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父系都有什麼文化

父系都有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24 21:44:04

『壹』 在母系氏族時期和父系氏族時期都有哪些文化

接著是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由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時期的青蓮崗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齊家文化。

『貳』 父系社會的歷史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叄』 父系氏族社會怎麼樣

父系氏族社會將母系社會逐漸取代,大約發生在5500年至4000年前,而這個過程從青銅器時代一直延續至今。這種新的社會文化體系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私有制的出現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關鍵因素,但同時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逐漸形成與發展為男性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礎。

男性憑借體力優勢,確立了自身的地位。一、農業生產工具的創造與使用增加了勞動強度;二、畜牧業的飼養工序不斷完善;三、手工業中以制陶業為具體代表的行業,技術要求較高、體力消耗大。通過以上三點使男性逐漸成為生產主力,開始逐漸取代在經濟生活中只能從事紡織、炊煮等家務勞動的婦女的地位,加之她們還要生兒育女,逐步淪為男性的附庸。在父系社會中,女性的權利和利益低於男性,男子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主宰,男性的社會地位和財產權遠遠高於女性。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男性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確保他們擁有更多的私有財產,因此作為生產的中堅力量、社會財富的擁有者,男性擁有改變按女性血統計算世系的絕對的力量。

在變革婚姻制度後,以及繼承製度確立的父權制的出現,使父系氏族沿襲至今。中國歷史上父系氏族社會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

『肆』 父系社會是什麼樣的,是怎樣一個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父系氏族制不同於母系氏族制的本質區別,在於世系按父系計算,財務由子女繼承,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也有權支配家的成員。 其基本特徵,有如下幾點: 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特別迅速發展。男子逐漸從漁獵活動中轉入農牧業生產領域,特別是犁耕,勞動強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勝任,從而加強了男子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同時,制陶等手工業中工藝變得復雜,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身強力壯又無生育、家務之累的男子,成為主要承擔者,這樣,取代了婦女在生產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而婦女則主要從事紡織、炊煮和生育兒女等家務勞動,正是這一變化成為導致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社會原因。人們在生產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分配社會產品中的不同地位,男子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按著當時誰生產的物品歸誰所有的原則,男子支配財務的權力逐漸增大,增強了他們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就產生了改變傳統繼承方法,使之有利於自己的意圖。因而,在婚姻形態上就是發生了變化,實行對偶婚,從妻居的條件下,男子通過認子儀式,能夠明確自己的子女,父親與子女之間的經濟關系加強了。經過長期、復雜的斗爭、演變,諸如不落夫家、抗婚、戴假殼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途徑,改變為男娶女嫁,妻子從夫居,子女改為從父系氏族的姓氏,妻子和子女成為丈夫家庭的成員,妻子對丈夫忠貞,這樣,保證能生育男子確鑿無誤的子女,保證父系血統的純潔,為實行父權制創造了條件,並達到保存自己財務的目的。因此,男子逐漸成為家長,並由妻子作為管理的助手,利用妻子來奪取掌握在母系手中的家庭經濟、生活管理的大權,這樣,就逐步確立了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不再僅是性的需要、沒有共同經濟的脆弱的結合,而是有經濟保障,比較穩定的婚姻形態。這不僅在民族資料中,由走婚、對偶婚、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和一妻多夫,或母系、父系或雙系共存的家庭形態中可以證明。而且從考古資料中的成年年齡相當的男女合葬墓,三人合葬墓、家庭合葬墓,以及葬式,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肢等存在中得到證明。房子居住上也由原來的大房子,逐漸變為適合小家庭居住的小房子中,得到證明。從此後,男子佔主導地位,標志著母權被顛覆,女性世界的失敗。 2、以男系為世系的父系繼承權和對父系祖先的崇拜。 在父系氏族社會里,由男子及其兒女子孫組成一個父系大家族(家庭),男子不僅把妻子娶進來,而且把男子留在家庭中,而把姐妹或女兒嫁出去,家庭中所留下來的僅是男子,如此繼承下去,便於男子來計算世系了。這種計算世系的實質,是為了財務的繼承權,在母系氏族中,沒有女子時,要過繼或收養來保證母系的世系不斷絕而向下傳遞,而且父系氏族中,沒有男子時,要用過繼或收養男子的方法,以保證後繼有人。 母系氏族中對女性崇拜,在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神像、裸體女神等,是女性崇拜的體現,而在父系氏族中盛行的是男性崇拜,在龍山文化的華縣泉護村和西安客省庄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祖,在湖南安鄉縣安障公社的度家崗遺址中發現石祖,以及清海東部柳灣出土的一裸體男像的陶罐,都是崇拜父權的物證。 3、私有財產的增多和貧富分化的出現。 社會生產的發展,剩餘物品的出現,是產生私有制的前提。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私有制是從佔有社會開始的,先佔有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進而佔有奴隸和房屋,而土地的私有則比較晚。有了私有制,也就有了貧富兩極的分化,這在父親氏族時期的遺址中能夠看的比較清楚。在大汶口的遺址中,貧窮者墓葬中,隨葬品極少,甚至連一件也沒有,但在13號墓中隨葬十四個豬頭,m10號墓中,有77個單件組成的三串頭飾,除象牙雕筒、梳及玉釵外,還有玉臂環、玉指環等稀世瑰寶,隨葬了大批精美陶器,僅陶瓶就達38件之多,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實際生活需要。這證明私有財務在不斷增多,貧富分化日益懸殊。 //////////////////

『伍』 父系氏族的氏族文化

伏羲氏之母(風花絮)是結束河母氏族社會的最後一位首領,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第一位首領,也是父系社會開創人,有《周易》記載,伏羲氏的母親與伏羲氏和其妹女媧的生活片段,父系氏族社會從伏羲氏到公元前約二十一世紀,夏禹是奴隸社會的第一位奴隸主,為父系氏族部落社會,夏朝是從夏禹開始的。自從伏羲氏從其母〈風花絮〉得到了代代相傳《河洛》圖,並固定刻劃《河洛》圖以後,用河床里的天然水磨石把《河洛》圖刻劃固定的,繼續用河母系氏族社會的《河洛》圖,指導父系氏族社會的游牧生活,有古籍《玉海》引《山海經》證明伏羲氏得《河圖》情況。《玉海》引《山海經》證之,「伏羲氏得河圖,夏人因之」,其意是伏羲氏從河母系氏族部落社會的最後一位首領風花絮的口裡,得到代代相傳的《河洛》圖,由於古人記載重視前者或重視要者的習慣,意思是在夏朝的經典名著《玉海》引《山海經》里有記載。在夏朝人們觀察以大地上的山為主體,在商朝以大地主體的觀察,並出現了甲骨文,才在西周時以天地觀察為主體,從《連山》到《歸藏》再到《周易》,所以在《玉海》引《山海經》和《周易》都記錄伏羲氏與其母和女媧的生活片段,比《周易》記錄早一千多年的歷史,留下「伏羲氏得河圖,夏人因之」的記載。
在伏羲氏之後的游牧活動還在繼續著,到神農氏時代,人們才定居生活,開始了原始種植,牧養也開始定居飼養,出現了《太極圖》以種子萌發狀態擬似的能量循環示意圖,在神農氏時代的記號開始簡化使用,《太極圖》是最好的證據,在神農氏時代,人們生活再不指一個部落,而是多個部落,才導致《太極圖》無作者名字,只是推測,在《太極圖》創作之後,記號繼續簡化使用,由於記號圈點繩結進一步被簡化,出現了先天八卦圖的使用記號,出現了先天八卦和與及先天八卦的單卦,創立天地相交學說,證明先天八卦和天地相交學說不是伏羲氏所畫所創,伏羲氏只根據《河洛》圖,固定了天圓地方學說,先天八卦復卦在夏朝。
游牧生活的游牧活動從散盤氏後期開始,經過了整個河母系氏族部落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神農氏時代,才漸漸退出了人們生活的主要舞台。《太極圖》和先天八卦圖仍然是立體逆影透視,只是《太極圖》在逆影透視最為特殊,因為在逆影透視的圖形和功能程序不變,逆影透視圖共四張《河圖》、《洛書》、《太極圖》和先後天八卦圖。這四張立體圖綜合演變成太極先後天八卦圖,先天八卦圖錯得太多,所以用太極後天八卦圖代太極八卦圖,一般太極八卦都指太極後天八卦圖,請學者在用過程中注意此問題,不要混淆不清,此圖發展到現代,根據《太極圖》的能量流通循環原理,太極八卦圖有正、負之分,是《周易正、負八卦導航圖》。
先天四圖在古代建造物中應用過,有《周易》記載的伏羲氏和女媧生活時用的簡易棚子,記載以立極的螯足的棚子。還有歷史書記載氏族公共場所的長形房子,還有挖壕溝御防野獸,都把先天四圖所含的科學,數、理、化、語等學科用上了,在父系晚期黃帝時代,記號漸漸陶汰了,有了畫字的出現,書籍有《五墳》、《九丘》、《八索》等,畫字逐漸向甲骨文過度,記號經過畫字到甲骨文再向文字演變。經過父系晚期的黃帝時代,奴隸社會的夏朝、商朝到周朝的西周。繩結組合記號在周朝才退出歷史舞台。主要記錄工具由文字取代記號圈點。文化遺址
父系氏族,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1959年山東泰安縣大汶口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同樣類型的文化遺址在以山東、蘇北、皖北為中心的地區也有發現,通稱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約五六千年前,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中晚期距今四五千年,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大汶口文化以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除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外,中晚期灰陶、黑陶開始增多,並有少量硬質白陶。農具以石器為主,大量使用磨製精緻的穿孔斧、刀、鏟、錛、鑿等石器,還有骨鐮、蚌鐮,中晚期出現了有肩石鏟、大型有段石錛、石鎬頭和鹿角鋤。家畜飼養較為發達。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中出土有豬、狗、牛、雞等家畜禽的骨骼。墓葬盛行用豬隨葬(整豬、半隻豬、豬頭或下頜骨)。大汶口墓地約82萬平方米,1959年第一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發現了133座墓葬和1座橫穴式陶窯。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14座有木質葬具痕跡,其中包括四壁疊放原木、頂部用原木鋪排的木槨式葬具,絕大多數死者頭向朝東。
龍山文化
合葬墓共8座,其中雙人合葬7座,3人合葬1座。大多數墓有隨葬品,以陶器為最多,代表性器類為鼎、豆、壺、罐、杯、鬶、盉、尊、瓶等。隨葬石器磨製規整,還有作為禮器的玉鏟和玉質飾件。骨、角、蚌器中有精緻的透雕象牙梳、筒、琮等。大多數死者指骨附近發現有獐牙鉤形器,或穿孔的龜甲,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習俗。隨葬品中還有一些動物骨骼,應是祭食,以豬骨最多。墓地中43座墓隨葬豬頭、豬下頜骨共96個,最多的13號墓內有14個。有人認為,豬頭是私有財產的象徵物,隨葬豬頭說明私有制已出現。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在墓葬的規模、葬具、隨葬品方面極不均衡,有的墓簡陋狹小,僅能容屍,隨葬品極少或空無一物。而有的墓卻十分寬大,如大汶口10號墓,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陶器,還有獸骨、豬頭和可能是「鱷皮鼓」殘留下來成堆的鱷魚鱗板。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四千多年前。以1928年最初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典型龍山文化(又名山東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東省中部、東部和江蘇淮北地區。
隨葬品
以黑色陶器群為顯著特證。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器表多素麵磨光,器形以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較多。典型器物除突出地存在著以鬶為代表的少量白陶外,大量的是磨光發亮的黑陶,其中的蛋殼黑陶高柄杯,有的器壁僅厚0.5毫米,還加以鏤孔和裝飾纖細的劃紋,製作工藝達到了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有些黑陶器上刻劃復雜的雲雷紋、獸面紋等紋樣,這類精緻的陶器,絕非日常用具,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的精美玉器,如陰刻獸面紋玉錛、三牙璧及鳥形、鳥頭形等各種玉飾,其較高的工藝水平表明當時制玉工藝已專業化。這些都是在社會產生階級分化後,適應某種特殊需要而生產出來的。龍山文化已發掘墓群約300多座,半數以上的墓無隨葬品,有隨葬品的一般數量也不多,少數墓葬隨葬品十分豐富。
尹家城遺址
在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發掘出一座典型龍山文化迄今規模最大的墓,東西5.5米,南北4.3米,有棺有槨,隨葬有精緻的成組陶器,如白陶帶蓋鬶,磨光黑陶帶蓋鼎、盆、壺、甗等,還隨葬了20餘塊狗的下頜骨,以及估計為禮器殘件的遺物,如鱷魚鱗板及陶質小部件。墓室內還有3個人頭及少量的肢骨、脊椎骨等。1979—1982年,1983—1985年考古工作者陸續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牛河梁發現了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大型古建築遺跡群(紅山文化: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35年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包括祭壇、「女神廟」遺址及泥塑偶像群和群山上的「積石冢」。祭壇在喀左縣東山嘴,建築基址為長方形,占據了整個遺址。東西長11.8米,寬9.5米。遺址選在面對開闊河川和大山山口的梁頂,並且基址內有成組、成群立石組成的石堆,還有泥塑人像群出土。在5000年前,無論是興修還是使用這樣大型的祭祀場所,都不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所能承擔和專用的,從規模看,這應是部落聯盟的重要集合地。
女坤廟遺址
女坤廟遺址,位於牛河梁主梁北山丘頂,廟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物構成,頂蓋、牆體採用木架草筋,內外敷泥、表面壓光或施彩繪。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專門供奉的泥塑偶像群,泥像雕塑極為逼真,其中有一尊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像,頭部基本完好,出土時顏面呈鮮紅色,眼眶、面頰尤顯,唇部塗朱,雙眼均嵌淡青色圓餅狀玉片為睛。整個臉面對稱規整,形象生動。從出土泥雕群像之間大小和體態差別判斷,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統」,這是人世間等級差別的反映。積石冢作為墓葬,其特點是以石壘牆、以石築墓、以石封頂。這批大型建築遺跡,特別是祭祀遺跡,是迄今所發現時代最早的一處。壇、廟、冢的發現,為研究五千年前上層建築范疇的等級關系、宗教祭祀,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提供了珍貴資料,可說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通過祭壇、神廟可看到國家出現的曙光,先民的腳步也正在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陸』 什麼是母系社會什麼是父系社會 現在是什麼社會

母系氏族公社始於氏族公社的產生,終於父系氏族公社的確立。那時,人們已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婦女從事採集,男子從事漁獵,實行族外群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計算。母系氏族以年長的婦女為氏族長。婦女在生產起重要作用。父系氏族社會里,由男子及其兒女子孫組成一個父系大家族(家庭),男子不僅把妻子娶進來,而且把男子留在家庭中,而把姐妹或女兒嫁出去,家庭中所留下來的僅是男子,如此繼承下去,便於男子來計算世系了。這種計算世系的實質,是為了財務的繼承權,在母系氏族中,沒有女子時,要過繼或收養來保證母系的世系不斷絕而向下傳遞,而且父系氏族中,沒有男子時,要用過繼或收養男子的方法,以保證後繼有人。

『柒』 父系社會的屈家嶺文化有哪些歷史

屈家嶺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湖北京山縣屈家嶺遺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於仰韶文化,也與洞庭湖以南的幾何印紋陶差別較大,所以將其單獨命名。

屈家嶺文化分布范圍較廣,以湖北江漢平原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進入四川境內,北達河南西南部,東未超出湖北境內,南達洞庭湖一帶。

根據其分布范圍可以將其分為4個區:江漢平原區、鄂西區、湘北區和鄂東區。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漢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大體上與黃河流域齊頭並進。不過,由於有更為廣泛的植被和水域,採集和漁獵經濟比黃河流域更為普遍與持久。

屈家嶺文化各遺址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鏟和石鐮,地處鄂西北山區的鄖縣一帶,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雙肩石鋤。

有些地點也曾發現很少的磨製長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極少,可能是因為水稻的收獲方法與中原地區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採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許多遺址的房屋紅燒土中都發現了稻殼的印痕。其中屈家嶺、放鷹台的稻殼經鑒定,為人工栽培的粳稻,與現代長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種相近。

家畜飼養業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也有相應的發展。不少遺址發現了豬、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還出土了一些形似雞、羊之類的陶塑製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飼養的禽、畜造型。

屈家嶺文化的制陶業在手工業生產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兩個系統,與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紅陶為主判然有別,而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則有相似之處,充滿了時代氣息。

不過,這一地區陶器的特點較多繼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藝技術,圈足器發達,凹底器較多,並常飾凸弦紋和鏤孔。

在這里也發現了一些繪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薄胎暈染彩陶,極具地方特色。有為數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響球和極少的彩陶球。各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球和極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紡輪是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一般先在兩面塗抹橙黃陶衣,再在單面繪以紅褐色或紅色花紋,彩紋圖案主要有同心圓紋、漩渦紋、對頂三角紋、平行的短直線或短弧線紋、卵點紋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習見的有斧、錛、鑿、鏃。石斧平面多呈長梯形或長方形,側邊較齊平。石鑿以方柱體的為代表。石鏃主要為兩面起脊或扁平的帶鋌柳葉形。還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鏟、石鐮等。有的地點發現有較多的打制石鋤。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

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

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

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在六合、屈家嶺、關廟山等地,均發現了屈家嶺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實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無葬具。曾盛行於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嶺遺址也發現一例。

大部分墓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後期有個別墓隨葬豬頭骨。劃城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兩區,土坑豎穴墓與少量的瓮棺葬交錯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較一致,大部分為東西向。隨葬品一般為4至8件,但少數墓十分豐富。

位於南區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並列土坑墓,隨葬器物較多,均有多件朱繪陶器,兩座墓內各隨葬一件「風」字形穿孔石鉞,其中一件還朱繪卷雲紋。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於重要地位。

關廟山遺址有專辟的兒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缽作為葬具,豎埋在小土坑內。一般無隨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鑿出一孔,可能是作為兒童靈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嶺文化手工業已相當發達,特別是制陶業中的蛋殼彩陶和紡織業中的彩繪紡輪,突出反映了屈家嶺文化的特徵。

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陶祖,反映了對男性的崇拜,這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統來確定世系和繼承財產,要做到這一點,原來以母系為主的對偶婚必須改變為夫妻制。

屈家嶺文化的房屋建築結構,也正反映出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在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手工業等諸方面,屈家嶺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較大發展。

『捌』 父系氏族的主要特徵

父系氏族社會的基本特徵:
首先,世系制度和財產繼承製度由母系改變為父系。子女不再屬於母系氏族,不再繼承母系氏族的財產。
其次,一夫一妻製取代了對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具有獨占性,婚姻關系也就更牢固持久。這時已經由從妻居改變為從夫居。
第三,貧富懸殊現象開始出現,財產私有現象萌芽。

『玖』 父系氏族社會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約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我國遠古人類進人了父系氏族社會,從此,男權的時代開始了。後期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
父系氏族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文化體系,也是人類歷史發生的最深刻的變革之一。這種變革是同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中心自然發生偏移,因此,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父系氏族社會中,男性的財產權和社會地位高於女性,家庭婚姻關系也由母系氏族社會的「從妻居」改變為「從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屬於母系氏族的成員而成為父系氏族的成員,成為父親財產的繼承者。在父系氏族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成果的有所剩餘,一些人能夠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並利用已佔有的勞動財富役使他人,於是,貧富現象出現,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
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的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的地位,於是母權制自然過渡為父權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漸形成了。從此,以父權為中心的個體家庭成為與氏族對抗的力量,原始社會逐漸趨於解體。男子依靠經濟上的優勢,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

『拾』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文化分別是什麼

母系氏族公社:山頂洞人、仰韶文化、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閱讀全文

與父系都有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