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春理工大學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長春理工大學的郵編為130022,該校地址位於吉林省長春市衛星路7089號,是一所具有鮮明光電特色和國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是吉林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長春市共建院校。
長春理工大學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是一所具有鮮明光電特色和國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是吉林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長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的美譽。
學校原名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辦,「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為學校創始人、第一任院長。建校以來,學校先後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五機部、機械委、機電部、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被劃轉為以吉林省管理為主,並與國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長春建材工業學校並入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20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2004年,被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2007年,吉林省電信培訓中心並入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光學科技館——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被批准建設,並由學校代管代建。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為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項目院校。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院校。2017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基地)。
學校現有3個校區,土地面積71.8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62.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9億元。藏書總量416萬冊,其中,紙質圖書225.9萬冊、電子圖書190.8萬冊。
學校設有理學院、光電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4個教學學院,以及研究生院、軍體部、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和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等教學機構;設有7個校直屬科研機構、23個院直屬科研機構。現有各類學生總數298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85人,碩士研究生3756人(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46人),本科生16023人,留學生177人。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光學專門人才的高校,學校以光電為核心的特色學科在專業領域具有優勢地位和核心影響力,構建了光機電一體化系統完備的光電特色學科體系,主幹學科光、機、電、算、材均已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學科門類以工為主,覆蓋工、理、文、經、管、法、藝,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防特色學科、4個吉林省重中之重學科、16個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學科(一流學科A類2個、一流學科B類5個);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含自主設置二級學科),2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0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含自主設置二級學科);12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2個本科專業。具有碩士研究生單獨招生考試權和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推薦權。
建校之初,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研製者龔祖同、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研製者王之江、中國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研製者薛鳴球等16位院士在校任教或學習,為學校積淀了嚴謹求實的治學風氣。學校現有教職工2080人,其中,專任教師1233人、博士生導師220人、正高職230人、副高職489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雙聘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雙聘)、*特聘教授2人、特聘專家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973」首席專家3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副主任委員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國教育系統職業道德建設標兵1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5人;擁有國家級高端引智平台2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14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28個。
學校建校以來30餘年由國防工業部門直接領導,學校始終把「保障國防」作為崇高責任和神聖使命。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學校充分發揮軍工科研優勢,構建了由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國防科技創新組成的創新體系。科研工作在激光技術、光電儀器、光通信技術、光電功能材料、現代光學設計與先進製造技術、計算機技術、納米技術等領域形成了明顯特色和優勢,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目前建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創新中心)、2個省部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省部級高等學校高端科技創新平台、5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公共技術研發中心、10個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擔科研項目千餘項,包括「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項目。學校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充分發揮學科基礎好、科研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著力推進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積極探索軍民融合新路徑,研製開發的半導體激光器、固體激光器、光電檢測設備、生物醫療儀器、特效電影等高科技產品,均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長春理工大學科技園2013年被批准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學校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目標,形成了拔尖創新人才、創新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設有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和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精英班。學校是教育部批準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學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1個國家級(聯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防特色專業、4門國家級精品課、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部國家級規劃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級優質教學資源,榮獲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專家組評價學校:辦學特色鮮明,辦學地位和聲譽、學科發展與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等在全國同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招生,其中在30個省市區進入一批次招生,生源質量穩步提高。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16萬余名高素質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業率始終名列吉林省省屬高校前茅,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和「航天人才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學校堅持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形成了廣泛而緊密的國際合作網路,同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韓國、挪威、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是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項目院校。設有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經教育部批准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研究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合作舉辦了光學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合作舉辦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近年來,派出300多名教師赴國外攻讀學位、進修學習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和校際交流項目派出近百名學生赴國外交流學習或者攻讀學位。學校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資格,70多個國家的千餘名留學生來校學習。在俄羅斯布里亞特建有1所孔子學院和1個孔子課堂。
學校設有22個基層黨委(黨總支、直屬黨支部),通過深入實施「創建和諧校園,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和「加強文化建設,提升軟實力工程」,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創先爭優、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在為國防現代化事業服務中,學校積淀形成了厚重的軍工文化底蘊,構建完善了軍工文化教育體系,「老兵工」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成為學校師生共同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學校連續兩屆被評為吉林省文明單位,榮獲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狀」、吉林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省級先進黨委等榮譽稱號。
⑵ 從新時代大學生的角度談一談如何傳承和弘揚軍工文化
打工的日子是苦的,工作累,生
⑶ 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軍工文化
弘揚軍工文化途徑
1、融入人才培養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工匠之志
高校首先要將大國工匠的素養要求作為自身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成效檢驗的重要標准,充分借鑒軍工文化中忠誠報國的情懷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化底色,在人才培養中積極進行有效探索,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過程中融入軍工文化的紅色基因,涵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
同時,高校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陣地的作用。
在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的背景下,高校要牢固把握第―課堂的主動權,創造條件開設軍工文化相關必修或選修課程。
積極推動教學、科研一線教師將軍工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通過課堂灌輸、社會實踐、主題沙龍等方式傳遞給廣大學生,通過鮮活案例、親身體驗、溝通交流等感染學生,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大國工匠對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成長為技術骨幹、行業精英、業界翹楚的奮斗目標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志向。
2、納入人才培養實踐,幫助學生打磨工匠技能
軍工文化中蘊含著精益求精的專注態度和追求卓越的創新境界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立足社會和引領行業發展必須具備的根本素養,是高校在人才培養實踐中要著重考量的因素。
一方面,高校應緊密圍繞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制訂科學合理、特色鮮明、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模式,使在校大學生能夠在滿足自身興趣和專業潛能的基礎上得到個性化培養。提高對培養質量的考核要求,使高校學生具備扎實學識、出色技能和勝任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應逐步完善學生參與創新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搭建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平台,切實提高學生勇於創新、樂於創新的積極性。如通過舉辦校園內創新科技節、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搭建創新實踐基地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新氛圍。
引導學生樂於創新、勇於創新、善於創新;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外各類創新競賽,在教師引導、參賽准備及競賽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整合學校、社會、企業等豐富資源,開設項目化的創新訓練營等,積極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平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⑷ 厚德篤學,知行合一與軍工文化的理解
摘要 厚德篤學,知行合一與軍工文化的理解:
⑸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將如何踐行軍工精神
傳承革命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傳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內涵。它是踏實肯干與進取創新精神的統一,是獨立自主與無私奉獻精神的統一。我們要始終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斷弘揚中華名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崛起而不斷奮斗。傳承革命精神即「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是進步青年的基本價值觀。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繼承傳承五四愛國革命精神的優秀思想精髓,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做好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用實際行動將這一精神傳播給更多的人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五四愛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作為當代大學生,歷史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我們要始終牢記黨的重託,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性愛國,以積極的心態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肩負起歷史使命,用青春譜寫歷史新篇。
⑹ 對學校的軍工文化教育還有什麼建議
圍繞一個主題寫嘛,學習傳統文化與主要學習任務之間並不沖突,可以相互促進;
或者是寫學習傳統文化是學習如何做人,比提高一個人的讀書能力更重要;
再或是學習傳統文化要付諸實踐不能只停在口頭上。
⑺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於敏
一個現代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於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⑻ 軍工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順應潮流,始終保持先進性
軍工文化是伴隨著我軍的產生、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汲取了人民軍隊的先進性因素,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軍事工業曾經多次走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前列。延安時期,軍工戰線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力生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軍工行業眾志成城,取得了「兩彈一星」以及其他先進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工作,為保衛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進入新世紀,軍工行業自覺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四個堅持」重要指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奪取「兩個攻堅戰」的實踐中實現了行業扭虧解困,並取得了以載人航天飛船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績。軍工事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順應了歷史潮流,保持了先進性特徵。軍工文化的先進性特徵還輻射到整個社會中,影響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極大地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2、求真務實,始終弘揚科學精神
當代軍事工業是科技含量極高的產業,與最新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否對戰爭勝負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要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不懂得高技術,缺乏高技術知識是不行的。因此,國防科技工業戰線非常注重科技的開發與運用,從而培育了軍工文化注重科學精神的特殊品格。軍工人敢於追求真理,崇尚嚴謹認真,堅持腳踏實地,是軍工文化科學品格在個體身上的具體體現。軍工文化的科學精神還體現在對國際國內局勢的科學判斷、國防科技工業的科學布局、領導管理體制的科學構建、軍工產品的科技含量、軍工科研生產的科學理念等許多層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有軍工文化。所以,弘揚科學精神,努力推進軍工科技發展,一直都是軍工文化的重要特徵。
⑼ 全國大學生國防軍工文化創意大賽含金量怎麼樣
為深入推動國防教育普及深入,配合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近日聯合下發的2020年大學生徵兵工作部署,提升大學生參與國防增強國防意識,掌握必要的國防和軍工知識,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形成良好的大學國防文化氛圍。特舉辦「首屆全國大學生國防、軍工知識競賽暨全國大學生國防軍工文化創意大賽」,通過此次活動把大學生個人理想融入強軍實踐,奠定良好的國防必備知識基礎,實現讓更多高素質青年匯聚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