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1、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類四個階段,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2、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3、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約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非洲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條大裂谷。
4、南方古猿為了適應新環境,不得不開始雙足行走,但是它們基本保持著樹棲的習慣,南方古猿沒有改變它們祖先的多數性狀,比如個頭較小,明顯的性別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腦,長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動物,它的門牙比人類的門牙要大得多。
5、南方古猿非洲種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體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類。在南部非洲,生活過粗壯種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壯種,在東部非洲還發現了生活在35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鮑氏種,這些粗壯的南方古猿顯得很有力氣,但它們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長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區域。
6、南方古猿群體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些成功的防衛機制而生存下來,對於這些防衛機制人們只能去猜測,可能會扔石頭,或者使用有木頭和其他植物材料製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事實上正是這些南方古猿的後裔生存下來並繁榮起來,最終進化成人屬,從樹上棲息雙足行走轉變為陸地生活並雙足行走。
7、,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能人化石發現後不久,人們認識到在這個名下描述的人類標本形式各異,不應該歸為一個物種,並將腦量較大的標本分出來,稱為碩壯人,隨著發現的標本數量增加,解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8、原先認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奧杜威文化,最初認為屬於能人。
(1)奧杜威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1、對於中國就是說: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是連續進化的,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獨立的進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獨立的進化出)→現代人(現代中國人)。
2、目前的人類考古學和現代遺傳學基因研究結果都顯示了中國早期智人的滅絕並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徹底取代的事實。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證據上,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出現了據今4-10萬年間的化石斷層,斷層時間大致與第四紀冰期相符。
3、中國的早期智人由於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約7.5萬年前,在蘇門答臘島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這次火山噴發在約6,7萬年前,造成全球進入冰河期),使得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絕大多數的生物種類由於惡劣的氣候而難以存活。
B. 人是什麼進化而來的
雖然是復制的
應該對你有幫助
不過也夠看一下了
如果有幫助 望採納
宇宙是人類知之甚少的四維結構的混沌體系。有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有著宇宙背景的2.7K的輻射和星體紅移的實證,人們逐漸認同宇宙起源於「奇點」的爆炸,在近200億年的膨脹中形成了現在的宇宙。我們所見的宇宙僅是宇宙的局域,生命就發生在「宇宙島」上。我們人類就處在這樣的「混沌」中。宇宙是混沌的時間序列,那麼混沌是宇宙的一元的本質。宇宙的演變過程中分化出了生命體,甚至出現了古猿,但依然沒有擺脫掉固有的混沌狀態。當人類出現以後,才在混沌中開出了一隅貌似清晰的天地,人們對清晰度的辨晰才出現千差萬別的哲學觀點。混沌的實物特徵和場特徵是展現在人類「視野」中的內容。人類將感知的宇宙解析為物質、能量、信息三個「亞元」,將三個「亞元」有機的結構在洛侖茲的坐標繫上,體現出質量(物質)、能量、信息的函數關系和相關關系,顯然這三「亞元」就是架構在實物上和場上的物質維、能量維、信息維。物質三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中的萬物毫無例外的由物質三維依照自然規律來架構。在時間維上通過物理進化、化學進化、生物進化,使物質、能量、信息有序積聚形成了有層次的自然界[1]。物理進化是第一層次的有序結構,化學進化是第二層次的有序結構,生物進化是第三層次的有序結構。當人類出現以後就形成了人類進化的有序結構,與人類進化並行的還有兩種有序結構,那就是人工自然進化的結構和精神文化的進化結構。顯然圍繞人類進化(社會進化的一部分)的就是「自在自然」的進化(前三層次的總和),「精神文化」的進化,「人工自然」的進化(社會進化的另一部分)而形成一個人類系統的現實結構。
人類系統結構
人類系統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有層次的結構體系,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是由宇宙三個「亞元」演化而成的。人類系統三要素就是自然維的物質性,社會(狹義)維的能量性,精神維的信息性,以及三維合一的人類的個體群。整個混沌宇宙是人類系統的外環境,人類系統浸漬於混沌體的邊緣,是一個開放體系,由有窮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制約,形成縱向的、橫向的、斜向的、交錯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人類的誕生
萬物與本體外的他物的作用是物質、能量交換的信息屬性。無機物、生物和人類的信息特徵顯然是不同的,無機物所表現的是物理和化學的信息表達。原生動物的原生質感受刺激傳導信息;腔腸動物由網狀神經系統傳遞信息;扁形動物則以梯形神經系統傳遞信息,並且由神經節作信息的加工;環節動物以鏈狀神經與腦一起進行信息的接收傳導;發展到脊椎動物的管狀神經和腦系統;再到有溝回有新腦皮的大腦的高等哺乳動物的信息傳導。由自然物的機械的信息傳遞形式到動物的心理性的信息傳遞形式是低級的自然信息到高級的動物信息過程,也影響到低級生物體質到高級生物體質的進化過程。當信息進化到最高級形式就出現了人類這種具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意識形式的信息。人類能加工信息,貯存信息,這是經過幾十億年的生物神經傳導系統進化而形成的人腦。由此可以表明生物進化是信息接收、存貯、加工的結構性的進化,一句話:生物進化是大腦結構的進化。只有在那種具有物質基礎的古猿類腦中建立起更復雜信息結構的古猿後代的大腦,才能成為脫離古猿腦的新物種。原始高級靈長類與原始的人類也會有微妙的信息結構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是動物的心理與原始人類的朦朧的意識差別,這種差別才能使本能性的活動轉化到初始意識的活動。在演變的自然條件下,擴大活動范圍,從中獲取從未得到的信息,在活動中對新的信息進行比較、判斷,促進大腦發生意識結構的變化。當對他物與自我有所區別時,就會使活動具有目的性,有意識的藉助他物(工具)達到目的,在使用「平頭」木棒與尖頭木棒獵取魚類的比較中,就會刺激大腦產生磨削工具的思維;投擲圓形石塊和尖銳石塊獲取獵物的比較中就會刺激大腦產生打擊石器的思維,當思維成果外化後就製造成了工具,這就是勞動的最初形式,「這個勞動結果的概念正是一定思維的結果,是一種腦力的勞動,然後才是其他的勞動。」[2]
二、人類系統的中心結構
1、人的意識
人毫無自主的被倏、忽二帝帶到這個世界上,在沒「開光」以前他便具有了一種特質,是涵括了整個宇宙進化全部信息的特質,不是單一的信息,也不是單一的能量和單一的物質,更不是運動和時間,而是物質結構以及結構在這個結構中的反應性、感應性、心理性、意識性的信息。這同通過物理進化和化學進化而產生的一個「氧原子」一樣的特質,氧原子包含了誇克、質子、中子、電子在內的實物和場,也包括了物質結構、能量結構、信息結構以及原子的整體性結構,可以聚變,可以裂變的核特徵,六個最外層電子的特徵以及這六個電子取決於外界物質而結合成新系統的能力。人的特質既包括了物理進化和化學進化的特質,也包括了生物進化結果的全部的特質,還有在社會中生活的人的歷史特質。人具有物性;有較多的與食慾、性慾有關的自私、放縱、貪婪、野蠻、殘忍的獸性;含有較少的社會文化的精神性(人性);這就是初始人的本性。初始人的物性、獸性、人性共同組合而成潛意識,本性的潛意識是可以被意識喚醒的「本能意識」[3],是一種沉積意識。人本能具有與環境中事物的高度親和性,所以說人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吸取環境中的能量,利用環境中的物質,來形成人的物質結構,在環境中捕捉信息來形成人的意識結構,意識結構的健全是人在自然中得以成功,取得宇宙霸主地位的先決條件。
當人在成長過程中清晰我不同於樹木、山石,不同於虎、豹,不同於父母、兄弟,我而外還有你、他,才展現出我是眾多人中的一員的意識,我才是「主體意識」[4]的幼芽。本能意識與主體意識的結合,才使獸性受到壓抑,人性得以張揚。當意識到我的進食本能、繁殖本能、防禦本能、親情榮譽本能與我周圍的人有關,我必須同周圍的人交往,我生活在群體的制約中,才出現了以他人為客體的成熟的主體意識。
當意識到我的生存所需要的財富,不但從他人那裡得到,更重要的要向自然界中索取,這就是「實踐意識」[5]。
當社會財富不能滿足,向自然界中獲取又無能為力時,就產生了超物的思維,不再限制於自然的控制,不再限制於對事物的直覺和感覺,開始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將直覺的、感覺的、表象的現實事物變成信息性的超現實的大腦中的事物,事物間相互聯系的信息在大腦中重組,就是「理性意識」[6]。理性意識的出現就完成了作為一般人的「我」的完整的信息體系的進化。
2、意識的結構與外化
本能意識來自於復雜的自然界,其獸性部分具有同源性的特點,而人性部分則來自於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人文環境,不同的社會關系中的人的遺傳,本能意識不可必免的就存在著差異。主體意識是本能意識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下形成的,本能意識和主體意識組成了人類精神的「深層結構」。此時就分化出了不同的情感結構、氣質結構、智能結構、性格結構等等心理結構。很明顯人的精神結構在出生以前就開始異化了,精神結構的異化產生了不同的「我」——個體,不同的個體就形成了「人屬集群」——人類系統。
個體的人實踐意識形成後就主動作用於「集群」,作用於自然物(意識到的),以滿足自己的性慾、食慾、安全欲、群體欲、自立欲、統治欲等慾望。不同的本能,不同的主體,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慾望作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同的作用強度形成了復雜的行為,都在人類系統中有目的的進行實踐活動。精神作用於他人或物上的行為結果產生了人類系統的初始結構。高強度的作用於自然物的主體意識促使人們產生初始的理性意識和思維。在直覺的、感覺的自然物上注入人的體力、智力形式的能量,製造出了供人使用的工具、武器,最終使慾望的、想像的目的物變成了現實的獵物、食物、洞穴、領地……將客體自然物變成了人化自然物,使獨立不改的自然物變成了社會的物質。究其所以然是因為大自然並沒有賜予我們任何人以物質和能量,宇宙物質的空間特徵就註定物質是各得其所、各就其位的,散布於宇宙特定空間,運行在特定的軌道中,靠自然規律支配其發生、發展、消亡。人類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又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為了獲得自然的物質和能量,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只能靠加強大自然賜予我們每個人存貯於DNA中的整套信息系統,通過信息演變疊加形成人的精神體系,再去作用於自然之物變成人化之物。在人類出現的早期,雖然精神與物質生產還未分化,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還發生在個體上,但工具的文化特徵已經通過腦力的思維定型,再經體力勞動的實踐定型顯現出來的文化特徵就會傳播給客體人,客體人不在通過創造性思維就可以製造出工具來而形成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進化步入快車道,實踐意識和初始理性意識就是人類精神的「中層結構」,它指揮自我脫離自然控制,指揮自我指向客體而進行實踐活動。靠慾望作為動力指導實踐活動是精神中層結構的外化,稱為「我行」,人類的活動范圍就是「我行」的邊界。
我行范圍的擴大,開拓了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范圍,感知到自然界是「自在自然」的一部分。在人化自然物的分配過程中,人們感知到社會的初始形態,在人化自然物上人們感知到文化的特徵,在同人的交往中人們感知到群體的生命力。對這些感知的事物在大腦中進行聯系性思維就是理性意識,這是人類精神的「表層結構」。表層結構分三個亞層,人類對某種具體事物感知過程中形成抽象的概念,由表及裡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察覺到了客觀存在的一個新領域,但實踐活動還沒有達到這個領域,這些認識清楚的領域及領域中事物的聯系,就是「我知」亞層,「我知」可以有效的指導「我行」。將「我行」范圍的事物本質特徵與未知的事物有意識的聯系中,對我知的事物的重組中,出現了未知事物的影象,甚或幻想出物的藍圖,這樣的理性思維就是「我識」亞層,是未知事物的虛擬層次。「我識」是不能靠實踐過程直接展現的,需要通過特殊的工具和特殊的手段來達到「我知」,如觀測儀器、測量儀表、實驗手段,這個過程多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研究機構中先由個體轉化成「我知」,本亞層是混沌到清晰的邊緣,是無序到有序的中間過渡。理性思維的最高層次就是「我思」亞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在這里形成,是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宗教家、哲學家體察對象描述對象的樂園,身處混沌中開拓「我識」的疆域,以混沌為材料製造概念,劃分層次、架構體系,是人類高質量生存的不可或缺、不可或忽的理性思維層次。
3、人屬集群的大生命力
將人抽象化、概念化、一般化,可以用還原性思維方式對人進行分析得出人的層次性結構,甚至可以通過邏輯的思辯清晰人的本能結構、清晰原始人類的進化機制,但都失卻了人作為結構的生命力,如果還原性思維結合整體性思維有可能使我們人類對自身認識旋進到更高層次。
生存於現實世界中受著有窮多因素影響的人,有隨時間而演進的一面,又有頑固不化的一面;有「我」的獨立性一面,又有對「他們」依附的一面;有可塑的一面,又有剛性的一面;有敢沖敢闖的一面,又有畏頭畏尾的一面……,可見一般化的人不存在本質的同一性,因為任何個體都不構成完整的人性和本質。所以也不能將作出「類」的劃分,顯然遺傳分類、職業分類、地域分類、性格分類都不是本質的分類,而帶有機械性和主觀性。歷史上的思想家、哲學家都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人的本質上的「類」的概念。只有性別分類的男性(類)、女性(類)二類是一個清晰結構。人與人比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別,也存在著許多相似、相近,不同的人用主觀概念都可以將它們定義。
完美的「人屬集群」應該是包括僧、尼、道、佛的人,也包括瘋、傻、呆、苶的人;既包括沿街乞討的丐幫,也包括腰纏萬貫的「款爺」;既包括卑躬屈膝的奴才,也包括盛氣凌人的官員;既包括紅、棕、黑、黃的有色人種,也包括白色人種;既包括現代的人,也包括歷史的人,有限無界的人群才構成人的本質。無極性的個體生命力,個體間抵消的意志力,可以在受激狀態下形成大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這兩種力量作用於無活性的物體——工具;作用於有活性的工具——機械;甚至作用於有「靈性」的機械———智能計算機;並通過它們作用於人類系統的外圍結構。才能由「必然王國」旋進到「自由王國」。
三、人類系統的外圍結構
1、大自然與人的關系
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混沌到清晰,由片面到層面,不斷深化的過程,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是不斷的深化過程。自然界可分為:被人改造過(我行)的,被人意識到(我知)的,被人想像到(我識)的,大多數人想像也想像不出來(我思)的,三個層次中被人改造過的「我行」部分為「人化自然界」,是移入社會的部分,被人意識到的「我知」部分是客體自然界,尚未被人類認識的「我識」、「我思」部分仍在「自在自然界」。人的肉體就脫胎於這個大自然中,起碼DNA的物質部分就來自於物質系統中。人類同其他形式的生命體一樣利用自然的物質條件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以自然界作為物質源泉,再以水、氧作為低熵源,自我更新,自我復制,自我調控,人的實踐還要藉助自然物質的質量形式轉化為能量形式,或在自然物上注入人體的能量,形成「人化自然」,都是以自然界作為物質基礎的。人類獨具的精神世界需要載體,精神的載體也是物質,這些物質也要來自於自然界,所以說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是人類的物質供體。
2、社會(能量社會)的功能
質量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我們人類運動體是由能量來驅動的,所以人類須臾不能離開能量,能量和物質一樣原本處在客體自然界里,我們不能直接用它們來維持生命,維持人類自我生存的體力、智力、能力的能量來自於人類改造過的自然界(人化自然)里,來自於我們以往定義的「社會里」。
太陽系作為能源對我們人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間接能量來源,可是太陽屬於客體的自然物,不是人化的自然物,我們衣、食、住、行雖然依賴太陽,但我們不能自太陽直接得到布匹和衣物,不能得到麵包和牛奶,太陽對人的能量效應是經過轉化的,第一步轉化是植物和動物的作用,第二步才是人的轉化。人工馴化的植物稱莊稼或作物,小麥從播種到收獲,從糧食到食物要經過幾十道工序,而這些工序在當今世界由一個人來完成的事實是極其罕見的。道理十分簡單,小麥再多也很難直接入口作為食物;豬羊再肉滿膘肥也不可能汝毛啖血的下咽,個人的生存要靠其他的人來協助,社會越進步,人就越要依靠他人。有的人說這是人的依賴性,依賴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的關系。
我們不但需要食物,還需要衣物,還要住房,還要汽車、火車、飛機,還有精神需求,人類的需求都是來自於已經加上人類能量後的「人化自然」,是靠他人的體力、智力形式的能量加到客體自然界或「人化自然界」的物質上,使之成為人類可直接利用的物質財富,毋庸諱言,人類的獲能方式說穿了就是「吃」人,同時也要被人「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存放、轉化、分配這些物質財富的場所就是社會,社會是人類利益關系的共同體,社會是物質體系派生的人類的專有「能源」。
人的需求形成利益分配機制,發展成熟的社會的能量(在物質上)流動是消費——生產——交換——消費。人們將體力、智力的能量加在物質上形成產品,不同產品上攜帶不等價的體力、智力能量,在以物易物的交換中能量是固化在物質上的,這就限制了能量的流動性,如果在產品中將能量以貨幣標識,就使能量具有統一性,並隨著需求而流動。社會的能量是附著在物質上的,物流就是能流,貨幣充當的是社會能量的等價物,貨幣就成了一種「活化能」。
3、精神的創生和保存(精神社會)
人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動物本能的需要和意識主體的慾望,從而認知客觀事物,由本能意識上升到實踐意識。由於深層和中層的精神結構的簡單,對信息的獲取和加工的能力低下,也不可能有較為成熟的思維。當在實踐意識上加上理性意識,獲取的信息量增加,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概念又增加了新的概念,理性意識也開始成熟起來,人類大腦中的三層精神結構才成為一個整體,有靈性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主宰個體行為的中樞,個體人的大腦中的思想內容的精神世界也就通過了孕育階段。精神世界的存在沒有靜質量、動質量,動量和動能,但它同物質場一樣可以延伸到整個空間,穿透各維,而感知事物的表象,繼爾感知了事物的實質,即能感知過去,還能予見未來。人的一生主要任務也是裝備和完善這個世界,為精神的物質載體提供能量,去從事我思、我識、我知,以期在更大的范圍內開創物質財富的源泉。
遺憾的是精神世界依賴於物質而存在,受熵增定律的支配,人體以及大腦要去參加與大自然的輪回,精神也隨肉體一起消亡。人的肉體消亡了,但人的精神並未完全消失,人類通過三種途徑將精神留傳下來,一曰語言途徑,二曰勞動產品途徑,三曰精神產品途徑。將自己獲得的知識、經驗、體會傳教給後人、弟子、學生和其他人類客體;將自己的知識、經驗留在勞動產品上;將自己的知識、經驗、體會以文字形式、圖紙形式、繪畫形式、雕塑形式留在載體上,或以形體形式、語音形式留在音像產品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不死的精神產品世界,這些產品上攜帶的固化的精神就是「文化」。文化不參與輪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抵制熵增,文化是精神的唯一保留形式;文化是擺脫了自然規律控制的形式,精神世界隨肉體消失了,但固化的精神能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使人類社會在自然界中立於不敗之地。可見DNA的信息積累並不是最高級形式,信息在人類系統中積累才是目前的最高級形式。
人類在自然界中創造出了非物質的思想內容的世界,一部分是私有的,一部分是公共的,私有部分存在於個體人的大腦中,公共部分存在於人類系統中的文化載體上,這兩種人類的精神都發源於自然信息,是一個強化的信息源,所以精神文化是人類控制宇宙,改造自我的「信息庫」。
三、人類系統的空間架構
「我」是一般的人,「我」是人屬系統的中心,我是主體,我具有自然屬性,因為我的肉體來自於自然界,自然就是我的母體,自然就是「生我」的客體。我要生存下去,首要任務就是靠食物來補充能量以滿足我的生存需求。食物不是自然界的東西,要經過人類的加工,所以人類生存的能量毫無例外要到社會中去獲取。那麼社會就是「養我」的客體。我要得到知識、技能、文化就要用我的精神屬性去捕捉世界的信息,吸收人類積累下來的精神體系中的文化,將客體的精神轉化成我的知識、才能,我要上學、讀書來補充大腦中先天信息量的不足,這就是精神客體的「化我」過程。「生我」、「養我」、「化我」就是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合成主體的過程。自然客體是自然過程,我不必付出努力,而社會客體是要我來維持的,「」既取之,必予之」,社會的物質能量仍需要我的轉化;「取之」過程是「養我」,那麼「予之」過程就是「我養」,通過「我養」才能維持人類能源系統的穩定。我將自己的智力、智慧、思想這些精神外化出來注入到我以外的物體上形成人造物,附著在人造物上的精神就是「我化」。「我養」、「我化」都需要物源條件,物源只能去向自然物質系統中去索取,都要破壞自然物的原有結構來形成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所以「生我」的自然界又是「我克」之客體。「我養」、「我化」、「我克」是主體的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和自然屬性,是維持人類大系統的三方主要動力。
我由自然創生,再由社會和精神化育後又去反過來,認識、利用、改造大自然,這是我的自然屬性,那麼自然界就是我的自然客體;我消耗了社會中的物質和能量,當我成熟後又去為社會增加物質財富,這是我的社會性所決定的,那麼能量社會就是我的社會客體;我的精神結構的形成有他人教化也有我的主動作用,由我的精神屬性所決定,我成人以後就要將精神外化加強人類的精神文化世界,所以精神文化世界就是我的精神客體。[見圖]
人類系統的三維結構
人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在自然派生出來的人類系統中具有能動性的存在物,這就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人類系統得以形成的基礎,人類在自然規律制約下,在獨立不改的自然界中依靠自然的質能關系將能量轉化成社會態,將自然信息變成積聚態,創造出適合人類生存的有別於自然界的三維人類系統。人通過精神屬性認識三維社會,認識主體與客體間,客體與客體間,主體與主體間的點、線、面、體的結構聯系,通過科學的手段揭示他們的動態結構的運動規律,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人類的目的。
C. 原始人怎麼進化來的
最初人類是森林古猿,從靈長類開始進化、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到現在的現代類。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 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猿類誕生——
約6500萬年前,隕石撞地球,所有的恐龍全部滅絕,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的動物受到了輻射以後開始快速進化,後演變成了,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約2600萬—2800萬年以前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後形成森林古猿,又過1000多萬年有的原始人類。
(3)奧杜威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1、早期猿人肯亞1470號人 、坦尚尼亞峽谷「能人」
2、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德國海德堡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
3、早期智人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
4、晚期智人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山頂洞人
古猿為了適應新環境,不得不開始雙足行走,但是它們基本保持著樹棲的習慣,南方古猿沒有改變它們祖先的多數性狀,比如個頭較小,明顯的性別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腦,長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動物,它的門牙比人類的門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齒也很大。
D. 能人屬於南猿嗎
能人(Homohabilis) 約150萬到25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能人化石發現後不久,人們認識到在這個名下描述的人類標本形式各異,不應該歸為一個物種,並將腦量較大的標本分出來,稱為碩壯人(Homo rudolfensis)。隨著發現的標本數量增加,解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能人這一名稱專指小的標本。能人屬標本的腦量只有450、500和600立方厘米,與南方古猿的腦量存在著重疊,而碩壯人的腦量在700到900立方厘米,顯然要大得多。原先認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奧杜威文化,最初認為屬於能人。
E. 人類進化的歷程經過哪幾個階段
人類進化主要經過四個階段: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
1、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我國古人類學者把這一進程分作猿人和智人兩大階段,每段再分為早晚兩個時期。
早期的古猿人可以使用木頭和其他植物材料製成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其後裔生存下來並繁榮起來,最終進化成人屬,從樹上棲息雙足行走轉變為陸地生活並雙足行走。
2、能人
能人生活在約150萬到25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
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奧杜威文化,最初認為屬於能人。
3、直立人
直立人約20萬到200萬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的語言。有證據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現的時間和碩壯人出現的時間差不多。
4、智人
早期智人生活在約3萬到25萬年前,舊石器中期起源於非洲,後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
從大約25萬年前至3萬年前是尼安德特人繁榮的時期,尼安德特人製造出更為高級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獨立演化成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後來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過一段時間。
晚期智人約1萬到5萬年前,也就是所謂現代人的祖先(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即屬於晚期智人)。
(5)奧杜威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人類進化的特點有:
1、人類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人類進化時大腦一直在完善。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大腦,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語言能力是在直立行走才慢慢發展完善起來的。
3、進化反映了自然選擇的理論。有較有利性狀的個體,能將相同的性狀轉移到更多的後代。經過了許多世代之後,性狀產生了連續、微小且隨機的變化,自然選擇則挑出了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變異,使適應得以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類進化
F. 200萬年前有沒有人類及人類文明
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
從200萬年前,猿開始被算做人開始:人類經過了直立行走、學會用火、製作工具(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定居生活、製作事物(種植、漁獵)等重要的過程,從而人類的體質大大增強,大腦變的更加發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火使得)生活范圍擴大,活動時間增長;生存質量提高;等等。 使得人不在同與動物。 這個過程為人類社會之後的一切的發展都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和保證。
而從6000——3000年開始(即公元前3500或者3000開始),只所以稱為人類的文明史,是以 城市的出現、文字的出現、國家制度的建立做為判斷的標準的。 人類 脫離了原始的群居生活,人類的社會開始形成,精神生活開始大大豐富,有文字的歷史開始,有了狹義的文化並能流傳給後人享用。 文字==精神、 還有城市和國家,使得人類開始在之前的基礎上快速發展。農業文明、工業(革命)文明、科技革命的發生,從而人類的文明發展是越來越快。
關於為什麼以文字、城市、國家制度為文明標志可以參見 http://ke..com/view/17788.htm 網路「文明」的前一部分內容。
所以正如你說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所消耗的時間那麼漫長,而真正意義上出現文明的時刻,文化的發展卻達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G. 石器的發展史300萬年前 石器的創始者是誰
石器的發展史300萬年前,石器的創始者當然是原始人。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是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發現,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採取錘擊、砸擊、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砧器、鑽器等,到了後期還出現了細石器。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時期,占人類發展歷程的99%。在這一時期,人類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並且進一步演化成為現代人。人類文化不斷發展,從簡單的打制石器發展到加工精緻的細石器,並且孕育了最早的農業。舊石器時代與地質時代的更新世相始終,而新石器時代與全新世相對應。更新世和全新世統稱為第四紀。
中國佔有舊大陸東部的廣闊區域。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隆起,從而成為中國與舊大陸西部的天然屏障。中國遠古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具有獨特發展道路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舊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全國。時間從距今約200萬年開始,到距今約1萬年為新石器文化所代替,經過了早、中、晚3個發展階段。
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早、中更新世,時代跨度相當長,從距今約200萬年至距今12.8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位於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泥河灣遺址群、湖北鄖縣曲遠河口、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遼寧營口金牛山、貴州黔西觀音洞等。泥河灣盆地以堆積巨厚的河湖相沉積而聞名於世,有「中國的奧杜威峽谷」之稱。遺址群包括馬圈溝、小長梁、東谷坨、岑家灣、半山等地點,其中馬圈溝是我國目前有確切年代的最早發現,距今150萬年或更早。這里的人們就地取材,運用燧石原料,用錘擊法打制小型石片石器,有的簡單加工成刮削器。與此相反,鄖縣人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則以大型礫石為原料,直接打製成砍砸器等大型工具。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為洞穴遺址,堆積了13個文化層,發現了6個北京人頭蓋骨,時代從距今50萬年直到20萬年,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其顯著特點是以脈石英為原料。為了適應該原料,主要應用砸擊法來製作工具。由於脈石英性脆且多節理,容易破碎,因此北京人遺址的石製品以小型工具為主,主要器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除了製造工具外,北京猿人和金牛山人還學會了用火。總之,這一時期石製品多數加工簡單粗糙,主要運用錘擊法和砸擊法等技術,偶用碰砧法,工具種類較少。整體來看,已經初步形成北方石片石器、南方礫石石器的分布結構。
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於晚更新世早期,時間從距今12.8萬年至距今約3.5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周口店15地點、山西襄汾丁村、陽高許家窯、河南滎陽織機洞下層、湖北江陵雞公山下層、三峽庫區等。周口店第15地點與第1地點一致,其原料均以脈石英為主,卻很少見到砸擊技術的使用,而是以錘擊法為主。工具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凹缺器、雕刻器、石錐等,其中尤以刮削器的數量和類型最多。丁村遺址以角質岩原料錘擊製作的各類大型器物為特色,如三棱大尖狀器、砍砸器、石球等。許家窯遺址的石製品也是以錘擊法和砸擊法為主,尤以錘擊產品為多。石器組合中既有豐富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常見的小型器類,也有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石球。織機洞下層石製品以中小型居多,打片技術以硬錘打擊為主,但不乏軟錘技術。雞公山下層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均以礫石為原料,錘擊法使用嫻熟。這里還發現了石圈結構,可能與早期人類的居住行為有關。總之,這一時期更多地繼承了早期文化的特點,稍有發展和變化。技術方面砸擊法衰退,錘擊法佔明顯優勢,偶而使用軟錘技術;工具種類沒有顯著的變化,但類型多樣化,石球等大型工具很具特色。整體而言,北方北部、南方西部以小型石片石器為主,而北方南部、南方東部地區以大型礫石石器為主。
舊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晚更新世晚期,時間從距今3.5萬年至約1萬年。這一階段發現的遺址顯著增多,北方代表性的遺址有周口店山頂洞、遼寧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陽小南海、寧夏靈武水洞溝、山西朔縣峙峪、沁水下川、吉縣柿子灘、蒲縣薛關、河北陽原虎頭梁等:南方代表性遺址有四川漢源富林、銅梁、貴州桐梓馬鞍山、普定穿洞、白岩腳洞、興義貓貓洞、廣西柳州白蓮洞、湖北房縣樟腦洞、湖北江陵雞公山上層等。這一時期石製品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除了石片石器穩步發展外,還出現了石葉技術和細石器技術。石葉技術以水洞溝遺址為代表,這里的石製品有預制石核、典型的石葉、形制規整的三角形石片。值得提出的是,這種在舊大陸西側廣泛分布的石葉工業在我國僅在水洞溝發現。細石葉技術分布則較為廣泛,以下川遺址和虎頭梁遺址為代表,包括各種類型的細石核、細石葉以及數量引人注目的端刮器,主要採用軟錘法和壓剝法製作而成,十分精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可以用來製作復合工具。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在此時達到了最高峰,也標志著狩獵採集的能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除了石器技術外,骨、角器技術也有所發展。山頂洞、小孤山以及穿洞遺址發現了數量眾多、製作規整的骨制工具,有魚叉、矛頭、骨錐、骨針等。
H. 人類至今生存了多少年
至2019年5月,人類的歷史現已有600萬年記錄了。2000年,在非洲肯亞的土根山區發現距今600萬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種),因為發現於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稱為千禧人。
人類歷史的發展:
19世紀中葉前,人們都以為人類歷史也就幾千年。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特河谷地附近一個洞穴中發現古人類化石,即著名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當時,人們以尼人的時代把人類歷史定為5萬至10萬年。
以至於19世紀末,荷蘭解剖學家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距今80萬年前的大名鼎鼎的爪哇人,因沒有同時發現人造工具(石器),加上其腦容量遠小於現代人,僅有900毫升,而未被承認為人類。杜布瓦自己在1940年過世之前也認為他發現的是一種大長臂猿。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北京猿人的發現,由於同時發現所製造的大量石器,發現用火的遺跡,從而大大地擴展了人類的歷史,從原5萬至10萬年推至距今50萬年前。
20世紀40年代,由於北京猿人的確認,加上爪哇猿人新化石等的大量發現,人們承認與北京猿人同類的爪哇猿人屬於人類,人類歷史延至距今80萬年前,1959年,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瓦伊峽谷(過去譯為奧杜韋峽谷)發現距今175萬年前的石器,使人類歷史的紀錄再次延長。
20世紀60年代,在東非衣索比亞的奧莫訶谷和阿法低地發現距今250萬年前的石器。這是人類至今發現最早的石器,人類有200多萬年歷史記錄的說法,依據即在此處。
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現黑猩猩、大猩猩等也會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這一發現,動搖了100多年以來的人是「會製造工具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定義。經世界各國人類學家研究討論,一致同意把人的定義改為「兩足直立行走的高等靈長類動物」。
這個修改,把原來不屬於人類的南方古猿(俗稱南猿)包括了進來,人類歷史於是隨之延至距今270萬年前,漸近400萬年。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又發現眾多人類化石。其中最為重要的人類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衣索比亞阿法低地發現地猿(為始祖亞種),距今440萬年前。1998年在同地又發現地猿的另一個更為古老的亞種(為祖先亞種),距今520萬至580萬年。
人類的進化: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我國古人類學者把這一進程分作猿人和智人兩大階段,每段再分為早晚兩個時期。
250萬年前,熱帶非洲的氣候開始惡化,冰期從北半球襲來。隨著氣候越來越乾旱,稀樹大草原開始逐漸變為灌木大草原,大多數南方古猿消失。有兩個例外,一種情況是,某些地區稀樹大草原保留下來,那裡的南方古猿得以生存下去,比如南方古猿能人種和兩種粗壯種。
更重要的一種情況是某些南方古猿群體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些成功的防衛機制而生存下來,對於這些防衛機制人們只能去猜測,可能會扔石頭,或者使用有木頭和其他植物材料製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
事實上正是這些南方古猿的後裔生存下來並繁榮起來,最終進化成人屬,從樹上棲息雙足行走轉變為陸地生活並雙足行走。
能人(Homohabilis) 約150萬到25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
能人化石發現後不久,人們認識到在這個名下描述的人類標本形式各異,不應該歸為一個物種,並將腦量較大的標本分出來,稱為碩壯人(Homo rudolfensis)。
隨著發現的標本數量增加,解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能人這一名稱專指小的標本。能人屬標本的腦量只有450、500和600立方厘米,與南方古猿的腦量存在著重疊,而碩壯人的腦量在700到900立方厘米,顯然要大得多。原先認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
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奧杜威文化,最初認為屬於能人。
直立人(Homoerectus) 約20萬到200萬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的語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緻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
有證據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現的時間和碩壯人出現的時間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種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壯人(Homo ergaster,170萬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亞種,正是這個非洲群體大概在190萬年前至170萬年前之間的某個時間從非洲擴散到亞洲。
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非洲開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歐亞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屬於直立人),在非洲發現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約100萬年前)已經表現出向著智人發展的趨勢。注意:此時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
約80萬年前,直立人來到如今的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約20萬年前,歐亞非的直立人逐漸消失,被來自非洲的新品種人類智人取代。
I. 古埃及滋生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時候啊
一般認為,古埃及同兩河流域一樣,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前後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