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西省什麼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寶雞這個城市有一部分是周朝的遺址,都知道,青銅器在西周時期的發展很受到民眾的喜愛。西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發展迅速,因此,它的地下埋藏了很多青銅器。2004年,江澤民同志為寶雞題寫「青銅器之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中國最大且中國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
大家不要因為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就認為它的起源地是在這里,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從漢朝的時候,寶雞這片土地就經常的出土青銅器,而且樣式很多。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跟寶雞一樣大規模的出土青銅器呢。其實寶雞這個地方在古代剛好是西周青銅器發展的最為繁榮的地方,而且劇考古學家研究,在當時有很多大型的祭祀或者聚會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辦。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是關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地處關中平原西部,下轄4區8縣,總面積18117平方公里。
② 中國古代青銅器最早發現的遺址的遺址是哪裡
中國古代青銅器最早發現在陝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實物是一件半圓形殘銅片,經科學測定,為含鋅25%的黃銅。1977年在甘肅東鄉馬家窯遺址和1975年在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遺址各出土了一件銅刀,馬家窯文化遺址的銅刀特徵是凸背,刃微凹,刀身前部呈弧狀,刀把與刀身分界不明顯;馬廠遺址的銅刀已殘,只存刀體的前半部,刀呈凸背凹刃狀,兩者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代青銅兵器。
③ 青銅技術起源於哪裡
青銅技術起源於陝西臨潼,最早在「臨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銅片(銅鋅合金),其年代被定在公元前4700年左右,在華北及黃河中下游眾多遺址也有銅渣、銅片、銅錐發現,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之間。
青銅器的起源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製作工藝高超。當時的工匠已准確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用來製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鑄造技術上,採用「泥范鑄造法」,經過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腳注金屬液體、加工修正等工藝製成。到商代後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鑄造這樣碩大的器物,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很多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
大冶銅綠山古礦
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位於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發掘出自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8世紀)至西漢(公元前5世紀至2世紀)的采礦井、巷360多條(個),古代冶銅爐7座。它發現於1973年,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好、最完整、採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觀後贊嘆不已,並被譽為「中國繼秦始皇兵馬俑後一奇跡」,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銅綠山古銅礦遺址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國務院申報有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遺產。
④ 我國的青銅器之鄉是那裡啊
寶雞被稱為「青銅器之鄉」,這是由於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曾多次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究其因,是因為在遠古的西周時期,乃至西周前這里就曾有較為燦爛的歷史文化。最早的當屬寶雞的北首嶺文化,在北首嶺遺址上我們發掘出大量的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交接時期的文物,有許多文物至今無人明白是何物,做何用處。吾父作為寶雞文物界工作者,曾對此深入研究,也曾窺得一星半點,然與此文化之博大精深相比,亦僅為匹布知線,蓋莫知之大觀也。
而青銅器的發現已不勝枚舉,由於其離我們時間上相對近,而許多出土文物我們已能從中看出端倪,故從理解角度上,我們認知寶雞為青銅器之鄉,按我的想法,此在我西秦大地已不算什麼,與北首嶺文化相比,遜色已矣!!!
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器文物看,寶雞出土的文物主要是以西周時期較多,即自周之先祖古父亶(dan)公以下周之歷代文物居多。而出土的文物則以銅簋(gui)、銅鼎、銅盤、銅鬲(ge)、銅罐、銅豆、銅壺、編鍾、及日常生活用品最多。
出土青銅器大約為25000餘件,自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來, 寶雞地區就有青銅器出土,且歷代不絕。其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文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馳名中外。曾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就出自寶雞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而全國著名的何尊、折觥、牆盤、衛鼎、秦公鍾等國寶級青銅器則更為充分地說明了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是當之無愧。
如果要問最具代表性的寶雞出土的青銅器,這不好說啊,上面列的九件寶貝個個無價,不分彼此,因當說這九件文物都最能代表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這一美譽。
⑤ 陝西寶雞,為什麼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寶雞在古代被稱為「陳倉」和「玉成」。它是「黑暗修蒼的明秀路」的發源地,被稱為「炎帝故鄉和青銅器故鄉」。 757年,因「石雞蟬」而更名為寶雞。它是關中,是天水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該市轄3個區和9個縣,總面積18200平方公里。 2014年底,常住人口為375.32萬。其中,城鎮登記人口102萬,居全省第二。它是陝西兩個最大的人口城市之一。
寶雞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它發現了126個礦床和85個已探明儲量。它發現了26種礦物和18個探明儲量。主要礦產的探明儲量為5242萬噸銅。 8.6萬噸,鉛鋅250萬噸,此外還有大量非金屬礦物,例如硫,磷,二氧化硅,石灰石,大理石,紅柱石,煤,石墨等,其中鉛,鋅和金是寶雞的主要礦物質。已探明儲量在該省中佔有重要地位。未來探明儲量可能更多,鉛鋅的潛在經濟價值為5.3億元,黃金為37.4億元。
⑥ 青銅器之鄉是陝西的哪裡
青銅器之鄉是陝西的寶雞。寶雞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在寶雞境內出土了多達數萬件青銅器,數量之巨,絕無僅有,因此寶雞被稱為中國「青銅器之鄉」。漢代以來,寶雞地區就不斷有青銅器出土。特別是清代以來,寶雞出土青銅器見於著錄的數量急驟增加,並成為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區域。何尊、大克鼎、銅浮屠都是代表作品。--引自網路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工藝,大量青銅系被製作成各種裝飾品和橙裝物品的工具,現在陝西寶雞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製品。對於研究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陝西寶雞也被稱為青銅器之鄉,先秦時期對於青銅器也進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進,既可以作為在戰場上,也可以作為盛放食物的工具。
陝西出土的青銅器文物在全國各地博物館保存,故宮上海博物館等都可以看到寶雞青銅器的身影,不僅具有高超的欣賞價值,而且見證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文化。
江澤民同志親筆為陝西寶雞題寫青銅器之鄉五個大字,自此以後寶雞青銅器之鄉的名聲逐漸傳播開來,人們提到青銅器就會想到保集,提到寶雞就會想到青銅器,青銅器已經成為了寶雞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了解各類青銅器的特徵及價值能夠推斷出歷史階段的文化特點,數萬件青銅器從這里出土開發。
⑦ 陝西省是什麼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出土了諸多青銅器,而陝西寶雞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何尊、大克鼎、銅浮屠、牆盤、逨盤、折觥、胡簋、衛鼎等諸多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宮、台北故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
(7)中國的青銅文化發源地在西北哪裡擴展閱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有青銅器約為7500多件(組)。其中,秦公鍾、蒜頭壺、青銅戈和蟠螭紋帶蓋鼎等珍貴青銅器將於2011年9月赴義大利參展。
新青銅器博物院於2010年9月28日落成開館,是國內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銅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院。
據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介紹,被選中的文物包括一級文物秦公鍾和三件三級文物蒜頭壺、青銅戈、蟠螭紋帶蓋鼎。
秦公鍾於1978年出土自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共5件,造型莊重典雅,製作精美細膩,鍾表面鑄有長篇銘文,記載了秦始皇的祖先秦文公、秦靜公的世系和業績,對研究秦國早期歷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春秋早期秦的冶金鑄造和音樂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被奉為國寶。
⑧ 青銅器發源地
土耳其。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土耳其東部的的卡螢泰佩遺址發現距今10000年的自然銅製品,並經退火處理。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銅製品,未經冶煉,為自然銅加工而成。
青銅器的使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及敘利亞古代遺址出土的銅珠等。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
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5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⑨ 青銅器之鄉是陝西省的什麼市
青銅器之鄉是陝西省的寶雞市,青銅器(BronzeWare)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
青銅器的使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及敘利亞古代TellRamad遺址出土的銅珠等。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
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