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書法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有什麼藝術特點
縱觀歷史,歸納總結藝術的規律。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完善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可稱為書法藝術的萌芽期,也可以稱做古文字時期。它從黃帝史官倉頡造字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小篆成為中國統一標准文字止。這期間的文字大致包括刻寫符號、甲骨文、鵠頭文、蝌蚪文、鳥蟲篆、籀文、石鼓文等直至小篆。這一時期的文字是以實用為主,它是王者朝庭宣明教化,王臣百官向下施行恩錄,增修德行,規定禁忌用的。文字大致依照物類畫成形狀,當時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結合就叫做「字」,把字寫在竹簡帛絹上叫做「書」。古人講「書者、如也」。如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就含有藝術的元素。小篆便是以整飭的特徵去表達國家意志的統一,社會治理的條理化。進一步也可解釋為,體現了秦王朝始皇帝的威儀尊嚴,同時也表達了法家的治世理念。盡管當時的文字並沒有人為他藝術化,但文字的整齊劃一、端莊大方,高貴華麗,無意中形成時代特徵。用現代人的審美標准評價的話,那個時期的美,是一種原始美、質朴美、幼稚美。這種美甚至可以說,像小孩子的憨態可掬一樣的可愛。
第二個時期,即從隸書的誕生到漢魏六朝時期,這是中國書法由實用走向藝術的覺醒和形成期。說到隸書必須對秦朝作一說明,秦在統一六國之後,通用小篆,以隸書為佐書,也就是用隸書把正式文件抄錄下來,做為檔案備查。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秦是一個文字的分水嶺,小篆的出現結束了中國的古文字時代,隸書的出現開啟了今文字時代。到了東漢以後,書法藝術才真正進入覺醒時代。所謂藝術覺醒,是人們在抽象的線條中發現了美,感悟了美、理解了美、並且把自己對美的理解,運用到書法的創作實踐當中。隸書的出現打破了小篆的方正呆板格局,增加拂挑波磔,並開始運用懸針、垂露、藏頭護尾等書法技巧。魏晉時期的書法,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的藝術必需品。譬如曹操便常將梁鵠的書法作品掛於軍賬之中,在戎馬倥傯之餘欣賞感嘆不已。王羲之在蕺山老婦的扇子上寫上字,扇子便可由二十錢漲到百錢。另外從書法理論創作上看,東漢安帝時期崔瑗便撰寫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書法論文《草書勢》。並引起了趙壹的非議,立即撰文反對,他的《非草書》從實用學的角度,功利主義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這說明東漢時期的草書十分流行,最有名的便是草聖張芝。蔡邕在《篆勢》、《筆論》、《九勢》中,從理論上闡發了草、篆、隸書的藝術特徵和價值,並提出了「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的見解。其中「形勢」二字,含有三重意思,一是結構,二是用筆方法,三是藝術效果。他還在《筆論》中提出「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性,然後書之」。「為書之體,須入其形……方得謂之書矣」等美學觀點。在他的影響之下,衛鑠《筆陳圖》中提出;「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致妙矣,書道畢矣」。這就是把書法和藝術形象聯到一起,徹底擺脫了文字的記事功能,成為獨立的藝術而存在於世。
第三個時期是書法的成熟期,也可稱之為書法的鼎盛時期——唐五代時期。魏晉時期由於政局不穩,戰爭頻仍,人們從內心深處厭煩了那種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從心底傾向追求個人極樂的道教出世觀點。 書法表現出的「尚韻」,即是追求脫離現實的個性特徵,可到唐朝,面貌則為之一變。唐人以恢宏的審美氣度,對前朝古代的書法藝術兼收並蓄,並將他們發展瑧於極致。以致後人論及唐朝書法,每謂「尚法」。法是什麼?法就是在各種紛繁復雜的藝術個性中總結出的基本法則。這個法則是眾多感情中總結出來的理性,是眾多個性中提煉出來的共性,它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唐朝置多元對峙而又相互交融的書法藝術於一堂,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觀。這個時期,出現了筆力險勁的歐體書法,出現了體現儒家至大至剛精神的顏體書風;出現了酒神式浪漫主義張旭狂草,也出現將楷法用至極致的柳公權楷書。在技巧的運用上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印印泥」、「折釵股」、「錐畫沙」、「屋漏痕」、「壁拆」等新技法。在書法理論上不再僅限於書寫技巧,出現了系統論述書法的第一個專著《書論》。其作者孫過庭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由少至老的學書過程,歷「三時」而螺旋發展的觀點,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命題,跳出了《易》的封閉圓圈。他的「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論點,更是把書法創作提高到一個更新境界。
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書法藝術在抗爭中壯大發展的時期。為什麼稱之為抗爭中壯大發展時期呢?因為它們是在特殊的環境中沖破重重壓力奮爭成長起來的。首先說宋代,當時影響文人大夫最深刻最強烈的社會原因有兩點;一是外患嚴重。不僅外侵頻仍,並且時間較長。先後在夏、遼、金、元重兵侵擾,直至二帝被虜,趙構偏安一隅,最後亡於元朝。二是內爭劇烈,黨爭與派系傾軋不斷,以致蘇東坡這樣的出類拔萃人物屢遭貶謫打擊。許多文人士大夫感到為國為民無望而轉溺釋道二教,以求自身的曠達和自適。無怪乎辛棄疾在《丑奴兒》中高喊:「而今識盡愁滋味」。盡管宋朝歷代皇帝都沉溺書畫藝術,那隻是他們不務正業的表現。正是這些不務正業的皇帝所造成的環境,扭曲了文人士大夫的靈魂。黃庭堅的長槍大戟書風,正是他內心壓抑的渲泄。米芾化其為曲、化正為欹的書風,是典型的厭世表現。後人稱宋代「尚意」。其實「尚意」是與晉代的「尚韻」遙相呼應的,是那些扭曲的靈魂在壓抑中發出的吶喊。元代是一個外夷主宰的社會,宋代的遺老遺少們,只是元人粉飾太平攏絡人心的擺設。趙孟頫內心深處充滿了對元朝統治者的刻骨仇恨,作為一介書生,他也只能藉助流滿道教色彩的二王書法,去表達他那沉默中的反抗。反以說元人「尚姿」也就是擺擺樣子而已。明代朱氏王朝,是一個十分野蠻鄙視文人的時代,歷代皇帝嗜殺成性,視人命如糞土。試想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你能指望出現改革創新的書法家嗎?所以說明人「尚姿」也就是無奈中的嘆息罷了。揚州八怪也就見怪不怪了。清王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尤其是康乾時期,統治者十分明智地推行滿漢文化的相互溶合。給漢臣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以致出現了獨樹一幟名傳後世的王鐸書法。就連對清庭抱有敵對情緒的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的書畫作品,也能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傅山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法主張,也造成了書法的異軍突起,成了書法藝術百花苑中的奇葩。由於清朝的文化政策的開明,還出現了非真非草非篆非隸的鄭板橋「六分半」書法,和充滿書卷文化氣息的劉墉書法等。
清代書風的另一個特點,是碑學興盛。由於當時碑石出土日多,於是從學漢碑逐步發展為學北碑,北碑包括碑誌和造像記。以致清中期書風為之一變,以厚重樸拙流行於世。康有為的「南北書法論」也順時而生,成為當時的書法指南。清代書法理論也是出了十分活躍的局面,先後出現了笪重光、包世臣、劉熙載、康有為、鄧石如等書法理論。特別是清末的何紹基、趙之琛、吳昌碩、沈曾植、章炳麟等書法家,為現代書法留下了可貴的財富。因而說清朝在繼承帖學的同時,又開辟了碑學的新天地,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它是自宋以後,書法冷落蕭條了幾百年以後出現的又一個新時期。
『貳』 書法 包括什麼朝代有什麼書法家寫什麼書法
歷代書法家(秦漢)--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他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書法家,而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叄』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中國書法發展史詳細介紹如下:
1、先秦書法
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書法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3、漢代書法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
4、魏晉書法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5、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6、唐代書法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6、五代書法
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迭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
7、宋代書法
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8、元代書法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
9、明代書法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
10、清代書法
是書法發展史上的又一個中興期,上與大唐時代遙相呼應。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
11、近代書法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3)每一個時代都有哪些書法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書法史
『肆』 書法文化介紹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的起源】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紹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紹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商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各種書法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 ,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 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 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伍』 書法演變歷史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書法演變簡史:
一、商至西漢
1、甲骨文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
2、金文是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
3、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
4、簡帛墨跡秦代開創書法先河。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於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二、東漢漢代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
二、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創立草書。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
2、兩晉時期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兩晉行書的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
四、隋唐五代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唐代書學鼎盛,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代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時期的,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余韻。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書法,此乃朱熹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趙孟頫,鮮於樞等名家,是這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六、明中至清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
拓展內容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志。
『陸』 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史前時期: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卻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二、殷商漢末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章草)、行書、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三、唐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准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復雜局面。
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四、明清時期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
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鑒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
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
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鑒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6)每一個時代都有哪些書法文化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書法的審美:
1、書法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其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其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
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其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其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2、書法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
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3、書法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
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柒』 每個朝代的書法都有不同的審美追求,晉代、唐代、宋代追求的各是什麼
清代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中所說的一段著名書論。由於對這幾個朝代的書法藝術特徵進行了高度准確的概括:
「晉人尚韻」,即是說在魏、晉、南朝時期的書法藝術講究風度韻致。那時的書法尊崇「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大都表現出一種飄逸脫俗、姿致蕭朗的風貌。其代表是二王的書法,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評王羲之書為:「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肖衍在《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評王獻之書為:「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註:耐,能字之意。)二王書法藝術流露出的這種韻味風神,是以獨具的藝術魅力,反映出晉代書藝的時代特徵。
「唐代尚法」,即是說唐代書法總體傾向都是重視法度,唐代書家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了總結,在書法結體和用筆方面實行了規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歐陽詢《三十六法》和《八訣》,唐太宗《筆法訣》,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張懷灌《用筆十法》和《玉堂禁經》,林韞《撥鐙四字法》,以及最受後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執筆法》等。因此,唐人的楷書表現出大小相等,上下齊平,用筆應規入矩的趨勢,即使是比較自由浪漫的行草書,也逐漸拋棄了晉人兼用側鋒的筆法,而追求純中鋒的用筆。在崇尚法度的風氣之中,出現了森嚴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體現了唐帝國開拓向上的精神。
「宋人尚意」,即是說宋代書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蘇軾說:「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黃庭堅亦說:「老
夫之書,本無法也,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米芾說:「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說:「書法貴在得筆意,若拘於法者,正以唐經所傳者爾,其於古人極地不復到也。」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書家們不泥古法,提倡適意的藝術主張,這種主張在他們的代表作品中,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米芾的《虹縣詩帖》里得到充分的體現。
「元、明尚態」,即是說元、明時期的書法時尚,偏重於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態上下工夫。書法潮流在元、明時代進入了一個復古時期,大凡學書者紛紛效仿晉人,而求之於刻帖。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是認為字的結體形態可以隨時代而變化,而古人筆法應恪守不變。趙孟頫的這個主張被奉為金科玉律,所以元、明兩代的書人大都是以唐人的筆法,寫魏晉人書貌,形成了書法僅注重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總趨勢。
當然,梁巘這里提出的尚韻、尚法、尚意、尚態,主要是對這幾個時期書法特徵的概括,並不是說韻、法、意、態在這幾個時期里是隔絕而不相通的,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顏真卿《祭侄文稿》那樣尚意的作品。晚明時,傅山、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的書法,是不能用「尚態」來評價的。宋代黃庭堅的書法不僅有「意」,而且也重「韻」。只是它們沒有代表時代的主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