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湖旅遊景區特點
景區總面積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蘇州太湖旅遊國家度假區、東山景區、旺山景區、穹窿山景區,涵蓋了吳中環太湖旅遊的核心區域和精華資源。
吳中區占據了太湖60%的水域和大部分島嶼,擁有80%的蘇州丘陵山體,獨占國務院規劃的太湖13景的6處。擁有國家4A級景區6個,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家,名村2個,國家級文保單位7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9項,古鎮古村古建築、文物古跡和人文遺存遍布全區。 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突出「文化太湖、綠色太湖、健康太湖」主題,致力把吳中環太湖打造成集太湖山水、橋島風光、休閑娛樂、居住度假、文化會展、體育賽事、商貿購物、游樂世界為特色的濱湖度假休閑勝地。
『貳』 太湖的文化傳說
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治水祖師夏禹奉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裡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贊不絕。大家看過《西遊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溫,結果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只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裡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據科學考證太湖真正面貌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海灣,由於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後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於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他是「海的兒子」。
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歷史記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後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志,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後,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不再進入越國了。」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於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後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對於范蠡的功成身退,終得善果,歷代的政治家和文人們感慨頗深,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叄』 請問吳江好玩的旅遊景點
1、同里古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
2、靜思園:位於蘇州吳江市近郊,國家4A級旅遊景點,號稱「江南最大的私家園林」。
3、震澤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西南部,為江南五大桑鎮之一,被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授予「中國蠶絲被之鄉」。
4、吳江博物館:位於吳江市區江陵南路,展示了吳江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5、東太湖生態園:位於吳江區太湖東岸,是整個吳江濱臨東太湖地區的重要水岸系統。
更多關於請問吳江好玩的旅遊景點,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37714163273624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肆』 吳文化到底起源於哪裡
「吳」的形成。相傳3100多年前商代晚期陝西岐山下周部落的首領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三兒子季歷有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叫昌。周太王認為周部落以後的興旺要靠昌,太伯、仲雍估計周太王想把王位傳給季歷,並且傳給昌,於是他們兩人假借采葯為名南奔梅里(即今無錫市梅村鎮),並按照當地土著人的習俗斷發文身(便於下河捕魚、打獵掩藏),來避開季歷,這種謙讓的美德傳誦至今,故今稱太伯為至德。後來周太王果然立季歷為王,並傳給昌,昌就是開創周朝的文王姬昌。太伯、仲雍在荊蠻之地與當地的土著人為伍,受到當地人的愛戴,於是成立了「勾吳」國,這就是「吳」的形成。「吳」同「魚」、「吾」、「無」同音,與吳地土語音相似,最早這個「吳」字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當時是以魚的形狀出現的。太伯、仲雍的南奔同時帶來了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就是吳文化。
文獻記載:《史記·吳太伯世家》、《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都有關於商末時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兄弟奔吳的記述。
《史記·吳太伯世家》《正義》:「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
《史記·吳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虞國大夫宮之奇的話說:「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以上文獻說明,太伯、仲雍因避讓王位,由中原而來,在無錫開創了吳文化。
吳地區域性文化在研究史上的三個階段。梁啟超為提出吳越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由衛聚賢先生倡導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提出了「吳越文化研究」,此為第一階段;五十年代江蘇省文博界尹煥章等專家根據出土文物(1954年6月發現於鎮江丹徒縣煙墩山的宜侯夨簋。西周康王時期的,銘文達120餘字的青銅器出土於江南地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郭沫若、唐蘭、陳夢家、陳邦福、岑仲勉、譚戒甫等知名學者根據銘文探討了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和早期吳國的歷史。宜侯夨簋出土於寧鎮地區的丹徒縣境,早期吳國的政治中心或太伯、仲雍南奔之地)提出了「考古吳文化」的概念,認為吳文化就是吳國文化,此為第二階段;八十年代在無錫市堰橋鎮崛起了由農民創辦的以吳地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園林——吳文化公園,並成立了民間第一家社科研究機構——吳學研究所,提出了吳地區域性大吳文化,此為第三階段。
吳學研究所提出的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性大文化,它是由先吳文化、吳國文化、後吳文化三個歷史時期組成的。先吳文化是從距今一萬年的太湖三山文化以及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崧澤文化(距今6000-5000)、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馬橋文化(距今4000-3000,夏末商初),有時我們把共同文化特徵的河姆渡文化也列入序列,這是考古文化階段,是吳文化的源頭;吳國文化是從商末岐山下的周太伯、仲雍南奔吳地梅里與當地土著荊蠻結合,建立勾吳古國,經過近700年,25代君王的傳承,傳至夫差滅國;從越國滅吳,楚又兼並越,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轉為大一統下的一個地區,稱為吳地,以後經歷代王朝更替,從統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到統一,作為一個地域,它的文化繼續存在並在不斷發展。又與中原文化及各區域文化呈現有同有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獨具強烈個性的地域文化風採的後吳文化,我們稱它為吳地文化,或稱吳中文化。這一萬年的歷史走向,說明吳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吳地的地域范圍到底有多大?經過我們對吳地文化的研究,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吳文化,它的存在不是靜止的,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也在變。它不是孤立的,必然與橫向發生聯系,不同地域的劃分,不是隨心所俗的,通常以地理的自然環境所蘊含的不同特徵,物質的精神的不同基礎和形態,由此而構成區域的標准。所以對大吳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長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形象地說是以太湖為腹心,上海、南京作首尾,蘇州、常州、無錫、鎮江、杭州、嘉興、湖州為節肢,旁及南通、揚州的一個地域整體。
吳文化與無錫的關系(三個發祥地)。3100年前太伯帶來中原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吳文化,開創了江南文明,成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也造成了吳地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上世紀二十世紀初,無錫民族工商業崛起,出現六大資本集團:榮(麵粉大王、棉布大王榮德生、榮宗敬)、唐(唐保謙、唐驤廷)、薛、楊、周,從他們發跡的背景來分析,他們中有依仗官僚發跡的如楊家,楊宗濂、楊宗瀚辦業勤紗廠;有半官半民的如薛家,薛南溟、薛壽萱辦永泰絲廠;有全民間行為的榮家,榮宗敬、榮德生的保興麵粉廠。這此實業家和工業的形成使無錫一躍而為全國居上海、天津和廣州之後與武漢並列的第三大工業城市,無錫成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農民從以前手工業、農業為主的農商經濟模式走向發展農工商復合型經濟模式,無錫成為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無錫工商業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大發展,得益於無錫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這種吳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責任心使吳地人奮發向上,努力爭取,開拓創新,尚德務實,開創了如此宏大的局面。
『伍』 蘇州吳江怎麼樣
還可以,知名企業也比較多的,靠蘇州和上海都比較近,吳江市區到蘇州市區15分鍾私家車,到上海也就45分鍾左右。吳江盛澤絲綢之鄉,經濟十分發達,桃源服裝紡織之鄉,工作好找。說了多了也沒用,自己去了才知道。。
『陸』 哪個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是吳文化和越文化共同的社會物質文化基礎
是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面積36900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江蘇省蘇南地區,浙江省的嘉興、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其中江蘇省佔53%,浙江省佔33.4%,上海市佔13.5%,安徽省佔0.1%。
太湖流域在明朝以前屬於同一個行政區域。太湖流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當地居民通行吳語。
『柒』 太湖新城的吳江太湖新城
吳江太湖新城於2012年1月成立,是蘇州「一核四城」城市格局的南部板塊,原名為吳江濱湖新城,2013年1月更名為吳江太湖新城。行政區劃由原橫扇鎮與松陵鎮合並而成,與合並後的松陵鎮、省級東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全區總面積200平方公里,下轄4個辦事處、38個行政村、16個社區,常住人口20萬人。
地理位置優越,人文底蘊深厚。太湖新城處於長三角城市圈核心地帶,西瀕東太湖,緊靠大運河,東望上海市,北近蘇錫常,南眺浙江省,是吳江區委區政府所在地,距蘇州城區16公里。區域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蘇嘉杭高速、滬蘇浙高速、蘇州繞城高速、318國道、227省道、230省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可以迅速連接長三角各大城市和主要港口。特別是,吳江撤市設區後,蘇州軌道交通4號線的開工建設,使得與蘇州市區的同城效應日益顯現,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太湖新城自吳江建縣以來,一直是縣治(元代為州治)所在地,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經歷太湖新石器文化、吳越文化以及湖城、四都遺址文化,著名文化古跡遍地,文人墨客眾多,人文歷史源遠流長。
『捌』 吳江太湖新城的發展是怎樣的
太湖新城的崛起,從本質來講是吳江由運河時代走向太湖時代的標志,
吳江太湖新城憑借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集商務商業、旅遊休閑和居住功能
於一體,以綠色生態、以人為本、交通便捷、
的立足點,充分展現城湖一體、水綠相依的獨特魅力和「樂居吳江」的高
尚品位,是現代化與傳統共生共存的太湖明珠,更將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可
持續發展生態新城。
吳江太湖新城堅持高標准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吳江具有生命力的總部經
濟、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集聚區;蘇州南部具有競爭力的商貿商務、高端
居住集中區;長三角乃至全國具有吸引力的休閑旅遊度假區。太湖新城,
從一張白紙到如今的美麗畫卷是前期高起點規劃的完美驗證。
吳江撤市設區至今,知名開發商不斷進駐,新城吾悅廣場、華潤置地萬
象匯、水秀天地相繼建成並營業,閱湖台音樂噴泉、東太湖生態園、蘇州
灣美食天地、吳江中學、北外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的開放,蘇州文博中
心、蘇州第九人民醫院、韓國學校的規劃,吳江在交通、醫療、教育等領
域的同城化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玖』 吳江有什麼好玩的啊
吳江同里好玩的地方很多,門票是80塊錢一張,可以游幾大景點:退思園、三橋、崇本堂、珍珠塔、明清街、羅星州、肖甸湖森林公園。通票,很劃算的,並且附近還有個同里湖。同里景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城18公里,全鎮總面積62.54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同里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古鎮距蘇州1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去周庄10公里,到吳江僅6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里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范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其他景點:靜思園:靜思園位於蘇州市吳江近郊,同里古鎮往西3公里處,佔地100餘畝。陳列著大量靈璧奇石,著名的「慶雲峰」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肖甸湖森林公園:肖甸湖森林公園面積近4000畝(水面2000多畝),面積之大,綠化之好,生態之佳,江南少有。 平波台 師儉堂 孔廟 小九華寺 影視基地 圓通寺 陳去病故居 麗則女校 耕樂堂 三橋 明清街 小橋流水 南園茶社 明清建築群 退思園 羅星洲 嘉蔭堂 崇本堂 珍珠塔景點 王錫闡紀念館 慈雲寺塔 慈雲禪寺 垂虹橋
『拾』 蘇州太湖三山島的十類文化
一、地球科學文化——太湖隕擊坑 祖國唯一的一處隕擊坑——太湖,它的佐證地在三山島。在三山島的厥山,南大王爾康教授發現了五通組石英岩遭受沖擊變質的標准特徵——震裂錐,這是我國正式報道的首例;在三山島的澤山,南大王爾康教授在泥盆紀五通組石英岩顆粒中發現了遭受沖擊變質的直接證據——沖擊變形紋,這是多組密集嚴格平行的變形紋,不但穿過了石英顆粒,而且穿過了石英的再生長邊緣,這一發現證明石英晶粒曾經遭受過超高壓的沖擊變質,後一現象在國際上屬於首次發現。
二、遠古文化——三山文化 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遠古人類發祥地之一。1984年在三山島發現了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舊石器(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1986年11月舉行的吳文化學術討論會上,人們稱之為「三山文化」,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又不斷發現骨器,大熊貓臼齒,食雜類靈長目丫型齒面臼齒及十萬年前舊石器(一次性打擊)
三、風景名勝文化 她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中的一級景點,景點面積135公頃,三山島面積1.6平方公里,250餘戶,800餘人口,春秋時呼三山,因一島三峰相連而得名,秦漢曰:洞庭山,晉為蓬萊,明叫「小蓬萊」。又稱筆架山、金龜山等。在臨湖秀山之處,素有十大最勝跡,十古寺廟,十古碼頭,十古井,真是十全十美。
四、吳文化 三山島為吳文化發源地,據《尚書 禹貢》載,虞、夏之際(約公元前21世紀)震澤(今太湖)列揚州之境,時有部落陶臣氏、烏陀氏、鴻蒙氏和若繇余氏游居太湖一帶,因助夏禹治太湖水患有功受封賜,其中若繇余氏居地(今蘇州一帶)封為吳,《史記》及《吳縣志》均有記載。據《吳縣志》卷三十三,壇廟祠宇一百二十一頁,水平王廟條第十二項末有詳細記述。今三山島有吳祀祠、及小姑山,小姑村95%以上為吳姓,三山島跨吳縣、吳江、吳興。
五、太湖流域寺廟文化 三山島最具代表性,在1.6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十座寺、廟、庵、堂。有春秋時的吳祀祠————娘娘廟,唐朝、咸通九年和十三年的中峰寺和三峰寺、新南寺,每0.16平方公里一座寺廟(240畝一座)。應該說佛教從東漢明帝永正十年(公元67年)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九百餘年,她的以慈為本,深入民心。
六、洞穴學文化 1984年4月9日———11日冒著風雨前來三山島考察、規劃的蘇州市園林管理局黃瑋先生,義務為三山島設計總體規劃進行實地踏勘。在義保小組人員的陪同下,於4月11日下午五時一刻,在清風嶺西南麓沿湖處,發現石灰岩溶洞遺跡一處,從4月12日上午八時開始試掘,至14日挖進了深6米、高2米、寬2米半,至此溶洞已明顯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當時使人欣喜若狂。在溶洞出土的泥中發現了舊石器,一平方米約100餘件。
七、人文文化 三山島有250餘戶,800餘人口,28姓,堂名33隻,其中大姓10戶,以吳、秦、查、許、張、潘、倪、黃、薛、徐。吳姓後嗣世居三山。
八、明、清古建築文化 目前保存得相當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還有七——八座,可以讓人們追憶一番五百年來三山島歷史的蹤影。
三山島橋頭的九思堂,為明代建築,它偏柱楠木鼓凳,上有鳳參牡丹官帽頭,下有對角方磚渡方步,,為三品官的住宅,姓宓,子孫在解放後的1956年或1957年間,曾到東山區政府尋祖,據說在遼寧鞍山鋼鐵廠,當時有轎車來。
清儉堂現有房屋54間,典型的清代建築,建於清戊戌春月彀旦(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建造人黃發祥,號黃十萬,其建築風格、廳、堂、落地長窗雕花等,不亞於東山雕花樓。
山東的師儉堂,格式與清儉堂相似,但略小,建於清嘉慶辛酉春月彀旦(嘉慶6年,公元1801年),有大廳、書廳、樓、偏室等,目前建築完好。
橋頭的薛氏念劬堂、許氏四宜堂都很完好,小姑吳氏荊茂堂等。
九、石雕、石碑、墓誌銘文化 石雕有唐代的彌勒佛、六腳雕花香爐座、雕龍香爐、蓮花座、唐.三峰禪寺碑額,唐.八角巨井,唐.順濟橋,清.嘉慶六年江蘇府太湖分府石碑一塊,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5年)烈女牌坊二座(散件),清道光八年和十二年秦氏宗祠碑記三塊,石雕八仙,歸泉,以及吳氏墓誌銘,石三角陰亭,柱磉石等等不下數百件。
十、自然環境、民俗民風文化 三山島沒有毒蛇,但有碗口粗的蟒蛇,三山島沒有鼬,但有獐等動物。鳥類也很豐富,有紅嘴紅腳黑身的鷯哥、鷹、貓頭鷹、捉鳥鷹、鴛鴦、紅嘴海鷗、鸕、布穀鳥、杜鵑、白頭翁、黃春、斑鳩、野鵪鶉、野鴨等。
三山島的民風相對較淳樸,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婦女出門頭上都帶草帽。三山島至今仍沿用古老的磚灶,而煙囪頂端卻是花色繁多,有梅花形、品字型、玉蘭型、亭子型、平台型、重疊型、橋型等等不下20餘種。
三山島已發現古生代寒武紀(距今約六億年)三葉蟲,奧陶紀(距今約五億年)鸚鵡螺、鷹嘴貝、蜂巢珊瑚、海百莖、海螺以及藻類化石。
三山島不僅是吳縣、蘇州、江蘇省的驕傲,而且是祖國的瑰寶,有朝一日將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讓世人為之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