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對外交流有什麼活動
近年來,中國文聯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中,堅持分清層次,抓住關鍵,廣交深交各界朋友,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在希臘11個重點城市舉辦「北京風韻」美術巡展,用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描繪了北京的歷史建築、文化特點和現代風貌,受到希臘人民的普遍歡迎。為慶祝中澳建交35周年,中國戲劇家協會組織梅花獎藝術團「澳洲行」活動,得到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的高度重視,引起強烈反響,取得轟動效果。
創造文化交流新格局
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要注重雙邊交流與合作,又要注重利用國際多邊舞台,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隨著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度廣度大大拓展,越來越多地從雙邊向多邊發展。利用多邊國際舞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更大,效率更高,影響更深。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只有把雙邊文化交流和多邊文化交流有機結合起來,重視並加強文化藝術領域的多邊合作,努力爭取主辦權和話語權,積極參加和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才能有效地構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近年來,中國文聯及所屬文藝家協會不僅注重雙邊文化交流與合作,舉辦一系列帶有雙邊性質的攝影展、音樂演唱會、美術展等藝術交流活動,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多邊舞台,積極參加有重大影響的電影展、文化展等國際性活動,主動開展藝術之旅、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多邊文化交流活動,加入國際藝術理事會及文化機構聯合會,為提升中國藝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先後兩次在聯合國人權大會期間舉辦中國文化專題展覽,先後在中國舉辦兩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二十八屆國際攝聯代表大會,先後獲得第三十一屆世界各民族戲劇節、2008年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及2009年第二十四屆世界魔術大會的主辦權。
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要充分調動各領域各方面的積極性,各展所長,又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著力推出代表中華優秀文化的精品力作。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造就了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民族藝術,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應更多地介紹和傳播其體現全人類普遍價值的思想內容,研究和解決中華文化「走出去」面臨的文化差異問題,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既要充分調動各領域各方面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組織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文化交流活動,又要由國家統籌規劃,精心組織,集中推出代表中華優秀文化而又能克服文化差異、走向世界的精品力作,努力發揮規模效應,最大程度地擴大中華優秀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文聯及所屬協會不僅充分發揮各藝術門類的作用,開展了一系列有特點、有影響、有聲勢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而且注重發揮各藝術門類的整體優勢,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符合國外受眾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對外文化交流知名品牌,取得明顯成效。比如,先後兩次在聯合國日內瓦萬國宮舉辦「藝術之旅」專場文藝晚會,既有中國民族音樂歌舞又有西方歌劇、芭蕾,既有傳統經典劇目又有現代藝術精品,既有德高望重的藝壇大家又有嶄露頭角的藝術新秀,陣容強大,相映成輝,增強了演出的整體效果,極具震撼力。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以思想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更加主動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㈡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活動形式
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形式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2)中國文化和平有哪些活動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這十多年間,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㈢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活動有哪些
1、熬年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2、清明掃墓。
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和喪葬禮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就沒有相關的記載。
後來「墓而且墳」,即埋葬之後在築起墳丘,使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了依託。到了秦漢時代,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3、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4、重陽登高,佩茱萸。
據南朝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記載,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源於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
傳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有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災,要他速速回家,告訴家人縫一些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這樣才能躲過大禍。
到了九月初九這一天,桓景按照師父的話做了,帶著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發現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
5、臘八節喝臘八粥。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祭祀農神,叫做「天子大蠟八」,而「天子大蠟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炎帝神農氏的「始作蠟祭,以告上蒼」。
舊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甚至主人會為家裡的雞狗喂上幾勺,花卉果樹枝幹上塗上幾口,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如童謠里說道:「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
皇宮的臘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乾果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金糕、青紅絲等材料熬制;而民間用雜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棗、栗之類,盛起後,碗中上鋪乾果色糖製作。
㈣ 中國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哪些舉動都是在什麼時間
2019年1月27日,中國海軍第30批護航編隊凱旋 歷時175天航行3萬海里。據海軍參謀部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共為1207批6600餘艘次中外船舶護航,其中半數以上為外國船舶或世界糧食計劃署船舶,不僅使被護船舶和船員免遭海盜的襲擊和扣押,有力保障了國際重要貿易航道的安全,更保護了運往索馬里的人道主義物資的安全,使苦難中的人民及時獲得救助。
㈤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幾月幾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
3、清明節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
4、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5、除夕
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㈥ 有關和平的節日有哪些
和平節:是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兩大主題。1988年第43屆聯大通過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定為「國際科學與和平周」,1989在象牙海岸亞穆蘇克羅舉行的教科文組織「人之思想中的和平」國際大會上首次提出和平文化概念,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充分討論「和平文化」這一主題,並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種廣泛的、多層面的總的概念,它意味著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體,是一種道德,一種個人和集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為人處世和作出反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