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以及文化
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以及文化
傣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舞蹈藝術苑中的一朵奇葩,它體現著傣族人民的靈魂、心聲。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以及文化,歡迎參考閱讀,希望你喜歡!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舞蹈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積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語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現象,傳承著民族審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不同的社會群體、風尚習俗,都哺育、陶冶著不同的審美心理,同時又塑造著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風格。本文擬從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徵及亞熱帶風情、擬獸舞及圖騰崇拜、藝人及藝術家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影響等四個方面來探尋傣族舞蹈風格的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以求對其有一個文化層次的深層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間的平壩地區和江河之畔。那裡風光綺麗、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史書記載,大約兩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們就已進入「蓋房建寨、定居種瓜」的農耕時期,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長期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安定環境之中,故而人們具有清新、雅緻、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傳入,成為傣族的全民信仰,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普度眾生」不同,只主張「自我解脫、自我拯救、積善行、修來世,最終達到涅槃」。因此,它的舞蹈風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樣雄闊、壯美,有救眾人於水火的氣勢,而是比較柔婉、秀美,與秀麗的山水風光融為一體。如「蠟條舞」,這是一種由女子表演的儀式性舞蹈,舞者兩手各托一支燃燭,在鼓、鈸等樂器的伴奏聲中起舞。主要動作是兩手向內或向外劃圓旋繞,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種「三道彎」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時做緩步流動,燭光隨著舞姿的變化而搖曳,營造出端莊、典雅、安靜、祥和、虔誠、神秘的氣氛。煙燭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帶有祈福、祝願的含義,希望通過這種舞蹈儀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夠在光明中超脫、升華。又如廣為流傳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經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編的。舞者身穿白衣,頭戴瓔珞,手執蓮花,乘金孔雀傳經,這些白衣、蓮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審美心理的寫照。再如獅舞、象舞等都源於佛經,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這種「佛在舞中」的現象也是傣族舞蹈風格的一大特徵。
二、水文化特徵及亞熱帶風情
(一)傣族民間舞蹈的亞熱帶風情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樹高聳,蕉林處處。人們都住在干欄式竹樓上,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優美寧靜,一派南國田園景象。在這種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溫和、善良,民間舞蹈洋溢著亞熱帶特有的風情。
1、安詳、舒緩的動律
傣族民間舞蹈安詳、舒緩的動律,來自他們勞動生活的環境,來自他們傳統的審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氣炎熱的亞熱帶地區,人們自然喜歡樹陰和水,喜歡明月和繁星,勞動生活的節奏也不能過於激烈,勞動後歸來清洗潔凈,飯後大家和著輕緩的鼓聲自由跳舞。素以潔凈、愛美和擅長歌舞聞名的傣族,就是這樣把水的清純和水波流淌的輕柔,化為他們安詳、舒緩的舞蹈動律。此外,人們生活在亞熱帶與動物相處,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對這些珍禽異獸的藝術升華,使之成為動態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眾不同程度地保存著原始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農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使他們對自然界充滿親切感,人們之間和諧、融洽。小乘佛教傳入後,教度所宣揚的「唯我獨善」、以佛祖為榜樣的積德行善與原有的傳統觀念相結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心理,融為安詳、舒緩的動律,貫穿於舞蹈動作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間舞蹈的動態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勻的節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輕擺;舞步或踏或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地。這種均勻的舞蹈動律中,有孔雀的輕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緩、穩健的步態,更在象腳鼓、鈸等樂器和諧打擊的伴奏樂聲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賞心悅目,沁人心脾。鼓平穩的節奏、綿延的`樂音和舞蹈均勻的動律相呼應,增強了安詳的氣氛和熱帶的風情。
2、「三道彎」與「一順邊」的舞姿造型
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還體現在舞姿造型上。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和手臂關節的彎曲,其淵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切感情。從古越人的鳥圖騰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發展。孔雀的自然形態也有「三道彎」的特點,傣族人民通過對孔雀的仔細觀察,進行孔雀舞的藝術創作並於後來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順邊」的美,則源於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手與腳同出一側而形成「一順邊」的特點。傣族雖然居住在山谷間的平壩上,但山地的動態特徵也反映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尤其是婦女,她們在擔水、挑谷、揚場等勞動的步態和形體中就有「一順邊」的特點。作為舞姿造型的「一順邊」,又和審美情趣有關。「三道彎」與「一順邊」兩者融合後形成的體態,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亞熱帶風情的舞蹈
傣族民間舞蹈都充滿亞熱帶風情,比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腳鼓舞」「嘎光」「依拉賀」「嘎甸(蠟條舞)」等。
(二)水文化特徵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潤萬物,勤於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愛水、勤於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徵之一。人們勞動歸來,先洗濯後才吃飯。村寨內的水井上,設有精緻、美觀、塔形井蓋式的小建築物,以保持水源清潔。這種風俗是古代祓禊習俗的延續。祓禊,源於祓禊與「三月三」有關的習俗,後來雖因地區與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這一天,或者內容已與水無關,但水節是辭舊迎新的年節,其形式雖和「浴佛節」的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但沐浴更衣、以水互相潑灑、賽龍船等項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風,又是古越人「習水便舟」的發展,潑水節的三四天中,人們歡歌起舞,表演各種民間舞蹈。在帶有祓禊古風的節日中,人們所表演的各種舞蹈也就帶有水文化的特點。
三、擬獸舞及圖騰崇拜
在亞熱帶叢林中,常有珍禽奇獸出沒。比如孔雀、馬鹿、猴子、大象、魚、蝴蝶等動物,是原始游獵時期的傣族先民最常相處的善良夥伴。人們觀察它們的種類、形態、習性,久而久之,這些動物就在他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狩獵而歸、喜慶捕獲的時候,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所跳的動作自然是那些穿梭印在他們頭腦里的動物形象及其動作姿態。無意識地再現這些動物的簡單動作,逐漸成了他們表達滿足、喜悅等情緒的方式。隨著見識范圍的擴大,他們就能模仿更多動物的更為復雜的動作姿態,於是也就產生了早期的孔雀舞、馬鹿舞、猴子舞、魚舞、蝴蝶舞等舞蹈。
以象舞為例,傣族地區氣候炎熱、森林茂密,古時即有「乘象國」之稱,至今仍常有象群出沒其間。人們對象懷有好感,以掌心手背相合,前後甩動來模仿大象鼻子的動作。傣族人民只要一跳舞就用象腳鼓為之伴奏,小象腳鼓舞動起來,舞步靈活跳躍,舞蹈以斗鼓、賽鼓為基本內容。斗和賽中以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躲閃,最後抓住對方包頭或帽子為勝。只要有節會、慶豐收、大型儀式或舞蹈就要打象腳鼓,而傣族人民只要一聽到鼓聲就會從四面八方擁來合著鼓聲盡情舞蹈。
另外,傣族人民對孔雀的喜愛和崇敬已經帶有一定的民族圖騰崇拜性質。這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傣族是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據說「傣」的含義就是和平,傣族就是和平的民族。他們把美麗、善良的孔雀視之為吉祥、幸福、純潔、和平的象徵,把自身的情感都寄託在孔雀身上,並把它看作自己民族的象徵。傣族人民喜愛孔雀、崇尚孔雀,當他們贊頌孔雀的時候,也就是在贊頌自己的民族。孔雀舞代表了傣族舞蹈的最高水平,是傣族舞蹈風格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藝人及藝術家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影響
談論傣族舞蹈的風格,就不得不談到楊麗萍這位著名的傣族舞蹈藝術家。她對推動、發展傣族舞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藝當隨時代。今天創造的民族民意舞蹈作品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再創造而成的。白族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甩脫了表層的描述,把創作的意向、內含的意蘊,與由此而生發的形式美,融合成一個趨於完美的統一體。使人們在耐人尋味的形式美中,彷彿看見一個純潔、高尚、典雅的精靈,漂游在森林中,徜徉在小溪邊,是那樣坦盪自如、高尚嫵媚。她在表演舞蹈《雀之靈》時,每片肌膚都好像在吟詩,都好像在講述一個美麗的故事。她的手乃至每根手指的關節,都能表演出極其細微的舞蹈詩情,有如五根琴弦一樣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震顫和頻閃。她用手和手臂的細膩動作描繪了孔雀走路、喝水、抖翅、覓食等情態,讓人們通過她的手和手臂的動作,感受到一隻活生生的、人性的孔雀。她把這種手影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審美的高層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傣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舞蹈藝術苑中的一朵奇葩,它體現著傣族人民的靈魂、心聲。今天的傣族民間舞蹈在藝術內容、表現形式、舞蹈風格上有著飛速的進展,在不失其古樸、稚拙的原始風貌的同時更真摯直率、浪漫自由。傣族舞蹈正走著一條由傳統娛樂方式向舞台藝術升華的道路,其審美趣味也更具有時代感。人們在參與和觀賞傣族舞蹈的同時,也在追求自我個性情感的呼應,並獲得自娛和超脫的審美感受。
中國民間舞在不斷孕育時代精神的過程中流傳數千年不衰,在不斷加入新的審美情趣、新的文化因素中,愈發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只有在對本民族文化深切理解的基礎上,以最富特色的形式美、情趣美體現本民族的文化精粹,才能使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面對現代文化的沖擊,傣族舞蹈更需在本民族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博採眾長、立足傳統、銳意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舞蹈精品,在絢麗紛呈的舞壇中獨樹一幟,以嶄新姿態邁向新世紀。
拓展閱讀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介紹
聚居地
傣族主要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於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地理風貌
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做「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谷倉」的美稱;德宏地區「芒市穀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悠久歷史
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傣族為「哀牢」,隋唐稱傣族為「哀牢」、「烏蠻」、「白蠻」;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元明時期,「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
語言文字
傣語屬東亞語系,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傣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1]
宗教信仰
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
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採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伙,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後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如今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舞蹈特點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折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❷ 舞蹈的主要藝術特點有哪些
一、從物質外化形態方面來看,舞蹈的藝術特性就是舞蹈形象是一種直觀的、動態的形象。它具有:1、直覺性,舞蹈形象是一種直觀的藝術形象,它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視覺器官(眼睛)來進行審美感知的。這就規定了在舞蹈作品中所要表現和說明的一切,都必須通過藝術的形象直接地表現出來。舞蹈舞台上沒有「過去時」和「未來時」而都必須是「現在時」。2、動作性,是由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人體的舞蹈動作所決定的。舞蹈作品由一系列舞蹈動作所組成的舞蹈語言的不停頓地發展、變化來完成。3、節奏性,是人們對時間的一種知覺,又稱節奏知覺,它是客觀現象的延續、順序性和規律性的反映。節奏一般可分為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內在節奏,即人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在人的機體內部引起的各種不同節奏的發展變化。這種內在節奏會轉化為外在節奏的各種形式表現。所以,內在節奏是外在節奏的基礎,外在節奏是內在節奏的表現形式。外在節奏又分為聽覺的節奏和視覺的節奏。聽覺的節奏,是聽覺對象在時間上有規律的變化,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等。而視覺的節奏則是視覺對象在空間上作有規律的變化,如線條的由短而長,形體由大而小、高低相間、曲直有序等。在舞蹈中,節奏一般表現為舞蹈動作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4、造型性,舞蹈必須具有造型性,這是使舞蹈動作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條件和主要的因素。造型性本身,就要求了動作的構成具有美感的形象,它必須是經過提煉和美化了的最生動、最鮮明、最有表現力,也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動作。造型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體動作姿態的造型;一是舞蹈隊形、畫面的造型,也就是舞蹈的構圖———舞者在舞台三度空間所佔據的地位和活動的路線。
二、從內在本質屬性方面來看,舞蹈的藝術特性是抒情性,這是舞蹈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所決定的。有些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人的復雜的情感狀態,用人體的動作卻能予以充分的表達。所以,用人體動作的舞蹈語言來表現語言、文字和其他藝術語言難以表現和描繪的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和豐富、復雜的情感就成為了舞蹈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特徵。在生活中,我們把表現人的各種情感和情緒的動作,稱作「表情動作」。舞蹈中的表情性動作,主要是以生活中的表情動作為基礎,經過藝術的提煉、組織、美化、加工而來的。舞蹈即能表達自然情感,也能表達社會情感。善於抒情,也能敘事。
三、從藝術展現的方式特點來看,舞蹈藝術是綜合性的。舞蹈是一種以人的身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但是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離不開音樂、詩歌、美術等因素,它們同樣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舞蹈的形象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象。隨著舞蹈藝術表現更為復雜和多樣的生活內容的需要,特別是產生了舞劇這種舞蹈體裁後就使得舞蹈藝術的綜合性發展到更為高級的階段。它把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聲光等藝術都融合在舞蹈藝術之中,這就極大地增強和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能力,同時就相應地促進了舞蹈藝術更高的發展。
❸ 什麼是民間舞蹈文化最根本的特徵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文化的關系如何
民間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生而緣起的,是一種深深植根於廣大群眾社會生活中,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舞蹈。各民族的民間舞蹈都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特徵,它們都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集體繁衍,不斷積累發展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勞動與生活的縮影,是個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區性,廣泛的群眾性,穩定性與變異性同在,自娛性與表演性交融。 民間舞蹈屬於民間文化的研究范疇, 根據上述民間舞蹈的特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徵。第一. 以人體動態保存與表現文化的特徵。民間舞蹈具有繼承性特點,舞蹈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藝術,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 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徵會在舞蹈中留下痕跡, 成為生理的、心理的文化因素, 並在一定環境中通過舞蹈者的表演展示出來, 從而起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作用。民間舞蹈非語言文字文化特徵, 具體表現在:一,舞蹈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等有古文化印記。民間舞蹈是從原始舞蹈中發展而來的。本民族的古代生活的文化特徵,會成為生理的、心理的、形態的、神態的等特殊的形象標志保存在民間舞蹈中。這個民族所使用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構成了這個民族的舞蹈語言,從而表現出該民族舞蹈的文化。這些舞蹈到語言或舞蹈文化有的是可以被外族理解的,有的則不能被外族接受。這正是這一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徵。第二. 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特徵 民間舞蹈具有群眾性的特點。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是在群眾之間通過具體人進行傳承的, 所有表演者都是在本地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的陶冶下, 逐漸掌握該地區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 展示其特有的風格韻味。同時, 表演者的身體素質、體態、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等, 無不直接影響到民間舞蹈文化的掌握與傳承。因此, 民間舞蹈能手、民間藝人, 不僅是民間舞蹈的繼承者、傳播者, 也是民間舞蹈的創造者、發展者, 當他們移居到別處時, 又會促進新地區的民間舞蹈的發展。因此, 對具有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研究, 也是探討民間舞蹈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第三. 在一定環境中進行傳承的特徵。民間舞蹈具有自娛性的特點,參與者即是表演者。民間舞蹈在動態傳承過程中,應該有一個特定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激勵舞者,感動觀眾,在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質,並能准確的掌握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的風格。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共同學習,相互激勵,即興創造,並在節日、儀式等活動中進行表演,不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將舞蹈傳承下去。第四. 隨著社會改變而發展的特徵。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間舞蹈活動逐漸減少,但是由於歷史的傳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許多民間舞蹈依然在民俗活動中發揮著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時代又賦予民間舞蹈許多新的社會作用和新的舞蹈形式。在外來文化不斷融入的今天,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件長期的工作。第五. 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的特徵。民間舞蹈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 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有兩方面的途徑,一是民間舞蹈被戲曲、雜技等其它藝術形式所吸收, 擴展了舞台藝術的表現力。二是民間舞蹈素材, 經加工後既可以編寫成民間舞教材進行教學, 或創作新的舞台節目, 是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創作民間舞節目還是編寫民間舞教材,都要能反映本地區的審美心理, 保存本民間舞蹈原有的表演規律與文化特徵, 並能為提升民間舞蹈的品位注人現代因素。民間舞蹈是歷史、文化積累和發展的結果。民間舞蹈文化特徵是一個地區政治的、經濟的、地緣的、歷史的和民俗的多元因素融合的結晶。作為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 民間舞蹈的非語言文字文化的傳承性與文獻典籍、史跡考古一樣具有記載人類智慧與文明結晶的同等意義。而且, 民間舞蹈又被稱作是一切舞蹈創作之源。追根溯源, 民間舞蹈中所遺存、蘊藏著的豐厚文化養料, 正是我們開發舞蹈資源的一座寶庫。 中國民間舞蹈形式多樣,且生動優美。在民間流傳的各民族舞蹈都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它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民間舞蹈是一個大的舞蹈范圍,指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民族舞蹈形式。民族舞蹈指的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各種具體的民族舞蹈,兩者含義雖不盡相同,但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舞蹈中一些不適應時代精神的部分,會逐漸消失,而舞者們又會把新的認識和時代精神融入其中,使民間舞蹈富有時代感與生命力,附和著時代跳動的脈搏。
❹ 草原文化型民間舞蹈的表演中,其文化特點是如何體現的
動過動作
❺ 漢族文化多姿多彩,獨具魅力的漢族舞蹈文化是怎樣的
漢族文化多姿多彩,獨具魅力的漢族舞蹈文化是端莊大氣的。
3.歌舞是漢族民間舞蹈中常用的藝術手法。表演又可分為載歌載舞、伴歌載舞等。漢族舞蹈文化流傳甚廣的各種秧歌、花燈、花鼓,大都屬於這種民間舞蹈。歌舞結合,相得益彰,可以表達祝賀和敬意:可以描寫勞動的喜悅,刻畫不同的環境;你可以生動地說出你的心情和愛情。歌詞中既有傳統部分,也有即興部分,可以自由運用。以上就是對漢族文化多姿多彩,獨具魅力的漢族舞蹈文化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❻ 從審美的角度概括中國舞蹈的藝術特徵有什麼
第一,載歌載舞。
中國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如漢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採茶燈」、「花燈」,滿族的「莽式」,維吾爾族的「麥西來普」,藏族的「弦子」,這些都是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
第二,廣泛利用道具。
這些道具有:手絹、扇子、花綢、頭上戴的帽子、面具、腰裡綁的腰鼓、腰鈴、腳踏的高蹺,以及各種道具如:傘、燈、刀、劍、棍等。
第三,形象鮮明、情節生動。
中國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個故事為依據,舞蹈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第四,自娛與表演的統一。
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記錄中華民族舞蹈發展軌跡的文物圖像和文字,連綿不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
❼ 中國舞蹈有什麼特點
樂舞中蘊涵著民族精神的深層意識。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平衡的歷史發展進程,為我國樂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斕,內容豐富的壯麗畫卷。中國舞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舞蹈品種繁多,異彩紛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種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調。但也不難發現,中國舞蹈是一個整體,有著共通的神韻和風貌,且不說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頻繁交流,相互融會,就是娛人和自娛、專業和業余、宗教和世俗、宮廷和民間……也無不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糾結的狀態。其間,無論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還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業舞蹈等,均在舞蹈百花園中佔有一席之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樂舞蹈、伎樂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則是中華舞蹈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方面。
❽ 舞蹈在文化中的作用
現在,舞蹈已是我們文化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門藝術了,它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對象。特別是群眾舞蹈正成為廣大群眾自我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群眾舞蹈」的舞蹈者,職業五花八門,生活五光十色。當職業的舞蹈創作較多地強調舞蹈的本體或自律之時,我們的群眾舞蹈卻以其五花八門的職業、五光十色的生活拓展了舞蹈的表現領域。在「群眾舞蹈」中,舞蹈與生活的關系似乎更廣闊、更密切、更深入;其舞蹈作品中所呈現的生活也似乎更率性、更質朴、更本色。它的獨創性在於從具體生活出發,群眾舞蹈」表現的大多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平凡生活中卻處處閃爍著普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閃爍著高尚的「人性之光」。群眾舞蹈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不可脫離的組成部分,它給大眾生活的多姿多彩填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拉近了大眾同舞蹈之間的關系,完美體現了「生活需要舞蹈,舞蹈更需要生活」!
❾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大家都知道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麼大家了解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嗎,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1、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於「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於大文化范圍之內,並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並具備一定審美特徵的藝術表現形式,並且順應自然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結合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風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於全民信教。觀看藏舞表演時,可以注意舞者雙手的動作,雙手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美的想像,這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和信仰。這種舞蹈姿態所反映出來的心理願望既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文化思想。
藏族民舞的表演風格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此外,氣息的運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藏族民間舞蹈的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呼吸方法協調一致,最終達到藝術之升華。藏族民間舞蹈表現感情之奔放、含蓄、熱情、沉著,以及節奏之明快、緩慢,都是通過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並貫注全身,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
藏傳佛教在祭祀禮儀中,採用頭戴各種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間舞蹈成份而編排的程式性舞段,成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來驅鬼求神、造福來世、宣揚佛法天命、解說因果關系和表演佛經故事等的宗教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混雜而成。表演時,沒有歌唱,氣氛庄嚴、肅穆,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青海地區又稱作「跳欠」。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歷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青海各大藏傳佛教寺院,如塔爾寺、隆務寺等,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
隨著嗩吶、法號、螺號、鼓鈸等奏出的洪亮而庄嚴的樂曲。擔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們,頭戴各種神、獸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順序出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樂曲伴奏下,這些「鳥冠虎帶」的諸神一邊接受著信徒們的伏地磕拜,一邊列隊環繞寺院表演場地,揚手、提足地旋轉前進,以此作為整個《羌姆》活動的序幕。緊接著一組組具有專題宗教內容的神舞蹈,如突出顯示神靈無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剛神舞」,表現地獄中小精靈們相互玩耍、嬉戲的「骷髏舞」,為人間帶來福祿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經中「捨身飼虎」、「因果報應」等佛經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諸多的神獸舞蹈中,要數「骷髏舞」和「鹿神舞」最為活潑可愛、舞蹈性最強,也最受觀眾的喜愛。雖然這兩個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卻絲毫沒有宗教桎梏下的肅穆、陰森感。為了活躍氣氛,在連續的節目間隙,時而還插入由僧侶們進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賽的活動來娛樂民眾。
有不少人認為目前的藏族民間舞太守舊,沒有突破人舊模式了,許多已經加以改進的具有所謂「現代意識」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我們的確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達上的創新,脫離了現代的審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強其時代感,保持其新鮮活力。那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過分強調「原生態」會不會太過於保守,反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會說了:但你能說《酥油飄香》它不「原生態」嗎?是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原生態」並非將最原始的東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間的原生態舞蹈,一直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
總之,藏族傳統民舞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因而,藏族傳統民舞猶如雪山深處一朵鮮為人知的聖潔高雅的雪蓮花。民間舞蹈具有奔放、熱情、粗獷、剛健的性格特徵,內容極其豐富。因此,我們要不斷繼承和創新藏族傳統民舞,使之發揚廣大。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勞動和宗教,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加上了音樂並運用化妝、裝飾、服裝、道具來加強舞蹈的表現力,服裝起著裝飾和烘托舞蹈表現的作用,並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從岩畫、壁畫、唐卡、彩陶、國畫等資料上看到舞蹈藝術和服裝的發展情況。
早在公元八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開創了「跳神舞」活動,隨著「跳神舞」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飾藝術。時代發展至今,舞蹈的服裝,是以舞蹈為主進行設計的,是為舞蹈表演服務的。因此,服裝的式樣、色彩、裝飾,都由舞蹈本身的內容決定的。
舞蹈表現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藉助服裝來表現,因此舞蹈服裝設計在主動性上受到了舞蹈主體的約束,舞蹈服裝設計者在設計前需要與編導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編導的意圖和舞蹈反映的主體和內容,使服裝與舞蹈和諧一致,只有協調一致才能產生完美的藝術效果和視覺效果。
有著歌舞海洋之稱的西藏,不但各地區、市、縣有著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飾也有較大的區別。有些舞蹈熱情奔放、豪爽、強烈、粗曠,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靜、歡快、活潑,像藏族弦子舞。而鳳儀亭在選擇表現藏族舞蹈內容的服裝上,著意用不同的色彩來進行設計,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紅色給我們感覺溫暖、激情,使人聯想到陽光、火。
在舞台上,紅色最突出,顯得非常鮮明、美麗,使人感到光彩奪目,所以表現一些熱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紅色。如特有感染力的西藏昌都地區的熱巴舞,不僅從舞蹈形式上還是從歡快的鼓點聲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這個舞蹈的熱情和奔放。鳳儀亭的藏族舞蹈服裝大多採用紅色或者用紅色裝飾,這樣就會取得較好的視覺效果和表現效果,也可調整紅色的明度和純度,會產生更多不同色階的紅,如粉紅色,給人一種嬌美、清純羞澀之感。
表現柔美、恬靜的舞蹈,一般採用粉紅色較多。像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中表現母親河的舞蹈,設計者就用較寬的粉紅色作為裝飾邊,既有藏民族特色又表現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紅、朱紅、桔黃這些典型的暖色調,它給人興奮活潑、華美之感。黃色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鮮明,往往會在獨舞和領舞中採用。
另外,鳳儀亭在製作藏族舞台服裝時候,除了顏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純度較低的色調,比如黑色、藍色、咖啡色等的協調,它可以與其它色彩對比採用,能起到襯托的作用,尤其是進行裝飾的時候,這種深色能使裝飾紋樣突出,使整套服裝鮮艷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強烈、明亮、歡快。無彩色中的金、銀色是華麗的顏色,在舞蹈服裝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裝飾和點綴的作用,尤其在舞台燈光的照射下,更能發揮其特有的光亮度和華麗感。
在造型設計上,鳳儀亭的設計觀點是舞蹈服裝不受流行因素的影響,主要受舞蹈內容的影響,也就是說舞蹈內容所要表現哪個地區、哪個民族,設計者就採用哪個地區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飾,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造型變化和色彩的變化,當然,如果能融合盡時尚流行元素,鳳儀亭也絕不會吝惜。
在面料的選用上,舞蹈服裝不需要考慮氣候冷暖影響,它的選料要配合舞蹈動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懸重感、彈性和輕盈度,要用面料去盡量體現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的美感。 舞蹈服裝通過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現給觀眾一種美的視覺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氣氛,使舞蹈能夠更好地表現舞蹈的主題。
藏族自古以來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矯健的體魄,悠久燦爛的高原農牧文化和勞動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
藏族民間舞蹈的分類
藏族民間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兩大類,廣場自娛性舞蹈主要有諧、卓、果諧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諧、熱巴、囊瑪等。從流傳的區域看,果諧、堆諧、朗瑪諧等主要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流傳在金沙江流域廣大地區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諧、卓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各類舞蹈正逐漸流行擴大至西藏全區及外省藏族居住區,並帶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
藏族民間歌舞種類形式繁多,各類舞蹈在漫長的歷史文化中經過群眾的創作和濡染又因地區自然環境的不同而韻味不同、風格各異。如卓豪邁粗獷,諧柔美開朗,堆諧細膩精湛,果諧灑脫奔放等。但是作為一個民族舞蹈藝術的整體看,它的總體風格又是統一的,規律也是一致的。如「舞袖」成為藏族各類舞蹈中最常見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動作形式和表現手段,藉助「舞袖」來表達舞蹈者的內心感情,烘托舞蹈氣氛。另外膝部有規律的屈伸和顫動,也是藏族各類舞蹈均有的典型性動作。
藏族民間舞蹈的總體風格
藏族民間舞蹈是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藝術形式,其風格特點體現在舞蹈形象的動作刻畫上,表現在伴唱曲調的旋律特徵和歌詞上,又因農區、牧區、林區、半農半牧區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
藏族民間舞蹈體會的基本特徵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傾),這一體態特徵既有受壓迫的宗教心理痕跡,更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身體協調,帶有較強藝術性的創造,因此從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種美感,即勞動形成的身體各部分動感協調的美。藏族民間舞蹈體態的另一個特徵就是「一順邊」,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為主動、手和腳同出一側所形成的「一順兒」舞蹈動律,成為一種高原特有的姿態優美,嫵媚動人的體態特徵。
藏族民間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包括:膝部有連續不斷、小而快、有彈性的顫動和連綿柔韌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這個「屈」除了要求顫膝外,也包括懈胯,由於這一律動的特點,使藏族民間舞蹈下肢主動,上肢松馳,形成自上而下,欲動先屈的動律特點,從而使舞蹈給人一種飄逸而又沉穩的感覺。
藏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與歌唱藝術關系密切,形式多樣。其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樂伴舞、歌舞樂一體。
藏族主要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
藏族歷史悠久,居住區域廣闊,由於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勞動生產、風俗習慣的差異,民間舞蹈形式極為豐富多彩,風格韻味各有不同,又因為方言的關系,漢譯音的不同,同一類型的民間舞蹈形式卻又有著不同的名稱。
卓,漢語稱「鍋庄」或「歌庄」,是藏語「果卓」的變音。卓,是藏語對舞蹈的一種泛稱,同時,卓也是指勞動氣息濃厚、粗獷豪邁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
卓是群眾自娛性無伴奏音樂舞蹈,男女分別或混合站成弧形對唱而舞,表演時,舞者相互牽手,以便兩隊取齊,人數多時,可達二三百人,歌曲在卓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用於互相問候,以歌提問、應答。歌詞內容涉及廣泛,有弘揚宗教的,有歌頌家鄉的,有教導人們尊敬父母的,最常用的是一些描繪愛情的歌曲。詞曲多為雙句,長短不等。形式有一曲一舞,一般分為三段,開始平穩緩慢,曲調深精、舞姿矯健,中板舞姿粗獷奔放,快板飛騰激越。卓舞流行很廣,種類繁多,風格不一,牧區「卓」的慢板以唱為主,快板部分節奏急促,有跳躍和翻身動作;林區「卓」以工布地區最為著名,其中有近似射箭和模擬飛鳥的動作;流傳於後藏日喀則的「卓」,氣勢磅礴,技巧性強。「卓」區別於其它藏舞的最大特點是曲調遼闊深沉,節奏頓挫有力,生活勞動氣息濃,動作幅度大,強健鏗鏘,表現出藏族舞蹈中一種憨厚、深沉的個性特徵。
諧,漢語稱「弦子」,不同藏區的方言稱作「葉」或「依」。諧是藏族歷史上最悠久、最繁盛的歌舞藝術形式,源於四川巴塘,普遍流傳於四川、西藏、雲南、青海等藏族地區。諧以曲調優美、歌詞秀麗、舞蹈動律松馳柔美著稱。諧的曲調豐富,表演多樣,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歌調多為六言四句,內容大多為歌頌愛情、勞動、家鄉或自然景物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各站一排圍成圓圈,一男子拉著弦子(藏式二弦琴)在前領舞,隨著弦子曲調人們邊歌邊舞邊前進,隊形時而向圈內聚攏,時而向外散開,舞蹈延綿流暢,活潑歡快,舞步多由靠、撩、拖、點、轉等動作組成,與手臂動作的擺、掏、撩、甩等配合自如。「拖步」與「點步慢轉」是常用的步法。傳統曲目包括《古來亞木》、《色令令桑浪浪》、《孔雀吃水》、《龍子巴母》等。
果諧,亦稱「苟諧」、「戈諧」、「果日諧」等,是藏語不同的漢字記音。意為「圍成圓圈跳舞」,又稱為「圈舞」,為群眾性自娛舞蹈。流傳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則、山南、江孜以及拉薩附近。果諧屬於農牧區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頭或室內進行,人數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參加。
❿ 瑤族舞蹈特點是什麼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識
瑤族舞蹈特點
瑤族民間舞蹈很豐富,據調查統計,廣西瑤族民間舞蹈遍及廣西六十多個縣的瑤族聚居村寨,共有舞種二十多種,節目百餘個。從瑤族民間舞蹈的內容上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紀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節令習俗的舞蹈。
這些舞蹈內容都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識,具有明顯的民俗特徵,是瑤族民俗文化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結果。考察瑤族傳統舞蹈所具有的民俗性特點,除了在內容上具有上文所述的與生產民俗、節日民俗和信仰民俗互相依存、關系密切的特點外,在形式上還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舞蹈動作上看,瑤族舞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點。瑤族傳統舞蹈一般動作古樸,風格粗獷,舞姿嬌健,開朗豪放,舞至酣處,圍觀者高聲吹叫並介入,氣氛異常熱烈。如《長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動作和程式性動作互相連貫一體,構成別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動作上,矮、穩、顫是其共同的特點。
矮,指腿部下蹲。人們評價長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穩,指舞步要平穩有力。顫,指膝部的上下顫動。顫動時,強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顫動必須有力,有彈性感。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態是屈膝彎腰,動律穩重,顯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點。從瑤族民間舞蹈動作中我們看到,瑤族民間舞蹈特點與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從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是民俗文化的再現。
第二,從舞蹈道具來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樸性特點。民間諺語有瑤不離鼓之說法,說明了鼓在瑤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瑤族舞蹈代表長鼓舞和銅鼓舞,都是以鼓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瑤族始祖盤瓠(盤王)的工具。
《趕羊做鼓長鼓舞》舞蹈就表現了這一傳說內容:瑤族始祖盤瓠(盤王)有一次進山打獵,在追趕山羊時,不幸被山羊抵落山崖身亡。盤瓠的兒女們(六男六女)入山尋找父親,發現盤瓠的屍體掛在懸崖的泡桐樹上,兒女們便砍倒泡桐樹,挖空樹干做長鼓。射殺山羊,剝山羊皮蒙鼓面,擊長鼓以祭奠盤瓠。很顯然,長鼓是瑤族民俗祭祀活動中的工具,亦是瑤族的崇拜物,是瑤族祖先崇拜的殘余。以它作為舞蹈的道具正是藉助於民間舞蹈這一形式來體現瑤族民俗文化。
第三,從舞蹈表演者來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層性特點。先前,瑤族民間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師公扮演,或由師公為主,配備歌娘、歌師、奏樂的藝人組成。
這些師公、歌娘、歌師平時均生活於瑤族民間基層,與瑤族廣大民眾有著魚水關系。瑤族盤王節中的《師公舞》、《甘王舞》就是由師公表演的典型。表現度戒儀式更是由師公主持。
在度戒活動中跳的《功曹舞》、《招兵舞》、《三元舞》、《龍王舞》、《九朗舞》、《花王舞》都是由師公表演,用特殊的舞步和動作,表現師公神靈附體,神秘莫測的意境。
《度戒舞》是由師公教受戒者跳。這些原先以娛神為主的瑤族傳統舞蹈,後來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化為以娛人為主,表演者亦由師公、歌娘、歌師發展到一般藝人及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從而使瑤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層性特點表現的更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