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1、開設更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地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列入教學大綱,開設更多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有針對性地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提倡和鼓勵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研讀國學名著,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2、精心組織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熏陶下思想升華
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例如邀請校內和校外專家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的系列專題講座;充分利用節慶日和紀念日,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書畫比賽、歌舞比賽等,讓學生感悟經典、啟迪人生。
3、校領導高度重視,營造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從制度上重視,開展「書香校園工程」,從學習傳統文化入手,構建「德育特色學院」。從措施上重視,真正從根本上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營造道德色彩濃重的校園文化氛圍,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傳播;在校園設施建設上,布置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雕塑、書畫等文化作品,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教學樓等都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
置身於這樣的校園文化中,師生員工很容易實現耳濡目染,促進主體人文意識的養成,提升主體平等向善、獨立自信的人文情懷。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發揮其對學校人文底蘊的形成、對主體人文意識養成和主體性調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拓展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意義: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全體師生員工,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中,主體的能動性得以調動,校園文化才能得以創新和發展。因此,必須努力提升校園主體的人文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厚的人文文化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文明的智慧,包含著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觀念,如自強不息、崇尚和諧、重義輕利等。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可以在傳承和弘揚中營造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增強學校的人文底蘊;可以在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引導校園主體注重個人德性和品行的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主流文化,為校園主體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
B. 關於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為有力保證活動開展的質量水平,通常需要提前准備好一份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從活動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活動方案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xx〕3號)和貴州省教育廳《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扎實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意見》(黔教基發〔20xx〕286號)精神,進一步推動我鄉各校德育工作體系建設,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人文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基礎,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二、組織領導
成立學孔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全鄉各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學孔小學德育處,袁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趙健同志任副主任並負責日常工作。各學校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統籌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三、教育內容
1、廣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各學校要堅持分層施教,有選擇地誦讀經典,確保誦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誦讀活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紮根學校。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可選擇《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堅持以讀為主,注重培養語感和整體感知能力;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可選擇《論語》、《大學》、《道德經》、《離騷》、唐詩、宋詞等中華優秀詩文,引導他們在誦讀基礎上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邊讀邊思考規范自已言行。要寓教於樂,不斷豐富誦讀方式,運用讀、講、賽、吟等方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增強誦讀效果。同時,鼓勵師生共誦、家長與子女共讀,使誦讀活動成為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組織學生圍繞學習、研究、宣傳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例如組織成立詩詞、書法、戲曲等方面的興趣活動小組等,開展小組活動,發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活動之中,成為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或紀念日,積極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讀書系列活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書畫比賽等活動。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孔子誕辰日等,廣泛開展多種多樣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教育活動、展演活動、講座活動,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於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文化、慶典文化之中。
4、各學校要結合實際開展國學優質課、觀摩課比賽,並推薦優秀課堂參加上級比賽,探索各學段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的有效課堂模式。定期召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研會,集思廣益,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與本校校情相結合。
5、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體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引導學生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學孔小學將適時舉行主題班會評比,經典誦讀、徵文比賽、才藝展演,大課間展示,讀書心得論文交流等活動,為師生搭建交流平台。開展尋找「最美教師」和「美德少年」活動,「孝親模範」、「德藝雙馨」教師評選活動,發現身邊模範,樹立先進典型。
四、實施途徑
1、各學校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常規工作,落實到學校工作的各時段、各環節,結合早誦讀、大課間、國旗下講話、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2、各學校要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充分利用道德講堂、學校積德榜等形式,邀請本校離退休知名教師作講座、輔導報告、專題討論等,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樣性和實用性,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規范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3、充分發揮教學主渠道作用,在德育、語文、藝術等學科教學中適當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感受、認同、接受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
4、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班級文化建設,發揮師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各自設計,各具特色,使校園變得典雅,做到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文化濃厚。
5、倡導家長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共同創設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適時開展學生曬家風家教活動。
五、工作要求
1、各學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形成校長主抓,團隊幹部主管,班主任具體實施,科任教師課堂滲透的工作機制,確保真正實現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2、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及時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方案,落實具體措施,在課程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安排上建立長效機制,並在3月18日前將實施方案報送學孔小學德育處。
3、各學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學校量化管理體系,常抓不懈,推動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和資料收集工作。
4、學孔小學將加強督導檢查,把各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況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並適時開展交流表彰活動。
為了貫徹落實《懷集縣教育局關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的通知》精神,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育人成效,我校就開展經典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特製訂計劃。
學校一直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貫穿於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既懂得經典句章的道理,也學會運用於現實生活和學習的社會實踐之中。
一、課堂融入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開展「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傳統文化課堂教學質量,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門課程,並努力讓學生熟讀背誦經典中的章(句),引導學生「與經典同行」,知行合一;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所有學科教學,強化其他課程的融入和滲透,並結合當前德育內容,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培養高尚品質,汲取聖賢智慧,提高人文素養,鑄造健康人格。
二、班級懸掛經典名句,強化認知,悟出道理,並運用於學習和生活的實踐之中。
在班級開展「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精確理解經典名句的深刻含義,並把它運用在學習和生活的社會實踐之中,把中華文化經典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德智慧融入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經典的要義,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和家校關系。例如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等經典名句,讓學生理解其精確含義,並在社會實踐中實施踐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積極參加教育局組織的徵文活動
1、3月下旬,宣傳發動各班級學生,以「與經典同行」為主題,寫一篇學習傳統經典感悟的作文。
2、4月中旬,學校各年級組織初賽、初評。各年級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20篇。4月23日前,學校評出3篇優秀作品上送教育局參加復評。
四、組織學生參加「與經典同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手抄報比賽活動。
活動時間:4月下旬——6月中旬。
4月下旬。宣傳發動學生參加「與經典同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手抄報比賽活動;6月上旬作品評選,各班選出3—5優秀作品;6月中旬,舉辦優秀作品展覽。
五、開展尊老愛老、孝敬父母活動。
活動時間:7月—10月
1、暑假期間,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我為父母來分憂」為主題的孝敬父母活動;體會「能溫席,小黃香」的等典故的深刻含義。在9月,走訪村委會,由村委會和群眾推薦,尋找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2
2、重陽敬老活動,讓學生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敬老名句的深刻含義。重陽節期間,學校舉行「尊老敬老」活動,組織學生到懷城鎮敬老院進行系列的尊老敬老活動,如為老人打掃房間衛生、與老人談心等活動,培養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思想,構建和諧家庭和社會。
六、開展班級的「我與經典同行」的故事表演比賽
比賽時間:11月—12月。
1、11月初准備階段,以經典名句與小故事結合,創新自編,進行表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初賽,每班選出一個優秀節目參加學校的復賽。
2、12月中旬進行復賽,挑選1—2個節目作為元旦文藝晚會的表演節目。
我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認識。只有去實踐了,你才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經典的要義;完善學生行為准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和家校關系,傳播主流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著力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提高人文素養,鑄造健康人格。
一、活動目的: 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中的優秀成果。探究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推進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書香校園,培養中學生傳統美德。
二、活動主題: 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經典,展現當代學子風采。
三、活動時間:
四、組織機構:
五、活動安排:
1、各班開一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
2、早讀前各班組織誦讀《弟子規》。
3、出一期主題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手抄報。(每班一份)
4、每班籌備表演一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
5、舉行傳統文化交流、誦讀、演講等活動。
6、舉行書法比賽(硬筆、毛筆皆可),抄寫《弟子規》內容。
7、每班交一篇閱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六、要求:
1、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立足於校園,時刻銘記於心,尊重師長。孝敬父母。
2、參加年級:高一、高二年級
C. 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一、營造濃郁氛圍,讓經典育人“潤物細無聲”
高尚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塑造,具有無聲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學校要努力構建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學校文化,讓學生時時處處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1、環境文化
我們將“明禮、勤奮、活潑、進取”八個大字鐫刻於外牆,點染出學校校園文化的主旨,並開辟傳統經典文化專欄,涉及文學藝術、傳統美德、傳統節日、歷史名人、科技發明、地方文化、名勝古跡、教育智慧八個方面的內容,營造出濃厚的傳統經典文化氛圍。漫步校園,如同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偉大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
2、班級文化
學校將聖賢的智慧、經典的名著、璀璨的藝術和傳統節日文化等與班級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營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學習園地中,學生的剪紙、書法、繪畫作品,讓我們在為孩子的才智豎起大拇指的同時,真切地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風、校訓,“做融匯東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和“博納、儒雅、蓄志、創新”成為師生思想的引領,也更加深入地詮釋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新內涵。
二、躬身教育實踐,讓經典育人“潛移默化”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小、記憶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與歷史上的古聖先賢對話,學習先哲的風范,習得聖賢的智慧,就會將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會、生活幸福、事業大成的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播下希望的種子。
要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心靈,首先要讓傳統文化走進教師的心田。學校注重引領教師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做傳承傳統文化的引路人。開展教師“讀書富腦工程”,傳統文化書籍是必讀書目。寒暑假要求教師至少讀一本傳統文化書籍,並寫出心得,開學後組織交流;篩選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優秀的古文,每學期組織一次測試,成績納入教師業務考核;定期開展師生經典詩文誦讀、賞析活動。在讀書、交流、測試、賞析中,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每一位教師的心裡紮下根。
其次,重視學科滲透,將誦讀活動引入課堂。開展課前三分鍾經典誦讀活動。通過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孩子們感受了漢語言的魅力,培養了對文學的興趣愛好;通過重溫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汲取了民族精神的豐富營養。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開展實踐活動,讓經典育人“無處不在”
學校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途徑,要求全體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挖掘拓展學科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召開“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課例研討會。開設了經典誦讀校本課程,教學內容以校本教材的學習為主,課外拓展為輔。學校確定每周一課時的校本課程教學時間,誦讀古典詩文,講述經典故事。我們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讓學生自發組成課題小組,在經典文學和民族藝術兩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學校先後召開了四次小課題研究展示、研討會,三至六年級各個班級研究的子課題累計達200多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課內外教學有機融合,拓展了課程資源,完善了素質教育的模式。學校以“讓傳統引領時尚,讓經典鑄就文化”為主題,開展了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引領學生牽手文化、感悟傳統、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內容主要包括:玩轉傳統游戲,體驗民族情趣;誦讀千古美文,爭做謙謙君子;秉承民族藝術,領略傳統技藝;親歷傳統節日,追尋文化之魂;走近歷史名人,弘揚中華美德;采擷文化元素,創建班級特色。
四、與養成教育結合,讓經典育人“生根開花”
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養育之恩,在校感教師教育之恩,得到表揚感激勵奮進之恩,受到批評感鞭策進步之恩……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如,學習品德與生活課關心父母等內容時,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有關孝的內容穿插其中,如“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座”等等。經典的活學活用,使經典從古代來到了今天,走到了學生的身邊,走進了學生的心裡,變成了學生自覺的行為習慣……體現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之中……
D. 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幼兒園課程
(一)將國學內容放在幼兒園課程中
通過誦讀經典,對幼兒的語言和言語發展上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給孩子傳授《大學》《論語》《老子》《弟子規》等經典文化精髓,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經典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二)將傳統游戲放在課程安排中
游戲是幼兒課程中的重要形式。近百年來,西方的游戲和玩具紛至沓來,傳統的游戲和玩具變成了「土玩藝」。但我國的傳統玩具游戲能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哲理性、道德性啟迪,如拼七巧板、下棋能夠訓練兒童的智力。猜謎、歌謠等游戲,使兒童在無形中受到知識的洗禮。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兒童勤勞、勇敢、堅定、吃苦的精神和品德。
(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
將老師和家長一起納入學習傳統文化的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現實意義。部分家長可能會質疑:這些所謂的傳統文化是否對於當今的社會環境還適用?因此,只有當老師和家長都認可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積極意義,才能加入到幼兒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開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並邀請有經驗的幼兒教師或家長參加,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這種方法充分調動整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學習,進而深刻地影響幼兒的品行和道德。
E. 老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現在為止,很多傳統文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常見,而且新生代的人們也沒有辦法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對於一個國家的傳承來說,這是萬萬不好的,所以現在國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師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作為一個使用高科技教學的老師來說,如何教學才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呢?
再者,現在的小學都比較注重課外實踐,老師可以經常性地組織自己班裡的學生去一些經典的地方做紀念,尤其是春遊秋遊的時候,可以組織同學們去博物館,或者是有意識意義的傳統文化宣傳的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寫對聯,練毛筆字,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樣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在語文上的進步,讓學生對於語文產生了一個非常濃厚的興趣。
F.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音樂教學中
中小學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的幾點思考
(一)多維度、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在傳統音樂文化課堂實施過程中,應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多維度、多渠道地不斷開發和利用本地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資源。應結合本地區特有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同時,整合並篩選優秀的網路資源,讓學生以較快的速度獲得最大化的音樂資源信息。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教材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承載著國家的教育政策取向。教材的編制一定要遵循大綱的要求,從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出發,將素材性資源和實踐性資源都整合進特色補充教材。
教材的開發,從最初確定編寫人員、研究編寫框架、確定編寫內容、修改完善到後期審查、出版、實驗、反饋、再修改完善直至推廣使用,是一個連續的、有承接性的動態過程。通過長期調研我們發現,校長對音樂特色校本課程的重視程度決定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效果。
民族音樂進課堂實施得好的學校,其校長基本都非常重視音樂學科的教育。他們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更讓孩子們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
這類學校會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的各種活動甚至組織專場演出,他們的音樂節目在各級各類文藝比賽中也頻獲佳績。學校由此有了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窗口,而學生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從而使學校更加重視民族音樂的教學。這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也得到提升。
(二)引入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歌曲在小學音樂課堂里,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不斷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過程中,提升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民族的傳統音樂引入課堂。
例如,《北京喜訊到邊塞》《新疆好》等經典的傳統音樂表達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民族的勞動人民在不斷奮斗的過程中,在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表達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可以讓學生在深刻理解與感受這些歌曲的過程中,增加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此外,教師還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歌曲在創作的過程中集結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歌所表達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課余時間還可以組織學生建立歌唱隊或者演劇隊,鼓勵學生在節假日或者活動的時候上台為大家表演。
(三)豐富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常說音樂教育有方法、無定法,可視各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因此,課堂教學模式也無需固定,應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等,以創新的理念打造豐富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採取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追求開放、民主和創新,以適應新時代音樂教育發展。
對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我們同樣要秉持這樣的課程理念。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可主要採用鑒賞式、講授式、模塊式、實踐式,結合講座式、案例式、示範式等,通過聆聽、歌唱、演奏、編創及綜合藝術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進行實施。
(6)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班級擴展閱讀
中小學傳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我們提倡在基礎音樂教育階段要重視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授,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民族音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接觸傳統音樂,並成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益者。
通過民族音樂進課堂的方式,對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傳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讓地方民族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對於引導學生領略本土民族音樂魅力,培養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民歌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傳統音樂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源文化,特別是民歌,是最根本的母語文化、母體文化。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積淀。而基礎音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歌唱,歌唱又是最有效、快捷的文化傳承方式之一。歌唱可以讓沉澱、凝滯的傳統流動起來,在流動的過程中不斷融入新的社會及文化要素。
(二)通過傳統音樂構築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我國所倡導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功能,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也是民族音樂生存、發展與繁榮的根本條件。
G. 如何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語文教學
1.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豐富教學內容
在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融合傳統文化,並且要有針對性的對教材進行篩選。
以傳統文化內容為基礎,選擇教材是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合理轉化傳統文化知識,使其更加適應於新時代背景,此外還需結合學生較為關注的社會現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若想更好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而言需要堅持創新精神,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當前階段,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知識傳授。
對於大一新生而言,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充分結合傳統文化對其進行知識引導,比如利用著名學術大家孔子的諸多名言,對學生進行大學生涯規劃與人生規劃。
對於大學生而言,大學時期的戀愛也是關注的話題之一,因此語文老師在教授語文內容時,可以相應引用傳統文化里關於愛情的諸多典故。
2.以融入傳統文化為目標創新教學手段
對於大學語文課程而言,其本身相對單調,其教學內容沒有很豐富,再加上傳統文化元素也相對枯燥,所以在對二者進行融合時,相關教學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對教學手段的創新。
若想對其進行創新,首先要充分藉助與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以此來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
與此同時,還應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比如情景和啟發式教學等,這樣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我國教育領域對高新技術的應用逐漸趨於成熟,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此外教師還可以採用直播、錄課等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加豐富的學習模式,這樣以來還能更好的營造學習氛圍。
3.開展以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的語文實踐活動
對於大學語文教師而言,在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與語文教學時,一定要將傳統文化融合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
並且語文教師要多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並且還要始終圍繞傳統文化來展開。
實踐活動多種多樣,比如可以組織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寫作大賽,或者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知識競賽等。
如果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雜志,題目的設定有很多,而且每個題目背後都有很深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在雜志中進一步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源:錦綉·下旬2020年10期
H. 怎樣將傳統文化滲透於教育教學中
中國曾創造過獨步世界的燦爛文化,然而當代中學生對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卻是陌生的,處在一個文化開放的、多元的大繁榮大融合的時代,他們無疑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西方的價值觀念,他們普遍淡化、漠視傳統文化,而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教學理應成為當今中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教師要掌握滲透方法
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備課,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以及課標要求,從中找出相關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理出線索,制定計劃,使滲透的內容序列化。在滲透過程中,要講究因勢利導,水乳交融,有機滲透;注意淡化滲透痕跡,力求貼切自然,給人以春風化雨的感受;不可牽強附會,生拉硬拽,不可破壞語文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語文德育滲透變成上政治課。例如,我們在教學先秦諸子散文《論語》、 《孟子》等著作內容時,就要十分注重使學生在弄懂文言詞義旬式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自然和諧地給學生分析課文中隱含的傳統道德觀念。此外,還要講究德育滲透的生動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滲透過程中,語言要生動形象,形式要靈活多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盡可能地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二、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
古人陶淵明和王維的詩可以對照著讀,兩人都提倡歸隱,前者身體力行,回歸了田園;後者卻是身居顯位,心望田園。
他們筆下的田園固然都是美麗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園是一個懷天下濟蒼生而不得的儒者無奈的退避,後者則頗得佛家真味,筆下的田園常常流露佛家靜穆之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養成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品格,引導他們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創造美。另外像陶淵明的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氣節,時刻張揚著自主的人格、尊嚴、氣度,把人格的獨立視為自我價值的最高體現,他們的這種不朽的精神對學生人文品格的養成也仍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三、引導學生與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
教育不僅僅著眼於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長遠發展,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人文基礎。人文素養教育不是通過說教來實現的,不是通過灌輸來獲得的,而是讓人置身於情境中自我體驗、相互影響而發展起來的。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引導學生與傳統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腹有詩書氣自華」, 「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中國近、現代無數名人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的早期求學經歷不難證明,他們無一不是接受了扎實、嚴格、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才給他們的人生奠定了堅實、長足的發展基礎和動力。他們正是長期閱讀傳統文本,才深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聖賢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為公的理念,憂國憂民的情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 「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筆者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 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時代背景,再放錄音范讀,使學生置身於詞境中,通過體驗詞中忠勇將軍的雄心壯志,進而樹立宏大抱負。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專注閱讀文本並與文本產生感情共鳴,才能使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紮根在學生心靈深處並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成為一個修養良好、內心豐富、有志報國的人。
四、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標准》都強調: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還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反對把課文解析「從外部強加給學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時必須構建全新的教學理念,不能處處依賴「教參」,要敢於對課文做出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解讀,這樣才能從不同角度、側面引導學生琢磨、體會、領悟課文意圖、匠心。比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引導學生讀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胸懷,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登高望遠的心胸舒展,體驗到自然、生命發展的同時漸漸能有新的領悟,使學生在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通過靜心閱讀,與作者相逢,與作者對話,在案前燈下,視通萬里,思接干載,對作者的認識、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認同,或發問,或共鳴,或陶醉......而這些體驗來源於學生沉浸於文本後的獨特感受,教師要尊重並加以引導。
五、引導學生誦讀中華古今名著
中國古今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雖然繁榮昌盛較晚,但也經過了長期的孕育,其源頭可追溯至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唐宋傳奇的出現標志著古代小說已達到成熟的階段,至元、明、清,小說終於綻放出奇花異葩,占據了中國文壇的主流。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不可不讀中國名著。引導學生誦讀中華古今名著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的良方之一。並且教師要在班上有意識地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傳統文化。語文課本附錄里的「名著導讀」,也為學生提供了閱讀和陶冶情操的空間,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斷鍛煉著學生的心智,啟迪著學生的心靈。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一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華傳統文化這顆璀璨的瑰寶才會永遠熠熠生輝。
I.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J.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公、私兩個方面來說。
公的方面:
這條路基本上走不通,可以轟轟烈烈走形式,但深入人心,很難。
老郭最近一句話說的很好:什麼樣的藝術算是真正立住了?商演!為什麼?因為那是實打實的掏錢啊。所以,從藝的也會實打實地琢磨人心。藝術是什麼?是把人心琢磨透瞭然後以美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而傳統藝術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當年曾經深入人心到現在有些式微了的表演形式。為什麼會式微?第一,大時代變了;第二,主流人群變了(50.60和70.80.90的人的興趣點應該有不同吧),傳統藝術卻遲遲沒有在繼承行業前人經驗上發生改變,並且!沒有繼續融入觀眾的生活,這,就是問題所在。
據我本人所見所看,大多數公方的傳統藝術進校園就在這兩個點上沒法子做好。一、沒商演。錢當然有,公方出。所以看的人漫不經心,演的藝術家們不琢磨人心。一個是真有誠意,拿出好段子、好絕活來演,但脫離觀眾實際生活;一個被社團、學生會拉去充場面、過任務,當場叫好過後就忘。這樣的進校園只能是給傳統藝術續命!當然,一定也有看完後真心喜歡開始著迷的同學,但總是零零落落,三個兩個。
私的方面:
現成的只有兩個例子可以借鑒。趙的二人轉和郭的相聲。俺知道這兩件事都是各種聲音都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藝術又活了。
還有一個例子有點偏題,是抖音。我們向外輸出了多年的文化影響力,但總有點差強人意。但抖音的小視頻在各國的火爆讓很多國外的老百姓第一次見到了中國的富強與有趣(當然,這話可能很偏頗,經不起推敲)。可見,有時候他山之石,真的可以攻玉。
我的想法是:兩條路一起走也許可以成功。
公的方面可以繼續。這都是傳統藝術中最好的東西,是經典,是有功力的,讓人知道高山到底是什麼、有多美。而私的方面,真的要放一把、推一把了。讓這些傳統藝術再去想想怎麼把錢掙了?這樣從業者就會扎扎實實琢磨人心,想盡辦法融進觀眾的生活,慢慢地滲透,總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開始著迷——都是曾經最得人心的東西,沒理由就這么衰敗了。
以上,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