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理解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國家認同,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作為當代中國最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精神力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成動力。
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有機整體的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縮影和寫照。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基,戰爭年代的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與升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代表著時代前進的方向。
B. 關於文化自信的話題和內容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擻地走向未來。要讓每個中國人都對中華文化有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了解,從而將文化自信厚植於每個人的心裡。(開篇點題,引出下文。點明文化自信的作用,即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遞代積累,正是其內在的文化精神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實踐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擻地走向未來。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樹立文化自信?(承接上文,進一步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引出論點: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③首先,要知曉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各區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樹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曉自身的文化家底為基礎。現在,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家底還知之不深。舉一個例子來說,許多人從課本和老師那裡知道了安徽省全椒縣有個吳敬梓,卻不知道全椒縣還有個薛時雨。吳敬梓因為創作了《儒林外史》而成為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時雨的作品因為沒有進入課本和課堂而不為人知。薛時雨既是一位官員,還是一位詩人,寫了不少詩詞,有《藤花館詩刪》留存於世。類似薛時雨這樣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留存的作品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盤點。事實上,還有很多文化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需要我們去認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曉中華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我們的文化自信才會更有底氣。(舉例論證,要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中華文化。)
④其次,要挖掘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我們關於中華文化的知識系統,只是建立在已經發現、知曉的文化遺產基礎之上的,還有很多文化遺產未被發現。比如,甲骨文和簡帛作為重要文化遺產,雖然已經發現和收集了不少,但還有埋在地下、尚未被發掘的。現在,我們對思想史的認識主要依據的是歷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間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規族訓,它們呈現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也需要我們去深入挖掘。2008年,雲南就發現了彝族文字的舊抄本《董永記》,將其翻譯成漢語後發現,它在情節上與漢語唱本有一定區別,對於研究彝族孝的倫理具有一定意義。類似的文化遺產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華文化的豐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顯,我們才能更具文化自信。(舉例論證,要樹立文化自信就要對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進而彰顯中華文化的豐富性。)
⑤最後,要研究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方針,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徑。當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視對本地區傳統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叢書、全集等。但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研究還是不夠。又如,對於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和簡帛,需要對其文字進行深入解讀。清華簡被發現之後,不少學者都在持續不斷地識讀其文字,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還有一些更難的文字需要識讀。可見,樹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來研究我們的文化。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才能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樹立文化自信。(舉例論證,要樹立文化自信還要研究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C. 為什麼要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在人類文明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和本質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清晰把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回顧黨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革命能屢遭坎坷仍克敵制勝,改革開放能屢遇困難仍奮發前行,探究深層原因,都是因為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在發力。
每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總能作出科學判斷和正確抉擇,重要原因就在於堅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提升了人們的思想認知,明確了前進方向,賦予人們智慧和力量,也必將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依據和根本。
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
文化越自信,越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就越強。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自信是立國之基。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是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民惟邦本、居安思危、和而不同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標識,是我們自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和根本。
D. 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初三政治
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2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
E. 怎樣看待中國從文化焦慮到文化自信
這個題目也太大了不是專家極的人物很難回答出來,中國的文化焦慮。其實文化包括的太多了。我也不敢稱大拿了,查一下資料吧。
文化焦慮是一種社會集體心理狀態,具體指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集體對民族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迷惘、質疑乃至失望情緒的集中反映。
文化焦慮是「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語境中的重要癥候,與現代性的文化焦慮具有明顯區別的是,這種文化焦慮有一種文化生態背景缺失中的身份飄忽,文化並不能在此尋找到它曾經匡扶過的人的主體,是一種絕望與幻想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精神現象。在文化哲學的視野中,進一步審視文化焦慮背後的形成機理、制度關懷、精神區隔、政治訓導,有助於釐清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制度、真理與謊言之間的緊張關系。
一種濃郁的「文化焦慮」,彌漫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國門的打開,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外來文化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湧向中國。以節日為例,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狂歡節等各種洋節在我國日益熱鬧,而國內的很多傳統節日則被冷落。盡管我國各地正不斷加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但我國的物質和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還是在以驚人的速度衰落,城市和鄉村裡的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大地的人文景觀隨著「舊城改造」和農村模仿城市的時尚建設不斷消失。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呼籲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焦慮中有深沉的反思和憂患意識。因為,任何一種知識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有延續性的,現代知識和文化的傳承不可能斬斷歷史來進行。
文化自信來源歷史深處。泱泱大漢、煌煌盛唐,當這些盛世湮滅於歷史的長河時,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紮根在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所以,當人們談到兵馬俑,談到絲綢之路,甚至談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滿懷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 這種自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文化自覺。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21世紀面對全球化發展格局,人類需要重新闡釋文明的價值,重新定位本民族文化對世界的意義。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的文化自信心也在增強。費孝通先生曾認為,文化自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對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就此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基於中華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未來中國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如何健康發展的自覺。
所謂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歷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設文化強國就無從談起。當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優勢加緊文化輸出,進行文化滲透,推行文化霸權,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國文化發展的自主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加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
,對於國學進行「補課」也能夠明晰文化自信的發展路徑。人們對於文化自信來說,其實並非僅僅是一個國內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國際問題。即只有碰觸到國際文化的環境,我們才能夠懂得文化自信到底是什麼。對於文化自信來說,在國際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至關重要,但是如何展示卻是一個問題。國學無疑就是最好的形式,近年來,我們國家不僅在經濟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文化上也進行了對外合作和交流。一個至關重要的例子就是各個國家孔子學院的建設。孔子學院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其實就是對於文化自信最好的展示。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重視國學「補課」的整體過程,明晰文化自信的發展路徑。
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時候,樹立文化自信心,培養文化自信
力,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核
心內涵。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時代面對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強
勢文化的沖擊之下,對自己民族文化尤其是其文化核心價值
觀,在世界民族文化格局中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充分認同和肯
定。因此,這里的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價值比較的結果,而
不純粹是一種自我陶醉或者盲目自大,抑或不是敝帚自珍式
的自我封閉,它既來自於對自我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充分認
識,更是來自於對民族文化中世界性、普遍性價值的深入理
解。
以上資料來源與互聯網,從不同角度回答了文化焦慮和文化自信。
這些問題其實沒有太多實質意義。比如中國人全球分不是第一的。那麼中國人到哪裡中國的文化就傳播到哪裡。比如全球第二大語言是中文。中國語言文化是讓外國人羨慕不以的。我是搞心理學的其實國際上心理學大師都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比如悟人道性理療病網提到的:
榮格與道學
說到榮格與中國文化的情緣,不能不提起石頭。榮格的自傳里說起他七八歲的時候,常常會坐在石頭上想:「我是那個坐在石頭上的『我』,還是上面坐著他的石頭呢?」「石頭是我,還是我是石頭」的想法,頗有點像「莊周夢蝶?蝶夢莊周?」這也許就是榮格與道的一種緣分吧
其實中國人走到哪裡都是中國文化的活廣告。了解中國人間接的就了解了中國文化。
從全球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影響力,這方面大局的去看中國文化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自信,可是又有幾人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呆過研究過全球文化和從而看清中國文化對全球文化的影響力呢?
我感覺文化焦慮多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感覺到各樣的文化沖擊而找不到自己國內文化的強勢吧。比如韓劇熱、國際大片熱,各種外國的知識和節日沖擊。各種進口車的使用。外國貨好但是出過熱已經不再是熱潮了,因為國外就業難。文化迴流和文化出口讓中國人找到了自信。當下國際化的環境下。我也在研究本土心理學。並且創立了性理療病與心理學結合的本土心理學------醒悟療法。其實文化自信是靠,本土的東西推向國際是 中國人自己干出來的而不是看了幾篇空洞的文章就能找到文化自信的。
F. 廣東省高中政治必修3大題如何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那麼,如何才能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
所謂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歷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設文化強國就無從談起。當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優勢加緊文化輸出,進行文化滲透,推行文化霸權,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國文化發展的自主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加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
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應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貢獻了眾多澤被人類的發明創造。古代中國在天文歷法、數學、農學、醫學和人文科學等許多領域,都曾領先世界。進入近代,中華文化的發展雖然緩慢了,但其獨特性仍為世界所稱道,在世界上仍具有重要影響力。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時就認為:「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同時,中華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鮮明特徵。這一鮮明特徵使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競爭發展格局中能夠博採眾長而生生不息。可以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只要我們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就能使中華文化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這是我們培養高度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
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應深刻認識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始終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對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作了全面總結。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黨長期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對我國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方向、發展目的、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發展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只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緊緊抓住當前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具備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就一定能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我們培養高度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國外優秀文化成果。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這是我們在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時需要著力把握的。
G. 文化自信為主題的題目有哪些
文化自信為主題的題目如下:
1、《悠悠文墨貫古今》。
2、《文化共時代一色》。
3、《民族文化,代代傳承》。
4、《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5、《歲月失語,經典能言》。
6、《粗糲能甘,紛華不染》。
7、《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8、《涵養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於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於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
H. 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這是著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彰顯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闡明了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文化、用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遵循。
(8)如何理解文化自信題目擴展閱讀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其意義就在於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I. 2022年高考作文題目解讀
新高考1卷作文試題分析:以圍棋的三個術語入手,每個術語是下棋的方法,如何下好圍棋,基礎部分必須扎實,創新思維才能突顯。圍棋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有許多精闢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具有偉大的時代價值。題目在於引導青少年要腳踏實地,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努力創新。
題目擬定(建議):夯實基礎,點亮人生;創新不能拋棄傳統;樹文化自信,必久久為功;借古人智慧,創未來人生。
新高考2卷作文試題分析:題目以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為契機、北斗相關精神和民族精華為觸發點,緊扣時代主題,關注青年成長,引導青少年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思維,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堅持下去,努力開創美好未來。題目主要講理想、奮斗、堅持、創新。
題目擬定(建議):努力奮斗,超越自我;心懷理想,守正創新;堅守初心,永不言棄。
2022年作文甲卷試題分析:甲卷以紅樓夢為題材,以「大觀園題名」的不同名字為題眼,突顯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尤其是中國漢字的魅力。題名既要符合情景、講究意蘊,也要高雅大方、不落俗套。
出題人目的是要說明:一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很強的解釋力。二是受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三是要有創新思維,學會融會貫通。因此,題目主要考察學生的創新意識。
題目可以這樣擬定(個人觀點):創新,迎接美好未來;傳承與創新;創新發展,美美與共;發揚優秀文化的魅力。
2022年乙卷作文題目分析:以奧運為題材,以科技、經濟、文化等素材聚焦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發展,突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優勢。讓青年感受到祖國的繁榮與強大,中國夢實現是歷史的必然。題目主要說明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奮發圖強,積極進取,做好民族復興的「接力賽」。
題目擬定(建議):奮發有為,不負青春;以青春之我,創明日之輝煌;感恩時代,奮發向上;做一個有為的中國人;卓越無止境,跨越不停歇。
J. 高二政治:我們應該如何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
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都是永恆的。
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
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
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西方文化自覺反思
從世界的視野來看,西歐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歐洲社會決定性地進入了現代,啟蒙的中心思想是理性,理性用以正當化人們的信仰,並以之規范社會的公(甚或私)領域,亦即以理性作為構建「好」社會的基礎。
韋伯指出,啟蒙在現代社會中,不是理性的勝利,而是一種他稱為「工具理性」的勝利。工具理性之特性,不是導向普遍自由的實現,而是他所謂的「鐵籠」的出現。韋伯對啟蒙的理性的反思,導引了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與後現代主義對啟蒙、對現代性的全面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