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吳文化蘇州哪個發展好

吳文化蘇州哪個發展好

發布時間:2022-04-16 00:39:06

Ⅰ 吳文化的吳文化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國都一直遷徙,諸樊為吳王時在今蘇州吳中區的木瀆建都,後公子光刺王僚後為吳王即是闔閭,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闔閭大城。由此無錫成為吳文化發源地,而蘇州成為了吳文化發揚地。
中國、埃及、印度、巴比倫,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國各族人民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和統一的政治制度,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吳地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期以來,其經濟特別繁榮,其文化尤為發達,從這里的輝煌燦爛歷史文化中,可見中華民族文化之一斑
世界上文明古國的建城歷史和中國有相似之處,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時間所建的城,大都較小,有的只是個大城堡。埃及古城卡宏,城牆長僅380米,寬260米;巴比倫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雅典城是規模較大、至今猶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馬其頓帝國建立後,重新建造起來的。古羅馬城在建設上有輝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紀經過較長的時間自由發展形成的,且沒有統一的合理規劃系統
由於城市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因軍事、政治、經濟發展和交換貿易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標志著建築藝術的巨大進步,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縮影。蘇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當時吳國的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當高,後來又延續發展,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是吳地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二、吳國文化盛極一時
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個性」非常突出,生命力異常強盛,歷史上曾長期的繁榮發展,有卓越貢獻,世界文明史中也佔有光輝獨特的一頁。它曾一次次創造歷史性奇跡,周代吳國的歷史就是一例
3100多年前,勾吳建立,逐步形成了吳文化。最初的政治中心在無錫吳縣交界處一帶,2500年前吳國遷都蘇州,大為興盛,吳文化發展也有了飛躍性的變化,歷史的奇跡從此反復出現
春秋時期,楚、晉、齊是大國,吳是偏居南方的小國,竟能以3萬之師,打敗20萬之眾的楚國,佔領其郢都。後來吳又戰敗齊軍,威震晉國,奪得天下之霸主地位
吳國為何能創奇跡?從表層看是有孫武、伍子胥等傑出將領,吳人尚武善戰等,其根本原因是吳國已有高水平的文化。泰伯、仲雍奔吳,言偃到孔子那裡「留學」,楚國的伍子胥,齊國的孫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創造出鼎盛一時的吳國文化。結果是文化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蘇州這個中心城市的形成,兵器,戰船及經濟技術進步,使吳國綜合國力大為提高。由此看來,吳人善於篩選、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特長,是其成功之本,是靠文化和智力而取得經濟和軍事上的奇跡
三、吳地文化源遠流長
吳國文化是狹義的吳文化,是斷代史文化,這是取其政治概念。吳地文化,是廣義的吳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吳國以前和吳國以後發展延續至今的吳地區域性文化,即大吳文化。所謂大文化是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人們通稱為歷史文化
吳地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吳國以後的吳文化中心,位居吳地中心區域,習慣上把蘇州歷史文化稱為吳中文化,應是吳文化的主要代表。
吳地文化源遠流長。太湖三山島,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張家港東山村及徐家灣等遺址的發掘,證明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活。長江下游與黃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發展,某些文化甚至超過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結構建築、紡織、絲織、水稻、航運等。相傳黃帝與夷人蚩尤族團的文化是旗鼓相當,後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黃帝族團而戰敗了,其族人卻將先吳文化帶入中原,又帶到江漢和雲貴......,融匯成中華民族文化。夷人、越人留在吳地山嶺地帶的支族,後來形成吳國吳人的主體部分。至隋代,改吳為蘇州,吳文化中心蘇州從此正式得名,並延續發展至今
四、經濟與文化相映成輝
吳地歷史生動地證明,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進文化興盛。由於文化有有形價值和隱形價值,有經濟價值,又有精神價值。隱形的並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這條寶貴經驗,往往得不到充分運用,回憶這段歷史頗有現實意義
6000年前已有人類在吳地定居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吳國文化興盛帶來了生產力的革命。這里率先開運河,盛產金、錫、青銅,冶煉有很高水平。後春申君帶來楚文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西漢初,吳王劉濞成為地方七國中實力最強者。隋唐以後與中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融合,吳地竟成了朝廷財賦的重要來源地。蘇州七縣更創歷史紀錄,以佔全國1%的田,承擔11%的賦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京官俸米
從經濟上講,吳地有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歷來重視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業、商業、手工業、絲綢、紡織、冶金、航運、食品工業等均較興旺。市場和城市基礎設施雖多次毀於戰火,卻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復、發展,在若干方面還達到全國的領先水平。無錫曾是全國重要的內外貿商業大都會,是重要的絲綢基地,是大米市和金融中心。在科學技術上,冶金、造船、醫葯、天文、印刷、航海、建築、水利、絲綢、商業經營管理等,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時至今天,經濟實力在全國仍占重要地位,長江三角洲這塊吳地,將是中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地區
文化教育方面,同樣是持續、全面、高水平的發展,集中反映在人才上。從聖哲到愛國思想家,從科技專家到能工巧匠,從政治家到軍事家,從舊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丨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者,許多傑出的人物從吳地土壤中成長起來。有些人才則是來到吳地後,才大展宏圖,建立奇功偉業的。如言偃被稱為江南聖人,孫武是古代第一個軍事戰略思想家武聖人,范仲淹、顧炎武是愛國的大思想家,況鍾是大清官,還有冶金專家干將,建築規劃設計大師蒯祥等。更有畫家、醫師、商人、文學家及各類人才。近代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如章太炎、柳亞子、葉聖陶、費孝通等。歷代人才輩出,也是創造奇跡的根本原因
人傑地靈才能物華天寶,人傑才能充分發揮地靈之優勢。而教育文化的發展才能出人才,並帶來生產力革命
吳地文化教育發達,官方的提倡是有積極作用的,范仲淹辦府學,更有深遠影響。民間的文化教育意識,也有力地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興盛。如在「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強烈的意識作用下,逐步形成了書香門第、文化氏族,進而以蘇州城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體。吳地在這種民風氛圍熏陶下,不斷積極擴散,以至綿延長久。這是文化教育,乃至技藝得以繼承發展、達到很高水平的紮根民間的基礎
事實表明,吳文化實質上是以先吳和吳國的文化為基礎,兼收並蓄周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優秀人才群體為代表而創造的高度文明的總和。
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吳地控三江、跨五湖、通長江、臨大海,交通便捷,從而帶動市場、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吳國率先開運河、建水軍攻楚伐齊,吳地城鎮的興起,大都傍水而建;秦漢以來吳地就是進出口岸,是海外來人的一個登陸點,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輸入,也是因水多之便。此外長江還有特殊的防衛功能,使吳地相對安定,這一切對吳地的創造奇跡都具有重要意義。大海、長江、運河、太湖可以說是吳文化的天然「淵源」
吳人精於「水利」,首先是興農田水利取得較高收成。其次較突出的成就是造船技術「先進」,大力發展水上交通等事業。吳國盛衰可以說是與船共命運。三國時孫權曾派使者去南洋開展外貿活動,南北朝時之南朝有強大水軍而得以偏安一時,鄭和及鑒真分別從太倉和張家港基地出發。蘇州城有世上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城市治水體系。造船和航運技術,使吳地在經濟、文化乃至軍事上都得到莫大益處
吳地是位於長江之南,中國海岸線之中部,太平洋之西的寶地,有長江之天險,相對安定,再加上經濟繁榮等因素,隨著生態、政治等形勢的變化,曾多次有大批中原人口南遷吳地。漢初關中飢荒,大批移民前來謀生,東漢末北方士大夫不斷南遷,三國時北方居民渡江遷來十萬余,孫吳軍又大擄人口。
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之後,吳地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和西方文化傳入之前沿,在激烈沖突篩選融合中,孕育了大批愛國者和革命者以及企業家、科學家,創造了新文化和更高的生產力,成為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進而向內地輸送新的更高的現代文化,這就是吳文化的延伸和再創造
七、吳文化與海洋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內陸的人主要靠改造土地謀生,而沿海和島嶼的人們發展生產力與海洋息息相關。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謀生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各異,於是形成了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這兩大不同類型的文化。如古埃及、古印度形成了大陸文化,古希臘形成了海洋文化。中國歷史上也形成了兩大文化圈,即長江以南的江、浙、閩、粵沿海一帶和台灣、海南島、香港諸島及散布於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會為海洋文化圈,內地大陸部分則屬於大陸文化圈。而長江三角洲這塊吳地是在海洋文化圈內,又處於兩大文化圈的結合部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深受中原內地大陸文化影響。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民族,形成多種文化特徵,它的生命力和適應各種環境的應變能力、創造能力就特別強
長江三角洲居住的先民和其他民族一樣,首先遇到的基本問題是自身的生存和延續發展問題,即吃穿問題;其次才是物質享受問題;再次是滿足精神享受問題。這三個問題學者們分別稱之為第一存在問題、第二存在問題和第三存在問題
吳人自古重視農業,眾多的勞動力世代紮根農業,重視解決第一存在問題,這是吳人有大陸文化的特徵和優勢。由於吳人自周代建立吳國之後,生產力發展較快,用部分勞力就可以解決養活自己的問題,因之有條件解決第二存在問題,人們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就是海洋文化的特色。到唐宋特別是明清時期,吳地的物質生產達到很高的水平,人們逐步轉向滿足精神享受的需要,解決第三存在問題。所以吳地的戲曲、工藝、雕刻、繪畫、園林等都得到繁榮發展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交融,還孕育升華出崇高的民族精神,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有海味因素。這是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勇於拼搏的集體主義思想,這與土地私有者的觀念是大不相同的。當然,其中也有忠君等封建倫理觀念
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是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適應於不同生產力水平的兩種文化,對歷史的進步都有過積極貢獻。由於海洋生活是動態的,人們時刻在流動中變化中求適應,與風浪拼搏中求勝利,因之海洋文化有流動性、冒險性、開放性、斗爭性。而大陸文化是以堅守本土,紮根家園為根基的,是靜態文化,有定居性、保守性、封閉性、忍耐性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廣大內陸地區,長期對第一存在問題還未得到解決(直到近幾年有些地方才解決了溫飽問題),內陸文化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因之內陸文化長期受到特殊的重視,表現在文化研究和對各種文化的價值認識上,往往是重北輕南,重(黃)河輕江更輕海,重黃(帝)輕炎更輕「荊蠻」。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產力的大為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第一存在問題基本解決了,各地普遍重視發展工商業。為了使文化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更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我們必須既重視大陸文化,在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的同時,還應十分重視研究海洋文化,如吳越文化,閩粵文化,上海的現代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等等。這對促進現代化建設,對解決第二、第三存在問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八、城市的作用與科技的魅力
文化能推動生產力發展,那麼人們在實踐中是採用什麼方式、通過什麼「工具」來實現的呢?吳地史實表明主要是一靠市場,二靠科技。
這就是由於海派文化促使人們積極發展工商業,從而繁榮了市場,市場又振興了城市,城市又起了火車頭的作用,帶動廣大農村,使生產力全面提高。到了宋、明、清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聚集效益則開始體現在城市的第一乘數效應(由手工業項目投入,推動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第二乘數效應(由城市第三產業構成的投資環境吸引新一輪工業項目投入)及其相互的作用。吳地很早就有了絲綢工業和手工業、紡織印染業及食品加工、工藝美術等作坊性的生產項目,這就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投資環境更好,吸引更多的商人來蘇投資或做交易。
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體從原始方式 —— 手工勞動方式 —— 機器生產方式 —— 現代化生產方式。當中國大部分地方還是以原始生產方式為主的時期,吳地已到手工乃至機器生產的時代。科技的進步,超前的採用先進生產方式,則是聚集財富的主要手段
吳地過去科技水平較高,與海洋文化和市場競爭有密切關系。工商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和多家競爭,促使人們刻意求新。由於眾多的生產者、經營者聚居一個城市,信息想通,不同的行業,「多學科」的專業技能,相互配合,相互啟迪,就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專業化的生產更有利於技術的提高。再加上教育和技藝的世代相傳和積累,人才大批流到城市,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前進
今天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競爭,乃至國際上的政治、軍事競爭,密切相關。科技的社會功能不斷擴大,它已成為生產力和國家現代化,乃至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略性問題。一個城市、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科技也是其成敗的關鍵因素。聯系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繁榮史,我們必須走科技興邦之路,應當重視充分發揮城市的作用,運用市場興市的規律,建設大都會,發展高科技,還要發揚吳文化的特色,吸收現代文化,創造出更適合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吳地文化
研究吳文化,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方針的具體內容,是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子孫後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並為之獻身的生動豐富的人們樂於接受的教材,是把馬列主義與吳地的實際相結合,培養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中,應從吳地的歷史特點和近日之實情出發,從數千年吳人的經驗中,吸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從發展旅遊業來講,過去主要靠園林,如能以吳文化為內容,形成多種內容的線、網,如博物館、歷史遺跡、民俗、吳服、食品、戲曲、民間文學藝術、江南水鄉、古城、太湖景區,乃至與滬、錫、杭連成一片,形成文化內涵豐厚的特色旅遊,必可獨樹一幟,廣招天下來客。
研究吳文化與吳地,有重要意義,讓我們共同奮斗,為建設好家鄉、建設好祖國多作貢獻。

Ⅱ 蘇州和無錫哪個好

1、經濟實力:蘇州市所轄縣較多,崑山、常熟、太倉、吳江、張家港等,縣域域經濟發達,無錫所轄縣較少,江陰市是百強縣之一,所以整體上蘇州經濟實力強無錫。不過無錫民企發達,蘇州外向型經濟發達。
2、交通設施:都在建設軌道交通,無錫蘇州距離不遠,鐵路42公里。無錫的碩放機場將被建設成蘇南的著名機場,蘇州一般借道無錫或者上海坐飛機。
3、旅遊資源:無錫背靠太湖,黿頭渚、影視城之類的景點不少,蘇州園林遠近聞名,且蘇州的旅遊知名度在海內外都較高。
4、文化資源:蘇州古城保護非常完善,古城區內都是老式建築,平江歷史街區、山塘街等歷史街區保存較好,古城區沒有園區和新區的那種現代與時尚。無錫古城區較小,集中了眾多的高樓大廈,城區建設相對分散。兩地都受吳文化影響,語言以吳語為基礎。
5、商業街:蘇州的觀前街名列全國十大商業街之一,石路是另外一個商業街,不過尚需發展。無錫的商業大廈附近的商業街和朝陽廣場南禪寺的商業街比較出名。
6、其他么你自己去體會了,你的題目太大了
6、

Ⅲ 介紹一下吳文化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歷史上的吳文化成果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景仰和矚目的文化成果。從物質層面看:有被法國啟蒙主義大師孟德斯鳩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嘆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有美侖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綉之一的「蘇綉」,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築,有精細雅緻的吳中工藝等。有文化層面看:有「百戲之祖」的崑曲,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Ⅳ 吳文化的發源地究竟是哪裡

是太湖

吳文化的地域范圍究竟有多大?根據自然環境蘊含的不同特徵,物質精神方面的不同形態,相關專家研究認定,吳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長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形象地說是以太湖為腹心,滬、寧作首尾,蘇錫常、杭嘉湖為節肢,旁及鎮江、南通、揚州的一個地域整體。
作為吳地腹心的太湖,應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太湖文化作為一種大文化,涵蓋了先吳文化和吳文化。卻有人誤將太湖文化當作吳文化的一部分,譬如那部電視宣傳片《水天堂》的解說詞,就是這樣寫的:太湖騎在蘇州這匹已經奔走了兩千五百多年的竹馬上,風韻動人地擺動著不老的青梅……
吳文化起源於太湖,其開創則源自吳地始祖泰伯及其弟仲雍。他們為讓王位,離開岐山來到太湖,立國「勾吳」。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都被習慣地稱為「吳國」。後世人就以「吳」字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或簡稱,也作為這一地區的文化符號。「吳」是會意字,《說文解字》解道:「吳,大言也。從矢,口。」「口」表示呼喊,「矢」系人在奔跑時回頭反顧的象形。這是早先居住在陝西一帶狩獵者——吳人的原始意義(筆者姑且稱其為「先吳人」)。上古「吳」字,是後世「吳」、「虞」兩字的原始文字,狩獵者為誘捕獵物,往往身披獸皮,所以在吳字上也加上「虍」字頭作「虞」,故先秦以前,吳、虞兩字相通,因此,吳人也可稱「虞人」。至今在常熟還有以「虞」命名的地名,如虞山、虞城。
確切的說,泰伯奔吳,應是泰伯奔「湖(太湖)」。早在炎黃之時,隨著炎黃部落的東擴,先吳人就大規模東遷。到堯舜時,先吳已有多支系遷徙到太湖流域。泰伯奔吳後,學江南之俗,荊蠻文身,刀耕火種,漁獵為業。《吳地誌》載:泰伯「以『魚』為圖騰,並建立『吳(魚)國』(吳語「吳」「魚」音義相同)」。吳文化從此揭開了序幕。先吳人也由內陸山區的虞人、獵人,變為水鄉澤國的漁人、農人。同時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農業技術和手工業技術,使黃河流域文明與太湖流域土著文化相融合,推進了太湖地區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勾吳文化」。並歷經了越楚齊魯等國的頻繁交戰兼並、春秋戰國時的相互交融整合,直到六朝前期才走向完善,形成了兼容並蓄的獨特的吳文化。
而泰伯奔「湖」前的史前文化,包括新、舊石器時代太湖地區土著人創造的文化,人們習慣稱為江南土著文化的遠古時期,或稱之荊蠻文化、先吳文化。其實這段吳文化的原創時期,也就是太湖文化。人們發現,一萬年前太湖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如舊石器晚期的太湖三山文化、馬家浜的稻作文化,作為吳地的史前文化,比之於中原地區也有輝煌時期。太湖流域河網稠密,湖盪眾多,雨量充沛,氣候溫潤,是我國著名的水鄉,適合農業的發展,種植水稻的歷史十分悠久。考古發掘證實,馬家浜文化類型的蘇州唯亭草鞋山,就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在吳縣澄湖和吳江梅埝龍南遺址等處,也發現了史前水稻遺址,並有一套較為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與生產工具。太湖流域及良渚大小墓地出土的數量不等、精緻不一的陶玉器等隨葬品,顯示了吳地先民的卓越智慧。漫長的太湖文化(先吳文化)所創造的史前文明,對華夏文明產生了很大影響,為隨後而來的勾吳文化乃至整個吳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打下了良好基礎。

Ⅳ 誰能介紹一下吳文化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太湖中的吳縣三山島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址,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吳先民已在本區域生息繁衍。近年來,瀕臨長江的張家港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陽澄湖畔的吳縣草鞋山遺址(堆積有 10個文化層),它能完整地說明本地區的歷史演進。第十文化層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時的先民們已過著定居生活;住在木結構的建築里;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產,已大量種植經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豬、狗、水牛等家畜飼養;從獲得的三塊紡織品殘片可知當時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圖案藝術相當高超,操作工藝相當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吳興錢三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表明:家蠶首先是吳地吳人養育的;緩絲織絲的技術,不僅發祥於本區,而且遙遙領先於全國和世界。這遺址還出土有五千年前的農具——省河泥的幹部,這表明本區的農技水平早居全國最先進的地位。又如吳江海堰、團結村等遺址中出上有彩漆繪的陶器,時距今五、六千年間。更使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錢塘江流域有大量的發現),無一不被列為精美絕倫的珍品。這一「玉文化」不僅表明了吳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產水平,而且對我中華民族從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築風格、審美情趣等許多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考古與上古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本區域發生過兩次大的洪災,先民們一支渡海北上,一支過江入淮進中原,人數很多,還有少數殘留於台地山麓。進入淮北中原地區的史稱「九黎」、「三苗」,經黃帝、堯、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崗坡上的少數支族隨後也漸次發展壯大。在周代,寧鎮、太湖兩區域的先民組合一體——即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吳國。它在傳承良清文化的基礎上,交融進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與南面的越文化,創造出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義的吳國文化,即吳文化中極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限於篇幅,僅舉其兩個突出方面:一是軍事領域,居當時中國的最前列。吳國不僅有幾萬精良的陸軍,而且有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吳國兵器之精銳,在當時首屈一指。更具曠世意義的是,它孕育了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及其名著《孫子兵法》,至今還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乃「中國歷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來原貌仍存,這不僅在中國即使於全世界也難覓其偶!

由於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域內的地區性特別強,多元性明顯。由於這種自然環境差異,必然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居民的氣質、習俗、風情,意識、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的差異。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那膩、柔和、智巧與素雅。以後隨著歷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亂,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吳地,他們的生活習氣,加深了吳地吳人的上述特性。到唐與兩宋時代,吳地城市經濟、城市火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明清期間,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都躍居全國「第一大都會」,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里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

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中國歷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長近四十里,與當時首都洛陽相仿。水陸雙棋盤格局,獨一無二。城內宮室、花園、寺廟、茶室、酒樓、河道、橋梁之多之美之麗之巧,無他城可倫比。距今2500年左右吳人言僵(子游)求學手孔子,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漢代吳地郡學林立,誦讀之聲不絕於途。隋唐時創建科舉制度,分科學校應運而生。至宋朝,府學縣學,里、村的社學、義塾以及寺院經辦的經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學者主持的書院也以吳地為盛。明代,蘇州地區有社學七、八百所,清代更見發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學就讀。吳人好讀書,已成為傳統風氣。正由於這種深廣的教育基礎,故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進土、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

傑出的文學家代有輩出:陸機、陸雲、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文徵明、馮夢龍、金聖嘆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的《三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居很高位置,馮氏對《吳歌》的搜集整理與創作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吳歌乃吳人尤其下層勞動者所創作的民歌,其形式、內容與感染力遠較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優美動人。它源遠流長,戰國時的屈原就稱羨吳歌的優美動聽,而且歷史、社會影響大。明清兩代,全國主要城市都有專以演唱吳歌為專長的藝伎傳唱,如著名的王翠翹、陳圓圓、童小宛等。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袁妃也均以這一技藝來取悅皇帝。當時普通百姓亦以會唱吳歌為時髦。笑語為我國一支最古老的語種,迄今穩定少變。唐代語音學家陸德明常以吳音去注釋古代經傳。吳語自先秦時起,就享有「糯軟甜脆」的贊譽,精場帝也以效說吳語為榮。到明清時期,大凡上層人士,尤以婦女如妃嬪、名妓,下至戲曲演員、江湖藝人,均以操吳語為時髦。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著名的昆劇孕育於明代的吳地,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至今依然為海內外所注目。評彈將評話與彈詞合為一體,操吳語,博採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熔說、噱、彈、唱、演於一爐的綜合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中華民族的輕音樂「江南絲竹」,於音樂天地里獨樹一幟。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變化有致,在構思、布局、造型上深蘊詩情畫意,藝術與自然之美和諧地統一。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都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一大特徵。

吳門的書畫藝術為舉世公認。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世時,就為國內外人士所欽佩。那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書畫為一生中之殊榮。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不僅在歷史上曾獨步全國,至今在絲綢、刺綉、木石雕刻、燈彩、制扇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絲綢、刺綉之精美絕倫,紅木傢具及雕刻技藝世無其匹。蘇州燈彩與蘇扇之華美精巧曾在歷史上享第一之譽很長時間,茲僅舉兩小例以一斑窺全豹。①擔相。用泥捏成各種人物面相,肢體以香樟木做成,手腳都能活動,再配上四季農飾,組成各種藝術場景擺設,它將中國雕塑大師唐代楊惠之的技藝實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會意義很大。仿照顧客的相貌,哪怕額上一塊小疤都能維肖維妙地捏出來。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種製作場店,能以一根發條作動力,制出像「童子拜觀音」、「攪娥奔月」等高級玩具,不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動作,就連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搗葯。「工巧絕倫,舉國無雙」,確是歷史的真買寫照。

吳中的飲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鮮享譽全國。吳地不僅有自成體系的「蘇幫菜」以及一大批高檔菜館酒樓,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講究日常餚菜而名聞遐爾。歷史上「船菜」特具水鄉地方特色,蘇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及糕點糖果,其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質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來一直令海內外人士贊不絕口。

人文景觀「聚寶盆」的吳地民俗是吳文化的又一代表。在歷史上它就以博厚豐繁饒有興致而稱絕全國,而且無論其衣食住行、生產勞動、愛情婚姻、人生禮儀、生老病死、節令玩耍等等無一不多姿多采,別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還品位高級。比如,明清時代的八月中秋節除通常的賞月吃月餅食菱藕外,還在虎丘山上舉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戲曲演唱競賽;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節至山塘街「看出會」,好比西方許多國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歡節」,其內容奇特豐富,傳統色彩鮮明濃烈,傳唱至今的古代中國民歌〈大九連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足以為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十魚文化十稻文化十蠶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凝煉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徵。

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徵,導致了吳地吳人千百年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榮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較諸其他地方文化更強的開放性、吸收性與融匯性的特點。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經濟型的文化。優秀的吳文化必將對祖國的四化和統一大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Ⅵ 蘇州的吳文化是怎麼樣的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因此,發揚壯大吳文化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的義務,尤其是吳地的文化工作者! [編輯本段]吳國的建立促成吳文化的形成 據史書記載,黃帝本從少典姓公孫。他的氏族長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氏族強大獨立後改以姬為姓。黃帝是歷史上第一個姓姬的人,因而成為後世姬姓和所有從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吳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節、彤魚女之女以及嫫母。傳說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醜陋的姑娘,但卻生了一顆非常仁愛、善良的心。黃帝與四妃生了二十五個兒子,他們大都又獨立成新的氏族首領。在野蠻時代末期開始,那些剛獨立出來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聯盟集團的首領封賜。傳說,黃帝吹律定姓,《國語�6�1晉語》這樣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黃帝與正妃累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繼承了黃帝本姓姬,吳姓即從玄囂這一支發派遞傳而來,《丹陽吳氏族譜》正是以少吳(即玄囂)為第二世遠祖。

Ⅶ 關於吳文化的幾個問題

1. 關於吳文化的起源,一樓已經引用了網路的一些說法,追溯到黃帝的兒子玄囂那裡,不過這只是傳說而已。現在公認的吳文化起源,一般是從公元前12世紀左右太伯奔吳算起的(太伯,也寫作「泰伯」),而且不是太伯一個人,還有他的弟弟仲雍,兩人一起來到吳地。傳說周太王古公直父有三個兒子,老大是太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季歷。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昌。周太王對昌這個孫子另眼相看,一心要把位子傳給他。太伯和仲雍為了順從父親的意思,就結伴出亡,來到吳地。

至於吳文化的終結,狹義的說,在春秋末期吳國被滅亡的時候就結束了。滅亡時間大致是公元前473年,因此吳文化延續了700多年。

廣義的說,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也就是說,吳文化到現在還沒有終結,流傳了3200多年。

我個人的看法,吳國滅亡後,其文化已被其他文化融合、改造,不再是正統的吳文化,所以我在下面敘述中提到的吳文化,採取第一種說法。也就是從商末延續到春秋末期。

2. 吳國的范圍,最早的發源是在今江蘇無錫梅村,現在無錫市鴻山還有太伯的墓。傳說農歷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都有紀念活動。

後來,吳文化的中心遷到了姑蘇,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在這里,吳國逐漸走向強盛,勢力范圍擴大到整個江蘇南部,後來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擴大到浙江北部、淮河以南,現在的江蘇省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成為吳國的領土。最後,吳王闔閭還滅掉了楚國,勢力一度擴張到湖北。

以上說的是吳國的疆域,不同於吳文化的范圍。事實上,吳文化的中心一直在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向南過了錢塘江就是越文化,向北過了長江就和齊、楚文化沖突,向西到了安徽境內就到了吳楚文化的交錯地域。

3. 從「男兒何不帶吳鉤」一句可以看出,吳文化的精髓確實是尚武之風。我們可以看吳國發展的歷程,首先是和大自然做斗爭,強盛起來以後就是不斷和周邊的越、楚、齊等國征戰,小戰不斷,大戰常有。而思想文化領域的成果,卻幾乎沒有。吳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一部斗爭史,或者說一部戰爭史。

至於吳文化是文明還是荒蠻,這個就難說了。吳地本來是沒有什麼先進文明的,但太伯奔吳的時候,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明,和當地的文明進行了融合,才形成了吳文化。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吳文化似乎和中原文化區別不大,其青銅冶煉的技術甚至在中原各國之上,很難說吳文化是荒蠻的。這些說法應該是當時中原各國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吳國,類似的,楚國和越國也受到這樣的「待遇」。

至於吳文化地區真正步入文明,我認為是在吳王壽夢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是吳王闔閭的祖父。

4. 吳文化南面是越文化,西面是楚文化,北面是齊魯文化。吳文化源自周文化,以龍為圖騰;越文化則以蛇為圖騰;楚文化以鳳為圖騰;齊魯則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截然不同。這些文化都是互相獨立的,甚至是敵對的。

吳文化的發展方向,前面已經說了,向南越過錢塘江,向西越過長江,向北越過淮河,分別和越、楚、齊三國沖突。後來,吳國被越國滅亡,之後越國又被楚國滅亡,吳文化於是先後受越、楚文化影響。到了秦以後,因為北方多次被少數民族佔領,原有的文化中心多次南遷,所以吳文化又被中原文化改造。近代以來,吳文化地區是中國最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區之一,所以又大量接受西方文明和思想。因此,現在的吳文化,早已不是原先的吳文化了。我也從小生長於吳文化地區,不過這里完全不是最早的尚武成風、輕於赴死的風貌了,文化早已徹底改變。現在還保存的吳文化遺址,也就那麼不多的幾處了。

Ⅷ 吳文化的發展

2500年的歷史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吳文化,很多吳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領域獨領風騷,然而也有很多優秀文化成果隨著現代化而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蘇州虎丘泥人苦於無傳承人,喜愛崑曲的人也越來越少了,精美的蘇綉也因為綉娘太少而愈發珍貴。為叱,蘇州市政府2008年發出「傳承吳文化,共建吳地和諧家園」的號召,提出建設吳文化網、擴大吳文化影響力的倡議。2009年10月,在蘇州市政府、滄浪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吳文化網正式開通。

Ⅸ 吳文化的發源地是無錫繁榮在蘇州嗎真的嗎

發源無錫梅村(當時梅里),泰伯奔吳,開創江南第一個國家——吳國。在吳國的闔閭時代,擴充國都,遷都蘇州(姑蘇),正好傳位兒子夫差(西施的合法丈夫),吳國進入最強盛時期
所以說發源無錫,繁榮在無錫和蘇州。

Ⅹ 為何在歷史上無錫比蘇州經濟要發達(近30年除外)

LZ您好
您在開什麼玩笑?
歷史上蘇州是吊打無錫的。
蘇州自秦時起,就是郡府官衙所在地,郡縣制被州縣製取代後,蘇州更一度拿到了省級官衙(後江南省取消,才被南京取代)
相比之下,無錫歷史上幾乎是個沒人疼的娃,前個朝代屬於蘇州,下個朝代就屬於常州,就在那踢來踢去。特別是隸屬於常州時,技能樹還往農墾方向點。
相比之下,蘇州到明朝時,已經有了顯著的資本主義萌芽,甚至正史中明萬曆年間,還在蘇州發生了一次「織佣之變」。如若不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這活脫脫就是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壓迫啊。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走農墾路線的常州(包含無錫),明清兩代糧食生產總量不足蘇州的1/5,而蘇州就算糧食產量這么多,居然還不夠用,甚至反而還要外界往內運量。
所以LZ您說古代無錫比蘇州發達?不存在的!

閱讀全文

與吳文化蘇州哪個發展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