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1)傳統文化有什麼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貳』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叄』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基本精神是什麼
1、和而不同。
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天人合一。
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不但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於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
3、包容特徵。
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
4、人格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著重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與擔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於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
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
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肆』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伍』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陸』 傳統文化體現的中國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中國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自強不息、進取有為的拼搏精神;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義以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情懷;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中國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進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勞動人民正是憑借這一美德創下許多卓越的功績。就拿萬里長城來說,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才有了這舉世無雙的建築奇跡。歷代聖賢名家都推崇自強不息、奮力拚搏、勤儉節約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自強、國家昌盛、社會進步而奮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續著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長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國人的「和」與「合」
在中國人眼裡,萬事萬物離不開這「和」與「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中國人講究陰陽協調,天與地,日與月,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做人講究以和為貴。對於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
三、義以為上,反對見利忘義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無德性、無操守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行己有恥的君子,是關系人能否異於禽獸的大問題。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也弘揚義以為上的美德,爭取達成「義利雙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愛民」、「富民強國」、「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中國精神,滋養了數千年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隨實踐的發展而升華。
『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1、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2、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3、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5、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捌』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dox》
下載本篇文章
『拾』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這么大,我只想做個中國人,不是因為中國現在發展了,而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文化來源於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令人痴迷,在我看來,這里有最理想、最和諧、最具遠景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人活著為什麼,當然是為了人,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想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的文化一直強調以人為本。不要覺得這個問題簡單,要知道,與人相對應的,還有兩股異常強大的勢力,一曰神,一曰物。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三種,一種崇拜神,一種尊重人,一種追逐物。面對過於強大的未知世界,人類很容易產生鬼神崇拜。社會活動離不開物,物是創造幸福生活的必備工具,對物的追求很容易用力過猛,「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以至於本末倒置,把人變成了追求物的工具,走上了拜物教的歧途。自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全世界都被裹挾進科技競爭的賽道,技術創新的力量主宰著世界各國的命運。先進技術本來和幸福沒有必然關系,物既能給人自由,反過來也能限制人的自由,但如今擁有先進技術成了生存的先決條件,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擺脫這種模式。
於是,我們深陷科技思維,以為科技可以救國,科技可以造福,甚至將科技上升到了道德上的正義地位。重視科技沒錯,不過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殘酷的兩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在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間。
精神永遠高於物質,物質是基礎,精神是主宰,沒有精神,物質就喪失了意義。世界上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文化的競爭。而我們,擁有很好的文化。與科技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文思維,強調以人為中心,保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既不做神與物的奴隸,也不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說了,「物物而不物於物」。《荀子》里也說了,「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嗎,我們當然有,如果說西方信仰神道的話,我們信仰人道。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人是天地萬物之靈秀,如何讓人的生命和天地萬物一樣自然生長,如何讓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寄託,這就是我們的宗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的人道,也可以稱為自然之道。中國文化強調「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我們要向歷史學習,向天地萬物學習,最終提高自己的德行,決定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命運會和德行有關,大家還記得「德不配位」這四個字吧,有什麼樣的德行才能達到什麼樣的地位,哪怕一代帝王,如果德不配位,也不得不接受王朝的覆滅。這是天意,是自然之道,也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