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2、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台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
(1)文化軟實力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㈡ 大學生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
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問題近年來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認真研究、總結、探索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經驗和基本途徑,對於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意義。
提高文化軟實力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為前提和基礎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軟實力」是相對於一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資源實力等「硬實力」而言的。「軟實力」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在他看來,軟實力就是通過吸引而非強制或者利誘的方式改變他方的行為、從而使己方得償所願的能力;構成軟實力的有三種主要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軟實力體現為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基礎,軟實力的說服作用、滲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過文化來體現。因此,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生產力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既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又成為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催生了文化經濟。當前,文化經濟及其影響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文化生產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大力發展文化經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發展文化產業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力成為一種產業化的力量。在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生產逐步走向專業化、標准化、批量化和聯合化,形成了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文化產品的製作和銷售、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文化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意為核心,使文化要素進入市場,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是文化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文化產業的開發、文化市場的爭奪,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提高文化生產力水平和開展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和領域,文化產業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運用文化元素來聚集資金、發展經濟,再用聚集來的資金、通過產業化的形式來發展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文化產業規模超過了農業等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例如,日本大力發展動漫行業,其動漫行業經營收入已經超過了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的收入。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不但促進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觀上為該國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和有效的運作方式,從而提升了該國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開發國際市場、傳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文化傳播能力與一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直接相關,是一國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元素。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該國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從這個角度說,作為文化產業主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據統計,目前時代華納、迪斯尼、貝塔斯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索尼、TCL、環球、日本廣播公司等世界九大傳媒集團,控制了全球50家傳媒公司和95%的世界傳媒市場。「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的形成,就與西方傳媒產業的高度發展和我國傳媒產業的相對落後直接相關。
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文化產業提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而大多數的文化產品又承載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們依據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獲得的知識與信息進行決策和行動;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調節身心;通過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來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就成為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提升國民思想文化素質、增強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載體。
把握好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主要著力點
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基礎,但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與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明顯處於弱勢地位,這與我國經濟大國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身份極不相稱。因此,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已成為當務之急。在這個問題上,以下幾點需要引起重視:
制定和實施適應新形勢的文化產業政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增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不斷拓展,網路技術革命使得文化傳播出現嶄新特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等等。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相對照,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如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和活力不足、文化產品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等。在制定新的文化產業政策過程中,應根據新形勢、針對新問題,採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對策。2009年7月,我國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確立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內外並舉,並作出了一系列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這對於新形勢下我國文化產業的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做大做強一批骨幹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是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為此,應著重扶持具有市場領導地位或潛力大的文化企業,鼓勵這些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積極「走出去」,充分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和影響力。在此過程中,大型國有文化企業應成為「主力軍」,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廣大民營文化企業應成為「生力軍」,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積極作用。
加強高端人才培養。豐富的人才儲備是文化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應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機制創新,完善人才使用、競爭和激勵機制,吸引和挖掘優秀人才,使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
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早、水平較高,已經形成一整套相對成熟的體制機制和具體運作模式。積極學習借鑒其有益經驗,可以降低研發成本、縮短創新時間,進一步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和進程。在這個問題上,應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科學選擇、合理吸收,切實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和主體地位。
㈢ 如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途徑和方式主要是以下三點:
1.全方位傳播,讓世界認識中國。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漢文化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物質成就與思想底蘊。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而是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的信息時代。在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掌握話語權。因此,我們要建立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使我們文化傳播能力有一個大的提高。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把更多體現中華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紹給世界。
2.多角度實踐,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給世界更多精彩的內容,這需要我們多角度地實踐,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
3.重視海外華文教育,調動海外華人華僑的力量。我國現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僑胞約有5000 萬人,這支力量是中國國家軟實力在海外的表現和擴展。因此,我們要重視海外華文教育,並且充分調動海外華人華僑的力量,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文化凝結著歷史,文化連接著未來。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著稱於世。在當今中國,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潮中,中國文化畢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㈣ 淺談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國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傳播力和文化張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它通過國際文化互動對國際環境產生影響的大小強弱來衡量,因而它和國際文化互動的強度和參與的程度呈正相關。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任務,也是我國提高國際影響力、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營造和平發展國際環境的必然要求。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目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仍不夠強大。根據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中國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比重不足4%,而美國佔43% ,歐盟佔34% ,日本佔10% ,韓國佔5% ,這樣的現象令人震撼。另外,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產品貿易的逆差有數倍之大。以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載體圖書為例,經過我國許多部門的努力,版權貿易逆差已經從前幾年的1∶10縮小為現在的1∶7 ,但仍然是太大的數字。而且,圖書的出口對象主要是一些漢語文化圈的國家和我國的港澳台地區,中國和歐美的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甚至達到1∶100以上。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直以來都令我們自豪,我們也一直沉浸在往日輝煌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硬實力發展很快,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但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兩者之間的落差還比較大。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也是為國家發展智力的動力源,文化產業的落後,必將影響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因此,必須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如何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是當前中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有很多思路和路徑,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大力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吸引力。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漢文化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物質成就與思想底蘊。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對今天的人們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這樣評價孔子:「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尋找智慧。」然而,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而是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的信息時代。在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掌握話語權。因此,我們應以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學習借鑒人類發展史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吸引力。中國自2001年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起,就把向世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成果作為舉辦北京奧運會的目標之一,以中國傳統元素為創作源泉,誕生了一批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靈魂的精品,藉助奧運會這個大舞台,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將漢文化傳播到世界。2、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我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認同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凝聚力。 歷史證明,一個一盤散沙的民族和國家是沒有國際地位的,一個沒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國家是沒有文化軟實力的,也不會被人尊敬的。這種文化凝聚力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當前我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於統攝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這樣才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3、積極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國應積極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把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真理介紹到其他國家,讓更多的國家、更多的民族認識、認同、理解、欣賞中國文化。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要得到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其他國家人民的認同理解與欣賞,必須具有一種寬廣的世界視野,整個中國文化具有這樣的視野,寬闊的視野有利於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現實的文化軟實力,從而促進世界的永久和平和共同繁榮。同時還要重視少數民族的文化,儒學不一定對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適用,應該兼顧道文化和佛文化,以便在世界上尋找更多的共同語言,沒有共同語言就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溝通和交流起來就會存在多一些的障礙。向世界更廣泛深入地傳播中華文化,還要動員更多的人參與,讓更多的國人不計報酬地投入去做。傳播中華文化也應該具有一種傳教士的精神,應該成為許多公民的自覺行為,要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民間的積極性和民間的力量。4、進一步在實踐中豐富「中國模式」的內涵,增強中國模式的感召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自2004年雷默提出「北京共識」以來,「中國模式」就引起了全世界對發展道路的反思和關注。這必定會提升中國發展模式的感召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中國要提升文化軟實力,應該不斷豐富「中國模式」的內涵。 文化凝結著歷史,文化連接著未來。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著稱於世。李光耀曾經說過: 「歐洲人、美國人、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國人都能做到,而且可能做得更好。」美國最負盛名的漢學家費正清先生去世前也曾表示:「中國既然有獨一無二的過去,亦必將有獨一無二的未來。」在當今中國,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潮中,中國文化必將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相信我們會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㈤ 文化軟實力的解決路徑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自覺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要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創新工作,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構建文化傳播體系,使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通過各種媒體傳遞到世界各地。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個世界盛會。舉辦世博會是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將大大推進上海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世博會已經經歷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會將成為在我國、也是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為全面推進中華文化的復興、展示和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契機。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軟實力指的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人們也開始從關注國家軍事、經濟力量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在21世紀,綜合國力的博弈對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著關鍵性作用。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在國與國之間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擴大,世界大國紛紛重視軟實力的建設,這是與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相伴隨的,也是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強盛和自信相統一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它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上海能夠舉辦世博會以及世博會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不但惠及經濟層面的硬實力,也會帶來間接效益,尤為突出的便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也呈現出交流與交鋒、合作與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顛覆和控制別國、實現自身戰略意圖的重要工具,文化領域已經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領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國的軟實力已在國際主流社會達成共識。
1. 世博會是舉辦國展示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窗口。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也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2010年上海世博會又為展示中國文化、增強人民的文化自覺提供了寶貴的契機。世博會的價值有四個「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它對於中國的展示,既是國家形象的宣傳,又是中華文化的傳播。我國要借這次世博史上規模最大的博覽會為載體,充分展示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改革開放以來的光輝成果和中國城市的美好生活,為未來帶來信心,給未來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2. 中國通過學習世界文明使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現代中國的同時,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國的軟實力與一些西方國家還存在著差距,相對於硬實力的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
所以,除了展示中國,我國也要面向世界,虛心學習,把世博會當作中國人民擁抱人類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絕好機會,展示和學習並舉。園區參展國的城市建築和城市生活實踐,既代表了先進的科技水平,又濃縮了各國歷史和文化,這樣不出國門就能和全世界優秀城市進行「無縫對接」,對拓寬國民的視野以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中國文化更可以通過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碰撞得到發展和升華。
文化是國家的根脈,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認識文化的價值,重視文化建設,才能大力發展、大有可為;只有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我們才能在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和碰撞中掌握主動權,有效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為此,必須從戰略上思考和謀劃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第一,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管理體制。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弊端,才能為文化的繁榮開辟廣闊空間、提供強大動力支持。通過世博會,加快完善政府職能,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增強依法行政和服務社會的觀念,強化服務意識,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為促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供服務。
第二,要進一步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價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為我所用,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比如申博後,上海總結了「胸懷祖國、不負使命的信念,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的作風,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風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自信從容、博採眾長的風范」等五種精神,積極發揚這些精神,對市民素質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影響著國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與人生追求。首先應摒除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創造性地吸收、消化傳統文化的營養。比如吉祥物「海寶」,是以漢字「人」作為核心創意的,可以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內涵,展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其次要通過「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輸出能力,使我國在經濟總量列為世界強國以後,自覺轉型為價值和文化意義上的強國。
第四,著力增強硬實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又好又快發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文化產業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命力,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通過世博會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規范外資引進和文化產品進口,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
第五,大力開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教育工作,促進公民素質的提高。上海世博會籌辦期間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國際標準的禮儀教育,有利於提升城市的人文內涵和精神文明;在運營期間票務、市內交通等方面公民的積極配合,也要求其具備健康的群體心理和良好的素質。帶動社會道德規范、法制規范和行為規范建設,促進全黨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這也將成為世博會結束以後,留給上海乃至中國極為寶貴的財富。
總之,上海世博會的效應不只限於184天,還將長遠地發揮。通過世博會的主辦,努力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發展之路,將對城市形象、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的改善產生綜合性和潛在性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即將到來,通過構建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掌握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國、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國民族特色,才可能藉助獨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認識自己,從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對外文化傳播和交往中既體現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視角,成為了中國在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所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
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特別要重視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一方面,和平的國際環境是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和諧的國內社會是對外展示的最好形象。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對外宣傳工作的最重要任務,是要把科學發展觀有關國內的「和諧發展」與國際的「和平發展」的豐富內容,准確有效地傳遞給外部世界。要讓盡可能多的人們理解,中國已經取得和將要取得的發展成果,不僅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而且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出訪的時候,身體力行地宣傳「和諧世界」理念中蘊涵的中華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會主義中國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形象,懇切表達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美好心願,為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的親和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重視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價值,如保障人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表達了各國人民共同心願。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關鍵,是我們不僅在口頭上而且要在行動上把「和諧」、「共享」的理念當作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的共同理念,積極履行國際義務,認真執行國際規則。近幾年來,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簽署了多個公民權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倡導並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同時為推動「南南合作」、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抵禦亞洲金融危機、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解決非洲國家債務問題、促進伊朗核危機和平解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不僅涉及國家行為,也涉及公民的個人行為。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形象大使。中國遊客、留學生、商人、官員等在其他國家的言行舉止同樣也會被看作是中國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而且是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當務之急。
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是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徑。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以包容性的特徵彰顯其全球性價值。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在國內進行教育傳授,去國外參與文明對話。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項迫切任務,是認真總結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這需要我們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資源,提煉中華民族在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群己關系、公私關系、義利關系、理欲關系、仁智關系等問題上的傳統智慧,總結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途徑和經驗。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長遠之計,是不斷創造出體現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機的新作品、新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對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普遍要求,而且也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能否不斷創造出文化精品,我們的企業、地區和文藝院團能否逐步形成一些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們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准。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在信息社會,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獨特魅力的文化內容,也取決於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要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同時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與管理,使之成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我們發揮多種力量的積極性,向中華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進軍。當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渠道豐富多樣。我們不僅要發揮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民間團體和公民個人的作用;不僅要發揮文化單位和外宣部門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旅遊、商貿、會展、教育、科研、體育、僑務等各個部門的作用。在對外文化宣傳中,我們也應該根據文化傳播的不同內容和不同對象選擇最為適合的傳播形式,使中華文化為世界上更多的人們了解、理解和認同。
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工作重點。
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物質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成長和發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作為一種以文化為內容的現代產業,文化產業的拓展和提升則有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了完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重任務、實現提高硬實力和提高軟實力的雙重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間和經濟動力。2005年年初,國務院發布《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一年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地提出要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形成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的創新,首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競相迸發創新智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是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發展重點。不僅要在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部門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內容、形式、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創新。
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㈥ 如何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影響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著眼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也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關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命題,揭示了文化的深刻內涵及其對國家民族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確定了文化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於一個國家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凝聚與團結,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存在與發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緊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價值吸引力、思想影響力等的文化資源。國家文化軟實力,帶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它是我們國家政體的文化顯現,是我們國家利益的獨特呈現方式,體現了我國國家利益與國家意識形態。
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著力發展的作為軟實力的文化,源於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源於我黨的革命傳統。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國革命和建設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視源於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革命傳統的偉大的精神力量。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日益受到世界和國人的關注。近期國外學界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研究熱,也反映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途徑: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要著重做好五個方面:進一步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我們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 第一,要切實增強國家文化安全的憂患意識,自覺捍衛文化安全。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針對當前我國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我們要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正確應對,真正築起抵禦各種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防線。我們應該記住:一個國家被消滅了,只要這個國家的文化依然存在,這個國家遲早要復興;但一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文化被同時消滅了,這個國家也就永遠消滅了。
第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供了牢固的經濟基礎。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會主義文化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它由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不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又極大地反作用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國必須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文化,並通過社會主義文化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來維護我國的經濟基礎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絕不能搞「一大二公」單一公有制,也絕不能搞全盤私有。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才能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牢牢掌握主動權。
第三,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和意識形態工作,為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論支撐。理論正確,黨就堅強,政策就正確,思想就統一,經濟就發展,社會就穩定。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在黨內,而且發端於思想理論,是其逐漸脫離、背離馬克思主義所導致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靈魂和旗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繁榮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只有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在國內外各種思想、理論、思潮的相互激盪中不迷失方向,在與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學習、借鑒、揚棄、升華,豐富和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
第四,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觀,始終不渝地堅持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的主體觀,並把這一思想統一和落實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人民執好政的全過程,統一於我國文化軟實力豐富發展的實踐中。
第五,正確處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與積極借鑒世界各類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長處,這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應以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在尊重差異中擴大認同,在包容多樣性中達成共識,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採眾長,使其熔鑄於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中。但所有國家和民族,尤其是處於經濟弱勢狀態的國家和人民,必須首先對本國的文明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立,維護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文明。因為文化和文明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絕不能僅僅把科技和物質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文化先進與落後、文明高下與優劣的尺度。我們應該珍惜我國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生生不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意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文明。但是,對於那些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文明存有敵意甚至妄圖摧毀的行為,我們的一貫態度則是「威武不能屈」。
提升文化凝聚力。
凝聚力何來?中國是人口大國,我們只有依靠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這種凝聚的力量,是一種社會意識,一種價值理想,是強大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就會凝聚成社會共識,表現出文化發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
㈦ 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靠什麼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文化擴散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播中處於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社會影響的科技進步的手段和載體,帶來了文化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㈧ 如何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應當重點採取以下有效措施:
1、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2、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本世紀頭20年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3、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把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當的輿論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治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
4、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的積極性,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㈨ 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
大力宣傳。
文化軟實力也要大力發展,我們需要在民眾中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人知道文化軟實力是什麼,要如何才能發展狀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宣傳,才能使每個人都有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意識。
從基礎教育開始,教育我們下一代成為文化軟實力提高的能手,有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需要從小抓起,培養出文化軟實力的能手,在日常的教育中,增加文化軟實力相關的課程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