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機械專業結合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所以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利用現代科技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改造,促使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 如何用最新科技手段釋放傳統文化時代活力
煙雲繚繞的幽谷,波濤洶涌的烏江,這些在傳統舞台上難以具象呈現的情境,在3D全景聲戲曲電影《霸王別姬》中有了生動展現;而京胡和鑼鼓,則透過立體環繞聲效回盪在影院。該片自2015年在美國杜比劇院舉行海外首映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美國紐約等多地展演,讓一批又一批海外觀眾屏息凝神。影片也獲得國際3D先進影像協會頒發的世界3D電影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成為首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昔日幾個小夥伴只能湊在幕布前觀看的傳統皮影戲,藉助多媒體影像手段,有機會進入大劇場演出。上海木偶劇團創排的《花木蘭》採用電影銀幕般的皮影布架,在觀眾面前展開立體的觀看空間。這一創新,使故事傳遞出的孝悌愛國、祈願和平的思想也跨越國界贏得共鳴。在去年塞爾維亞第18屆「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該劇獲得「特別獎」「優秀劇目獎」和「集體表演獎」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而在今年,「金小丑」藝術節兩場演出劇票均售罄,在第二場,主辦方特別在台前加了兩排座位。
3. 傳統看書與現代電子產品作文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詩詞歌賦,因為在我心中,它們是最特別的存在,也較具代表意義。我自小便極喜愛唐詩,及長,又覺得詞的韻味更深遠些,後來涉獵多了,便愈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確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有時候看多了那些詩詞,便覺得從骨子裡透出一股清靈的感覺,所有的一切皆可拋至腦後,寧願「採菊東籬下」,拋卻擾人的塵囂。有人說我太情緒化,我不否認,有時我看了一闕詞,忽而體會詞人的感受便不免難受起來,極易被那一闕闕詞控制感情,然後心便隱隱痛了起來。 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大,自漢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此後並對韓國、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檢舉回答人的補充 2011-10-05 14:49 統的技術與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現代的技術與文化則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使得本國或民族的技術與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這就需要通過實施文化與技術變革,打破自身傳統的封閉模式,使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時,應保持本國技術與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多樣化。
兩難選擇———
傳統與現代關系
在技術轉移中的體現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實施技術轉移、促進本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他們在其中卻遇到了以下兩難選擇難題: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實施技術轉移,雖然會促進本國技術、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伴隨著外來技術的持續輸入而導致的文化傳播,將會給本民族或國家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帶來嚴重的沖擊。其結果,可能導致本民族傳統技術與文化喪失獨立性甚至崩潰。其次,如果為了強化本民族意識,弘揚傳統文化,只吸收外來技術而拒斥其文化,這雖然能夠保持本民族傳統文化體系的完整性,但卻與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背道而馳,並阻礙技術轉移的深入開展,從而有可能導致本民族或國家的再一次落後。
那麼,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本國傳統的技術、文化與外國現代的技術、文化之間的關系,即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呢?從理論上說,傳統的技術、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現代的技術、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又可以歸結為技術、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圍繞這個問題舉辦了題為「現代性與個性」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不同態度———
面向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
中國中國古代創造出了遙遙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偉大成果,因此,他們在對外關繫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義」和鄙外崇內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國學習,世界各國只有臣服於中國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這種態度就決定了當時的技術轉移只能是單向性輸出,而不是同時積極地引進技術。這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1800年這兩千年間,中國給予西方的東西超過了她從西方所得到的東西」。到了近代,中國雖然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但他們仍然沒有改變上述態度,依然鄙視西方的技術與文化,阻礙對外來技術的轉移。洋務運動以後,中國改變了上述態度,形成了「中體西用」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將西方技術器物納入到中國技術與文化系統中加以應用,而不改變自己傳統的社會文化。受其影響,近代中國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器物尤其是先進的軍事武器,但沒有及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意識形態。例如,中國企業在管理上實行「官辦」或「官督商辦」的管理制度,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使得技術轉移收效甚微。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者們通過實施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變革,對「中體西用」進行了修改,即承認並引進西方的技術制度及文化政治制度,促進了技術轉移。然而,由於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皆未獲得徹底勝利,致使文化變革沒有最終完成,「中體西用」論也未被徹底改變,技術轉移在封建腐敗政治制度的制約下,未能促進中國近代技術與文化的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當時國際政治斗爭的形勢下,全面認同並引進前蘇聯及東歐的技術與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基本上採取了全盤否定外國技術與文化的態度,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致使技術轉移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技術與文化,同時也積極地對外輸出本國的技術與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後
於中國而形成了「繩魂彌才」、「和魂漢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其中,「繩魂彌才」中的「繩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發產生的「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意識,它是「和」思想的雛形;「彌才」是指包括
中國在內的大陸技術。「繩魂彌才」是指處於「繩紋—彌生」時代(相當於中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秦漢時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術與文化與外來的技術與文化並存統一,形成本國的技術與文化。「和魂漢才」是在「繩魂彌才」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和魂」除了包括「繩魂」以外,還包括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漢才」是指漢代以後的中國技術,它不僅包括「彌才」中的技術器物,還包括技術制度及其觀念。在上述思想意識的指導下,古代日本人積極引進吸收中國的技術(如各種鐵制器具)與文化,並創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術與文化。近代日本面對西方列強的威逼,雖然在最初也像中國一樣採取拒斥的態度,但在明治維新以後卻轉變了態度,即把「和魂漢才」轉變為「和魂洋才」,即堅持本國傳統的技術與文化,應用西洋現代的技術器物和社會文化制度,促進了技術與經濟的發展,也使日本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當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即日本在引進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時,選擇吸收與「和魂」相符合的德國國家主義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國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法制思想,並彈壓與之相對立的自由民權運動。這就為以後日本滋生民族主義、法西斯軍國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戰爭的深淵。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強烈干預下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戰時封建主義制度,認同並引進歐美的技術與文化,在制度層上由引進德國國家主義思想和法制,轉變為引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法制。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識仍然存在,軍國主義勢力屢屢抬頭。可以說,現代日本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著「和魂洋才」的對外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後,伴隨著「科技立國」戰略的提出,以及技術發明模式由模仿綜合向自主獨創的轉變,日本在技術轉移上也由原來的技術引進轉向技術輸出。然而,在技術輸出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化摩擦。這就要求日本徹底改變「和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以適應新時期技術轉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這方面並未取得明顯效果。美國當歐洲白人尚未進入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經過世代努力,已經創造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技術與文化。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這塊大陸之後,歐洲白人便來到這里。面對白人的技術與文化,印第安人在總體上所持有的態度是,認同白人技術器物的效用性,並選擇性地引進有助於他們狩獵和作戰的技術器物(如槍刀等),拒絕接受白人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並因此與白人發生過文化摩擦。然而,在整個印第安民族中,每個部落對待白人的態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術器物和文化制度,改變本民族的傳統習俗,但他們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反,大平原諸部落的印第安人則頑固保守本民族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全面拒斥白人的技術與文化,並以武力相對抗。最後難以抵制白人的沖擊,生活領地和資源日趨減少,以致走向貧困和衰落。
白人來到美洲大陸以後,面對印第安人傳統、落後的技術與文化,他們自然產生白人技術與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他們強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統治,使之成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為此,他們用武力屠殺反抗的印第安人,搗毀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後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態度及行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對印第安人的技術轉移過程中,屢屢產生文化摩擦。類似這樣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現在美國中存在,這充分說明白人持有的種族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是完全錯誤的。印度古代印度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築、雕塑(刻)技術,從此使印度文化圈成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進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養蠶和絲織技術等以外,主要是將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築藝術輸出到了中國,並由此遠傳至朝鮮和日本。可見,古代印度在對外關繫上採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指導的技術轉移主要表現為單向性的對外輸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被迫開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毀印度的傳統工業,接著,便強行向印度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從而破壞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摧毀了以封建主義為特徵的封建庄園制度。另外,英國還企圖用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迫使印度人放棄佛教,皈依基督教,以達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對此,印度人雖然被迫接受英國的技術器物和資本主義文化制度,但卻拒斥英國的基督教文化,堅持維護本國的文化傳統,並以此同英國殖民主義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時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為維護和發揚本國傳統文化而努力著。因此可以說,印度在近現代形成了類似於「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影響的技術轉移僅限於器物層和制度層的范圍內,而在觀念層上仍然保持著印度的文化傳統和技術特色。
上述國家在技術轉移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們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繫上,大都認同並吸收外來的技術器物,或認同或拒斥外來的社會文化制度,全面拒斥外來的文化價值觀念,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正因如此,才使得這些國家或民族能夠超前認同和引進外國的技術器物,滯後引進其社會文化制度和價值
4. 中國傳統文化與品牌應如何結合
天精地髓真玉飾品,品牌推廣與中國文化之探索品牌推廣與中國文化之探索當一些企業在品牌文化的建設上完全照搬西方文化色彩的時候,一小部分中國企業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玩味和探索上品嘗到勝利的喜悅。從白酒行業中「喝杯青酒,交個朋友」 的友文化,到珠寶界的「天精地髓,真玉世家 」的天地文化,以及金大福、周大福的福文化,這些企業的成功,無不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企業的品牌文化建設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品牌由「品」和「牌」組成,其中「牌」,代表著知名度、「品」代表著美譽度和忠誠度。這些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形成,需要優秀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尤其是,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作為聯系用戶心理需求與企業的紐帶,它們的提升,更須強化企業文化建設。因為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靈魂和依託,是凝聚在品牌上的企業精華、滲透到商業運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理念和意志。所以,任何企業,在實施品牌戰略時,必須注重品牌與文化的融合。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既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又面對著巨大的挑戰。任何企業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就得以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塑造與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擴大企業的內涵。然而,我國很多數企業,雖然擁有著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缺少對企業的優秀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煉與總結,以及對自身文化的創新與提升,從而使得企業品牌缺少廣度、深度與力度。因此,構築特色的企業文化,打造高質量的企業品牌,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當務之急。文化從廣義上講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的角度看,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它包括文學、藝術、教育、道德、宗教、社會習俗、行為規范等內容。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歷史的繼承。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而產生,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不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文化的發展又具有歷史的連續性,並以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它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反過來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活動,如果一旦形成,又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為和觀念。文化特徵歸納起來,基本有五種:一是影響的無形性。只有當人們接觸到其它類型的文化,或處在其它文化形態中時,才會從不同文化影響的差別中感悟到文化對自己的影響。二是滿足性。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延續,究其根源,就是在於它能滿足社會和人們的需要。當然,要維護其不斷發展和進步,還要不斷以一定的文化形態,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觀念和規范行為。三是共有性。一定范疇的文化,會被該范圍的成員共同接受、培植和遵循。四是學習性。任何人對其所處的文化的了解和遵循,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後天的生活中通過學習獲得。五是動態性。人類社會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中,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變化。「小福由己,大福在天 」 「福」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濃縮,有著深厚的積累,在人們慶功、賀喜、祝壽、助興、交友相互祝福的同時,又引導人們追求「壽、富、康、德、和、孝」的美好生活境界。迎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下、財富多少,因此,「福」文化一經推出,便引起了人們的普遍好感和共鳴。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正如執行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為而治是執行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樣。但是,迄今為止,大家對企業文化的看法各執一端,也找不到言傳身教之外更好的方法。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企業文化不同於戰略、銷售和生產,它無影無蹤無所不在,引用《道德經》的一句話來描述最為准確,那就是「大象無形」。從西方管理科學中,我們實在找不到有足夠說服力的分析。但我們固執地要從他們那裡學習先進的管理辦法,所以不可避免地走進了死胡同。「師夷長技以制夷」,台灣天精地髓提出的「內修傳統文化精粹,外融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文化上從 「天」、「地」、「精」、「髓 」的四個角度做了作了精彩挖掘。關於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系,還可以用傳統文化中那些偉大的理念去審視現代社會的問題。比如說,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不論是搞經濟,還是搞企業,都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易、道、儒、佛、法、兵諸子百家都是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成功之道。從道和術的角度,去詮釋企業文化,探尋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才能在企業文化管理領域取得突破,使企業的發展中成就自我,提高中國企業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5. 如何正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結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和我國科技的發展相輔相成,兩者相互促進。要利用科技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科技。
6.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最好是電子產品。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最好是電子產品。
1網路游戲,古代元素的那種網游,這樣你的要求就滿足了
指南針,羅盤,也跟電子能沾上邊
7. 信息化和傳統文化
電腦應用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漢字輸入除了適應大眾化的問題外,還有一個漢字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問題。本文通過《十力碼》的編制示例來說明,漢字編碼輸入方法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所依據的理論。主要涉及部件的稱謂規范和數量問題,以及部件字形不能進入電腦字型檔中的不便。提出了適用於編碼的部件「助記音」,漢字的聯想描述方法的應用,以連接詞來定義高頻字編碼,對於數字、天乾地支、交重字形等不同類型的漢字的編碼賦值方法。呼籲在數字化的革命中,保持、發揚傳統文化,把現代化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
近十多年來,漢字編碼的先行者懷著極大的熱情,幾乎把漢字所有的音、形組合都進行了分析、歸納。但是,始終不能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編碼從「叫好不叫座」到「無人喝彩」。語言對專業錄入人員可以是毫無意義的符號,也可以用等量的數字替代。但是,對公眾來說語言就是生命,就是情感,是音、形、意的合成,是能夠聽、說、讀、寫的一個整體。
漢字的輸入方法不僅僅是文字的加工過程,也應當是漢字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過程。解決輸入方法只是入門,而宏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腦應用才是目標。
漢字編碼的基礎准備
「編碼」的定義是:按某種規則將信息用規定的代碼賦值,並可以按相反的規則恢復原始信息。編碼不是語言,也不能代替語言。從語言的角度看,漢字編碼的基礎准備工作尚有不足:
第一,部件無名。國標640個部件中,將近一半的漢字部件沒有習慣讀音或稱謂,或是雖然有過「稱謂」,但公眾已經不為所知,無法用簡潔的自然語言來描述賦值過程。
第二,只拆不聯。中國人常用兩種方法說明、解釋漢字,即:「木子李、弓長張」的拆分法和「革命的革、身體的身」的借字聯想法。對不好拆分與形容的「交重型」結構漢字,更多地使用借字組詞的說明方法。可是,多數漢字編碼方法只使用了「拆字」的理念。
第三,形音分割。語言法則是「音碼統一、見字讀音」,單純的符號表達不利於交流、記憶。
「編碼」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試圖以統一的規則來進行文字的轉換。掌握電報碼甚至各種密碼,對專業人員都不是難事。對大眾來說,熟練需要時間,應用要有條件。
部件在電腦中竟無容身之處
部件是漢字的基礎,漢字部件應當是學習研究漢字的必備之物。可是,似乎漢字部件的實用性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
部件並未安裝在微機中。
部件規范能進入教學內容嗎?
部件的稱謂何時解決?
1997年12月,國標漢字部件公布。現在時間過去了4年多,但是在商品電腦中還是不能找到這些部件的「字型檔點陣」標准和軟體產品。所以,在全國范圍內,從網路交流到傳統出版都很難在部件級討論文字,包括文字信息化和文字的起源。
我們使用的部件規范包括了各種常用和不常用的符號,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注音符號,還有日文、俄文、希臘文字母,偏離就是沒有漢字部件的全表。
漢字信息產品也是一種產品,所有的產品都應當檢測。但是,至今為止制定的許多檢測「輸入法」的標准,在一定的意義上只是為了約束那些想隨意創新的「編碼」人。相反,為什麼文字信息化還沒有一個包括語言文字和電子信息兩大領域都能認可的規范和按部就班的進度計劃呢?這種計劃不僅要公開和加快實施,也應當考慮到多個專業的交叉、適應不斷創新的信息技術和社會需求。
信息化是社會的信息化,我們制定了許多規劃,成立了許多部門,但是在思維習慣上還是試圖用傳統的農業方式或工業化的方式來解決信息化的問題,部件信息化的落後就是一個充分的例證。
部件歸納排序,減量增類
在信息時代,要完成理想的漢字數字化,也必須認真的考慮部件的「減化」。
一支軍隊有成千上萬的軍官,有幾百種職務,但是只要有了10幾種軍銜,就可以稱呼任何一位軍官,可以指揮素不相識的軍人作戰。對漢字部件來說,我們是不是也應當創造出適合信息時代的更為合理的部件分類與命名。
如果說,因為有了元素周期表,有了元素名稱和符號代碼,才推動了化學反應的表達,使化學從煉丹術士和點金術的歧途中走出。那麼,在「數字化地球」的時代,這樣多的漢字部件至今還缺乏通俗的讀音和規范代碼,能不認為是「數字化」的一個斷層嗎?
對於利用26個字母賦值的筆形輸入來說,就必須對560個部件進行歸納、合並、排序。當然,這里的歸納與合並不是對部件本身的筆形壓縮、修改,而是像對相近的部件賦予共同的稱謂與字元,以完成「減少數量,增加類別」。
《漢字部件規范》中的術語「筆形」已經指出:楷書漢字的筆形依據筆勢和走向可以分為數十種,基本的類型為:橫豎撇點折五類。
筆者認為在筆形上,除了「橫豎撇點折」,至少還可以增加一類,暫稱其為「合」。把「折筆加點」的部件「厶�」等都列入,這些部件現在還沒有稱謂,可以用「合」字與其賦值代碼「V」來形容。這樣一來,像「令監以私徑」等一類漢字就都可以便捷描述、輸入。
「登」「學」等字的首部件,也不會單獨使用,它的後面總是跟隨著另一半,或是冖一,從部件賦值的角度看多有不便之處。既然相當一些部件本身的含意已經喪失,能不能在部件分類時,以「合並」來方便使用和記憶為主呢?
部件「減量增類」的操作,不僅要考慮部件賦值的簡便,適合人的思維習慣;還要避免整字出現賦值重碼。因而,恢復部件稱謂也不單純是文字工作者的任務,信息界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編碼到輔助語言
漢字輸入編碼實際上是中西文字的「分野」。「分野」源於古代地上各州郡邦國和天上一定區域的對應關系(《辭海》721頁),漢字部件與西文字元的對應自然也有著深刻文化內涵的「分野」。
但是,在實際運作中,編碼往往只突出了字元化、數字化的轉換過程,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文化觀念和人的能力發揮。
漢字信息化並非只能進行傳統的「電子化」「機械化」,在設備和技術上做文章。漢字信息化也包括提升「毛筆」時期的文字理論,不能完全按照當前的現代文字應用規范來進行符號置換,不能選擇2000年的文字規范;也不能把1980年的語言應用方式作為漢字信息化的符號賦值規范。特別是恢復非成字部件的稱謂,要選擇3000年前漢字產生之初期,選擇部件最活躍時期的信息來作為漢字信息化的符號賦值的基礎。
部件定名,借字組詞
通過《十力碼》的研製,認為漢字信息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為漢字部件「定名、定音」,即部件的「稱謂」。如果書寫漢字的整個過程可以用簡潔的自然語言描述,漢字輸入的編碼,以至部件的「直觀排序」規則也就會「迎刃而解」。(當前是筆畫和筆序二次排序)
漢字輸入的大眾解決方案應當具有以下特點:
1,所使用的漢字基本部件都應當具有規范化的稱謂、通俗讀音或助記音;
2,漢字編碼採用音碼同步方式賦值,按音鍵碼;
3,「拆字」與「借字說明」或稱之為「助記音」(因為計算機編程時有「助記符」之稱)相結合;
4,用1或2個字元為部件賦值,並採用簡單明確的取碼規則;
《十力碼》為了實現一種立足於語言的輸入方法,為29個無名或無讀音部件試定9個讀音(助記音)及賦值代碼,其中包括:
冫 助記音為「泉」(滴水泉),賦值代碼為 q;
旅(第7,8筆)助記音為「旗」,賦值代碼為 q;
介(第3,4筆)助記音為「腿」,賦值代碼為 t;
匚, 助記音為「側門」,賦值代碼為 cm;
�、廴, 助記音為「剪刀」,賦值代碼為 jd;
勹,� 助記音為「魚鉤」,賦值代碼為 yg。
當然,這種「助記音」還可以有其他方案,字音不是主要的,而是要讓「部件」方便記憶。如「勹」也有「包」之讀音,但是要解決整體編碼賦值的平衡。這個問題也是今後部件稱謂賦值應當考慮的問題。如果「部件稱謂」賦值合理,直接就可以用於輸入編碼和漢字教學。
5,將常用的連接詞、代詞等單字定義編碼中的單字元高頻字。
漢字是一種節奏性語言,單字和雙位元組、多位元組交替出現,在文字中單字連接詞、代詞大約佔到7—10%。因而在利用部件助記音的基礎上選擇單字連接詞為編碼的單字元高頻字,是方便使用的一個創新。
按照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高頻字為:一二才的而廠它和說在口了木如是就其人上地元等為要與中。
對部件要先定音,再依音賦予代碼。可以用部件讀音(俗稱開口音)序列的集合來表達這些部件構成的字。如旅的古字形為多人集中在飄揚的軍旗下,其部件讀做「方、牛、旗、人」,其賦值字元序列也就自然形成,即用讀音聲母記為:fnqr。
交重結構的漢字部件則通過借字組詞方式說明,實施例使用了約150個部件。部件及部件借字片語的賦值字元分別如下:
革(gmm),革命(gm);
身(stt),身體(st);
雨(yll),雨露(yl)。
十力碼的分類賦值方法
從語言的角度看,不論是字義、還是字音都有多元性。人們習慣於用不同的描述方式來形容同樣的事物。如不同的人可以分別用姓名、職務、職稱、藉貫、親屬身分、文化水平,甚至於用形體特徵來稱呼同一個人,而不會發生誤會。難道我們不能也使用人們的語言習慣描述具有不同特徵的漢字嗎?至少,對中文數字、天乾地支符號和無名稱部件、交重部件可以分類確定不同的賦值描述方法。已經完成的《十力碼》把漢字部件分成:數字、天乾地支、自然音、表形、
自定助記音、借字組詞來說明的部件等幾部分。
其中的數字部件賦值口訣為:一A二B三(開始)聯想;
三讀做:三四的三,五為五六的五;十為十全的十;(八避開北京的BJ)
數字和賦值代碼分別為:
一A 二B 三SS 四SW 五WL 六LQ 七QB 八BA 九JS 十SQ
繁體數字類似,第1字元重復一次,如:壹AAB 貳BBS 拾SSQ
十力碼與傳統文化
六十年前,我國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奠基人熊十力先生就力圖復興、恢復具有創造精神的、活潑剛健自強的民族文化生命。為了紀念熊十力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將這種漢字輔助語言命名為「十力碼」。
盛世修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深入進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漢語文化的現代化研究也應提到新的高度。應當把漢字輸入從工業化的符號處理,轉變為語言文字現代化的發展范疇,以適應全民族和歷史的需要。在創新機制的推動下,迫切希望文字、編碼、軟體專業能結合起來,不僅解決輸入方法,而是面對信息時代的漢語未來。
我們應當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也應當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要使中華民族文化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而變革更新,使傳統和現代化達到辯證化的統一。任何輝煌的文化如果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而停止創新,那它也會因創造力的枯竭而逐漸消亡。另一方面,創新也必需適應人類的進化規律,工具只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不應成為替代。
面臨文明與文化,傳統與進步的問題,拋棄傳統文化遺產的「進步」,能被認為是我們的驕傲嗎?中國悠久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量,我們有責任在數字化的革命中,保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要把現代化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漢字的運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8.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與現在電子產品有機結合
從電子產品的性能、外觀設計、材質等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