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斗雞之戲在歷史上又怎樣的記載
斗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為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斗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唐文宗時期,皇上也喜歡觀斗雞。唐代詩人王勃也曾被召署府任修撰一職。據《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在諸王寒食斗雞時,「檄英王雞」,結果被唐高宗怒斥後驅出府。
唐代寒食清明節繼承了前代鏤雞子、斗雞卵的習俗,並且推陳出新,大盛其風。
2. 斗雞的斗雞歷史
斗雞是我國古老的雞種,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和
《漢書》上多處記載有關「斗雞走狗」之事。公元前770年,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季平子與鄰昭伯以斗雞而得罪於魯昭公,竟互相打起架來。據山東《成武縣志》記載:「斗雞台在文亭山後。周渲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以宋背北杏之會,曾摟諸侯伐宋,單伯會之,取成於宋北境時,斗雞其上。」可見當時奴隸主玩斗雞已頗盛行。魏曹時代,魏明帝於太和(公元297~235年)年問,在郵都(今河北省魏縣)築起了斗雞台,趙王石虎玩斗雞於此,曾有「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揪間」的詩句。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記有:「玄宗(公元712~756年)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家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放雞坊。」可見當時玩斗雞到了何等程度。明高啟(公元1336~1374年)著有《書博雞者事》。今陝西寶雞還有以「斗雞台」為地名的史跡。由此可見,中國斗雞的形成已有悠久的歷史。
斗雞 《全唐詩》提到「斗雞」一詞有50餘處,其中把「斗雞」與「走狗」或「走馬」連用或對應的就有近10處,這項運動賭博性質明顯,後代總是和不務正業聯系在一起。《神雞童謠》寫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神雞童」賈昌因善於馴雞、斗雞,深得玄宗寵幸,享盡榮華富貴。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此詩蕭士贇雲是偽作)》寫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杜甫的《斗雞》寫道:「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唐朝好幾個皇帝都喜歡斗雞,僖宗除了斗雞還斗鵝。
斗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斗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斗雞走狗。』寒食斗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斗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 ,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斗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宮詞》:『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 2015年12月12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塔溫覺肯鄉科克莫敦村村委會大院,一場由該縣工商局、縣審計局、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工作組聯合村委會舉辦的新疆民間特色民俗游戲、群眾性娛樂項目——斗雞比賽正在激情上演。
2016年3月12日開幕為期6天的新疆民間斗雞大賽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舉行,來自新疆不同地區的40名斗雞愛好者送來的60隻斗雞一一捉對廝殺。14日上午的斗雞大賽精彩刺激,場面震撼。 如果說蹴鞠、拔河這種活動既鍛煉了人的身體,又刺激了群眾體育繁榮的話,那麼在唐朝還有一項運動,也具有以上的功能,只不過它鍛煉的是雞。這就是斗雞。在唐朝,斗雞算是普及率非常高的運動,不光在民間有著大量擁躉,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王公貴族們不光要比金錢權利,有時還要靠雞爭口氣才行,甚至於因為斗雞而引發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
唐高宗時期,親王、大員們狂愛斗雞運動。一次沛王與英王在群雞會戰中斗爭激烈,詩人王勃專門為沛王寫了一篇檄文,聲討英王的斗雞,文中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尻高而首下。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為鸛為鵝,與同類者爭勝。爰資梟勇,率遏鴟張。縱眾寡各分,誓無毛之不拔;即強弱互異,信有喙之獨長。昂首而來,決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事實上,以文采而論,當時的王勃名列初唐四傑,風頭自然一時無兩,這篇檄文堪稱驚天地、泣鬼神,直接就把英王氣了一個趔趄。於是昔日的皇家兄弟幾乎為此反目成仇,最後不得不靠高宗居中調停才罷休了事,而檄文作者王勃則被高宗一氣之下罷官去職,貶成了閑人。
有人因雞罷官,就一定有人因雞晉爵。一次唐玄宗出宮閑逛,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名叫賈昌的小孩兒正在玩木製的機關雞,一人一雞天衣無縫,簡直人就是雞、雞就是人。見此場景玄宗大為開懷,立刻把賈昌召到宮中,負責給他養雞。而賈昌也很爭氣,立刻在宮里大顯身手,把皇帝的斗雞統統飼養成了雞中的李逵和施瓦辛格。
由於玄宗愛好鬥雞運動,因此經常會在長安舉行規模盛大的斗雞比賽,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眾斗雞,以示天下太平。《東城老父傳》中曾有記載說:每當到了斗雞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佳麗也紛紛出場。而「雞王」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綉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猶如戰場上的將軍,勇往直前,不叨得對手雞血長流決不罷休。戰斗結束之後,賈昌命令手下群雞按勝負關系列隊,接受玄宗的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御雞坊中。與皇帝的大規模斗雞僅為娛樂相比,在民間,斗雞活動則具有賭博的性質,很多人縱雞火並都是為了發家致富。由於涉及到了金錢,因此由雞而起的爭斗也越來越多。比如詩人之王李白李先生,就曾經因為一次斗雞活動搞得情緒激動、最後像注射了雞血一般,拔刀把對手捅死在當場。
除了李白為雞殺人、遠走天涯成了逃犯之外,唐朝的其他詩人們也對斗雞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為此寫下詩篇以示紀念,例如張仲素的《春遊曲》:「當年重竟氣,先佔斗雞場。」張籍的《少年行》:「日日斗雞都市裡,贏得寶刀重刻字。」於鵠的《公子行》:「馬上抱雞三市斗,袖中攜劍五陵游。」在這些人筆下,斗雞活動不光是一種娛樂,甚至與勇氣、俠氣相關聯,實在是讓人覺得彪狂至極。
評價和展望:中國斗雞,原名魯西斗雞,是我國四大斗雞品種之一。2001年10月被國家農業部畜牧總局命名為「中國斗雞」並加以保種,是我國唯一的斗雞保護品種。但是總的飼養數量不是很多,在魯西南地區存養量不到6萬羽,純種雞就更少。
中國斗雞是我國珍貴的家禽品種資源,也是我國家禽的稀有基因之一。斗雞的培育、飼養管理以及訓練技術,歷代留傳至今,內容極其豐富,從發掘祖國科學遺產角度出發,應加以收集、整理和研究。斗雞因其胸肌、腿肌發達,根據國外經驗,可作為我國今後培育肉用型雞種的原始素材。 斗雞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斗雞游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斗雞的古老國家之一。《列子》有 「紀渚子為周宣王養斗雞」的記載。斗雞之風在春秋時期已較盛行。中國斗雞按其地理分布主要有河南斗雞、山東斗雞等,尤以產於開封、鄭州和洛陽等地的河南斗雞血統較純,也更著名。此外,還有安徽北部、新疆吐魯番和伊犁、雲南西雙版納和福建漳州所產的斗雞等。印度的娛樂斗雞也有悠久歷史。其他盛行斗雞的亞洲國 家還有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斗雞游戲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歐洲, 後傳至世界其他地方。
中原斗雞產區在黃河沖積平原,地貌類型為沙丘、沙地與統淤平地。氣候屬半乾旱半濕潤性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年降水量為600~800mm。種植業以小麥、玉米、花生和薯類為主,飼料資源豐富。吐魯番斗雞產於素有火州之稱的吐魯番盆地,處低海拔地區,海拔最低處為-154m,年降水量平均雖只有25mm,但因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源豐富,發展綠洲農業是該區的特點,物產豐富,主產小麥、高梁等。西雙版納斗雞原產地橄欖壩,海拔高度為523m,四周群山環抱,瀾滄江流經壩子中心,氣候炎熱,屬典型的熱帶氣候。盛產水稻、玉米、大豆及多種熱帶作物,動、植物天然飼料資源極其豐富。吐魯番斗雞和西雙版納斗雞所處的生態環境有一共同的特點,長期因交通不便,與外界處於比較隔絕的狀態,自然形成閉鎖的繁育群體。此外,斗雞品種的形成,與當地人民嗜好玩斗雞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選擇
斗雞必須毛短而稀,減少雞毛被對方咬住的機會。頭小而直眼睛要深,皮厚腳大而且直挺,雞距發達。舉止穩重,不亂動。
這樣的斗雞勝面大。 斗雞多從天性好鬥的赤毛雞馴養得來。品種分類魯西斗雞主要有三大毛色:青(黑)、紅(紫)、白,另有:蘆花、柿黃等其它雜色。 青雞
全身羽毛純青碧綠,富有光澤似黑緞,背部羽毛里絨部分雪白,形成外黑里白,俗稱烏雲蓋雪。公雞尾部有3~4根黑白相間的長鐮羽,母雞全身黑色,頭部有雪花頂,公,母雞皆有一至二根白色邊翅。 紅雞
公雞背部頸部毛羽為紅色,腿羽胸羽和尾羽為黑色,也有花尾者次之,背部羽底絨毛為淺灰色。母雞羽毛黃中透白,俗稱豇豆白。黃色略重者也稱豇豆黃。初生雛(公,母)皆為白色,小中雛公雞為黑色,母雞為豇豆白。 白雞
全身羽毛潔白且亮,干凈利索。帶紅毛者稍次。 斗雞對特徵及鬥技等有嚴格要求。好的斗雞,外貌要求英姿雄武,體格健壯,對其血統和戰斗性能都有講究和嚴格標准,這與它類雞種完全不同。
性格--要求斗雞在任何情況下都主動找對方進攻,尤其後盤(即戰斗的最後階段)要親斗,要打卧雞,殘盤(雙方斗到精疲力盡時)要卧而不走,寧死不屈,還有一口氣就要戰斗到底,進攻中不允許有退性表現,不能有三心二意的進攻姿態,進攻要堅決主動。
骨骼--根據斗雞的特殊性格和戰斗需要,其骨骼一定要堅實,各部位的骨骼長短,粗細比例勻稱,過於細長或短粗都不利於戰斗。
體型--斗雞前胸要寬,羽毛要緊湊,身架要利落,所以,喂斗雞的行家有句口頭禪說:小頭大身架,細腿線爬爪。並以此來選擇雞的體型。螃蟹蓋身型及棗核身的體型不受歡迎。
體重--斗雞體重一般分三種等級,大號斗雞體重4kg左右,中號斗雞3.5kg左右,小號斗雞為3kg左右,公雞超大型斗雞有5kg左右者,由於體軀笨重,動作綬慢,不利於戰斗,所以超大型斗雞很少有人喂養。母斗雞體型比公斗雞小,大號母斗雞3.5kg以上,中號母斗雞3kg左右,小號母斗雞2.5~3kg。
毛色--斗雞愛好者,對斗雞的羽毛色澤非常講究。一般以青、紅、紫、皂為上色。青色即烏黑色的毛羽,正面帶有青綠色的亮閃,底絨為白沙尾。侗家人把青斗雞叫作烏雲蓋雪。紅色即項背為紅色毛,群邊毛為灰褐色,尾為黑或帶白沙尾,紅雞出殼後的絨毛為白色,故有愛好者常把紅斗雞稱之為白絨。紫色即項背的羽毛為深紅或黑紅,有青紫和白絨兩種。皂色即全身羽色勻為黑色,黑如皂布無亮光。以上四種毛色為上品。其它白色、麗腰、蘆花、柿黃毛為下色。斗雞行家常說:只喂青、紅、紫、皂,不喂麗、白、柿花毛,各種羽毛的要求色正、光澤好,有白沙尾,帶白邊翅。
頭部--相對來說,小臉皮緊薄細致為好,耳環要小,不能有重冉,腦門要寬厚,眼窩要深大,冠要小而正直,五官長得要協調。嘴形要求既粗直又長尖,大弓形嘴形不好,嘴要尖而利為佳。過細過長(俗稱竹簽嘴)者不可取。嘴尖要純凈,一般只有黃白兩色,成年斗雞嘴色不能帶有黑色。鼻翼要外扇,鼻孔要大而長。
眼色--對斗雞眼色很講究,一般分白、黃、紅三種,還有菊花、豆綠等,以純白色為上品。兩眼要有神,目光要銳利,同時眼窩深,眼珠要小。
冠形--一般分平頂與花冠兩大類。平頂又稱頂頭,頂頭中又有窄面、寬面、鵝頂、柿餅冠之分;花冠又有翹花冠、小花冠、大花冠、壽星冠、開山斧之分。根據戰斗要求,以小而細者為好。
腿爪--腿分大腿與明腿。大腿與明腿的彎曲度要大,俗稱大腿彎彎度大,彈跳力強。大腿要粗,明腿要細,肉要長在大腿上,明腿要皮包骨頭,不要有一點肉。有一種七瓣腿亦為優等長相(七瓣腿者即腿面有三路瓦面,視其一段形似七星瓣,成七片花瓣,故名),兩腿間的間距要大,即襠口要寬,爪片要大,爪要細,要干,要長,趾間的角度要大,即所謂的十字大爬爪,間距小的糞叉爪的爪子彎曲度大的盤爪不可取。後小爪要向後展,以便於站落穩當。 斗雞體型高大魁梧,體質健壯,體軀長,形似駝鳥身。喙如鷹嘴,頸長,胸部發達,羽毛淺薄,頸粗壯且長。
越南斗雞:無雞冠耳垂,頭顱較其它斗雞品種圓滑,雞喙粗短,呈圓錐形(二短嘴),無喙鉤;頸部粗短,體型亦略呈圓形,壯碩如牛,耐力無窮,爆發力驚人,智力超高,壽命長久,叫聲剛猛。雞腿之特色乃是小腿和腳爪呈白色四棱(léng)柱型,堅硬如鐵,鱗片細密,雞距扁圓,近乎不長。與別國斗雞交配後能明顯提高速度與耐力。以越南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得以學習歐美先進動物育種技術。
中原斗雞:呈半棱形,頭小,頭皮薄而緊。臉坡長,毛細。冠呈瘤狀。肉垂已不明顯。喙短粗呈弧形。眼大,眼窩深,虹彩為水白眼和豆綠眼。耳葉短小。斗雞羽色種類繁多,黑羽斗雞羽色富光澤似黑緞,腹部絨羽為白色,公雞尾部有兩根白鐮羽,母雞應有雪花頂;紅羽公雞,呈棗紅色,鐮羽有全黑者或帶白斑,母雞帶有豇豆的紅白色。此外,還有紫羽、白羽和花羽等。脛呈肉色,無脛羽。四趾,腳趾間距離寬。
吐魯番斗雞:冠為矮小的復冠,冠、肉垂、耳葉均呈紅色。喙呈褐色,喙下長出一塊紅色的皮膚皺褶。虹彩呈紅褐色。毛色分黑色、麻色和淺栗褐色三種。公雞鐮羽呈黑色帶青銅光澤。脛呈肉色,亦有青色。有的頸羽、皮膚呈肉色。西雙版納斗雞頭小呈半梭形。豆冠,冠、耳葉呈紅色。喙短粗呈弧形;黃或褐色。虹彩呈橘紅色。毛色種類較多,以純黑、純白和絳紅三種為主色,脛呈黃色或石板色,無脛羽。四趾。皮膚白色。
國粹菲律賓人酷愛斗雞,而且傾國成癖,也是一種民族文化。不完善這早已是名聲在外的了。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這個國家已興斗雞,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因此,把斗雞算入菲律賓的「國粹」之列並不為過。人們在做斗雞前的准備工作。
在菲律賓男人的眼裡,兩只斗紅了眼的公雞還象徵著勇敢,象徵著活力,象徵著武俠精神。因此,菲律賓人把勇敢者比作雞。
3. 介紹古代斗雞的文化
斗雞走馬勝讀書
稿件來源:韋明鏵
「諸凡競技能、較短長之事,古今多稱曰『戲』。」這是錢鍾書先生的意見。因此,「斗雞」亦可以稱作「雞戲」。《管錐編》第一冊第一九五頁說:「《史記》『博戲馳逐,斗雞走狗,作色相矜,必爭勝』,雞『斗』焉而人以為『戲』耳。」即是此意。
斗雞之戲,來源甚久。《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雲:「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金距。」時在公元前517年。季平子、郈昭伯是春秋末期魯國的貴族,他們在斗雞時,又是「介雞」,又是「金距」,都把雞武裝到了牙齒。《戰國策·齊策》雲:「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這是齊宣王向縱橫家蘇秦炫耀齊國繁盛的話。齊人雖未必都斗雞,但至少齊國有斗雞之戲。說到斗雞,和「孔子聞韶」也有些關系。今臨淄韶院村有一處規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築,門內北牆正中,鑲嵌著一方石碑,隸書大字題曰「孔子聞韶處」,系清朝宣統三年(1991)所立。石碑左右分嵌兩方石刻,比碑略小。左邊一塊為「舞樂圖」——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執管橫吹,另一人端坐正視,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藝術境界中,當是孔子在欣賞音樂;下刻兩個美女,長袖飄帶,翩翩起舞。右邊的石刻為「韶樂及子在齊聞韶」簡介。據《臨淄縣志》記載:韶院原名棗院村,因村人掘地得一古碑,上書「孔子聞韶處」,後又於附近地下得石磐數枚,遂易村名。因舊碑石年深日久,字跡已磨滅不清。父老恐古跡湮沒,盛事無傳,於宣統年間闔庄又重立了現存的「孔於聞韶處」石碑。孔子來齊聞韶的記載見於《史記·孔子世家》。公元前517年,孔於三十五歲時,魯國上卿季平子與郈昭伯因為斗雞發生了爭執,得罪了魯昭公,昭公率師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便約同魯國的另外兩個大家族盂氏和叔孫氏,三家共同攻擊魯昭公。結果,魯昭公師敗,逃奔齊國,被安置在乾侯。因魯國發生內亂,孔子投奔齊國,在高昭子家做了家臣,想通過高昭子關系去見齊景公。這期間,孔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並稱贊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韶樂是距今四千多年前舜時的音樂,春秋時期仍能演奏的國家已經很少,如今韶樂內容早已失傳,但孔子聞韶處依然存在。而如果沒有「斗雞」一事,也就不會有「孔子聞韶」一典了。
在《莊子·達生》里,記載了一個馴雞能手紀渻子為周宣王馴練斗雞的故事: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以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紀渻子認為,比賽用的雞必須完全去掉虛驕和意氣,見到其他雞的影子應視而不見,對於敵方不怒目而視和盛氣凌人,看起來像木雞一樣靜寂淡漠,這樣才算是德性完美。如此毫無好勝之心的雞,才能夠無所不勝。此中不但有馴練斗雞的豐富實踐經驗,而且包含著深刻的哲理。
紀渻子是為周宣王馴練斗雞的,這表明周宣王是一個酷愛斗雞得國王。周宣王名姬靜,為周厲王之子,厲王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國人暴動時,他聞聲逃入召公府宅避藏。國人發現,趕來包圍了府宅,要召公把他交出來。召公竭力勸說國人饒恕太子,國人不允,擁入宅中搜捕。召公趕入內室,命他自己的兒子與太子對換服裝,忍痛將兒子推出來交給了國人。國人不辨真假,當即將假太子打死後離去。於是,姬靜就冒充召公的兒子隱藏了下來。厲王病死後,周公、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靜繼位。姬靜經歷過患難,以父王的下場為戒,在繼位初期能虛心謹慎,勤理國政。在政治上,他不獨斷專行,有事同臣下商議。當時鑄的一件銅器「毛公鼎」上記載著他的話,說凡他發出的政令,必須有毛公的簽字才有效。他又整頓吏治,申令各級官吏不得貪財、酗酒、欺壓百姓。在經濟上,他取消了厲王時期的專利政策,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他一上台就宣布廢除奴隸制的籍田制,允許將公田分給奴隸耕種而收取實物。在軍事上,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來四周少數民族不斷內犯的軍事威脅,也為了轉移國內視線,他重振軍旅,命令大臣統兵征伐四周的敵人。他還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諸侯,以拱衛王室。他將弟弟友封於鄭,就是日後的鄭國;將舅舅申伯封於謝,稱為申侯。這些措施暫時緩和了內外矛盾,周王朝的統治呈現出一時鞏固的現象,被史家稱為「宣王中興」。其實,在中興的表面現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種社會矛盾仍在發展。有的諸侯這時已不肯出力拱衛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亂。姬靜傾全國兵力進行抵抗,王師卻懼怕敵人面畏縮不前。最後不得不藉助一些諸侯的力量,才勉強取勝。到了姬靜在位的後期,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公元前789年,王師伐姜戎,戰於千畝(今山西省介休縣南),王師喪失殆盡,姬靜幾乎被俘。姬靜到了晚年,漸漸固執已見,不納忠諫。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硬逼魯國廢長立幼。魯人不服,他就興兵討伐,使魯國幾世陷於混亂,並且破壞了周朝傳位於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諸侯間的不睦,諸侯們對姬靜更加不滿。在君臣之間,他也變得專斷無理。有一次,大夫杜伯為了一件小事觸怒了姬靜,姬靜就下令殺死了他。後來流傳開一種說法,說姬靜打獵時,忽然看見杜伯身穿紅衣,頭戴紅冠,手持紅弓,搭上紅箭,射殺了姬靜。這自然不足信。估計姬靜可能是死於中風,或由於征戰失利,憂郁而死。但無論怎麼說,周宣王在斗雞史上,還是一個重要的人物。紀渻子對周宣王談論的「斗雞哲學」,很可能是影射當時的政治、軍事斗爭的。
漢代人把斗雞視為重要的消閑方式。《漢書·食貨志》說,漢代「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雞走狗馬,弋獵情戲」,可見斗雞在漢代是一種常見的游戲。現在從考古出土的漢代石刻、畫像磚上,能夠見到各種斗雞圖,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漢代的斗雞風俗,還可以由下列材料見之。葛洪《西京雜記》卷二載,劉邦的父親愛好鬥雞,劉邦為使父親快樂,特地在長安按家鄉原樣重建新豐,並把那些斗雞的老友也都遷到了長安來:
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凄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另外,《西京雜記》卷四又載:「成帝時,交趾越雋獻長鳴雞,……長距善斗。」應是漢家天子有斗雞之好,才有異域人貢獻善斗之雞。
南北朝時,局勢盡管動盪,斗雞並未稍停。梁朝蕭綱《斗雞》詩中把斗雞當作春遊的最佳節目:「歡樂良無已,東郊春可游。」陳朝褚玠《斗雞東郊道》詩中描寫當時斗雞的情景是:「錦毛侵距散,芥羽雜塵生!」後周王褒《看斗雞》一詩興奮地形容了斗雞的激烈場面:「躞蹀始橫行,意氣欲相傾。妒敵金芒起,猜群芥粉生。入場疑挑戰,逐退似追兵。誰知函谷下,人去獨開城。」
唐代是斗雞之風特別盛行的時代。其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酷愛此戲。唐人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說,玄宗設宴時,「府縣教坊大陳山車旱船、尋幢走索、丸劍角抵、戲馬斗雞。」斗雞之人常常得寵,同書卷上提到,「王鉷之子准為衛尉少卿,出入以斗雞侍帝左右」。關於這方面的情況,唐人陳鴻祖在《東城老父傳》中說得最生動詳細: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於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
《東城老父傳》中的賈昌,在少年時代就是因為善於馴養斗雞,得到了玄宗的寵信,身價驟增,人呼「神雞童」。時人歌詠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綉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東城老父傳》雖是傳奇小說,發映的卻是開元、天寶年間的社會真實。杜甫《斗雞》詩雲:「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簾下宮人出,樓前御柳長。」李白《古風》詩雲:「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於虹霓,行人皆怵惕。」都反映了唐代統治者對斗雞之戲的沉湎。
玄宗之外,文宗、僖宗也愛好鬥雞。趙璘《因語錄》卷一記道:「文宗……賞觀斗雞,優人稱嘆:『大好雞!』上曰:『雞既好,便賜汝。』」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記道:「僖宗皇帝好蹴踘,斗雞為樂。」 唐文宗李昂,初名李函,是唐穆宗的二子,被宦官立為帝後改名為李昂。他在位間,去奢從儉,勤於政務,期成名君。但既受制於宦官,又受制於朋黨,又再受制於籓鎮,鬱郁而終。公元873年,唐懿宗病死,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立唐懿宗少子普王李儇為皇帝,這就是唐僖宗。唐僖宗即位時才十二歲,政事都由宦官和朝官處理,南北司的矛盾和斗爭自然更加激烈。唐僖宗當普王時,和小馬坊使宦官田令孜最好。唐僖宗即位後,擢升田令孜為神策軍中尉。田令孜恃寵橫暴,把持大權,而唐僖宗專事游戲,把政事全交給田令孜,還稱他為「阿父」。文宗、僖宗兩個皇帝都愛好鬥雞,顯然在政治上都沒有大作為。
因為唐代斗雞的影響巨大,人們甚至以此來比喻那些凶惡的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索斗雞》條說:「李林甫為性狠戾,不得士心,每有所行之事,多不協群議,而面無和氣。國人謂林甫精神剛戾,常如『索斗雞』。」
宋人斗雞之風不減前人,但是風氣漸從王公貴族普及至民間。梅堯臣《晚泊觀斗雞》詩雲:「舟子抱雞來,雄雄峙高岸。」是說一般的船夫都愛好鬥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說,民間社火演出的百戲,有「跳索、相撲、鼓板、小唱、斗雞」,更表明了斗雞的民眾性。
宋人還用竹雞來相鬥取樂。永亨的《搜采異聞錄》卷一、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十三《蟲鳥之智》條,都曾記載說:「竹雞之性,遇其儔必斗。捕之者掃落葉為城,置媒其中,而隱身於後操網焉。激媒使之鳴,聞者隨聲必至,閉目飛入城,直欲前斗,而網已起,無得脫者。蓋目既閉,則不復見人。」
關於古代斗雞的具體情況,一般的史籍記載往往比較粗略,唯有南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九《斗雞》條中寫得具體詳實:
芥肩金距之技,見於傳而未之睹也。余還自西廣,道番禺,乃得見之。番禺人酷好鬥雞,諸番人尤甚。雞之產番禺者,特鷙勁善斗。其人飼養亦甚有法,鬥打之際,各有術數,注以黃金,觀如堵牆也。
凡雞,毛欲疏而短,頭欲豎而小,足欲直而大,身欲疏而長,目欲深而皮厚。徐步眈視,毅不妄動,望之如木雞。如此者,每斗必勝。
人之養雞也,結草為墩,使立其上,則足常定而不傾。置米高於其頭,使聳膺高啄,則頭常豎而嘴利。割截冠緌,使敵雞無所施其嘴。剪刷尾羽,使臨斗易以盤旋。常以翎毛攪入雞喉,以去其涎,而掬米飼之,或以水噀兩腋。調飼一一有法。
至其斗也,必令死斗,勝負一分,死生即異。蓋斗負則喪氣,終身不復能斗,即為鼎實矣。然常勝之雞,亦必早衰,以其每斗屢濱死也。斗雞之法,約為三閑:始斗少頃,此雞失利,其主抱雞少休,去涎飲水,以養其氣,是為一閑;再斗而彼雞失利,彼主亦抱雞少休如前,養氣而復斗,又為一閑;最後一閑,兩主皆不得與,二雞之勝負生死決矣。雞始斗,奮擊用距,少倦則盤旋相啄。一啄得所,嘴牢不舍,副之以距。能多如是者必勝,其主喜見於色。
番人之斗雞又乃甚焉,所謂「芥肩」、「金距」,真用之。其「芥肩」也,末芥子糝於雞之肩腋,兩雞半斗而倦,盤旋伺便,互刺頭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敵雞之目,故用以取勝。其「金距」也,薄刃如爪,鑿柄於雞距,奮擊之始,一揮距,或至斷頭。蓋「金距」取勝於其始,「芥肩」取勝於其終。季孫於此能無怒耶?小人好勝,為此凶毒,使微物不得生,自三代已然。
這一段話,對於我們了解古代的馴雞、斗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所謂「芥肩」、「金距」,平時不易明白,至此恍然大悟。不過,「芥肩」又作「介肩」,關於「介」字,在古籍中有二解:一作「介」,介甲之意,即給雞穿上介甲以保護自己;一作「芥」,芥末之意,即在雞翅內摻以辛辣的芥末,以刺痛對方的眼睛。從不同的文獻來看,二解似乎均能成立,介甲和芥末都可能是古代斗雞時採用的戰術。
元、明、清三代,斗雞之風一直相傳 。元人楊維楨《斗雞行》雲:「兩雄勇銳誇匹敵,老距當場利如戟。」雞距上似乎仍然帶有利器。明人張岱《陶庵夢憶》有《斗雞社》條雲:「天啟壬戌(1622)間好鬥雞,設斗雞社於龍山下。」這個「斗雞社」不知是不是斗雞史上惟一的組織,其全文如下:
天啟壬戌(1622)間好鬥雞,設斗雞社於龍山下。仿王勃《斗雞檄》,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攜古董、書畫、文錦、川扇等物與余博,余雞屢勝之。仲叔忿懣,金其距,介其羽,凡足以助其腷膊敪咮者,無遺策。又不勝。人有言徐州武陽侯樊噲子孫,斗雞雄天下,長頸烏喙,能於高桌上啄粟。仲叔心動,密遣使訪之,又不得,益忿懣。一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鬥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從這段文字,可以了解明人對於斗雞是如何看重!
清人也好鬥雞。清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斗雞》雲:「佳者名『九觔黃』,尤耐斗。」又,陳淏子《花鏡·雞》雲:「另有一種斗雞,似家雞而高大,勇悍異常,諸雞見之而逃。其相,以冠平爪利者為第一。每斗,雖至死不休,好事者畜之,於深秋開場賭博。先將兩雞形狀,審得大小相當,方放入圍場,聽其角斗,每以負而叫走者為敗。」不知此種雞是否即「九觔黃」。
中國各地都有斗雞,民間並產生了中原斗雞、漳州斗雞、吐魯番斗雞、西雙版納斗雞等「中國四大斗雞」之說。中原的斗雞,以「開封斗雞」尤為出名。從北宋至近代,開封的斗雞活動一直盛行於民間。斗雞愛好者,在開封俗稱「玩斗雞」。玩斗雞的人,多愛練武,又愛喝酒,義氣深重,紀律嚴明。他們有一種不成文的傳統,即「論道不論親」。如果有人真正愛雞,通過朋友介紹可以無償贈送,但必須遵守幫規,即斗雞只能自養而不能轉讓,更不能與其它雞交配繁殖。如果中途因故不能繼續喂養,須將原雞送回或自己殺吃,而雞頭、雞爪則必須送還原主,以示信義。如果不是愛好者,只是為別人尋求,那麼即使是至親好友,也是空費口舌。所以玩斗雞者對行外人是寧舍千金,不舍一蛋,更不要說雞了。開封人愛雞的程度,誇張的說法是「視雞如子」。雞的冷暖和營養,時刻牽掛著主人的心。雞的飼料要淘了一遍又一遍,雞的卧處要用篩細的煤渣鋪成,冬季常做布罩為雞保暖,甚至將雞揣在自己懷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雞的健壯體格,使其具有勇往直前的戰鬥力。開封斗雞的特點是雞種純,選種十分嚴格。斗雞的父是誰,母是誰,它的前五輩人們都會精心記住。選種時,絕對不允許近親交配。人們喂養斗雞的目的是為了「斗」,所以除了選種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外,在喂養和訓練上也有獨特的管理方法。開封斗雞行家的經驗認為,如果有好品種的斗雞,不注意喂養和訓練,它將永遠斗不出好的水平。訓練斗雞是很有趣的。每日黎明,開始「攆雞」,雞子在前人在後,速度由慢到快,時間由短到長,然後使之休息,飲水。上午十點左右,再放雞「散步」,讓其自由活動。十二點左右「餵食」,飽食後入罩休息。到下午三四點鍾再進行第二次「散步」,一小時後再進行「訓雞」,讓雞作跳罩、蹲腿等各種姿勢。晚上天黑前,加餐「補食」。這樣的訓練可使斗雞筋骨強壯,兩腿有力,動作敏快,以利於打鬥。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是斗雞比賽的日子。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也是斗雞的好時候。除正月初二外,二、三、四月的比賽時間都不固定,一般都選在月初第一個星期天。日子選定後,就要選擇斗雞坑了。所謂「斗雞坑」,是因斗雞的場地低於四周地面而得名。開封的「斗雞坑」,從清末到民國一直在北部里城東門以外的廣場上。現在,多在龍亭公園、鐵塔公園和相國寺內。每次斗雞比賽時,斗雞坑觀者甚眾,熱鬧異常。斗雞坑的主持人叫「雞頭家」或「雞頭」。雞頭是斗雞勝負的裁判員與組織者。雙方斗雞,先由雞頭說合,然後互相看雞,叫做「搬眼」。原則是:個頭、體重、雞齡基本相同的才能相鬥。雞頭發令:「拉雞!」雙方抱雞入場。雞頭再令:「預備!」雙方各抱雞蹲於圈內,兩雞雞頭相照。雞頭喊:「撒雞!」雙方同時放手,退出場外。斗雞時,每一刻鍾為一盤。斗過一兩盤之後,經雙方或一方要求,雙方可以把雞抱起,用毛巾浸濕,把雞頭和雞喙內的淤血洗凈,在冷敷其胸腹與兩翅之下,以利於恢復疲勞、繼續戰斗。斗雞坑有一條規矩,就是不論斗雞如何精彩,都不準拍手叫好,以免生事。在南方,「漳州斗雞」聲名遠播,歷史悠久。「漳州斗雞」是以角逐為主要目的的玩賞型雞種,具有精幹結實、敢打善斗等特點。據《中國家禽品種志》載,漳州斗雞與中原斗雞、吐魯番斗雞、西雙版納斗雞並稱為「中國四大斗雞」,農業部已經將其列入國家級家禽資源保護品種。漳州斗雞主要分布於漳州薌城區,目前全區存欄數在兩萬羽以上。據《薌城區志》記載,明清時期漳州已盛行斗雞。歷史上的漳州斗雞,在對外交流比賽中多次豎過「無敵牌」,享譽台灣、香港及東南亞一帶。近年來,有關方面舉辦漳州斗雞的「雞王爭霸賽」,比賽期間,觀眾雲集,轟動省內外乃至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一帶。其間,還成立了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河南開封斗雞協會專門發來賀電。次日,漳州斗雞網站正式開通,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斗雞資訊網。漳州斗雞以「烏雞紅冠」為上品,與其他斗雞相區別,其頭部有小耳封,從喉部到嘴部有一條垂肉。今印尼、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一帶華人仍盛行斗雞,據傳是漳州人遠走南洋謀生時傳播出去的。民國期間,漳州盛行斗雞,成為群眾的一種喜好,很多斗雞愛好者對斗雞繁育、飼養、訓練已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經驗,並形成一些斗雞競技比賽規則。現有的漳州斗雞是清末、民國以來,由本地斗雞和番斗雞雜交混種衍化,前後歷史將近百年。漳州斗雞產業界認為,舉行斗雞競技比賽,可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帶動旅遊觀光業發展;利用「漳州斗雞」原種群與隱性白羽肉雞、本地土雞進行雜交,可以改良本地肉雞品種;同時,還可以開發獨具特色的斗雞食品,豐富中華烹飪文化。漳州斗雞有嚴格的規則,現將《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斗雞比賽規則》(2003年2月常務理事簽字通過)移錄如下,以見中國斗雞規則之一斑:
一、總則
1、一切斗雞比賽活動必須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准,否則視為非法斗雞活動。
2、 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準的斗雞比賽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法律法規。
3、 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準的斗雞比賽活動應文明、健康、向上,以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以促進漳州的兩個文明建設為基本准則。
二、斗雞比賽活動的組織領導機構
1、 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準的斗雞比賽活動的最高領導機構是漳州斗雞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會。
2、 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準的斗雞比賽活動由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指派若干常務理事具體組織實施。
三、斗雞比賽活動的裁判機構
1、 斗雞比賽活動的裁判員由漳州斗雞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會推薦。
2、 參加本場斗雞比賽的教練不得擔任本場斗雞比賽的裁判。
3、 每場次比賽設主裁判1名、副裁判1名。裁判員須帶上由漳州斗雞同業公會統一製作的白色帽子。
4、由於某種原因,裁判員難以判定勝敗時,可提交常務理事會集體討論決定。
四、斗雞比賽活動一般規則
1、 參加斗雞比賽由教練提出書面申請,經漳州斗雞同業公會批准,持審批表入場。
2、 經批准參加斗雞比賽者必須按規定時間提前15分鍾入場,辦理參賽的相關手續。
3、 參賽斗雞的品種、雞齡、體重由參賽者雙方提前協商一致後方可進行比賽。
4、比賽30分鍾後,參賽雙方有要求一次暫停的權力,每次暫停為1分鍾。可給雞噴水、喂水(由裁判發給等量的水),但不得給雞餵食、喂葯。
5、 參加比賽的斗雞應噴塗紅色或黑色標識,教練分別帶上由漳州斗雞同業公會統一製作的紅帽或黑帽。
五、斗雞比賽勝敗判定規則
1、 殘盤時,一方教練認輸,另一方教練為勝。
2、一方雞被打出聲,敗走三次者為輸。
3、一方雞被明打或其它原因死在雞場內,死雞為輸。
4、一方雞卧地,另一方雞站立,壹分鍾卧雞不起,站雞為勝。
5、比斗中,一方雞因起熱、找涼連續出圈三次,回頭不打腿、不遞嘴、不起斗者為輸。
6、 殘盤時,二雞停斗,三分鍾照斗一次,連照三次,仍不起斗為和(打鬥一次,前三分鍾停斗一次不算,不累計三次)。
7、 殘盤時,一方雞卧地,另一方雞連續出圈三次為和,卧雞必須拾雞照雞;一方雞站立,另一方雞連續出圈三次,出圈雞為輸。
8、 只准擢毛、擦血,不準吸血,違者為輸。
9、 打鬥前,可以包紮傷雞、喂葯、餵食。
10、中間起斗雙線距離為50公分,二道起斗圈線直徑為3米,敗走雞連續出二道起斗圈三次不回頭、不打腿、不遞嘴為輸(敗走雞出圈後出聲一次為輸)。
11、 雙主雞在殘盤時,一方雞主不能向另一方雞主提出和雞、認折、自然輸、自然和,不通過裁判同意,違反斗雞規則,誰先抱雞誰為輸。
12、 放雞比斗前,雙方雞主不準給裁判提出不合理條件,放雞比斗時,一方雞主不準以任何理由抱雞停斗,違反者無論任何理由都為輸。
六、附則
1、 本規則由半數以上常務理事簽字後生效。
2、 本規則解釋權屬漳州斗雞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會。
3、 本規則由半數以上常務理事提出修改方案時,可以修改。
國外也有種種雞戲。巴西的斗雞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賭博,與中國相似。巴西的斗雞,在兩雞相鬥之前先戴上特製的銀嘴套和鋁爪套,近似於中國古代的「金距」。有的在金屬爪套上敷上催眠葯,以使對手喪失鬥志,則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芥肩」。雞戲除了比斗,又有比飛,比啼。美國在1978年舉行過國際飛雞比賽,日本的公雞「金·福留克」飛了九十米,獲得冠軍,英國的母雞「雷克夫人」飛了三十六米,也獲得冠軍。法國和德國每年都舉行雄雞啼叫比賽,看哪一隻雄雞在規定的時間內啼叫的次數最多。據說在德國的一次比賽中,一隻雄雞在一小時內連續啼叫了九十二次,從而榮獲了冠軍,獲亞軍和季軍的的兩只雄雞的啼叫次數分別是八十二次和六十九次。
至今在一些方仍保留著「斗雞台」遺址或名稱。後蜀時花蕊夫人《宮詞》有雲:「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斗雞場。」王錦雲《揚州憶》雲:「法雨茲雲馴象院,落花飛絮斗雞場。」可見古時各處都有專用於斗雞的場所。今曲阜城西北有斗雞台,相傳為魯昭公斗雞處.
4. 斗雞的歷史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5. 古人為何喜歡斗雞斗雞盛行於哪個時代
古人之所以喜歡斗雞是因為斗雞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而且古人在訓練雞和斗雞的過程中,能獲得快樂和成就感。而斗雞這項活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到了唐朝時期更是成為了一項風靡全國的競技性民間活動。
綜上所述,斗雞這項民間活動是人們為了娛樂而發明的一項動物競技游戲,從誕生開始便是上層社會的人在玩,而普通百姓們很少參與;直到唐朝時期,斗雞才“打破界限”成為了全國人民都參與的娛樂活動。
6. 唐代為什麼盛行斗雞
斗雞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起於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時已相當流行。兩漢以後,有關斗雞的史事記載和詩賦歌詠,不絕於書。至唐朝以來,斗雞尤為興盛,「斗雞皇帝」唐玄宗還專門成立了皇家雞坊,斗雞成為一種時尚,人們為此痴迷。
以雞相鬥,作為一種娛樂活動,起源甚早。三國曹植《名都篇》:「游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經坐戲客,斗雞觀閑房。群雄正畝赫,雙翅自飛揚。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擺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長鳴人青雲,扇冀獨翱翔。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南朝陳時褚蚧在《斗雞東郊道》詩不僅對斗雞場面進行了形象描述,還明確指出斗雞的時間以春天為主。唐代時,斗雞之風甚囂塵上,上至皇帝親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樂此不疲,出現了一大批以斗雞為題材的詩文。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對斗雞的場面進行生動的描寫:「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孟郊也寫過有關斗雞的詩雲:「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在文人眼裡,斗雞不僅是一種娛樂,還與勇氣、俠氣大有關聯。
唐朝皇帝中嗜好鬥雞者大有人在,如唐玄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及僖宗等。《資治通鑒》就記載僖宗耽於玩樂,「上好騎射、劍槊、法算,至於音律、蒱博,無不精妙。好蹴鞠、斗雞,與諸王賭鵝。鵝一頭至五十緡。」據韋承慶《寒食應制》雲:「鳳城春色晚,龍禁早暉通。舊火收槐爐,余寒入桂宮。鶯啼正隱葉,雞斗始開籠。」韋承慶系武後時人,這說明武後在宮中已飼養了斗雞。
7. 請問一下,斗雞歷史有多久了
斗雞是我國古老的雞種,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和《漢書》上多處記載有關「斗雞走狗」之事。公元前770年,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季平子與鄰昭伯以斗雞而得罪於魯昭公,竟互相打起架來。據山東《成武縣志》記載:「斗雞台在文亭山後。周渲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以宋背北杏之會,曾摟諸侯伐宋,單伯會之,取成於宋北境時,斗雞其上。」可見當時奴隸主玩斗雞已頗盛行。魏曹時代,魏明帝於太和(公元297~235年)年問,在郵都(今河北省魏縣)築起了斗雞台,趙王石虎玩斗雞於此,曾有「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揪間」的詩句。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記有:「玄宗(公元712~756年)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家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放雞坊。」可見當時玩斗雞到了何等程度。明高啟(公元1336~1374年)著有《書博雞者事》。今陝西寶雞還有以「斗雞台」為地名的史跡。由此可見,中國斗雞的形成已有悠久的歷史。
斗雞 《全唐詩》提到「斗雞」一詞有50餘處,其中把「斗雞」與「走狗」或「走馬」連用或對應的就有近10處,這項運動賭博性質明顯,後代總是和不務正業聯系在一起。《神雞童謠》寫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神雞童」賈昌因善於馴雞、斗雞,深得玄宗寵幸,享盡榮華富貴。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此詩蕭士贇雲是偽作)》寫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杜甫的《斗雞》寫道:「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唐朝好幾個皇帝都喜歡斗雞,僖宗除了斗雞還斗鵝。
斗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斗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斗雞走狗。」寒食斗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斗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 ,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斗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宮詞》:「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對於斗雞之娛,古來不同階層持不同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者有不同看法。反映醉生逐樂,歪曲人生趨向,且誤導少年的如《神雞童謠》:「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反映斗雞之驕橫情狀的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此詩蕭士贇雲是偽作)》寫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抨擊封建高層樂舉斗雞活動的如杜甫《斗雞》詩:「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主張生境和諧,反對人為掇攏動物廝搏的如陳志歲《斗雞》詩:「五畝田平踏跡新,噍群圍處起禽塵。常說和生猶未得,挑唆血斗是何人?」
8. 請問斗雞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麼時候
春秋時期。
斗雞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時,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斗到最後一口氣。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斗雞游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斗雞的古老國家之一。斗雞盛於唐,李白《古風》詩雲:「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於虹霓,行人皆怵惕。」中原斗雞是「中國四大斗雞」之一,而中原一帶的斗雞,追根溯源,大多出自開封。從北宋至今,開封斗雞活動一直盛行於民間。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斗雞為樂。「日沉月上且斗雞,醉來莫問天高低」、「錦帶休驚雁,羅衣尚斗雞」等古詩句無不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斗雞的熱鬧場面。悠久的歷史積淀,使開封人保持著悠閑的古都情調。
9. 我國斗雞習俗有著怎樣的典故
我國斗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斗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斗雞台。」曹植觀斗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斗雞篇》。
到了唐代,寒食節斗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
10. 中國斗雞的中國斗雞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里,斗雞曾被當成「四舊」而取締,各地斗雞游藝又見興盛。1989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還轉播了在山東兗州舉辦的首屆斗雞比賽,電視連續劇《孔子》中的斗雞場面,即出自兗州樂鳳斗雞的表演。荷澤斗雞、吐魯番斗雞、漳州斗雞、西雙版納斗雞,並稱為中國四大斗雞。斗雞在國外也很有市場,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斗雞是十分受歡迎的活動。從柬埔寨的鄉村到印尼的巴厘島,每逢周末都有成群男子聚集在一起,對拼個你死我活的斗雞下賭注。菲律賓人的說法是「沒看過斗雞,就不算到過菲律賓!」。斗雞從中國明代傳入泰國,迄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當地人把斗雞視為「國技」。參賽的公雞約50萬只。如遇精彩的比賽,國家電視台還不時實況轉播斗雞精英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