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文化產生、發展、傳承、傳播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文化產生、發展、傳承、傳播的因素首先是經濟基礎。任何文化形式的產生、發展、傳承、傳播都必須符合當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才有生命力。奴隸社會是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
再者和統治階級有關特別是統治階級有關,一種文化合乎在統冶地位的階段需求就能得到長足發展,儒家思想,宗教等都是這樣,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要上位。次要的問題我覺得和地緣有關,文化相互影響,有溶合有斗爭。
再次要的因素我認為都可以歸納在經濟基礎里
②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急要
1.社會制度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
③ 當代大學生流行文化現象有哪些
一、目前大學生流行文化表現方式
1、流行語
流行的時尚文化給語言帶來了無窮的活力,新詞語不斷的涌現出來形成了一種流行語。流行語就成了現今大學生當中相互交流時必不可少的方式,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流行的的流行語大體上可分為網路流行語和影視流行語。比如在大學生當中比較流行的網路語言有:「有木有」、「神馬」、「給力」、「御姐」、「蘿莉」、「正太」、「hold住」、「神馬都是浮雲」、「我爸是李剛」、「高富帥、矮窮矬」、「白富美」等等。電視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每當春節的時候春晚節目中的形形色色的台詞也將成為人們當中新一代的流行語。例如:「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智商余額不足」等等。這些影視語言剛出現不久就出現在大學生的日常語言當中。
2、消費的流行時尚
社會不斷地在發展,社會的目光也突然地轉向關注個性、時尚的時候,思想活躍、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當然不會落後緊跟時尚的潮流,成為流行時尚的風向標。大學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意外,注重別致的發型、換新款手機、泡吧、進健身房、旅遊熱、網購等等,總之一切顯得自己「更時尚」的事情,都會沖擊大學生的價值體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於新型手機的追求,各種智能手機、音樂手機等等都是大學生追逐的對象。Iphone、三星、HTC、SONY等等都是大學生當中最流行的品牌。大學生們為了這些流行的東西不惜花重金買這些電子產品,更有甚者不惜省吃儉用不吃不喝來攢錢來買這些所謂的「時尚品」。
當代大學生的節約意識的淡薄,突出的表現在社會交際方面。社會交際包括大學生談戀愛,已被大學生看做是大學中必修的一門「課程」。現在大學校園中比較流行「人際投資」,無論是過生日、考試得高分、入選學生幹部、比賽得獎都要請客。
3、文化的流行時尚
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流行音樂的產生也無疑是另一種流行的時尚。流行音樂的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被廣泛傳唱或欣賞。對新事物很敏銳的大學生也已然成為流行音樂的最佳追隨者。從最初的「港台風」直至後來流行的「歐美風」、「拉丁風」、「日風」、「韓流風」,流行音樂在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流動。
游戲文化已成為時尚大學生流行的休閑娛樂方式。那些時尚、前衛大學生當然也絕不會放過這個時尚的機會。更有些游戲出品公司也專門找一些各大著名高等學府來選拔時尚、前衛、了解游戲的學生來為他們的游戲產品做代言,這樣更使得大學門湧入這個風潮。游戲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玩它的隊伍越來越壯觀不僅是男生現下女生當中玩游戲的也非常多。
大學生們還喜歡從影視劇當中可以提取信息,從而讓他們「走在時尚的尖端」。大學生們對於時尚元素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可以很很容易的從影視文化當中現下流行的服飾飾品,也有些大學生可以隨口就能說出影視劇當中的經典台詞,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4、 服飾的流行時尚
服飾流行時尚對於現代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行為舉止構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流行時尚信息鋪天蓋地,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可以從網路、雜志報紙、電影電視中,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時尚信息。電視模仿秀、明星訪談、歐美大片以及韓劇等都對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舉止行為都構成了巨大影響。不論是「歐美風」還是「韓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帶來的新的時尚觀念,都可能得到大學生隨時隨地的模仿和表達。這種模仿與表達的狀態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既是時尚的文化受眾,同時又是對時尚文化起到推動的作用。
二、大學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特點
1、求新的慾望
作為時代的驕子,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都是對大學校園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嶄新的期待的。可是正當他們踏入校園時,那些暫時的新鮮感和憧憬會逐漸退去,迎面而來的是繁重的學業與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而這時,外面的花花世界與校園三點一線的乏味節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落差心理必定使大學生產生挫敗感。原本美好的願望在現實面前必須低頭,現實的壓力是他們心生失落、厭煩的情緒。這時流行時尚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通過對服飾、話語的了解、模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求新慾望得到了滿足。所以,多姿多彩的校園流行文化就應運而生了。
2、自我防禦和自我顯示意識
普遍的大學生可以透過這種補償方式得到一些自信和暫時的精神滿足感。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態:既希望追隨大潮,求同,和周圍的人群環境相融合,不想被人看成很「另類」,通過對共性的順從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異」顯示與眾不同,而後獲得精神上的優越感。
3、 時尚的個別差異
當時尚在大學生中開始發展之時,當代大學生群體間因為物質基礎、家庭條件、個人文化素質、現有知識水平和對新鮮事物敏感度的高低等因素差異,在追求流行時尚的方式上會表現出多樣化的差別特徵。差異性是讓大學生內部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與動態化的基本原因。個體間的差異性性與群體內的多元性都與時尚的個別差異特徵相適應,其次現實這些特徵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轉型這一大背景的影響。
④ 服裝流行的產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服裝流行的產生受以下六個因素的影響:(篇幅較長,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自然環境條件因素
服裝因適應生態環境的需要而產生,影響服裝流行的自然環境因素包括氣候條件、地理條件、人口分布條件等。氣候條件對於人類服裝的影響,從古到今一直沒有間斷過。
(二)社會環境條件因素
社會活動及生活環境會對人們的服裝流行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古典時期,人們通過禮儀、服裝和語言,可以清楚地界定階級結構。後工業時代,越來越多的傳統服裝款式逐漸被快速變遷的流行服裝款式取代。社會結構也對服裝款式的變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形式上看,人類社會發展中無論是群體生活習慣還是民族文化都對服裝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政治文化條件因素
國家或社會的政治狀況及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服裝的流行也有影響。社會動盪和政治變革常常會引起服裝的變化。戰爭是政治的特殊表現形式,對服裝流行也有明顯影響。一般來說,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政治環境使人們著意於服飾的精美華麗與多樣化的風格。任何一種流行現象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發展的。服裝的流行也必然受到該社會的道德規范及文化觀念的影響和制約。文化及藝術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時代的服裝風格及人們的穿著方式。無論是哥特式、巴洛克、古典主義,還是現代派藝術,其風格和精神內涵都反映在衣著服飾上。
(四)經濟科技水平因素
服裝是社會經濟水平和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政治的基礎,是服裝流行消費的首要客觀條件。社會經濟與科技環境反映了一種生產關系,直接影響到服裝流行趨勢與消費傾向。新的服裝樣式能否在社會上流行,需要社會具有大量提供該服裝樣式的物質能力,還有人們需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和購買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服裝生產和新材料開發,都推動了服裝的流行。
(五)個人生活觀念因素
個人的生活觀念包括個人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個人需求是人們生理或心理的一種缺失狀態,它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生活方式對服裝流行有著多方面的影響。不同的生活空間對人們的穿衣打扮影響很大,為了生存和進行社會交際,必須使自己的穿著能適應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的人群有各自獨特的社會心態,導致不同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對服裝流行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無處不在。人們對服裝的造型、色彩、圖案等元素的選擇會有相應的變化。東方人的服裝較為保守、含蓄、嚴謹、雅緻,西方人的服裝則較追求創新、個性、奔放、隨意。
(六)社會群體意識因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又是影響人們消費需求的思想基礎。一般來說,越是在科學和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的自我意識就越強,就越不輕易盲目地效仿某種消費行為;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為中心的大城市象徵著一種先進的社會生產力,這種象徵性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固定的社會群體意識,可以對流行行為產生制約作用,由此而形成趨勢。
作為從事服裝的專業人士,要能夠把握流行,引導流行。在崇尚個性的今天,已不再是某一具體款式、特定色彩的流行,而是某種服裝風格、某一系列色彩、某些流行元素的綜合運用。因此,我們必須善於分析縱向的歷史流行規律,注意了解橫向的國際流行信息,積極關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動態,及時對人們在新時期新動態下可能產生的新的消費審美需求做出准確的預測,對影響服裝流行的因素進行分析,把握流行。
⑤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⑥ 文化環境包含哪些因素
文化生態學概念,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體憑以從事文化創造、文化傳播及其他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文化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成分。包括:①人化的自然環境,即被人類改造、利用,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的自然環境。如土地、河流、海洋、礦山、森林等。②經濟環境,即指人類加工、改造自然以創造物質文化,並作為精神文化創造基礎的一套生產條件。包括工具、技術、生產方式及其組織等。③社會環境,即指人創造出來為自身文化活動提供協作、秩序、目標的組織條件。包括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制度等。
⑦ 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你都知道哪些
引言: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們的思想以及觀念和意識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而且越來越有時代特色的感覺,隨著現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全面,因此很多之前不可能預測的質與量的問題,以及樣式對於現在來說都不再是困難,所以對於時尚方面運用的高科技也越來越多。流行本來就具有社會意義,都是在舊與新的矛盾中不斷發展的,在某種意義上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因此開始不斷模仿。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來聊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
三、當前的政治情況
其實時尚是政治的一面鏡子,因為人們在穿著來表達自己所代表的政治理念以及地位等,有的人也想通過穿著來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以及態度,所以政治對時尚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體現在民主主義的復興上。當某個國家的政治人物需要經濟支持的時候,就會利用這種情況來要求本國人民購買本國的製造產品,但是對於設計師來說,這種號召是非常有好處的。因此這些都會成為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
⑧ 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時尚流行趨勢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營銷可以引導時尚。政治和時尚之間的關系。好奇心和想像力是引導時尚潮流的主要因素。 想像力是產生新事物的源泉。 自信心讓新生事物以健康的姿態展現出來。時尚和經濟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財政支持,時尚就不可能消費。經濟的質量也決定了時尚的簡單性和復雜性,也是政治的一面鏡子。特別是在一些政治敏感的場合和時期,思想傾向也對時尚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影響服裝流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環境特徵、文化因素,服裝的流行有其目的和過程,服裝的出現和發展並不是因為他們研究了十多年的國內時尚趨勢。他們發現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時尚潮流。最終形成了他們的主要競爭力。
⑨ 流行病爆發的生物環境和社會因素
生物是傳染源
環境是傳播途徑
社會因素是易感人群
傳染病的流行既是生物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只有在一定的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流行過程才能發生與發展。而傳染病的控制、預防和消滅也離不開這兩類因素的作用。這兩類因素是通過作用於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而影響到流行過程。
(一)自然因素對流行過程的影響
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其中最明顯的是氣候因素與地理因素。
氣候因素不僅對人群活動、動物宿主和媒介昆蟲的孳生繁殖有明顯影響,而且對環境中的游離性病原體的存活時間也有作用。有流行病學意義的氣候因素包括氣溫、降水量、濕度、風速與風向等。氣候因素對蟲媒傳染病及動物源性傳染病的影響最大,如氣溫、濕度和雨量對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明顯相關。因為這些氣候因素對蚊媒孳生繁殖及病原體(瘧原蟲)在蚊體內增殖和生活周期有直接影響。夏秋季節暴雨引起洪水泛濫,居民與帶有鉤端螺旋體的豬、鼠糞尿污染的水體接觸,而導致鉤端螺旋體病爆發。風可作為傳染病病原體和昆媒傳播的載體,故風向、風速對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和分布也頗有影響。
地理因素對傳染病流行很有影響,例如,我國嗜鹽菌食物中毒多見於沿海地區;血吸蟲病分布於我國南方13個省、市、區;由於血吸蟲的生活史諸環節都在有水的條件下完成,故此病為沿水系地理分布。絲蟲病在我國未基本消滅之前,主要分布在黃河之南15個省、市、區。而且不同絲蟲蟲種(班氏與馬來絲蟲)的地理分布也很有差異。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生產、生活條件,醫療衛生狀況,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移動,職業、社會動盪和社會制度等。
眾所周知,不同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對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均有明顯影響。農民下水田插秧、收割、捕魚、摸蝦或打湖草而感染血吸蟲病;菜農在用未經處理的新鮮人糞施肥的菜地里赤腳、光手勞動可感染鉤蟲病;牧民接產患布魯菌病的母羊所產出的羊羔而感染布魯菌病;我國南方冬季興修水利,民工在野外簡易工棚中留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我國東北地區伐木工人在林區勞動而感染森林腦炎;醫務人員若在防護條件不佳、制度不嚴的醫院工作往往容易發生院內感染等。
居住條件、營養水平、飲食衛生、衛生習慣等因素是生活條件的主要構成部分。居住擁擠、室內衛生設施不佳均可導致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的傳播。
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素養等因素也可影響流行過程。例如,我國有些地區居民喜歡吃生的或半生的水產食品,如蝲蛄、魚、肉、蟹、毛蚶等,而引起肺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絛蟲病、甲型肝炎等病發生;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流行的察布查爾病(肉毒桿菌引起的肉毒中毒),是由當地錫伯族人有生吃制面醬的半成品「米送乎乎」所致。缺少飯前便後洗手衛生習慣者易發腸道傳染病。在早期推行全球消滅天花計劃及近期實施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計劃過程中,某些國家個別地區的宗教勢力也有干擾免疫接種計劃的推行事例發生,因而對當地的滅病計劃也有一定的影響。
醫療衛生條件的惡化或改善,其中特別是衛生防疫措施對促進或抑制傳染病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計劃免疫工作推行較好的地區,脊髓灰質炎、麻疹、結核病、百日咳、白喉及破傷風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就會下降。
自然災害、經濟貧困、戰爭或內亂、人口過剩或人口大規模遷移、城市衰敗等因素均可導致疾病流行。
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條件,有助於傳染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降低。但是,在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必須加強群眾精神文明教育,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以降低性病及其他一些與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⑩ 影響一個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當前和預期的可支配的收入與消費水平成正比;人們的收入差距與社會的總體消費水平成反比。2、物價變動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能力,與居民消費水平成反比。3、生產決定消費,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只有生產發展,人們的收入才能增加,社會消費品才能日益增多,更好的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