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網路文化到底該如何重塑社會文化

網路文化到底該如何重塑社會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26 07:23:16

① 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路文化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路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要求是一樣的。因為,互聯網僅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大眾傳媒而已。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路文化要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此,要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開展工作。
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改革促發展,改革促繁榮。
三,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和貼近實際。
四、始終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

② 我們應如何加強網路文化建設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 二是要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提高網路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路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動我國優秀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路化,加強高品位文化信息的傳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路文化品牌,推動網路文化發揮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 三是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 四是要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凈化網路環境,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 五是要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

③ 網路文化對傳統文化影響

當工作、學習、生活、交往都藉助乃至通過互聯網路來實現時,就形成了網路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在論壇、博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1、網路論壇文化對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們那樣熱衷於讀書、看報、看電視,而是習慣於從網路獲得資訊,通過網路與人交流互動。網路論壇又名BBS,是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提供一方平台,用戶在論壇上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資訊,可以對看到、聽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評論;也可以自己發布信息,組織大家一起進行討論。

隨著網路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諸多影響,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網路出現以後,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是產生了適應這種交流方式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對傳統語言的影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隨意用諧音字代替漢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蝦」代指大俠(網路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路管理員),用「果醬」代指過獎,用「稀飯」代指喜歡,用「醬紫」代指這樣子,用「竹葉」代指主頁,用「表」代指不要,用「菌男」代指俊男等。

網路語言看似有趣,其實已經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是上網族的主要群體,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而網路語言因其簡約、快捷和形象,受到學生們的喜歡和追捧。但頻繁使用網路語言,容易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的壞習慣。

特別是錯別字的反復使用,對原本語言還未穩固的學生來說,是災難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對漢語言的破壞,使之產生紊亂性,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2、博客對傳統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影響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新事物。當下, 人們對網路的依賴和迷戀程度不斷升級。博客現象正是伴隨著這股網路狂潮而出現的。2005年被稱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稱為「博客井噴年」,博客給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網上言論空間。

博客的前身是個人網站,由於技術門檻較高,一直屬於少數人的媒體,包括精英和部分技術愛好者。博客作為網站技術傻瓜化的產物,成為所有有條件上網的平民的個人媒體,引起了網民及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博客上,所有網民都可以通過網路直接向全世界發表言論和作品,它具有大眾化、平民化、個性化的特點,易於普通人接受和嘗試。在廣袤無垠的網路空間里,博客的出現掀起了網路的新文化運動,讓人們可以有一個平台展示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

博客的出現滿足了人們表達自我的普遍願望。它作為網路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達著人們千百年來對思想禁忌的沖突。自由與民主,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徵。

推進文化多元化發展、給民眾提供自由發表言論的場所、提供不受空間限制的交流平台,這些都是博客的優點。人們通過博客傳播文化和思想,從而打破了現實中因為地理、歷史、政治和個人文化修養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動了文化多元化發展。

3、微博傳遞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博客方興未艾,微博又進入了生活。相比論壇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為方便,傳播性更強。開始習慣每天打開電腦看微博,看看朋友們有沒有遇到什麼新鮮事,討論熱門話題,也會在微博上寫寫自己喜事樂事煩心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微博的影響也逐漸滲透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全國各地政府部門都開了微博,以興化市公安局為例,該局的官方藍V微博每天都會發幾個微博,內容有防盜防騙知識、單位的辦事程序等等,還不時回復網友的評論,評論。



加強網路文化管理

加強網路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積極實施網路文化管理的監督職能、引導職能、規范職能、懲戒職能,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網格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推動網路文化健康發展。

要健全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進網路文化法制化進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質量,把網路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中思考設計;其次要跟蹤網路文化的最新動態,加快立法進程,使網路文化建設盡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④ 網路傳播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

網路傳播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
信息化發展正在形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集文化整合、經濟競爭、利益沖突為一爐的社會變遷和文化革命,使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面臨著新的矛盾和挑戰。
3.1 網路成為輿論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媒體既能影響人們思考什麼,也能影響人們怎樣思考。媒體按一定的價值觀和公共政策目標或意識形態導向,在對外部世界報道時進行取捨、加工、整理,並賦予它們以一定的意義結構和認知框架而後予以傳播,這種對世界的詮釋方式,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環境和事件的認知和判斷。網路傳播中,從政府到主管機構到網路服務提供商再到各個具體的參與機構和個人,他們自始至終按照各自的標准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觀的內容以及表述、傳播方式,例如目前普遍利用的內容推送、篩選和強化技術與規范,就是少數公司團體和個人根據一定社會的主流價值設計制訂和推行的,其中當然體現了這些階層和團體的意志;各國政府為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控制實現把關「封殺」某些網站;通過扶持重點網站以貫徹自己的意圖;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本國的網路信息傳播在全球信息傳播中的地位;在微觀層面上通過對內容的選擇、網站結構頁面設計以及推送技術,把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並認為是重要的信息傳播給受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世界並不是一個自由天空,盡管網路受眾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仍然無法擺脫思想和傳播處於受控的狀態。
3.2 網路信息霸權的突現
從全球信息網路傳輸的角度來分析,據統計,美國互聯網用戶居世界第一,佔全球用戶的54.7%,第二位是日本,以下是英、加、德。發展中國家網路用戶佔全球的比重不足20%。將近90%的資料庫都集中在美國。這種網路分布和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導致國際間的信息獲取、佔有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問題更為突出。互聯網在跨國界的信息交流中雖然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限制,但嚴重失衡的網路發展致使國與國之間信息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文化因信息化發展的滯後意味著他們要更多地接受外來的信息,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媒體和信息的影響。互聯網協會主席唐•西斯說道:「如果美國政府想要拿出一項計劃在全球傳播美國式資本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的話,那麼互聯網就是它最好的傳播方式」。由此,以美國等強勢國家試圖推行網路霸權的意圖可見一斑。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就將擁有世界」。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權力正在向信息擁有者手中轉移。
3.3 網路文化的侵略與控制
文化的輸出與科技的壟斷使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時代利用網路進行文化滲透和政治滲透的可能性與破壞性日益增大,並形成一種信息網路文化的侵略與控制現象。由於網路文化背景之後,滲透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利益的影響,在知識經濟、網路環境支撐的全球化時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兼備經濟、軍事和網路大國的地位,藉助於網路上強大的語言文化優勢、信息資源優勢、網路傳播優勢,通過創造一種所謂全球文化經驗,將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強加於別國,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壓制文化上的差異性,削弱了單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了與全球化相聯系的文化趨同現象,這種文化趨同帶有濃厚的泯滅文化多樣性的文化殖民主義色彩。比爾•蓋茨曾一語道破天機:「信息高速公路將打破國界,並可能推動一種世界文化的發展,或至少推動一種文化活動、文化價值的共享」。所謂的「世界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是西方文化,尤其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文化。
3.4 信息泛濫的社會影響
由於信息生產和傳播技術的革命,特別是全球信息網路的溝通和媒介文化的泛濫,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正在經受著網路、媒體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響。信息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信息過載、重復、失實和誤導。信息的生產量不正常地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人類和社會能夠進行處理和利用的限度,不僅不能幫助人們消除不確定性,反而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而成為負擔,更帶來難以估量的浪費。低質信息和大量誤導、失實信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極容易地不斷繁衍,不斷加速、無節制地、廣泛地向社會傳播,使人們處於低劣的、無關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圍之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社會落後意識和文化垃圾,正在成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會文化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⑤ 關於網路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3

網路無論何時都是一把雙刃劍,只不過它所帶來的便捷和利益比它的弊端大的多了。網路環境的優化需要有關部門建立更好的管理系統,國民自身的素質自覺,以及所有人有一顆更加包容,理解的心。

⑥ 政治簡答題:對網路文化的認識

如果說書籍文化時代是大陸文化時代的話,網路文化時代當屬海洋文化時代。
海洋文化無涯無際,所有的大陸河流都會消隱在大海之中,河流壯闊了海洋,同時也會污染海洋,網路文化象海洋文化一樣,已成為一種新的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態。

網路文化的主流是新民間文化:網路文化是基於信息技術、商業運作的新民間文化;這是今天網路文化的主流;無論是新浪搜狐這些大的門戶網站,還是其它商業網站、文化網站,都是商業、社會思潮、民間集體無意識的巨大的組合,盡管政府有政府的信息網,有CCTV、新華、人民網,但主流網路屬於民間,政府新聞網只是一種新聞信息源之一。

流行時尚與色情文化無限發達:色情搭台,經濟唱戲,幾乎非政府網站的首頁都充斥著美女彩圖彩鈴以及性文化秘事,性文化是民間文化中第一話語,在網路上得到極致的發揮,古今中外,雜燴一網,互相轉抄,蔚然大觀。

游戲與對話是青少年上網旨趣所在:成長的孤獨,學習的壓力,青春期的交流渴望代際隔閱,社會生活空間狹小等等,都將青少年趕到網吧之中成為網路寄生蟲!這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這一後果5~10年後將爆發,不僅影響到數千萬青少年心理,也影響他們身體,他們可能會成為是新生代網上廢人。他們心理能量都在網上得到發揮,而社會卻成為真實的虛擬,以至於個人的身心融不進社會生活!中國最具活力與經濟力的網站非游戲類網站莫屬,對於大部分青少年來說,網路是游戲的代名詞,這是中國教育與網路的一大悲哀!

成人社會與政府在利用網路資源方面嚴重滯後,促使「文化倒灌」:海平面高於河流平面時,海水就會倒灌。青少年在網路文化方面遠遠領先於成人,更領先於政府,主流文化、理性文化在技術上落後於流行的網路文化時,這種文化現象我將它名之為「文化倒灌」,遺憾的是,倒灌而來的是苦澀的海水。因為青少年一代更多的把時間花在網路游戲與網路聊天甚至色情瀏覽上,而不是利用網路做論文查資料。網吧已經開到邊遠的山區、農村,而學校里沒有電腦。這是極其荒謬的事情,當老師不能指導學生使用網路,不把網路當作有用的工具時,網路必然成為孩子們的玩具。

網路文化在無限膨脹:無論是新聞還是文學原創、商務信息以及各種技術問題解決方案,學術成果,都在夜以繼日地信息化、網路化,這是人類集體無意識,有意識地在匯積一片知識海洋!網路使人類知識記憶由靜態變為活態,只要網路上存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聯網的地方就可以獲取信息。近年來興起的博客文化將文化原創的個體性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個體的文化表達正在形成一種文化潮流,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網路文化現象。

另外網路文化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國家文化網路建設滯後,沒有宏觀的網路文化發展規劃,國家經濟投入也是嚴重不足;二是在網路上發布的文化與學術成果不被承認,這是落後的管理方式,只認衣飾不認人!我們現在只承認發在學術刊物上的學術成果,我們的學術管理是嚴重滯後的、無以應對突飛猛進的網路文化發展現狀。

同時我們應該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網路,發展網路,管理網路。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國策,只有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才能保證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夠實現。和諧社會是自古以來人類共同嚮往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內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標,應該說在現階段各種各樣和諧社會的理念裡面,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也是最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所以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這樣一個基本的國策是符合我們國情的,符合廣大人民意願的,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舉措。

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網路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我們也越來越依賴於網路,對網路文化和網路社會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對於網路上的各種信息我們要學會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取之精華,去之糟粕」.同時,我也願我們的網路趨與良性化,網路前景更加美好!

網路社會是虛擬社會,或者說「虛擬性」是網路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從網路社會的生存看「特徵」,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stretch」),並「依存」於現實社會。這表明它吻合馬克思:「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的理論命題。從現實社會審視「特徵」:虛擬的網路社會不是現實社會的「翻版」,因為「依存」的前提是各事物之間發展的非對稱性。因此,考察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分野,首先要把握「延伸」與「依存」的實質。「延伸」的實質表現在網路社會對現實社會結構、關系,以及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的重塑和再造過程中;「依存」的實質表現為網路社會虛擬環境和條件下形成的「經驗的東西」都將通過現實社會檢驗的聯系(轉移)。其次,當網路社會的「信息交互」轉變為其它方式或形態時,人們的互動(交往)便回到現實社會中,即超越網路社會的「界域」,所以,研究網路社會必須是在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中求「真」。

網路社會的生存是以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條件的;當信息形態由類比式轉變到數字化,具體事物便可能成為虛擬。而「虛擬化改變了經濟世界裡的替換代謝作用,改變了體制、組織的形態和可能的關系」。因此,網路社會的生存使許多事物的外圍(形式)統一到數據流上——跨越國家傳統政治疆界的越境數據流(Trans-border Data Flow),而不再具有豐富多彩的時空表現時,事物的核心(內容)卻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反映。

網路社會是虛擬的社會,也是「真實」(an objective reality)的社會。它拓展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橫向空間,並提供多樣性選擇。埃瑟•戴森說,「這是個人們相遇、交談、做生意、發現事物、營造群體、傳播語言……的地方,它的某些特徵不同於真實的世界……」。所謂「不同」,在於網路社會提供的實踐環境有別於現實社會的實踐環境。人們在網路社會虛擬的實踐條件和環境中形成的判斷和觀念,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軌跡,必須回到現實實踐中去考察和檢驗。正如網路社會雖然為未成年人的早期社會化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即虛擬的實踐環境為「交往」提供了法律與社會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的「虛假」(匿名性與隱私權),但網路社會在化解未成年人「交往」風險、縮短其進入現實社會周期的「實踐」過程中,並不能取代人們進入現實社會和接受現實社會實踐的檢驗。

網路社會提供了人類生活的不同環境:一方面「網路自有其獨到之處:它消滅了許多時空上的後勤障礙」,「即是數字化世界使人類掙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另一方面,「數字化世界的根本特徵,是『真正的個人化』。這里的個人化,不僅僅是指個人選擇的豐富化,而且包含了人與各種環境之恰如其分的配合」。在網路社會的發展中,「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為人役,在數字科技的運用上,人再度回歸到個人的自然與獨立,不再只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單位」。

網路社會虛擬的環境為人們的互動關系提供了「自由的」空間。這一方面意味著現實社會人們交往環境與空間的「轉移」——即「擴大」又「縮小」。「擴大」表現在人們生存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選擇上;而「縮小」的可怕在於它引起的諸多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網路社會是開放的、公正性的,是現實社會民主發展的新環境;這種「公開性是開放市場的基礎;它也是干凈的政治——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網路以外——的一個基礎;最後,它還是信任的一個基礎」。因此,網路社會「像任何一個家一樣,它有自己的規矩,但也有一定的准則——即使沒有人強迫我們,我們也知道該怎樣表現」。

⑦ 如何看待網路文化

最近這些年,互聯網亂象愈發嚴重、我們很容易的發現抖音帶來了很大的模仿潮,當然還有快手,大量輸出同質化的內容卻始終有人樂此不疲的進行觀看,模仿輸出。這是很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在互聯網大肆發展的當今,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進入網路的能力,並能夠任意的對任意的事件發表自己的評論,抖音快手等平台更是給予了網民輸出自己觀點、故事的能力,這些自然是極好的,但表達權和自身輸出文化能力的不匹配自然成為了現代網路文化優質內容貧乏的重要原因。我想就此解讀一下現代網路文化的種種亂象形成的原因。網路時代的最大意義在於互聯互通,在於讓人們跨越空間的限制,獲得與其他人表達自己觀點,分享自己故事的能力。網路的這個意義並不直接作用於掌握社會主要財富的5%的人,他們本身擁有著這個能力,它直接作用的是最為廣大的普通民眾(當然包括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在網路出現之前,普通民眾的交際范圍是非常窄的(我這里主要探討農村群眾),農村的普通民眾的交際圈一般僅限於本村及鄰村,文化的交流一般到鄉鎮一級,在這種小規模的交際圈裡的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大家的日常總是局限於本村的各種事情,所以,村子裡是藏不住事情的,那麼你必然也發現了,人們交流分享的願望是很強的。

⑧ 怎樣推進網路文化健康發展

一是深化對網路文化建設的認識。網路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要求,在建設中加強管理,以管理促進健康發展。網路文化「重在建設」,既要重視技術手段建設,更要重視內容建設,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既要重視網站建設,更要重視輿論導向,以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既要重視網路文化產品創作和生產,更要重視產品價值和社會效益提升,以優秀的網路文化產品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希望有關部門加快網路立法和法律監管步伐,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對網路運營和網路產品的監管,盡快實行網路、手機實名制,確保有線、無線上網的身份認證;建立和完善網路分級管理體制與青少年網路保護法律體系,根據不同的受眾對象,賦予網路經營者不同的經營許可權;設立互聯網安全執法部門,嚴厲打擊並嚴懲重罰網路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互聯網安全和正常秩序。同時應加強宣傳和監督,對青少年不適宜進入的場所要嚴把「禁入」關,對於違反相關規定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的經營場所要嚴加處罰和整治。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指導和監督,建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網站經營者加強業務培訓,規范網路發布內容,在源頭上把好關,為青少年輸送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網路信息和文化精品。
三是凈化網路環境,積極構築綠色網上空間和服務平台。依法管理互聯網,嚴厲打擊網路違法犯罪、網路色情等不法行為,積極倡導行業自律,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及時遏制網上有害信息傳播,並且從網民結構特點和網路應用實際出發主動搭建平台,突出互聯網社會服務功能,著力營造良好的網上環境。設立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綠色健康」網站,通過學習、就業、交友、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興趣的、能切實為青少年服務的形式,吸引他們積極參與。推動網路文化向社區和農村延伸,努力在社區、鄉村打造集政務、娛樂、信息、教育、服務、惠民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鄉村)網路文化,建設傳遞文明和諧、溫馨關愛的網上幸福家園。
四是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用新陣地引領社會新風尚。充分發揮手機媒體、微博、視頻拍客等新興媒體「短、平、快」的傳播優勢,圍繞弘揚社會公德、倡導文明新風、凈化網路環境、營造和諧氛圍。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品牌欄目是新聞網站科學定位、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凈化網路和新媒體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⑨ 互聯網+文化為何要保留傳統文化的特徵

「互聯網+文化」融合持續加快,中國文化迎來新發展
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互聯網深刻地影響並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成為世界公認的網路和數字化大國。1998年,隨著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誕生,網路文學作為中國網路文化產業最早形態進入網民視野。

一直以來,文化與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和強大的融合力。業內人士和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隨著「互聯網+文化」的融合持續加快,中國文化正在迎來新發展、新平台、新生態。

新環境帶來新氣象催生新業態

2月底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比例達98.6%。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互聯網文化的新氣象、新生態不斷呈現,互聯網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正在得到廣泛傳播。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各類文化表達在網路新生態里的探索、成長、迭代。

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逐漸向縱深發展,傳統的文化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網路視頻、網路音樂和網路游戲的用戶規模分別為6.12億、5.76億和4.84億。

以網路視頻為例,在內容層面,各大視頻平台不斷注重節目內容質量提升,許多自製內容走向精品化。2018年上線的網路劇、網路綜藝、網路電影等節目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呈持平或下降趨勢,但播放總量、單劇播放量均大幅增長,精品、獨播、創新的內容形態更受用戶青睞。

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文化「活起來」

在一塊大屏幕前,通過虛擬互動展示,觀眾可以仔細觀察青銅文物「虎鎣」的每個細節。這是記者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鎣」展覽廳內看到的一幕。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文物,技術人員製作了虛擬展示,增強遊客的互動體驗。

近年來,《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爆款走紅,也帶火了「文博熱」。最新統計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現在的5136家,2018年參觀人數超過10億人次。

為讓文物更好「活起來」,推動傳統文化走向大眾視野,多家博物館紛紛探索智慧博物館建設。以國家博物館為例,2018年啟動「智慧國博」項目,到2021年擬初步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的運營服務體系。「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慧,讓文物通過多種方式『活起來』,讓觀眾更近距離感受文物歷史、文化、審美、科技等方面的內在價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委員說。

全球巡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運用動態地圖備受公眾好評;文物修復方面,虛擬現實技術、3D列印技術正在發揮重要作用;故宮博物院開發「掌上故宮」「每日故宮」等日點擊量超100萬次,大大緩解了遊客增多的壓力。「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呈現明顯的數字化趨勢,傳播手段也在日益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必須與『互聯網+』深度結合。」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名譽院長、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主任王芳代表說。

精品IP「玩法」豐富多樣

近年來,以傳統節日為契機,表情包、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產品紛紛重點打造節日內容,每逢假日在刷屏朋友圈的同時,也不斷提高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比如,位元組跳動推出了「國風計劃」,通過一系列優質內容扶持計劃,對優秀創作者進行鼓勵;陌陌直播以「直播+傳統文化」方式推出非遺、民間藝術等直播內容,讓傳統文化更直觀地與直播用戶接觸,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另外,伴隨互聯網平台的發展,文旅市場也迎來了一大發展機遇——「文化IP」。以博物館為主的授權業務興起後,講究生活品質的IP產品得到大批網民青睞。以頤和園為例,過去一年裡共上線文創產品560餘件,從文具、生活家居、服裝箱包到食品、珠寶飾品、數碼周邊應有盡有,這些在天貓、京東等主流電商平台也都能覓得身影。

有代表委員提出,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產品的結合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豐收,也讓更多的互聯網用戶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形成當代表達至關重要,文創產業應更多思考傳統文化IP如何挖掘、文創產品如何作出差異化。

營造清朗網路空間 讓文化生態更繁榮

伴隨互聯網文化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出現一些新問題。「自媒體、短視頻等迅速崛起,也伴生了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產品。」江蘇省淮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省劇協副主席陳澄代表表達了她的憂慮。不僅如此,移動端參與個性化、碎片化傳播,也不斷加大互聯網治理的難度。

2017年4月出台的《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導向,提升內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這實際上對互聯網行業內容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家應通過加強立法等形式設置下限,不斷規范和約束網路平台。」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碧霞委員說。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互聯網文化市場形勢,近年來,《關於加強網路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路游戲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法規陸續出台;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文化和旅遊部、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等也對互聯網平台違規行為不斷加強監管。

「現在情況比前些年好了很多。」讓吳碧霞委員感受深刻的是,現在一些KTV里點歌、App平台下載歌曲時都需要付費,這些都說明互聯網上音樂版權保護體系在日益完善,網路文化市場秩序在不斷規范。

「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讓互聯網文化生態更加繁榮,讓互聯網成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園。」陳澄代表表示。

⑩ 如何正確引導網路非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

一 關於網路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在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之中,我們的生活日益離不開網路,它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的普及使現代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並衍生出了許多新的形式。本文分析的便是在網路文化中衍生的一種流行文化形式———網路非主流文化。
所謂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又稱為「第二媒介時代」[1];而非主流文化,顧名思義,是指獨特的、與眾不同的、非人雲亦雲的小群體亞文化,是社會大眾媒介主流文化的補充。[2]其傳播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尤其以張揚個性、崇尚另類的90後的群體為主,是近幾年才在網路中作為一種亞文化群體快速發展起來的新文化分支。

二 網路非主流文化的表現形式
如果要直觀地來了解網路非主流文化現象,那麼我們就應當先來了解它的一些表現形式。
(一) 圖片風格———雷同的青春表情
照片拍攝方式通常是用手機自拍,選取的背景題材通常是摩天輪、電線桿、氣球、鋪滿落葉的地面、有大片雲朵的天空、血跡、公園的長椅上旁若無人的深情擁吻等等。
一般男生們的發式是前面很短聳立著,後面很長耷拉著,戴板材的眼睛框,穿寬大的衣褲,從背後看上去分不清男女;女生則是以可愛為主要基調:齊眉的厚重劉海加上濃濃的睫毛,水汪汪的大眼睛,櫻桃小嘴。擺POSE時會裝出痴呆,頹廢的表情,喜歡斜45度對著鏡頭嘟嘴巴以表現出很「卡哇伊」的感覺。腳的擺放以內八字居多,略帶暴露和挑逗的特徵。而這種拍照姿勢現在已發展成為一種很流行的非主流萌文化。
在電腦後期製作而言,非主流圖片具有明顯的軟體修正痕跡,像有突兀的粉紅色暈的臉頰;瞳孔大且虹膜顏色不同於尋常人的眼睛,奇怪顏色的頭發等等。而且會特別編排圖片的色彩平衡度,製造出如黑白效果等特殊效果,並添加字體各異、錯落不一的文字以來重塑畫面,力求使圖片從構圖到色彩再到排版都表達某種心情。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網路非主流圖片正逐漸顯示出模式化的趨勢,這主要是由其喜好者的審美觀確定的,比如,在大部分非主流人物圖片中,女生喜歡濃妝瞪眼鼓腮裝嫩,男生喜歡奇裝異服逆光扮深沉,不僅圖片喪失個性,而且也凸顯了青少年非主流圖片缺乏一定的深度。
(二)文字風格———火星人的語言
出現火星文,這是一種使用同音字、音近字、 特殊符號來表音的特殊的網路輸入法文字,目前已發展成為由中文繁體、日文、韓文、英文、古文字、冷僻字、表情符號等非正規化文字組合而成的字體。乍看真的很像是亂碼或打錯的字,有些「火星漢字」只能在《康熙字典》或《辭海》才能查到,一般的新華字典都查不到,所以火星文也意指地球人都看不懂的文字。
「火星文」在中國大陸首先作為一種游戲用語在泡泡堂流行,接著又通過QQ資料及聊天快速散播,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共用語言。當使用人群和新生片語形成一定規模後,就出現了一些熱衷軟體開發的網路高手製作出「火星文」專用軟體。
不可否認,火星文在網路語言的活躍中起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作為火星文的追捧者和傳播者的新生一代的青少年群體在文字、文化方面也受到一定的負面誤導。
(三)網站風格———早熟的青果
非主流網站推出了諸如非主流QQ空間模板、非主流手機壁紙、傳授製作非主流圖片、火星文、非主流音樂、非主流資訊、非主流個性簽名、非主流化妝技巧、非主流服裝搭配等「非主流潮人」club,不少90後成為此類站點的忠實粉絲。但是非主流網站就目前來說,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從繁榮走向平穩,大量相同內容泛濫,同時站內不時充斥著不健康的人生態度、廣告、信息,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很大不良影響。
最典型的是QQ空間,像 QQ簽名、非主流模塊、非主流flash、嘟嘴派、驚悚照、PS照片等。非主流們把QQ空間裝飾得流光溢彩,他們常常會在QQ空間貼出一些暴力、血腥、自殘、頹廢、暴露的圖片,旁邊還配上一句話,如:「失去你我的世界就沒有意義」;「愛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等等。空間背景大都是黑色,日誌是會閃動的「火星文」。 雖然他們注重 QQ 空間與博客等的裝扮,視覺和聽覺沖擊力很強,但是從內容來看,具有可讀性和學習性的文字材料偏少,多的只是誇張的裝扮、勁爆的圖片、視頻、流行音樂結合裝扮的簡單堆疊,實質較空洞。
現實生活中他們的言行也偏向浮躁化庸俗化。他們討論的話題主要圍繞時尚明星、流行歌曲、非主流服飾、低俗笑話和游戲人生、嘲笑、躲避崇高,還發布一些關於愛情,特別是失敗的愛情的日誌。表現出他們無人關心,渴望得到肯定、被認同,以個人為中心,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對目前的社會失去希望,自暴自棄等頹廢的思想,小小年紀似乎早已看破紅塵。

三 網路非主流文化的一般特徵
1、社會性和現實性
作為亞文化群體的網路非主流現象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火星文的廣泛流傳和非主流另類圖片的繁衍為代表的網路現象已不僅僅是一個團體或圈子的個別現象,而是一種社會共有的亞文化現象的體現。可以說,非主流文化的產生是社會成員進行文化選擇的結果。
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當今社會急速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大眾文化逐漸出現日益嚴重的媚俗化傾向,致使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受到社會負面影響而沉湎於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沉迷網路娛樂、游戲、聊天等,學習興趣下降,反而將思想頹廢、精神萎靡作為一種另類時尚的生活方式。
2、自發性和偶然性
一般情況下,網路非主流文化是在網路中自發形成的,是一種沒有組織和計劃的偶然的自由文化,之所以其在形成中逐漸被很多青少年所接納,也是由其文化特性符合青少年心理所決定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強的時期,他們不喜歡追逐大人的腳步,而企圖用特立獨行的方式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3、盲目性和從眾性
非主流文化的視覺沖擊和個性解放的特點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追隨,當我們從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來分析,他們具有較強的發展性、可塑性和叛逆性,而且價值判斷具有不成熟性和行為的盲目性,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容易陷入時尚的從眾模仿之中,這就是哲學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所在。因此他們在追求網路非主流文化潮流時,除了具有盲目性還具有一定的從眾性。

四、針對青少年引導網路非主流文化正確發展
(一)加強網路監管機制
我們需要加強網路傳播管理,拒絕網路媒體的媚俗化發展,減少網路暴力、網路色情文化,以優化網路環境,並且努力創設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非主流網路環境。
《經濟日報》原常務總編輯羅開富說:「不能總埋怨青少年沉迷網路、荒廢學業,是我們沒有給他們創造好網路環境。」[3]網路媒體應該整合過濾有害的信息,增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建設一批優秀的適合青少年休閑、娛樂、學習的高質量的專業特色網站,使之成為網路文明建設的主體。而相對於網路立法、道德自律而言,技術控制是最客觀快捷的手段,所以相關政府部門應大力加強網路技術研究。
(二)加強輿論法律監督
大眾媒介應發揮社會輿論監督功能,加強對網路運營商的監督,使之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注重社會效益。而要真正遏制網路道德失范和網路犯罪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針對目前法律滯後於網路化的快速進程,難以適應規范網上信息和打擊網路犯罪活動實際需要的現狀,我國應盡快補充完善相關的法律內容,來約束運營商的不法行為,為網路文化的發展創建良好環境。
(三)加強網路道德教育
作為網路非主流文化主要傳播對象的「90後」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觀念正趨於成型,而雖然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但鑒別力明顯欠缺。所以很有必要讓青少年認清網路世界的虛擬性,從而具備一定的網路倫理觀念,能合乎道德地運用網路媒介,抵制低俗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侵蝕,增強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信息的能力。同時我們也要利用網路媒介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創新,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堅持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從根本上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閱讀全文

與網路文化到底該如何重塑社會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