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陝北民間地域文化有哪些

陝北民間地域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2 04:45:12

❶ 陝西地域文化的發展沿革

1、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

2、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3、大約在3000多年前,陝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4、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

5、陝北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

(1)陝北民間地域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陝西歷史文化綜述:

陝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陝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❷ 安塞腰鼓為我們展現了陝北這塊黃土地上的地域文化,圍繞我們的黃河,還有哪些詩文能同樣展示這樣的文化內涵

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❸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許多人對它有著別樣的情感。以下分享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1

一、陝西歷史文化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座落在陝北黃陵縣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餘個政權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000餘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省份,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省會西安是全國六大古都之一。兩千多年前,以古長安為起點的 「絲綢之路」開通,使陝西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發源地,都城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中西商貿集散地。唐代,陝西成為中國與日本、東南亞、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盛地。

迄今,周語、秦裝、唐禮的遺風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猶存。近現代以來,陝西是響應辛亥武昌首義宣布獨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別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陝北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秦中自古帝王州」。陝西在歷史長河中不僅展現了朝代更替的變化歷程,鑄造了民族盛衰、強弱易勢的歷史印跡,同時,也孕育和創造了豐富深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們為人類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藝術成果。

從西周「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到秦代創制隸書的程邈;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及班彪、班固、班昭,關中經學大師馬融;唐代大詩人王維、白居易、杜牧,大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畫家閻立德、閻立本,訓詁學家顏師古等等:他們的不朽著作和業績,樹起了人類文化史上的巍巍豐碑,廣為世人敬仰。

二、陝西當地特色

陝北的黃土風情,西安、寶雞的關中文化,漢中、安康的陝南風俗各具特色。

秦腔

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嗓。以西安易俗社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

皮影戲

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戲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是一種深受人民喜愛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

皮影萌芽於漢,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為全國之冠。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皮影匠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源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還有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現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地域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的剪紙,把人們喜慶、歡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470多年的歷史,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均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和傳統習慣而研製,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作出各種各樣造型別致、形態逼真的花饃,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既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其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造型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

唐三彩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再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其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形象逼真。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2

陝西的特色有什麼

陝西有很多的名勝古跡,並且還是很多歷史名人的出生地,陝西在上古文明時期就已經是中國的領地,後來一步步的發展,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劃分之後這才有了現在的陝西。

中國人被稱之為炎黃子孫,這個「炎黃」指的是炎帝和黃帝,然而這兩位傑出領袖其實誕生地就是陝西。還有華胥氏,華胥氏是伏羲、女媧等人的祖先,所以說變相來講陝西其實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除了領導人才,陝西還出現眾多文臣武將,像是鍾馗、倉頡。而陝西之前被稱之為「秦」,後來得名陝西,簡稱為「陝」。

陝西的特色有很多種,有羊肉泡饃、肉夾饃、兵馬俑、長城、黃土高原等等,在教育方面也是很多著名的大學。

陝西文化特色有哪些3

陝西省民俗文化

No、1合陽提線木偶戲

合陽提線木偶戲(又稱「合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

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趨於完整化、戲曲化。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曾多次前往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演出,影響極大。

該劇種包含了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和創造性的獨有特技,賦予提線木偶以藝術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線戲的唱腔、音樂蒼涼悲壯、委婉細膩,多具秦地特色。樂器演奏擁有錚子、截子等特種樂器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傳統劇目意境美妙、文字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性。

解放後,一些劇目被移植改編為舞台劇目,在省內外享有聲譽。該劇種目前人才匱乏,市場蕭條,直接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如何保護這一傳統劇種,是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No、2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

韓起祥和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是富有影響的陝北說書名藝人。近些年來,陝北說書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們逐漸離世,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扶持和保護。

No、3鳳翔彩塑

鳳翔彩塑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它是將粘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涼干,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件,既是兒童喜愛的玩具,也是陝西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彩繪泥偶屬於陝西省的特產,是一種泥制民間工藝美術品,也是極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其創作基地主要集中在鳳翔城東六道營一帶。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將他的第六兵營解甲歸田,落戶於此,此後這一帶就被稱作「六道營」,流傳至今。

鳳翔彩泥偶品類繁多,大致可分掛件、擺件、手玩件。其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30至40厘米的,小的只有幾厘米。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No、4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產自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的鳳翔縣,是中國知名的木版年畫產區,是中國民間年畫其中的一大流派,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被國外收藏家贊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皆有收藏。

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家宅六神畫和窗花畫六類;品種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種,現在經過木板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邰立平數十年的恢復、挖掘、整理和創新的有三百多種。

木版年畫是寶雞民間藝術中一枝古老獨特、別具風採的藝術奇葩,深受關中廣大農村群眾的喜愛。

寶雞的木版年畫主要在風翔,風翔木版年畫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線條手法,同時吸收了歷代寺廟壁畫、石刻筆法、刀功特點,以線刻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朴,生動大方;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再襯以黑色線條,對比強烈,生活氣息濃郁,形象豐滿逼真。印刷時先用顏色印染天地,再開紅光、塗胭脂、加重彩,後套黑線主版。畫面既和諧朴實,又生動別致。

No、5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

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

陝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運動中成為主角,被賦予了新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並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傳遍全國。

陝北秧歌表現了陝北群眾質朴、憨厚、樂觀的性格,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

No、6安塞剪紙

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漢族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為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

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煉,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朴,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安塞剪紙,在內部裝飾上,以隨意裝飾和意象裝飾為主,有時用意象和具象裝飾相結合,一般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鋸齒紋、月牙紋、紡錘紋、菱形紋以及雲勾、萬字、富貴、磚包城等。剪法上分雙鉸、單鉸和零鉸。

雙鉸,即折鉸,剪一些對稱圖案和局部對稱紋飾;單鉸,凡不能對稱剪的形象,就用單鉸。雙鉸和單鉸相結合,是安塞剪紙的傳統鉸法。零鉸,是將一幅剪紙局部形象分開單獨剪出,然後在紙上拼成完整的圖案。剪紙作者多不畫草稿,而是大刀闊斧,剪隨心走,信手剪來。安塞剪紙寄情寓意,頗有講究。

No、7茯磚茶製作技藝

茯磚茶,已有600年歷史,其前身為陝西「涇陽磚」。茯磚茶約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後問世,因它的效用類似土茯苓,形似磚塊,故名「茯磚茶」。2008年,茯磚茶製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茯磚茶是黑茶的一種,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藝流程分為原料選配、篩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壓制定型、發花乾燥。

茯磚茶對於消膩去脂有獨特功效,需要通過特殊的「發花」工藝,以使磚體內密布「金花」密布,這也是茯磚茶最具特色的工藝。「發花」的實質是通過控制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促使優勢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長繁殖,產生金黃色的閉囊殼,俗稱「金花」,它在茯磚茶的含量與茶葉滋味、香氣密切相關,能直接影響茯磚茶的品質。

這些民俗文化的歷史都有一定的歷史,時間總是能沉澱很多好的東西,這些文化和民俗不僅只是表面的雕塑,剪紙,或者舞蹈,它同時還體現了人們的智慧,歷史,還有人的感情。

❹ 《平凡的世界》中蘊含了哪些陝北地域文化

路遙作為一個蟄居在現代都市的鄉村知識分子,文本中濃厚的鄉土情結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情。小說中的黃土地使陝北的戀土戀鄉情結一覽無余,方言俚語彰顯出陝北文化特殊的韻味,高亢悲涼的信天游張揚了陝北人壓抑太久的人性。陝北地域風情以文本為載體體現出濃郁的陝北地域文化意蘊。

❺ 簡述陝西地域文化的發展沿革300字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陝西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

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

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陝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3000多年前,陝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

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

(5)陝北民間地域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古帝王都,陝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陝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

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陝西就有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陝西建都。此後,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個王朝先後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

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陝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❻ 安塞腰鼓的具有怎麼樣的歷史文化

一前言安塞腰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表演形式,被譽為"天下第一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重視之後,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從農村走向城市,從黃土高原遍及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舞到天安門廣場,從自娛自樂走向大屏幕,從貧瘠的黃土高原登上世界領獎台。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給黃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和希望,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純朴而颯爽的性格,張揚出獨具一格的藝術個性。二腰鼓的由來1鼓的由來鼓是精神的象徵,早期的土鼓標志著農業時期農耕型文化舞蹈的開端。《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載了原始社會的族人們將石器作為樂器並做敲打發出聲響,同時模仿各種獸類的形象和動作跳圖騰之舞;《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說明鼓的出現,把鼓與舞蹈聯繫到了一起,成為農耕時代鼓舞文化的開端,成為了民族精神特點的一種表現形式。擊鼓助陣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干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2安塞腰鼓的由來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其形成與發展,與當地的地理歷史環境及風土民情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幅員遼闊,千溝萬壑,延河蜿蜒崎嶇而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安塞自古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是抵擋外族侵犯的重要邊防之一,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地位。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同刀槍、弓箭一樣被駐防將士視為必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來襲,就擊鼓明示,傳遞訊息;兩軍兵戎相見,擊鼓助陣;征戰得勝而回,士卒又擊鼓慶賀。安塞,顧名思義為安定邊塞,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的邊界。"安塞腰鼓"也因此得名,歷經千年而不衰,逐漸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腰鼓漸漸轉變為一種大眾娛樂的工具,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慶祝豐收、歡度春節的一種民俗性舞蹈。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多。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長足性的發展,成為廣大人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方式,並被譽為"勝利腰鼓",傳播於中華大地,載入了歷史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此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安塞腰鼓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並且受到廣泛的好評。三表演形式及特點1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以集體表演的形式為主,鼓手少則數十人,多則可達數百人。成百上千人同時進行,氣勢磅礴,鬆弛相間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在一些主要腰鼓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大致相同。稠密的擊鼓聲,健碩的步伐,多變的陣勢,有力的吶喊,陽剛之美盡現其中。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的突出,要求動作的整齊劃一和隊形變化的一致,主要通過鼓手們剛勁有力的舞姿和節奏可循的擊鼓技巧表現,體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要打破貧困的生活條件和沖破思想上束縛阻礙的美好願望。安塞腰鼓有整套的表演模式和活動程式,多在喜慶節假日和廟會集會上表演。每年的初一至十五,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前先進行祭祀,俗稱"謁廟",隨後挨家挨戶拜年,接著鄰村之間的腰鼓隊相互交流,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鄰村之間的鼓隊互比互賽,鼓手們精神抖擻,熱情飽滿,此時只見鼓槌齊舞,綵綢紛飛,鼓聲震天,大地搖撼,聲勢浩大,極富感染力,一系列的活動表演令現場呈現出一派熱鬧繁榮的景象。2腰鼓的特點安塞腰鼓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具特色而又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技巧非凡,節奏歡快,難度較大。安塞腰鼓主要由跑、跳、扭、轉、閃、搖、舞、踢、打、躍、蹬、昂等多個動律要素構成,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豪放粗獷、氣勢磅礴、剛勁激昂、鏗鏘有力、渾厚雄壯、流暢飄逸、瀟灑大方、有張有弛、變化多端等特點。群眾稱贊安塞腰鼓"式子慷慨碼子硬,鼓手有股能勁,踢腿有股蠻勁,轉身有股猛勁,跳躍有股虎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叫人鼓勁"。鼓手們跟著節奏情不自禁地晃頭、晃肩、扭腰,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得到了有效的統一,達到形神兼備,精氣合一。從這些技巧中,形象地表

藝術空間作家雜志WriterMagazine2011No.5
現了安塞人粗獷豪放、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性格特徵,體現了陝北這塊黃土上勞動人民的熱烈情感,充分展現了在黃土高原上生活的人們的那種「能勁」、「蠻勁」和「虎勁」。安
塞腰鼓融舞蹈、
體操、武術、打擊樂、吹奏樂、民謠為一體,突出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的歡樂心情。
同時,安塞腰鼓以特有的風格、動人的魅力、多彩的動作和健碩的形象,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震撼,聽了讓人情緒激昂,看了讓人精神煥發。它所反應的「美」與「力」的藝術形象,充分再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形象,是黃河流域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追捧,而且在海外廣受好評,
堪稱
「中國一絕」。四安塞腰鼓現狀
腰鼓運動是陝北土地上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塞腰鼓以其風格獨特、粗獷豪邁、強勁有力、氣勢恢宏而聞名天下,它巧妙地融合了田徑和武術動作,將黃土地人民憨厚朴實、威猛彪悍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安塞腰鼓的發展命運卻值得我們反思。腰鼓傳授主要以師傅帶徒弟、老人帶新人等傳播方式為主,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腰鼓的學習者也越來越少。這類情況的出現主要歸因於腰鼓練功苦,耗時,報酬少,再加上老一輩藝術家的去世,使得很多傳統地道的腰鼓動作已經失傳。而且,一些自發的民間腰鼓隊也日趨衰敗,安塞腰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享譽全世界的安塞腰鼓,面臨著後
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這種現象不僅局限於腰鼓,甚至是陝北民間文化,無論在創作上、藝術表現上,還是在影響力上,近
些年都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
在當下的國際文化大環境中,全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意識形態正在呈現出一種強烈的趨同性,不同民族的傳統思想和習俗正逐漸消亡,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面臨著失傳的困境。這其中自然有傳統藝術和現代生活節奏不同步調、傳統藝術很難與現代年輕人產生精神共鳴的原因,同時更是現
代流行文化對於傳統藝術的一種侵蝕。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傳統文化是固定不變的,時代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意識形態脫節。殊不知,文化形態與社會背景是緊密相連而且不可割裂的。另外,有型有質的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具有更明確的經濟價值因而容易得到政府和民間投資者的重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因其精神層面的價值,因此容易被人忽略和輕視,很難得到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保護和發展難以落到實處,這是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一個共同
困境。
具體到安塞腰鼓,則表現在陝北文化發展步伐難以跟上陝北經濟的前進速度,具體表現為:文化投入比例甚小,基礎設施嚴重落後;藝術人才斷層流失,文化輔導管理人才不足,營銷人才嚴重短缺,骨幹藝術團體難以維持甚至消失;農村文化活動站點有名無實,農民文化活動單一乏味;文化產業規模小,不成系統;缺乏有號召力的作品和領軍人物,文化影響力不斷降低。
五安塞腰鼓的意識形態變化陝北的鄉間,腰鼓成為大眾娛樂的一種形式,於浪漫中
表現生命的激情,於熱鬧中追求永恆的精神動力。
安塞腰鼓時刻激勵著邊疆勇士沖鋒陷陣、誓死殺敵,同時也是迎接將士們征戰歸來的凱旋曲。它聲勢浩大,它破釜沉舟而後生,它充滿活力與激情,它象徵生命的渴望與堅韌……20世紀以來,「延安精神」廣為傳頌,「安塞腰鼓」也隨之漸漸走進廟堂,進入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視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一度在亞非拉走紅;20世紀80年代初,「第五
代導演」
陳凱歌一炮打響的《黃土地》中「安塞腰鼓」征服了西歐觀眾的心靈;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許多次大
型的國家慶典,均有
「安塞腰鼓」出場。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腰鼓宏大場面的表演展現了一種磅礴大氣的美,象徵著人應該像腰鼓表演一樣有著酣暢淋漓的生活和熱情奔放的態度。安塞腰鼓最初是作為黃土高原上人們發泄對生活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生活憧憬的一種形式,表現了高原男子的陽剛之氣,以及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時代的變遷對安塞腰鼓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安塞腰鼓從初期表現黃土高原人們堅韌精神逐漸發展成為了全中國精神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塞腰鼓」所展現出的魅力,不僅僅是陝北這塊黃土地的地域文化特徵,更是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矢志不移、勇於進取的精神象徵。安塞腰鼓不僅僅是個腰鼓,在更多時候,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符號,一種對美好事物不斷
追求、
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標志。腰鼓把中國的精神氣質全都囊括在內,它舞出了中國人的鬥志,舞出了中國人的精神,舞出了中國人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希冀。腰鼓給人以振奮人心的沖勁,使人感受到了鼓舞,感受到了希望。腰鼓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從這些變化的內涵中可以感受到我們偉大祖國的日新月異,只有國家穩定繁榮了,這些傳統元素的意識形態才會愈發地多彩。
六結語
一定時期的社會背景反應一定時期的意識形態,安塞腰鼓所蘊含的意識形態表現了安塞以及陝北人思想的變化過程———從明示軍情到歡慶喜悅,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是陝北人的魂,也是中華民族的魂,這些變化讓我們後輩深刻體會到中國的發展變化。雖然今天的中國國富民強,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忘記過去,忘記那些曾經存在的民間文化及附屬的意識形態,這些形態在傳遞一些故事,一些精神,是傳統的延續,在借西學之風的同時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展示我們民族文化形態是很必要的。傳統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它所蘊
含的文化形態也在擴充和發展,希望年輕一輩能把
「安塞腰鼓」這一傳統文化藝術以及意識形態世代傳承下去,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❼ 《紅星照耀中國》陝北的歷史文化

摘要 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斯諾實事求是地記錄了他在陝北蘇區的所見所聞,不偏不倚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紅軍將領、士兵、農民、牧民、工人、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的戰斗、學習和生活。該書出版後轟動世界,使全球第一次了解到了彼時艱苦抗戰背景下讓世界第一次看到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

❽ 在陝北地區,為什麼說山歌具有最強烈和典型的地域文化

陝北山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都是真情流露,不像那些現代的流行瞎喊。

閱讀全文

與陝北民間地域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