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古城如何保護與發展
文化遺產是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文化遺產是基本標志和價值構成。當前,歷史文化名城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遺產流失和破壞現象。作為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近年來積極探索既保護文化遺產又實現城市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古城保護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大同市的做法概括起來就是「五個基本走向」。
從舊城改造走向遺跡保護,以先進理念指導古城保護。城市發展中的舊城改造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相當嚴重。舊城改造需要大拆大建,而舊城區往往是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區域。為了保護大同古城,大同市政府發布通告,勒令古城保護范圍內的舊城改造項目全部停工,同時全面啟動古城保護工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留存文化遺產原貌。對淹沒在廢墟中的珍貴遺址華嚴寺、善化寺、清真寺、法華寺、文廟、關帝廟、純陽宮、帝君廟、城牆等進行整體性保護,全部拆除了這些遺址群保護范圍內的破壞性建築。
從單體保護走向整體保護,努力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只保護單個文化遺產,就會使一處處文化遺產成為「文化孤島」,削弱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大同市致力於從整體上保護文化名城,把北至操場城街、南至北都街、東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積約4.8平方公里的區域全部劃定為保護區域,把該區域內對古城風貌造成嚴重破壞的多層建築全部列入拆除范圍。同時,把該區域內的所有歷史文化遺產全部劃定為保護對象,盡最大可能恢復古城的基本格局。
從兩相對立走向兩全其美,妥善處理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應該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從實踐經驗看,把保護與發展放在同一個城市空間是很難實現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同市於2008年初提出了「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的古城保護基本思路,立足古城搞保護,跳出古城求發展,把保護與發展分開。具體來說就是,以御河為軸線,在御西保護完整的古城,在御東建設現代新區,把傳統文化保護放在古城,使兩個不同的空間相得益彰、互利共贏。事實證明,這一做法克服了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較好地實現了當時的設想。
從隨意修復走向修舊如舊,自覺按照傳統方法延續古城生命。在大規模的古城保護和修復中,大同市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堅持四個基本方法。一是充分考證。在大量考古發掘、信息收集、調查研究、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保護方法。二是保持原貌。文化遺產屬於哪個朝代,就按哪個朝代的營造方式進行修繕、重修、復建,不是按現代人的理解隨意修復。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繕、重修、復建中,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原來的建築結構、原來的建築材料、原來的工藝技術。四是修舊如舊。基於我國傳統建築的獨特價值和審美要求,堅持修舊如舊、原汁原味。
從甩掉包袱走向產業創新,深刻認識古城保護的價值。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問題上,一些人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就是認為低矮破舊、功能缺失的遺跡是城市文明進步與發展的包袱,保護的成本昂貴,得不償失。在這種認識影響下,有的城市將文化遺產當作包袱甩掉。這實際上是把珍珠當垃圾。大同市在實踐中認識到,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美學價值、教育價值、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巨大商業價值;一座擁有完整歷史風貌的古城不僅是昨天的輝煌,而且是今天的財富;在名城古都的保護中,只有堅持把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實現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
Ⅱ 怎樣保護文物古跡
總之,要好好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在被破壞的太厲害了
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鍾、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牆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一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製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一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一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范圍統一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范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范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佔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注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換一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義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一半,旅遊收入已佔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一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只要我們採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一些國家,一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一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一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一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
Ⅲ 保護敦煌古城的措施
摘要 1、減少客流量,減輕當地環境壓力,保持其空氣濕度二氧化碳含量長久穩定。
Ⅳ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Ⅳ 保護平遙古城的方法列舉四條
1、要理順體制,建立一種科學完善的保護體系。 合理處理經濟發展同古城保護的關系,通過建立一些監督制度來保證保護的正常進行。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護進程,通過政府投入、社會捐助、國際援助、銀行貸款等多種形式,籌集保護資金,加快推進古城全面保護。
3、要綜合施措,有效解決古城消防安全問題。認真汲取城牆坍塌的深刻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切實把古城消防安全擺上突出重要的位置。
4、要加強教育,不斷提高市民整體素質。通過集體參觀減免門票款、提供免費講解、深入學校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方式,在青少年中宣傳普及遺產保護的理念和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廣大市民遺產保護意識。
(5)如何去了解保護古城文化擴展閱讀:
平遙古城的歷史: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Ⅵ 青少年如何保護文物古跡
1、多參觀博物館,多了解文物和文物蘊藏的歷史文化,做一個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2、了解文物法規政策,做好文物及相關法規知識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增強文物保護意思,加入文物保護行列;
3、生活中見到有人兜售文物或假文物,以及有人破壞文物的現象要及時進行舉報(向110或當地文物部門或當地黨委政府)。
4、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5、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6)如何去了解保護古城文化擴展閱讀: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4個方面:歷史研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科學價值、發展旅遊——經濟價值及可持續發展。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城市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研究城市、人類發展歷史,借古明今,有利於促進城市發展。
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城市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保護文物就該堅持「最小干預」原則
Ⅶ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文物古跡(至少三點)
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Ⅷ 怎樣保護文物古跡
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整舊如故——謹慎修復: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個修復原則: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Ⅸ 古都文化保護的意義與措施
第一是保護名城的核心內容。(看演示圖片)這是北京城1000多年來城市遺址發展演變的位置圖,這里有1000多年前的遼京都城,現在看到的是520多年以前的明清北京城,現在保存的就是明清北京城。北京城中軸建築南起永定門往北,穿正陽門,進入皇城故宮,穿越景山,最後直達鍾鼓樓。這個中軸線上分布了很多名城重要建築,這組建築在全城當中起整個城市的建築均衡作用。
第二個措施是保護北京現在的城市輪廓,大家看到「凸」字形城市輪廓就是城牆城市輪廓,現在城牆不在了,如何體現城牆的位置,在南部有護城河,能反映出舊城所在的位置,在城的北部通過綠松橋方式,顯示城牆原來的位置,使世人看到城市原來的輪廓。
第三個措施保護北京的皇城,皇城的面積有8.6平方公里是北京名城的核心內容,中間有故宮和皇家的一系列園林建築,這是名城保護的核心。
第四個措施是保護北京成片的四合院和胡同,黃顏色就是劃定的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一共劃定了33片,這33片街區以皇城、故宮四周為中心,景山四周為中心,再有城北部,總面積是1974公頃,再加上440公頃的一般的平房區,這樣的話,北京城目前保護下來的四合院要超過20平方公里。
第五個措施保護舊城裡的文物建築,裡面有將近1000處的文物保護單位,都採取了保護維修的措施
Ⅹ 怎樣保護文化古跡
1、在闡述立法的基本原則後,從管理體系設置、民事責任、公眾參與制度和私人所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制度以及配套的資金保障制度、程序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就文物古跡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議。
2、在保護文化古跡過程中,要堅決摒棄這種落後觀念,形成保護文化古跡要用心去疼的新理念。樹立文化古跡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歷史創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實為無價之寶。文化古跡是每個人的財富,每個人都應成為保護文化古跡的使者。
3、在明確文物古跡保護的主體、對象、任務、目的及意義等內容的基礎上,以環境價值觀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為內容論述了文物古跡法律保護的理論基礎。
然後,考察國際與國外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並從立法模式、管理機構、保護主體等方面進行比較、總結。
(10)如何去了解保護古城文化擴展閱讀:
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大陸對確定納入保護對象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統稱,並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其級別分別由國務院、省級政府、市/縣級政府劃定保護范圍,設立文物保護標志及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
文物古跡都是國家保護物件。大多文物價值連城,有個別國家一級文物、那都是無價之寶。愛護、保護國家文物,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