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隋唐市井文化有哪些

隋唐市井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4 10:29:07

A. 什麼是市井文化

「市井」含有「街市、市場」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

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實際給文化下一個准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文化順乎時代潮流具有不定性,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文化構成世界五彩斑斕的文化。




B. 市井文化是什麼

市井指買賣商品的場所,而「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它反映著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表現出淺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樂。

C. 隋唐時期的市井文化有哪些

“酒足飯飽思淫慾”這句話自古就得到廣泛的流傳,當然今天用它來形容隋唐人的娛樂生活並不是貶低的意思。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在隋唐年間經濟文化得到了繁榮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後,人們便會開始考慮更加高級的享受,因而衍生出來一系列的娛樂活動。

現如今圍棋不僅在我國廣為流傳,在日本朝鮮等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他們的圍棋文化也是在隋唐時期由我國傳播過去的。隋唐時期是一個由內而外都得到極大發展的時期,因而眾多中國的文化也在那一時期傳入了海外,這也是為何日本韓國的文化與我國存在一定相似度的原因。

從以上種種娛樂活動中可知,隋唐時期的中國百姓生活還是相對豐富有趣的,不僅可以吃好穿暖還可以參加眾多的娛樂活動,這是後來的朝代所無法比擬的。自唐朝以後,中央集權逐漸加強,君主專制也一路走向頂峰,從而使得百姓的生活與思想受到禁錮,君王們往往只顧自己的權力,一味限制人們思想的發展,進而束縛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自唐朝以後社會文化的發展也受到局限,更不用說各種各樣的社會娛樂活動。後來人們思想受到束縛,所學所想皆是為了統治者服務,也就沒有隋唐時期那樣豐富多彩、簡單快樂的生活。

D. 市井的基本概念

市井,是指商肆集中的地方,古代又稱作「市井」。《管子·小匡》曰:「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作注對市井解釋曰:「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市井、市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商業區。它占據一定的城市空間與時間,並在一定意義上構成城市的人文景觀。而明清城市商業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市廛在時空上的突破。按照「面朝後市」的要求,市廛在城市空間,被定位於宮殿或官衙的背後,這是最傳統,也是最合「禮」的一種城市布局。然而,城市商業的發展,卻並未被「禮」 所匡縛。自漢至隋唐,在一些大的城市,以「市」命名的區域並非一處。如漢代長安有九個市,六市在大路西邊,統稱西市;三市在大路東邊,統稱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個槐市。北魏洛陽有東市、大市、四通市等等。然而,市廛在數量上的增加,雖然是對傳統城市格局「面朝後市」的背離,「市」仍是一個被嚴格控制的空間,其特質的封閉性,主要體現在坊市制度。
市井含有「街市、市場」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它是一種「現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它反映著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表現出淺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樂。它自由閑散缺乏庄嚴,缺少深刻性和心靈沖擊力,「沒有現實與歷史的深層次的憂患,更沒有血與火的悲劇意識。」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達千年之久的坊市制度,它的最大作用莫過於創設了一個法治的城市商業空間。當它實現了對作為居民區的坊和商業區的市的嚴格隔離,並對「市」進行官設官管,施以監控後,一個封閉式的市制便形成了。按照同類而聚的原則,所有的商肆都被集中到市內。市的周圍被高高的市牆圈起,市牆四面設門,以時啟閉。如唐代的市,由司市掌管鎖鑰。「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而且,市廛門禁甚嚴,「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籬者,杖七十,侵壞者亦如之。」這種被置於封建政府嚴格管束之下的市廛,是繼周代之後的第二種形態。
第三種形態,即是指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商業,它起始於宋代,肇端於唐末。伴隨著唐末以來的坊牆的毀滅性破壞,商業大潮也沖決了市牆,坊市制度的末日, 使商業活動擺脫了時空上的限制。而在高牆市門、鼓鉦鎖鑰變成瓦礫廢鐵的同時,一排排臨街而建的民居、店肆樹立起來。因而,在兩宋時期便出現了商業薈萃的繁華大街。如《都城紀勝》記載的南宋杭州城,「自大內和寧門外,新路南北,早間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以至朝天門、清河坊、中瓦前、灞頭、官巷口、棚心、眾安橋,食物店鋪,人煙浩穰。其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亦然,唯中瓦前最勝,撲賣奇巧器皿百色物件,與日間無異。其餘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無論四時皆然」。這顯然是一個打破時空概念的開放性的市廛,它不僅遍布街巷、深入坊區,且給人一種「不夜城」的感覺。
對於由坊市廢除所產生的變革,有人稱之「城市革命」。「城市革命」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城市商業的繁榮與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這從驟然增多的商業網路與商業機構,以及塌房、垛場、會子務、簿記、珠算等業務的出現所反映出的商業復雜化的趨勢,即可窺見一斑。因此,我們可以說,宋代的「城市革命」,為明清時期中國的城市市廛由古代向近代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以往,在不少學者的眼裡,進入封建社會晚期的明清時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尚未超越資本主義萌芽的階段,故而城市商業更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然而,事實上,在江南某些地區,明清時期的城市商業無論是時空上,還是質量上,都堪與同時期的,甚至是經過產業革命的英國相比。而這種可比性是出自來華的英國人口中。如18世紀的英國訪華使團成員斯當東曾在其訪問記中談到通州、北京和杭州三個城市的市廛。其中,他對杭州的印象是「城市內主要街道上大部分是商店和貨棧,其中許多規模之大不下於倫敦同類棧房。紡織的商店最多,也有不少毛皮和英國布匹商店。」
此外,英國人還注意到了兩種情形。一是在主要的街道,商業網點滲入街坊,居住區與商業區為一體。如「通州許多家庭的房子前面開設商店或作坊,後面住家,工商業顯得非常興旺,確實表現出來是一個為首都服務的城市。」另一是臨街店鋪大都掛起了招攬顧客的幌子。「通州鋪面都上了五顏六色的漆,有的甚至塗金,懸掛著很長的招牌來吸引顧客。貨品中有的是來自南方各省的茶葉、紡織品和瓷器,有的是來自韃靼區的皮貨。我們非常有興趣地看到貨品中居然還有少量的英國布匹。」北京的情況尤較通州繁華。皇城以東的地區「街道上的房子絕大部分是商店,外面油漆裝潢近似通州府商店,但要大得多。有些商店的屋頂上是一個平台,上面布滿了各種盆景花草。商店門外掛著角燈、紗燈、絲燈或紙燈,極精巧之能事。商店內外充滿了各種貨物。」由以上記載,我們可以驗證,至晚在清代,市廛已具備了自由貿易的形式與內容,所有店鋪的臨街開設,亦說明了它已絕少封閉性。
英國人所見到的北京商業區,大概是東安門外一帶,為當時京城的主要市廛之一。清人震鈞說,北京的主要商業區多達十餘處,所謂「京師百貨所聚,唯正陽街、地安門街、東西安門外、東西四牌樓、東西單牌樓、暨外城之菜市、花市。」這些大商業區大多分布在北京內城。盡管清廷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將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一月,又以「城內開設店座,宵小匪徒易於藏匿」為由,下令將五十九座店鋪遷移城外,卻並未影響內城的這幾大商業區的發展。
事實上,由明入清,城市商業區亦呈增勢。如南京城,商業區在明代主要集中於城西南,「自大中橋而西,由淮青橋達三山街、斗門橋以西至三山門,又北自倉巷至冶城,轉而至內橋中心街而止,其物力客多主少,市魁駔儈千百嘈雜其中。」到了清代,「商業市場增至十八處,原來荒寂的三牌樓等處也形成了市場。」
在商業空間增大的同時,商業時間更是得到較為充分的挖掘,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早市或者夜市。如清代的江寧(南京)「城中高井一帶有所謂曉市場者(俗稱黑市),每日破曉時有一輩貧人各持種種舊貨置之道旁出售,觀客亦不乏人,蓋以其價廉也。」京城的夜市更是熱鬧非常,歙人洪瞡·?霞有「夜市三條人似蟻」的詩句。
商業空間的拓展,必然引起城市空間的變化,也就是說勢必打破傳統的城市格局。這種情形在明末已非鮮見。然而,對於這種末業的膨脹,當時的輿論界與政界多是持認同態度的。如明萬曆年間,謝肇膌稱:「金陵(南京)街道極寬廣,雖九軌可容。近來生齒漸蕃,民居日密,稍稍侵官道以為廛肆,此必然之勢也。」由於這種默認,一些新辟的市廛,如三牌樓等地,竟破壞了原有的以皇城為中心的正方形城市平面格局。又如,京城最繁華的正陽門外,俗稱前門大街,亦自明末就出現了商肆侵佔官道的情形。據文獻所載,「崇禎七年,成國公朱純臣家燈夕被火,於是司城毀民居之侵佔官街搭造棚房擁塞衢路者。」但侍御金光辰卻以擾民為慮,上書諫止。疏言:「『京師窮民僦舍無資,藉片席以盝身,假貿易以糊口,其業甚薄,其情可哀。皇城原因火變恐延燒以傷民。今所司奉行之過,概行拆卸,是未罹焚烈之慘而先受離析之苦。且棚房半設中?,非盡接棟連楹,若以火延棚房即毀棚房,則火延內室亦將並毀內室乎?』疏入,有旨停止。」其呼籲者之立場與商民同。事實上,在清代,店肆不僅可以與民居並立,可以侵佔官道,甚至還可以與官衙毗鄰相接。如正陽門外,以醬羊肉聞名的月盛齋,「鋪在戶部街,左右皆官署,此齋獨立於中者數十年,競不以公用徵收之,當時官廳猶重民權也。」所謂的「重民權」,即為重商民之權。中國的諸多百年老店能夠在清代出現,並能夠頂住各種壓力持續發展下去,是有其社會基礎的,而封建政府在商業政策上的寬松,在客觀上是起了扶持作用的。

E. 隋唐飲食文化

古代隨著時期的發展,到達隋唐時期開始慢慢走向了統一時期。國家開始高度發展,各行各業興起。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有了保障,人民開始注重飲食行業。飲食文化的發展,對我國甚至勸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兩代飲食業極為發達,飲食品種不斷增多,製作過程更為精細。從主食上看,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各種雜糧。由於南方稻作物生產的長足進步,大量稻米運往北方,中唐以後,稻米已成為人的常食之物。

在隋唐時期人們就以稻米做成青精飯、團油飯、王母飯、雕胡飯、米粥。麵食仍然是隋唐人生活中最主要的食品。以面作餅最為普遍。比如:蒸餅和胡餅,還有其它餅類,面條在唐代有許多品種和名稱。「湯餅」、「索餅」、「冷陶」等都是不同種類的面條。「湯餅」也就是咱們現在吃的湯面,冷陶,也就是過水涼面。

當時還有我們現在做的饅頭,在隋唐時期稱為釘坐、釘或曼頭。現在我們吃的餛飩在隋唐時期也是有名的小吃。在韋巨源《金譜》中就記錄過他在宴請唐中宗的面點達25種以前。這說明唐朝時期的面點已經多種多樣,也有了很高的工藝水平。

(5)隋唐市井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副食方面,唐朝人特別喜歡狩獵,常見的有牛、羊、鹿、豬、雞、鴨等,還有許多海味如:魚、蝦、蟹、蛤蜊、黃臘魚、烏賊、石頭魚、比目魚、絨魚、鮑魚、皖魚、章魚、海蜇、蚝蚌。在《酉陽雜俎》載:「貞元中,有一將軍家出飯食,每說物無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嘗取敗障泥胡祿,修理食之,其味極佳。」說明烹調技術已很高超,使肉食種類更加豐富。

他們的飲食豐富多彩,爭奇斗艷。不僅如此,到了唐朝時期他們還出現了食品雕刻,花式拼盤。這些花式菜點別具風格,不僅可食,又極美觀。更有一名叫梵正的比丘尼,根據王維輛用別墅中的21盛景,做成大型拼盤,「輻川小樣」,分成20小盤,每盤一景,合起來就是一幅大型風景拼盤。隋唐時期開創了食品雕刻、拼塑景物的藝術先河。

F. 隋唐有哪些文化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隋唐的建築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渾,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尤其在橋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隋朝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所以安濟橋又叫趙州橋。趙州橋設計非常科學,由五拱構成。中間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它既可減輕大拱及橋基的負載,又可分洪和節省建築材料。同時,小拱對石橋本身也增添了美觀、玲瓏和生動的姿態。趙州橋堅固耐用,橋面平緩,有利於交通。趙州橋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車馬仍可通行。距今約1400年,在漫長的時間里,歷經洪水、地震、風化,至今仍然堅固的屹立著。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出現無疑是由於設計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詩贊頌安濟橋「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蜇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贊「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明代詩人祝萬祉贊美安濟橋「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實不過譽。

近代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說趙州橋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於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制。……真可驚異地表現出一種極近代化的進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遴選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趙州橋成為橋梁建築史上難得一現的秀美風景,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當地的一個重要的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無數國內外旅客觀光旅遊。

2.唐都長安和大明宮含元殿

它東西約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長約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舊城面積的十倍。長安城規模龐大,「長安百萬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長安城市、坊分開,東西對稱,城內街道、住宅規劃得有如棋盤,全城街道整齊寬直,樹木成行,兩邊有排水設施;這些都是我國城市建築史上的新創造。

大明宮位於長安城東北的龍首原上,居高臨下,唐太宗時開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舉行大朝會,以及閱兵、獻俘等主要儀式,都是在此殿舉行,其性質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面積也基本相當。

雄偉的含元殿建築群,充分顯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國建築工匠和設計師們的傑出的創造才能。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發明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什麼是雕版印刷術呢?

2.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長約488厘米。卷首為佛像畫,後為經文。畫著釋迦牟尼對弟子們說法的神話故事,四周環繞的天神也在靜聽,大家神色肅穆。畫面精美,線條流暢,字體整齊,渾樸厚重,著墨均勻,刀法純熟,是優美的版畫藝術。

即這部《金剛經》是一個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為他父母祈福消災而刻印的佛教經書。這樣,這部《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但在近代被外國殖民者掠走。
「1900年,絲綢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時,發現了一個秘密的復窟,裡面堆滿了古寫本和古畫。這個自公元366年開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滿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間畫家和雕塑家們留下的藝術傑作。這座文物藝術寶庫的發現,很快引起了帝國主義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國工作的匈牙利人馬克·斯坦因風聞此事後,馬上帶著中國翻譯蔣孝琬,跑到千沸洞來。他千方百計誘騙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揀選了24箱古寫本,5箱古畫和絲綉品,計1萬余件,全部運抵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而他為這些希世奇珍只付給王道人500兩銀子和交了130鎊稅金。1914年,斯坦因又從這里騙走5大箱手稿,計有600多卷佛經。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剛經》,是印刷史上極為罕見的瑰寶。斯坦因是一個極為貪婪的所謂「漢學家」,他對我國西域文物進行了三次掃盪,歷時16年,盜騙走了足以裝滿一個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文書。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唐詩是唐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唐代遺留下來的詩歌將近五萬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遺留下的詩篇數目多出兩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詩人人數也大大超過了戰國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詩人的總和。
唐代詩歌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①初唐詩壇的佼佼者是陳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據詩壇的依然是南朝那種輕浮綺靡的宮體詩,直至唐高宗年間,生活遭遇、思想感情與宮廷詩人不同的陳子昂,力排梁陳「逶頹靡」的詩風,以復古為號召,主張作詩要有「風骨」,他創作的《登幽州台歌》對唐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盛唐時期是一個詩星璀璨的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詩壇上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詩體大備。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描寫了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雖然有時流露出佛老消極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緒,但在藝術上卻很有成就。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初中已學過的王維詩的特點。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人的詩既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邊塞軍人無畏的氣概、樂觀的精神、思鄉的情懷和將士苦樂的差異等,為唐詩增添了新鮮壯麗的色彩。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當屬李白、杜甫。李白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嚮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詩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像豐富,手法誇張,意境深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義風格,有「詩仙」之稱,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絕唱。教師還可向學生朗誦李白的《贈孟浩然》,體會李白詩的風格。杜甫是我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轉衰的時代,一生貧困失意,顛沛流離,因而他的詩揭露了統治階級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層人民在戰亂前後的悲慘境遇,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懷。他的詩風深沉濃郁,跌宕有致;語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別》等。

③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原來潛伏著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種昂揚樂觀的情調,在中唐時期成為主流。中唐詩人白居易等繼承杜甫的傳統,進一步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掀起新樂府運動,倡導詩歌沿著「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藝術上追求淺顯平易的詩風。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50首等就是這類詩的代表。

④進入晚唐時期,封建統治岌岌可危,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國勢的衰微,詩歌的風貌又為之一變。杜牧和李商隱是活躍於晚唐前期的兩位成就較高的詩人。杜牧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以意為主」,反對單純追求「文采辭句」,現實性較強。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關心政治,詠史詩在其詩中占的比重較大。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現實,但也都流露出個人失意的頹喪情緒。在藝術上,杜牧追求「高絕」,不滿「奇麗」;李商隱則形成深情婉曲、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陳子昂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今屬四川)人。少年時家庭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發憤讀書。曾兩次從軍西北,熟悉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陳子昂的詩,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朴、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過巨大影響。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隨軍北征契丹時所作。他在軍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都不被採納,懷才不遇,失意無聊,作此歌以表達深沉的憂憤。幽州台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古人,歷史上的卓越人物;來者,能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後生。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人站在幽州台上,想著天地宇宙的古往今來,無窮無盡,再想到自己的孤獨、壯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淚來。

孟浩然

孟浩然(約689—約740),唐朝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四十歲游長安,應試不第。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隱居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維

王維(?—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王維存詩近400首。以優美的山水、田園詩聞名。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贊美王維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雪溪圖》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高適

高適(706—765),唐朝詩人。字達夫,渤海(今屬河北)人。少貧寒,失意。後任節度使,熟悉軍旅生活,作邊塞詩著名。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詩風也相近,氣勢豪邁。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中年時曾兩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雖未能得志,卻使他的詩作題材空前開闊,風格大變。雄奇瑰麗的色彩,悲壯豪邁的風格,成為他邊塞詩的基本色調。他的邊塞詩既寫軍中生涯,又寫大自然多變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詩如下:「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欄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石窟藝術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間開鑿出來的寺廟和僧舍,是宗教徒頂禮膜拜的神聖殿堂。隨著宗教的廣泛傳播,石窟寺逐漸成為宗教文化傳播的一個載體而發展成為融合建築、雕塑、壁畫、裝飾等藝術的綜合體。我國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精湛傳神的技巧呈現出十六國以來佛教藝術發展清晰完整的脈絡。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藝術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沿著天山南麓進入玉門關而到達敦煌。隨後,佛教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和中國的文化,崇佛的盛況也從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石窟藝術中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石窟藝術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畫、裝飾等。敦煌莫高窟由於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藝術珍品而被譽為「藝術寶庫」。它豐富的唐代遺存,也為人們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藝術的編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體現了北朝雕塑向唐代過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則具有漢民族的特色,造像溫和、慈祥、庄嚴、豐滿。敦煌壁畫構圖嚴密,色彩富麗,形象生動,反映了大唐帝國的繁榮強盛和勃勃生機。

展子虔和《游春圖》

隋朝畫家展子虔,歷北齊、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他擅畫人馬、山水、台閣。相傳他畫人物描法細致,畫馬立者有走動之勢,卧者呈起躍之狀,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之氣概。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代表作《游春圖》,描寫貴族游春的情景,是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也有人認為它不是真跡,而是後人的復製品)。這幅畫上有宋徽宗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它動人地描繪了明媚春光下,遊人在山水中縱情游樂的神態。湖波粼粼,山青柳綠。山上有騎馬的遊人,水中有乘船的婦女,瀑布前面有橋。人物雖小如豆點,而動態一一可指。這幅畫表現了畫家對祖國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熱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畫中人與山的比例適當,遠近關系處理合適(兩晉南北朝時的山水畫往往「人大於山」,表現手法上還不成熟)。這說明隋朝的山水畫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蕭翼,唐太宗時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聽說老僧辯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於是令蕭翼前往取之。蕭翼用計得到《蘭亭序》,「意氣揚揚,有全璧之喜」(《能改齋漫錄·辯誤》),而老僧辯才則「張頤失色,有遺元珠之色」(《能改齋漫錄》)。此畫即反映了蕭翼得《蘭亭序》時的情景,他與辯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過後人對此畫是否為閻立本的真跡爭論較多。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工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並稱為唐初三大書法家。他初學王羲之書,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目,人稱「歐體」。他的書法,以楷書為最佳。他的用筆,方圓兼備而勁險峭拔。由於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構都有十分嚴格的程式,最便於初學。直到今天,歐體楷書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他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傳統。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孫)傳授筆法,聲譽在歐陽詢之上。他的字筆圓而體方,外柔而內剛,鋒芒內斂而氣宇軒昂,是唐初三大書法家之一。傳說唐太宗以虞世南為師,常覺「戈」字難寫。有一天,太宗寫「戩」字的「晉」,令世南填「戈」,寫成後,叫魏徵鑒賞,魏徵說,惟「戈」法逼真。這個故事未必真實,但說明唐太宗對虞書的推重。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後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後,任吏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職而死。他工書法,是唐初三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學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對魏徵說:「虞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魏徵推薦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體。」太宗立即召褚為侍書。唐太宗把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讓他鑒定真偽,他一一分辨,無一誤斷,可見他是真懂王羲之書法的。《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北宋米芾《續書評》說:「雖臨王帖,全是褚法」,在繼承中獨具個性,對後代書風影響很大。碑刻有《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大雁塔聖教序》等。

唐初三大書法家

指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說。則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徵的外甥。書法學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可見他學褚能得形神。

張旭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他的書法得之於王羲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完全繼承虞、歐筆法,而草書則是書法上的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大詩人杜甫《飲中八仙歌》里寫他「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由此可以想見他寄情點畫進行書法藝術創造時如醉如痴的狂態。相傳他往往在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故稱「張顛」。但他的草書貌似顛狂而其實不顛。《宣和書譜》說:「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他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個性,而在書法上有了創新。他是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有著強烈的盛唐氣象。

懷素

懷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錢,懷素是他的法名。長沙人。他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以善「狂草」出名。相傳懷素勤於練字,禿筆成,又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為「綠天庵」。好飲酒,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多變化,而法度俱備。他是唐代繼張旭之後的又一草書家。他「以狂繼顛」,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很大。墨跡有《自敘帖》、《苦筍帖》、《千字文》等。

九部樂、十部樂

九部樂和十部樂,都是隋唐宴樂。宴樂在周朝時原不同於廟堂典禮所用的雅樂,一般指來自於民間的音樂。隋唐時期,宴樂在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外來音樂成分而成九部樂、十部樂,為朝廷的慶典及宮廷的娛樂、宴飲服務。隋開皇初制定的九部樂分別為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到楊廣時改國伎為西涼伎,並把清樂排列在首位,還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共九部樂。唐初的九部樂有所變動。唐太宗統一高昌後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樂。這種宮廷樂舞的演奏,以其規模大小又可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們一般為宮廷的保留節目,如《秦王破陣樂》,就用以歌頌統治者的功績,並顯示國家的強大。

《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宮廷樂舞之一,為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即已流傳於軍中,即帝位後,由呂才協音律,魏徵等制歌辭。633年李世民親制《破陣舞圖》,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舞隊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舊唐書·音樂志》),伴奏音樂「聲震百里,動盪山谷」。舞蹈不僅具有濃厚的戰陣氣息,還有一種威懾力,令觀者「凜然震竦」。宣揚皇帝的武舞,既是頌功,又是示威。《破陣樂》不愧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宮廷樂舞。相傳最早由西涼節度使所獻,後經唐玄宗潤色並制歌詞,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響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所以,無論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為器樂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為全曲高潮,繁音急節,聲調鏗鏘,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稱贊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羽衣」流傳數百年之久,為我國古代音樂舞蹈史上影響較大的一部作品。

G. 「市井文化」是怎樣發展和起源的其中有哪些文化載體

中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東方之珠。曾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並列為「四大文明」古國。在古代文明史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符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構建文明體系之時,多種文化相互交流、雜糅,才最終衍生出了極具東方古國特色的文化史。

實際上筆者認為我國文化史的形成與發展,其實就是中國文明史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不計其數異彩紛呈的文化分支。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都是中國文化史中最燦爛的文化片段。

筆者認為實際上現代社會中的市民群體,所衍生出來的市民文化。其實與古代市民文化一脈相承。比如,大家特別喜歡逛的夜市中,既有各式各樣的美食也有很多特別新奇的商品。徜徉在夜市之中彷彿已經穿越至古代社會,去親身感受一下他們心目中的市井文化。

5.「市井文化」的內涵

「市井文化」顧名思義就是起源於,市井之中的一種文化現象。但是這種文化現象多以庸俗為主。同時,構成市井文化的主體即普通市民群體,他們的生活條件基本上都比較貧苦。而且也往往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所以市井文化才具有粗俗鄙陋的特性。

當然隨著朝代更迭、時代進步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市井文化」的形象也正在不斷改觀。尤其是在市民個人休養和素質提升之後,「市井文化」幾乎已經脫離了粗鄙的形象。反之卻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質朴、原始、純真的生活方式。

結 語

由城市、市井、市民、文化構成的「市井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古代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正因為有了城市才會產生市井之地,而生活於市井的城市居民,就是市井文化的最初締造者。

雖然這種文化類型登不上大雅之堂,同時也會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最重要的是還會受到生流社會的鄙夷,但是筆者認為「市井」中的生活場景,以及由這些生活場景所描繪出的「市井文化」,才是一種最具人情味的特色文化。

H. 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哪些

政治

1、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府。」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

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隋煬帝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2、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

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大業二年(606年),

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3、法律制度

北周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熲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

經濟

1、農業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2、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3、商業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大都會。

文化

1、學術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並且主張朴實文學,反對南朝艷麗的文學思想。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

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七十人。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統治者。

2、文學

由於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後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餘人。

3、史學

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於不容易採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自此歷朝國史都改為官修。

4、音韻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開皇初年,顏之推、蕭該、長孫納言等八人和陸法言討論音韻學,一致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

5、目錄

目錄學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眾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內典錄》。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存書籍,編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

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隋書·經籍志》,成為隋以前著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相同 。

6、宗教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隋文帝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採用三教並重的策略,並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由於國家開放,流行於西亞的祆教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論宗和三階教。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並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於儒經數百十倍。

(8)隋唐市井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

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推薦式更公正合理。

閱讀全文

與隋唐市井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