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常見的桑樹葉有什麼用途可以拿來吃嗎
桑葉味辛、苦,寒性,歸肺、脾經。桑葉一般在霜降後採摘,除掉殘渣及葉莖,霜桑葉有消防疏散風熱,清熱去火的效果。適合於風熱發燒感冒,及其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常常於黃菊花,杏仁等葯配伍,如中葯方劑桑菊飲;通過蜜炙的桑葉,有止咳潤肺的效果。與杏仁,貝母花等配伍引入,如中葯方劑,桑杏湯;也適合於肝火上炎或風熱所造成的眼赤澀痛、多淚等病症。
桑葉目的是為了寒苦,可以入肺,脾經。桑葉輕清消防疏散,外能消防疏散風熱,可以潤肺,舒肝,清目,常常被用以醫治風熱發燒感冒,躁熱傷身,肝陽上亢及風熱或是肝火旺造成的目赤腫痛等,與此同時桑葉還能夠清熱涼血和活血。夏季寒濕偏重,寒邪參雜,那樣有一些人會有手臂瘙癢,在這里提議用艾草葉,麻椒,桑葉及其香薄荷一起熬水洗手消毒,十分高效率。
『貳』 桑樹有什麼植物文化
種桑養蠶在古老中國的文明史上,可謂是極為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桑、蠶、絲、制等字形就已出現,到周代時,各地的採桑養蠶已經很普遍了。大約到了公元前5~前4世紀,中國的種桑養蠶技術就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養蠶技術和精美的絲綢開始傳人西亞、中亞和歐洲。到公元2世紀西漢時期,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更加速了絲綢的傳播。
我國是桑樹的原產地。桑樹是一種桑科落葉喬木,共有12種,我國就佔了9種。桑樹的葉卵圓形,邊緣有鋸齒。桑葉含豐富的葉綠素和多種營養物質,是蠶的理想飼料。蠶吃桑葉長大結成繭,繭繅成絲,絲織成綢。在古代,絲綢同黃金那樣珍貴,當作貨幣來流通。張騫出使西域,絲綢經「絲綢之路」通到西亞和古羅馬時,讓皇室貴族們目瞪口呆。他們把這些輕盈美麗,光彩奪目的絲綢看作為「天堂」里的神秘物品。從此,中國的絲綢名揚天下,世界各國爭相同中國發生貿易,換取絲綢。
桑樹除桑葉養蠶外,它還有其他多種用途。首先,它的木材質地堅硬,又耐腐蝕,而且具有獨特的黃色,是製造樂器,傢具等的理想用材。第二,桑樹樹皮纖維細柔,可供作人造棉、人造絲及造紙原料。第三,桑樹的果實為桑椹,不僅生食美味可口,而且可以酗酒,並人葯,有滋養補血、明目安神的功效。第四,桑樹的根皮即是桑白皮,可利尿鎮咳;其葉有祛風、清熱及明目的功效。
『叄』 桑葉的神奇功效有哪些
早在三千多年前從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桑」與「蠶」的字樣,可見「桑」歷史悠久,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桑葉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桑箕星之精神也,禪食之稱文章,人食之老翁為小童」。桑葉又名「神仙草」,人們稱桑葉茶為長壽茶。中國古有「絲綢之路」,亦有「滄海桑田」之說,桑在傳統農業中佔了很大比例。古今典籍證明,桑葉是植物之王,有「人參熱補,桑葉清補」之美譽,富含人體17種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是國家衛生部門確認的「葯食同源」植物。
桑葉的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1、疏散風熱:用於風熱感冒及目赤腫痛,常配菊花。
2、清肝明目:用於風火目疾(如急性結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視物昏花。
3、清肺潤燥∶用於肺熱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益陰,涼潤肺燥,故可用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
桑葉的作用
1、桑葉善於散風熱而泄肺熱,對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等,常與菊花、銀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應用。桑葉不僅可用於風熱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對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可與菊花、決明子、車前子等配合應用。至於肝陰不足,眼目昏花,桑葉還可配滋養肝腎的女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2、桑葉輕清發散,能散風熱,但作用較弱。臨床主要用於清泄肺肝,如風熱襲肺、咳嗽多痰,或燥熱傷肺、乾咳無痰;以及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為常用的葯品。配牛蒡子、前胡,則散風清肺;配石膏、麥冬,則清燥潤肺;配菊花、決明子,則清肝明目。
3、桑葉有解痙作用。
4、桑葉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桑葉煎劑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均有一定抑製作用。另外,還可殺滅鉤端螺旋體。
5、桑葉有抗炎作用。
6、桑葉有降血糖作用。其所含的蛻皮甾酮對多種方法誘導的血糖升高均有降糖作用,可促進葡萄糖轉化為糖元,但不改變正常動物的血糖。
7、桑葉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桑葉提取液給狗麻醉後股靜脈注射,出現暫時血壓降低,但不影響呼吸。
8、桑葉對平滑肌有影響,其對動物動情子宮有興奮作用,對鼠腸肌有抑製作用。
9、桑葉還有降血脂、利尿作用。
『肆』 桑葉的資料
桑葉,(Mulberry Leaf),學名:Folium Mori。中葯名,是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是蠶的日常食物,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葉等,我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桑樹,桑葉產量豐富。蠶的主要食物。完整葉片呈或寬卵形,葉片基部心臟形,頂端微尖,邊緣有鋸齒,葉脈密生白柔毛。老葉較厚暗綠色。嫩葉較薄,黃綠色。質脆易,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
葯用一般認為霜後采者質佳。桑葉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且有治療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的作用。到2014年,有人將桑葉的芽頭做成了菜式,而使桑葉有了食療的價值,因其桑葉的芽頭營養價值豐富而被大眾喜愛,稱為桑芽菜。又以南潯輯里村,國絲文化園的桑樹芽最為出眾,考慮到穿珠灣水的灌溉,其桑葉芽的微量元素比一般桑芽的要高出很多。[1]
桑椹兒果幼時青綠,成熟後呈黑紫色、紫紅色,味酸甜可口。
中文學名
桑葉
拉丁學名
Morus alba L.
別稱
綠蘿、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葉、桑棗樹
二名法
Morus alba L.
界
植物界
門
種子植物
亞門
被子植物
綱
雙子葉植物
目
薔薇
科
桑科
屬
桑屬
分布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種植廣泛,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多
英文名
Mulberry Leaf
葯材學名
Folium Mori
『伍』 桑樹在古代的寓意
1、象徵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與生殖力。
2、象徵男女之間甜澀憂傷的愛情。
3、象徵死亡與悲傷。
4、在中國古代"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在文學作品中桑意象頻頻出現。在這些作品中桑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桑,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文化內容。
5、桑既象徵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與生殖力,也象徵著男女之間甜澀憂傷的愛情;既是吉祥的化身,同時也象徵死亡與悲傷,既流露出古人濃重的家園意識,同時也象徵著歲月的永恆。仔細打量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桑"所呈現的豐富意蘊,便可窺見中國古代先民富有神話而詩意的棲居。
(5)桑葉的歷史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1、古桑軼事
桑樹壽命很長,在全國各地存留的古桑中,還有幾株著名的「千歲老翁」。雖老枝縱橫,仍然春來榮發新葉,顯示出它那老而不衰的生機。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大殿的西廊,有一棵唐代雄性古桑,樹皮黑褐色,又粗又厚,基部周圍6.3米,長有兩枝巨大主幹,用尺測量,各粗約3米。
其中枝被雷劈成兩半,心材已經腐朽,但邊材新嫩,枝繁葉茂,生長旺盛。開元寺建於唐代垂拱。據《晉江縣志》記載:「寺址本是黃守恭的桑園,因園主曾夢見桑樹開白蓮花,就舍地建寺,以求降福。
由此可見,古桑在建寺前就已栽植,屈指計算,樹齡至今至少有1300年了。樹老名大,被列入寺內的重要古跡,人們贊揚它是「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
2、桑樹贊歌
人們喜愛絲綢,詩人贊美春蠶,自古以來也很推崇慷慨地用自己青青的嫩葉來養育春蠶的桑樹。《詩經》中「唯桑與梓,必恭必敬」兩句,形象地說明我們的祖先見了前人種的桑樹與梓樹,即生崇敬和懷念之情。正因如此,「桑梓」便成了家鄉的代名詞。
稱贊桑樹,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看來平凡,貌不驚人,但長相寬厚,朴實,本質高尚,不花枝招展,不垂枝獻媚,自甘犧牲,養育蠶寶,絲織綾羅。「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白居易《繚綾篇》中詩句),把美留給人間。
桑樹全身是寶,桑葉養蠶,有人統計過,1000條蠶從出生到吐絲作繭,大約要吃下20公斤桑葉,才能吐半公斤蠶絲。
木材耐濕防腐,木紋清晰,可制美觀的傢具。枝條可編織筐簍;莖皮纖維可供織布和造紙;新鮮桑果可供食用,味甜如蜜,清香誘人,也可釀酒。它的根、皮、葉、果都可入葯,具有養血祛風、滋補肝腎、清肺止咳、解熱利尿等功效。
3、「前不栽桑後不植柳」指的就是房子的前面不能種植桑樹,房子的後面不能種植柳樹。
因為桑樹是落葉喬木,樹干內含有豐富的乳漿,桑樹的利用價值很高,樹葉可以養蠶,根、葉、果都可入葯。果實桑葚可以生食也可釀酒。應該來說桑樹是性價比比較高的一種植物了。為什麼風水學上認為不能種植呢?
首先是因為桑樹的名字諧音不好。「桑」跟「喪」同音,如果房子前面或者門口旁邊栽有桑樹,代表屋前有「喪」,而且出門見「喪」不吉。
其次是一位內桑樹雖然樹干比較堅硬,但是樹干容易彎曲曲折,不挺拔,成材率很低。多少年後不能作為蓋房子或者沒有其他的利用價值,而且多數的枝杈較多,不易長高。
4、現代研究結果顯示,桑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延緩衰老,力緩而效佳。日常可以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或煲粥,或煎水洗膚,治療面部痤瘡、褐斑,並可緩解秋冬季或老年人皮膚乾燥枯澀之感。
現代有研究顯示,桑葉具有類似人參的補益和抗衰老作用,故有「人參熱補,桑葉清補」之美譽,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和葯用價值。
『陸』 關於我國古代的蠶文化,蠶一生經過的哪些時期,蠶的生活習性==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700~15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蟻蠶出殼後約40分鍾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耶!並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形態與生長特點 下面介紹一下蠶卵、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象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准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還吃萵苣葉、蒲公英葉、柞樹、婆羅門參樹的葉子也可以 對啊 秋蠶也吃桑葉的 桑葉要到初冬的時候才沒的
滿意請採納
『柒』 什麼是蠶文化
中國是首先馴化和飼養桑蠶的國家,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上的巨大成就,不僅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更不愧為精神文明的東方藝術之花。我國的蠶絲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顆燦爛明珠。
我國蠶文化內涵豐富,融詩詞、書漢、繪畫為一體,集各類絲綢服飾為一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一. 蠶業與詩詞
我國是世界蠶業的故鄉,又是源遠流長的詩國。蠶業生產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物質生產活動,必然在詩詞等文學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詩詞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蠶業為題材的。有的反映了蠶業的發展進程和技術水平;有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段和階級矛盾,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有的抒發了愛國思想,訴說了人生哀樂的遭遇等。蠶業詩詞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詩經》,在《詩經》305篇詩歌中,與蠶桑有關的就有27篇,如:"蠶月條桑,取彼斧斤,以伐遠揚,猗彼女桑"。,"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風·十畝之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魏風·氓)等從《詩經》里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黃河流域蠶業生產已相當普遍,絲和絲織品已十分廣泛。並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漢代蠶業進一步發展,漢代樂府詩中有一首名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國蠶業和詩歌興盛時期,據對《全唐詩》的初步統計,反映與蠶業有關的詩多達490多首。在這些詩里,有反映田園風光、蠶業分布的:"幽冀桑始綠,洛陽蠶欲老"(崔顥《贈輕車》),有訴說蠶農悲慘生活的:"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浸晨探采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唐彥謙《採桑女》)。也有哀嘆愛情悲劇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更多的是揭露統治階級催稅逼租,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賦》一詩中,揭露統治階級"繒布如山積,絲絮似雲屯"的奢侈生活,而勞動人民處於"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的悲慘境地。在《杜陵叟》一詩詞中為農民發出了"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為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強烈呼聲。
宋代以後,江、浙成為全國蠶絲業中心,這在許多詩人的詩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蘇詩人范成大真實描寫了家鄉的蠶桑生產,如:"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嗚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照田蠶行)。詩人戴復在《織婦嘆》一詩中描述了家鄉浙江黃岩"春繭成絲復得絹,養得夏蠶重剝繭"的情景,愛國詩人陸游寫了許多反映當時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其中與蠶業有關的的詩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種千頭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鬱林間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蠶收戶戶繅白絲,麥熟村村搗麥香"等,描繪了當時浙江農村糧桑並茂,蠶業興旺的生動景象。
二、蠶業與農書
我國自古農桑並舉,蠶業文獻眾多,除經、史、子集等古籍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外,主要集中在綜合農書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和專門論述蠶桑的專業蠶書。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自漢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蠶桑在內的綜合性農書56種,專業蠶書21種,現將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種主要古籍作一簡介。
1. 漢、唐時期 這一時期記述蠶業有關的古籍有《蠶經》、《種樹藏果相蠶》、《蠶織法》等,可惜都已失傳。現存有關蠶業的記載,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古農書。
(1)《汜勝之書》西漢末期汜勝之撰。全書18篇,其中第17篇為桑,書中關於桑樹直播育苗法的記載,是我國栽桑技術的最早文獻。
(2)《齊民要術》後魏賈思勰撰,約成書於公元六世紀前後,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名著。全書10卷92篇,書中第5卷有種桑拓(養蠶附)一篇,專門記述了栽桑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了不少品種,提出要用火加溫、通風防塵等,並輯述了"永嘉八輩蠶"的記載。
(3)《四時纂要》唐末韓鄂撰,成書於公元907年前後,是農家歷書性質的一類書。全書關於農業生產的245條條目中,蠶桑的9條,如正月中"種桑、移桑",三月中"修蠶具、收蠶沙",五月"種桑椹、收蠶種"等。
2. 宋元時期 蠶業書籍有20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觀蠶書》北宋秦觀撰,成書於公元1084年,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養蠶、繅絲的專業蠶書。書中介紹了蠶的齡期與食桑量、溫度與發蛾關系,提出了多回薄飼技術,對從浴種到繅絲的實際生產過程有較詳細記載。此書比日本最早的蠶書《蠶飼法記》早600多年。
(2)《陳甫農書》南宋陳甫撰,成於公元1148年,是我國第一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全書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蠶桑,分為種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用火、採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和蔟箔、藏繭之法,並首次記載了桑樹嫁接和低溫處理蠶種技術。
(3)《農桑輯要》元朝司農司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農書,成書於1273年。全書分7卷,其中第3卷為栽桑,第4卷養蠶。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對蠶桑的重視,書名桑與農並列,蠶桑篇幅幾乎佔了全書三分之一。
(4)《王禎農書》元王禎撰,成書於1313年,全書分農桑通訣、百穀譜、農田圖譜三部分,在農桑通訣的種植篇中有栽桑技術的記載,蠶繅篇中有養蠶技術的敘述。農田圖譜是本書的一個特色,繪有採桑、切葉、養蠶、繅絲等工具,並配文解釋,一目瞭然。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對南北養理技術用了對比,並提出了意見。
3.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的蠶書達180多種,現介紹較有特色的三種。
(1)《天工開物》明宋應星撰,成書於1637年,全書18卷,書中乃服篇著重記載了浙江的蠶桑、絲織技術、對栽桑、養蠶關鍵措施作了科學表達,對繅絲、絹綢工藝作了詳細記載。此書被譽為我國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
(2)《補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稱《沈氏農書》,成書於明崇禎末年。下卷由桐鄉爐頭人張履祥補輯,稱《補農書》,作於1658年。後世把上、下卷合刊,總稱《補農書》。此書系統的總結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區農業和蠶桑生產的經驗,記載了當時桑葉產量水平,對桑園和養蠶高產技術作了切合實際的論述。
(3)《湖蠶述》清汪日禎撰,全書4卷,除總論外分別就蠶具、栽桑、養蠶、上簇、繅絲、制種進行了詳細論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蠶桑特色。
三、蠶業與書畫
我國利用蠶絲最早,古人利用絲織物來作為書寫材料,與竹木相輔而行。墨子曰:"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帛是我國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可見西周以來已用絲織品書寫,至唐代還流行用素絹供書寫之用。我們現在所說的紙,是植物纖維構成的紙,而漢以前文獻中提到的紙主要是指繭絲紙。《後漢書》蔡倫本傳中講到:"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共達12萬多字,書寫有20多種古籍,為我國古代用帛書寫文字提供了實物證據。直至目前繭絲紙還受到書法家的喜愛。1986年富陽縣農業局曾製成繭絲紙13.5公斤,計388平方米。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用該縣的繭絲紙書寫了"蘭亭序",並在《西冷藝叢》198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題富陽新造蠶絲紙》一文大加贊揚。江蘇著名治印書法家徐步雲,以富陽繭絲紙試印"百壽圖",效果很好,高興之至。
蠶業對中國繪畫也有深刻影響。一方面絲織品是我國早期繪畫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蠶業入畫是重要的表現題材。宋代以前繪畫都用絹帛,帛畫最早可追溯到戰國以前,我國現存最早的國畫是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鳳燮圖》和《人物御龍圖》,據考證,這二幅帛畫均為戰國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描繪唐代婦女製作絲絹勞動的畫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農村婦女辛苦紡織,卻衣裳破縷的形象。我們的祖先把絲織與繪畫結合起來,廣泛應用於扇子、綢傘等日用工藝品。我國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漢唐盛行以絲綢為原料的"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紈扇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種類有羅扇、絹扇 、綾扇、碧紗扇、蟬翼扇等。宋代以後流行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畫料,都進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後發展起來的絲畫結合的西湖綢傘以及多種綾絹風箏,都是我國獨特的絲綢工藝品。
『捌』 我們都知道蠶吃桑葉,那麼蠶除了吃桑葉還吃什麼呢
蠶是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原產自中國,在人類過去生活以及歷史文化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現在的華南地區還有台灣地區俗稱是娘仔或者蠶寶寶。蠶是變態類的昆蟲,我們最常見的是桑蠶,又被稱為家蠶。是以桑葉為吃食,結繭吐絲的有經濟效益的昆蟲之一。蠶主要是吃植物的葉子,但還是得區分你養的是哪一種蠶,才能更好更准確的選擇最適合蠶吃的葉子。
近年來蠶絲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工蠶飼料的研究。人們已經基本知道了蠶成長過程中必須的營養物質以及最低需能量。要是你想養蠶寶寶的話可以多准備些桑葉,不需要喂其它那麼多的葉子。這沒必要。為了省精力,你可以把蠶葉裝袋子里然後放到冰箱里或是陰涼地方保存,這樣就不用常出去採摘了。
『玖』 桑葉的介紹
桑葉,(Mulberry Leaf),學名:Folium Mori。中葯名,是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是蠶的日常食物,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葉等,我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桑樹,桑葉產量豐富。蠶的主要食物。完整葉片呈或寬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葉柄長約4厘米,葉片基部心臟形,頂端微尖,邊緣有鋸齒,葉脈密生白柔毛。老葉較厚黃綠色。嫩葉較薄,暗綠色。質脆易,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葯用一般認為霜後采者質佳。到2014年,有人將桑葉的芽頭做成了菜式,而使桑葉有了食療的價值,因其桑葉的芽頭營養價值豐富而被大眾喜愛,被現代人稱為桑芽菜。又以南潯輯里村,國絲文化園的桑樹芽最為出眾,考慮到穿珠灣水的灌溉,其桑葉芽的微量元素比一般桑芽的要高出很多。1桑椹兒果幼時青綠,成熟後呈黑紫色、紫紅色,味酸甜可口。
『拾』 蠶文化的歷史
蠶崇拜、蠶信仰
祀蠶神;我國養蠶歷史已很悠久,據說是黃帝軒轅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養蠶,後人即奉
她為神。杭州湖州一帶稱為嫘祖娘娘,並建有蠶神廟。絲織也有神,奉軒轅氏黃帝。杭州有三
處機神廟,明代建於慶春紡東園巷稱中機神廟,涌金門又建一所,稱上機神廟,艮山門石弄口
又建一所,稱下機神廟。每年春秋,機戶用隆重儀式祭祀機神。厲鶚《城東雜記》中收有《機
神廟碑》。詳記興革事,碑曰:「物創於臣,功歸於帝,然則機有神,非伯余莫屬矣。」按伯
余何許人也?有人認為即黃帝,亦有認為是黃帝的臣屬,按碑文則記機神為黃帝之臣伯余。乾
隆六十年覺羅吉慶撰文,仁和縣事鄧雲龍渤石於機神廟的《秩祀軒轅廟先蠶孝碑》,碑曰:「
浙西杭嘉湖三郡蠶事之利侔於力田。……得機神廟於城東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
蠶之說不一,惟疏仡紀黃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蠶。則先蠶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馬頭娘為蠶神,亦稱馬頭神、馬鳴王菩薩。該傳說原出於寶《搜神記》。記曰;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
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
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
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當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
,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殺之,
暴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即招此屠剝,為
何自苦。言末及竟,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
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結於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於常蠶
,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
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卷十四,四庫全書版
蠶花娘娘祭祀定於12月12日,傳說這天是蠶花娘娘的生日。用紙紮成一馬,上騎一
蠶花娘娘或三個蠶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還用紅青白三色米粉團做成馬頭娘的樣子,還有桑
葉、絲束形狀以供膜拜。按照人們審美觀念與對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樹基色為色調,
青色象徵充滿著生機。白色可能是象徵著繭絲的基色,表示蠶寶寶健旺。紅色與蠶桑無直接關
系,一般民間凡逢喜事總用紅色來慶貿。紅色象徵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團的三色調配既含有審
美觀念,又含有象徵的色彩。
燒田蠶·點蠶花火:除夕燒田蠶,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農村中舉行燒田蠶活動,或叫
照田蠶。田汝成說;「杭俗正月十五,鄉間有祈蠶之祭。」王道隆則說:「除夕田間燃長炬,
名照田蠶。」照田蠶的儀式,據《西吳里語》:「各鄉村人晚間以竹葉雜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
然,舉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贊詞,名曰燒田蠶。謂宜耕種育蠶二事。」嘉興地區是「
村落間束薪木,末飈以緋帛,夜則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贊詞,群聚而焚之,曰燒田蠶,蓋祈年
也。」湖州烏程在元旦之夜舉行「慶田蠶」。「至晚鄉村以竿束草於上燒之,鑼鼓相暄,名慶
田蠶。」各書記載大致相似。故魯迅在《古小說鉤沉·齊詣記》:「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
,雲:我是蠶神,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實際上這是農民蠶戶祈求豐年活動,仍保留著
刀耕火褥的遺習。也有熱鬧歡樂的預祝一年豐收的願望,並不純為迷信活動。還有在馬桶或糞
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蠶不會掉進,用柳枝擋住了。
點蠶花火:除夕蠶戶在土地菩薩前點著燈或燭,也有祈求蠶豐收的意思。
送蠶花:蠶鄉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禮拜經懺,謂之蠶花懺。憎亦以五色紙花施
送,謂之送蠶花。」�《吳興蠶書》 嘉興梅里一帶,「春日沿村問卜,謂之送蠶花。」
送白虎:蠶最怕病,蠶農認為有一種祟怪是蠶之剋星,這剋星想像中是一隻白虎,於是
有「怯蠶祟」的活動。清明日有驅白虎之舉,《鮑鉁亞谷叢書》:「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
幼出門,拋棄於道,謂之送白虎。士人爭先攘攫得之者,以為通達之兆。」亦有在清明日,「
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蠶室
門窗上印上一個個白手印以做驅祟。在嘉興一些鄉村,在蠶室門口懸掛大蒜頭、菖蒲以怯祟。
海寧縣則在蠶室門口棟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驅祟。也有蠶農以「舊書敗卷,雲可辟邪。」�《
遺閑瑣記》 「寒食節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蠶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畢棄之。」(《西吳蠶
略》
四、蠶娛樂
養蠶是很艱辛的勞動,收益卻高於男子種稻穀一倍或數倍。徐獻忠說:「大約良地一畝
,可得桑八十個,計其一歲墾鋤壅培之費,大約不過二兩,而其利倍之。」張履祥說:「蠶桑
利厚」,「葉盛者一畝可養�蠶 十數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
即可當畝之息矣;米甚貴絲甚賤,尚足與田相准。」桐鄉知縣胡舜允於萬曆四十四年說:「地
收桑豆,每四倍於田。」所以每當養蠶之前或豐收之後,他們都要舉行一些歡慶活動,或祈求
蠶寶寶安全,能結出好繭來,或慶祝豐收分享勞動的成果。其形式也是多樣的,主要有唱蠶花
,點蠶花燈,謝蠶花等活動。
點蠶花燈:除夕,鄉村中舉行提燈娛樂活動,紙燈以馬頭燈為多。在田頭蠶室嬉鬧一直
到天亮。
接蠶花:海寧還有接蠶花活動,他們拿著蠶花紙和蠶馬幛�有蠶花娘娘神象的紙做神位
,邊唱邊把上述二物交給蠶婦。蠶婦把它收藏起來一直到繭成絲售後舉行「謝蠶花」供祭蠶
神,然後焚燒。
競渡、宜田蠶:烏程一帶於「清明日,居民各撓彩舟於溪上,為競渡之戲,謂宜田蠶。
」
謝蠶花:端午節前後蠶事已忙過,繭已繅成絲出售了,蠶農們就准備了祭品去酬謝蠶神
。凡是有水的地方,他們還舉行劃龍舟比賽,以慶賀豐收。
其它娛樂活動也很多,大都以蠶的神化形象為中心舉行歡慶活動,以表示祈求和慶賀之
意。
龍蠶會:嘉興、桐鄉一帶有龍蠶會。在芝村設有龍蠶廟,即祀蠶神處。每屆清明,把蠶
神塑象請出來安放在二隻並排的農船上,祀以祭品,各地的蠶農劃船來祭祀,此時各地船在河
面上表演體育娛樂活動,有「搖快船」的比賽競渡,有「標竿船」在高竹竿上表演雜技,河面
上熱鬧非常。三五日才結束請回蠶神,男女各插戴蠶花回鄉。這種活動是蠶月之前,帶有祈求
蠶神佑蠶豐收,又有輕松愉快的文體娛樂活動。
唱蠶花:是蠶區善唱者挑著一擔子,上供馬頭娘塑象或木印紙象,在蠶鄉各村游唱蠶花
詞。大都是唱些祈求蠶寶寶生長旺盛,多出繭絲的贊詞。邊唱邊圍蠶室旋轉,以求蠶絲豐收。
放賀者應贈給歌者一些食物。
軋蠶花:清明前後蠶農到蠶神廟或別的廟宇中祭祀蠶神的活動。但是蠶婦們必須是戴紅
彩紙做的紙蠶花。也有的蠶婦身背紅布做的蠶種袋進山進廟禮拜蠶神,大家喜氣洋洋,熙熙攘
攘,擠來擠去,不避忌諱,以為這樣才可把喜氣吉瑞之氣帶回家去,然後專心於養繭。這種特
殊的裝飾,至今在新春時仍見,成群結隊來到抗城等處。
五、蠶飲食
蠶三眠後蠶事稍可歇口氣,也為了酬謝蠶神的福佑,蠶農用米粉製成粉團以祭蠶神,並
分贈鄰里親友,這叫做食蠶團。如嘉興梅里鎮,「養蠶之家於清明前一日磨米粉雜葉作橢圓形
粉團,青白相間,名曰繭圓,以祀蠶神。」
吃蠶花飯�蠶絲豐收後就行祭蠶神,吃—餐豐盛的飯,這叫做吃蠶花飯。還給家人分贈
禮物,以享蠶絲豐收的喜悅。有些地方是分贈糕點水果給親友,也屬吃蠶花飯後的活動。
食螺螄:清明也是卜桑的日子,「清明先夕插柳檐上,雲驗其枯瘁盡速,而占桑葉貴賤
。」這一天,蠶農家「食螺謂之挑青,以殼撒屋上,謂之趕白虎。爆竹之聲略如除夕。」也有
的地方,「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門拋棄於道,謂之送白虎。士人爭先攘攫,得之者以為通達之
兆。」所謂挑青,《烏青文獻》記:「挑青,蓋蠶病渭之青娘,故深惡之。」
六、蠶衣飾
蠶婦在蠶月蠶禁時不盥不櫛,一心一意養好蠶,可是在蠶月前後他們還是注意修飾衣著
的,蠶婦有軋蠶花戴蠶花的修飾裝扮的風俗。
戴蠶花:是最簡單最變通的打扮,用紅彩色紙紮成「蠶花」戴在頭上。據說戴蠶花是始
於美人西施,當年西施離越赴吳,臨別無以為贈,親扎紙花贈給十二個女友裝戴。千古流傳,
習以為常,風行於蠶鄉各地。於是就在江南蠶區農村婦女中普遍都有戴紅彩紙花的習俗,相襲
至今。然其初衷則含有祈求吉利之意,當然也簡朴裝扮之舉,表現了婦女愛美的心理。
繭子花�它是蠶婦喜歡的裝飾。「以同功繭剪花極纖細謂繭子花,亦有以纖蛤簇蝶綴鬟
花者。」朱昆田的詩對繭子花有所描繪,他寫道:「短鬢低鬟黑似鴉,愛他總不御鉛華;自從
四月收蠶後,頭上惟簪繭子花。」
插柳·帶薺花:清明早一晚,各家於檐上插柳枝,「男女亦戴之,諺雲:清明不插柳,
紅顏成皓首。」三月三日,「是日男女皆帶薺花,諺雲:三春帶薺花,桃李羞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