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協調
沖突:隨著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越來越得到重視,並掌握著巨大的社會資源和話語權。某些狹隘的唯科學主義人士搞「科學霸權主義」,對來自人文的思考持粗暴的排斥態度;而有些人以「科學哲學」等學說宣稱科學知識都是社會建構的,且對科學技術造成的社會、環境、倫理等問題持批判否定態度,使得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產生分裂和對峙。
協調:對於人類生存發展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避免將科學知識凌駕於其他知識之上,防止科學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對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深刻理解科學的限度,用正確的人文理念指導我們的生活;站在人文理性的高度關注科技的發展,以社會先進文化來引領科學技術文化,使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為經濟社會健康全面發展服務。「環境科學技術」就是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綠色文化的良性互動產物。
㈡ 你認為科學教育應如何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現代教育思想既重視科學教育,又重視人文教育,主張將二者統一起來,在實踐中相互結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作為一般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重視根據自己的工作對象的特點,結合工作環境條件的實際,將科學教育落實在教育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將人文教育的意義融會於學生的心靈,在真實的教育生活的情境中,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在認識層面上,要通過我們對於科學事實的把握,教會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科學活動和科技成果的人文價值,將科學研究視為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和人生意義的復雜的社會活動,反對為科學而科學的簡單化思維方式,同時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將科學精神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在人生態度上,堅持求真、求善與求美的統一,充分挖掘科學教育內容的人文價值,將科學教育建立在服務社會、促進人類進步和增進生活幸福的堅實基礎之上。
㈢ 科技和人文的關系
綜述:科技與人文是相互對立又相互緊密結合的關系。科技是客觀存在的,而科技的發展是為了推動人類的發展,人文更是以人為本為核心。
分述:
1、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實踐基礎構成科學與人文相互貫通的契合點。
馬克思曾深刻揭示科學與人文的關系:自然科學是關於人的科學,說生活有它的一種基礎,科學有它的另一種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科學從一開始就與人性相關聯,與人文擁有共同的人類實踐基礎,「人的自然科學或關於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
科學認知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不具有特殊的獨立性,無法超越人類其他文化而存在,這就決定了科學與人文價值的互通。
美國科學史家薩頓也認為,沒有同人文科學對立的自然科學,科學或知識的每一個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樣是人的。科學研究具有人文向度,「不論科學變得多麼抽象,它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本質上都是同人道有關的。每一項科學成果都是博愛的成果,都是人類德性的證據」。
2、在科技與人文的有機互動中,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實踐活動不斷向前推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
一方面,科技創新為人文精神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條件和現實支撐,使人文精神的現實展開與不斷升華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對科技創新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人文精神為科技創新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人文精神把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作為認識和實踐的最高准則,直接關注人的發展目的與意義,表現為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的理解、維護和追求,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首要內涵。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理想,科技創新是手段路徑,人文精神是目標願景。
自然科學不是一項超越價值的事業,就研究者來看,科學研究由作為價值載體的人來操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凝結,任何科學的研究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一定思想理論的支配;就研究對象來看,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並不是抽象的與人無關的自在事實,而是具有主體性特徵的「屬人的事實」,必定蘊含人的價值因素。
同時,社會價值因素對科學研究及技術應用產生的影響也是實質性的,無論在創造新價值上還是實現新價值上,科學創新都表現出社會性。
所以,沒有人文精神導向的科學技術是盲目的,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項實踐活動,如果不能給人或社會帶來好處,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或幸福的增加,它就不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也與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相違背。
4、科技的創新發展,不論何時何地,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滋養。
義大利學者加林說,「如果是人文主義重新發現了對人、人的能力和人對各種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麼科學試驗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觀、企圖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應當歸功於人文主義的影響」。
14世紀出現的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考的價值,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帶來了懷疑主義的復興和批判精神的傳播,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為近代科學的發展清除了思想障礙,奠定了深厚的人文藝術背景。
㈣ 文化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1)科學技術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整個文化的氛圍中存在和發展;
(2)傳統文化尤哲學和宗教傳統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3)教育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直接和基礎的作用;
(4)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方向起著引導調控作用;
(5)科技文化與人文精神是互補而統一的。
㈤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與協調
(一)社會文化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與科學技術文化緊密關聯,並由此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默頓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提出的「清教主義促進英國近代科學的制度變化」,以及「李約瑟難題」——「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誕生」的解答,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協調
1.要防止科學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對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深刻理解科學的限度,用正確的人文理念指導我們的生活。
2.必須以社會先進文化來引領科學技術文化,使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為經濟社會健康全面發展服務。得到廣泛提倡的環境科學技術就是為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綠色文化的良性互動產物。
㈥ 科學需要人文導向做出分析
一、科學與人文的二分法
科學的發展促進技術的更新,有些技術產品損害人類利益、威脅人類生存;於是科學和人類利益之間關系問題稱為科研熱點、生長點和擴展面,人們用二分法概括為科學與人文的對立統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對立統一。
因為用詞不當,引起思想爭論。筆者認為,該用「人本」時就不要用「人文」。中文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在英文中是一個詞即Humanism。《現代英漢綜合大辭典》Humanism詞條的釋譯為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年第1版)。在英文中可通過上下文認定Humanism的詞義,而在中文中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詞義差別通過漢字「文」、「本」和「道」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來,應該酌情選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和人本主義(Humanism)兩大思潮」、「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都是正確的譯法。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對立統一」的提法用詞不當。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科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有人認為科學精神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對立被消解了。
恰當的提法為「科學(精神)與人本(精神)的對立統一」。
1、科學和科學精神的基本定義
①科學是分科建構的真理性知識體系以及人們追求真理的實踐活動(科研活動)。
②科學精神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2、人本和人本精神的基本含義
①人本是人的根本地位——主體地位,人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
②人本精神是人類追求價值的寶貴精神。
價值是主體認定的客體對主體的積極作用。
二、科學需要以人為本
1、科學研究需要人本導向——努力增進人民利益。
現代科學研究是群體性事業,需要大量的經費。科學研究要有頂層設計、宏觀導向。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十九大報告
2、科學應用需要人本導向——嚴謹危害人類利益。
科學研究無禁區、科學應用有法律。科學應用是科學理論轉化為實用技術。危害人類利益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包括經驗技術和科學技術(狹義的科學技術是應用科學理論的技術)。例如,原子彈、生化武器等等。
一些國家立法禁止克隆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衛生部2003年發布《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其中第四條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㈦ 文化的變革對科技是否有推動作用你認為呢
文化變革對於科技確實會產生推動作用,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文化也是上層建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然會影響科技的發展。因為科技它就對應的生產力,自然是經濟基礎。
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快速進步,可以說西方第1次科技革命,第2次科技革命我們基本都沒趕得上,但是為什麼我們能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趕上西方幾百年才走過的路程,因為我們有正確的思想,我們的偉人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中石科技的發展,所以我們走的很快,我們的方向是對的。所以我們很快趕上他們的步伐,哪怕說現在在一些領域還有差距,但我們實力的提升,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