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多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
二、均一性
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差別不大。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三、本土化
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
四、功利性
不能同時信神又信佛,怕被指責心不誠、遭報應。日本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一貫輕視理論研究,而十分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在規格改良和質量上下功夫。
(1)什麼是日本文化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⑵ 日本都有哪些文化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還有相撲,和服等文化。
其文化如下:
一、茶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
現代,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
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2)什麼是日本文化擴展閱讀:
日本文化由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文化融合: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文化
⑶ 日本的文化是怎麼樣的
日本的文化特點如下: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多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
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
2、均一性。
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差別不大。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本土化。
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
從飲食上面來說,日本人如今的飲食其實就是受到了古代中國沿海飲食之中「吃生食」的影響,只不過後面的中國人在保留了生食的同時也接受了火的滋潤,幾乎每一個日本人的家庭之中都會和中國人一樣使用瓷器做的碗,也會使用那木或者竹子製作的筷子,筷子文化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吃東西使用所謂的刀叉。
日本人的服飾,如今被很多瘋狂的追求者稱為和服,其實也是在三國時期從中國的東吳地區模仿過去的。很多人不知道,還一個勁的吹捧日本和服,其實那些都只是中國文化各個時期在不同地方的一個縮影罷了,從更加廣大的一個角度來說,日本的和服其實就是漢服,他們是漢服的一個分支,就像中國漢服之中的宋制和唐制一樣,他們是三國時期的吳服。
⑷ 日本文化是什麼
你好。
問題:日本文化是什麼?
回答:大和-武士道-忍-愛-心等等。(個人看法,期待具體要求。)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
⑸ 如何理解日本文化
如何理解日本文化
導語:因歷史等因素的糾結,當下國人對日本的理解易走向意氣用事。對於日本文化,常見的誤解有:認為它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簡單模仿,認為它是不健康、怪誕的,認為它是不健全的集體人格產物,認為它是凝固不變的……凡此種種,均非正見。
不論世事如何紛紜,在文化上應該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著名學者李冬君的《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的機會。
日本人怎樣看一朵花
寫這本書時,我想了日本文化的五個風景,即花道、茶道、武士道、俳道,其實還有道和香道,但我力所不及。
日本人的道和中國的道不一樣,中國人的道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之謂之氣」,日本人把氣作為道,不管是漢化或者是歐洲化,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日本文化,它跟純粹的歐洲文化和漢化都不同。
日本在中世紀漢化時有一個很著名的觀念,叫模糊漢和之界,就是不要那麼清晰,要模糊。近代以後,他又提出一個理念叫和洋折衷。
中國文化的道,和我們地緣政治、地理環境、風土都有關系,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地大物博,道也是大而化之的。老莊講「道在瓦礫中」,但道是什麼?這要靠每個人自己去悟。日本人不是,他說道是一個禮儀,是一個禮。在禮的修為中你能摸得到它,你能親身實踐,而不是悟。
比如日本的花道,日本人觀花就像觀人一樣,我經常說人是什麼?這個沒有答案,你怎麼來回答人是什麼呢?不知道。每個人都可以說一大堆人是什麼。所以日本人觀花之言也是一樣的,十人十色,但是日本人看花有一個總的原則,叫「物哀」,就是他看花會引起一種哀感。這和我們漢語理解的不一樣,看了客體之後產生主體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一種哀。
這和古希臘是不一樣的。古希臘觀察客體時是認知性的——宇宙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我一定要用一種邏輯的、一種理性的東西把它描述出來,然後產生一種知識結構來認識客觀世界。古希臘的所有東西是認知性的,日本不同,日本是感知性的。
所以我看日本文化的時候願意和古希臘相比,文化的東西都是好的,只要流傳下來就是好的,你不能用價值判斷去判斷它。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文明則是固化的,文明是形成了一種樣式擺在那的,已經是固化了。對於文明,有些文化帶不動它,它就死掉了,而文化能帶動的文明,它還在往前走,所以文化是動態的,只要是動態的,你就有可比性。文化的東西,東是日本,西是希臘,中國居中。
中國茶具曾影響日本政壇
日本人看花看出一個物哀,這是他看花的精神底色。日本人觀花的時間尺度用盡了,所以落花一瞬,人就像花一樣轉瞬即逝,這種命運感,他們抓得比較准確,這是他的審美樣式。
開始日本人看的是梅花,學唐朝文化,在詩裡面眺望唐朝,但日本沒有梅花,不知道梅花是什麼東西,只能從唐詩里看梅花。後來梅花少了,櫻花開始變多。之所以從梅花到櫻花,是一種花文化本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日本人在學習外來文化時,會慢慢自覺意識到一種文化怎麼跟本土的土壤結合起來,實現本土化。
與此相類似的,是日本的茶道。茶道在日本有宗教的效果,他們說茶室就是他們的教堂。日本武士要進茶室,那個門很小,就要把他的刀和東西拿下來,人要鑽進去,這表示他的一種放下屠刀,到了教堂去洗滌你心靈的效果。
當時千利休是豐臣秀吉的組織部長,豐臣秀吉要提拔誰,千利休就要先請他喝茶,在喝茶的過程中,他察言觀色,看這個人適不適合做這個職位。所以他的茶室設計很小,一個武士進去是張牙舞爪呢,還是很拘謹,都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修為,所以這個儀式非常重要。
茶道最開始從唐朝過去是一種功能性的,僧人打坐的時候不犯困,到了春天朱光、吳也燒、千利休這三個人,是茶在日本的本土化過程。
千利休的死不僅僅是冒犯了豐臣秀吉,明朝時,日本和明朝有看河貿易,從明朝進口大量的茶道具、名畫、瓷器,這些都是日本當時做不好的,要從明朝運過去,價格很貴,只有商人或者將軍、諸侯們才能使用。
千利休想把它本土化,用日本自己土的東西來做一種茶道具,只要給它附上思想的價值和文化的價值,同樣賣高價。
將軍們收藏了那麼多高檔茶具,千利休提倡本土化,這就產生了利益沖突。
用常識無法
理解武士道
我特別喜歡日本的俳句,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詩格局,日本的俳句在審美上就是兩點:一個裡面要有花樂,日本人寫詩要有花樂之心,還有一個他的詩裡面主要是寞。以芭蕉為例,他臨死的時候跟他弟子說,古詞句是我風格的代表,就是青蛙越古池,撲通一聲響。
俳句表達的和唐詩宋詞不一樣,我們漢詩到最後全是寫詩了,成為一個定式,一寫腐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邊塞詩就是「長河落日圓」,概念化,讀不出美感。氣象特別大,但是你抓不住。你看松尾芭蕉寫的閃電,他說閃電一閃,我握在手,它像一個燭光一樣的。我握在手,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氣象也很大,但那是他的個體感受。
在日本,武士必須會寫賀歌,會寫俳句。到了江戶時代,社會和平了,武士們無事可干,開始女人化。中醫原來男相脈跟女相脈不一樣,到了江戶時代,男相和女相脈都一樣。江戶時代主張武士文人化,山本常朝在書中說了一句話:武士道是什麼?武士道就是找死之道,你只有知道死才知道生。
中國文化不關注死亡問題,而日本武士道就講究找死之道,在找死之道中,沒有我們傳統儒家倫理道德觀,只有審美。
武士道患有另外的一面,上戰場前要把自己梳洗干凈,化妝盒隨時帶在身上,因為武士要把牙齒描黑了,指甲每天要修,頭發每天要梳得乾乾凈凈,因為隨時可能上戰場,如果邋遢地去死,就有損於武士的形象。把敵人的頭顱砍下來後,你要把這個頭顱拿回來,由你的母親或者女人把這個頭顱洗得乾乾凈凈,重新給化上妝,這也是尊重你的敵人。這是武士道的兩面。
日本的武士道我們不能用常識的眼光,否則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為何從仰慕走向侵略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是日本學者提出來,還不是我們自己提出來的。內騰湖南是日本著名的史學家,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研究中國很到位。最近他的一些書也被翻譯過來。
他的思想對歐洲影響很大,我也看了他的東西,他主張中國的近代化從宋朝就開始,所以他認為元之後不足以研究。這個在日本有一個流派。日本人為什麼有這種流派?他也講過中國曾經是我們的老師。他認為日本的漢化程度比元、遼金、清都高很多,文明程度都很高。
清以後,因為是游牧部落,那時日本人的筆記寫了,傳教士的筆記都有,那時進北京,馬在胡同里亂走,隨地大小便,完全倒退。明治維新時,福澤諭吉一方面批判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不徹底,另一方面又說我們已經歐化完成了,已經進入到歐洲國家的行列里,那麼我們就應該跟歐洲國家一樣進入中國去瓜分中國。
我曾經有一本書叫《文化江山》,我把中國文化分成兩個部分,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文化中國,一個是王朝中國。
王朝中國最長不過兩三百年,但文化中國直到今天還在發展。我覺得考量文化中國應該從美出發,我們的文化才能往前活下去,才能走下去,而且走出一番新天地,走出一個文藝復興。我在研究宋代時,認為它就是中國的一次文藝復興,但被打斷了,我們還應該接著繼續往下做,在文化的江山裡用美的價值觀、用美的眼光重建中國文明。
不管怎麼說,讓我們再來聆聽一下魯迅是怎麼講的,魯迅說:用筆和舌將淪為異國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以使大家得出這樣的結論:「那麼,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我們在不做異國奴隸的同時,我們必須是自己的主人,這樣才能不淪為異國的奴隸。
;⑹ 日本特色文化是什麼
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還有相撲,和服等文化。
日本文化譜系中的中國影子隨處可見。日文、醫葯、茶道、飲食、弓道、服飾、禮儀以及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彌生文化」,無一不是受中國的影響。尤其古代中國的《禮記》傳入日本,才不斷發展成就了所謂的「大和文明」。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⑺ 日本文化是怎樣的
日本原本沒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其為"八大洲"或"八大島"等。
據《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定名為"大和"。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視太陽為圖騰的。
隋唐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日本對"倭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所以,日本國的國名,當是中國隋朝皇帝無意賜予的。
日本文化譜系中的中國影子隨處可見。日文、醫葯、茶道、飲食、弓道、服飾、禮儀以及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彌生文化",無一不是受中國的影響。尤其古代中國的《禮記》傳入日本,才不斷發展成就了所謂的"大和文明"。--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⑻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啊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8)什麼是日本文化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⑼ 日本文化有哪些
1、繩紋文化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
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2、古墳文化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
3、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
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
4、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
5、戰後文化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
6、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
⑽ 日本文化是什麼
日本文化是指日本形成的文化事物。特別在古代前期(到平安時代前期),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後來,在平安時代由於停止派遣遣唐使(894年)以及在江戶時代實行鎖國令(1633年),發展了獨特的文化。不過在明治時代,由於外國要求強制開港,西方文化亦逐漸傳日到日本。現代日本文化很受歐美的影響,但是傳統的文化仍然受到保護,不時看見穿著和服的人在街上逛街。因為儒學對社會的影響很深,禮儀文化發達,忠於集團的觀念濃烈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