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文化的雛形在哪裡

西方文化的雛形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22 02:59:41

A. 概述西方文化的發展脈絡[階段,特點]及基本特徵,發展脈絡作重講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B. 為什麼說「古希臘和古羅馬創造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之所以說,古希臘和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因為現代西方的哲學(古希臘哲學),文化(古希臘戲劇),藝術(古希臘雕塑),科學(古希臘科學),政治(雅典民主制度),法律(古羅馬的法律),宗教(基督教)等各個方面全部都深受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影響,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這些文明成就,就沒有如今的西方文明。
在西方傳統中,人們習慣稱西方文化(文明)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

1、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科學傳統;

2、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

3、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法制觀念。而這三大文明都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

希臘文化、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差異

羅馬文化中對希臘文化有一個繼承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關於希臘古典哲學的繼承,同時,由於在古希臘自然科學的那一部分東西都包含在古希臘哲學之中,因此,羅馬文化也把自然科學這一部分也繼承下來了。

另一個方面就是全盤繼承了古希臘的宗教,古希臘的宗教是多神教,因此,在基督教出現以前,羅馬也是一種多神教的宗教。

而希臘的政治制度古羅馬沒有繼承下來。希臘實行的是一種民主制度,而羅馬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這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本質區別。

基督教文化和羅馬文化也有一個繼承關系。這裡面,基督教文化主要繼承了羅馬文化中的哲學和自然科學,並以此對耶穌創立的基督教進行了改造,使基督教由一個民族宗教上升為世界宗教。在基督教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研究認為,完成這項工作的是保羅。

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一個是宗教內容上的變化,羅馬文化原來是多神教,後來吸收了基督教後,變成了基督教的一神教。這是一個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變。有的西方社會學家據此認為,由於一神教是宗教的最高階段,因此羅馬帝國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轉變具有本質上的意義。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學者都同意這個觀點。

另一個是在政治制度上,在羅馬文化中,基督教的教會領導人是由羅馬帝國的皇帝確定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對教會有無上權威。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國王即位是要由教會同意的,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國王的選擇也是有教會決定。

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大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摘要: 古希臘和古羅馬這兩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搖籃,留給我們一個無論是文化史上還是藝術史上的難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臘文化又是羅馬文化的源頭,羅馬文化在其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創新,創造了許許多多獨樹一幟的文化,藝術構想和傑作。

經濟發展模式

希臘是由本土半島和一些散落在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島組成的。它三面環海,只有北面與陸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屬於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它的農業難以發展,為了生存,希臘人學會了和其它地區進行農產品的交換,並逐漸形成了地中海地區繁榮的貿易往來。羅馬的環境和希臘類似,它地處今義大利半島,是一個多丘陵,多沼澤的地區。因此農業也不十分發達。但羅馬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像希臘一樣通過自由貿易,物物交換。它使用的是一種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擴張。為了滿足羅馬帝國日漸龐大的糧食、財富的需求,羅馬人選擇了不斷地侵略。依靠著強大的軍隊、武器,羅馬從昔日台伯河邊上一個卑微的小城一躍成為統治著200萬平方英里的帝國的中心。每天碼頭,道路都有成百上千的船隻,車輛抵達羅馬,源源不斷地帶來從各地掠奪來的金銀珠寶,糧食穀物。同時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膨脹,使得對這些物資的消耗急劇增多,反過來這又導致了羅馬帝國的繼續擴張,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它由始至終都伴隨著羅馬帝國。相比而言,為了抵禦惡劣多變的海上環境 ,希臘發展起來的卻是一種互相合作的良性競爭模式。並且,後者己滲入當代西方人的精神領域。除此之外,希臘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商人進行的海外和地區間的貿易往來和本土的農民耕種。希臘城邦中的奴隸數量比羅馬少得多,羅馬經年累月的征戰,帶來財富的同時還有大批大批的奴隸,這些奴隸廣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產業,比如采礦,冶金,駕船,鋪路和大型建築的建造。可以這樣說,古羅馬的偉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隸創造的。

總的來說,希臘和羅馬的經濟發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的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只要稍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後世西方各國基本上都經由了這兩個階段,比如歐洲新帝國對非洲,美洲的海外擴張,奴隸貿易,儼然是羅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時期廣泛存在於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卻又是希臘式的重現。

政治與民主

一談到民主,我們就會想到當代西方的「人權」社會,但民主這個字眼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希臘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給予幾百人或幾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剝奪了數以萬計的奴隸與自由民參與政事的權力。當時希臘民主的要義就是:多數人的統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人生活自由。雖然此時的民主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只是對於公民的民主,但在幾千年前,這種觀點己遠遠超越了它的那個時代。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民主,我認為它們的內涵是一致的。雖然當代西方政界口口聲聲說的是「人人平等,維護人權」,可是這種民主真實存在嗎?比如美國,它的政治還是掌握在少數有錢有權的大資本家手中,體現在表象上是一個由其資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國總統。處於中,下層的公民在很多時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於「民主」的假象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民主和古希臘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羅馬早期的政治體制是仿照希臘的,後期從奧古斯都·凱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轉為君主專制,直到它的滅亡。羅馬人最大的貢獻是立法。在貴族和貧民之間的激烈的矛盾和斗爭過程中,產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銅表法》,雖然此法律依舊維護的是貴族和上層階級的利益,在那個時期卻又是文明的一大進步。之後陸續產生的《萬民法》,《公民法》,《民權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體系的雛形。尤其是《民權大法》中規定的「公民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為後世西方法律中永恆的主題。

宗教與藝術

羅馬詩人賀拉斯曾經這樣詠唱到:「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俘虜了野蠻的勝利者,文學藝術搬進了荒僻之地」。的確,早期羅馬的文化幾乎是對希臘的純粹的繼承與模仿,反映在神話與宗教上,譬如,在神話中羅馬的神幾乎是希臘神話的翻版。希臘的地母神德米德變成了羅馬的穀神塞利斯;萬神之王宙斯變成了朱庇特;天後赫拉變成了朱諾;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成了維納斯,凡此種種,舉不勝舉。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外來的宗教在各地傳播開來,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大約公元40年出現在羅馬的基督教,從出現時起,基督教很快在整個羅馬帝國興起,而此時帝國的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種精神輿論來束縛人民的思想,於是在最後一個皇帝狄奧西多時代,基督教被定為羅馬的國教,從此開辟了歐洲基督教時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廣大區域都以基督教為精神支柱團結在一起。

在教育方面,羅馬人發揚了希臘人的「學園」教育,創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體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這一體制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各國教育的主體。值得一提的是,羅馬的高等教育——當時稱為「學府」是近代大學的前身,它強調德育,指出「老師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同時也要在生活處世方面做學生的楷模 」。這種教書育人德才兼備的思想為後世所承繼。

在藝術領域內,表現在建築,雕刻等凝固藝術,以及文學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風格上有較大不同。義大利建築師布魯諾·賽維在他的《建築空間論》中指出:「希臘式=優美的時代,象徵熱情激盪中的沉思安息;羅馬式=武力與豪華的時代。」如果說,欣賞希臘建築像聆聽著一首安寧唯美的小夜曲,處處啟發你最深沉的思考和想像,那麼古羅馬建築更像是否一曲富麗堂皇的交響樂,如果說古希臘建築是精緻連續的展開,那麼古羅馬建築即是宏偉磅礴的匯聚。希臘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廟。一般用大理石建造,各種石柱支撐,簡潔典雅,從流傳後世的帕特農神廟和雅典衛城的風格上可窺一斑。古羅馬的建築是從希臘風格上繼承和吸收並逐漸發展起來的,最初羅馬人的建築多採用圓拱圓頂的營造方式,他們的神廟建築更多地採用科林斯式的圓柱,如著名的羅馬萬神殿就是極其庄嚴,華美的巨大建築,它始建於公元前27年的屋大維時代,整個廟身是一個巨大的鼓形建築式樣,上面有金光閃閃的圓頂,裡面則是琳琅滿目的浮雕,一樣富麗堂皇,氣勢輝宏。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對後世的西方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效仿古典時期的浪潮。此時出現了大量的仿古風格的建築,比如:以古羅馬凱旋門為樣本的曼圖亞聖安德烈教堂;採用古典立柱式的魯切拉府邸;結合穹頂和立柱式的聖彼得大教堂等。

除此之外,在文學、雕塑、自然科學等方面,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也為後世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活力。

當古埃及文明顯現出衰微之勢時,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婭已經發展成了人類第二個文明中心,古巴比倫文明。隨後,一支稱自己為赫楞人的印歐種族部落從美索布達米婭來到了愛琴海畔。他們就是古希臘人的祖先。公元前十一世紀,希臘人攻進了特洛伊,歐洲歷史從此就開始了。 馬其頓人菲利普征服了希臘城邦,卻沒有完成振興希臘的偉業,於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踏上了征途。他把希臘的疆土幾乎畫滿了整個已知世界,如果沒有喜馬拉雅山的阻礙,天曉得他會跟戰國七雄演繹出多少震驚世界的故事。不過亞歷山大也是英年早逝,他建立的帝國也隨後土崩瓦解。當羅馬人從希臘結果文明的火種後,也把這些遺產照單全收。

希臘所有優良的港口都是朝東的,因為愛琴海才是世界的中心。而亞平寧半島的西側,另一隻印歐種族逐漸發展了起來。希臘人後來開始跟他們做毛衣,並知道了他們就是羅馬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不僅僅學會了貿易,還學會了文字,神話傳說等一切文明,並發展成了拉丁文和羅馬神話。但他們不喜歡希臘人的政治制度。後來羅馬在通過對迦太基的戰斗中,不知不覺地征服了世界。經過了凱撒和屋大維的輝煌之後,羅馬帝國最終被基督教和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擊垮。

光輝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誕生在地中海沿岸。環地中海的文明還有黎巴嫩地區的腓尼基文明,以及北非和小亞細亞地區的文明。這個地區的歷史例證典型地說明了人類怎樣一步步地毀壞自己的生存環境。

腓尼基人的土地位於海邊,由一條狹長的海濱平原和與之平行的狹長丘陵地帶組成。這里土壤肥沃,降水充足,草地和森林鬱郁蔥蔥,黎巴嫩雪松聞名於世,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有利的地形阻止了好戰的內陸部落的入侵;給腓尼基人提供了可靠的保護;另一方面也阻礙了他們向內陸發展,向地中海發展的「藍色文明」由是而生。腓尼基人很早就發現了遍布在其國士上的木材是一種暢銷商品,對於埃及及兩河流域等大平原上的文明人來說更是彌足珍貴,於是木材交易大行其道。公元前8~前6世紀,腓尼基人度過了他們的黃金時期,但是這種繁榮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因為它依靠的是海上權力庇護下的木材交易。隨著林地迅速減少,隨著希臘艦隊在公元前480年成為海上霸主,腓尼基文明走向衰落。

在希臘,第一次大規模的破壞發生於公元前680年,原因是人口的增長和聚居區的擴大,造成了耕地的減少和土地生產力的下降。隨後希臘人開始其殖民政策,以求緩解本土上的人口壓力。盡管希臘人從其親身的教訓中痛切地認識到,保護土壤極其重要,肥料的使用可保持土地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結構,台地可防止水土流失,等等;盡管從公元前590年開始,歷代統治者為了恢復土地的生產力,號召人們種植橄攬樹及修築台地,並採取了一系列保護環境及鼓勵生產的措施,但是人口增長的壓力實在太大,以致誰也沒能阻止希臘文明在公元前339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衰落。

幾個世紀以後,古羅馬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人口的增長引起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和洪水的泛濫,這一切使肥沃的表土被帶進河流,並在河口處淤積,繁榮的都市一個接一個地消失在沼澤和荒野中。曾是古代羅馬主要港口的佩斯圖姆港在公元前1世紀被沉積物完全淤塞,整個城市變成一望無際的沼澤,瘧疾的流行使該城直到公元9世紀荒無一人。公元前200年曾出現了16個繁榮市鎮的富饒大地,在公元200年左右成為著名的龐廷沼澤。環境的惡化就這樣使輝煌的古羅馬文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地中海地區各個國家的文明興衰過程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漫長年代中造就的肥沃土地上興起,持續進步達幾個世紀;當越來越多的土地變成了可耕地,或者當土地上原先的森林和草被遭到破壞的時候,侵蝕就開始剝離富於生產力的表土;接下來持續的種植和滲透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長所需的礦物質營養。於是,土地生產力開始下降,賴土地以繁榮的文明也開始衰落。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有些國家通過征服掠奪鄰國的土地和其他資源來維持自己的繁榮,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只能延長苟延殘喘的時間,並不能避免它的最終衰落。古羅馬和古希臘文明中心永遠地北移了。

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因此,一種哲學就是一條思想之路。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存在過許多不同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學和古代中國哲學就是兩條重要的思想之路。

西方哲學之路發端於古代的小亞細亞和雅典,隨著歷史的變遷,它在走完了古希臘的歷程後又延伸到古代和近現代的歐洲諸國及至北美。這是一條理性主義的思想之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邏輯論證型的。古代中國哲學始於先秦,在以後各個朝代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思想派別。眾所周知,這是一條直覺主義之路,因為這些思想家的思維方式是直覺或體悟。

然而,除了上述兩條思想之路外,在古老的希伯來文明中又生發出另一條道路,這就是猶太哲學。這是一條奇特的思想之路。它起始於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東方但又靠近西方,處在東方和西方的中間地帶——中東地區。但是,後來的歷史卻神奇般地使之從中東而挺進歐洲,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荷蘭、德國等歐洲腹地獨辟蹊徑,開出一條新路來。斐洛、薩阿底、哈列維、邁蒙尼德、格森尼德、克來斯卡、門德爾松、科恩、羅森茨維格、布伯、海舍爾、開普蘭、列維那斯是這條思想之路上功名卓著的哲學家。它之所以成為一條新路,乃由於它是一種新的哲學,是一種既不同於理性主義的西方哲學,也不同於直覺主義或神秘主義的中國哲學,而是一種融合了理性與信仰的新哲學。無疑,這樣一種哲學對於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的發展都應該有積極的意義。迄今,猶太哲學在中國卻尚未得到廣泛的了解和認同,其價值和意義還沒有顯示出來。

C. 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起源,究竟有何偉大之處

特有的制度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文明為載體,西方文明沒有明確分界線的區域。

和中國、日本等文明不一樣的是,西方文明從希臘羅馬發端,到中世紀,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成為蠻族的土地,吸收了蠻族文化;中世紀後,文藝復興率先從從義大利開始,海洋大國從西班牙、葡萄牙逐漸衍生,英國產生了工業社會,現代文明的秩序通過殖民以及貿易開始逐漸走向世界。這個過程中,很多文明都參與到其中,究竟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很難給出回答。學者有些共識,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希臘-羅馬,生活在巴爾乾和亞平寧半島的居民奠定了基礎。

醫學、數學、等每個文明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相比較,希臘式文明對現代的影響更為突出。

單是希臘,它不是統一而且完整的名稱。希臘文明,在發展過程中處於變化的狀態,它不是個國家,而是分散的城邦。這些城邦有不同的文化。從愛琴海區域,到後來的中東和北非的疆域,都有著希臘式的文明;同樣,羅馬,也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

D. 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及特點

您好!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時期,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希臘精神得以復興,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現代文化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文化走向了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占居了統治地位。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文化
希臘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臘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最高權力屬於人民。
(1)民主政治在於全體公民執掌政權;(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務公開與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與寬恕的原則。所有這些原則都體現著一種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徹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無礙。在古希臘,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
3、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臘文明中的重要內容和最顯著的特徵。
希臘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其哲學中,如實體與存在的學說,原子論,共相說,理念論,辯證法,形式邏輯等等。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對理性以及知識和智慧的熱愛與追求上。理性、知識和智慧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嚴。追求理性,服從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也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歐洲哲學、宗教與科學,從而深深影響了2OO0多年以來西方人的社會歷史與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臘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對個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臘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獨特價值,不可重復,不可替代;這樣—種觀念在古希臘已表現得非常明顯。希臘人的個性意識突出地表現在行為處事具有自己的獨特判斷力上。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紀屬於封建時代,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愛的精神、禁慾主義以及封建的騎士精神構成了中世紀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
基督教認為人類的先祖亞當、夏娃由於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罰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這種罪感意識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
3、愛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個基本的道德原則:仁愛、信仰、希望,愛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來,愛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實處。
4、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是一種世俗精神,是中世紀封建化過程的產物,直接體現了封建的傳統,洋溢著封建的精神。騎士是封建貴族,處在封建體制中,是大貴族的附庸,必須向之效忠;同時又是自己領地的主子,有許多農奴依附於他,需要他的寶劍的保護。他有封建義務,也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誠、榮譽、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這一時期發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帶來了人類思想大活躍,大解放,在這一時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個人主義、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是以批判中世紀宗教的黑暗為起點的,針對中世紀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沒有人的狀況,提升人的地位,弘揚人的價值成為其宗旨。
2、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發現,最重要的精神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不僅僅指利己主義,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義,而主要指個人自覺的主體意識與個體性意識。西方文化中同個性自由、個人能力發展與個人主體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精神,就崛起於文藝復興時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興起於1517年的德國,後來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
四、現代西方文化精神
現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義
自由精神在西方歷史上淵源久遠,自由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立國的基礎,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現代西方自由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權:
經濟自由主義:
市場自由主義:
思想自由:
個性與意志自由:
2、民主主義和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遠流長,現代西方國家政體各異,但民主與法治的精神貫穿如一,民主與法治的潮流在當代已不可阻擋。
西方國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國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3、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和創造精神
科學的發展歷來有兩大傳統: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4、個人主義
現代西方文化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個人主義。
從西方文化的發展史看,起源於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民主與法治精神和發端於基督教的倫理精神一直貫穿始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希臘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二大支柱。
走向後現代的西方文化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結合,更重視生命價值,更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要求科學的目中要有人;理性與非理性並存,把人的情感、無意識、基本需求和慾望放在了人的面前;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結合,通過新媒體,大眾的、通俗的、時尚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與精英文化一較高下的勢頭;西方文化傳統與東方文化傳統結合,許多西方學者在反思現代化的教訓時,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重人倫,追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引起了西方的興趣。但這些走向從目前來看,都尚未定型,還處於發展、探索之中,對此作出評價還為時過早。
謝謝閱讀!

E. 西方文化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及其精神特徵

第一: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第二:中世紀,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文藝復興和啟蒙時期,希臘精神得以復興及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世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第四:現代時期,19世紀,西方文化走向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占據統治地位.

F. 關於西方這個概念,是在哪個時期開始形成的呢

很多看似非常古老的詞彙、概念,其實都是近代才發明出來的。

「民族」這個詞就是西方近代產物。

古代歐洲人更重視宗教和宗教派別,民族觀念十分淡薄。

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國人和法國人開始初步出現民族觀念。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時期,民族觀念才在歐洲和拉丁美洲普及。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看似非常古老,其實是由梁啟超在1902年首次提出的。只不過這個概念一經提出,立馬被大部分中國人所接受,深入人心。



美國在過去無力染指歐洲時就強調「孤立主義」。現在成了歐洲的「上帝」,在歐洲擁有巨大的利益,所以,美國也願意用「西方」這個概念來代指歐美,強調大家擁有共同的文化和宗教,用來削弱各國對美國的抵觸。

當然,來自蘇聯的威脅,也是歐美各國抱團,化身「西方陣營」的重要原因。

1991年蘇聯解體後,「西方」所涵蓋的國家又進一步擴大。基本上除了俄羅斯、白羅斯,所有歐洲國家都認為自己是西方的一部分。當然美加澳新等也認為自己屬於西方。

總結:就像「中華民族」是個近代概念一樣,「西方」也是一個新概念,直到二戰後才廣泛被歐美各國所接受。

當然,西方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各國都更重視本國利益,而不是西方整體的利益。

G. 歐洲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在哪裡

在隨後的兩個世紀中,西方文化在人文主義的旗幟下得到大踏步的發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科學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在西方確立了支配的地位。科學的傳統,除了帶來物質利益外,它本身也是獨立思想的偉大推動者,前有哥白尼重新發現日心說,並於1543年作出解釋,後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發現,說明人類並非上帝的創造,而只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對象。這些科學思想都有力地刷新人們的思想觀念。後來隨著機器的發明,機械力代替了人力,在西方促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這樣,無論西方文明傳播到哪裡,它的政治理想最終也會隨著物質的擴張接踵而至。西歐各國都先後掀起了資本主義政治革命,先是英國溫和的資產階級革命,後是法國的大革命,爾後又有軟弱的德國資產階級革命。

歐洲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發祥地是佛羅倫薩。但丁、米開朗其羅、達·芬奇以及後來的伽利略,都是佛羅倫薩人。義大利造就了眾多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領域,義大利也誕生了一位傑出的人物——尼科羅·馬基雅維利,他有兩部傑出的著作:《君主論》和《史論集》。前者研究了專制政權得以取勝和維持的方法和手段,後者則普遍研究了權力及其在不同統治形式下的運用。他主張賢人政治,主張「好政府,好法律」。他指出:「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餘一半或者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為人的能動性留下了足夠大的空間,然而他又承認某些邪惡勾當有助於攫取政權,如果你希望獲取權力,你就必須冷酷無情,從而為自己招來一些貶損之詞。

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等人的哲學思想,還有法國的笛卡爾和德國的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的哲學思想,都被認為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

培根強調需要一種新的方法或工具來發現真理,以取代顯然已經枯竭了的三段論式。他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思想鼓舞了多少人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探索。洛克的《政府論》以及霍布斯的《利維坦》都是在政治哲學方面極有影響的著作,對西方政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理論上的反映。洛克的權力制衡思想,霍布斯的人們理性地達成協議而同意順從於共同選擇的某個權威的思想,都是西方政治體制中的核心思想,對今日西方文化仍有影響力。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表,由於他對數學的關注和對方法的重視,從而提出了一種嶄新的唯理論的哲學體系,因此被人們譽為「近代哲學之父」。他認為歷史學靠的是人們的記憶力和想像力,不是理性的應用,因而不是知識的一個分支,這說明了他對理性的過分崇拜。斯賓諾莎的政治哲學與霍布斯不同,他並不認為民主是最合理的社會秩序,認為最合理的政府應當在合理的地方發布合理的政令,還應在信仰、教誨問題上保持迴避態度;他的將倫理學公理化也是十分獨特的。而萊布尼茲關於數理邏輯的思想,對爾後數理邏輯的發展和今天的信息技術都十分有意義。

可以說,西方文化在近代奏響了人文主義的凱歌。文藝復興不僅是人類意識的普遍覺醒,對世界和人的發現,而且是現代社會的雛形,是西方意識世俗化的決定性階段,現代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與它發生了聯系。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化的雛形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