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課題

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課題

發布時間:2022-09-24 10:26:21

❶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眾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數、樹的文化全才。世界級文化大師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政治管理經驗以及藝術、體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技藝。孔子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偉大人物。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孔子對於音樂等藝術領域、射御之類技能甚至烹飪與服飾的原則等,都曾提出過非常精妙的見解。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對於文化的全面追求,啟發本書作者將不同門類的知識融匯貫通,集為一帙。

本書內容涉及的時間范圍因門類而略有差別,一般說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近現代。面對浩如煙海的歷人物、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存,本書沒有採取編年體的中國文化大事記的寫作手法和按詞條分門分類的文化詞典的編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術語、事件的簡單堆砌並不能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蘊。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書為讀者奉獻的是系統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本書努力把尋找中華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發展線索放在首位,力圖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同時,本書也試圖分析每一文化門類的基本特點,闡釋這些文化門類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處的位置。最終展現給讀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以外,還包含對各方面知識的整合與品味,包含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性總結與反思。相信這種撰寫方式能幫助讀者獲得清晰、明了和系統的知識。

強烈的時代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本書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視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是一門非常「年青」的藝術,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過百年上下。自宋代以來,主導戲曲舞台的藝術形式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繁榮。然而,這種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盡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因此,本書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各門類歷史發展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因內容和篇幅所限,本書只是約略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

篇章目錄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
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禮儀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算命

❷ 中華傳統文化有那些

傳統文化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築、雕刻等等.

長期以來,由於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的模糊,許多人把傳統認為是文言文本身,以為弄來古代的服飾、器皿、儀式、建築等就是傳統,那隻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真正實質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返本歸真的生命價值觀、忍辱待人與和諧天尚的人際觀、敬天命盡人事的人生觀在文學藝術建築社會管理等方面通過一定的儀式或形象表達出來。如果沒有這些內涵,任何人假任何名義所談的「傳統」,本身不過如將茅台酒瓶裝的假酒甚至工業酒精兌水的有害品,乍聞之似有酒氣,其實完全是在利用人對傳統的喜愛而滲雜其私意。更甚的是把衣服當本質,把形式當目地,這樣所謂復興文化的做法,越是熱鬧,可能人們離傳統精神越遠。

真正中華傳統的精神是直接與人們意識相關的,是鮮活的生活指導和意識態,而不是游離於人生之外或拿來供著的偶像,或拿來裝璜的東西。孔子說:「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如果一個談傳統的人卻沒有傳統的思想和合乎傳統道德的行為,那麼他所說的傳統不過是他掩蓋自己目地的一張華麗遮布而已。

傳統文化就是要究「道」,就是要歸「真」。除了世俗生活的繁榮在技術上的傳承發展體系之外,傳統文化有非常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築、雕刻等等載體,但載體的本身並不是傳統的心魂和根本。孔子有一次就射箭講道理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哪裡是根據箭頭嵌入靶中深淺來判斷一個人射擊的高明與否呢?「射有似乎君子,不中正鵠,反諸自身」,他是大成儒家拿來修養自己品德的一個訓練心法的東西,意思是有了問題,要反過來找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射箭是如此,農民種莊稼也是如此,舉凡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等,其層面有不同,核心旨歸也都是就他們所認識的宇宙真理和規則而衍繹出的學說。所以,孔子進一步延伸說,一切學科,也都是上古聖賢傳下來可資生命覺悟之道。這才是實質。

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書大都是用文言文寫下來的。其實這個文言是中國人應該非常自豪的書面語言,概括和表達乃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舉例來說,一曲《楓橋夜泊》二十八個字,可是內里包含的歷史滄桑和對人性人生的領悟,敷衍出百萬言的小說也不一定說得透徹。台上一幕劇短短幾十分鍾,可以讓人讀懂人世幾千年的風雲。文言的表達力之豐富,乃是本次人類了不起的瑰寶,可是由於近代以來白話文強制性的成為主體語言表達形式,人為地生成了一個文化斷層與鴻溝,主體是白話文的教學使中國這幾代人再也讀不懂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內涵,而考據古書成了專門人士乾的事,又攝於一種殘暴的淫威,而不敢研究經世致用和天人合一返本歸真的真髓,遂將傳統的研究變成了故紙堆的尋章摘句與庸俗化,由他們帶著低下觀念和恐懼心態咀嚼後吐給中國人民的所謂「傳統」,已經被舛改得面目皆非,使人誤認為傳統已經無用,一切以西方為高,從而腰斬了中華神傳文明,使我們民族的道德水平一落千丈,民族的自信心完全隳墮,民族的尊嚴掉入塵土。

那麼,恢復傳統文化就要是復活文化求道的根本與實質,通過明道而後得到自己生命深處那份神性的復活,返本歸真。以傳統的儒釋道西(基督天主教)而言,形式和裝束不一,目地是相同的。不同的覺者就是告訴給你如何脫出人的愚昧屬性的執著和功利屬性的貪痴,通過修養心性,達到提升,進而使自己開智開慧,最終圓成靈性本我的生命自在境界。當然他們各自的體系有自己特殊的存在與表達,也是不可相混的。在許多寺院都可以看到「到此門須得腳跟站定方許入不二法門」的話,就是選擇一條正道,然後依教奉行,不可以「二三其德」。這樣才能有功成的一日。

儒:「大學(生命大成功的學問)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方法: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致知在格物。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者,生命原始之能,非書本知道也。蓋空氣陽光水山河雲霧之特性,其無私普覆之美好得而用之以心智之修為,則得真知矣。此為格物致知。而心法即以孝、仁義禮智信中庸為要求。

佛家:釋迦佛講戒定慧。即從凈土念阿彌陀佛,如沒有戒定慧實修的功夫,其實一點作用也不起。凡屬釋教,不管其衍出多少個法門,雖然修法不一,但根本都要遵從戒定慧才行,這是(一以貫通的)。當然,釋迦牟尼佛講如來如恆河沙數,那是非常之多的佛陀,各個佛陀的方法又是不同,但佛家的突出表現,都是要修善的。

道家:悟真為本。人既為宇宙一靈物,則是宇宙質料生成的,不管他墮落到那裡了,如果推根究始,他與宇宙的根本本性一定有一個層面是一致的,是共通的,也就是可以回歸的。而道的修煉,就是要完全破除後天的一切沾染,達到根本的與宇宙真性一體同化,為此舍盡一切的牽連與執著,也是其必須的。而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則太極為用,正反亦不復再為其繩索。

所以,真正中華傳統文化,大矣哉,妙矣哉!

啟嘉春秋因曰:「傳統,天道也。大成教化講究誠意正心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內外雙得雙成。其至也,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此實學也,智慧、胸襟、涵養、能耐在是,安得不識哉!斯人雲:『斯為我學。』誠哉斯言,苟能由傳統而道問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乃盪盪大道,聖賢可得而至,學佛學道者亦可由此而立基,實生命大成之正途也!」

內聖外王的人生,你願意擁有嗎?那麼,不要嫌晚,從當下就做起,一起回歸傳統!那怕晚上你就要離開這個世界,早上你已經得到了真理也無所懼了。

孔子雲:「朝聞道,夕死可也。」因為你得到真理的那一部分,已經獲得不朽。

❸ 幼兒園傳統文化包括哪些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了「過節」

根據教學目標,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絕大多數與中國傳統節日相結合,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其他教學活動中很少出現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一些傳統的禮儀、道德觀念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就更少了。

於是,不少幼兒園把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了「過傳統節日」,幼兒們享受到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卻對節日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圖片源自網路

幼兒園慶端午包粽子的場景

2.過分注重知識的傳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是否見過幼兒園的孩子奶聲奶氣地誦讀這些經典,你又是否覺得這是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呢?

不少幼兒園將傳統文化教育著眼於知識的傳遞,幼兒們對這些內容一知半解,知識學習的效果尚且不提,對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養可就無從談起了。

圖片源自網路

某幼兒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場

可以看到展板上寫有大量的文字

3.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慶祝傳統節日、講述傳說故事、弘揚先進事跡,幾乎成了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標配」,一套活動方案可以用上一年又一年。這樣的教育固然穩妥,但忽略了現代文化對幼兒的影響之後,教育的效果可也要打上折扣了。

對於現在10後的孩子們來說,有些「老掉牙」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可真要想辦法改進了。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那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

1.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美好

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懂得欣賞,喜歡參與相關活動。所以老師應該精選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經典文化故事、古詩詞,讓幼兒感受其中的美感。

2.教道德規范與優良傳統

傳統文化也並非皆為精華,幼兒園老師要做的,應該是提煉傳統文化中值得幼兒學習的道德規范與優良傳統。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謙讓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都是值得幼兒去學習的。

小班集體教學《幼兒園里玩具多》

發布者:小七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玩玩具的時候,要互相謙讓。

2.幼兒園里的玩具很多,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以後要放回原來的位置,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小朋友要懂得謙讓,會整理物品,不亂放東西

活動准備

幼兒喜愛的各種玩具(芭比娃娃、小火車、小熊等)

活動過程

一、話題引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具嗎?

2.你們都有什麼樣的玩具呢?

3.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喜歡玩具呢?

小結:玩具可以陪我們做游戲,還可以和我們過家家。

二、教師教授兒歌

玩具玩具我愛你,天天陪我做游戲;

玩具玩具真聽話,愛和我玩過家家;

做完游戲擺放好,媽媽拇指豎得高。

三、自由活動

請小朋友到玩具櫃里取出自己喜歡的玩具,並說明為什麼喜歡它。(個別幼兒)

四、故事判斷

1.明明和東東正在玩小火車,他們玩的可開心了。這時候強強跑過來,一把搶下小火車,重重的摔在地上。

提問:強強做了什麼?他做的對嗎?為什麼?

2.晗晗最喜歡玩芭比娃娃了,可是她知道妞妞也很喜歡玩,於是她把芭比娃娃讓給了妞妞。

提問:晗晗做了什麼?她做的對嗎?為什麼/

3.奇奇家裡有很多的玩具,可是他玩完玩具從不收拾,說自己還小讓媽媽收拾。

提問:奇奇做的對嗎?為什麼?

小結:玩具是我們的好朋友,有了它我們就不再孤單了。可是幼兒園里玩具很多,如果玩完玩具以後不放回原來的位置,就會很亂。所以小朋友一定要記得玩完以後放回原處,以便下次使用能很快的找到它。

五、活動延伸

1.向小朋友介紹你所喜歡的幾種玩具。(如名稱、顏色、功能等)

2.引導小朋友自己整理物品,不亂放東西。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說明你的玩具背景、來歷。(是過生日媽媽送的,或是學校獎勵的)

3.教生活習慣與傳統禮儀

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十分復雜,將其引申到現代,可以變成那些值得幼兒學習的良好生活習慣。如古人「雞鳴而起」則對應了早睡早起;古人定時「灑掃」,則告訴幼兒要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教傳統文化知識

當然,傳統文化知識也是很重要的,並非應該被忽略。蘊藏在各類傳統節日和鄉土習俗中的知識,等待著各位有智慧的幼師去發掘、去改良,變成能被幼兒接受的教學內容。

❹ 關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題研究怎樣選題好

關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題研究選實用性最強的課題就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很多,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
它在歷史上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我們要科學辨析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撐。

❺ 關於幼兒能理解的簡單傳統文化的有哪些

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

一、以豐富的視聽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可謂幼兒的第三任教師,在傳統文化的環境熏染下,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能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一)利用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園所文化建設

幼兒園在園所建設上可採取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如,把戶外休閑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幼兒置身其中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借鑒中式風格,如,幼兒活動區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欞格吊頂,既美觀,又能懸掛師幼美工作品。幼兒活動區域可配備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設備,如,彩色瓷盆養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紙硯、摺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兒在生活或游戲中使用。當然,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請專業人員進行整體設計,注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的心理;還需注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風格的協調和轉換,避免為突出傳統而破壞園所文化的和諧。

(二)選用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布置公共環境

幼兒園可以選用一些能夠集中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圖片和實物陳列於公共環境。例如,在幼兒園公共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將印有國畫、書法、古代人文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歷、畫報、照片、扇面等,張貼或懸掛在牆面;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只可觀賞的實物擺放在走廊或樓梯的牆角、窗檯、博古架上。師幼、家長走過時,可以隨機欣賞。這些圖片與實物每個月更換一批,不僅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給師幼、家長提供了認識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下來,幼兒通過對這些畫面、實物的觀賞,能了解大量傳統文化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

(三)利用語音材料創設聽覺環境

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藉助可視的畫面與實物外,還可以藉助可聽的音樂與語言。我們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安排多個時段播放民間歌謠或民族樂曲,創設聽覺環境。如,在幼兒晨運和戶外活動時,播放歡快而富有節奏感的、或唱或說的童聲民謠以及歡樂、喜慶、有趣的民樂;幼兒進餐、自選活動、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時,播放抒緩、優美的民樂。這些音樂一般兩個月更換一套,每套約20個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環節,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使幼兒置身於更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求幼兒學會什麼,尤其不要求他們會背誦若干首童謠。例如,有的幼兒對有節奏的朗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體活動,守在音箱旁全神貫注地聽;而有的幼兒對這些聲音從來沒有刻意關注過,但這並不阻礙相同的聲音通過兩個月多次的重復在他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就是通過環境給幼兒形成類似「印刻」的效應。

(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豐富、活潑的幼兒教育課程的要求下,幼兒教育必須走向社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許多傳統文化還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廣州市天河實驗幼兒園毗鄰的天河公園里,有曾在世界園林博覽會上奪冠的粵暉園、在日本獲獎的嶺南園林精品粵秀園、庄嚴的鄧世昌衣冠冢等,該幼兒園就利用這些資源對幼兒進行園林、建築、書法、楹聯、雕刻、盆景等藝術和祭奠、慶豐收儀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一般而言,幼兒園所處的街區、城鎮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都是師幼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此外,有的社區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多種有民間特色的娛樂、紀念活動,成人可帶幼兒參與其中適合的項目。有的家長所從事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國畫畫師、傳統手工藝者、傳統樂器演奏員、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組織師幼到他們的工作場所參觀,也可請家長進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區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要重視並善加利用。

二、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有層次的主題活動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這些內涵豐富的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幼兒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共識。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本地風俗,選定可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最隆重的春節在幼兒的寒假中,而開學時的元宵節可作為春節的延伸,因此我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聯接在一起開展主題活動。

(一)突出節日活動的層次性

幼兒在園幾年,就要過幾次相同的節日,如何讓這些節日體現特色,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過節的總體目標設置不同,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兒每次過節都感到有新意並樂於參與。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性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發展過程的了解、對節日活動內容的展現與豐富。根據幼兒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達兩個月之久,如大班幼兒在元旦後就進入春節的籌備階段,開學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過春節、鬧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日前後一周的小型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應節性」活動。

(二)重視「節日」課程建設

「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全園性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幼兒園業務園長在節日前半個月就搜集好相關資料放置在教師「辦公平台」上,提醒教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計劃;節日前一至兩周美術專科教師布置相應的公共環境,為整個園區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日前後一段時間內進行主題活動,師幼共同以活動作品來布置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一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應節」食物;園區或級組根據需要組織教師、幼兒甚至家長參與的大型節慶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其重要。一是需要家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幼兒積累真實的過節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終是家長帶孩子在家過的,家庭怎樣過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而這些因素又會影響到主題活動的開展。二是需要家長在過節時收集圖文資料。三是需要家長參加親子活動。四是需要家長特別是祖輩擔任助教,為幼兒示範或講解關於節日的一些傳統習俗。家長通過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被感染、帶動起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的意義與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上的支持。

三、在常規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或常規活動中。

(一)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對仗工整、優美凝練、富有音樂感和畫面感的古詩是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幼兒普遍對有節奏、押韻的語言敏感、有興趣。因此,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幼兒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周一詩」的活動:每周一升旗儀式上,業務園長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相應事件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首古詩,由一位朗誦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朗誦,帶領全體師幼誦讀一到兩遍,並對詩歌的背景和表達的意思予以解釋;各班教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置「每周一詩」的角落,將與該古詩相關的圖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師在一周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環節,結合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孩子朗誦詩歌、整體認讀詩中的常見漢字、欣賞詩歌表達的意境與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有關的故事;幼兒園通過家園聯系平台公布「每周一詩」,家長在家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進行隨機交流,或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周一詩」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受古詩的審美和語言特點,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信息,不要求任何幼兒必須背誦若干首古詩或認讀多少漢字。

(二)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課程與教學例如,在餐前、離園前等某些過渡環節,教師可選擇一些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講給幼兒聽,或者藉助多媒體播放這類故事的動畫短片、傳統相聲與說書的錄像等;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觀賞園內的傳統文化環境;結合傳統節日,在戶外游戲和區域游戲中投放適合相應年齡幼兒玩耍的民間游戲材料,幼兒也能興致盎然地參與其中;中班幼兒學慣用筷子進餐前,教師可圍繞筷子解釋與進餐相關的傳統習俗;每年大班畢業典禮或其他重大的文藝表演會上,安排兩個「中國風」的節目,如教師的民樂演奏、親子民族服飾秀、傳統故事表演、家長戲曲表演、師幼古詩說唱或表演唱、武術表演等。

(三)選擇適宜的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幼兒可能對某些題材感興趣並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題探究活動外,選擇適合的內容,在五大教育領域均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語言教材包括古詩、童謠、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音樂教學主要是粵語民間兒童歌曲與搖籃曲的學習與欣賞、傳統音樂知名曲目賞析、少量的粵劇和京劇賞析;美術教學包括傳統美術作品與工藝品的賞析、傳統美工形式的創作嘗試;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習傳統體育游戲的玩法並靈活應用。在傳統文化活動中,各學科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界限並不特別清晰,這有別於嚴格意義上的分科教學。比如,在古詩欣賞後進行國畫創作,或是對題詩國畫的賞析,就是將語言教學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相互滲透。這種做法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境美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局限性,有些甚至是違背現代科學的。因此,並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傳承意義。幼兒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懂得取捨與揚棄,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要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善於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對傳統文化予以選擇,

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
現在很多幼兒從小就被家長逼著學外語,考星級。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傳統文化教育是個嚴重的問題,關繫到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途。
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可見,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已經開始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與民族素質競爭的世紀,特別是WTO入世後,地球將成為一個家園,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一個民族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而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一個有自己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貢獻世界,才有能力識別和借鑒別國文化。因此讓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素質、品德修養,融和西方文化精華,重塑中華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它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法字畫以及我們中國的民間傳統游戲(鬥蟋蟀、斗雞)等。
在幼兒園二期課改教材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了解一些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感受簡單的茶文化,認識傳統的服飾(唐裝、旗袍等)、美食,開展「我是中國人」「過新年」等主題活動。但是,仔細研究後發現,涉及的內容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我認為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還可以多加入一些關於古典文學學習的內容,如中國的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另外,中國的傳統民間游戲已經面臨嚴重的斷層。那麼,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幼兒來說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如設計教學活動「有趣的漢字」,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另外,通過對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以及民間游戲活動的接觸和學習,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明顯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非常願意誦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對中國的一些經典動畫片也逐漸地喜歡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游戲和活動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並由此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動中可以很自然地擴大幼兒的識字量。幼兒早期識字有利於右腦開發,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開發幼兒的潛能,培育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再次,可以培養幼兒的成功感。經歷過早期閱讀的幼兒比同齡幼兒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級內教授千字文,幼兒學習以後,經常在家人、教師和小夥伴面前背誦,由此獲得成功感,變得非常有自信。
最後,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一個人記憶力的發展在6―13歲時是黃金時期。利用幼兒時期的記憶力去記下這些永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對一個人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徵,背誦記憶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這一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另外,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早識字就能早閱讀。閱讀能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能促使幼兒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培養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助於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並為以後系統學習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閃爍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然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逐漸為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英文、會玩電腦游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聖誕節、嘉年華游樂場,但是對老祖宗的東西——傳統文化中那些精華缺少了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當今我國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正被納入到正常的教學目標中去。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但從現在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中,我們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本人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優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言絕句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典故《誇父追日》、《盤古開天》等表現了智慧和力量;《聞雞起舞》、《岳母刺字》、《卧薪嘗膽》更是頌揚愛國主義、樹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熏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煉句,歷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如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是山村景色美麗迷人、楊柳疊翠、山花映紅,這優美的文字與意境,對幼兒來說應該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具有優美音韻、意境美妙、語言凝練的作品如《億江南》、《楓橋夜泊》、《山行》等,使幼兒欣賞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響和流動感的畫面,在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的敏感性。成語「入木三分」讓孩子認識了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並欣賞了他的作品。
第三,對幼兒人格塑造、傳統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培養孩子今後做人、做中國人、做胸懷壯志的現代中國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園時期開始的基礎教育應當讓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讓孩子懂得謙讓、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規》、《三字經》讓孩子們懂得了禮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惡、好壞,學會關心幫助他人。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傳統文化經典中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從兒童時期熏陶、浸潤。
然而,要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優良品格,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關鍵。
(一)傳統文學內容的選材是教育開展的關鍵
傳統文學是在古老歷史沉澱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中一些傳統事物隨時代不斷發展已消失,幼兒難以有相關經驗,在教育思想中,也難免有些消極、封建的思想混雜其中,且個別內容學習難度較大,對幼兒不具有意義且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選材,辨證的揚棄,選擇傳統文學內容中的精華對幼兒教育。要適當對一些難懂文言文、成語合理改編、縮寫、擴寫等,從幼兒興趣、情感體驗出發,確立適宜的內容,這樣才會通過傳統文學把燦爛的文化思想進行傳承,讓孩子們受益非淺。
(二)教師良好素質是傳統文學課程實施的保證
要使傳統文學釋放出魅力,課程獲得成功,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音樂、美術、文學修養,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選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淺出的教學, 要有改編教材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現能力,能自如的應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傳遞作品的內涵,優美的語言可以使幼兒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悅的接受教育,在研究中我們注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努力建立一批觀念新素質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實驗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
(三)注重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是傳統文學教育的重要理念
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喜愛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記憶、認知、注意等多種潛能,因此我們必須要注重引導幼兒體驗,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不以會背誦多少詩歌,會說多少成語作為衡量幼兒發展的唯一標准,而是關注其縱向的成長,這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理念。
(四)家園配合是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長對傳統文學教育意義,實施方法、認識程度決定學習效果,做好家長工作是幼兒獲得興趣的保證,因此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轉變家長的觀念,對家長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讓家長為孩子布置良好閱讀學習環境,讓家長在行為舉止上成為孩子學習榜樣。事實上,我們通過家長會、文學沙龍等多種形式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家園步調一致的開展教育,確實達到了較好效果。

繼續閱讀

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剪紙基本特性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歷經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而不失其純凈和清新的特質,與中國農村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自身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互為矛盾,又互為統一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其對於不斷變革側自然選擇方式,從而與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拉開了間距。
1. 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附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雲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並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
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於何種場合,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於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2.集體性與個性的統一
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藝術創造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純屬個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使之必然地反映著一定階層的藝術趣味。而個性,只是在集體,或傳統基礎上的發揮。
民間剪紙的集體性特徵,明顯表現在其作品的最後歸屬上。作品不再是作者個人的私有,而屬於整個社會和集體。因而它的最終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融匯千百人藝術才能和審美喜好的產物。特別是一些已流傳千古狀態凝固的作品,是經過許多代人的反復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認、流傳和保存。如《車馬圖》、《織布圖》,其作品原型如何,已無法細究。在各地均有流傳的類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徑庭,就很難說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創造。那麼,形成集體性的一個重要成因,則應該是民間剪紙的匿名現象。民間藝術與專業藝術家的創作不同,作品既不標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著作權。好的作品流傳於世間,一經傳播便成大批臨摹、變體作品的濫觴,作者就被融入「勞動者」這一群體概念之中了。
誠然,這種勞動者無個人功利的藝術的確建立在民間文化牢固的集體意識上,但是憑這一點並不足以作為對民間剪紙藝術家藝術個性的否定。正如專業藝術家爭取藝術的自我表現,卻終將不會失去自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一樣,民間剪紙在表現民族集體心理意識的同時,也當然不會沒有藝術中的自我。如果說文人藝術家個性的體現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麼,民間剪紙藝術家個性的體現,則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談東西南北地域的藝術風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區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著自己明顯的個性。若懷著鄙視心理地走馬觀花,自然難以看透。
以陝北的巧手張林召和王蘭畔為例,二人相距不過百里,年齡相近,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張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戲聽書,受過封建中產階層禮教的訓育。但一生多磨難,三次喪夫,四次嫁人,生過13個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憂郁、孤僻、不善言談,對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創作是為了「能忘掉亂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別人的干擾。可見內心的焦辣苦疼與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創作過程中急於通過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蘭畔,她覺得「人活著就要忙忙活活,這樣才快活。」對人生和世界沒有過高的奢望,而重視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屬於「知足者長樂」的類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蘋果引進陝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從沒想到應該得到什麼報答。因之,其性格開朗活潑,直爽豁達,自信要強,任性好動,又往往不拘小節,丟三拉四。她剪花是因為「人家都讓我剪,就是說我剪得好,是抬舉我。干別的沒大本事,就能鉸個花花,鉸起花來心裡就美美的。」可見其內心世界有著強調自我價值的傾向。她們的作品中,都有著個人形象和心靈明晰的影子,可謂「畫如其人」。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徵,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個性表達中的吞吞吐吐、無病呻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長期以來,民間剪紙一直被認為是重復性的勞動或傳統紋樣的復制,忽視了勞動者藝術家的個性創造,這是歷史的不公。
3. 變異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畢竟不是每個用紙剪刻的勞動婦女都能獲得藝術上的成熟。一個村,一條山溝,出那麼一個或幾個被社會公認的巧人,她們的作品就自然會四處流傳。其傳播方式一種是煙熏替樣的方法,一種是靠記憶模擬的方法。流傳中,常常是張家的媳婦用李家老婆的樣子,王家的女兒又把花樣傳到姓劉的婆家,人們都有權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審美愛好對原稿隨意改動。作品的最初形態必然會發生不可避免的變化。這種傳承中的變異現象,也不斷地調節著民間剪紙與其流傳的時代、民族、地區、習俗之間的差異。
同時,由於民間剪紙所擔負的民俗形式的滋延傳承,及基本紋樣程式化手法的相對固定,傳承方式的世代相襲,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對穩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當於戲曲中的保留劇目,哪個地方漏了一句台詞,少了一個動作都會引起觀眾的嘩然,是不能隨便改動的。民間剪紙也往往有這種情況:一件好的作品,經過一個笨人之手變成一張難看的紙片片,再經過一個有經驗的老婆婆之手,又使它重新恢復了光彩。
民間剪紙傳承的變異性與穩定性,與其賴以生存的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結構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一次大的社會變革的發生,必將會導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動和調整。從而形成新的態勢,所以,挖掘和整理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應是今天有民族責任感的藝術家重要的課題。

刺綉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綉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蘇綉蘇綉
蘇綉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綉衣坊、綉花弄、滾綉坊、綉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綉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民間刺綉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模擬綉」,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綉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綉,豐富了蘇綉針法。蘇州刺綉,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綉工細致,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綉、紗綉等。綉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綉衣、戲衣、台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綉《金魚》、《小貓》是蘇綉的代表作。蘇綉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綉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面綉《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綉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綉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 《仕女圖》 《三馬圖》等。湘綉
湘綉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綉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綉,長期深入綉坊,繪制綉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綉藝術水平。早期湘綉以綉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劈絲細致,綉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以特殊的鬅毛針綉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綉榮獲金杯獎。
粵綉《八仙圖》粵綉
亦稱「廣綉」。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綉品而言。粵綉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綉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綉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綉,使綉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綉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綉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綉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綉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綉,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綉」)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綉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
蜀綉蜀綉
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綉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綉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綉花鋪,既綉又賣。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綉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以綉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綉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綉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隴綉
慶陽刺綉也就是隴綉,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綉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閑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綉花煙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綉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綉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綉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綉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綉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綉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編輯本段]民間刺綉
民間刺綉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就發現很多挑花刺綉品,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刺綉已在我國流行。

【皮影戲的概述】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其製作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製、刮薄、磨平,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祥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的材質】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等等。
【皮影戲的分類】
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由於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在秦、晉、豫一帶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宮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調、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種,曲牌甚多。演唱時,還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余韻的唱法,拖腔婉轉悠揚,非常動聽。
而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凄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戲音樂及唱腔也都帶有本地地方特色。

中國結

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
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也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
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
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出自於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1、結繩記事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斗轉星移,數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的行為,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
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也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
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
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出自於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1、結繩記事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斗轉星移,數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的行為,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
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也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
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
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出自於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1、結繩記事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斗轉星移,數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的行為,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只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作為文學的戲劇
戲劇文本(即「劇本」)是一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詩劇《莎樂美》。)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活動發生的必要條件
1.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才可視為一次戲劇活動。
2.戲劇交流的兩個參與者:觀眾與演員。
3.觀眾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
4.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5.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員與觀眾共享一套「游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7.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關心傳達信息的形式。

朋友,實在寫不開了,就這樣吧。最後一個鑽刻印章在這兒:
http://ke..com/view/21977.htm

❼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自己選吧!

2;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

❽ 關於幼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課題範文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廣泛存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缺乏,興趣不濃,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的傾向,他們對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如:傳統美德、傳統節日、文學名著、詩歌詞賦、成語典故、毛筆字等沒有興趣,缺少教育,而對洋節日、洋快餐,日韓明星,流行音樂,網路游戲等倍加熱門、推崇。眾所周知,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這樣的情況如任其發展下去,將導致文化斷層、精神缺氧、社會道德缺失,後果非常嚴重。國家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適時制定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綱要》對在中小學生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中小學各學科課程要融入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學校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等。那麼,如何加強中小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按照《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的要求,在中小學生中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將傳統文化教育做為學生必修課程,納入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學生。 2、加強教師隊伍培養。傳統文化教育質量取決於教師水平。由於多年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及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教師的自身文化素質和教學水平難以承擔傳統文化教學任務,因此搞好傳統文化課教學,必須從培訓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入手。通過培養訓練,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隊伍。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材的編制。要集中人才,結合我地區特點,編寫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並不斷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質量。為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 4、發揮我地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我們這里有許多著名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館、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文化大家及愛國人士的故居等教育場所,帶領廣大中小學生定期學習參觀,並以此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5、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輿論環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有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在學校及社會上的各種社會公共場所,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設專欄、辦專刊、學校廣播站等載體,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要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校園、社區等文娛活動,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小學生學習接受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而我們在學校中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從中國傳統文化抽象整合出來的價值體系的精華,在具體操作時,應把繼承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的傳統作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因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兩種基本素質,這兩種基本素質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基礎,因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首先繼承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的優良傳統。 1、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既是學生成長的基礎與保證,也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學會做人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具體表現為愛國、自尊、尊敬、知禮、遵規、反省、改過,誠信、持節、厚仁、貴和、求新等。我們要使我們的學生做到: (1)學做一個愛國的人。愛國就是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學做一個既自尊又尊敬人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一個人要自尊、知恥,這是做人的底線之一。 (3)學做一個知禮、遵規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非常重視知禮和遵規。 (4)學做一個反省、改過的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就是一個人要不斷地反省和改正過失或錯誤。 (5)學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是一種個人修養,也是一種道德行為。 (6)學做一個持節的人。持節就是保持氣節,具體指志氣和節操,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 (7)學做一個勇於創新、奮發向上的人。求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求新就是要與時俱進。沒有求新,社會就不能發展,人類就不會進步。 (8)學做一個務實踐行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提倡講究實際、崇尚實乾的精神,注重「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2、學會學習 學習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教導學生學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直接或間接教導學生學習的論述,涉及到學生學習的立志、自強、惜時、毅力、好學、善學、求索、實踐等各個方面。在學會學習方面,我們要使我們的學生做到: (1)學會立志,做一個有志向的學習者。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 (2)學會自強,做一個自強不息的學習者。自強即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努力進取,昂揚向上。 (3)學會惜時,做一個有效利用時間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對珍惜年華、時間的論述是形象動人的。(4)學會勤學,做一個好學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大力贊揚勤奮學習的人,極力提倡好學的品質,關於勤學,好學的論述和故事是很多的,也是很感人的。(5)學會方法,做一個善學的人。善學是指能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的規律,多方面高效率的學習。(6)學會求索,做一個不斷探究實踐的人。除了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之外,還要不斷地向實踐學習,去實踐,去探索。

❾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有哪些

1.中山裝 布鞋 農村老年人不用買的現成腰帶,用長布條或繩子系褲子 衣服的紐扣用布條盤扣袢 農村老大爺自做的扣袢對襟粗布汗衫 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織布 農村老大媽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兒們扎小辮兒用紅頭繩
小孩兒眉心點紅點兒 小男孩兒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辮兒

2.吃飯用筷子 吃飯、喝湯用大碗並且端著碗喝 農村做飯用特大號大鐵鍋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飯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個盤里的菜 生吃大蔥、小蔥蘸醬 吃生蒜 吃餃子 饅頭 手擀麵條
餅子、窩頭 喝粥 餄餎 燉骨頭 雜燴菜 煎餅
油條、果子、鍋箅兒、麻花、麻葉 粽子 元宵
餛飩、雲吞 燒餅 糖葫蘆 喝白開水 原發自我國的各種蔬菜水果等等,中國吃食幾千種,都是傳統

3.中國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區域都有極獨特的特點,睡大火炕 不用上網或各處打聽,找到我國發行的民居郵票就可看個大概

4.先民創的各種獨輪車 農村自己攢、焊的自行車 出門遠行看黃歷

5.過祖先遺留傳承的節日 拜祖先 磕頭 燒香
燒冥紙錢 唱聽看京劇、地方戲 舞獅、舞龍 、高蹺、秧歌、旱船、落子、相聲、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對歌、花燈、踢毽子、打陀螺、燈謎、歇後語、拜年、中國紅、中國畫、文房四寶、癢癢撓、年畫、對聯、石獅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輓聯、紅白事隨禮、中式傢具、中國瓷器、中國雜技、漢字、漢文化、黃歷、易經、八卦、道教、古遺跡、古建築、詩詞歌賦、撲滿、中國結、中醫中葯等等等等
和個人有關系的傳統文化太多太多了,給你講幾天也講不完,就寫這一點兒吧!!! !!! !!!

❿ 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在小學低年級,以培育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在小學高年級,以提高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初中階段,以增強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在高中階段,以增強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精神內涵,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學階段,以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在各學段的教學要點和教學任務中,力求做到三個「全覆蓋」:一是學科課程全覆蓋,將教育內容體現到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主要課程中去。二是教學環節全覆蓋,包括課堂教學、課堂外教學、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整體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