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淮文化分布在哪裡江淮文化和吳越文化有什麼淵源嗎
江淮文化又叫做兩淮文化,主要就是以巢湖為中心,范圍大致包括今天的長江以北的江蘇與安徽的境內。江淮文化處在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北與黃河地區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接壤,南與隔著長江的兩湖文化區、吳越文化區是互相相望,它也是中國南北文化的走廊與南北文化連接的橋梁。
共同淵源可以看到,江淮文化與吳越文化共同的淵源就是漢族文化,都有漢族中原文化傳承與發展。只不過吳越文化更像南方文化,夾雜著越人與商業文化氣息,江淮文化是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吳越文化的過渡。
2. 江浙瀘包含哪幾個省
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江浙滬是中國南方文化、經濟體,由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兩省一市組成,包括1個直轄市、24個地級市、42個縣級市及52個縣;位於中國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與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山東接壤;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江浙滬地區總面積21.9萬平方千米。江浙滬主體屬江南文化,以吳越民系、江淮民系為主,吳語、淮語為通用語言。2019年,江浙滬生產總值達20.14萬億元,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的有7個城市。江浙滬主要產業以紡織業、服務業、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尤其是手工業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擁有大量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3. 吳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吳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吳語,以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等最為典型
2:崑曲,世界文化遺產,600年歷史,百戲之祖,
3:越劇:現今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以愛情為主題,以婉轉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為主要亮點
4:蘇州園林,世界文化遺產
5:梁祝傳說
6:白蛇傳說
7:師爺文化:紹興
8:杭州西湖
9:寧波天一閣藏書文化
10:佛教禪宗天台宗
11: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
12:西塘,堪稱"活著的千年古鎮
13:烏鎮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
14:河姆渡遺址
15:唐詩之路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范圍與吳語區相吻合,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吳越文化形成於周代,《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都有載,吳王闔閭都於姑蘇,越王勾踐都於會稽;早期吳越民眾以尚武逞勇為風氣,粗獷中蘊涵精雅;晉室南渡後士族文化的特質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 ,開始成為中國文化中精緻典雅的代表。唐代時期,吳越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同時,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區在戰爭和多次的少數民族統治中淡化,吳越文化又保留了較多了傳統中國文化。
4. 江浙地區民風民俗
一、開門炮
大年初一,每家每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門炮」,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象徵著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過開門炮,大家都穿上新衣。
二、送元寶
在溫州,人們喜歡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做成大小元寶,家裡面貯藏物件之處都要放上一個小元寶。大年初一那天,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挨家挨戶送吉利話,一人打板一人應好,叫做「送元寶」。
紹興新年則以「茶碗茶」待客,茶中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三、劃龍舟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
四、舞太平燈
大年初一,村民們在鑼鼓聲中舞起「太平燈」。原汁原味的祈福舞蹈「太平燈」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當地特有的民俗活動,精彩的跳燈傳承著指南村村民質朴火熱的民風習俗,以祈求新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象更新。
五、舞龍
舞龍,又稱玩龍燈,是江浙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5. 吳越文化的特點有哪些,吳儂喃語
吳越文化 分布在中國江浙一帶,其文化特點與當地為人是很相似的,外柔內剛。
說到吳越地區,你們會想到什麼?是說話特點:吳儂喃語?還是江南水鄉的柔和又有其個性?
接下來我們就來正確認識吳越文化,了解吳越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以錢塘江為界,吳越文化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
吳越文化的特點:
(1)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文,溯(長)江、環(太)湖、瀕海的「山水形勝」,造就了吳越文化締造者的文化習性與人文精神,註定了這一方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胸懷。今天更要不斷強化這種開放開拓的自覺意識,努力將長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吳越」、「匯通大海」的多元文化體。
(2)聰慧機敏
聰慧機敏、靈動睿智。吳越文化的創生和傳承,既是優越地理環境的造化,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晶。吳越人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非但賦予錦綉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出由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重視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風。長三角文化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品位,理當對其予以充分吸納並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3)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務實求真。吳越之地商品經濟率先起步,市民階層形成較早,實業傳統、工商精神、務實個性和平民風格等,都是吳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毫無疑義,大力弘揚崇真向善、淳樸平實、誠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設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面臨的重任。長三角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求實、務實風格的延續。
(4)敢為人先
敢為人先、超越自我。善於創造、勇於創新是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這一區域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內生動力。只有始終堅持這種永不止息的創新精神,增強突破意識,擺脫狹隘的視域和地域羈絆,才能進一步助推長三角區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實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中,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6. 浙江文化
浙江傳統文化與「浙江模式」的形成
新華網浙江頻道11月23日電 (《浙江經濟》雜志/張佑林) 現代社會,區域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代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只要做到循規蹈矩就行;而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力資本和企業家,沒有創新意識要想在市場競爭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也表明,現代經濟增長或工業化,首先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經濟學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後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傳統文化對工業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人的觀念進而實現的。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適應現代經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各區域的經濟選擇是不一樣的,進而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
一、浙江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及其與現代經濟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筆者的觀點,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可將中國文化劃分為"中原傳統農業文化區"和"東南功利文化區"兩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輻射范圍遍及中西部廣大地區。由於深居內陸地區,自古以來,這里一直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的觀念保守。這種傳統文化所以抵制現代化,不僅因為它是一種僵化的價值觀念、思維定式,制約著人們思想什麼,怎樣思想,而且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制約著人們去做什麼,怎樣去做。在它的長期熏陶和習慣作用下,一切與之不符的說法和做法、倡導和實踐,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惡的,要麼受到溫柔的冷遇,要麼受到嚴厲的封殺。這種思維機制使人們思想僵化,觀念保守,不思進取,害怕創新。
"東南功利文化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其范圍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區。遠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諸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自唐宋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隨之移向吳越,其間經過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來,東部沿海一帶一直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廣泛交流,吳越文化終於從傳統的農業文化,轉化為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文化,並在我國各文化副區中冠領群雄,水平最高。
吳越文化從縱向上看,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反復碰撞中發展的;從橫向上看,吳越處在我國傳統的大陸文明與西方現代文明兩大板塊的交鋒地帶,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陸兩種成分,並進而發展成傳統的倫理本位主義與現實功利主義兩種性質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吳越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擁有"東南功利文化區"的基本因素外,還有自己的獨特性。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素稱"文物之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為主體的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第一,具有鮮明的"善進取,急圖利"的功利主義色彩。第二,具有"富於冒險、開拓進取"的海派文化傳統。這主要是因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產環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頑強的生命力和開拓冒險的精神。第三,具有濃厚的工商文化傳統。浙江文化自春秋戰國范蠡大夫棄政從商以來,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幾乎是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於滋味"的人文情懷。江浙文化尊重人慾,重視家庭和家族的血緣親情關系,這與"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文化導向很不一樣。由此可見,浙江文化與我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區別的。
浙江文化具有內生的創新冒險精神,其總體特徵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勇於創新,注重功利」。創新冒險精神是浙江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巨大的生機和創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義和自然人性觀構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觀基礎。浙江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浙江人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思維品格,構成了浙江人在經濟改革中致力於制度創新,實現體制外增長的精神動力;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文化性格,賦予浙江人在適應市場機制中勝人一籌的素質和優勢。
浙江文化蘊涵的自主創新精神與現代經濟具有內在的兼容性,它對浙江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具有內源性的影響。正是這些潛藏在浙江人意識深處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甦,造就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涌現出成千上萬的農民企業家,從而為民營工業的發展做好了人力資本方面的准備。以浙江溫州為例,溫州市總人口為600多萬,其中有200多萬人在辦企業或從事市場交易活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的說法,「溫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溫州上百萬民間企業家勇於創新的傑作。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大批企業家的主導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創新」的浪潮,從而推動了浙江工業化的進程。
二、浙江工業化道路的演進路徑:企業家主導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
從制度變遷的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兩種形式: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並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能否產生的關鍵是,必須有一個新制度安排的「創造者」自發組織實施。從總體上看,一個社會的制度變遷是否發生,不僅取決於參與制度創新主體對制度創新成本—收益或損益的主觀評價,而且取決於他們的判斷能力和適應效率,也即一個社會只有存在一個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時,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會發生並不斷持續下去。
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實踐來看,其制度創新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內生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即這種制度創新不是外部力量的強製作用,而主要是以企業家為主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願選擇,然後政府加以引導與規范的結果。筆者把這種內生於民間、通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制度創新增長模式概括為:"自下而上的內生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這種模式的動力來源於傳統文化和民間力量,其本質是一種自發的和內生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行原理是:在市場競爭社會,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途徑,不斷地模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的毀滅,最終推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實現。具體來說,這種自下而上的"浙江工業化模式"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從工業化發動的主體看,這是由浙江成千上萬的企業家主導的。經過傳統商業文化長期熏陶的農民們,在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勇於創新,勇於冒險,突破傳統農業的桎梏,依靠發展民間鄉村工業和相關產業,在其他人尚未覺悟的時候捷足先登,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開拓者和先驅者。其次,從浙江工業化模式的演進路徑看,這是一種誘致性的制度創新過程。誘致性制度創新的一個前提,就是從事制度創新的主體必須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新精神,而這恰恰是浙江企業家的主要特點。改革開放後,浙江成為制度創新的"多發地區",在每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新的內容,接連不斷,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浙江的制度創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鄉村工業,專業市場,股份合作制、農民城、塊狀經濟等均為全國首創,這些形式現在已經成為其它地區仿效和學習的對象。再次,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類型看,其特點是自下而上民間發動的工業化。浙江的工業化從地域看,是民間工業發展壯大並逐漸包圍城市工業的過程;從所有制結構看,是民營經濟、個體經濟逐漸成長並沖擊國有大工業的過程;從市場發展看,是農村的大批專業市場逐漸擠壓城市商品市場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看,是農村工業率先進入市場系統參與競爭,結果是農村地區反而先於發達的城市實現了體制轉型。
由此可見,浙江傳統文化通過對本區域人們長期的熏陶和潛移默化,在民間沉澱了一大批具有創新開放意識的高素質人群。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他們掙脫了政治束縛,迅速轉化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了經濟活動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浪潮,並最終推進了浙江區域經濟的成功轉型。
7. 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哪個省
江蘇、浙江兩省
又稱江浙文化
以太湖流域為中心,范圍與吳語區相吻合。吳越文化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