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怎麼交融

文化怎麼交融

發布時間:2022-09-23 18:47:32

1.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趨同。文化必然存異。這是馬未都說的,既然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那麼就必然不可能一致。這好比宗教,飲食習慣等。可能會有互相的借鑒但永遠不可能統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統一了,才有可能產生民族大融合。參照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最後都能民族大融合。

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融是怎樣的

在中國古代,唐朝的開放與大度,是引人注目的。
有兩種原因促進文化的進步,一種是文化內在的積累,一種是文化對外的交流。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回顧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對於促進我們今天的文化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唐朝京城,「老外」扎堆
唐朝處在古代交通不太發達的時代,然而因為開放,唐朝有機會接觸諸多域外文明,人民有機會享受到外來文化。
如何了解唐朝的對外開放呢?有一個指標就是看看到達唐朝的「老外」。
唐朝時候的「老外」,可以是以下幾種人。第一種人指的是跟漢族人長得不一樣的少數民族、其他民族。第二種情況才是外國人。唐朝在唐高宗的時候,其西部的邊境已經到了鹹海,地域包括伊朗東部地區。在中亞地區,當地的許多官職都要聽命於唐朝的。很多國家的國王一面在當地當國王,同時卻擁有一個唐朝的官號,或者是都督,或者是刺史等等。這在唐朝叫做羈縻制度,就是一種類似附屬國一樣的關系。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的皇帝就有一個名稱,叫天可汗,這個「天可汗」是一個區域性的含義,就是周邊其他國家,唐朝的皇帝可以給他們發號施令,有點像有限范圍內的天下共主。
唐朝所在的歷史時期,有日本學者總結為存在一個漢字文化圈。當時在東亞,以中國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周邊的各國和各個少數民族都用漢字。其他有些少數民族,比如說契丹、西夏,他們也發明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大家一看便知道,它的文字是仿照漢字來製作的。這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唐朝的行政、文化,對於周邊地區都有十分強烈的影響。
我們今天講座的重點不是唐朝對外有多大影響,而是唐朝如何開放,迎接來自外族或者外國的文化成果。來到中國的老外,不免都帶來本民族的文化,於是唐朝有了跟其他文化充分接觸吸收的機會。
有很多地區和國家,都向唐朝派遣留學生。日本的「遣唐使」送來的有學問僧,也有留學生。有的時候,國子監講學,不僅有唐朝的學生聽課,也有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學生聽課。
除了留學生,還有其他途徑來到唐朝的老外。貞觀4年,唐太宗出兵打敗東突厥,頡利可汗投降,很多突厥部落前來投降。唐朝政府把大量的突厥人口安置在長城沿線,而很多突厥貴族則住進了長安。有多少人呢?有一萬戶。唐朝首都長安,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大約是30萬戶,唐太宗貞觀的時候,有20萬戶就不錯了。那麼,突厥一次就來了一萬戶,相當於長安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突厥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那麼長安人接觸突厥文化的機會當然增加,突厥文化對於長安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安史之亂時,很多外國使者、外國商人沒有離開長安,因為回不了家,就在長安買房置地、娶妻生子。有多少人?在唐朝政府掛號的至少有四千戶。公元760年,是唐肅宗乾元3年,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軍閥田神功率兵進入揚州,雖然是唐朝的政府軍,卻在揚州大肆掠奪,「商胡、波斯被殺者數千人」。當時揚州的外來商人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唐朝末年,黃巢領導農民暴動,採用流動作戰的辦法在各地與唐朝斗爭。他起兵於北方,後來攻入廣州。公元879年,唐朝與黃巢談判失敗,黃巢在廣州大掠,一次殺掉外國人包括商人和教士12萬。這從一個側面證實,唐朝各地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地區,確實生活著許多老外。
身處長安,疑在異域
有這么多外國人在中國,對唐代的中國,當時到底造成了多少的影響?可以說,影響是巨大的。下面我們以長安為例,講講長安的異域情調。
唐代的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還是時尚中心。而長安時尚的源泉就是宮中的女人們。公主、宮女還有貴族家的女人們是長安時髦的風向標,領導著長安的時尚生活。
唐初的時候,宮人出行都戴一種帽子。這種帽子四周垂紗,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讓外面的人看到本來面目,顯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時候,一種新式帽子開始流行,叫做帷帽。這種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紗變短了,僅僅垂到肩上,騎馬賓士的時候,偶爾臉部會有所暴露。這若隱若現的裝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經下令,禁止這樣的裝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時尚,一旦流行就難以遏制。到武則天的時候,一種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層婦女的青睞,而它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了垂紗,臉部全部無遮擋,五官艷妝,一覽無余。而從這種帽子的名稱上,你就知道它的來歷。其實,這個帽子的演變過程,說起來是宮內影響宮外,其實是異族影響漢族,總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開放。
漢族服裝,原本寬松華麗,但是到了唐朝卻受到流行服裝的沖擊,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據說這是來自吐火羅地區(中亞)的式樣。還有波斯式樣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長安上層婦女中十分流行。
其他方面,長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很多。唐玄宗有一個涼殿,每到夏天的時候涼爽宜人。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它的四周牆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裡面到處都是涼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個大臣叫王鉷,他家有個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動在下雨一樣。這種建築風格和技術在後來的圓明園建築中也有。根據學者的研究,這是來自東羅馬(當時叫做拂林)的技術。
可以這么說,唐代的長安,業余的娛樂生活基本上屬於外國風格。舞蹈特別是流行音樂都有從西方傳過來的。
異域的音樂這么流行,有沒有政府的官員出來反對呢?確實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不過李家的皇帝各個都是音樂高手,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是音樂家。面對大臣反對,李隆基因為特別喜歡這些時髦的音樂,所以他只好耍兩面派,大臣們反對,他就說反對很對,我們要注意。但一轉身,他又組織自己的樂隊演奏新的時髦的曲目了。好像玄宗也親自演戲,被後代認為是戲劇的鼻祖。
不僅是音樂,不僅是舞蹈,還有繪畫。唐朝的畫風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就是利用了凹凸法。這種立體的畫法是從印度傳來的,印度經過中亞,傳到中國,所以在長安很多寺院里,都畫有各種各樣的壁畫,因為有立體感,感染力更強了。
那個時候長安最流行的一件事是什麼?是打馬球。時髦少年或者時髦女郎,如果你不會打馬球,那你在長安沒法混了,因為你根本談不上時髦。唐朝的馬球是從波斯傳來的。
唐代很多皇帝喜歡馬球,唐太宗、唐高宗都喜歡,最擅長的就數唐玄宗。中宗的時候,玄宗當時是一個親王臨淄王,他從山西探親回長安,正好趕上中宗要送金城公主入藏。而來迎接公主的吐蕃有打球高手,於是中宗在梨園亭准備了一場比賽。沒有想到,禁衛軍根本不是吐蕃軍隊的對手,被打得大敗,皇帝很沒面子。於是李隆基及時出場,他組織四個親王和駙馬,與吐蕃十人交手,結果勝利了,可見他的球技確實很高超。大概因此中宗皇帝就把他留在了長安,後來他發動了政變,當了皇帝。
以長安為代表的唐朝充滿了異族的情調,我們這里只能簡單說說而已。開放的一個重要成績,是讓更好的東西,讓大家喜歡的東西,有機會被大家學習、享受。
玄奘取經,誠哉其心
唐朝,很多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一方面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國人到外國去學習佛教的,這中間最有名的就是玄奘。
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典,經過不同人的翻譯,譯成不同的版本,觀點上出現分歧。有的佛教經典,還根本就沒有傳到中國。唐初,玄奘跟他哥哥到寺院里學習,開始討論一些佛的問題:佛的本質是什麼?佛性和人性到底是什麼關系?是不是人人皆可以為佛?由於中國佛教經典在這些問題上說法不清楚,於是玄奘就到中國各地去取經,長安、四川、襄陽、相州所有的名師幾乎都求教過了,一路學下來之後發現,他想解決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於是有人告訴他,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只有到印度去。
於是玄奘開始學中亞語言,准備去印度取經。玄奘遞交了出國申請,他要辦一個通行證,但朝廷覺得西邊現在相對比較安定,你一去不要惹什麼事端出來,就沒有批。那是貞觀元年,正好趕上關中鬧旱災,人們要到外地去找吃的,政府就發通行證了。這給了玄奘一個機會,他變成了災民,拿上政府給的通行證沿著絲綢之路往西就跑。這一路很艱辛,有時被追拿,有時又受到威脅,最後一位老年胡人給了他很大幫助,因為給了他一匹識途老馬,終於九死一生從玉門關到達了哈密。
哈密人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人可以穿越大戈壁的,現在終於有人打破了這個紀錄,滿城人出來歡迎他。這個消息被高昌國鞠文泰知道了,立刻派人前往哈密迎接他。那高昌王原來是蘭州人,在隋煬帝的時候曾經到過中國,對佛法很熟,玄奘在中國很有名他也知道。
高昌王邀請玄奘到高昌國做客,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玄奘留在高昌,做國師,教導國人。玄奘不肯,但不肯高昌王就不放人呀,玄奘就絕食。這樣拼了三天。這一路取經,三天三夜不吃飯在玄奘是常有的事,結果把鞠文泰嚇壞了,於是妥協了,就說你到印度去學習了以後,到高昌來住三年,現在先住兩個月,為高昌人講法,我為你准備盤纏。玄奘答應了。
玄奘是一個人到高昌的,兩個月以後,玄奘從高昌出發的時候,那就是一隊人馬。高昌王專門給玄奘配備了四個小沙彌,作為他的徒弟,貼身伺候他,這四個小沙彌我很懷疑就是《西遊記》裡面的四個徒弟的原形。此外還專門派給他17名勞力,幫他運送物資。給他准備了20年的盤纏,給沿途18國的國王都備了禮,還跟玄奘結拜為兄弟。
玄奘到了印度,這一學學了19年。貞觀19年的時候,他在印度已經學成,在大辯論的時候,辯敗所有的對手,國際知名度非常高了。
貞觀19年的時候,他被印度國王送回中國,此時高昌國已被唐朝所滅,玄奘第一站到了和田,唐太宗派人去接他,一直接到長安。
玄奘翻譯的標准非常高,因為他懂兩國的語言,過去的翻譯家如鳩摩羅什是不懂漢文的,譯經書要好幾個人一起翻譯。後來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所以印度佛教的經典,全世界佛教的經典,大多數是以漢字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這就是玄奘等人的巨大功勞,中國就成了全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代表國家。
玄奘代表的其實是民間的對外文化交流,成效也是十分顯著的。中國自漢以後,最重要一個外來文化就是佛教,佛教跟中國文化合一以後,儒、釋、道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對外開放十分全面,中外文化交流很發達,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層面,對中國文化的正面發展都起了積極的、正面的推動作用。所以今天在一個改革開放的年代,重新來看唐代的開放,我們會覺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鑒的。

3.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4. 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好的融合

馮驥才談「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時間:2017年03月07日 14:38:13

今日14:30,全國政協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文化報:請問馮驥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馮驥才:你這個問題我也感興趣,因為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修養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漢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通過網路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好像我們跟傳統文化有一點遠。所以,怎麼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誘。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是讓我們享受的,特別是好的傳統文化。有的傳統文化修養,讓精神是幸福的。所以怎麼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我也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www.cssce.com<---,他們學習、獲得一些知識,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把他們帶領到傳統生活里去。

還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經典和精髓,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不只是書本告訴他們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可以帶孩子們去走進傳統,現在有的地方帶著孩子掃墓,或者對英烈祭奠,這個很好。但是也可以春遊,踏青。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遊,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插柳植樹就是綠化,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你開始不必講太多的知識,他會記住這一次活動,他會跟自然親近,他會聞到春天的空氣,他會知道我們古人多麼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他的心靈。所以,我認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這兩年央視幾個節目,比如《鄉愁》《詩詞大會》《朗讀者》都很好。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來的,和賺錢不一樣,一筆買賣找到機會可能賺到不少,一天讓一個人有氣質、有修養很難。我們一定要踏下心來,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一定要做實,一定要想各種辦法。

5. 文化交融的途徑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只看到社會政治的力量,而忽視自然的力量。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融合應當考慮氣候的原因,這方面一直是一個空白,真希望有人能夠認真做一做

6. 各名族的相處,各名族文化怎樣融合

提綱如下,稍作展開即可:

一、堅定不移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鞏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礎
二、繼續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夯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支撐
四、保護文化多樣性,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力量
五、培養民族幹部,架起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地區的橋梁,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組織保證
六、防範、打擊和懲治破壞安定團結、傷害民族關系的任何違法犯罪活動,構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體系

7. 中國和外國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應該怎麼做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

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8. 中國文化應該怎樣和當今世界交融

無論是什麼文化,能得到更廣泛的的認可,就會有好的交融。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交融到世界各地。
但我們也在發現問題:

首先是:「不打擾別人」,是人權平等的表現,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具有的較高素質。大家都努力去做到不打擾別人,底層方面民眾會減少潑皮無賴、流氓碰瓷等衍生不良現象的出現,高層方面管理者會減少濫用職權。

不打擾別人,甚至比中國式過馬路更基礎,中國式過馬路的本質問題就是打擾了別人。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打擾別人的嚴重性,否則治理中國式過馬路更像是治標不治本。

還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句話對嗎?這是道德被捆綁,難道幫助人就要回報,還必須加倍回報?

這就是當今社會要討論的問題,當幫助別人成為責任,是文明程度的提升。

我授之他人恩惠,無求回報,是自己願意,應該做的。如果倡導回報,甚至追求回報,不是施恩,那是投資。始終是狹隘的自身利益經營,嚴重的會演變成利益集團的利益交換。

相似的情景:「喂不熟的狗!」。顯然是權利者、資源掌控者的話。你需要奴隸,你要求有可奴役的人,問題是怎樣做狗?這就出現了「恩重如山」,那就是還不完的恩情,當狗償還?

社會需要進步,要求高回報的東西,有時就是赤裸裸掠奪。當幫助別人是無償的,也不要給接受幫助的人帶來壓力才愛心,才是社會的進步。

總之,我國急待提高民族素質,有了好的應用型文化,國家的發展阻力也就會降低。

9. 文明與文明之間值得如何交融

文明與文明的交融,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他國文化,在堅持自己國家的文化立場上,積極借鑒他國的優秀文化,既保持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也吸收他國的優良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文化交融是時代使然,是科學,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產物,必然出現的璀璨產物。 網路化、經濟全球化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共同推動著文化融合和人文共同體的建設,使得文化遷移、文化交融,使得人文共同體的形成具有極強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

10. 你以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打開歷史塵封的畫卷,回眸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會挖掘出許多價值珍貴的文化寶藏。

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體現著民族特徵與精神。

它們雖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但卻歷久彌新,在今天的當代社會卻仍然熠熠生輝,煥發出活力,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與進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

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2
千年的文化積淀,給東方文學寶庫留下了汗牛充棟般的巨著,為當代社會帶來了創作靈感,讓思想在浩瀚的書海中無限徜徉。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經典名著《紅樓夢》被多次拍成電視劇,導演無一不是藉助這一著作,來仔細雕琢人物的內心活動,服飾細節等來進行創作藝術。

不僅如此,平時閱讀文化經典,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認識到作者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會將我們的思緒引向永恆話題的遐思。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悄然無息地滲透著我們的生活,激發了創作的靈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3
古代的王朝,歷代歷朝都有建造宮殿廟宇的傳統。

傳承至今,我們還能看到所遺留下來的城池古跡。

再歷史名城北京,西安,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的皇家建築,宮殿園林等。每逢節假日可供遊人參觀游覽。

建築作為園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國園林的特點,已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園林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晉以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中,自然景觀是主要觀賞對象,因此建築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出詩情畫意,使人在建築中更好的體會自然之美。

同時自然環境有了建築的裝點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國園林建築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同自然景觀融洽和諧。

一些園林建築精緻小巧,造園手法獨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

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建築的內部構造,外部材質,細節裝飾等等,這些都為當今社會建築園林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所借鑒,發揮著意義重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閱讀全文

與文化怎麼交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