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化的腳步加快,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傳統文化受到冷落。這一現象已引起了專家的重視,語文教育界"回歸傳統"的呼聲日愈高漲。《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
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上,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下,綻放出最美的心靈之花。
1.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正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蜂擁而至的外來文化吸引了中國孩子的眼球。他們喜歡吃洋快餐,愛看日韓動畫片,搶著過聖誕節、情人節,卻忽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心卻遠離了本土文化,斷鏈的文化缺失,使得學生心靈飄盪無依。另一方面,家長在物質上無條件的滿足,養成了獨生子女惟我獨尊的無禮與自私,有才無德之人比比皆是。追求物慾的享受、目中無人、「三省吾身」 、「賢思齊「的美德亦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我們看到他們生活在幸福之中,他們卻尋求各種刺激來填充空虛無聊的心靈。
而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積淀,有利於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有利於塑造健康的人格。古詩文中,有」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豁達,也有"不以物善,不以已悲"的淡定;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雄心,也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國歷史上出了許多重修養、重氣節、重獨立人格的仁人志士,他們與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培養、激勵密不可分。要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語文教學的傳承是最主要的途徑。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文內涵,還有建築、音樂、美術、舞蹈、民俗等內容。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把語文課當成"純知識"的技能練習,應當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更多的在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優秀的傳統文化。
2.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文人眼中,都成了他們思想情感的載體。周敦頤筆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是高潔情操的化身,白居易心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馬致遠眼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思鄉遊子的斷腸之物,龔自珍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是無私奉獻者的心靈告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文中的山水景物就是作者心靈的鏡子。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去欣賞自然,品味萬物,正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
這類課文的教學,可藉助多媒體豐富其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可通過配音樂來營造學習氛圍,引領學生走入詩的意境中:如《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可選擇活潑流暢的琵琶曲《陽春白雪》;而《夜雨寄北》則可配舒緩哀怨的古箏曲《梅花三弄》。伴著優美的古典音樂,學生可以自然輕松感受作者的情懷。還可通過視頻來形象地再現詩中描繪的畫面:《觀滄海》可選擇驚濤澎湃的大海作背景,《望岳》可把巍峨的秦山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去理解詩意。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在"聲" "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自然不僅僅是自然,它可以承載文人的情感,成為人類情感的自然、文化的自然,更可以是每個人心中的自然。
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了解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研究家鄉的歷史名人遺跡,探尋家鄉山水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把課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知識了解越多,學生眼中的自然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就越濃。詩意的山水自然,會讓他們空虛的心靈慢慢充實。
3.挖掘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華,構築學生心靈家園
一篇好的作品,必然有優秀的思想內容,而這些優秀的思想內容,正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時,要善於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
3.1 要注重古詩文中傳統美德的弘揚。「孔融讓梨」教我們懂得謙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明白要取人之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劉禹錫追求精神的充實勝過物慾的享受的精神境界的體現,《陳太丘與友期》中,小小的元方都知道如何做一個守信有禮的人……講授《詩經》中的《蒹葭》時要花大力氣來歌頌贊美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讓學生在愛情觀上有一個純潔的認識。隨時挖掘教材中人物的美德,不知不覺間就會讓美德注入學生的心田。
3.2 要以「形象」為榜樣,激勵學生。古詩文中有許多優秀的形象:《行路難》中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者杜甫,《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這些形象極具個性,講解時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弘揚他們的品質,以此來熏陶、激勵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情操,從而提高學生的自身的意志品質和素養。 3.3 注重弘揚熱愛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幾經外族的入侵,在國難當頭之際,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屈服害怕過,總有起身而出站在最前列、不惜以生命來捍衛國家的尊嚴的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錚錚誓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表達的是岳飛重整乾坤的 豪言壯志,陸游用"位卑未取忘憂國"來寫他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宴子、唐睢、藺相如等為捍衛國家的尊嚴義正辭言與敵國較量。這類作品聯系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意識。
教師在引領學生傳承文化的同時,更要傳承內在的精神。而要讓這些精神永駐學生心田,要從以下方面去做:
首先,要鼓勵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優秀的篇章和名著。中國的文學遺產極為豐富,教材中涉及到的是有限的。其它如四大名著的原著、詩、詞、曲的大部分,《論語》等經典作品,就要求學生在課外主動去閱讀。久而久之,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在學生腦海中積淀下來。
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評價作品中的思想。要做好討論與評價,就要鼓勵學生圍繞討論的話題搜集與作品相關的資料: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社會狀況等。比如在講解《桃花源記》時,教師要求學生評價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是不是逃避現實的表現。學生只有了解當時陶淵明所處的社會環境、官場狀況之後,才能作出合理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此外,還要與寫作結合。讓學生將課堂上與課外獲得的情感體驗通過文字再現出來,或敘或議,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將傳統文化的精粹逐漸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4.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要想更好地弘場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4.1 語文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語文教師要多讀經典,記誦名句。現在的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有所缺失。我們既然是傳統文化的播種者,就應該首先充實自己。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是自己心中有陽光。"除了閱讀經典,還要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史不分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有了這些積累,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就能隨機應變,隨時進入文化寶庫,給學生講解與點撥,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在課下有目的選擇閱讀。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不僅要講解課文,還要涉及"三蘇"的文史知識以及相關的詩詞:「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只有這樣,文言文教學才會更有意義,更有趣味。
4.2 語文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時代在變,教師面對的學生也不斷變換,教師的知識要更新,方法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教師要認真地加以取捨。引導學生學習經典,敢於個性化的解讀經典,才會在閱讀經典中獲得樂趣,才能讓經典陶冶情操。
要創新,就不能把傳統文化的傳播局限於課堂講解上。教師應創新地開展一些活動:如舉辦「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更好地交流讀書心得,帶動學生積極參與閱讀經典的活動。還可以舉辦以「我的讀書故事」、「我喜歡的書」、「我的讀書心得」、「我的讀書方法」等為主題的手抄報展覽。在晨讀時選擇《論語》、《弟子規》等讓學生誦讀,舉辦背誦經典的比賽……創新的學習活動,會讓學生在快樂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輕松接受傳統文化的滋潤。
當然,一個語文教師,還要具備一顆人文關懷的心,要做一個性情中人,不能讓喧囂浮躁、物慾橫流的現實淹沒了自我。讓自己散發出傳統文化的芬芳,才能影響學生、滋養學生。
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也需要每一個學生的參與。走近聖賢,走進經典,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靈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❷ 現代歌曲中的古典文學
現代歌曲中的古典文學
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人會主動地將唐詩宋詞和流行歌曲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積雪,一個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著太遙遠的距離。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抹滅的關系。
不可否認的是,流行音樂,更具體地講,流行歌曲已經成為現如今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實,而且已經是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它來自於生活同時也充當著生活的代言,這一點上,它和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承,異曲同工的,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文學扯上了關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於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麼,它的起源也必定於我國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反觀整個詩歌的起源,其實也是與音樂脫不了干係的,可以設想,唐詩也好,宋詞也罷,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確實他們中的很多也很適合而且曾被譜上曲廣為傳唱。
一、唐詩宋詞直接成為流行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現空間,一方面考較著流行歌曲創作人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
流行歌曲展現千姿百態的生活,表達形形色色的情緒與心態。而作為當時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詩宋詞的功能與意義恰好在在這個地方。盡管處於不同的時代,人們所經歷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緒感受也會相去甚多,但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反應與情感,卻並不受時代與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經歷的心理應變放在今日也同樣可以適用,那麼用以表現古人情感的詩詞歌賦,同樣也會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國的古代文學大都非常講究,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敘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規格,往往是字字珠磯,千古傳頌。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迴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似當今諸多流行歌曲創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採用拿來主義,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本身對他們也是一個挑戰,對演唱人來講亦是如此,因為聽者會不自覺地拿曲作者的曲與演唱人的唱來與原詩相靠,看是否絲絲入扣,從而對創作者與演唱人的品質進行評判。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覺得當屬鄧麗君。鄧本身是以唱台灣小調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氣息的濡染,加上台灣一批執著於傳統文化的音樂人,共同泡製出許多與原詩同樣經典的作品。鄧曾經出版過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其中收錄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詞作名家的經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秦少游的《桃源憶故人》(玉樓深鎖多情種),聶勝瓊的《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李煜的《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和《虞美人》,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個瓊瑤也用過,用在她為《煙鎖重樓》還是《新月格格》所寫的插曲《鴛鴦錦》里,柳永的《雨霖鈴》,辛棄疾的《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李之儀的《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等,由台灣聲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劉家昌,翁清溪,陳揚等譜曲,曲與詞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鄧的內斂婉約清麗的唱腔,使這張專輯成為現代音樂史上足以傳頌的極品,《音像世界雜志》曾將該片評為「十張最適合在夜晚用心聆聽的專輯」。這張專輯里最有名的兩首,一個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個就是後來王菲翻唱的《但願有長久》,那倒是對這首古典佳作的現代版詮釋了。這首詞其實在大陸也有多個譜曲版本,印象是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武松》中,張都監家的丫環,後來為武松跳樓的那個,就曾彈唱了這一曲。但這些多都屬於聲樂作品的范疇,與流行隔著一段距離,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明了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性。我們再來換一個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現一種通俗文化,而古典詩詞的介入,恰好將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眾人面前,也正說明了,藝術其實並無雅與俗不可逾越之鴻溝,關鍵在於融合的手段了。
要說的是,很多拿來主義的詩詞歌曲,較為普遍地被運用在在一些反映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恰到好處地來表現或烘托劇中人物的一種情緒和胸懷。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岳飛的《滿江紅》,在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由羅文演唱)和其他一些與岳飛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曾被譜曲配唱,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屬張明敏的那個版本了。香港的武俠劇和歷史劇中是最愛使用這類作品的。而大陸方面,則多在表現某一主題的文藝活動中,喜歡將一些相關的唐詩宋詞譜曲演唱,比如孟郊的《遊子吟》等,來表現一種既定的主題,籍詩詞的影響力與歌曲的感染力來引導聽從進入狀態,從而收到預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廣為傳唱的則是徐小鳳的那首《別亦難》,用的是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二、唐詩宋詞構成了現代流行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並成為其創作的一種手段和表現方式。
文學創作素來講究一個廣征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題的廣泛性。許多現代的流行詞作人,更是喜歡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典故或內容,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面展現一段現代的故事情感。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有兩個人,一是台灣的瓊瑤,她的很多歌詞里都喜歡借用一些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庭院深深深幾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這與她一貫苦惱經營的古典婉約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創作出的各種形象,一派的詩情畫意,不食人間煙火狀。
另一個是大陸的陳小奇,他是大陸歌壇嶺南派創作人中的領頭人物。他有一個頗有吳市影響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毛寧)《白雲深處》(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進),單從歌名上來看,已經是和古詩詞扯不斷的關聯了。《濤》中他分別用到張繼的《楓橋夜泊》(「留下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白雲深處》則分別用到「白雲深處有人家「還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雲深處沒有你的家,你說你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等車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畫,捲起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車的你為什麼還參不破這一剎那?別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啞」。後來他又寫了《煙花三月》,《朝雲暮雨》(均為吳滌清演唱),還有一首是毛寧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陸詞作家裡古風最重的一個,喜歡將古詩詞中的名句或典故經演繹與現代人的情感相結合而成歌詞,由此而形成他獨特的陳氏風格,也為中文流行歌詞創作形成一個典範。不過他主要是以描寫個人情感為主。
後來還有一個馮小泉,因為他本身是學民族樂器的出身,所以對民族文化自然有很深的興趣與植根,他的詞作中也較多運用古詩詞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詩詞來營造一種氛圍,表現一種氣魄,表達一種情懷,更偏重於一種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懷的東西,比較熟悉的有《中華民謠》(「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之後,醉人的笑容里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還有《秋水長天》等。
還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歡用唐詩宋詞的標題或名句來作為歌名,這方面的例子就比較多了,有劉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聲聲慢》,AGAIN樂隊的《烽火揚州路》,陳明的《回首燈火闌珊處有你》,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月夢》等等,這些歌詞創作只是借用唐詩宋詞的名或其中某個著名詞語,其實與原詩詞並無太大關聯,但卻提示了現代流行歌曲與唐詩宋詞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詩詞的那種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密切關系了。
三、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唐詩宋詞也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一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詩宋詞的語言格式與風格。
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先說香港,香港的流行歌詞創作我一直都以為是一個很怪的現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現代化的生活節奏聯繫到了一塊兒,那是因為香港本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流行歌曲方面,曾經有一個時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歐美日本的熱門曲子譜上中文的詞,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詩詞的滲透卻明顯超出大陸和台灣兩個地方,我想,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俠劇和歷史劇的盛行是扯不斷干係的。另一方面很注重粵語言文化的滲透,歌詞創作多以廣東方言用詞造句方式為基礎,廣東話本身就又叫白話,其語言方式很文言有很多尖類似,所以很多香港詞作人的作品,往往是大俗大雅於一身。但也必須承認的是,香港的很多詞作家,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他們的作品中即可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詩宋詞的寫作方式,規范來進行創作。
首先是黃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題歌《滄海一聲笑》:「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只記今朝……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膩了一襟晚照……」,還有《射鵰英雄傳》里的一首《千愁記舊情》「紅日/再不會升/熱心漸似冰/彼此星沉天際/剩我低回血淚凝」,(《射》里還有一首《四張機》,手法相當規整「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不過這應算是金庸的作品了)。還有著名的《上海灘》「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 他的風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俠,豪情奔放,熱情不羈。
再有鄧偉雄。他和黃霑一樣,寫了很多電視劇歌曲,這是當時香港音樂創作的一個主要源泉。在《京華春夢》中他寫到「如夢人生芳心碎/空對落花我淚垂/為何緣逝似水/大江去/哪堪追……無恨情深遭拋棄/飄泊如今怨恨誰/奈何又逢暴風雨/落花飛盡碎,」《萬水千山總是情》中說「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莫說水中多變幻/水也清/水也靜/柔情似水愛共永」《射鵰英雄傳》的主題歌《鐵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拋開世事斷愁怨/相伴到天邊/逐草四方/沙漠蒼茫/哪懼雪霜撲面/射鵰引弓/塞外賓士/笑傲此生無厭倦……應知愛意似流水/斬不斷/理還亂/身經百劫也在心間/恩義兩難斷」。鄧的作品多寫情事際遇,擅長描摹內心感受,頗有宋代的詞風。
另外還有盧國沾也是這類高手,他總是背負著家國情重,作品中很濃的民族情懷與歷史評判的味道,這正是諸多唐宋名家為世人所景仰的品質。來看他的《萬里長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幗歷次勝男兒/男女代代對峙/曾否推測過/明天舉世/重由弱質再把持/」
再如許冠傑,也善用詩詞典範來描繪世態人生「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詐/」(《浪子心聲》),「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沉默是金》),寫情「曳搖共對輕舟飄/互傳誓約慶春曉/兩心相對影相照/願化海鷗輕唱悅情調/艷陽下與妹相親/望諧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綠柳花間相對緣份/淚殘夢了燭影深/月明獨照冷鴛枕/醉擁孤衾悲不禁/夜半飲泣空帳獨懷恨」(《雙星情歌》)
再看台灣方面,台灣方面的歌詞創作更偏重於現代文體,更多關注風花雪月,但這也恰好是許多舊詩文的一個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覺得還是瓊瑤,她最擅用古詩舊典,來表現戀愛兒女的浪漫情懷。如「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時光留不住/春去影無蹤/潮來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且拭今宵淚/留與明夜風/風兒攜我夢/天涯繞無窮」(《幾度夕陽紅》)。
小蟲也有幾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現出古詩詞中的一些情懷,但距離唐詩宋詞,已經有些距離了,更象元曲什麼的。如他寫給陳淑樺的《情關》「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沒有了天/愛恨在淚中間/才能擁有這個夢」,《紅樓夢》「昨夜紅樓入夢中/多少傷心往事上心頭/今晨醒來夢已空/徒留紅樓在夢中/紅樓,紅樓/為何濃濃的紅妝遮不住你的輕愁/紅樓,紅樓/你輕愁只因為人們將你遺漏」,還有給潘越雲寫的《紅娘》「盼你來/盼到桃花謝又開/問天也不能明白/……/對望兩相愛/心似祝英台/這應是天的安排」台灣流行歌曲創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很多詞曲創作者表現出一種厚重的社會責任感,關注人群,重視表象之下的普遍現實,再就是較多得表現鄉愁的東西。在表現這些方面,古詩詞形式也會是一種很自然的方式我很喜歡張洪量的一首《你始終仍舊在》「好花常開不過冬/美夢總隨波逐流/覺悟雖有百般同/理智勝不過情濃/一生缺憾有幾個/自怨自艾許多人/知音易尋不易得/最難緣與份契合/……/人散兩地曲未終/回首難續今生夢/上窮碧落下黃泉/何處找尋你影蹤」還有黃舒駿的《雁度寒潭》「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以及姚嫌的一些作品,都帶有深重的古典氣息。
在中國大陸新生代歌手剛走到頂峰的時期,新加坡的著名的詞曲作家梁文福曾經給大陸一位女歌手任天鳴寫過一首《一程山水一程歌》,歌手後來是曇花一現了,這首歌卻讓很多人都還記憶猶新。歌中寫到「是我將愁耽成醉醒作睡/還是愁與我的心共已累/非我賦詩詩賦我/非我飲酒酒飲我/何時鞋聲經已沾上蒼苔冷/世上何物最易催少年老/半是心中積霜半是人影沓/非我離月月離我/非我思鄉鄉思我/歸得昔日橋邊紅葉不識人/究竟是我走過路/還是路正走著我/風過西窗客渡舟船無覓處/是我經過春與秋/還是春秋經過我/年年一川新草遙看卻似歸/夜深孤燈照不悔/回首青江盡是淚/風情拍肩怕見明月減清輝/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徹/夢在葉葉聲聲盡處輕輕和」正是這種詩風詞韻的作詞方式,在當時一片直白地戀愛表白和反來覆去的瑣瑣碎碎中顯得請麗而脫俗,從而使得這首歌得以突出於當時的歌壇,也讓歌手風光一時,這正是古詩詞風的魅力所在了。
說到大陸的歌詞創作,其實是更多人才的,畢竟那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大陸方面除了陳小奇馮小泉,還要說一個陳濤,他的詞作也是極具典雅風韻,這與他的頻頻借鑒引用古詩詞經典很有關系。看看他的作品,他寫過《霸王別姬》「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擋住綿綿情痛/看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歡共/生死同/來世也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精忠報國》(均為屠洪剛演唱),還有《紅花紅顏》「一朵紅花在今夜,匆匆帶走殘陽如血」(《書劍恩仇錄》主題歌),最喜歡他近期的一首《雁銜泥》(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橫吹笛/引來了燕子銜春泥/燕子雙雙築柳堤/柳蔭深處傳來淺笑低語/江南的春雨潤如玉/從來不濕行人衣/……/唱繁華,頌太平,天遂人意/且聽絲竹悠揚,管弦急,」精巧別致,其意境又讓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極富畫面感。寫過《苦樂年華》的張藜也有一首很有名的《未了情》,電視劇《夜深沉》的主題歌其中寫到「雖有靈犀一點通,卻落得勞燕紛飛各西東」恰好映襯了李商隱的那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有著戲曲創作的背景的閻肅老人也頗多諸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回首月明中/……/天浩緲/水迷濛/上下求索空繾綣/回望九洲曙色紅」(電視劇《戊戌風雲》主題歌,那英唱)之類的作品。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在歌詞的寫作手法上,現代的流行歌曲也是從唐詩宋詞身上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向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詩宋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詞的寫作中,例子那更是不勝枚舉。
四、盡管現代歌詞的創作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唐詩與宋詞,而並沒有泛稱為唐宋詩詞,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迵異於宋,所以它與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他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
我們還是先從表現主題與內容上來講吧。誠然,詩歌,任何時代的詩歌,都不會沒有表達情感為主題,但不同時代的人,情感表達方式與內容卻經常會是大相徑庭的,這與每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內容與社會規范首先標准都不無關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們更多地將目光主要投向國家家庭社會,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國山河等方面在唐詩宋詞中,想念你更多讀到的是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的憂國情思,或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無邊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坦盪胸襟,又或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高無境界,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個人感傷,也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人生頓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寫山河世事等,或是個人成敗得失間的情懷,而對於個人情感的東西,卻小心地收藏起來,較少提及。宋詞中描寫個人情感的算比較多了,但大都極盡含蓄之能事,像寫離別,只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寫思念,明著不能來,只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兩情相悅,頂多也就期盼著一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更多的只能感嘆一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現在的社會,人們對情感的態度更為開放,而個人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關注與重視,所以很多描寫個人情感的作品大行其道, 而在語言表達上,剛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見便「一見鍾情不能忘」,然後「為了這次約會,昨夜我想你想得無法入睡」,戀愛中總會問「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分手時會說「捨不得你走,怎麼能夠讓我一個人留」感情出變,居然連《第四者》都能出現,一方便大聲質問「為什麼人背著我愛別人」最後只能面對「無言的結局」「分手時說分手,請不要說難忘記」,卻搞不明折「為什麼思念總在分手後」,而這些東西,卻恐怕連以風流著稱的李後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都不敢想的問題。
另外在用語上面,那時代特徵就更加明顯了,比如說很多流行歌曲里都會提到電話,因為那是現代人交流的一個主要方式,這在唐宋時期就是聞所未聞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啦,剪新發型呀,奔騰電腦,WINDOWS98」和什麼「穿著風衣聽著MD」了。而唐宋時期的「宮牆柳,黃騰酒,紅酥手」或者什麼「一騎紅塵妃子笑」,什麼「酒檞歌台」「紅袖添香」,也都只能是那個時代的浪漫了,很少會出現在現代的流行歌曲里。這些都是有著深刻的時代鉻印的,那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
再從語言表達上來說。固然不少的現代歌詞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或引用唐詩宋詞 東西,但生活化的語言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現代歌詞創作的主流,現代詞彙與文法依然是始終占據著歌詞創作的主導地位。語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詩宋詞對格式多有嚴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則只要圧韻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圧韻。唐詩宋詞的遣詞用句十分考究,歷史上曾有賈島的「推敲」佳話傳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現代的流行歌曲的語言則重現代白話為基礎和主導,更為直白,也更加口語化。古詩中誠然也有少的敘事體,但依然是「賣炭翁,採薪伐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土色」這樣的文學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嗎,身體好嗎」的。
當今的歌詞很多在語言上不太講究規范性,更多是服務於曲調,所以其中的錯誤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詞創作為甚,奇怪地現象是,最好的詞作與最濫的詞作都出現在香港。相比較而言,台灣的一些老牌詞作家,更注重與詩詞文化的結合,而且注重結合的方式。香港的詞作愛用詩詞文化,但多是濫用甚至是曲解,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❸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經典詩句有哪些
1. 關於傳統文化的經典詩句
關於傳統文化的經典詩句 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詩詞有哪些
1、《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
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2、《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4、《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譯文:氣得頭發豎起,以至於將帽子頂起,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
抬頭望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 不要虛度年華,花白了少年黑發,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
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
我要從頭再來,收復舊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5、《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譯文: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2.含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詩有哪些
含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詩如下:
1、宋·岳飛《滿江紅·寫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5、宋·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3.有關傳統文化的詩句
傳統文化:古詩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韓愈《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傳統文化:節日類
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3.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
4. 《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5. 《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4.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
【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譯文: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新年送走了舊年。人們正喝著屠蘇酒,春風撲面而來。
【北宋】王安石《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家家戶戶都貼上新桃符取下了舊桃符。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譯文:去年元宵夜之時,花市上燈光明亮如同白晝。佳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後。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今年元宵夜之時,月光與燈光明亮依舊。可是卻見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淚打濕了春衫的衣袖。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一人。
5.傳統經典詩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勸學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雜詩陶淵明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明日歌文嘉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石灰吟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漢樂府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浣溪沙 蘇軾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卜運算元·詠梅 毛澤東 (個人認為毛爺爺的這首很好哦)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江 城 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6.弘揚傳統文化名言
1.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2.愛我中華,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4.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
5.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6.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7.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8.破壞古跡,就是破壞你的未來。
9.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
10.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11.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12.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13.先人神力絕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15.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3.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
5. 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7.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古詩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jiangling332 中國傳統文化之古詩詞鑒賞陳麗依我所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給予他們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林語堂目錄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走進詩詞鑒賞詩詞詩意棲居詩情生命第一講走進詩詞一、詩詞的基本常識1、詩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按音律分(1)古體詩:包括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淵明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①律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韻有定位字有定聲聯有定對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頷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頸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尾聯)②絕句每首四句對仗比律詩自由按「言」分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比較常見的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
2、詞一種韻文形式,由詩和民間歌謠發展而成,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又稱長短句。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8.含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詩
首先,關於音樂和樂器方面的。
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 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 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 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琵琶行 白居易 太長了,不粘,你看這個地址就行。 ?wtp=tt 琴歌 作者:李頎 類別:七言古詩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繪畫方面的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 已驚顏索莫,漸覺鬢凋殘。
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 願君渾忘卻,時展圖畫看 ----薛媛,《寫真寄外》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林良畫兩角鷹歌 李夢陽(明) 百餘年來畫禽鳥,後有呂紀前邊昭。
二子工似不工意,吮筆決眥分毫毛。 林良寫鳥只用墨,開縑半掃風雲黑。
水禽陸禽各臻妙,掛出滿堂皆動色。 空山古林江怒濤,兩鷹突出霜崖高。
整骨刷羽意勢動,四壁六月生秋。 一鷹下視睛不轉,已知兩眼無秋毫。
一鷹掉頭復欲下,漸覺振翮風蕭蕭。 匹綃雖慘淡,殺氣不可滅。
戴角森森爪拳鐵,迥如愁胡眥欲裂。 朔風吹沙秋草黃,安得臂爾騎駟驖! 草間妖鳥盡擊死,萬里晴空灑毛血。
我聞宋徽宗,亦善貌此鷹, 後來失天子,餓死五國城。 乃知寫畫小人藝,工意工似皆虛名。
校獵馳騁亦末事,外作禽荒古有經。 今王恭默罷游宴,講經日御文華殿。
南海西湖馳道荒,獵師虞長皆貧賤。 呂紀白首金爐邊,日暮還家無酒錢。
從來上智不貴物,淫巧豈敢陳王前。 良乎,良乎,寧使爾畫不直錢, 無令後世好畫兼好畋。
其它的方面,茶藝,棋藝等。 棋聲 作者:【黃庚】 何處仙翁愛手談。
時聞剝啄竹林間。 一枰子玉敲雲碎,幾度午窗驚夢殘。
緩著應知心路遠,急圍不放耳根閑。 爛柯人去收殘局。
寂寂認亭石幾寒。 汲江煎茶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1]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2]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3]。
9.關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都有哪些
1. 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宋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宋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4. 宋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 唐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❹ 水調歌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古詩嗎
是的啊!王菲就唱過一曲水調歌頭。來歌頌對別人的思念,古時候,這首詩也經常在中秋節的時候拿出來思念親人。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❺ 水調歌頭是不是關於「傳統文化我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因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技術發展腳步不會停止,這是客觀規律。在偏重物質的實用主義思維之下,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之間的矛盾顯得不可調和。
❻ 說張惠言的《水調歌頭》五首
這篇文章應該是脫胎於葉嘉瑩先生受馮其庸先生之邀在人民大學的演講,之後收錄於《清詞選講》,大約又做了一番整理。在當時人大的演講中,標題為《小詞中的儒學修養——解讀張惠言<水調歌頭>五首》,《清詞選講》中本篇的副標題為《談傳統士人的修養與詞的美學特質》。無論如何,都可以彰顯本文並非簡單的詩詞鑒賞之作,而是藉助《水調歌頭》五首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士人的儒學做一番梳理。所以葉嘉瑩先生講張惠言的這五首詞,不僅僅是在講詞,她的立意是非常宏大的,內容是非常磅礴的,故而,我之理解乃「醉翁之意不在酒」。
葉先生在《清詞選講》中一再提及詩詞之分,乃在於它們的血脈不同。詩上接《詩經》《楚辭》,詞則出於樂府之音並民間俚俗的歌詞。故而張惠言認為:「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故而詞較之詩要更為晦澀,更為幽深,更為微妙,有著很強的比興寄託。
葉先生說中國詞的發展歷史,有兩種可能:
張惠言的五首《水調歌頭》,小題為「春日賦示楊生子掞」。楊子掞是張惠言的學生。葉先生在這里就講到了古人之所謂「求學」,並不受學知識學技能,而是學為人。荀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個「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葉先生寫道:
葉先生講到聲律與文法,以第一首《水調歌頭》為例。民國初年的詞學家龍榆生評詞中「便了卻韶華」,說「按律應上二下三,此句作為上一下四,殊為不合。」葉先生評道:
第一首的第一句是「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對於我輩無學問之人,讀這樣一句詞,無非覺得這是一個擬人手法,平常而已。但葉嘉瑩先生去由此談到了東方的詩歌傳統,以及東方哲學:
「閑來閱遍花影,惟有月鉤斜。」這一句確乎有一種幽微的韻味。在我們的傳統美學里,但凡是月、花和交錯的影,都會給人一種空靈縹緲的悠遠。然而這里,葉嘉瑩先生的著眼點卻在「遍」、「惟」與「斜」字,她說:
我們往往認為「境界」一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因為它靠的是悟,是那麼一種sense,需要用心去感悟和體察那種微乎其微如天籟一般的微音。然而葉嘉瑩先生這么一講,從幾個小字下功夫,旁徵博引,那種境界就忽然從無到有,雖然依舊微妙,你卻是可以明確感受的那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大美不可言,葉嘉瑩卻以其深厚的學養與識見把詞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深刻而有準確地描摹出來。
在賞析「閱遍」一詞時,葉嘉瑩提及李商隱的一首《燕台詩》:「風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比較了李商隱與張惠言。她說:
情與道並非判斷詩詞的標准,與境界相關。我個人理解,詩詞若未悟道,就可能濫於情,困於情,乃至於以情傷害詩歌的意境。即使可為佳句,也只是句勝於詩而言。例如林浦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該是多麼的朦朧,多麼富有詩意,但它的整首詩卻不過僅此而已。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謂名句,若僅止於此,也不過是傷情的細膩表達而言,但它與前面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接,就有了國破去家的沉鬱,是「達則兼濟天下」時對國家天下的憂而憂。
葉嘉瑩先生一再強調詞中微言的作用,她說道:
詞中的「清影渺難即」,若直接理解詞的含義,應為「玉城霞」的影,可要真這么理解,就狹隘了,拘泥於文字了。就像老人常罵小孩說的「你讀書讀笨了嗎?」就是把書和文字當成了一種死的東西,僵化。正如前面所說的,詞更幽深更微妙,有著很強的比興寄託。這里的「清影」指的是張惠言所要追求的理想。葉嘉瑩解析為:
乃至下闕的「飄然去,吾與汝,泛雲槎。」,實則就是理想不可達到時產生的「隱」的想法。正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若大道不得出,就只有隱了。儒家的最高追求是治國平天下,是倡導士人需得有兼濟天下之心,故而「獨善其身」僅僅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故而詞中在表達了「隱」的無奈後,馬上又話鋒一轉,說「東皇一笑相語:芳意在誰家?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韶華?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葉先生對此的解讀是:
要讀懂中國詩詞,需得了解文字的淵源,這是中國詩詞的魅力,此為幸,不幸之處在於它製造了我們理解詩詞深意的障礙。需得浸淫詩詞,具備足夠文學修養之人,才能理會其中真意,於是會心一笑,仿若遇見了知己。若有這等體會,短短的一首詩詞,就能被擴大,彷彿能包羅一個世界的芥子。我在讀到「百年復幾許」的時候,確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葉嘉瑩先生在文中就提到《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詩為「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如此讀來,你就能體會到個中的惆悵,是對短暫歲月的感嘆。又何況曹操的《短歌行》也寫道:「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至於隨之而來的擊築與高歌,又會讓人想起千載之前易水之畔的荊軻與高漸離——「風蕭蕭兮易水寒」,固然有悲意,卻也有覓得知音的相知之情。
說道人生之憂,葉嘉瑩先生發出多少感慨與抒懷?
儒家本身提倡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先己後人的過程,只有把自己的道德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為國家為天下服務。若國家不用我,那我也當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修養。相較於「窮則獨善其身」,儒家似乎更提倡入世,追求「達者兼濟天下」。即使是世上無道,我也需要以己之力挽大廈之即到,需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正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先生這四句話可謂道盡儒家作為士人的追求。儒家對「名」的追求格外高遠,這個名不是虛名,而是清名,不為逐利,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在皇權社會,這樣以天下人為己任的理想怎麼能實現?所謂仕途,不過是一家之臣一人之奴的境遇罷了。既無法做到伊尹的瀟灑,又不能做伯夷叔齊的愚忠,因而不得志時,感懷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自然常懷有憂患之心。
❼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留下了無數燦爛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民族精神也在傳統文化的積淀中不斷傳承鞏固,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和體現。
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慢慢也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國影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學生們捧著卡通漫畫看得津津有味,卻對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傳統節日,不知意義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跡······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蘊的淡薄無一不和傳統文化的逐漸失落有關。站在時代的講台,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他的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的典範;詞與曲,是中國特有的詩歌形式,初中語文教材中也選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氣勢磅礴的豪放之作。「記」、「說」、「序」、「論」「銘」等也是古代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文體,如袁宏道的《滿井游記》是風格清新的寫景小品;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以贈序的形式告誡後生。教材選錄了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片斷:如《水滸傳》中的精采片斷《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等。這些選錄的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不僅顯示出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說審美意識和審美特徵。語文教師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稍微進行課外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就自然而然透滲進學生的腦海里。
三、體會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對祖國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了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後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賀知章《回鄉偶書》等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對親人的關愛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
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如果學生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里,耳濡目染,勢必更能提高學生的素養。這樣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做一個有心人,教室里的牆壁上布置那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學生課桌右上方可張貼勵志語。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學校、班主任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如學唱國粹京劇,彈拉各種民族樂器,播放古樂、古曲,或利用早讀舉行古詩文朗誦等一系列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村學生也許相對於城市學生來說稍顯慢一些,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營造成一種氛圍,就會越做越好。
五、加強語言實踐
民族文化蘊涵於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積淀。它直接與民族感情相聯系,構成了維系民族成員的心理紐帶,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
據說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時,皇上曾命他在紙扇上題字,紀昀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乾隆一看,沉著臉問:「怎麼丟了一個『間』字?」紀昀接過扇子,看了看,鎮定地說:「沒有丟字,皇上,這是一首詞。」說完,就讀了起來——請想一想,《涼州詞》少了個「間」字,怎麼通過改變停頓變成一首詞?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這樣讀來別有趣味:「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項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
我們還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寫作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選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把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樣的文化傳承更是意義深遠的。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聖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❽ 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詩文有哪些
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詩文:
1、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2、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4、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復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麼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牆、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裡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盪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裡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麼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
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5、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