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的手抄報有哪些

文化的手抄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28 19:13:31

A. 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為了推進「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引導和幫助我鎮廣大少先隊員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營造文明、進取、和諧、有序的校園文化,我鎮團委及少先隊總部於6月份舉行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爭當現代公民」手抄報、漫畫設計評選活動。本交次活動共收到作品60多幅,分手抄報及漫畫類各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由鎮給予獎勵。

B.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有哪些

餃子的前身叫「餛飩」。南北朝的顏之推談過這種吃食,說它「形如偃月(半月)」。唐朝的《資暇錄》說「餛飩,以象混沌」。大學者龐朴先生有篇奇文《黃帝與混沌》,其中的考證結果實在驚人。為節省篇幅,這里用數學上的近似符號≈來表示:餛飩≈混沌≈糊塗≈古董≈黃帝。龐朴斷言,作為實物的「混沌」,最早指的是黃河上渡河用的充氣牛羊皮囊,那東西漂在水裡,不是活像湯里的餛飩嗎?

「混沌」意思是霧氣一團。老年頭的兒童啟蒙課本《幼學瓊林》頭一課講天地的由來:「混沌初開……」接下來的話,傳統相聲愛好者都會倒背如流:「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重濁下凝者為地……」天地一分為二,就形成了《易經》說的「陰陽」,這不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嗎?

跟中華文化相應,中餐也有「開天闢地」。古書記載,最古老的中餐是糊塗粥,「水飽」不行,就改進成蒸飯。粗小米飯又澀又干沒法下咽,就發明了羹來下飯,羹又改進成「菜」。下飯後來成了名詞,《金瓶梅》里寫成「嗄飯」。中餐的飯是淡而無味的,「嗄飯」則追求美味。「味兒」是「輕清者」,它上升了就跟飯「一分為二」,標志著獨特的中餐天地的形成。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漁夫樵夫都相信的道理,可算是中國的通俗哲學。有一分為二也有合二為一。中餐後來演變出飯菜不分的吃法。起先人們還不習慣拿它飽肚,不過添了個花樣,所以叫「小吃」。小吃脫離了淡飯,每一口都有濃味,最常見的是鹵面跟餃子。它倆的本質同是「飯菜合一」,差別就在於其陰陽恰好顛倒:鹵面的鹵跟餃子的餡都相當於下飯,屬陽;光面條跟餃子皮都相當於飽肚的飯,屬陰。鹵面是陽在外陰在內,餃子相反,是陽在內陰在外。

陰陽哲學中往往以陽為主導,譬如單說「天」也常包括「地」。中餐也以美味的菜餚為重,請客吃「飯」,吃的往往全是菜餚。鹵面的面條只能附著上不多的鹵,而餃子的皮兒能包容大量的餡。所以從美食的價值來看,鹵面大大不如餃子,以致後者被叫做「中華國食」。

C. 傳統文化有哪些 要做手抄報的 快

中國的傳統文化應包括:服飾、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D. 傳統文化手抄報有哪些內容

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可以寫一些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或者說是服飾,或者一些國學經典

E. 學傳統文化的手抄報有哪些

1、【臘八節的傳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米、櫃里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2、與冬至有關的詩詞與冬至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小至(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綉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邯鄲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3、冬至節的風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4、九九重陽節溯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節令瑣談》馬大勇編著金城出版社)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蕭放著中華書局)5、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6、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7、端午別稱知多少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8、除夕守歲詩話除夕守歲是中國人民春節時早就有的一種饒有風趣的習俗,最早是為了驅趕「百鬼」,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驅趕百鬼的含意早已盪然無存,而今已成為人們除舊迎新、合家共享天倫之樂的家庭年會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對「守歲」這一習俗進行了描繪,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梁朝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叉重,為待曉光摧。這就從多個側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寒喧一夜隔,客鬢兩年摧。則是唐朝詩人李德裕對人們除夕守歲一夜不眠的具體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一詩,則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因公務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之情: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大文學家蘇東坡所寫的「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等著名詩章,則表現了孩子們除夕守歲時的喧鬧場面。至於說皇宮之內或一些富貴人家,除夕守歲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華得多。李世民曾以《守歲》為題寫有一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朝另一位詩人杜審言也同樣寫有一首《守歲》詩,把那些達官貴人守歲時談笑風生、酒綠燭紅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種「擊鍾分歲」的守歲習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時分,敲鍾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一詩中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而今天,人們在除夕之夜守歲之時,聽著那寒山寺鍾聲的裊裊餘音,無不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遠方的朋友,無不沉浸在幸福和歡樂的海洋之中。

F. 關於做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特點:
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農耕型文化特點。
千百年來,人們生長作息於「黃土地」,把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悠悠歲月中,炎黃子孫養成了一種踏實誠懇敦厚篤實的性格。土地觀念是農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國古代每個村社都有土地廟,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壇、地壇祭拜天地,象徵性地躬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農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要求人們事事腳踏實地,不違農時,循序漸進,卻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拔苗助長是不行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農、醫、藝四大實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視倫常日用,而不企求來世與天國;在思維方式方面,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精神。
農耕型文化把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作為理想目標。孔子高弟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在民族關繫上,我們的祖先歷來推崇文治教化,主張:「協和萬邦」,形成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傳統。小農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市場需要而是為了自給自足。為了保證這種簡單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強調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群體的利益,否定個體的獨立意識,將個人融化於群體之中。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在天人關繫上,不強調其對立的一面,而強調其同一的一面。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小農生產所追求的是滿足自身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經商贏利的交換價值。因此,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講「不患貧而患不均」,墨家講「兼相愛」、「交相利」,都符合小農的「平均」思想。另外,小農生產規模小、狹,生產過程簡單,生產秩序穩定,因而人們常常處於自我滿足的狀態,缺乏開拓精神與競爭意識。
2、「先祖者,類之本也」為血緣紐帶的倫理型特點。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會都是在血緣親族的基礎上形成的。敬祖孝親、承宗接代、綿延世澤的「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治秩序的核心觀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從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脫胎而來的。周王自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的兄弟們則受封為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僅適用於同姓貴族,也適用於周朝分封的異姓貴族。同姓貴族之間是兄弟叔伯的關系,異姓貴族之間為甥舅親戚關系。無論是同姓貴族或異姓貴族,都用血緣紐帶聯結起來,成為一鋪堅韌的巨網。
孔子如此重視孝道,主要是要運用血緣紐帶來維護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漢武帝時,董仲舒根據他的「陰卑陽尊」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三綱」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居主導地位,陰居從屬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婦都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系。「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這樣一來,就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說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聖不可侵犯和永遠不可改變的了。
「三綱」是一種「身份取向」,「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適在「身份取向」條件下各種人際關系的永恆道德規范。從總體上說,「三綱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學說和「禮治」思想的發展。後人因而統稱之為「綱常名教」。它實質上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治秩序的總綱。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被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
Ⅰ天、地、君、親、師 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繫上的推廣。《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是政治關系,君臣關系,為什麼要桃國三結義,成為拜把兄弟?因為只有建立這樣一種親族兄弟關系,才能找到一種比他們那種政治關系更可靠的紐帶。
在封建時代,中國有兩個最高的價值准則,一個叫忠,一個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願的服從和追隨就叫忠。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隨服從父母就叫孝。忠孝的觀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例如,我們常用「聽話」這個詞,評價一個好下屬,一個好孩子。聽話是什麼意思,當它作為一個政治價值時,無非就是「忠」,當它用來評價小孩子時,無非就是「孝」。
3、「君師者,治之本也」的君師合一的內聖外王型文化特點。
中國封建社會里,政治權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倫理權威的最高代表是聖人。君師合一,就是政治與倫理合一。儒家講求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君師合一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倫理——政治」型文化範式的基本架構。
孔子的「禮」屬於外部制約,「仁」屬於內心的自覺。「禮」講的是客觀的社會規范,「仁」講的是主觀倫理修養,後者即所謂「仁」學,或「內聖」之學;前者即所謂「禮」學,或「外王」之學。在孔子那裡,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孟子講的性善論、養氣論、仁政論等,都是把重點擺在個人修養上,即擺在「內聖」上。《大學》則強調以個人修養為出發點,全面闡發了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到了宋朝,程朱理學以「內」為本,以「外」為末,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內聖」路線。這樣,在價值取向上,就特別重視道德的培養。它的積極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氣節,鼓舞人們自覺地維護民族利益和社會正義,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在這種倫理型文化哺育下的知識分子和人民大眾中,曾經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與內外黑暗勢力的搏鬥中,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在國家存亡絕續的歷史關頭,表現為凜然正氣。如,齊有太史簡,晉有董狐筆,秦有張良椎,漢有蘇武節,蜀有出師表,宋有岳飛魂,晉有渡江楫,南宋有狀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文化氣質與道德情操,永遠激勵著後世的仁人志士。但是,這種倫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就是片面強調道德的培育,而忽視知識的研討與功利的追求。這種文化觀念發展的結果,在知識分子中蔚為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風氣。一味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無心於向外探索,終至堵塞了追求知識,發展科學,改造世界的道路。
儒學到漢代定於一尊以後,已具有準宗教的性質,君師合一,實際上起著政教合一的作用。一方面,皇帝被稱為天子,代表上帝。另一方面,皇帝又獨尊儒術,禮拜孔聖人。君師相依相護,有利於封建國家的安定。中國的儒學提倡賢人作風,缺乏智者氣度,跳不出「內聖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礙了科學思維的發展,阻滯了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的過程,其內向性、封閉性的消極作用,未可低估。這種消極作用,也表現在建築文化上。如中國傳統住房的特點是構建一個四合院,採用封閉式的環形結構,從形制上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排他性。用高厚的圍牆,把住宅與外界屏隔開來。舊式四合院的中心建築是堂屋,這個最大最好的堂屋,通常不住人,而是作為整個家族權力的象徵,中間供奉祖宗牌位,並且是家族會議的議事所。堂屋周圍的側房和廂房,才是住人的房間,輩份較高者住在右側(古人尚右),輩份較低者住在左側,四合院把這個家族作為一個獨立的血緣單位、經濟單位於外部社會隔離開來。北京的故宮盡管是皇宮,在形制和功能上實際恰也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型四合院。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長城也是一種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古人建長城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禦外族,也是為了隔斷華夏與外族的關系。所以在中國,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國則有長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也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里有一個很令人深思的歷史問題,至今未被歷史學家注意。
以上從「農耕文化、血緣紐帶、君師合一」三個方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質,其中,天地是農業經濟之本,宗親是血緣關系之本,「君師合一」是倫理政治之本。
中華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長期融匯而形成為一體的。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於我們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具有堅韌的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匯進程對於我們接納和消化異質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值得我們格外珍惜。但另一方面,以儒學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具有向內追求和自我封閉的傾向,其消極面至今還造成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心理障礙,對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G. 傳承傳統文化,手抄報有哪些圖

傳統文化手抄報:

這都是網路圖片的,你搜一下很多的,去網路圖片或首頁搜名稱。

H. 有什麼以「文化」為題材的手抄報

可以選擇比較適合你們班級的,做一個比較積極向上,正能量的,以文化為主題,最好找一些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跡,比如說唐朝或者宋朝,經濟發展史或者人物發展史,興起和沒落的原因。

I. 有沒有傳統文化手抄報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是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健康, 學業有成,人際和諧,工作順利,家庭幸福的。

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要以和為貴,和諧很重要!和諧體現在人的身體上,就是體格康健; 體現在心理上,就是心理活動正常,心態優良;體現在生活中,就是人際關系良好。有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比較舒暢。

和諧的身體,需要我們有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分的休息。盡量少吃垃圾食品, 減少危害健康的因素。多做運動,這是讓身體健壯的秘訣。充分休息就要少熬夜,每天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當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才會有健康的心靈。

和諧的心理,需要我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請記住,我們經歷的每一次痛苦,挫折,失敗,只要我們承受住了,就有了戰勝它的經驗, 對以後的逆境,會增加一些戰勝它的信心。 努力讓自己的內心快樂一點,不是說去放縱慾望,而是通過心理調節,讓自己的內心安寧,就會有一種淡淡的舒適的感覺,我們的美好人生,就從內心的安寧開始!內心的安寧,需要我們有一顆包容的的心,容得下讓自己不如意的人和事;需要我們有一顆積極的心,面對不如意的人和事情,我們能夠有一顆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擔當,改善自己的心態, 努力讓事情往好的方面發展。

當我們的內心安寧了,有一顆包容的,積極的,負責的心,我們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因為人都希望能和包容自己的人,和積極向上的,敢於承擔責任的人相處,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力量,幫助我們提升自我。

當我們的內心安寧了,情緒就穩定了,而持久的安寧,需要我們注意培養覺察自己的不良情緒的能力,及時調節不良情緒,才能做到。我們的情緒好了,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會有良好的狀態,自然而然的更能處理學業,職業,家庭關系中遇到的困難。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為了和諧,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了內心的安寧,為了人生的幸福成功!

J.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資料給你---剩下的排版自己搞定== 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 還好就這么多,有點雜,自己可以整理一下,排版是要有條理===

閱讀全文

與文化的手抄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