守《文物保護法》,以實際行動迎接國家首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為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再建新功。

2.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這些國家的清明節與中國的傳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習俗。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歷史性藝術和科學性質的,都屬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簡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4.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介紹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是繼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後,國務院正式批準的第四個國家級國際性文化節會活動品牌,是國際社會首個以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為宗旨的大型文化節會活動。「非遺節」定點四川省成都市,每兩年舉辦一屆。首屆「非遺節」於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舉行,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從第二屆開始,「非遺節」在每年6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一開幕,星期日閉幕(每年6月第二周的星期六是全國法定的「文化遺產日」)。 從第二屆「非遺節」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主辦。

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既然理論你不明白,那麼就記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包括幾個方面: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另外,可以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文化遺產」是指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般理解即為它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重點在於「民族」二字。比如,中國的端午節等一些節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濃厚的中華色彩。
而「非物質」就理解一般只通過人類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就行了,還是端午節這個例子,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由國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動來傳承的。
這樣說,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6. 文化遺產指的是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

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

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7. 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舉辦的意義

訪談全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戰略問題
【康保成】:各位網友大好,在國家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北京舉行了很多慶祝活動,我們剛剛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論壇來到人民網,希望今天在這里和大家進行交流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問題,大家對這一話題有什麼意見,希望可以一起交流。

【劉魁立】:有幸和大家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希望能夠和大家共同把這一件非常重要的民族事業做得更好,這的確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我們有很多傳統的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歷經了非常長的歷史時期,但是,我們前天剛剛過了一個最年輕的節日——文化遺產日。這個文化遺產日顯然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和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會發生重大的影響。它會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揮非常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西方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不是也就一陣風,風過之後,不會留下多少痕跡?

【劉魁立】:你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文化遺產無論我們對它關注也好,或者是像過去曾經有過的那樣一個歷史時期,對它漠視、冷淡,甚至於貶斥,它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我想,我們現在有意識的來保護這個傳統,為的是使我們的文化建設,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能夠有一個健康的發展。所以,它不會是一陣風,不會是留下很少的痕跡,而它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於在我們的整個國家的、民族的生活當中長久的發生效益。我們的保護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它不會是一陣風刮過去了,人們就拋棄了文化遺產,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一件客觀存在的事物。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要不斷的提高對於民族靈魂呵護的意識,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發展,使我們民族文化的建設工作做得更好。

【康保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戰略問題,不是一個「戰術」問題,所以不會刮過一陣風就結束了,不會是運動似的保護,而是長久的保護。我們中國的文化戰略問題也是一個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來的,不僅僅是多少項具體項目,而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種保護意識,是我們對自己祖先5000年文化史的一種認同。
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民族就會被「化掉」
[余樂]:能說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基本情況嗎?

【康保成】:你指的是聯合國的,還是指我們中國的申報?如果是聯合國,聯合國有一定規定,每一個會員國的申報數是受限的,我們有四項入選,其中蒙古長調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蒙古)聯合申報的。國內的情況就是我們沒有這個限制,我們剛剛發布了國家級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國務院發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問題,我國以後也是每兩年可以申報一次。

[強國一派]:6.10的文化遺產日達成了哪些方面的共識?以後將從哪些方面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康保成】:6月10號是我們第一個「文化遺產日」,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舉行了很多的慶祝活動。就我參加的文化部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來說,大家對於我們在經濟建設進行到了關鍵的時候提出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所採取的有力的措施這點上達成非常多的共識。例如,在精神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問題;我們對抗西方國家在精神上、文化上對我們的一種「浸透」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大家一致認為我們的「精神家園」不能丟,我們不能在進行經濟現代化時以付出我們文化為代價。 那麼,今後我們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建立了,我們還要定期進行評估,對於已經進入名錄的項目,如果不符合保護的標准,達不到保護的要求,還要予以取消,這樣我們會在精神文明這方面逐漸為我們中華文明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對抗文化上的「西化」傾向)。我們全民族文化認同感、凝聚力得到強化。

[強國一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何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整個文化遺產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其本質來說,它也是我們民族的知識體系當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寶貴財富。它凝結著我們的歷史記憶,它既是昨天歷史的、生活的實錄,同時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對於未來的文化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離開昨天提供給我們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不運用過去已經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例如過年,我們要做非常多的准備,而這些准備,無外乎是要在一個舊的時間周期結束,一個新的周期的到來之際,期盼能有很輝煌的前景。在這時,我們要有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和歷史的銜接,有和我們過去的祖先以及我們所具有的優良傳統的溝通和繼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兩個周期交接的時候,要把我們心目中的神靈世界,要把我們自己的祖先也都請來,和我們共同祝禱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明天,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尊老愛幼,要創造家庭的、家族的、親朋好友之間的友善關系,要和我們周圍的社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拜年,通過鬧元宵我們會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情不同,我們的舉止也適應規范,我們會對於未來的建設充滿著期望和信心。通過這個實例可以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都會發揮極重要的作用。所以對習俗、對眾多的口頭敘事傳統、對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先輩所創造的巧奪天工的技藝、對我們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和實踐等等,都要特別的關愛和保護,對其中最優秀的傳統要加以弘揚和繼承。在整個的文化遺產保護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

【康保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無形的,與自然遺產中的名山大川、黃山、張家界、長城都不一樣。它指的是一種以人作為主要的載體,用口傳和身體方式來作為這種傳播的文化遺產。這種文化遺產以往是被忽視的,它們隨著老一輩的去世最容易消失掉,而且它又是最能夠實現民族凝聚的一種精神力量。例如我們的民族節日受到西方節日的沖擊,例如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等都容納進來。很容易使我們失掉我們的民族記憶,我們現在春節這一民族節日大家還非常重視。因為政府規定假日有關,但是其他的節日例如中秋、重陽、元宵、七夕這些民族節日漸漸都被淡化了。中秋除了吃月餅以外大家對它的內涵都已經忘掉了。所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新喚起我們的民族記憶,我們不能夠在文化上失掉自我,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公約》提出「保護文化多樣性」。因為人類是多姿多彩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民族就會被「化掉」,我們民族的本性就失掉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不能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文化遺產
[pluto]:請問嘉賓,為什麼崑曲China』s Kunqu Opera,能列入名錄,而不是其他戲曲種類?

【康保成】:崑曲在現存的戲曲劇種里,它的歷史最為悠久。崑曲的文學劇本最為典雅,崑曲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完美,唱腔很幽雅,有一種說法說「崑曲是百戲之祖」不科學,但是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它在全國戲曲劇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應當說它的學術研究價值也是最高的。所以我們在申報第一批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就申報了崑曲,我想有關申報部門是有眼光的。

[風火輪]:劉魁立會長您好!前段時間「涼茶」這種大眾飲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有什麼代表意義?

【劉魁立】:今天一位熟悉「涼茶」的朋友向我介紹說,他在廣東那樣一個特殊的氣侯環境里,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例如「上火」、感冒、咳嗽……,遇到這種情況他往往喝了「涼茶」,就沒事了。這種飲品實際上它的製作工藝也是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一部分遺產。這種技藝也應該為我們所繼承。今天,談到國家主權的問題時,我們不僅要想到領土完整、國家尊嚴等等問題,同時也應該想到我們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我們祖先所創造的非常珍貴的一些技藝,有時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會被國外某些「有心人」占為私有,從中牟利。於是我想,像「涼茶」製造工藝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在現在的歷史條件下,應當是很必要的。當然,「涼茶」僅僅是一個實例而已,或許我們還有更多的比「涼茶」還要重要、還要珍貴的一些技藝,這些都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懷和呵護,得到很好的繼承。

[玻璃蓮花]:康教授,如何評定中國的非物質文明,是否能不從政治觀點出發?還會搞甚麼封建思想甚麼糟粕等評價嗎?

【康保成】:以往我們對文化遺產往往會區分它的精華和糟粕,這種區分應當說是必要的。例如,中國的女性的「纏足」也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可是它是糟粕。我們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保護它的精華,因為現在有利的地方在於人們對精華和糟粕已經不難區分。但是,不能一概而論。有一些以往和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有關的文化遺產,我們過去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是把它當做糟粕,但是這一次公布第一批國家級名錄中,就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等項目,所以我們不能從意識形態(政治觀點)這個角度出發,去看待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不僅是學者要注意,也是政府主管部門要注意的。
我們建議中央把中秋、端午列為法定節假日
[非如此不可]:中秋、端午節還不是國家法定節日,兩位老師支持這些傳統佳節日成為法定節日嗎?有沒有準備就此事向中央上書?

【康保成】:首先,我個人認為端午和中秋應該列為國家法定節日。春節之所以在我們使用公歷以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比元旦要高很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春節是與國家法定假日相聯(我們可以連續休息七天)。端午、中秋、重陽這類節日之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不高,和國家沒有把它們列為法定節日有關。據說,有關學者已經向文化主管部門反映了這件事,但是有無上書我還不得而知。我准備和以劉魁立老師為理事長的中國民俗學會向中央反映這一情況。

[hpty]:嘉賓,您對端午節被韓國人申報一事有何評價?這件事給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康保成】:關於韓國江陵的「端午祭」成功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件事,在國內曾經炒得很熱,但是我在這里要澄清一個事實,就是韓國的「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只是在端午這個詞上是一樣的。其實,它的內容完全不一樣。它們是一種祭祀儀式,和我們的紀念屈原、和我們吃粽子、劃龍舟根本不一樣。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和鄰國、國外之間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認識上有時存在著一些不足,所以就造成了現在這些不應有的誤會。

[玻璃蓮花眼]:當中秋節淪為月餅節,清明端午重陽只是字面意義而全無相關活動時,談何保護中國非物質文明。

【劉魁立】:說到節日,我自己有一個這樣的感受:我們現在的國家日歷是一個二元的結構,一部分節日歷史不算很久,其內涵也不如其他的一些節日豐富,但是,卻得到很好的「待遇」,要放假而且要放很長的假,讓大家能夠充分的休息、購物等等,我覺得這僅僅體現了節日的一部分功能。另外一部分節日,我們的諸多傳統節日,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等等都沒有相應的假日,實際上等於說我們沒有充分抒發自己傳統的、民族的情感的時間,這種二元的結構如何能夠調節的合理,應該成為上上下下所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中國人對於月亮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感,當中秋時節看見月亮的時候,我們立即會想到親人、想到家鄉、想到遠方的朋友、想到祖國,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聯想。當中秋節僅僅淪為吃月餅的一個特殊時刻,它在我們的心目里似乎已經貶值了,我認為,這是一種可怕的「喪失記憶」。但是我樂觀的期望,這或許只是一個不長的歷史階段吧。只要我們舉國上下在今天特別關注文化建設的歷史時刻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承擔起我們的歷史責任,那種把中秋節當成「月餅節」,把端午節當作「粽子節」來過的狀況,會很快改變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核心就在於對傳承人的保護
[pluto]:嘉賓,「世界記憶工程」作為一個延伸項目,會不會受到一些問題的制約~如檔案解秘的問題,口述歷史在世的知情人越來越少。

【康保成】: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就是說口述歷史它是口傳的,在這點上它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但是根據聯合國和我國政府有關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所以口述歷史是屬於歷史學的范疇,而不屬於文化遺產的范疇。

[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嘉賓,如何解決古老藝術的缺乏傳承人、傳承難問題?

【劉魁立】:天地廣仔先生,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於對於傳承人的保護。如果沒有了傳承人,這個古老的藝術豈不成了文物了嗎?所以,傳承人的保護實際上是整個保護工作的核心。請現在還健在的傳承人能夠帶徒弟,能夠傳授技藝,這正是你和我所共同希望的。我相信,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機構,同樣熱切關心和努力促進的。這些傳承人實際上承載著歷史的傳統、歷史的記憶。傳承人的喪失在某些情況下,等於是一種文化形式的喪失,一種傳統的斷絕,那是非常可惜的。我特別希望能夠建立一種機制,讓整個社會能夠特別關注傳承人的生活、關注傳承人的技藝、關注優秀文化傳統,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題中應有之意,就在於對於傳承人的保護。我想這個問題在今後或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相應的改善。我和你都同樣的期望著。

【康保成】:這位網友提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靠人的傳承,如果沒有了傳承人,這個遺產就要消失了。現在我們急需解決的是缺乏傳承人的問題。例如有的項目最年輕傳承人現在70、80歲了。我調查過我國皮影戲的一些現狀,很多老藝人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再繼續學習皮影戲,因為收入非常微薄,不能夠維護生活。所以我個人認為已經列入國家和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政府應該撥出一定的款項鼓勵年輕人「從藝」,有條件還要開辦培訓班,甚至是學校。在這方面我們的力度太小。但是我們已經開始起步了,可以預料,今後在這個方面前景是美好的。
日本在精神文化層面上很懂得「保守」
[東風51]:嘉賓:我見到韓國有個民俗館,裡面既有文字又有實物,還有模型,非常生動。咱們是不是也搞一個?

【劉魁立】:東風先生,你去的那個民俗博物館,我也去過。我想,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也會有一個這樣的全國性的民俗博物館。咱們共同來期待這樣一個博物館的落成。那不僅是因為別人有,我們也要有。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比任何國家都更豐富的民俗傳統、更豐富的非物質文化的創造,在文化建設當中,我們有更多可以借鑒的歷史的財富和經驗,我們比任何民族都更有建設這樣的博物館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們曾經在一段時間里那樣的漠視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現在據我所知,各個地方也建了不少各種不同主題的民間文化的博物館,尤其是有許多有識之士利用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和資金,建立了相當多的私人博物館。我特別感佩這些人的見識、魄力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可敬的責任感。

[八門道人]:請問:申報遺產熱為什麼這幾年越演越烈?哪些遺產我們必須申報?哪些可以不必申報?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申報?

【劉魁立】:在文化領導部門的領導和主持下,我們國家將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級的文化遺產名錄機制。我理解這種申報和公布的根本目的,在於要對所申報的項目切實加以保護。這種申報和公布,實際上是向國人、向社會,擴大一點說是向整個人類表明一種態度,承擔一種責任,即我們作為申報單位和保護單位,要承擔切實保護的責任。也許不是所有的申報者都懷著這樣一種崇高的目標,也許會有人抱著創造政績、獲取利潤、創造品牌等等的目的,但我希望也相信這一項工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會克服許多困難和曲折,最終走上健康的道路。

[刪不完的朕英明]:嘉賓:日本近百年以來,一直走著全盤西化的道路,但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卻保護的非常好,比始終反對西化的中國做得好的多,請問你認為我們應該記取日本的那些成功經驗?謝謝

【康保成】:這位網友,您的問題非常好。我在日本工作過三年。我發現他們的確是「西化」得非常嚴重。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國作為自己的老師,明治維新以後是以歐美作老師。日本的文字(日語)包括純粹的漢字和片假名(一般用來音譯歐美文字)構成。從他們日本文字來看,這個國家是非常善於運用「拿來主義」,吸收外來文化的國家,同時他們本民族的文化也沒有丟掉,他們在二戰剛剛結束不久,率先提出了「無形文化財」的理念,並且成功的實施了對「無形文化財」的保護。 我們在改革開放20多年之後,在聯合國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借這一東風,對全民進行保護意識的一個教育。相比之下我們的確是滯後的。其實,您提日本的「全盤西化」不完全准確,一個國家文化分做幾個層面,有制度層面、器物層面、更深的精神文化層面——民族傳統、民風民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器物層面上都使用了「拿來主義」的原則。但是在精神文化層面上則很重視保留本民族的東西,我覺得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正是在這一方面。 我在日本親眼看到他們大大小小的「祭」日文叫「馬資利」(音譯),在這個時候他們往往穿上和服進行狂歡。這就是他們的自己的民族傳統。而我們的有一些人一方面在叫著「全盤西化」,可是又不能夠擺脫西方文化的影響,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康保成】:謝謝網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話題的關切。我願在今後適當的場合繼續與大家進行這樣的交流。謝謝大家。再見!

【劉魁立】:很高興和大家交換意見,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希望我們共同為這樣一件關乎民族命運、關乎人類文化發展的大事貢獻各自的力量。再見了,各位。

8. Heritage Festival 是什麼節日

文化遺產節

閱讀全文

與文化遺產節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