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融入文化農業

怎麼融入文化農業

發布時間:2022-09-26 14:22:51

①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方式有:
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藉助文化創意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 這就是——文化創意農業。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1、農產品農場 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農藝工坊 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 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遊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庄 主題農庄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遊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於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 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可以將文化創意農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3、休閑農牧場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並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4、酒庄 酒庄,一般為紅酒庄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並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5、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並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於其中並入文化創意農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游覽作用與價值。

② 鄉村振興該如何發展農業與文化旅遊能否融合

鄉村振興該如何發展?農業與文化旅遊能否融合?

4要在諸多單一化的農村旅遊商品中取得成功,就必須在抽象藝術的農村事情實體線上充分體現特點雅居樂文化藝術,更新改造提高相對應的鄉村景觀、農村氣氛和鄉村環境,產生本地特有的農村意境。充分發揮雅居樂文化之美,就不可以墨守成規,必須消化吸收優質的文化多樣性對傳統文化開展生產加工和更新改造,融合市場的需求產生文化藝術旅遊商品,反映農村旅遊中極具原生性魅力。要多方面融合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擴展鄉村文化旅遊室內空間,運用農村的生態優勢及文化優點,開發設計攝影旅遊、影視旅遊、采風活動度假旅遊、度假旅遊等文旅產業形狀,推動農村文化交往。應基本建設一批特點突顯、貼心服務健全的文化村莊,吸引住藝術工作者深層次鄉村,寫作頗具鄉土味、謳歌汽車鄉村時代變遷的傑出文藝創作,為遊客和本地市民給予健康有益、贊不絕口的文化服務。

③ 農業跨界理論如何利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去

利用到農業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跨界理論:農業不再是純農業,早就跨過了工、商、文、體的界限。
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願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於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農村文化產業的生長呈現出三個趨勢性特徵:
一是市場化運作。
二是產業化經營。
三是特色化發展。
這三個鮮明特徵賦予農村文化產業極強的生命力。

④ 如何把文化與「三農」有機融合,更好地推進「三農」工作

鞏固脫貧工作的寶貴成果吧,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扶持本地的貧農種植工作,並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再就業。

⑤ 青少年如何傳承優秀農耕文化

要全面加強對江南農耕文化遺產的調查摸底。省級層面建立農耕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吸納農業農村、宣傳文化、旅遊、水利、環保等相關部門作為成員單位,釐清明確各部門在保護農耕文化方面的職責體系。分門別類組織開展對文化遺存、民居農具、自然環境、傳統習俗等農耕文化資源進行調查、甄別,篩選出保護意義大、留存價值高的重點資源列為保護對象,為進一步保護傳承明確方向和重點。逐步完善江南農耕文化的政策保護體系。適時制定農耕文化保護地方法規,將相關文化遺存納入法定保護體系。

⑥ 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各自特點以及如何融合的

農耕文明特點: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是一種種養結合的模式,如埃及人崇拜貓,中國農民家庭都有養貓的習慣,為了保證農田免遭鼠害。
游牧文化特點:以游牧為主,種植為輔,生活中以皮革和皮毛製品為主。
融合:兩者都是農業國,都有屬於各自文明特點的手工業,如農耕有絲綢,游牧有皮革製品等,通常是通過貿易的方式將各自的剩餘產品換成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就是桑弘羊說的均輸法。

⑦ 如何增強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休閑農業以其投資少、見效快、易復制的特性,在全國遍地開花,它不僅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豐富和活躍了城鄉文化;不僅讓遊客領略到優美的田園風光,也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故休閑農業產生伊始,就受到各地人們的普遍歡迎。
一、增強文化內涵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勿庸諱言,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各地的休閑農業項目,由於缺乏文化內涵,技術含量低,容易模仿復制,重復建設現象普遍存在,模式單一,投資規模偏小,深層次開發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誤導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
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除要加大引導力度、完善經營機制、搞好規模化經營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賦予休閑農業更為鮮明的文化特徵。只有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才能提高休閑農業的附加值,才能贏得市場,保證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否則,坐視庸俗文化入侵休閑農業,任其泛濫,勢必毀掉休閑農業美好前程,故增強休閑農業文化內涵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增強文化內涵的途徑與方式
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業文化源遠流長,從村落建築到農田果園,從生產方式到生活習俗,這些資源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稍加挖掘,就能打造成具有鮮明文化特徵的休閑農業產品。
1、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
田園文化是休閑農業蘊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過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魚池等,讓遊客在摘果、拔菜、採茶、賞花、垂釣中,享盡田園樂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無土栽培、立體栽培、計算機管理與智能化控制等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讓遊客了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同時,也可在景區里恢復幾近絕跡的水車、水磨、石碾、筒車、織布機、風車、斗笠、蓑衣等,以此來激發遊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情懷。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環境,漁樵耕讀、夜不閉戶的民風,孩子們嬉戲在草地,青年們徜徉於林間,少女們歡唱於果園,老年人忘情於桑圃茶園之中。這不正是現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嗎?遊客漫步其中自然會心曠神怡、怡然自得,如果還能適當參與勞動,體驗農活的「原汁原味」,並可以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帶走,其收獲的樂趣自然是商場購買所不能比擬的。
2、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
小編認為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無不與此密切相關。盡管不是每一處鄉村都有名山異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們刻意去挖掘,就會發現身邊的山山水水都是性靈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成為山水文化的代言物。我們可以選擇溪流泉眼之處,推出野營基地,讓遊客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選擇地勢平坦之地,開發踏青郊遊項目,讓遊客感受「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選擇荒僻險峻之境,組織開展探險活動,讓遊客親歷「曲徑通幽處…山光悅鳥性」的妙處。在盡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時,實現遊客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願望。在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中,休閑農業的品味無形之中得到了升華與提高。
3、追流朔源,傳承建築文化。
建築物可以直接表現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徵,比如鄉村民居常見的堂屋、天井結構,就體現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閑農業項目的建築應該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鄉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橋、古井、古道、古廟等,通過修補和恢復仿古建築,來體現當地農村建築文化藝術,組織開展觀光、懷古等休閑旅遊活動,為遊人觀賞、攝影等提供理想的場所,從而增添人氣、搶得商機,取得巨大的文化效應和經濟效益。
4、點石成金,開發物產文化。
任何一種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變成了蘊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會產生超值現象。基於此,我們可以整理出一批民俗文化滲透進相關產品,提供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民間服飾、工藝美術品等供遊客選擇。注入了文化要素的產品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經濟效益明顯,競爭力強等特點。比如湖南永州的「東安雞」就蘊含了許多歷史傳說,這樣有故事的「雞」自然會比沒故事的「雞」更受顧客歡迎。另外,還要善於做長產業鏈,以求利潤最大化。這樣才能有效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農產品的銷售,促進農民增收。
5、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
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鄉村節慶等都是鄉村歷史的沉澱,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楹聯、曲藝、雜技等,都是開發民俗產品的良好基礎。在適當創新的前提下,組織開展一些能盡可能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的活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禮儀、競技、游藝等服務內容,把民俗民風融入田園風情,注重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從而大大提高休閑農業的親和力,休閑農業才不至流於淺層次的觀光游覽,而更偏重於表象下文化底蘊的體驗,為遊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風尚,讓遊客領略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6、尋根問祖,盪滌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從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禱告家道平安、人丁興旺,從尋根祭祖到對山石江河等自然環境的神秘崇拜,從家祭廟祭到各種禁忌傳統,無不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求福消災。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現代人們更需要精神寄託,因此,休閑農業在祭祀文化方面應大有可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傳承祭祀文化,是通過繼承傳統文化,陶冶人文情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而不是搞鬼神崇拜、封建迷信。
三、增強休閑農業文化內涵要注意的問題
1、 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
在休閑農業文化開發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傳承就是把農村傳統文化原貌呈現出來,創新是指在休閑農業開發中加入我們這個時代的內容。因為社會在發展,文化也要進步,否則便適應不了社會。通過挖掘文化資源,生產文化產品,可以使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再現,這樣既保存了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又使它在新的時期里得到弘揚。但是要特別警惕打著創新的旗號,將休閑農業庸俗化的傾向。
2、 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小編認為在休閑農業開發過程中,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破壞文化,降低文化格調,尋求低級趣味。應該要形成文化與經濟互相促進的良好格局,即通過休閑農業的文化開發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能反哺文化建設,形成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局面,是發展休閑農業的最終目標。

⑧ 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到休閑農業旅遊規劃中

有個將黎族文化這個民族文化融入到休閑農業旅遊規劃中的案例,中國三亞亞龍灣國際玫瑰谷的規劃在對項目進行主題定位時,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們提出以玫瑰文化、黎族文化、創意文化為底蘊,以玫瑰產業為核心,以「浪漫、歡樂」為主題,依託周邊山水資源,展現一個集鄉村田園風情、花海休閑娛樂的休閑旅遊目的地。以玫瑰花海、浪漫婚慶、七彩游樂、精油養生、休閑餐飲、國際風情等為主題內容,在城市近郊、度假勝地集中打造一個浪漫之都,品讀浪漫休閑、感悟美麗人生。以此增強三亞休閑度假吸引力,提升海南國際旅遊島新形象。突出海南「浪漫」色彩

⑨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建議,意見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⑩ 如何將你所學的專業融入到現代農業之中

可以在推廣農產品的銷售業務中發揮作用

閱讀全文

與怎麼融入文化農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