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贛南客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歷史上一直處於贛南中心的贛縣,其地居贛江源頭,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撫百粵,東接八閩,西連三湘,加之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物阜年豐,成了最早接納南遷中原漢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發祥地、中轉站、大後方之一。贛縣於漢高祖6年初建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縣名,《山海經》上有關於贛縣上洛山一帶有「木客」的敘述,是人類對客家贛南最早的記載。作為贛閩粵金三角客家源頭行政建制第一縣,世代客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鷺、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楊仙嶺等古跡,獨具風韻的搶打轎、燒瓦塔等客家民俗留傳至今。
從贛南各縣市姓氏源流資料來看,河東片唐朝宋以來世居姓氏較多,以寧都、石城為代表,河西片明末清初回遷姓氏居多,有的縣佔百分之六、七十。他們中的一部分進入贛南後,再循著北上至贛中之吉安,贛西之安福、宜春、萍鄉、萬載及湖南之醴陵、瀏陽、平江,至贛東之銅鼓修水等縣,大大擴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區域。因而,贛南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一個說法,比較貼近實際:客家民系,形成於贛 南,成長於閩西,成熟於梅州,發展於海外。
B. 關於江西的問題,請了解的人指點.(有懸賞)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因「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稱江右。歷史上的江西人文薈萃、經濟發達,是中國文化大省之一,有「文章節義之邦」之稱。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九江、景德鎮、萍鄉、新余、鷹潭、贛州、宜春、上饒、吉安、撫州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前列。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姜夔、黃庭堅、楊萬里、朱熹、陸九淵、文天祥、汪大淵、宋應星、湯顯祖、詹天佑、陳寅恪、傅抱石、梅汝璈、古龍、李安等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若群星燦爛,光耀史冊。
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八一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的中心就在贛南的瑞金。江西為中國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5萬人之多。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江西全省現有人口4139.8萬人(包括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江西經濟總量不斷跨上新台階,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作為一個農業比重較大的省份,糧食、油料、蔬菜、生豬、蜜桔、淡水魚類等農業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隨著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化經營步伐的加快,傳統農業正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生態農業前景可喜,綠色農產品正成為重要增長點。治湖治江治山的「山江湖工程」被聯合國專家譽為跨世紀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的範例,養豬、制沼和種果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方式在贛南實施取得良好效益,正逐步向全省推開。
江西相繼建設了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形成了汽車、機械、電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紡織、醫葯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布局日趨合理,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茁壯成長,主要工業品產量成倍增長,一批工業企業和產品接近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1954年,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在洪械廠誕生,毛澤東主席筆寫信嘉勉,稱贊「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工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現在江西是我國重要的殲擊機、教練機、直升機生產基地之一。鳳凰系列照相機,為國內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國產相機,被譽為「民族相機工業的一朵奇葩」。江鈴汽車、昌河汽車、冰箱壓縮機等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貴溪建有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廠,年生產能力20萬噸,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銅礦。景德鎮陶瓷,國之瑰寶,素以「薄如紙、明如鏡、白如玉、聲如磬」等獨有的特色享譽中外。
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多方籌集資金,江西持續加大對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了一大批骨幹工程,基礎設施大為改善,為新世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96年通車的京九鐵路,從南至北穿越江西26個縣、市、區,在江西境內長達700餘公里,佔全線總長近1/3。已建成昌九、昌樟、溫厚、九景、黎溫等多條高速公路,總里程達659公里。。全省現有4個民用航空港,開通了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幾十條航線。
江西大力實施「科教興贛」戰略,初步建成了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和科技體系。全省教育投資逐年增加,有效改善了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基本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和掃除壯年文盲的目標。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全省共有普通高校32所,培養了大批各類人才。南昌大學已通過國家教育部考核進入全國高等教育「211」工程。在加強科技應用研究、加快成果轉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文化事業異彩紛呈。廣播電視事業飛躍發展。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果。體育運動生機勃勃,成績斐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江西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全面的思想保證、充分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輿論環境。堅持用井岡山精神教育廣大幹部群眾,先後建立和合名了一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井岡山革命紀念館以及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被列入首批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江西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業正日益成為江西經濟新的增長點。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以及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已成為來贛客人必游之勝景。
《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了江西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並將在「十五」期間著力實現「三大突破、三大發展」。即:對外開放要有大的突破、主攻工業要有大的突破、城鎮化發展有大的突破;縣域經濟要有大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要有大的發展、科教事業要有大的發展。
【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章江、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江西人文】
贛文化概述: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羅貫中、羅欽順、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年)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明初江西派又稱江右詩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以艾南英為首的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文化三大重鎮:洪撫吉
吉-廬陵:
吉安,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吉安,是古代江南的佛教發祥地;吉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生產中心基地;吉安,是長江中下游的青銅王國。。。
以大文豪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為代表的2855名進士、18名狀元,繪就了"隔海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絢麗畫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社會考中狀元,這固然不易,若能囊括"鼎甲"中的全部第一、二、三名,則尤被視為奇跡,然而在明朝的公元的1400年和1404年兩屆蟬聯的"鼎甲"中第一、二、三名全都是吉安人,且公元1404年"全國統考"第一名至第七名全為吉安人,這種盛況不僅空前,也是絕後的,故古代稱吉安為人文薈萃的名區。
南宋名相、文學家、膠泥活字印刷試驗成功第一人周必大;愛國詩人楊萬里;辛派詞人劉過;天文科學家曾民瞻;農學家曾安止;明代《永樂大典》主編解縉;傑出的地理學家羅洪先;理學大師羅飲順;理財名臣周忱;外交家陳誠;多才多藝的畫家郭詡;人力耕地機的發明歐陽必進等先後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撫-臨川: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
「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涌現的生動寫照。
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涌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佔三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佔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洪-南昌:
南昌,這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城,位於長江南岸贛江下游,土地廣袤而肥沃,這里是贛文明最早的發源地。煌煌千年,在此孕育而生。然而,探尋南昌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0萬年以前。
相傳,黃帝的樂臣洪崖來南昌西山掘井修煉,創制音律,洪崖井一時成了人們爭往的勝地。南昌也得名「洪州」、「洪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西全境屬九江郡管轄;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令御史大夫灌嬰率兵「渡江定郡地」,進駐南昌,次年灌嬰正式設置豫章郡,從此,豫章一名成為古代江西的通稱。
唐初的滕王閣,氣魄宏大,結構靚麗,登樓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贊賞不絕。唐宋之時,南昌水路發達,商業繁盛。章江門外,滕王閣下,商船往來,日夜不息。詩人韋庄有詩為證:南昌城廊枕江煙,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綠遮仙尉宅,落霞紅襯賈人船。
明朝時期的南昌城,一度進入了鼎盛時期。在南昌民間,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句民彥: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說的就是當時南昌城的盛況。據史載,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親臨南昌,命都督改建南昌城,南昌城門由原來的十二座減為七座,城市的防守卻更鞏固了。改造後的南昌七大城門分別是:章江門(今章江西路與榕門路交接處)、惠民門(今船上路與南浦路間)、廣潤門(今船山路、棋盤街、直沖巷交叉處)、進賢門(今永淑路、系馬樁交匯處)、順化門(今八一大道、儒子路交匯處)、永和門(今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交匯處)、德勝門(今勝利路與陽明路交匯處,八一橋旁),當時的南昌府管轄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武寧及寧州,范圍不會比今天小。
千百年來的風流依然孕育了眾多傑出南昌才俊:南州高士徐孺子、南朝名臣鄧琬、北宋詩人黃庭堅、明戲曲家「曲聖」「崑曲鼻祖」魏良輔、正德狀元舒芬、元代旅行家汪大淵、明理學家魏良弼、特立獨行的畫家八大山人朱耷、音樂家程懋筠、畫家黃秋園、法學大家梅汝璈、華語武俠小說一派宗師古龍(熊耀華)。。。。。。
2000年來,南昌一直都是贛文化的中心,來自江西各地的才子們在這里交融、創作,從這里走向全國,成就了兩宋以來光輝燦爛的江西文化:徐稚下陳番之榻乃有千古美談、黃庭堅夢枕洪都創江西詩派、湯顯祖仙居百花洲而作臨川四夢、豫章社匯聚節義江西才子、東湖畔的「東湖書畫院」開創江西畫派、隱居青雲譜的八大山人、豫章十景、繩金塔、佑民寺、西山萬壽宮、梅嶺、天香園、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多少江西風流。。。。。。
http://bk..com/view/7824.htm
C. 江西歷史文化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
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
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
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3)贛文化如何走向全國擴展閱讀: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江西境內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勸學篇》註:「邗越古國名」。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厘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和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D. 請幫簡述中原文化對江西文化的影響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贛(江西)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越文化、吳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不斷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終發展成贛(江西)文化。總體看,贛(江西)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
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
(4)贛文化如何走向全國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諸多子系統。
從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E. 贛文化的介紹
贛文化泛指贛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贛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越文化、吳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不斷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終發展成贛文化。總體看,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1從地域角度看: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諸多子系統。1從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