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解說明諸子百家思想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諸子百家思想屬於我國的傳統文化,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其中既有精華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分析。
⑵ 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奠定基礎的是什麼
應該是易經,拋開佛教不談,中國傳統的文化,以儒道為先,春秋戰國時期,儒道是不分家的,本就是一體,儒道的思想以及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跳不出易經的范疇,也是從易經里分流出來的。
⑶ 為什麼說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各地有各地的文化,習俗,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將自己的經典保留傳承下來是文化的基礎
⑷ 如何理解先秦文學為我國兩千多年間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先秦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歷史文化大致同步,音樂、舞蹈、繪畫和造型藝術等彼此關聯,互相影響.中國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繪制的岩畫,分布於包括今香港、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區的100多個縣、市、旗,最著名的有內蒙古的陰山岩畫、雲南的滄源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連雲港的將軍崖岩畫、新疆的呼圖壁岩畫、青海的剛察岩畫、嘉峪關附近的黑山岩畫等.岩畫內容反映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原始的狩獵、農耕、舞蹈等,形體簡化而帶有符號性的岩畫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十幾件骨笛,大多為七孔,能奏出七聲音階,有的還有調音小孔.山西萬榮縣荊村和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不按絕對音高製作,一個塤孔能發四個音.新石器時代陶器工藝相當精美,陶器上大多繪有繩紋、籃紋、弦紋、方格紋或動植物形的花紋,造型美觀,做工講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有許多純藝術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遺址中的石雕人頭,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獸面紋玉環、山形玉飾、玉琮、龍山文化中的龍鳳形玉佩、勾雲形玉佩和玉豬龍等,顯示出造型藝術的成就和審美意識的發展.原始社會繪畫、音樂和造型藝術如此發達,文學的產生亦在情理之中,由於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產生,沒有留下原始的記錄。
2,先秦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和散文。先秦文學為我國文學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哺育了各個時代的作家;其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兩千年來的文學創作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⑸ 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這是著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彰顯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闡明了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文化、用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遵循。
(5)什麼奠定了堅定的文化基礎擴展閱讀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其意義就在於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⑹ 如何理解先秦文學為我國兩千多年間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先秦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在這一階段里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先導的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有標志著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有作為後代史傳體文學和小說、戲劇濫觴的歷史散文,有體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局的諸子散文,有我國寓言文學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楚辭》……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一、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二、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三、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四、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總體來說,先秦文學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傳統,它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
⑺ 春秋戰國時期,奠定了中國文化基礎的是
諸子百家是後人對當時情況的一種描述,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名詞。百家爭鳴更注重的是一個動態的形態,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動詞
⑻ 奠定西方文化基礎是什麼文明
古希臘文明奠定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在西方傳統中,人們習慣稱西方文化(文明)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民主、科學傳統;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法制觀念。而這三大文明都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
⑼ 什麼奠定了世界諸文明的基礎
奴隸制生產關系帶來了社會大分工,主要是統治與被統治的分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各種行業的分工。只有經過這種分工,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才有可能出現。因此恩格斯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古代奴隸制文化遍及各大洲,它奠定了後來世界諸文明的基礎。地中海東岸,亞洲的西陲,並行著流入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奴隸制文明高度發達的早期地區之一。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米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